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锦』精良的经典诵读方法 (1)
小学教育中如何做好中华经典诵读

小学教育中如何做好中华经典诵读2006年11月,笔者接触到了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的两本书《中华国学道德根》和《国学道德经典导读》,同时又看到了由中央六部委发的关于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的通知。
因此,自2007年3月始,笔者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利用上课前、课外活动等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老子》。
通过诵读,学生的品德、学习成绩等有明显的提升。
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根据学生特点提供诵读作品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识记忆,学习效率依赖于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趣味性与情境性,可以选择《弟子规》来诵读。
《弟子规》具体列述一个人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些内容短小、有趣,能够让学生有生活情境的联想,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三、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动机日益增强,记忆已经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
这时,我们可以选择诵读《三字经》。
它的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生动,言简意赅,家喻户晓,使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既能琅琅上口,又在诵读中积淀各方面的素养。
五、六年级的学生记忆的策略性更强,理解能力也非低年级孩子能比,所以我们推荐诵读《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包含为政、教育、学习、修养四方面的内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长久以来都是国人生活、做人的准则。
所以,《论语》的诵读不但让学生积累了名家语句,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一举两得。
《老子》在初期诵读时,应该重点以诵读第一章《论德》和第四十五章《观渺》为主,然后逐渐在这两章的基础上加上《德篇》前十二章,进而加到《德篇》全篇诵读,最后再进行《道篇》诵读。
熊艳诵读中气息的运用解析PPT学习教案

2、对气息的控制要求及注意事项:
(1)吸的深,气沉肺底,容量大; (2)呼的匀,稳劲持久;气息均
匀的流动,语流才可流畅。否则 会造成语句不清或出现蹦字儿的 现象。
(3)通畅无阻,行走自如;小腹 的坚挺才能保证气息不僵不挤 。
(4)灵活而变第化13页/共的43页流动; (5)集中有力;吸气一大片,呼
二、诵读中的气息 1、情声气之间的关系
情是内涵、主 导 声是形式、载体
气是基础、动力
第11页/共43页
气随情动 声随情出 气生于情 而融于声
“气随情动”
就是说对于作品的思想内容理 解认识准确了,还要使思想感 情随之运动起来,只有真正的 动起来了,才可能气随情动, 才能动得自如。所以,调动思 想感情的运动至关重要,只有 思想感情动起来了,有了强烈 的播讲愿望,第12呼页/共4吸3页 才能自如地 变化,语言也会富有色彩。
第32页/共43页
慢吸快呼方式——保持慢吸的 正确状态吸气之后,可以一口 气尽可量的说又多又快的话, 比如简单的重复说绕口令等 。
练习:
静坐3秒钟;用5秒钟吸气;控 制1—2秒,似箭在弦上、引而 不发的感觉;然后分别用3秒、 2秒、1秒钟将气呼出。各重复3
第33页/共43页
次。
快吸快呼方式——快吸时仍应 保持慢吸时的两肋打开、气沉 肺底、腹壁站定的基本状态。 只是张嘴的一瞬即吸气到位。 就像看见熟人准备喊他那一瞬 间吸气的状态。
②明确所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 按计划加以训练。
③结合语音规律,以字带声进行 训练。 ④持之以恒。第1三5页/共天43页打鱼两天晒网, 训练不会有效果。
(2)呼吸控制训练
具体要求是:吸气时要吸得多, 吸得快;呼气时要呼得省、呼 得匀、呼得慢。
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

