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经典诵读的教案

初中经典诵读的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经典诵读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经典诵读的基本技巧。

2. 通过经典诵读,使学生能够理解和领悟古代文化的精髓。

教学难点:1. 经典文献的理解和领悟。

2. 经典诵读的技巧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经典诵读的材料,如《弟子规》、《论语》等。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经典文献的认识和理解。

二、经典文献选读(15分钟)1. 教师选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经典文献,如《弟子规》、《论语》等。

2. 学生跟读,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技巧。

3. 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三、经典文献解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经典文献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献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经典诵读展示(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经典诵读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点评,给出建议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经典诵读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讨论和交流。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诵读表现,评价学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领悟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朗读校本课程教案设计

朗读校本课程教案设计

朗读校本课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难点。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预习,为后续的朗读做好准备。

2. 教师示范朗读。

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教师可以在朗读时注重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 学生跟读。

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朗读进行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让学生在跟读中逐渐掌握课文的语音语调,提高朗读的准确度和流利度。

4. 分组朗读。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分组朗读,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段课文进行朗读,通过小组间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朗读的效果。

5. 个别指导。

对于朗读效果不佳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指导,针对性地指出他们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个别指导中得到提高。

6. 整体展示。

在小组朗读结束后,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进行整体展示,让全班学生共同欣赏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朗读的效果。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同时,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激发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对语文的热爱和自信心。

因此,朗读校本课程教案设计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中经典诵读内容教案

初中经典诵读内容教案

初中经典诵读内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经典诵读,使学生了解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词: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使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古代散文:选取一些富有哲理和文采的古代散文,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使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魅力。

3. 古代小说:选取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说片段,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感受古代小说的故事性和人物形象。

4. 古代戏剧:选取一些经典的戏剧片段,如《窦娥冤》、《长生殿》等,使学生了解古代戏剧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首先进行诵读,让学生感受经典的声音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法:教师对经典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3.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经典诗词:教师首先进行诵读,然后对诗词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

3. 教学经典散文:教师首先进行诵读,然后对散文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

4. 教学经典小说:教师首先进行诵读,然后对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

5. 教学经典戏剧:教师首先进行诵读,然后对戏剧的情节和人物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总结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诵读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发音、语调、情感等方面。

2. 学生对经典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经典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诵读》教案》

《诵读》教案》

《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语感和节奏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选取经典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进行诵读。

2. 学习并掌握正确的诵读技巧和方法。

3. 分析作品中的意境、情感等,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诵读,引导其他学生跟随。

2. 讲解法:教师讲解诵读技巧和方法,学生加以实践。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作品内涵,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经典诵读教材,如《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等。

3. 准备诵读台或讲台,方便学生示范和表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表现。

2. 诵读技巧:评价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

3. 作品理解:通过学生讨论和分享,评价他们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教师挑选适合学生诵读的经典文学作品,制作课件和教学素材。

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课程的经典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3. 示范诵读: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诵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韵律和情感。

4. 教学讲解:教师讲解诵读技巧和方法,如停顿、语气、节奏等,并指导学生实践。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内涵,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6. 学生展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诵读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7.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诵读任务,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

七、教学策略1.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诵读中找到自己的特长。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作品的美。

4. 激励性评价: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经典朗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经典朗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经典朗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经典朗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1. 简介本文档为《经典朗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朗读能力。

2. 目标和目的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目的包括:-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 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课程将涵盖多个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和戏剧等不同形式。

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下:- 选择经典文学作品:根据学生的年级和阅读水平,选择适合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鲁迅文集》等;- 阅读理解练: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并进行相关阅读理解练;- 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重点培养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技巧;- 创意表达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创意表达活动,如朗诵比赛、剧本演出等,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力。

4. 教学评估和反馈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进展,本教学计划将采用以下教学评估方法:- 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阅读准确性和朗读表达等方面,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阶段性测验:定期进行阶段性测验,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朗读能力;-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文学理解能力;- 个别指导和反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个别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提升阅读和朗读能力。

5. 时间安排该课程将持续进行一学期,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第1-2周:介绍课程内容和目标,选择经典文学作品;- 第3-5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和小组讨论;- 第6-8周:开展朗读训练,指导学生练语音和语调;- 第9-12周:组织创意表达活动,展示学生的朗读表演和创作成果;- 第13-15周:进行阶段性测验和作业评估;- 第16-17周:个别指导和反馈;- 第18周:总结和复,进行课程评估。

初中诵读经典教案

初中诵读经典教案

初中诵读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到语言的美妙。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经典诗文选段:《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经典散文选段:《孟子·告子下》、《庄子·逍遥游》等。

3. 经典小说选段:《红楼梦》、《西游记》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熟练地诵读经典,理解经典中的寓意。

