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杭州传统建筑艺术介绍作文

杭州传统建筑艺术介绍作文朋友!今天咱就来唠唠杭州的传统建筑艺术,那可真是一部用砖瓦木石写就的江南传奇。
一走进杭州的老街区,就像是钻进了一个历史的宝盒。
你首先瞧见的是那些白墙黑瓦的房子,就像水墨画里走出来的一样。
这白墙啊,白得那叫一个纯粹,在阳光底下晃眼得很,可又透着一股子江南水乡的淡雅劲儿。
黑瓦呢,一片一片整齐地码在房顶上,就像黑色的鱼鳞,每一片瓦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说不定还藏着几百年前的小秘密呢。
咱再说说这建筑的结构。
那些传统房子大多是木质结构的,柱子啊,横梁啊,全是木头做的。
这些木头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就像在挑女婿一样严格。
工匠们把这些木头拼接起来,没用一颗钉子,全靠榫卯工艺。
这榫卯啊,就像是木头之间的小暗号,公的榫头和母的卯眼一结合,严丝合缝,牢固得不得了。
这种工艺简直就是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魔法,让房子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还能稳稳地站在那儿。
你看那雕梁画栋,简直是建筑上的艺术盛宴。
横梁上、柱子上都刻满了精美的花纹。
有花草树木,那花朵刻得就像要从木头里钻出来似的,娇艳欲滴;有飞禽走兽,龙在云端盘旋,凤凰展翅欲飞,活灵活现的,就像随时会跳下来跟你打个招呼。
这些雕刻啊,每一刀都倾注了工匠们的心血,他们就像一群魔术师,用刻刀把木头变成了艺术品。
还有那些窗户,那也是大有讲究的。
镂空的花窗就像一幅幅精致的剪纸,透过窗户看出去,外面的景色就像是一幅天然的画。
有时候阳光透过花窗洒进来,会在地上投射出斑驳陆离的光影,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跳舞。
不同形状的花窗有着不同的寓意,圆形的可能象征着团圆,方形的或许代表着稳重,这小小的窗户里可蕴含着大大的文化呢。
说到杭州的传统建筑,就不得不提那些庭院了。
庭院深深深几许,走进一个传统的杭州庭院,就像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
院子里有假山,这假山可不像咱们随便堆的石头,那是按照大自然的山势堆砌而成的,有高有低,有峰有谷,要是再有点小水流从山上潺潺流下,那简直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山水画卷。
一座城就是一部文化史-浙江杭州

一座城就是一部文化史——浙江杭州浙江杭州,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诉说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
杭州不仅是一个自然风光旖旎的地方,更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故事与人文情怀。
在这片土地上,山水相依,历史与现代交融,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杭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南宋时期,杭州作为都城,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如今,漫步在南宋御街,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繁华的市井气息和辉煌的宫廷文化。
这里的每一块石板路、每一座古建筑,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千年前的荣光。
杭州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还在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西湖,作为杭州的标志性景点,早已名扬天下。
这片静谧的湖水,四周群山环抱,无论是春日的烟雨朦胧,还是秋天的层林尽染,都美得让人心醉。
西湖十景,如“断桥残雪”、“苏堤春晓”、“雷峰夕照”等,都是中外游客来杭必游的地方。
站在雷峰塔上,俯瞰整个西湖美景,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宁静与安详。
而在西湖的周边,还有灵隐寺、六和塔等古迹,这些地方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宝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传承着千年的佛教文化与古老的建筑技艺。
杭州的文化不仅体现在它的历史遗迹中,还体现在它独特的民俗与传统工艺中。
杭州的丝绸与龙井茶早已驰名中外。
龙井村的茶园,碧绿的茶树连绵起伏,一片生机盎然。
每年春天,茶农们精心采摘的龙井茶叶,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清香甘醇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杭州的丝绸,以其精美的图案和柔软的质地,成为中国丝绸文化的重要象征。
无论是用作服饰、装饰,还是作为礼品,杭州丝绸都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工艺之美。
谈到杭州,不得不提这里的美食。
杭州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浙菜代表,追求清淡、鲜美、讲究色香味的完美结合。
东坡肉,这道与苏东坡密切相关的经典菜肴,以其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特点成为了无数食客的最爱。
而西湖醋鱼,则以其酸甜适中的口感和滑嫩的鱼肉赢得了广泛赞誉。
蒙太奇手法于新旧建筑空间的重构——以杭州、荆州为例

构成方法与建筑空间的组合特征与电影蒙太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电影理论家库里肖夫指出镜头本身仿佛是中性的,只是在蒙太奇中才获得含义。
其实把建筑中的元素如:梁、板、柱比作镜头的话,一样也是“中性”的,只有把这些要素组合成整体才具有建筑形态。
