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合集下载

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

体癣和股癣
(Tinea coporis,Tinea cruris)
一、定义:发生在平滑皮肤上的真菌感染,多由红色毛癣菌引 起。 二、感染源:可由手足癣自身传播而来或接触小动物后感染 三、临床表现: 1、体癣:多见于面部、躯干和上肢,为环状、多环 状或不规则形红斑,边缘隆起或小丘疹、水疱,离心 性扩大,中心可有自愈现象。 2、股癣:发生于腹股沟、股内侧及臀部,多见于男性, 皮损围绕着阴囊呈半环状或不规则的红斑,离心性扩 大,愈后可留有色素沉着,易在夏季反复发作。
4、系统性念珠菌病:肺部感染、念珠菌败血症等:临床症 状及体症与其它微生物感染难以鉴别,相应部位取材真 菌镜检及培养可确诊。
三、诊断:镜检阳性可以确诊,培养多次为同一菌种可确菌种。 四、治疗: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去除诱发因素; 3、支持疗法:加强营养、减少广谱抗生素的应用。 4、药物治疗: 皮肤:有糜烂:外涂龙胆紫,1日2次 红斑脱屑:外用抗真菌药物,各种霜剂 口腔粘膜损害:龙胆紫外涂、洗必泰液漱口 外阴阴道炎:制霉菌素栓剂,5-10万单位,每日1 次塞入阴道 系统性念珠菌病: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脓癣
儿童 小孢子菌属
化脓性毛囊炎, 形成溃疡,可继 发细菌感染。
愈后
青春期自愈,不留 疤痕。易发展为脓 癣。
可遗留疤痕
真菌镜检 伍氏灯 治疗
发外孢子 亮绿色荧光 服药3周
发外孢子
服药4周,需联 合抗菌素、激素
三、治疗: 原则:口服药+外用药、剔头、洗头、消毒 口服药: 1、灰黄霉素:儿童:15-20mg/(kg.d) 成人:0.6-0.8g/d 疗程:3-4周 2、伊曲康唑:100mg/d,疗程4周 3、特比奈芬:疗程2-4周 体重小于20mg:62.5mg/d; 体重20-40kg:125mg/d; 体重大于40kg,250mg/d 外用药:5-10%的硫磺软膏、2%碘酊、各种抗真菌的霜剂; 治愈标准:治疗结束后取患处头发做真菌直接镜检,以后每1-2周复查 一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5
可编辑ppt
6
可编辑ppt
7
可编辑ppt
8
可编辑ppt
9
可编辑ppt
10
可编辑ppt
11
第二节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包括着色真菌和申克孢子丝菌。着色真菌 可引起着色真菌病、肢体橡皮肿等;申克 孢子丝菌可引起孢子丝菌下疳, 也可引起 深部感染。
可编辑ppt
12
可编辑ppt
13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第一节 皮肤感染真菌
一 角层癣菌 枇糠状鳞斑癣菌可引 起汗斑
可编辑ppt
1
可编辑ppt
2
可编辑pt
3
二 皮肤癣菌
包括毛癣菌、表皮癣菌和小孢子癣菌三 个属,主要侵犯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 趾) 甲,引起皮肤癣病,包括手足癣、体 癣、灰指甲、头癣等。
可编辑ppt
4
可编辑ppt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第三篇 真菌学 第三十六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第三篇 真菌学 第三十六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疣状瓶霉、卡氏枝孢霉及链格孢霉的分生孢子 (400×,由左至右)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第3节
地方性流行真菌 pathogens of endemic mycoses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
毛癣菌属 20 + +
+
传染源

动物
絮状表皮癣菌

奥杜安小孢子菌 犬小孢子菌 石膏样小孢子菌
石膏样毛癣菌 红色毛癣菌
石膏样毛癣菌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角层癣菌
寄生于皮肤角层或毛干表面 引起角层型和毛发型病变 主要病原菌:
第1节
浅部感染真菌 pathogens of cutaneous mycoses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皮肤癣菌
疾 病:皮肤癣(tinea),手足癣最多见 三个属: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 spp.)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1. 病原菌种类:
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 厌酷球孢子菌(Coccidioides immites) 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es) 巴西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des brasiliensis) 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
(1)大分生孢子:侧生或顶生,棍棒状,壁薄 (2)小分生孢子:无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

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

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

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

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

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

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

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

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

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

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

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

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

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

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

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PPT课件

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PPT课件
皮肤黏膜屏障、吞噬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等天然免 疫成分对真菌具有杀伤作 用。
获得性免疫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针 对真菌抗原产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 体液免疫。
免疫逃避
部分真菌可通过多种机制 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导 致持续感染。
真菌感染的病理变化
组织炎症反应
真菌感染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反应,表 现为红肿、疼痛等症状。
避免接触传染源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等个人物品,减 少感染机会。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锻炼,提高身 体抵抗力。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真菌感染相关知识,提 高防范意识。
06
并发症与风险评估
常见并发症介绍
脓毒症
真菌侵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感染,表现为高 热、寒战、心率加快等症状。
深部组织感染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物理治疗
如紫外线照射、激光等,可辅助 药物治疗,提高疗效。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或并发症的患者, 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清创、引
流等。
中医中药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采用中药外洗、 内服等方法,调理身体,缓解症
状。
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长时间潮湿环境,及时更换潮湿衣物 。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概述
01
介绍了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定义、分类、症状、诊断和
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常见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02
详细阐述了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等常见皮肤及皮下组织
感染真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03
强调了个人卫生习惯在预防真菌感染中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