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熊春锦目录什么是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1什么是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原理?2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适用于哪些人?3如何实施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4为什么采用老子《德道经》作为主要的诵读教材?5什么是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创始人----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传统文化诵读工程”之“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长欧洲中华道德文化研究促进会第一主席欧洲康复养生院院长新加坡人类道德促进会永久名誉主席“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涵义道德品格,道德能量,营养慧智先天慧识,灵感思维,潜在意识后天智识,逻辑思维,习性意识以两经一书为主,老子《德道经》、《周易》、《大学》以其他典籍为辅,如《论语》、《黄帝内经》等听诵背诵,熟读成诵依照文字,出声朗读教人修德,教人求真“德”的含义----五德能量仁义礼智信德五行物质能量性五德精神品格性肝木性能量肺金性能量心火性能量肾水性能量脾土性能量仁德魂义德魄礼德神智德志信德意道德是人类精神的食粮是身心健康的根本保障原来“德”在外体现为人的精神系统,在内则与人的五脏息息相关。
某个内脏不健康就很可能是欠缺某种德行的表现呀!五德与五脏、五行每个人都存在先天五德五行能量不足不同出生时空点仁义礼智信五德差异五脏生理功能欠缺形成不同性格特征影响后天体质和健康五德五行能量不足不同人生际遇仁礼信义智丰厚造就将来性格仁德慈柔至善无恶宽容忍辱柔和畅达举止端正礼德明亮光明圆通秉规持范明白道理不争不躁信德无疑忠信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笃信不疑义德道情济安拔危助人为乐处善聚缘助弱扶危智德变通虚怀若谷处下不争声色不迷欲淡不贪丰厚造就健康身体双目有神慈眉善目筋柔形舒印堂明亮神足少疲行为端正齿坚唇红形无赘肉身轻体健气无促喘中岳黄明肤泽柔润精足无淫骨筋强壮耳聪血清仁礼信义智缺乏导致将来性格自傲抗上不服人管怒气常生白眼冷对性情急躁无理争胜虚荣爱美记恨憎人猜忌多疑蠢笨蛮横疑神疑鬼埋怨人非残忍妒忌虚伪好辩口舌是非恼人自贡愚鲁迟钝多愁善感忧虑自生自寻烦恼缺乏导致易患疾病怒气伤肝气滞血瘀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胸闷腹胀耳鸣牙痛瘫痪中风恨人伤心神志紊乱失眠颠狂五心烦热忡悸健忘上焦气滞音哑疔疮怨人伤脾消化系病胸闷腹胀嗳气吞酸胃肠溃疡腹痛吐泻虚弱气短恼人伤肺呼吸系病口舌溃疡咽喉疾病气喘咳嗽肺痨咳血皮肤发疾烦人伤肾泌尿系病生殖障碍骨质病变腰腿病痛阳萎遗精耳聋耳鸣德、慧、智的关系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熊春锦讲义2.1

补充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系列二第二课熊春锦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上一课我们讲了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一、民族的复兴需要慧智双运型教育(一)、中西对比分析慧识教育的失落(二)、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论:(1)、一元四素方法论概貌(2)、《易经》的灵魂是一元四素。
今天我们讲:(三)、智与慧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1)、亟待恢复慧智同步开发教育(2)、国家教育、家庭教育要高度重视开慧益智(3)、从三因论看教育瑰宝的丢失第三节、智与慧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分析古代中国文化和科学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德道经》和《易经》都高度强调“无思”、“无为”。
无思无为状态是先天慧识处于第一性,后天智识处于第二性的一种慧性状态。
这一种状态,在西方是没有的,西方文化的记录中,只有灵感、直觉、潜意识、下意识等含混模糊的概念,并不像古代东方先哲将智与慧严格地区分开来,各成独立系统,并且创造出开发全民慧识的方法。
这种差异性我在西方讲学实践中深有体会,许多人类慧识系统方面的名词,他们都没有相通或者可以借鉴的名词和术语,表述起来颇为困难,也难以达到准确无误。
但是,他们却高度重视和保护着对直觉与灵感的培育与提升,甚至在待人接物、交友办事中都充分利用着直觉。
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并不难发现这一点。
(1)、亟待恢复慧智同步开发教育慧与智是一个完美的太极图模式,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丢弃慧识的唯智教育是盲人型愚智教育,缺乏智识的唯慧教育是瘸腿型昧慧教育。
只有执两用中,以德育居中统领慧与智,德慧智同步培养的教育才是最完美的教育。
才能培养出既具有道德心灵,又具有丰富科学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人类的精神系统中,天然地具备着两套思维模式,这就是慧识模式的“思”和智识模式的“想”,我们无权阉割其中的任何一种模式。
人为地破坏其中任何一种思维模式,都是对生命的摧残和践踏。
无为无思的状态就是慧识状态,有为有想的状态就是智识状态。
但是,我们近代主要是沿袭西方的提法,而且几十年来还主动回避“灵感”的存在,这就更加造成对中国古代文化科学中以开启慧识为主、慧智为用方法论认识的困难。
读经典学作文课堂教学方法例谈

万方数据
塑鬯篙≠笪拉
2010年8月 1