如何利用电影蒙太奇的理性手法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功能的建筑“镜头单元”加以“拍摄设计”后,再按照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镜头”有机地组织成一个连续的、完整的运动整体。
[3]当代建筑师张永和对建筑叙事的研究起于对电影和建筑的比较:电影"是平面与时间构成的三维通过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个个镜头的组合来叙事。
"与电影比较,建筑具备除语言外所有的叙事因素,空间比电影更多一维度。
建筑叙事的可能性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吴萱在《建筑设计与蒙太奇思维》一文中强调:艺术结构的实质都是对现实进行组织、改造选择和处理.使内容高度集中.沿着最能激动人心的轨迹发展……蒙太奇的实质就是选择和处理现实的方法。
建筑也是如此。
一个空间系列中,各个空间的材料组织,就好像一幅画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背景之间的组织一样,包含着结构的技巧。
从构图来看,电影和建筑都注重主从与层次、统一与变化,动静和节奏等原则……类似电影中镜头的组接,建筑空间是以相互邻接的形式存在,相邻空间的边界线可采用硬拼接以形成鲜明轮廓,也可采用交错、重叠、嵌套、断续、咬合、搭盖等方法组织空间,形成不确定边界和不定性空间,类似于电影中化入化出、淡入淡出、叠印等蒙太奇手法。
[4]1.1.3 解决图像与形象的问题是建筑与蒙太奇的共同目标电影在结构上常用蒙太奇的连接方法。
借用montage这个法国建筑学的名词,意思是将各种个别的建筑材料,根据一个总的设计,分别加以处理,而获得比原来个别存在时更高的价值。
如同在建筑方面,若干块砖砌起来,便不是砖,而是墙了。
四堵墙加上其他材料组合起来,便成为房子。
在电影中,蒙太奇的作用也是这样,一个镜头说明一种含义,多个镜头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组合或系列,又产生一种新的效果,能产生它们独立存在时所没有的意义或具有了更为丰富深刻的意义。
杭州城市性质与文化特色分析

杭州城市性质与文化特色杭州文化特色1、杭州文化特色的表述杭州城市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国内外,人们提到杭州,往往首先想到西湖,西湖作为杭州的象征,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杭州城市文化的特色。
围绕西湖产生的丰富文化内涵影响并渗透到整个杭州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杭州的城市文化形象地称之为“西湖文化”。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开放兼容,形态丰富;(3)雅俗相融,自然和谐;(4)优美秀丽,现代风范。
2、杭州文化特色的论证(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的历史,据考古记载已有10万年以上。
自秦建县,杭州已有2200年历史,自隋置州有1400年历史,自元为省会已有700多年历史,其中吴越和南宋定都杭州,历时230多年。
杭州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良渚文化开始,已有五千年历史,在当时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春秋时期,杭州的物质文化,尤其在青铜冶炼、造船、航海、纺织等方面都较先进。
五代至宋元,为杭州文化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居全国领先地位,号称“东南第一都会”成为当时东南沿海的文化中心之一。
至明清,“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杭州文化发展在全国已是首屈一指。
到近现代,作为国务院首批确认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之一的杭州,不仅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其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也占有重要一席。
杭州文化,历史的沉淀非常丰厚,古迹繁多,文物丰盛,人文渊薮,人才辈出,素有“人物都会”、“文献之邦”、“文物之地”、“宗教圣地”、“东南诗国”、“书画之邦”等许多美誉。
“人物都会”。
杭州历来人才荟萃,特别自宋以来,杭州籍文化名人辈出,如沈括、毕升、喻皓等,更有许多非杭州籍的名人如苏东坡、岳飞、于谦以及章太炎、张苍水、马一浮、李叔同、潘天寿等在杭从政、居住和活动。
“文献之邦”。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现代城市得竞争,不仅就是经济实力得竞争,更就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得竞争。
中国拥有五千年得悠久历史与三千多年得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得经济发展与快速得城市化,中国得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得变化。
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得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得身份,众多城市得历史街区与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得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
源远流长得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得眼中沦丧。
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得欲望与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得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