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经典中的文化内涵,将经典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先进行示范诵读,让学生感受经典的声音美。

2. 指导法: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纠正发音、节奏等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让学生讨论经典中的寓意,分享自己的理解。

4. 实践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诵读练习,提高诵读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经典诵读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示范诵读:教师选取一段经典进行示范诵读,让学生感受经典的声音美。

3. 学生练习:学生跟读教师选取的经典段落,教师对学生的发音、节奏等进行指导。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经典中的寓意,分享自己的理解。

5. 汇报展示:各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6.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诵读和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经典的文化内涵。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经典诵读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上的诵读练习,观察学生的诵读能力是否有明显提高。

2. 学生对经典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展示,了解学生对经典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初中经典朗读 教案

初中经典朗读  教案

初中经典朗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经典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并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经典文学作品,使学生体验到作品的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经典文学作品:选择适合初中生朗读的文学作品,如古诗词、现代诗歌、散文等。

2. 朗读技巧:正确的发音、语调、节奏、情感表达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经典文学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学资源。

2.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文学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作品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语调和情感表达。

4. 朗读技巧讲解:教师讲解正确的朗读技巧,如发音、语调、节奏等,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朗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朗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实践,观察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2. 学生情感体验的评价:通过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3.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策略1. 示范法: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2. 实践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实践,提高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3. 引导法: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作品的情感。

六、教学资源1. 文学作品:选择适合初中生朗读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古诗词、现代诗歌、散文等。

2.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的图片和相关背景知识。

3. 教学录音:提供经典的文学作品朗读录音,供学生模仿和学习。

初中经典诵读教案(全)

初中经典诵读教案(全)

初中经典诵读教案(全)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理解和背诵经典作品,学生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还能够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内容1. 选择适合初中学生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2. 针对每部作品,分为若干个课时,每个课时包含以下内容:- 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解读重要章节或片段- 学生诵读经典语段或段落- 分析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教学方法1. 教师导读:通过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解读和分析作品的重要章节或片段,并互相讨论。

3. 朗读练:提供经典语段或段落,让学生进行朗读练,并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语音、语调和语速的调整。

4. 语言分析:通过分析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经典作品中的语言特点。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诵读和讨论中的积极度和参与度。

2. 口语表达:评估学生的发音、语音语调和流畅度。

3. 文学素养:评估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资源- 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课本和参考书籍:提供作品的背景介绍、重要章节解读等材料- 录音设备:用于学生朗读练和语音评估小结通过进行初中经典诵读教案,学生将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理解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增加词汇量,并提升阅读能力。

这将为他们的语言发展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
回还!
三年级“经典诵读”
时间 十 班级



诗文题目

1、学习《别董大》,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9《别董大》
诵 读 内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

的毛发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
是从哪里来的呀?
【其二】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
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
多年前一模一样。
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三年级“经典诵读”
时间 第 班级



诗文题目

1、学习《凉州词》,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6《凉州词》
诵 读 内 容
教 师 点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 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 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三年级“经典诵读”
时间 第 班级



诗文题目

1、学习《凉州词》,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背景:《长歌行》是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乐府诗集》中

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
东去等鲜明形象中,使表达的哲理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

作者简介: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作

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译文]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

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

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
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

词》,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

诗意: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
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
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
蓄蕴藉,韵味无穷。

作品译文: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清晨,当我

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
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时间

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我们不要在分
手的岔路上因离别而感到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流泪沾湿佩巾。
三年级“经典诵读”
时间 十 班级


诗文题目 12《赋得古原草送
别》


1、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译文: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春天的阳光把温
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

枯黄、衰败。 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
方? 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三年级“经典诵读”
时间 第 班级

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
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
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三年级“经典诵读”
时间 第 班级



诗文题目

1、学习《出塞》,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诵 读 目 标
诵 读 内 容
三年级“经典诵读”
十 班级



诗文题目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
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 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传达出作者对生活变 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其一】
城。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诗文题目
4《敕勒歌》


1、学习《敕勒歌》,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诵 读 内 容
教 师 点 拨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鲜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在中 国古典文学和古代史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 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 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
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 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 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
时间
诵 读 目 标
诵 读 内 容
教 师 点 拨
三年级“经典诵读”
第 班级



诗文题目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2《七步诗》
教学过程
《七步诗》 三国 曹植 原文: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改编: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三年级“经典诵读”
时间 十 班级



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目
8《从军行》

1、学习《从军行》,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诵 读 内 容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相逼、骨肉相残的不满与厌恶。
三年级“经典诵读”
时间 第 班级



诗文题目

1、学习《长歌行》,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3《长歌行》
诵 读 内 容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教学过程
诵 读 内 容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

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

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

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
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时间
诵 读 目 标
诵 读 内 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