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电影与美国文化

合集下载

从《天生一对》看英美文化差异

从《天生一对》看英美文化差异

[摘要] 外语电影是了解外语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资源。

《天生一对》以温情浪漫的喜剧方式,使观众得以鲜明直观地对比两个最重要的英语国家——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对比影片中两国语言上的差异、国民性格的差异以及人文环境的差异,来揭示背后的国家文化差异,以期使读者及观众对美语和英语有正确的认识。

对两国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从而能有效帮助解决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障碍。

[关键词] 英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一、故事梗概该片于1998年7月上映,中译名《天生一对》,以现代手法重拍了20世纪60年代经典同名作品,故事内容改编自德国小说Das Doppelte Lottchen。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花荷莉和安妮。

她们的父母尼克和伊丽莎白在一次航海旅行中在“伊丽莎白二世”号上相遇并在旅途中结为夫妇,可后来婚姻破裂。

尼克独自在自己的纳帕山谷葡萄园里抚养荷莉,而安妮则与当婚纱设计师的妈妈伊丽莎白一起生活在伦敦;直到她们在夏令营相遇以前,两人彼此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孪生姐妹。

不过11年之后,命运却巧妙地让她们在缅因州一个夏令营的活动中相遇。

尽管她们的外貌惊人的相似,但是两人性格、气质、行为习惯等却大相径庭,从而引得两人冲突不断。

很快她们发现原来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为了更多地了懈她们的父母,她们两人决定交换身份,来到她们各自从未谋面的父亲或母亲身边。

她们本打算一直这样装下去,直到尼克宣布他要再婚,两姐妹决定帮助她们的父母破镜重圆。

虽然尼克那富有魅力但却让人讨厌的未婚妻给她们的计划带来很大麻烦,但姐妹俩合力设计痛整并气走了她。

最终在两个女儿的安排下,二人重拾旧爱,一家人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

影片充满情趣,两个小姐妹交换身份闹出不少笑话,搞笑情节层出不穷,而片中也穿插着温情情绪,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感到温暖而又愉悦。

二、影片中的美英文化差异由于本片两个小主人公分别生长于美国和英国,两个社会文化明显差异的家庭背景,因而片中从多个视角呈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为片中的喜剧元素增色不少。

最新 从喜剧电影《波普先生的企鹅》看美国家族文化的表达-精品

最新 从喜剧电影《波普先生的企鹅》看美国家族文化的表达-精品

从喜剧电影《波普先生的企鹅》看美国家族文化的表达我们普遍认为,电影在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

电影在制作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体现出对上述功能的认同和侧重。

美国电影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是因为对上述电影功能淋漓尽致地全面发挥,并彰显核心价值,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就连以搞笑搞怪、发挥娱乐功能为主的喜剧片,只要抓住文化这一主线,也堪称上等佳作。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诞生了一系列反映家庭题材的,在全球热播的喜剧电影。

这些影片情节各异,但核心主题都是爱、正义、家族、亲情。

这些影片在主题上与全世界的普遍关注相契合,在叙事结构上成熟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因而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

2011年上映的《波普先生的企鹅》(Mr. Popper´s Penguins)就是其中的一部精品。

《波普先生的企鹅》是由马克·S·沃特斯(Mark S· Waters)导演并由好莱坞著名喜剧大师金·凯瑞(Jim Carrey)主演的一部喜剧片。

影片改编自理查德·艾特沃特和弗洛伦斯·艾特沃特出版于1938年的同名儿童小说。

该小说于1939年荣获了纽伯瑞儿童奖银奖。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叫波普的油漆匠在19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摆脱平庸的生活,实现梦想的故事。