如何在快速得城市化进程中,保持与发扬建筑得文化特性,就是值得城市居民与城市营造者深思得。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得缺失1、1传统建筑文化得缺失任何建筑都与本民族得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精神得体现,天人合一得宇宙观、物我一体得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得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得建筑理念影响与制约着中国建筑得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得人文意识与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
然而令人遗憾得就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得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得认识与理解,没有正确得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得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
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得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与现代得造型刺激着人们得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得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就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得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得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得生命历程,它不但就是城市发展得历史见证,也就是城市文明得现实载体。
如何保存城市得历史面貌,延续城市得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就是至关重要得。
令人遗憾得就是,在我国现有得城市建设中,这方面得工作却做得不够。
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得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得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她说,北京城墙得产生、变动,“充满了历史意义,就是一个历史现象辩证得发展得卓越标本”,“至于它得朴实雄厚得壁垒,宏丽得城门楼、箭楼、角楼也正就是北京体形环境中不可分离得艺术构成部分”。
试述杭州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及其特点共5页

试述杭州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及其特点一、概述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会,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之一,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元朝时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古时杭州曾称“临安”、“钱塘”、“武林”等。
杭州还是五代吴越西府和南宋行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
杭州栽植于隋唐,繁茂于吴越,盛开于南宋,更新于民国,然后结硕果于新世纪。
五世相承,五水共依,屡放光彩,孕育成丰富多姿的杭州城市模式。
其发轫起点是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
隋文帝命大臣杨素建造杭州州城,促成了一系列的区域文化的变化,直到一度形成东方城市文明的一枝独秀。
唐代承袭隋代给杭州奠定的基业,代宗时李华作《杭州刺史厅壁记》有言:“水牵卉服,陆控山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
”吴越放宽市易,“富庶盛于东南”。
至南宋南移杭城建成王朝统治首府,城市发展进入高峰,促成“地上天宫”进而盛称“人间天堂”。
二、先秦时期杭州是中国早期文明发源地之一,人文渊薮,文化底蕴深厚。
考古发掘研究表明,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起,已有人类在杭州生产劳动,繁衍生息。
以“建德人”和“桐庐人”为代表的旧石器时期、以跨湖桥文化为代表的新时期早期、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晚期等3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亦有一定的区别,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是今杭州地区史前文明的不同发展时期。
杭州史前人类以其聪明的才智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业绩,不仅为中华文明的诞生作出了贡献,还开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源头。
同时,杭州史前文化对周边地区及中原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地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随着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整体性消失,从定鼎中原的夏王朝开始,经殷商至西周,在长达1500多年间,与中原地区夏商周三代辉煌的青铜文明形成鲜明对照,杭州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曾一度倒退返祖——农业衰退,玉器制造业失传,渔猎与采拾经济又重返历史舞台。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城市是市民的家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城市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很羞愧直到研一才拜读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这本著作。