敬亭山”,如果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是 指诗中主人翁和敬亭山互相看着,不觉得讨厌。诗句表 现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 者虽受排挤。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面对风光优美的 敬亭山,既有淡淡的忧郁、更有融人自然的潇洒。此时 的李白(我)已经与天地一体,与山相融,山既是我, 我既是山。与其说诗人面对的是敬亭山,不如说面对的 是诗人的老友、抑或诗人的内心。因此古诗教学中,重 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切不可抓住一 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总之,古诗教学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想尽 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迈入古诗的神圣殿 堂。使学生领悟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 豪感,从而激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关键词】读经典学作文教学方法语文能力
经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字字珠玑,内 涵深厚。是中华民族知识的结晶和智慧的源泉。通过学 习经典诗文。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 滋养学生的人生.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 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作文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 中渗透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笔者以 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发挥想象让诗文转化成图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趴发肤’‘二,仁的语文能 力一样重要。教材中的古诗文大多^I:j土1_J.『景交融的佳 作。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弓j导‘’#小腱)l:li寓的联想和想 象,使诗文l{I的景物以;他仃J JIIi『潍III形成形象乍动的画 面,那么他“l就能I卫容埸巫f‘【JJ地雕解【譬艾的1人J容及情 感。人说一F维“i午・I吖『¨llI”.仃些I’i}牛。本身就是一幅 优美的冈jIlii 如果把绘J叫|引入・l・+}警教学,将会大大提高 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容量的古诗文信息,可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古诗文教 学.不仅可以将知识点有条理地归纳总结.而且能将一 些课外的信息资料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还能附上生动形 象的网片,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古涛文教学的质量。如在 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时,当讲到“知有儿童挑 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时.我出示两小孩在篱 笆旁挑灯捉蟋蛑时的插图,引导学牛重点观察两小孩当 时的神情、动作。让学生们想象一下:他们在捉蟋蟀时 ir能会怎么捉、捕捉时会说些什么?再如教学范成大的 《叭时田同杂必》一诗时,当讲到“童孙未解供耕织,也 傍桑阴学种瓜”这两句时,我出示小孩子在桑树地下学 种菜种瓜的图画。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小孩子的动作和神 态,让学生们想象一下:孩子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 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 潜移默化地领会作文中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的方法。 三、点面结合生成精彩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 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 且古诗语言凝炼跳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 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 成了困难.成为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注意理解 字词(点)、释句成篇(面),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 境,生成精彩。 1.理解字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意思的词,教 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渔歌子》一诗中,对“斜风细 雨不须归”中的“不须”一词的理解。 “须”是“必