为了“与时俱进”,影片对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

主人公由蓝领阶层变成做为职业经理人的白领阶层,更贴近新时期观影群体的现实生活。

原著中,探险家是因为波普与其通信而相识,企鹅是做为礼物相送。

影片中,探险家即为波普的父亲,企鹅是父亲送给儿子的遗产。

这样的安排更能集中渲染家族、亲情这一主题。

原著中,为了养企鹅,波普把它们带到了纽约去表演,而后不得已踏上前往北极放生企鹅的“探险之旅”,情节稍显零散。

影片中,波普在与企鹅相处和营救企鹅的行动中,重新回归家庭,重新找到生活的快乐,企鹅作为父辈遗产发挥出救赎的巨大力量。

从喜剧电影《波普先生的企鹅》看美国家族文化的表达

从喜剧电影《波普先生的企鹅》看美国家族文化的表达

桶。 企 鹅 的勇敢 行 为是对 主 人 的侧面 印 证 。 波普 的 英 雄 形 象集 中体 现 在 他 带 领 前妻 和儿 女与 动 物 园
管理 员纳特斗 智斗勇 、 成功 救 出企鹅 一事上。 由此 ,
前妻 对 波普 大加 赞 赏 , 认 为这 是个 “ 极好 的第二次
约会 ” 。 临近 影片尾 声 , 在各界人士都 到场 的绿茵餐
F o r e i n F i l m Re v i e w l 外 国 电 影 评论
从喜剧电影 《 波普先生的企鹅》
看美国家族文化的表达
。 万 红 芳 孙 乃 荣
的安 排更 能 集 中渲 染 家族 、 亲情 这 一 的 遗产。 这} j
主题。 原著 [ } 为了养企鹅 , 波普把 它们带 到 了纽约

探 去 表演 , 而 不得 已踏 上前往 北极 放生 企鹅 的 “
影 片中, 波普 在与企 鹅 相 险 之旅 ”. 情 稍显零 散 。
L 、 . 一 . . . .

电影 《 渡普 先生 的企鹅 》 海 报
【 作 者简介 人,扣 f 儿 1 : 业 大 外 围讯学 院| J { l 帅
厅 的聚 会上 , 儿子 比 利夸 奖 波 普 是个 “ 了不起 的爸


平民英雄 主义的宣扬
爸” 。 波普 的英雄行 为在 于他 放弃 功 利之心 , 回归爱
与 亲情 , 带 领 家人 协 同营救 企 鹅 并取得 胜 利 。因此
以海 洋文明 著称 的西方 文 明 , 从积 极 层面 上来
他 赢得 前妻和 儿女 的真 正 的崇拜 与认可, 从而 重构
家庭 的完整 。
讲, 孕育了美 国人崇 尚个人奋斗 、 探 险和不屈 不挠的 进取精神。 历史 上 , 美 国自建 国后进 行 了轰 轰 烈 烈

美式喜剧的概念

美式喜剧的概念

美式喜剧的概念美式喜剧是指在美国拥有广泛受众和市场的一种喜剧类型。

它是一种通俗易懂、幽默和诙谐的表演形式,在美国影视文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也扩散到全球,成为普遍喜爱的表演形式。

美式喜剧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美国电影业开始崛起,为人们带来了大量的电影作品,其中包括了许多与喜剧相关的影片。

在那个时期,美国社会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们需要寻找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和解决问题,因此喜剧作品成为了当时美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式喜剧在电影、电视、舞台和网络等媒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传播。

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表演形式,还通常包括了很多社会、文化和政治元素。

这些元素的存在使得美式喜剧不仅仅是轻松愉快的娱乐方式,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美式喜剧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反讽幽默美式喜剧通常以反讽幽默为主。

这种幽默形式不仅仅会引起笑声,还会让观众意识到幽默背后隐藏的真相。

2.幽默结构美式喜剧如果只是简单的笑话串联,是很难引人入胜的,因此它常常具有合理的幽默结构,包括开头的引入、情节的发展、高潮的呈现和结尾的收尾等等。

3.双关语美式喜剧经常使用双关语来表达幽默字句,这些幽默字句往往含义暧昧,但趣味盎然。

这种形式的幽默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4.段子美式喜剧经常会使用“段子”的形式,这种形式最早来源于小丑的表演。

段子通常由一些短小的笑话或者故事组成,能够快速地引起观众的注意。

总之,美式喜剧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中,它创造了许多经典的角色和桥段,深受人们的喜爱。

美国的一些喜剧演员和团队更是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代表,他们的作品也深入人心,成为了美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由美国喜剧电影看美国文化的多元性_顾军

