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编刘爱国王维华

金字小学

目录

《终南望余雪》 (1)

《送灵澈》 (2)

《月夜》 (3)

《大林寺桃花》 (4)

《题金陵渡》 (5)

《杂诗》 (6)

《渡汉江》 (7)

《送崔九》 (8)

《泊秦淮》 (9)

《逢入京使》 (10)

《寄扬州韩绰判官》 (11)

《夜雨寄北》 (12)

《八阵图》 (13)

《赤壁》 (14)

《石头城》 (15)

《登幽州台歌》 (16)

《江南》 (17)

《敕勒歌》 (18)

《静夜思》 (19)

《乌衣巷》 (2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2)

《望岳》 (23)

《夏日绝句》 (24)

《相见欢》 (25)

《小池》 (2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7)

《五柳先生》 (28)

终南①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②明霁色③,

城中增暮寒。

【作者介绍】

祖咏(669—746?),洛阳人。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他的诗以描写山水为主,辞意清新,文字洗炼。

【注释】

①、终南:山名,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②、林表:树林外层与近空处均称林表。

③、霁色:雨雪止歇。

【语译】

终南山的北岭啊分外地秀,峰顶的积雪啊在云端里浮。山林的上空啊天色已放明,长安城里的人家啊饮食感觉晚来天变寒。

【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五首六韵(十二句),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

此诗写的是作者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清朝诗人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

【链接】

积累描写雪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送灵澈①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②,

杳杳③钟声晚。

荷笠④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大历年间任鄂岳转运使留后,因被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陷而被贬为睦州司马,贞元年间又升任随州刺史。刘长卿当时诗名颇大,尤其擅长五律,他曾自称自己的诗为“五言长城”。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近。

【注释】

①灵澈: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于云门寺。

②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③杳杳:远去状。

④荷笠:背负笠帽。这时游方僧人代表性的装束。

【语译】

竹林寺深藏在青苍之中,告晚的梵钟声,渐远渐杳。目送着你远去的身影——背负的斗笠上,一抹夕阳返照。归去吧,越中的青山,正迎着你——远行独归人。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链接】

送上人

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①,

北斗阑干南斗斜②。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介绍】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注释】

①半人家:月影西斜,故月光半照。

②“北斗”句:更深时星象。北斗、南斗俱为星名,古人以二星在空中位置计算夜时。阑干,横的意思,与“斜”字互文。

【语译】

夜已深,月偏西,清光半照人家;北斗横,南斗斜,星光已依微。今夜人不眠,偏感得,春气萌动送暖意;百虫醒,鸣声新,初透窗纱——碧如洗。

【赏析】

本诗的前二句写更深景象,“半”字极佳,星光依微,月色半照,这居处半明半暗,静谧到了极处——如全明,便无如此效果。——万籁俱寂中窗外忽传来初度的虫鸣,诗人这才惊喜地感知,春,已在夜色中飘然潜回人间;后二句因果导致,因虫声而知春,却于末句写虫声,又不绝的余音。“新”、“透”、“绿”三字连用,尤宜细细品味,从中似乎可以感到诗人的喜悦之情。

【链接】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大林寺桃花①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②,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③,

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注释】

①大林寺:指庐山上大林寺。地址在牯岭西大林峰南,是佛教胜地之一。

②芳菲:花草。

③长:常。

【语译】

人世间的四月,所有的花儿都已凋谢,但高山上的大林寺里,桃花才刚刚盛开。人们常常抱怨春天一去难以寻找,却没想到,它反而到这里来了。

【赏析】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链接】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