作为一本真正把意象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书籍,《城市意象》对当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作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依林奇之见,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通过调查访问和图示两种方法对美国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意象作了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形态、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等问题做了论述。
林奇启发性的观点,使得意象一词引起普遍的关注,成为设计与规划界通用的术语,也带动了许多追随者和类似的研究。
1 概况之双城意象《城市意象》虽然不算晦涩,但需要时间来体会其中的语言。
我想就北京和杭州两个相对较熟的城市为例,对书中提及的一些问题方法尤其是五元素简要分析,再提出自己的拙见。
所谓城市意象,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北京和杭州作为中国的两个大城市拥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
“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两带”即北起怀柔、密云,重点为顺义、通州、亦庄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包括延庆、昌平、良乡、黄村等在内的“西部生态带”;“多中心”则指的是在市区范围内建设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并在区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几个适合50万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多的压力。
这是宏观上的愿望,但作为一个家园,在普通市民脑海中的城市意象才能真正表达出城市的意蕴。
北京不负首都之名,拥有了一系列首都应有的意象。
层层外扩的环路和四通八达的主路开阔大气,从明清时代延续下来的正南正北朝向布局的道路和建筑体现出这座城市的严谨沉稳。
杭州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的保护与利用思考

现代城市ModernCity现代城市城市ModernCity城市文化凝聚了各个时代真实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是民族与地区历史的坐标,极其宝贵而不可再生,一旦毁损便无法重来。
城市文化是历史的积累,现实的传承,将来的发展,它始终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特有文化方式承载着城市文化的血脉和基因,铸就了一个城市、民族和国家的“根”和“魂”。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在城市建设中往往不能正确认识或忽略城市历史文化的价值及其之于城市持续发展的意义,容易忽视乃至无视文化遗产的存在,城市文化的保护往往让位于所谓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城市历史脉络的断裂与城市特色的消亡,城市记忆残缺不全,城市差异越来越小,城市面貌渐趋一致,千城一面,形象趋同,引发特色危机。
1杭州城市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发展的城市留给时代的最大问题,就是失去了它与其它城市之间的区别,失去了其固有的文化特征。
结合杭州推进城市国际化步伐,结合杭州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定位和奋斗目标,杭州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的保护与利用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城市的定位追求高、大、全、新,没有杭州城市文化特质的整体性研究,没有形成文化、规划、设计、建设四位一体的整体保护利用和发展城市文化的格局。
二是城市文化的宣传取向混乱,还没有一个清晰、简洁并能恰当反映杭州城市文化特性的城市符号。
三是城市正处于一个快速推进但缺乏推敲的时代,缺乏统一有序的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的保护规划,缺乏能够诠释杭州城市文化特质的专家智囊团,以及众多了解城市文化特点,历史人文脉络、文化遗产基因的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以及文化创意工作者。
四是文化与规划、设计和建设相对脱轨,通常是各自为政,“你敲你的锣,我打我的鼓”,没有建立起文化与规划、设计、建设发展的必然联系,而且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发展中的浪费。
五是文化研究的意见得不到最大程度采纳、吸收,而文化研究在整体性、深刻性,可操作性方面的意见建议也显得相对欠缺,这也杭州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的保护与利用思考蔡云超俞宸亭(桐荫堂书院,浙江杭州310003)摘要:结合当前杭州城市文化建设实际,对其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思考,分析城市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从正确认识城市文化、妥善保护城市文化、积极利用城市文化、科学发展城市文化四方面入手,围绕法律法规、文化、规划、设计、建设、宣传与策划层面进行一一剖析,提出思考和发展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