由美国喜剧电影看美国文化的多元性_顾军

由美国喜剧电影看美国文化的多元性顾军(开封大学,河南开封475000)[摘要]美国喜剧电影历史较久,群星辈出,类型多样,其中展现了不同文化的互通、冲突与弥合。

这一方面是由以票房为王的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性营销策略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美国喜剧电影重个体,强调“以人为本”的平民视角有关。

尽管美国文化存在多元性已经为世所公认,但以美国喜剧电影为切入点来考察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还是很有必要的。

文章从美国喜剧电影中的异国元素、少数族裔文化、非主流群体三方面,由美国喜剧电影看美国文化的多元性。

[关键词]美国电影;喜剧电影;美国文化;多元性在美国电影界,不仅好莱坞诸多电影工作者都是外籍移民,拥有不同的文化底蕴与审美观点,其出品的电影一般面向的也是驳杂的、全球范围内的观众。

因此,在好莱坞出品的电影中饱含着文化的多元性。

美国喜剧电影历史较久,群星辈出,类型多样,广受赞誉,其中也展现了不同文化的互通、冲突与弥合。

这一方面是由以票房为王的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性营销策略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美国喜剧电影重个体,强调“以人为本”的平民视角有关。

尽管美国文化存在多元性已经为世所公认,但以美国喜剧电影为切入点来考察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理解美国喜剧电影备受青睐的原因,还有助于人们从了解电影这一极具传播优势的媒介在展现、塑造一种文化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审美倾向时的巨大话语力量。

一、美国喜剧电影中的异国元素美国电影一贯喜欢将各国的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视听语言中,或是诠释特定的主题或思想,或是单纯营造一种浓郁的异国氛围。

喜剧电影也不例外,例如,以成龙电影为代表的系列动作喜剧电影中,无论是《尖峰时刻》(Rush Hour)、《上海正午》(Shanghai Noon),抑或是《神奇燕尾服》(The Tuxedo)等,成龙本人的黄种人面孔以及他特有的“中国功夫”都是电影的卖点之一。

成龙往往在电影中饰演身手不凡但是又不断在打斗中闹出笑话、手忙脚乱的正面人物,如《尖峰时刻》中与美国洛杉矶警察局既有合作又互相竞争的香港督察,《上海正午》中的大内侍卫黄强等,他往往是一名有拳脚功夫,但是不适应美国生活的“菜鸟”,但是最终都能凭借自己的本事赢得美国人的认可。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引言:文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而文化差异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发展背景而产生的。

本文将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的深度探讨,以电影《喜福会》为例,试图破解中美两国的文化之谜。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以五个维度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以及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这五个维度分别代表了每个国家在不同文化方面的倾向,从而形成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权力距离的差异权力距离是指社会中不同地位和职能的人工作和生活中所体会到的权力差距。

中国在权力距离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基于传统农耕文化,尊重和服从权威是被看重的价值观念。

而美国则更加强调平等和自由,权威并不是绝对的。

在《喜福会》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差异的体现。

主人公康宝莱与其刻板的上司之间充满了权力距离,上司的命令像是不可违背的法则。

而在美国文化中,更为注重平等。

美国电影中的主人公通常持有反抗传统权威的态度。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而集体主义则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至上”,而美国文化中更注重保护个体的权益。

在《喜福会》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虽然主人公康宝莱在家庭和团队中不断付出和牺牲,但最终他收获了家人和团队的认可和支持。

而在美国文化中,相对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体的自主和成就。

四、不确定性规避的差异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和未知的情况时,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态度和习惯。

中国文化中更强调对未知事物的规避和恐惧,追求稳定和安全。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引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变得日益重要。

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在中美两国之间,家庭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影《别告诉她》中的情节和角色,探讨中美家庭文化差异,并提出如何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建议。

一、背景介绍《别告诉她》是一部由美国导演拍摄的喜剧电影,讲述了一位中国母亲帮助儿子追求美国女孩的故事。

电影中通过中美两国家庭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呈现,揭示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我们深入思考。

二、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中美两国对家庭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和内涵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观念深入人心。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孝道和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倾向较强,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重要的是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而家庭的价值则相对较低。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这种差异的体现。