皮肤及皮肤结构真菌感染研究现状与展望

皮肤及皮肤结构真菌感染研究现状与展望

皮肤及皮肤结构真菌感染研究现状与展望李东明【摘要】皮肤及皮肤结构真菌感染 (SSSFI) 是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常迁延不愈, 甚至威胁生命.目前很多临床表型未被充分认识.一方面原因是对致病真菌种类认识不够、分离困难和鉴定不准确;另一方面是临床表型及物种多样性研究不全面.传统观念认为浅部SSSFI致病菌多为皮肤癣菌, 深部为念珠菌等已知属种.经典分离方法造成许多真菌不能成功分离, 或被鉴定为污染菌.扩展SSSFI临床表型及其致病真菌种类研究, 不但可以促进疾病的诊断研究, 进而使得原本不可治愈的疑难重症的治愈成为可能, 还可以发现新物种.【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年(卷),期】2018(013)006【总页数】4页(P363-366)【关键词】皮肤及皮肤结构真菌感染;真菌病;皮肤软组织感染;真菌多样性【作者】李东明【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真菌实验室,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6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 (skin and skin structure infections,SSSI)是皮肤及其附属器官以及皮下组织受病原体侵染后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一组涉及多学科的疾病类群,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

由真菌所致的SSSI被称为皮肤及皮肤结构真菌感染 (skin and skin structure fungal infections,SSSFI)。

随着传统传染性疾病的减少及细菌性感染的控制,真菌感染正逐渐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研究显示:世界范围内浅部真菌病的患病率高达20%~25%,标志着真菌已取代细菌而成为SSSI的主要病原体[1]。

在许多国家,甲真菌病甚至成为发病率最高的皮肤病[2],亦是糖尿病足的危险因子[3]。

未经治疗的深部SSSFI加重可使组织器官快速坏死,或播散入血,导致真菌败血症及脓毒血症,甚至威胁生命[4-5]。

侵袭性真菌病分类、诊断与治疗

侵袭性真菌病分类、诊断与治疗

卡氏肺孢子菌
主要引起肺部感染,称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PCP),类似于ARDS 主要见于艾滋病和免疫功能受损患者 与真菌有60%相似性, 而与原虫有20%相似性
双相真菌
荚膜组织胞浆菌、申克孢子丝菌、马内菲青霉、 粗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
孢子丝菌病多为皮肤外伤后感染,其它真菌主要 由呼吸道感染;
侵袭性真菌病分类、诊断和治疗
侵袭性真菌病
(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
深部真菌病:累及皮肤、皮下组织,甚至全身 组织和器官感染(播散性感染),预后多严重
条件致病菌:曲菌和酵母菌。念珠菌、曲霉菌、隐 球菌、毛霉菌等;多免疫受损患儿条件致病
致病性真菌:双相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皮 炎芽生菌等。免疫功能正常患儿原发感染
及血栓形成。 胃肠道毛霉菌病,多见于回肠末端、盲肠及结肠、
食道及胃亦可累及。
侵袭性真菌病分类、诊断和治疗
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表现-胞浆菌
传染性强,呼吸道进入 原发性:如同急性粟粒性肺炎 弥漫性:肝脾肿大,淋巴腺病,骨髓受累 儿童暴发性:免疫受损病例
侵袭性真菌病分类、诊断和治疗
肺孢子菌典型影像表现
重要真菌感染部位与表现
状晚;少数囊肿结节;抗原阳性 骨和关节以及前列腺、肝、脾、淋巴结等组织
器官均可累及
侵袭性真菌病分类、诊断和治疗
新型隐球菌典型影像表现
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表现-毛霉菌
侵犯血管壁,引起血栓,组织坏死 脑型毛霉菌病系毛霉菌从鼻腔,副鼻窦沿小血管
到达脑部,引成血栓及坏死。 肺毛霉菌病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亦有肺梗塞
以上>2 周)
免疫屏障危险因素
长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7天,联合使 用3种或3种以上抗生素

主要致病性真菌

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

在10万种以上的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的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的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和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病则是由人体的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

真菌可以引起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

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一、表面感染真菌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

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

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

此菌具嗜脂性。

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

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

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

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

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

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的反应。

简称为癣(tinea),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

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

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和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

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

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主要有申克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
• 申克孢子丝菌(Sporotrichum enckii)
• 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
• 可经微小损伤侵入皮肤,引起慢性肉芽肿,称 为孢子丝菌下疳。
• 着色真菌感染都发生在暴露部位,病损皮肤 变黑,故称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在
螺旋状、球 拍状、鹿角 状和结节状
卵圆形或粗棒 球拍状 状薄壁大分生 孢子,厚膜孢 子(陈旧培 养)
厚壁梭形
结节状、梳 状和球拍状
2、致病性
指(趾)甲 皮肤 毛发
毛癣菌
+
+
+
皮肤癣菌属
+
+
-
小孢子癣菌属 -
+
+
3、微生物学检查
• 标本+10%KOH,稍加温,镜检 • 常用湿标本,不加染色 • 菌丝肥大粗长,提示处于活跃期 • 分离培养
第28章 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真菌 •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 皮肤感染真菌
一、表面感染真菌 二、皮肤癣真菌
表面感染真菌
• 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 代表: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
• 症状: 皮肤表面出现花斑癣(汗斑)
皮肤癣真菌 (Dermatophytes)
我国主要有raud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
菌落颜色 菌落形态 大分生孢子
菌丝
毛癣菌 灰白、红、 橙或棕色
表皮癣菌 初为白色, 以后转变为 黄绿色
小孢子癣 灰色、橘红 菌 色或棕黄色
表面呈绒毛 状、粉粒状 或蜡样
初为白色鹅 毛状,以后 转变为黄绿 色粉末状
绒毛状逐渐 变至粉末状
细长棒状的 薄壁大分生 孢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