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
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
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
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
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
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生、变动,“充满了历史意义,是一个历史现象辩证的发展的卓越标本”,“至于它的朴实雄厚的壁垒,宏丽的城门楼、箭楼、角楼也正是北京体形环境中不可分离的艺术构成部分”。
北京城墙的消失,令人惋惜,而今天,比北京城墙更大的历史遗迹毁坏现象却在普遍发生。
如作为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在近几年旧城改造和西湖沿线改造工程的启动中,不少散落在西子湖畔、街市中间的名人故居在人们的视线中被损毁,乃至消失。
而在北京,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成片的灰砖灰瓦胡同和四合院被拆毁和迁址,得以幸免的也被一幢幢高大的建筑物所淹没。
据统计,近年来随着北京旧城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
上海的石库门、云南丽江古城,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
在今天的中国,许多城市建设,都毫不顾及这个城市与历史的联系,一个全新的城市建设,常常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脉的切断,意味着这个城市历史内涵的消失。
而这一点,与欧洲的许多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对历史文脉的延续相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2.2地域文化特征的缺失地域文化常常反映一个城市最真实的面貌。
中国传统的城市建筑大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如北京位于平原地区,是几代封建王朝的都城,古代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的河湖水面、人工堆筑的山丘,并把它与宫殿、庭院、城楼、塔楼建筑结合起来,形成错落有致、有皇家气派的建筑群落和空间,同时又不失自然的美丽和地域风情。
又如古代苏州、杭州等城市的建设,也是在充分考虑吴越文化特色和江南秀山美水的地域特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而今天,这种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建设却日见稀少。
如浙江绍兴原是一个规模并不大、河网纵横、保存得也相当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苏州分庭抗礼,分别是越文化与吴文化的代表,而如今大拆大改,建大高楼、广场、草地等,使绍兴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和城市风貌。
除此之外,景观也是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景观主要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步行街、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湖滨河地带等。
“景观”是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标记所在。
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规划,讲究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山水胜景与历史文化的统一、居住环境的选择与审美诗意空间营造的统一,城市的主体建筑常常包围在山水、庙堂、田园、乡村、湖泊之间,所以具有非常丰富的景观文化内涵。
一个城市的建设常常有着“十景”、“八景”之类的著名景观,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记和引人入胜处。
而这一特色,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却日见消失。
许多城市建设,并没有建造出新的城市景观,而由于设计者不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使城市失去了原有的景观特色。
如古称“三面荷花一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大明湖,就因为四周的高楼林立,已失去了旧日的诗情画意和景观特色。
社区也是一个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应该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
在国外的许多社区建设中,都有意识地保存民族、地域、职业、风俗、道德、宗教、艺术修养等方面的文化特色。
在中国,社区建设单调如一也成为普遍特点。
二、以杭州地域文化对建筑形态的影响为例2.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可以算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表达的具体探究。
这座校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
漫步其间,让人感受到一种传统江南水乡的意境。
白墙、青砖、小青瓦、茅草、竹子这些传统建筑与景观元素在象山校区里重复出现。