电影中的中国母亲通过电影中的英雄梦和一个美好的婚姻幸福的家庭一起迎接了女主角,并且通过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然而,女主角来自一个独立自主的家庭,在她的价值观中,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显得更加重要。

这种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冲突和笑点。

三、教养方式的差异中美两国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父母通常对子女有更多的期望和制约,并使用更多的严厉和传统的教育方法。

父母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在孩子的学业上施加较高的压力。

相比之下,美国家庭更加注重孩子个人的发展和培养,偏向于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探索。

在电影中,女主角和男主角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引发了许多有趣的情况。

女主角来自美国,她的父母鼓励她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尊重她的选择,在她的人生中起到了支持的作用。

而男主角的中国母亲更关心他的前途和事业,给予了更多的社会压力。

从美国情景喜剧《六人行》谈对美国文化的认识

从美国情景喜剧《六人行》谈对美国文化的认识

从美国情景喜剧《六人行》谈对美国文化的认识【摘要】美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热播了十年的著名情景喜剧《六人行》带给我的关于美国人和美国文化的感受与思考主要有四点:对人对事的坦白;对性既重视又宽容;对爱情婚姻非常专一;友谊亲密而有间。

【关键词】六人行美国文化认识《六人行》又名《老友记》(friends),是美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热播的著名情景喜剧(从1994年至2005年5月6日)。

一共十季。

该剧目前仍是欧美最受欢迎的情景喜剧之一,收视率常居榜首,播出以来一直为NBC电视网的招牌剧,多次获得艾美奖的提名并数次获奖。

主要讲六个好朋友瑞秋(JenniferAniston饰)、罗斯(David Schwimmer饰)、莫妮卡(Courteney Cox饰)、钱德(MatthewPerry饰)、乔依(Matt Le Blanc饰)、菲比(LisaKudrow饰)在一起共同度过的平淡但却又幸福的美好生活,是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看过《六人行》,发现我们对美国人,或者更宽泛的说,对西方人的生活及价值观念的确不够了解,存在许多想当然的误解误读。

换一种说法就是许多人心中的美国人及美国文化都是想象出来的,而且由这种想象形成的刻板印象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柢固。

这部电视剧带给我的关于美国人和美国文化的感受与思考主要有四点:对人对事的坦白;对性既重视又宽容;对爱情婚姻非常专一;友谊亲密而有间。

对人对事的坦白态度给人印象最深震动也最大。

美国人乃至西方人的这一特点与宗教传统有关,宗教信仰要求人们勇于面对自己的所犯的错误罪过,坦白是人们面对上帝主动忏悔时最基本的态度。

同时,在法庭、医学、教育、家庭关系、恋爱关系中,在最平常的关系中,在最严肃庄重的场合里。

坦白的影响无处不在,西方社会是坦白的社会。

西方人是坦白的动物。

此外,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使美国人责权利的意识分明,对于自己造成的过失或损失必须勇敢面对,对因自己而取得的成绩也毫不谦虚,对认为是不好的不妥的事总是坦白指出,他们勇于拒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剧电影与美国文化
作为处于世界上的经济、军事、科技等的领先地位的美国,其文化也在世界文化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早期的移民把欧洲文化带到美国。

很快地,这些文化遍及美国各地。

时至今日,美国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之一。

许多的美国艺术家们对于发展新的风格,新的自我表现方式。

甚至新的文化型式都作出巨大的贡献。

在悲剧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喜剧美学却很少成为美学家笔下的话题。

的确,悲剧以其深刻的思想成为人们探求人生真谛的一种形式,但谁又能说喜剧不能产生类似的效果呢?喜剧不像悲剧那样给人带来悲剧性的激昂慷慨,它的美之处就是它能带给人们轻松愉快的嬉笑和幽默,尖锐深刻的嘲弄、揭露和讽刺,是一种感性的美学认识。

美国的喜剧文化发展的很快,其发展的历史也很悠久。

从早期的默片到现在的好莱坞,各个时期都有喜剧大师的出现,不但给我们带来了欢笑吗,还带来了对美国文化,甚至自己的思考。

卓别林,一个耳熟能详的喜剧大师,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笑,在他的一生中,他拍摄了许多的喜剧电影,既是演员,又是导演。

