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2-1古菌
古生菌(极端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古生菌(极端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古生菌的特点及利用其极端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综述了极端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极端梅在清洁生产、环保型生物材料的生产及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及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关键字:古生菌、极端环境、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清洁环保正文:现代基本把生物分为三大领域: 真核生物( Eucarya) ,细菌(Bacteria) 和古菌(Archaea) . 古菌作为三大领域之一的生物,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也是目前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古菌和细菌一样,是原核生物,即细胞核没有核膜包裹,细胞核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 与真核生物和细菌相比, 古菌代表了生物圈的极限. 例如热网菌属(Pyrodictium) 能在高达121 ℃的温度下存活并生长. 这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最耐热生物. 在最初的时候,人们在火山口、盐湖等高热、高盐度、缺氧的极端环境发现有微生物,他们可以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
现在对古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类群: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极端嗜热菌以及嗜热嗜酸细菌。
他们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都应用到他们。
尤其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古菌及古菌的特点古菌是最古老的生命体,古菌一些奇特的生活习性和与此相关的潜在生物技术开发前景,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许多人的注意。
古菌常被发现生活于各种极端自然环境下,如大洋底部的高压热溢口、热泉、盐碱湖等。
古菌的细胞形态有球形、杆状、螺旋形、耳垂形、盘状,不同古菌规则形状也不相同,有的很薄、扁平,有的有精确的方角和垂直的边构成直角几何形态,有的以单个细胞存在,有的呈丝状体或团聚体。
其直径大小一般在0.1~15μm,丝状体长度有200μm。
古菌的细胞结构与细菌不同,如古菌的细胞外膜就与细菌不同。
大多数古菌的细胞壁不含二氨基庚二酸(D-氨基酸)和胞壁酸,不受溶菌酶和内酰胺抗生素如青霉素的作用。
革兰氏阳性古菌的细胞壁含有各种复杂的多聚体,如产甲烷菌的细胞壁含假肽聚糖,甲烷八叠球菌和盐球菌不含假肽聚糖,而含复杂聚多糖。
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版)复习整理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区别于百度类万金油资料,忠于课本原教学顺序。
个别讲师使用自设顺序教学的请自己甄别。
绪论1、微生物的含义(P5):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2、分类地位(P6):域界门纲目科属种五界系统:1969 年魏克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1)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2)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3)真菌界:酵母菌、霉菌(4)动物界(5)植物界三域系统:(1)古菌域(Archaea)(2)细菌域(Bacteria):细菌、蓝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真菌、藻类、动物、水生植物3、分类依据(P6):形态学特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血清学反应、噬菌体反应、DNA 中的G+C(%)、DNA 杂交、DNA-rRNA 杂交、16SrRNA 碱基顺序分析和比较5、微生物的特点(P9)(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分布广,种类繁多(3)吸收多,转化快(4)生长旺,繁殖快(5)适应性强(6)易变异第一章:第一章:病毒1、病毒特征:既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又具有生物体基本特征;既具有细胞外的感染性颗粒形式,又具有细胞内的繁殖性基因形式定义: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微生物形态:动物病毒:球型、卵圆型、砖型植物病毒:杆状、丝状、球状噬菌体:蝌蚪状、丝状组成: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还含有脂质和多糖结构:无细胞结构。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①蛋白质衣壳②核酸内芯2、复制:(1)吸附: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间的结合力来源于空间结构的互补性,相互间的电荷、氢键、疏水性相互作用及范得华力(2)侵入:又称病毒内化,它是一个病毒吸附后几乎立即发生,依赖于能量的感染步骤(3)复制与聚集:病毒侵入后,病毒的包膜和/或壳体除去而释放出病毒核酸,病毒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机构和场所,使病毒核酸表达和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蛋白质和核酸,已合成的各部件进行自行装配成新的噬菌体(4)裂解(释放):被感染细胞裂解,成熟的子代噬菌体转移到外界3、烈性噬菌体:凡能引起宿主细胞迅速裂解的噬菌体4、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DNA 结合,随宿主DNA 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第二章:第二章:原核微生物1、古菌(P30-32):古菌的分类学位置:属于原核微生物古菌的特点:古菌是一群具有独特的基因结构或系统发育生物大分子序列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多生活在地球上极端的生境或生命出现初期的自然环境中,营自养和异养生活;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如在超高温、高酸碱度、高盐及无氧状态下生活;具有独特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骨架为蛋白质或假胞壁酸,细胞膜含甘油醚键;以及代谢中的酶作用方式既不同于细菌又不同于真核生物。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三版-周群英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绪论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
