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咏春诗赏析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 (中)

春风送暖入屠苏——咏春节古诗词赏析(中)展开全文川雪宋继唐俗,春节习俗与唐代也大致相同。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描写新年景象,欢快动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收到成效。
但由于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两次罢相,变法最终失败。
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
后人称其王荆公。
文学上成就突出。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此诗作于诗人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公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年,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创作了此诗。
诗中描写了元日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故称爆竹。
这奇特的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
根据《神异经》的记载,人们放爆竹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
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用爆竹把山魈吓跑。
古诗《咏春》

古诗《咏春》【范文一】《咏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写的是春天的景象和感受。
这首诗是我最喜欢的古诗之一,因为它描绘春天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感受。
这首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诗人用的形容词零零散散的,但是表达的效果非常强烈,让人感觉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繁荣美丽。
诗中用到了“红”、“绿”、“白”等词汇,这些词汇形象地描述了花草树木的美丽。
同时,诗人也描绘了春天的气息,用“明”、“气”等词汇,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清新和温暖。
除了描绘景象外,诗人还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他把春天比作“时光”,并且在诗中多次借用“春”这个词汇,表明他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他用“人生”来比喻“春”,表达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的向往。
总体来说,《咏春》是一首美丽的诗篇,用丰富的形象语言刻画出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向往。
【范文二】读完《咏春》,我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
这首诗不仅仅是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更是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首先,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
诗人用形象的词汇,如“绿树”、“白堤”、“红花”等,把春天的颜色和形状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灿烂美丽。
同时,诗人也用动态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如“明月”、“春风”等,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轻盈和柔情。
其次,诗人也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他在诗中多次借用“春”这个词汇,表明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和思考。
他用“时光”来比喻“春”,表达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些词汇不仅仅是形容春天的美丽,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总之,《咏春》是一首美丽的诗篇,它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向往。
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
染得桃红似肉红。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
染得桃红似肉红。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
染得桃红似肉红。
出自宋代苏轼的《减字木兰花·立春》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1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
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
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
春牛即泥牛。
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
春幡,即“青幡”,指旗帜。
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
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
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
作者《儋耳》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