就在他去世之时也要给我们带来欢笑。

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虽然他是一个英国人,但是他对美国的喜剧电影的发展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卓别林Charlie Chaplin。

出生于英国,1913年,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演出,被塞纳特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1914年2月28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阵雨之间》中。

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

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拍摄80余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

卓别林塑造的人物查理总是一个反英雄的形象。

不同于美国电影中的英雄。

他是个矮小、贫穷、孤立无援的小人物。

他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甚至自不量力地打抱不平,但也有欺软怕硬、诡计多端的人性弱点。

但是。

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滑稽可笑的小人物在严酷的环境里,始终保持着人的尊严(绅士风度)。

正是这一点,值得人们崇敬并反省自身。

卓别林是电影史上最受爱戴的演员。

他善于利用电影的一切特性制造喜剧效果,注重表演的细节,他的喜剧不但幽默,而且讲求韵味,卓别林的喜剧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个人至上、私欲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强调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

这种刻意塑造自我,追求个性化的个人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它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使许多人的智慧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促进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振兴和发展。

卓别林的这些就反应了美国的早期文化。

美国早期文化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种族歧视。

由于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移居的国家,它的文化也就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但是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对别的民族的压迫,尤其是对黑人种族的压迫,使得黑人在美国影
视文化方面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在后来的人民的不断的反抗,以及世界人民的支持,经过几代美国统治者的不断努力,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马丁·劳伦斯在好莱坞,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黑人喜剧演员,他永远精力旺盛,饶舌不休,说话语速比常人快两倍,尤其在爆怒或吵架时。

他长相滑稽,两个大大的招风耳,丑陋得总是沦为演对手戏的英俊男星的陪衬,但马丁自有他的可爱之处,他的幽默逗乐的表演,有着独特的个性烙印,这使他很难被人忘怀。

越来越多的黑人演员加入到了美国电影的队列里,他们与白人演员一起给我们带来欢笑。

美国是一个宗教信仰很自由的国家,但是绝大多数的美国人是信仰基督教的。

因此,基督教的文化也加入到了美国电影文化里。

《冒牌天神》中的布鲁斯在现实中的种种倒霉,其实是众生烦恼相的代表。

他对上帝的发牢骚行径,圣经中的亚伯拉罕也出现过。

电影设计布鲁斯见上帝那幕很有心思。

地点不像旧约圣经中摩西见威严的上帝般,把上帝描绘成光焰在丛林中出现。

而是在一栋空置大厦的七楼,上帝的尊容淡化为一位平庸的打扫工人。

用黑人演员摩根.弗里曼来扮演上帝,可说是这部好莱坞电影的匠心之一。

美国差不多超过一半人口是黑人,用黑人演上帝,更能刻意表达出黑白平等及多种族结盟的大美国精神。

好莱坞电影给美国文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美国典型的喜剧是西部片。

西部片作为最“美国化”的类型片在经典好莱坞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部片颂扬、推崇那种粗犷的个人主义和适者生存的精神,体现着善必胜恶的道德理想,因而在美国影坛上长盛不衰。

弗雷德•金尼曼拍摄于1952年的《正午》就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西部片的特征,或者说是体现了经典好莱坞时期影片的特征。

然而,《正午》虽然在很多方面有着经典好莱坞的影子,但它决不算是一部地道的经典好莱坞电影。

事实上这部拍摄于1952年的影片在好莱坞发展史中扮演着新旧两时期转折点的角色。

《正午》中最明显异于传统好莱坞影片的莫过于对凯恩这个形象的塑造。

传统西部片中的英雄形象往往代表着绝对的正义与公理,而凯恩在影片中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由于小镇居民不肯帮助这个曾经保卫他们的警长,使得凯恩的对立方不仅是恶棍,甚至还包括了小镇居民。

影片对凯恩作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他开始思考自己的立场与行为,思考自己的何去何从。

《正午》中塑造人物避免了过于类型化,对以往的警长形象也有了一定地颠覆,影片还放弃了西部片一贯的大团圆结局,选择了凯恩扔掉警徽离开小镇作为结束,增强了故事的客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