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措施: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 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 商朝: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3.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 地方制度: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汉朝中央: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形成“中朝”,削弱相权。
地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2.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3. 宋朝中央: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
2.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高一必修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整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措施: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文明的起源-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农业革命- 古代文明的地理分布特点2. 主要古代文明-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法老制度,金字塔-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种姓制度,佛教的起源- 古代中国文明:黄河与长江流域,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度3. 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古代文明之间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 战争与征服:亚述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斯巴达的军事化-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希腊艺术与科学:雕塑,戏剧,历史学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政治制度,法律体系- 罗马建筑与工程:罗马斗兽场,水道桥- 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三、封建社会与中世纪欧洲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社会的结构:领主与农奴- 封建法律与习俗2. 中世纪的城市与商业-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商业革命与行会制度3. 中世纪的文化与思想- 教会的权威与影响- 文艺复兴的萌芽四、亚洲的封建国家1. 中国的封建王朝- 唐宋变革:科举制度,经济发展- 元明清的统一与边疆开拓2. 日本与朝鲜的封建社会- 日本的武士阶级与幕府统治- 朝鲜的两班制度与对外关系五、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1. 伊斯兰教的起源与传播- 穆罕默德的生平与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 -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文化成就2. 伊斯兰文明的科学与文化- 伊斯兰艺术:建筑,书法- 科学与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六、总结- 古代文明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简化的框架,实际的教学大纲可能会更加详细,并包含更多的子主题和具体的历史事件。
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添加或删除某些部分。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和子标题来组织这些内容,并使用列表和项目符号来进一步细化每个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
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详细扩展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推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1、分封制: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稳固统治者,不断扩大统治者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其周天子出战,随同登陆作战;定期朝见家访;交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同时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败:受到封地的诸侯国本身就具备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悍;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败。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强化分封制构成的统治者秩序,化解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承继上的矛盾,西周推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备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评价: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2024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1. 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时代- 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演化- 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2. 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演化- 农业革命和定居生活的兴起- 城市文明的诞生3. 文明的诞生和发展- 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地理分布- 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1. 夏、商、周的兴衰- 夏朝的建立和特征- 商朝的建立和特征- 周朝的建立和特征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 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3. 秦统一六国和秦汉文化的兴盛- 秦朝的兴起和统一六国- 秦汉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秦汉文化的影响和传承第三单元:封建社会的开展和繁盛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魏晋时期的政治变革-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变革2. 隋唐时期的政治统一和繁荣-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 唐朝的兴盛和繁荣- 隋唐时期的文化和科技3. 宋朝的政治变革和社会经济发展- 宋朝的政治变革和特点- 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 宋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第四单元:欧洲封建社会的兴起和繁荣1.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2.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文明的崛起- 封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城市文明的兴起和特征- 城市与农村的关系3.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特点- 宗教改革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1. 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2. 道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 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 佛教思想的传入和影响- 佛教思想的传入和发展- 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第六单元:欧洲文化的变革与扩展1.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特点-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和观念- 文艺复兴运动的艺术和学术成就-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及其扩展2. 科学革命的发展和影响- 科学革命的背景和进展- 科学革命的重要成就和发现- 科学革命对欧洲文化的影响3. 新航路的开拓和殖民地的建立- 新航路的开拓和发现- 殖民地的建立和殖民地经济- 欧洲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第七单元:古代的繁荣与变革1. 罗马帝国的兴起和繁盛- 罗马帝国的建立和统一- 罗马帝国的繁荣和边界的扩张- 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分裂2.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 古希腊的文化艺术成就- 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贡献3. 波斯和印度的繁荣与变革- 波斯帝国的建立和繁荣- 印度的古代王国和繁荣- 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以上是____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总结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封建社会的开展和繁盛、欧洲封建社会的兴起和繁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欧洲文化的变革与扩展、古代的繁荣与变革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总结
【复习目标】——坚实有力
1.政治制度的特点。
2.3.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考点温故】
1.
【复习·知识线索】
,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
综合上图秦印封泥及所学知识,正确的有 ( ) ①秦朝设立丞相制度②秦印封泥中的文字是小篆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④秦朝廷尉
B.①③④
D.①②③
“至此,我国先贤一直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得到了组织人事上的落实。
”——《中国历代文官
唐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代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内容:
①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②内容:土地和人民;
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义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税和朝觐述职;
特点:
①主要分封给同姓子弟
②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作用:
①积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
②消极: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制度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
②远近尊卑
③父系血缘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稳定;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纽带。
宗法制已经消亡,但宗法思想还影响至今,请谈谈对宗法思想的看法或认识。
①积极作用: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背景)
1、为什么秦国统一
(1)战国时期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2)长期混战,人民渴望和平统一
(3)局部统一为全国奠定了基础
(4)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经济、军事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条件
(5)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秦统一六国,标志着中国进入“大统一的政治时代,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开创皇帝制度(权力全在皇帝手中)本质:专制(个人独裁)
2、建立较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巩固和加强皇权:减少失误
3、地方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标志着中央集
权制确立。
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
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三、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秦朝国力日益增强,疆域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中华民族,都起了
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影响:形成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秦朝二世而亡。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演变
(一)史实:
1、汉:(1)中央: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期,“内外朝”:加强皇权
(2)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的“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2、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强皇权;(2)地方:设节度使: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3、宋:(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地方:收兵权、钱财,文官政治,通判监督:加强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1)中央:设中书省:元后期,相权扩大,皇权受到限制
(2)地方:行省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二)特点: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 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3、始终存在两对矛盾的斗争
(三)趋势: 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四)影响: 1、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消极影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五)认识:1、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反映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3、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考试和选官制度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演变的史实
时期名称标准作用
汉朝察举制品行建立人才选拔制度,有利社会发展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不注重人才,世族大家把持要职,导致政治腐败
隋唐宋元明清(1905年)科举制才学有利于打破特权,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是选官制度的进步,
影响深远
2、演变的趋势
(1)选拔标准:幼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3)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
二、内阁的出现:明成祖朱棣
三、军机处的设立:雍正---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四、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要求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