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
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
《咏春》文言文

《咏春》文言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咏春概述二、咏春的文学价值三、咏春的作者与创作背景四、咏春的文言文特点五、咏春的现代意义正文一、咏春概述《咏春》是我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文言文诗歌,歌颂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和勃勃生机。
全文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春天里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传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同时,这首诗还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自然的深深敬畏。
二、咏春的文学价值《咏春》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优美的诗歌语言成为古代诗歌的典范,更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示。
此外,《咏春》还是一部具有浓厚人文情怀的作品,通过对春天的歌颂,展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
三、咏春的作者与创作背景《咏春》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朱熹。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咏春》是朱熹晚年创作的一首诗歌,当时正值南宋战乱频仍,民生凋敝,朱熹通过创作这首诗歌,抒发了他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四、咏春的文言文特点《咏春》是一首文言文诗歌,具有明显的文言文特点。
首先,全文采用古文言词语,语言简洁优美,富有音韵感。
其次,诗歌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展现了朱熹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后,诗歌中融入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咏春的现代意义虽然《咏春》是七百多年前的作品,但是其现代意义依然深远。
首先,诗歌中对春天的描绘,让我们更加珍惜自然、尊重生命。
其次,诗歌中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激励我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最后,诗歌中对国家的深深忧虑,提醒我们要有民族责任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关咏春诗二首的赏析

咏春诗的赏析有关咏春诗二首的赏析一、情花醉柳两岸风,回眸顾见纸鸢行。
夕阳不别丁香影,遍洒金沙暖江西。
鱼虾跃畔出凫水,稚儿持网舀银鱼。
淡月迟临世不静,君盏妾言勿思离。
梦里天地千山翠,万水欢鸣百鸟飞。
噹是旭阳当空挂,一年一年又轮回。
地龙破土与鸡闹,蛙鸣犬吠若比邻。
注解:春天,是风大的季节,多情的花朵和喝醉酒摇晃的柳树在两岸轻弹。
美丽的女孩回眸观看松花江畔那些人们正在放飞的各式风筝。
这是下班后的松花江边,严冬的时候,太阳早早躲回了家里,然而现在的夕阳却迟迟不肯落下,只为能多看几眼盛开笑颜的丁香。
它洒落淡淡的金沙把江的西岸整个笼罩起来。
鱼虾纷纷跳出水面,几个6、7、8岁的稚童拿着网勺在舀着跳到浅水区的小银鱼。
终究,迟到的淡金色的月亮还是悬挂到了天空,夜已临,但温暖的世界却再没有了严冬的寂静,男人们推杯换盏女人们畅所欲言都不思考离别回家的事情。
等到夜深如梦,梦里不在是冰天雪地,而是青山绿水,百种鸟儿在欢鸣,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随着手机铃声的'阵阵,仿佛是钟鸣声叫响沉睡的灵魂,这时,旭日当空而挂,一年一年的循环又再次来临。
二、清晨的一缕旭光,随着手机闹铃穿过窗几射入眼里。
伸伸懒腰,丝揉眼帘,赖床不起。
忽的,一群鸟儿携悦而来,挂于窗外的弦上,叽叽喳喳诉说着早春的欣喜。
觉,睡不成了,被一群勤劳而聒噪的访客搅扰而起。
洗漱、剃须、解手、更衣,随着艳阳入闹事而行。
四周小贩叫卖的声浪一声比一声嘹亮,好像帕瓦罗蒂的歌声般高亢,希人皆晓,怕人不知。
大爷大妈兄弟姐妹们与他们进行着交流,购买着自己想要拥有的果蔬。
三斤芹菜入手,这是我提篮的菜肴,和肉搅拌,包成包子是生活美味的歌谣。
转到松花江畔,跑步吟唱、舞剑太极、携伴听涛、带宠沐光者不乏有之,这美丽的景色,就连树菊也绽开了笑脸。
走在上班的路上,瞬然发现,台阶下不知何物在弹跳抽搐,黑黑的身体外面包裹着乘风而来的缠绵柳絮。
细看一眼,原来是十数只泥鳅散落在地,中有2、3只未亡在痛苦中挣扎。
《咏春》文言文

《咏春》文言文【原创版】目录一、咏春的概述二、咏春的文学价值三、咏春的作者简介四、咏春的赏析正文一、咏春的概述《咏春》是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文言诗歌,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天的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全文采用古文形式,对仗工整,押韵和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二、咏春的文学价值《咏春》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首先,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仰。
其次,通过对春天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具有较高的思想性。