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
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
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
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答:1969年魏泰克提出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后被Margulis修改成为普遍接受的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原生生物界〔包括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真菌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动物界和植物界。
我国王大教授提出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
5、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
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
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
古细菌

5/8/2014
5/8/2014
1.2 产甲烷菌的分类 随着厌氧培养技术和菌种鉴定技术的不断成熟, 产甲烷菌的系统分类也在不断完善. 《伯杰氏系统 细菌学手册》第9版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 结和肯定,并建立了以系统发育为主的产甲烷菌最 新分类系统. 产甲烷菌分可为5个大目,分别是:甲 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甲烷球菌目 (Methanococcales)、甲烷微菌(Methanomicrobiales)、 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和甲烷火菌目 (Methanopyrales) 。
5/8/2014
1.3 产甲烷菌的化学组成 在化学组成上与其他细菌差距甚大。它的细胞 壁不含有真正的肽聚糖,而是含有假肽聚糖。细 胞壁没有细菌细胞壁胞壁质的特征,而是富含有 各种表层蛋白。其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植烷醇基 甘油醚。
5/8/2014
1.4 产甲烷菌的生活环境 产甲烷菌主要生活在多水、缺氧的沼泽和湿地 等环境中。它们通过将CO2还原成CH4而获得能量 生长,电子供体仅限于H2、甲酸和CO。氨为唯一#43;泵作用 嗜盐菌的菌视紫素可强烈吸收 570nm 处的绿色 光谱区,菌视紫素的视觉色基(发色团) 通常以一 种全—反式结构存在于膜内侧。 当受光照时,分子中的生色团(一视黄醛)在 光刺激下产生快速的从全反结构到 13 顺结构的光 异构化过程。
5/8/2014
这种转型作用的结果使H+质子经转移到膜的外 面,然后通过热弛豫,历经一系列中间态再回到 基态 B,完成顺式状态又转换成更为稳定的全— 反式异构体的一次光循环。 这种循环,形成质膜上的H+质子梯度差,即H+ 泵,产生电化势,菌体利用这种电化势在ATP 酶 的催化下,进行ATP的合成,为菌体贮备生命活动 所需要的能量。
第三章_古菌

古菌的分类
按照古菌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古菌主要有五大类 型:产甲烷菌、极端嗜热菌、极端嗜酸菌、极端嗜盐 菌、极端嗜碱菌。
①产甲烷菌 产甲烷菌与其他微生物(水解菌、产酸菌)协同
作用,能使有机物甲烷化,产生具有经严格厌氧菌,细胞内不含过氧化 氢酶及过氧化物酶,氧对它们有毒害作用。 2、甲烷菌通过甲烷发酵或乙酸盐呼吸来获取生 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乙酸能够刺激其生长。 3、某些氨基酸、酵母膏和酪素水解物等可作为 生长因子。 4、所有产甲烷菌都能利用NH4+作为氮源,少数 产甲烷菌可以固定分子态氮。 5、所有产甲烷菌都需要金属镍作为产甲烷辅酶 F430成分(镍四吡咯)。除镍以外,铁和钴也是 产甲烷菌所需要的重要微量元素。
古菌
过去,由于研究手段技术原因,对古菌的了解 很少,一直将它列入细菌范畴内。从1977年 起,人们改进了研究方法, Carl Woese和 George Fox发现这类菌在细胞结构、化学组 成及生存环境条件等方面的特殊性,所以将它 从细菌中划分出来,称为古细菌(而细菌则称 为真细菌),或称古菌。现在已将它与细菌、 真核生物并列。
产甲烷菌形态多样
②极端嗜热菌
极端嗜热菌能生长在90℃以上的高温环境。大多数是 硫代谢菌。 特征: 1. 极端嗜热 80℃以上(100 ℃以上) 2. 代谢元素硫 H2S 、S0 → H2SO4 3. 营养类型多样:化能有机营养、化能无机营养 4. 菌体形态多样:杆状、球状、裂片球状、圆盘状、 圆盘带有附属丝、不规则状等
嗜酸硫杆菌的煎蛋形菌落
④极端嗜盐菌
特征: 1. 大多专性好氧 2. 化能有机营养 3. 生长需要高浓度的盐(甚至接近饱和) 4. 菌体形态多样,菌落橙红色(类胡萝卜素) 5. 细胞膜上存在菌紫膜质,光合磷酸化作用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笔记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我们与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它们在地球上的存在时间远早于人类。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它们在人类的健康、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2 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1)体积小、表面积大:微生物的体积很小,但表面积却很大,这使得它们能够更有效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
(2)繁殖速度快: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非常快,一些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每20-30分钟就能繁殖一次。
(3)适应能力强:微生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如高温、高压、酸碱度等。
