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乘法》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乘法》教材分析今天我要跟大家一起交流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以下是我对这一单元教材的一些所思所想。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阐述。
小学阶段的整数乘法教学从二年级上册的表内乘法开始,到三年级上册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再到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及笔算乘法;最后结束于四年级上册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三下的《乘法》这一单元学习的展开采用的是“口算乘法——笔算乘法——乘法实际应用”的单元活动序列,具体结构如表格所示。
第三板块是单元课时内容分析,老师们,我们知道算法和算理是运算教学的两大主体,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废偏。
这一单元的所有课时,可以说走的主线都应是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明晰算理。
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这一课的学习其实是基于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一课的学习经验,在这一课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并发现个位是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运算规律。
本课呈现的例题中,尚未探讨过计算方法的有4个算式:50×10,30×20,12x40,120x40。
它们的算理明晰又是需要借助三年级上册学习过的这几个算式展开的:50x10,就是50个10,所以等于500。
30×20,就是30乘2个10等于60个10,所以等于600。
12x40,就是12乘4个10等于48个10,即480。
120x40,又是在12×40的基础上说明,就是12个10乘40等于480个10,所以,120x40=4800。
在明白了算理之后,我们可以总结出算法,算法就是人人都需掌握,确保能正确计算的最简洁方便的方法,在这里就是我们上册也说过的“遮0添0”法。
我们的学生自己取的名字很可爱比如:“遮零大法”“挡零大法”“盖零大法”等等。
第二课时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我们知道无论“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是四年级上册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它们的算理和算法是相通的,乘法教学的内隐思想是“转化”,其原理是“拆分”,拆分成几步积,再求其和,这也正是后续乘法分配律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教学的“内核”。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学校:教学班级:教师姓名:一、学情分析经过两年多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
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
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内容及目标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七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除法”。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同时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2、第三单元“乘法”。
在这一单元里,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是轴对称图形。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教案[1]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5ba2482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ab.png)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教案[1]找规律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题目)让同学们找一找,填一填。
2、同学们,刚才你们做这两道题,是不是觉得挺快就解决了问题?这里面有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二、探索规律1、(出示“算一算”的三组计算题)(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
(2)(四人小组)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全班交流)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特别是“50×10”、“30×20”、“12×40”、“120×40”要让学生说清楚计算的过程。
(4)(四人小组)讨论探索每组中两个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
(5)(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
(6)思考:如果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来计算150×30的话,算法有几个步骤?使学生明确有两个步骤:先计算15×3=45,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50×30=4500。
三、尝试练习1、书P27“试一试”第1、2题。
2、教师巡堂进行个别化教学,发现学生计算错误,及时给予个别指导;或全班勘误订正,抽查个别学生是怎样计算的,是否正确地掌握了计算程序。
四、巩固强化要求学生直接口算填表。
五、实践应用书P28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讲评时,可让学生尝试列一列综合算式,复习一下。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3单元 乘 法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3单元乘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结构及各部分名称。
2. 乘法与加法的关系: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能够将乘法算式转换为加法算式。
3. 乘法口诀:学习乘法口诀,能够熟练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运算。
4. 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的基本概念、乘法与加法的关系、乘法口诀的运用。
2. 教学难点: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乘法口诀的记忆与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乘法口诀表、乘法运算卡片。
2. 学具:乘法口诀表、乘法运算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乘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乘法的基本概念,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4. 乘法口诀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乘法口诀,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运算。
5. 练习与讨论:设计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乘法的基本概念、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2. 乘法口诀表。
3. 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示例。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乘法运算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2. 提高练习: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
3. 拓展练习:研究乘法运算的规律,发现其中的数学奥秘。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3. 家长反馈:了解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乘法 北京版 (1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乘法北京版 (10)一、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乘法口诀表口算乘法。
2.能够应用乘法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习,形成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乘法口诀表的掌握与应用。
2.分解乘法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乘法口诀表1.让学生听老师念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2.辅导学生掌握乘法口诀表,检查他们是否掌握。
2. 分解乘法1.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引导学生一步步做题。
2.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乘法口诀表步骤一:口算乘法1.让学生快速计算出10个乘法的结果,并检查答案。
2.教师讲解乘法口诀表的意义,肯定学生的努力。
步骤二:掌握乘法口诀表1.让学生拿出乘法口诀表,和老师一起念乘法口诀。
2.让学生自己默写乘法口诀表,检查其掌握情况。
2. 分解乘法步骤一:观察图片1.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了解什么是分解乘法。
2.指导学生读题,理解所要求的概念。
步骤二:一步步做题1.让学生在小组中完成题目的分解。
2.老师巡视教室,指导学生。