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系列三

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系列三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系列三第三课熊春锦本课内容提要第二章上善治水论德慧智教育第一节、上善治水利物有静;第二节、科学识水知圣言;(1)水具有聆听功能对教育观念的启迪;(2)水具有阅读功能对教育的启迪;(3)从水具有分辨语言文字的功能看教育(4)集体祝福水变美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大家好!以上二课我们完成了民族的复兴需要慧智双运型教育一章中的三节内容的讲解。
下面我们讲解一下第二章。
这一章的题目是上善治水论德慧智教育下面共分二节第一节上善治水利物有静;第二节科学识水知圣言;其中又分为水具有聆听功能对教育观念的启迪;水具有阅读功能对教育的启迪;从水具有分辨语言文字的功能看教育等三部分。
好现在我们开始讲。
近代的几百年由于人们受西方精神与物质对立理念的深刻影响将精神能量物质人为地强行非物质化未能解读出老子给我们揭示的大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德辩证法的理念不能认知精神与物质都是物质只是各有阴阳属性的不同。
而且更难以深知物质与精神这一对阴阳在德一的中气以为和的主宰下能够完美和谐统一。
长期深陷于太极阴阳内的唯物与唯心之争使我们对生命的理解长期局限在有限的智识水平之中。
经典诵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教育方法是民族文化薪火承传的法宝。
民族振兴首在教育的振兴。
但是迄至今天经典诵读活动还是民间社会行为并没有纳入国家教育的总纲之中还需要我们共同的继续努力。
人们对于经典诵读的重要性、科学性仍然存在着种种疑虑还在观望与等待之中。
经典诵读的科学原理其实早就蕴藏在《老子·德道经》对生命的深刻揭示之中近代科学对水的研究水结晶成果的出现也再一次验证了老子思想理论的无比科学性。
第一节上善治水利物有静《老子·德道经》对人的生命进行了全面而且深刻的揭示她既是一部生命科学的经典也是一部民族教育的经典。
老子早在几千年前他就深刻地指出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老子·德道经》)。
上善治水上善为什么能够治水?用上善治什么水?这一点在汉代以后文化人由于缺乏深刻的内修实践已经不能解析老子的原意不能解析上善治水。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指导手册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指导手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人修德,以德养慧;慧智双运,培贤育圣。
教中寓学,德养心性;学中寓教,道德复兴。
1:德慧智国学馆简介德慧智国学馆采用当代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提出的“德慧智”经典诵读理念,立足于道德品格的培养,通过诵读经典,获得上善的道德精神食粮。
德慧智国学馆采用当代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提出的“德慧智”经典诵读理念,立足于道德品格的培养,通过诵读经典,获得上善的道德精神食粮。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具有开慧启智的作用。
特别是承传数千年的被尊为经典的古代大智慧者的篇章,凝结了他们大量的慧性认知,并且承载了圣贤的道德能量,汇集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
而对于孩子来说,0—16岁时期最容易启迪他们大脑的慧性生理功能和道德心灵能量,最容易接受祖先的慧智性认知和德能对他们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中,通过听诵、读诵和诵行的方式,将祖先的大智慧信息镶嵌在胎儿、幼儿、少年的心灵和大脑之中,从而开启慧性,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格,全面正确地开发和塑造孩子道德、智慧与健康的人生。
我们的课程涉及了胎教、幼教和少儿诵读教育,我们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胎婴阶段,幼儿和少儿阶段的德慧智教育,启迪智慧,培养完善的道德品格,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
愿所有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参与和引导孩子能够学习和实践德慧智教育,以道德品格的培养为根本,开慧启智,能够达到“与老子同在!与孔子同在!与道德同在!起心动念时刻相应,不离道德!”,成为新1代的栋梁之才!2: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我们的经典诵读教育理念是"德慧智"3个字。
经典诵读教材以两经1书为主,这就是《德道经》、《易经》、《大学》,在此基础上配以辅助教材和其它具有上善属性的经典。