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带入当代建筑。
也体现了设计师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工艺和民间智慧的欣赏。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是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
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
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得到得山水之照应和领引。
校园中心是郁郁葱葱的象山,山脚下是一弯流水,30余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样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平静的沉浸在平缓的山水之间,这一群建筑就像守护的星座,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之间便勾勒出象山。
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
象山脚下原是一片平坦的稻田,设计师在平地起坡,然后建筑就遵循中国传统风水和习惯顺着坡就势而建。
校园内的场地被改造得就像中国江南丘陵地貌,此起彼伏,站在象山脚下左右望望,感觉景外有景,难以穷尽。
有如一幅中国传统的手卷画,不能一目了然,只有慢慢展开才可窥见全貌。
正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
中国画用水墨写意,一黑一白,是其色彩的基调。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大面积的白墙黑瓦,尽显中国画意蕴。
国画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
黑是生命力的具象流动,白之虚象容纳宇宙万物万境,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一起一伏的奔腾之势,从而使静态的画面有节奏地律动。
建筑就在这律动之中既具有了诗的意境,又具有了音乐般的气质,映现出中国画的意境和品格。
校园整体色调高级素雅。
南方建筑中常见的砖,瓦,泥,竹,木,檐让美院校园充满了江南意蕴,灵气十足。
这些材料的质感和色彩还能完全融入自然。
建筑基座平台的地面用的露石混凝土。
就像乡村水泥路,走得久了,掉皮、混凝土中的石子都露了出来,密集而均匀。
隐含着房子与时间的关系,体现出传统的特色和精神。
中国美院的建设探索了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探索了如何将民间的传统建造工艺同简单纯朴的现代主义构造方式相结合。
试图用手工的建造方式来抵制现代技术导致的生活世界的异化、人的异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的无根状态。
校园里很多做法出自施工管理人员和工匠的智慧。
王澍为了模仿没有设计的介入之下的民间建筑生成方式,他让房子不完全由设计决定,设计师只是控制样式与风格,工匠才拥有手工的建造语言——这是民间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规则。
建筑随着手工的建造过程呈现出随机的、偶然的结果。
在这种营造方式下形成了自发生长的秩序和肌理,细节处尽显心意,呈现出混杂的和谐。
象山校区的建筑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
四合,或三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转,随性布置。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于模仿,所有的合院建筑并不都是封闭的。
有的合院在面向象山的一面完全敞开,怀抱青葱的景色。
在图书馆这个院落有一个缺口,王澍在这个缺口的地方种植了一棵树,期待着树茂密了,学生们会在树下看书玩耍。
在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原则下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屋顶平台、树下等多种多样的富于层次的教学交流空间。
学生在建筑和自然之间穿梭,在实与虚之间流走,体验心灵的自由。
2.2浙江美术馆在浙江美术馆的构思阶段程泰宁用铅笔绘制了几张概念草图,颇有传统水墨画的风格,横向展开如一幅长卷,轮廓清晰,虚实相映。
它重点强调了横向水平线条和屋顶的纵向体量感,并淡淡点染了近水远山,烘托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草图不仅描绘了建筑的总体形象,也为整体的造型语言定下了“水墨山水”的基调。
建成之后的浙江美术馆,深色的玻璃屋顶坐落在层层白色平台之上,有峰峦叠嶂之意,从地面不同角度看去呈现出不同的轮廓。
主体屋顶形式来自歇山顶的变形,在这里传统的屋面曲线被干净利落的折线代替,相应地曲面也被分解为几个折面,歇山顶侧面的山花、前出的“抱厦”等,都以玻璃面的转折起伏表现出来。
传统歇山顶又名“九脊殿”,屋脊的造型非常生动,美术馆对此进行了突出表现,在屋面转折处以大尺寸的黑色钢构件勾勒轮廓,在强化形体的同时使造型层次更为丰富关于中国式屋顶的起源,有山岳崇拜等几种说法,尽管难以证实,但传统坡屋顶的形象与山川水体有天然的亲和关系,这也是山水画中常有民家点缀其中的原因。
在背山面水的地理环境中,浙江美术馆运用同样的方式,以坡屋顶点缀山水,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互相强化了对方的存在。
另一方面,美术馆并未止步于用现代构件去再现传统造型,而是进行了很多“自由发挥”,这主要表现在屋顶的组合处理上。
在美术馆西北角的入口附近,一组屋顶从最上层基座拖曳而下,直至地面水池,屋面之间以连续的三角折面连接,这是传统中不可能出现的方式。
在东南角、以及中央大厅的东侧也分别散落了一组小屋顶,旁逸斜出,不拘一格。
另外玻璃屋顶与平台的交接直截了当,完全取消了基座、墙身、屋顶的传统三段式划分。
这些“不讲规矩”的方式很接近现代艺术中的“拼贴”。
拼贴是20世纪艺术的重要特征,现成品雕塑、达达主义的镶嵌画、超现实主义诗歌、电影的“蒙太奇”等,都广泛使用了拼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