最后,在形式上,《咏春》遵循了古文的规范,对仗工整,押韵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咏春的作者简介《咏春》的作者暂时无法考证,但根据诗歌的风格和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古代文人墨客。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描绘春天,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四、咏春的赏析《咏春》一诗在描绘春天美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下面我们来逐句赏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两句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春夜舒适,使人沉睡,而鸟儿的啼鸣则成为了清晨的闹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两句诗通过夜晚的风雨和落花,表现了春天的短暂和无常,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
“明月照深沟,影入凉簟秋。
”这两句诗以月光、深沟、凉簟等元素,展现了夜晚的凉爽和宁静,与春天的生机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四季更替的感慨。
“水浅沙明,夜泊船轻。
”这两句诗描绘了夜晚河岸的景象,水浅沙明,夜泊的船只轻盈如梦,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美感。
综上所述,《咏春》一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赞美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唐宋咏春诗赏析

唐宋咏春诗赏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唐宋诗词是十分灿烂的瑰宝。
漫步唐宋诗词的百花园,可以说是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我今天所要演讲的咏春诗,就是其中十分靓丽的一丛!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这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大自然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百草吐绿,百花争艳,百鸟欢鸣!春天,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
因此,春天在古往今来的人们的心目中,总是充满了浓浓诗意。
人们总是把春天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情感。
比如,人们将一生中最美好的韶华时光,比喻为青春时期。
把真诚的相思之情,称为春心,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另外,人们用春风来称颂师长或长辈的谆谆教诲:我们经常说“春风化雨”、“如沐春风”。
人们用“春晖”来比喻母爱的温暖、光明、博大、无私;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就像小草永远无法报答三春的恩德似的,子女永远也没有办法报答父母的恩德。
所以,古人有称自己的书斋叫“春晖斋”、称堂为“春晖堂”,都是表达对母亲的尊敬和怀念。
还有,人们用“春华秋实”来比喻文采和德行、学问和操守。
《颜氏家训》曰:“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这就是用春华来比喻文采,比喻学问,用秋实来比喻德行。
另外,人们平时将高兴说成是“满面春风”,将得意说成是“春风得意”,形容新生事物蓬勃萌发为“雨后春笋”,形容医道高明为“妙手回春”。
总之,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生活中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
人们喜爱春天,喜爱春风、春雨,喜爱春山、春水,喜爱春花、春草……古往今来,人同此情,因此在历代诗人、特别是唐宋诗人的笔下,留下无数赞美春天的诗篇,这些诗篇,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喜爱和共鸣。
大地回春了,五首咏春诗词赏析,让您读后烦恼全无,心情大好

大地回春了,五首咏春诗词赏析,让您读后烦恼全无,心情大好春风白居易〔唐代〕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拙译加赏析:浩荡而又和煦的春风又回到人间温润万物了,春风拂过大地,不只是吹开了皇亲贵族精美花园中的早梅,同时也依照节令让樱杏桃梨竞相绽开,就连乡村田野里的荠花榆荚也相继盛开展示出了勃勃生机,它们像乡村里快乐无邪的孩童一样欢呼着:“和暖的春风啊,岁岁年年都为我而来!”天道恢恢,坦荡无私。
大自然像母亲一样孕育滋养着人类。
春姑娘照拂人间,从来不分贫富贵贱,从不厚此薄彼。
时下世情多冷漠,铜臭弥天究可哀;惟解春风最无私,不择贫寒送暖来。
城东早春杨巨源〔唐代〕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拙译加赏析:久耐严寒,没有人不翘首盼望春风的艳阳,没有人不张臂拥抱清新的春风,尤其是那些多情善感的诗人们。
最早展示春天新意的柳树,刚刚吐露出几分鹅黄和新绿来,黄绿相间更显得无比的鲜嫩。
用不了多久长安城里著名的胜景上林苑里,就会百花齐放、繁花似锦了。
那时节春光更美、春意更浓,所有的人都会走出门来郊游赏花,笑逐颜开地徜徉在万里春光中。
春山夜月于良史〔唐代〕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拙译加赏析:郊外踏青游山玩水,春光里不仅山色秀美,心情也是如此的甜美。
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陶醉中竟然忘记了早些回归。
捧一掬清澈洁净的山泉水,天上的皓月倒影在手心里。
行走在烂漫的山花丛中用手拨弄花朵,全身的衣衫都被浓郁的香气包围。
如此高涨的游兴,怎么会在乎远近啊。
想离去的时候,又怎么能舍得下这早春漫山的芳菲。
站在山巅回首遥望南边的城市,那传来悠远钟声的楼台亭阁,深深地掩映在青翠幽静的群山之怀。
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王雱〔宋代〕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咏春诗赏析程郁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唐宋诗词是十分灿烂的瑰宝。
漫步唐宋诗词的百花园,可以说是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我今天所要演讲的咏春诗,就是其中十分靓丽的一丛!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这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大自然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百草吐绿,百花争艳,百鸟欢鸣!春天,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