"德慧智"3个字是1个完整的系统。
德,是指道德品格与道德能量,是超越宗教观念的全民道德信仰和道德信念。
我们通过回顾历史,分析中外,结合科研成果,已经不难10分清晰地明白:生命双重结构的精神系统,最好的精神食粮就是道德;上善治水,唯有道德才是真正的上善能量。
熊春锦讲义1.1

补充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系列一第一课熊春锦本课目录:一民族的复兴需要慧智双运型教育(一)中西对比分析慧识教育的失落(二) 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论(1)一元四素方法论概貌:(2)《易经》的灵魂是一元四素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大家好!前面一部分的讲解内容中,我们讲到了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灵魂是《老子·德道经》。
这一部分,我们将围绕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本身的内容作一些理论探讨与研究。
一、民族的复兴需要慧智双运型教育世界历史上各民族或国家每一次文化的复兴都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必须回到文化的源头上,温故而知新,吸取知识营养再前进,才能绽发出无比灿烂的光辉。
我国要想实现民族文明的复兴,就必须抓住道德文化的复兴,因为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文化,道德是民族精神的食粮。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过,“2500年前,人类出现了一个轴心时代,中国有孔子老子,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影响了两三千年的社会”。
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上的这三大文明中,古印度释迦牟尼所开创的文明,历史上早已经汇入了中国老子和孔子所创造的文明之中。
中西文明也就构成了两大影响世界发展最大的两支文明体系。
而且自十六世纪以后,中国文明西传欧洲,推动着西方文明的前进,老子的思想像永不枯竭的井泉,滋养着中西文明在二十一世纪的大融合。
(一)、中西对比分析慧识教育的失落比较中西两大文明体系发展的起落进程,我们可以客观地发现在十六世纪之前东方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越于整个西方。
然而在十六世纪以后,西方文明发展的速度却反超中国,将中国甩在身后。
对于中国文明发展史为什么会落后于西方,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形形色色的观点和立论,各种观点、论述较多。
有的承袭西方的评价,有的继承五四时期的观点,有的则标立新论。
总体而言许多学者都是将眼睛盯着西方文明发展的瑰宝:“逻辑推理,实验证伪”两大方法论进行反思。
认为中国文明的发展缺乏这两样法宝是根本原因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春锦』精良的经典诵读方法精良:“精”,是指经典诵读教材的选择要精明、准确,选择的教材要富含丰富的道德能量和精神营养,能够直接渗入婴幼儿的心源性海,滋养孩子的先天慧识,规范和引领后天智识的健康发展与提升。
“良”,是指经典诵读的教育方案要符合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发育规律,做到有的放矢,要有良好的计划与安排,优良的指导方法。
如何精明准确地选择经典,世界上的经典成千累万,但是质量和能量的差异性却相去甚远,特别是道德精神的含量差别就更加悬殊。
德国思想家雅斯德尔斯(Karl jaspers )曾经说:“古代有一个轴心时代,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出现孔子、老子,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古代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古以色列出现了犹太教的先知,他们各自创造了文明,这个文明影响了现在两、三千年。
”由此可见,世界各民族地域文明的产生,都源自于古代的大智慧者,他们是人类文明的开拓者、创立者。
他们的经典著作,就是文化和智慧的源头活水。
在世界各民族先圣的经典著作之中,中国老子和孔子的学说无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经典著作。
他们的思想中充满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能量和智慧的营养,能够超越民族的疆域,被整个世界所共享。
托尔斯泰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老子•德道经》)。
”德国哲人尼采称赞老子《老子•德道经》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说:“中国文化是欧洲科学灵感的源泉”。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中国是世界发明的摇篮”,称《周易》为“万有概念宝库”。