步骤三:小组讨论1.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题目,并相互交流。
2.让学生掌握“合作互助”、合作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授乘法口诀表以及分解乘法。
在口算乘法方面,老师用简单的口算题和乘法口诀表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在分解乘法方面,通过小组讨论,激励了学生掌握分解乘法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学会合作互助,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跟踪评估中,教师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相关的帮助和鼓励,以便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北师大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教案

第三单元乘法第一课时找规律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具: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10×3= 50×8= 40×2= 50×4=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1、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2、揭示新课题。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教学“找规律”。
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
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
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
问: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发言。
4)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 140×30(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乘法》|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乘法》|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概念,掌握乘法口诀。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品的总价、数量等。
3. 学生能够理解乘法与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理解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运用乘法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乘法口诀的掌握和应用。
3. 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1. 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2. 乘法与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乘法表、计算器、教鞭、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彩色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乘法的概念。
2. 讲解:讲解乘法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3. 练习:学生进行乘法计算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第二课时:乘法口诀的掌握和应用1. 复习:复习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讲解:讲解乘法口诀的构成和应用,举例说明。
3. 练习:学生进行乘法口诀的练习,巩固记忆。
第三课时: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1. 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出乘法的运用。
2. 讲解:讲解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方法,举例说明。
3. 练习:学生进行实际问题中的乘法运用练习,巩固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1. 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乘法口诀的构成和应用。
3. 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作业设计1. 乘法计算练习题。
2. 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练习题。
课后反思1. 学生对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电影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教学课件

视窗
······4×3 ······20×3 ······4×20 ······20×20
古印度是从高位开始算的。
24 × 23
4 ······20×20 8 ······20×4 6 ······20×3
+ 12 ······4×3 552
用画线的方法也可以计算乘法。 24×23
2
3
2
4 400 +140 +12 =55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乘法
电影院
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适当的方法 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2.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 法。能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单实际问题,通 过合作、交流,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方法的多样化,并会通过估算解释运算结果的 合理性。
能能娃学数学,我来评一评:
1、我会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2、我能用竖式来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计算。 3、我能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1.光明小学有15个教学班,平均每版有38人。 ⑴ 这所学校的学生有600名吗?你是怎样估算的? ⑵ 算一算,这所学校有多少名学生?
2.他能在30分内录完这篇稿子吗?
3.计算。
4.三⑵班有42人,每人买1个书包和1个铅笔盒。
你知道吗?
用“视窗”来记录心算结果。
24 × 23
12 60 80 + 400 552Βιβλιοθήκη 21×26= 546(个)
20×26=520
× 20 1
1×26=26
20 400 20
520+26=546
6 120 6
400+120+20+6=546
21 × 26
126 4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乘法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在实际生活得到应用。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计划课时:8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找规律(课本第 30~31 页.)教学目标:1.探索两个个位都是 0 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解释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2.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运算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发展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成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关键:理解掌握两位数成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具:课件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学、揭示课题:1.提问: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都有什么内容?2.出示课本第 30 页算一算第一组,由学生独立计算。
提问:说一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究体验,展示过程。
1.提问为什么 50×10=500 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说明呢?生答:50×10 表示 50 个 10 相加或表示 10 个 50 相加,就是 500。
教师可以介绍 50×10=50×2×5 =100×5 =5002.出示第 2、3 组算式,学生口答,思考 30×20,12×40,120×40 的计算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3.探索规律:师: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学生交流:生:发现一个乘数扩大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
三、精讲点拨(1)当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
也就是说,乘数的末尾多几个0,积的末尾一定多几个0。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 0 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 0。
(3)练习:30×40 140×30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先计算 14×3=42 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 0,即 140×20=4200试一试,课本第 30 页第四组习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