因此,春天在古往今来的人们的心目中,总是充满了浓浓诗意。
人们总是把春天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情感。
比如,人们将一生中最美好的韶华时光,比喻为青春时期。
把真诚的相思之情,称为春心,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另外,人们用春风来称颂师长或长辈的谆谆教诲:我们经常说“春风化雨”、“如沐春风”。
人们用“春晖”来比喻母爱的温暖、光明、博大、无私;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就像小草永远无法报答三春的恩德似的,子女永远也没有办法报答父母的恩德。
所以,古人有称自己的书斋叫“春晖斋”、称堂为“春晖堂”,都是表达对母亲的尊敬和怀念。
还有,人们用“春华秋实”来比喻文采和德行、学问和操守。
《颜氏家训》曰:“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这就是用春华来比喻文采,比喻学问,用秋实来比喻德行。
另外,人们平时将高兴说成是“满面春风”,将得意说成是“春风得意”,形容新生事物蓬勃萌发为“雨后春笋”,形容医道高明为“妙手回春”。
总之,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生活中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
人们喜爱春天,喜爱春风、春雨,喜爱春山、春水,喜爱春花、春草……古往今来,人同此情,因此在历代诗人、特别是唐宋诗人的笔下,留下无数赞美春天的诗篇,这些诗篇,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喜爱和共鸣。
我想在这里举一些唐宋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咏春小诗,与大家一起来欣赏。
为了讲述的方便,我想按照春天的发展顺序,即:初春——又称孟春、盛春——又称仲春、暮春——又称季春的大致顺序,来作一个走马观花式的巡礼。
一、咏初春诗咏初春的诗歌中所体现的情感状态,我想用两个字概括,这就是“惊喜”。
初春之际,对物候变化最为敏感的诗人们,惊喜地发现大自然中最新引起变化的是杨柳:南朝诗人黄昶诗曰:“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
”(《和萧记室春日有所思》)唐代诗人李白诗曰:“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宫中行乐词八首》)杜甫诗亦曰:“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腊日》)春的信息被柳条漏泄出来了。
另外,宋代诗人张耒诗曰:“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春日》)这里的“偷”字很形象,是说春天悄悄地、暗暗地从柳条上回来了。
当然,歌颂初春的诗歌当中最有名的还要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写得非常精采!柳干像碧玉妆成,柳条像丝绦垂下,而那一排排整齐、鲜嫩、透亮的绿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是二月春风像一把剪刀一样剪裁出来的。
把春风给万物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比拟为是剪刀精心剪裁出来的,可谓是想落天外。
这首诗好在两点:一是层次非常清楚,从柳干写到柳条,再写到柳叶。
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歌咏的是绿柳,但实际上歌颂的是春风,因为春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正如清人江湜《彦冲画柳燕》题画诗所写:“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
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
”这首诗歌咏的是初春的绿柳,实际上歌颂的是春风,一切的美好,都是春风带来的。
宋人曾巩也有一首七言绝句,题目也是《咏柳》,但这两首《咏柳》诗所体现的意趣,却迥然不同。
曾巩的《咏柳》诗曰: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那乱七八糟的柳条还没有改变最初的鹅黄色,倚仗着东风便疯狂的飘舞起来。
妄想用柳絮把太阳和月亮遮蔽起来,请你不要得意太早,当秋风一起、清霜一降的时候,你就会黄叶飘零。
这首诗不是用热烈的情感去体验春天到来的喜悦,而是将诗人在社会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某种哲理,通过杨柳的形象表露出来。
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刻画的是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
所以,我们如果将这首诗跟贺知章的那首诗比较一下,便可以看到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色:唐诗的特色是重情趣,唐代诗人多用一种热烈的情感去感受生活,给人以感染;而宋诗的特色是注重理趣,将某种哲理通过物化外露的形式体现出来,给人启迪。
所以有人说读唐诗如饮美酒,让人热烈兴奋;读宋诗如品名茗,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唐诗中也有充满议论和哲理的诗歌,比如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每一句都是议论,但是议论得好,是千古绝唱。
宋诗中也有充满情趣的,比如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确实是不减唐音。
如果说贺知章的《咏柳》是一诗双咏,借歌咏绿柳以歌颂春风的话,那么韩愈《早春呈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也是一诗双咏,借歌咏绿草以歌颂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一句用酥油来形容初春细雨对大地的滋润,取喻用常得奇。
第二句写经细雨滋润的刚刚萌芽的春草,远望有淡淡的绿色,近看则草色又消失得难以寻觅。
这一句体物甚微,一般人不易觉察,更不易道出。
诚所谓人人意中皆有,而人人笔下皆无。