从以上西方著名哲人和科学家们的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自己由于百年以来全盘西化浪潮的淹渍,已经并不具备类似于西方人一样的敏锐目光,守着家底却完全不识家有珍宝,反而一概视为糟粕,欲扫地出门而后快。
但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灵根,却是愚智者们难以砍伐刨根的参天大树。
《老子·德道经》、《周易》、孔学都是中华民族的绝学,是最富含精神营养的经典,是德慧智教育经典中的必选教材。
运用“万经之王”的《德道经》,培养道德品格与心灵,开发慧智双运型头脑;运用“五经之首”的《周易》,培养天人合一思维观,启迪符合自然规律的聪明才智;运用“修齐治平”的《大学》、《中庸》、《论语》精神,塑造儒者风范,培养爱国爱民的贤才。
运用“医典之祖”的《黄帝内经》,继承发扬传统医学,确立正确的生命观,造就生命科学人才。
中华德慧智教育,选取这六部经典为主干,确立中华德慧智教育的系统论,围绕这一主干展开其它经典的诵读。
主次分明,经纬清晰,安排合理,避免经典选择的无序性和能量的杂乱性。
我们应当坚信:与老子同在才能绝学无忧,与孔子同在才能绝学无忧,与道德同在我们就能真实地实现绝学无忧!在对于经典的选择中,由于《老子·德道经》是万经之王,她的能量性、哲理性最为丰富,文中蕴藏着大智大慧。
我国历史上的不少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修真者,以及西方哲学家、科学家,都从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精神营养,各为所用,盛赞为创造力的源泉。
而且,《老子·德道经》具有顺向指导“人生观”,逆向指导“道生观”的双重复合作用,所以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正确地应用她的版本。
婴幼儿教育重点,在于保护慧识,稳定慧识。
在此前提下,指导孩子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要高度重视运用德一的能量滋养他们智识的正确形成。
因此,建议大家采用《老子·德道经》,而不要轻易采用魏晋以后颠倒了篇序的版本。
如果您仍然想继续使用这一类版本,也建议您教孩子先背诵“德篇”,然后再背诵“道篇”。
要让孩子们在开卷之时,所接触的就是德的能量,用此能量修补生命中五德的不全不足,通过“明明德”而自然地觉悟人生之道。
要预防孩子们在还未能够明德的前提中,在五德能量不足、不齐的背景下,孤立地昧明于道;并且,因为教育者本身不明的指导,而使孩子过早地产生误识。
我们的家长要注意,中华传统文化虽然本身具有系统性、根源性,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原始经典大都经过后人的编辑修订和注释。
那么,编辑修订和注释者全副心身投入在编辑注释之中,他们的精神能量也就同样倾注在原始经典中,成为原始经典能量的附加部分,被其中的汉字所携带与承载。
但是,由于编辑修撰者每个人内在精神能量高低的不同,思想境界差异性的不同,那么所附加注入的信息能量也就千差万别。
基本上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对原始经典的精神能量产生衰减、掺杂的副作用;一种,则是能对原始经典精神能量产生接续、展开利于吸收的正向作用。
这两种作用,潜意识敏感者常常能够很轻松地发现。
因此,我们在选择经典版本时要加以注意,不要随意性地选择经典的版本,以免择之不慎而影响经典诵读的质量。
另一方面,我们做父母和承担教育辅导的人,也不要轻易按照自己的观念和流行的白话注释来进行辅导。
我们可以解字、解句,但却不宜于用白话进行诠解。
要主动留给孩子们自己运用智识进行体悟的空间和时间,启迪他们的智识在慧识的作用下产生自己的解析。
孩子们的求知欲极强,但却要防止教育者将自己个人不完整的智见,过早地强加给婴幼儿素白一般的智识记忆库之中,形成乱涂鸦,而妨碍孩子们在慧识主导下后天意识系统正智、正识、正知的自然生成。
在教育孩子诵读《老子·德道经》的过程中,如果同步教其识字,则共有806个不重复的生字,背诵她并同步识字,就可以掌握806个汉字。
《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奇书,它以简驭繁,揭示宇宙万物万事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方位和时间相互变化关系。
对她的解读,需要人的慧识同步进行,它所揭示的目标具有万象性,显示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量度,其总的目的是引领人明白道与德的根本性,以及在德的统驭下掌握阴阳顺逆变化的根本道理。
“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帛书·要》)孔子对《易》的研究,可以说是抓住了《易》的本质。
《易经》既含有丰富的慧识精神营养,同时含有丰富的智识精神营养,是一部具有双重精神营养的奇书。
《易经》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
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
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预测占卜。
前者,如东汉王弼、北宋程颐;后者,如西汉京房、北宋邵雍。
由此可见,《周易》富含象数理气四大元素,是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与社会变化规律的工具。
早期背诵她,既可以给孩子提供慧识的精神营养,又可以提供智识的精神营养;既可以使传统道德文化的杰出方法论与先天慧识同步展开并且稳定地同步发展,还可以使后天智识同步掌握认识汉字。