四、拓展练习:1.书上第 31 页第 2 题有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2.书上第 31 页 3、4 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列表,也可以写算式。
3.练习:P31 第 5 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先计算 13×7=91 16×6=96 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 0,即 13×70=910 16×60=9604.练习、巩固两个个位都是 0 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五、本节小结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师生小结:先计算末尾 0 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求出积。
板书设计:找规律5×1=5 5×10=50 50×10=500当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
也就是说,乘数的末尾多几个0,积的末尾一定多几个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索出计算规律。
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练习导学14×4= 15×2= 10×3= 50×8= 40×2= 50×4= 40×40=30×80= 24×30= 15×50= 60×20= 50×20= 130×20= 18×50=二、算法展示(一)活动一:探索3×20的算法1.学生交流讨论算法。
2.教师揭示算理:把20先看成2,2×3=6,3乘的这个2表示2个十,那么6表示6个十,6个十就是60。
(二)活动二:探索5×20的算法1.集体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欢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三)活动三:探索10×20的算法这道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整十数,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相互交流。
4)变式运用既然找到了规律就要会对上面所学的算式会运用规律。
三、拓展训练1.根据每一组第一个算式填空。
12×3=36 5×13=65()×30=360 5×()=650()×30=3600 5×()=6500学生独立完成,在进行交流汇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乘数和积的关系变化。
2.填一填。
(看谁填的多)()×()=800 ()×()=12603.1盘能装下28个鸡蛋,那么10盘能装下多少个鸡蛋?20盘呢?20盘呢?……板书设计:找规律3×20=60 5×20=100 10×20=200教学反思:在练习中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第3课时教学内容:队列表演(一)(课本第 32~33 页.)教学目标: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横式笔算,并选择正确简洁的运算途径。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学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 12 行,每行有 14 人(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主题图)二、探究新知、展示算法1.独立感知问题情境,搞清楚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列什么样的算式解决它,再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2.引导学生利用点图算出 14×12 的结果。
(1)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本上。
(2)展示学生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1)方法一:把 12 拆成 6 乘 2 的形式进行口算,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乘计算。
方法二:把 12 拆成 10 和 2,再进行口算。
方法三:把 14、12 都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进行口算。
3.出示 P32 表格,引导学生理解。
(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2)(1)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2)小组讨论交流:表格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3)能看出表格中的数与点子图及算式之间的联系吗?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教师要做归纳与指导。
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1.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①转化法: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两个一位数,用连乘法计算。
②分解法: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乘数分别与这两个数先乘,再把积相加。
③表格法:把两个乘数都分解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两个两个相乘,再把4个积相加。
2.完成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算一算)(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
四、拓展应用1.完成练一练第 2 题。
2.完成练一练第 3 题: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计算的结果。
3.完成练一练第 1、4 题: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
五、课后小结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队列表演(一)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14×12 14×10=140 10×10=100=14×6×2 14×2=28 10×4=40=84×2 140+28=168 10×2=20=168 2×4=8×10 410 100 402 20 8教学反思: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构建以“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4课时教学内容:队列表演(二)教学目标: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点子图说明乘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理解算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学(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的例1) 14×12,能用竖式计算吗?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边写边想:这么写的道理二、探究新知、展示算理1.理解竖式写法2.(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的例2)看一看、想一想、给大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1)把 12 分成 10+2,用个位的 2 乘 14,就是已经学过的一位数乘两位数。
十位数字 1 (也就是 1 个 10 )乘 14,所得的积是 14 个 10,因此“4”写在十位上。
(2)还可以简单写成 14 ×12 28 =14×2 140=14×10168 =28+140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1.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得数是多少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完成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展示,互相评价。
四、拓展应用1.完成练一练第 1 题。
2.完成练一练第 3 题:看图,说说看懂了什么?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3.完成练一练第 2 题4.完成练一练第 4、5 题。
五、总结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笔算乘法(不进位)14×12=168 14 ×12 28=14×2 140=14×10168=28+140教学反思: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对于学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计算时需要进行三层计算。
第5课时教学内容:电影院(课本第 36~37 页)。
教学目的: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会通过估算解释运算结果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并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电影院情境图)笑笑想组织 500 人看电影,电影院共有 21 排座位,每排可坐 26 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师:你能根据情境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思考后提出如:生 1:电影院的座位够吗?生 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生 3:还剩多少个空位?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并提出“电影院的座位够吗?”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二、探究新知、展示方法1.解决“电影院的座位够吗?”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根据上节课学过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后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