初春的蒙蒙细雨,初生的茸茸春草,被诗人描绘得生机盎然。
以春雨衬春草,以春草显春雨,亦可谓相得益彰。
宋人黄庭坚《春近》诗亦云:“年华以伴梅梢晚,春色先从草际归。
”也是说春色最先从草头上归来。
描写初春的诗句,还有一些写得非常好,比如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写道:“梅花落地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大酺》)又如宋代诗人汪藻写道:“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春日》)花看半开,最有情趣;酒喝微醉,最得佳境。
另外,唐代诗人刘方平还从虫声中听到春天到来的脚步声,他的一首七绝写道:“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率窗纱。
”这首诗也写得非常好,诗人从春虫的鸣叫声中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写过一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也是咏初春的一首为人传诵的小诗。
二、咏盛春诗初春的诗歌我想跟大家一起欣赏到这里。
下面我们讲咏盛春的诗歌。
咏盛春的诗歌在情感色彩方面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这就是“兴奋”。
如果说初春给人以惊喜,那么盛春则给人以兴奋。
盛春时节,浩浩春风,蒙蒙春雨,融融春水,一起掀开了春天的帷幕,无限春色一起涌向大地。
唐代诗人韩翝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宋代朱熹写道:“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蓬蓬勃勃的春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正是诗人们驰骋才情的最好时机。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江南春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宋代词人宋祁写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个“闹”,化静为动,将争奇斗艳盛开枝头的红杏拟人化,写活了;一时广为流传,以致于人们称尚书宋祁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
清人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激赏这一个“闹”字:“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闹”字,堪称“诗眼”。
这里顺便说一下,同学们以后写诗锤炼字句的时候,名词、实词不要锤炼,主要锤炼动词、虚词、形容词。
这里想说一下红杏,这是盛春里非常有代表性的花。
红杏,逗出了诗人们多少可爱的佳句:比如唐代诗人吴融写过“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前行人正独愁。
”(《途中见杏花》)以探出墙头开得正火红的红杏,反衬出孤游在外的旅人的愁苦情怀。
后来宋代诗人陆游引用原句入诗曰:“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以一片绿柳反衬和烘托红杏之红艳。
当然,写红杏的诗歌当中写得最为脍炙人口的还要数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小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后面这两句中,首先“关”用得非常传神,仿佛园中贮满了春色;而春色不愿意被人们关在小小的院落中,所以竭力地挣脱院墙的束缚,推出“一枝红杏”,来显示满园浓浓春色。
这里实写了“一枝红杏”,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虚写了满园春色。
并以“一枝红杏”,写尽了满园春色。
其次,“出墙来”比前人的“出墙头”要生动得多。
“墙头”是一个静止的事物,“出墙头”只是写红杏在春光里长出了墙头;而“出墙来”的一个“来”字,将杏花拟人化,杏花仿佛是一个天真的少女,不愿受束缚而玩皮地将头伸出墙头以外。
这两句不仅写景生动,而且后来人们给这两句赋予一种哲理和情趣。
人们通常用这两句诗比喻或形容生活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或事物;形容那种冲破了某种阻隔、或经过一番努力,而终于脱颖而出、赫然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情状,说成是“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里我想附带介绍一下清朝有一个女子叫骆绮兰,她写过一首七言绝句,诗题如同诗序一样,曰:《三月四日,过云根山馆时,畹乡夫人归宁,见千叶桃盛开,题壁一绝》,“过”就是拜访;“归宁”就是回娘家,古代女子出嫁后,如果娘家有人带回去探亲,就叫做“归宁”。
诗人看到满园千叶桃盛开,一片火红,可是主人却不在家,十分惋惜,便在院墙上题写了如下这首小诗:寂寂园林日未斜,一庭红影上窗纱。
主人难免花枝笑,如此春色不在家。
我曾有感于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大好春光里仍然坐在图书馆里面孜孜不倦地读书,我一方面为他们勤奋读书感到赞叹,另一方面也为他们辜负了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为此我写了一首诗:“不疑春风遍天涯,姹紫嫣红满京华。
书生难免花枝笑,如此春色却在家。
”后来我看到宋人朱熹写过一首诗,可以说是先得我心。
朱熹《出山道中口占》诗写道:“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我得古人怀抱,幸甚至哉!在盛春里最好的节日就是清明,古往今来描写清明的诗歌数不胜数;像南宋诗人赵师秀有一首《约客》诗写道:“清明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诗写得非常好,以动写静,写出了朋友不来的寂寞。
清明诗总是与雨联在一起,如宋人沈与求《清明日晚晴》诗曰:“细风吹雨湿清明”,清明总是湿渌渌的。
当然,歌咏清明的诗歌当中最脍炙人口的还是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歌写得非常好。
第一句中的“纷纷”才是春雨,正像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也像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