《易经》共有1402个不重复的生字,背诵她并同步识字就可以掌握1402个汉字。
指导诵读者同样不必大量解析内容,可以解字、析句,但不宜完整地白话解析,只要孩子背熟了、记住了,将来长大以后,就能慧与智同步地进行展开应用。
过度地、详尽地辅导,也难以将此奇书的象、数、理、气四大系统的内容完全介绍清晰,反而容易使孩子过早地产生智障,封闭先天慧识而影响今后的完整展开和全面把握地进行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内容,都得益她的启迪而诞生。
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就是根植于《易经》。
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家的学说都明显受到《易经》的作用和影响。
现代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她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
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
该文从实用主义角度,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等均有深刻启迪意义。
《大学》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在于传授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
第一章是纲要所在,“三纲八目”具有道德修养的系统性、连贯性。
由个人的“明明德”做起,从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发挥到“新民”: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境地。
这三纲八目,又可解释为“内圣外王”:“内圣”就是自己的管理,内在的修养等,而“外王”是自己对外界的管理和行动。
在这里,“内圣”指的是“明明德”(包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外王”指的是“新民”(包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德慧智教育,建议在孩子的开智早期,就及时地进行本篇的诵读,其意义是确保“明明德”这种需要慧识与智识共运的状态,能够早期及时形成。
“慧明德”与“智明德”并驾齐驱地发展,并且稳定地保持住这种状态,从而能够顺利把握住其它两纲要,以及进入“八目”中,符合自然规律地完善和实践自己的人生之旅。
关于《大学》的诵读辅导,由于她的能量定向,主要是在保持慧识的前提下,进入后天智识系统进行正确地规范精神系统发展;因此,在掌握了对“明明德”三字的正确解析以后,可以全篇解析辅导诵读,字、句、段、章地解析辅导都可以进行。
一般而言,大部分孩子们(七岁之前)的“慧明德”,是自然的现象,如果发现了孩子具有慧明,或者在经典诵读中出现了慧明,那么对于孩子所具有的慧明,家长和老师都不应当否定,不应当扼杀,也不能够逼迫孩子动用后天意念去使用慧明,而只能为其慧明积极地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保护慧明的稳定。
因为先天的慧明,是后天智识明德(智明)同步进入“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以及进入“众妙之门”的钥匙。
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孩子们的慧明,不积极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慧明;那么,即使孩子具有先天的慧明,也可能在六岁以后就自然消失,有一部分可能延续至十四岁左右才消失。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以德养慧,那么慧明一般都会自然消失。
缺失慧明者,也就只能在“明明德”三个字之中,孤立地实现智识的“明德”,后天意识明白德的理义,而不能完整地掌握德的深刻的全面的内涵。
对“明明德”三个字的解析,许多学者就是因为自己并不具备慧明,或者说丧失了慧明,所以才难以正确解读为什么要连用两个“明明”作为明德的第一纲要。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修学的全面性,对人体生理先天与后天两大系统和谐统一的要求,仅从“明明德”三个字之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明明德”,的确是真正进入儒家“大学”、道家“绝学”的前提和保证。
在人生胎婴养虚、幼儿养性的先天人生期阶段,从生理而言,是以获得道德能量为主而营养精神系统的时期。
这一特点,并不像少年时期需要同步校正品格,培养五德的品格才能良好地接收到五德能量;更不像青年时期、成人时期、老年时期,需要改造品格,重新建立五德品格,经过艰难的破旧立新,才能顺利摄入精神能量。
这些特点和差异,我们需要明白与掌握,从而正确地、充分地运用好经典诵读,为婴幼儿积极、主动、全面地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婴幼儿时期的经典诵读,不能要求婴幼儿按照成人的标准,弄懂弄通地去进行诵读,婴幼儿不需要弄懂经典的意义,婴幼儿从经典中直接获取精神营养才是第一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