(4)遗传变异: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相对简单,容易发生变异,这使得它们能够不断适应环境变化。
1.3 微生物与环境污染治理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土壤修复、废气处理等方面,帮助减轻环境污染。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以及与环境的关系2.1 如何观测微生物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一般显微镜无法观察到,因此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等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电子显微镜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使研究者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2.2 细菌的结构和性质细菌是微生物中最为常见的一类。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质粒、核糖体和细胞质等。
细菌具有原核生物的特点,没有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器。
细菌可以通过二分裂进行繁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3 放线菌、古菌及蓝细菌放线菌是一类具有分枝菌丝体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体中。
古菌是一类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原核生物的特点。
蓝细菌又称蓝藻,是一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水体和土壤中。
2.4 原生动物及其指示作用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生活在水域或湿润环境中。
细菌、放线菌及古菌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

细菌、放线菌及古菌在环境工程的应用细菌、放线菌及古菌在环境工程或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细菌在环境工程或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1)细菌在水处理中的作用1、污(废)水生物处理的工作主体是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的细菌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稳定塘法等人工生物处理技术对有机物的降解起主要作用的都是细菌。
好氧活性污泥(绒粒)的结构和功能中心是能起絮凝作用的细菌形成的细菌团块——菌胶团。
活性污泥的主体细菌来源与土壤、河水、下水道污水和空气中的微生物。
它们多数是革兰氏阴性菌。
如动胶菌属和从毛单细胞属,可占70%。
好氧活性污泥的细菌能迅速稳定污(废)水中的有机物,有良好的自我絮凝能力和沉降能力。
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吸附能力很强的菌胶团将废水中的杂质和游离细菌等吸附在其上,形成了活性污泥的絮凝体。
作为絮凝体主体骨架的菌胶团细菌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菌胶团在水处理中的作用:1>有很强的生物絮凝、吸附能力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2>菌胶团对有机物的吸附和分解,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具有指示作用:通过菌胶团的颜色、透明度、数量、颗粒大小及结构的松紧程度可衡量好氧活性污泥的性能。
如新生菌胶团颜色浅、无色透明、结构紧密,则说明菌胶团生命力旺盛,吸附和氧化能力强,即再生能力强。
此外,活性污泥中还辅以少量丝状细菌作为骨架而组成结构紧密的大絮体,也是活性污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状菌在活性污泥中可交叉穿织在菌胶团之间,或附着在絮凝体的表面。
当废水中的丝状细菌的数量超过菌胶团时,会使活性污泥沉降性变差,严重时引起活性污泥的膨胀,使出水水质下降。
2、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BOD5在10000m g/L以上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浓粪便水、豆制品废水、食品加工废水、屠宰废水等)可用有机光合细菌处理。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1古菌

2001年,古细菌域分类为泉古生菌门和广古生菌门。
(一)泉古生菌门
大多数泉古生菌极端嗜热、嗜酸,代谢硫。 大多生长在含硫地热水或土壤中。
其下有1纲3目、5科、22属,其代表属特征 见表2-1。
三、环境保护和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古菌的意义
极端微生物对极端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需要性,对 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 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环境工程中,在处理极端废水时,都要事先将极端废 水调整到合适的范围后再进行微生物处理。目前如果 缺少这些过程,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处理效果。
•嗜酸菌属也无细胞壁,质膜外有S层其形原菌呈不规则类球形,G-菌,由
蛋白亚单位组成细胞壁 极端嗜热,厌氧菌
⑤嗜热嗜酸菌
包括古生硫酸还原菌和极端嗜热菌 特点是:专性嗜热,好氧、兼性或严格厌氧,
G-菌,杆状,丝状或球状,最适生长温度在 70~105℃之间,嗜酸性和嗜中性,自氧或 异氧生长。大多数种是硫代谢菌。
2-4
产甲烷菌的细胞结构: 有细胞封套(包括细胞壁、表面层、鞘和
荚膜)、细胞质膜、原生质和核质。 产甲烷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
菌。
产甲烷菌的培养方法:
由于产甲烷菌是严格厌氧的,其分离和培 养等要求特殊的环境和方法。如厌氧的培养条 件、厌氧的操作条件(如厌氧手套箱)。
在环境工程中,产甲烷菌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厌氧条件下,产甲烷菌与其他菌(水解菌、 产酸菌等)共同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甲烷, 这就是所谓的“沼气发酵”。
在这种喜欢盐分的方形细菌被发现20多年后, 科学家最近终于在实验室中成功培养了它,方形细菌 还对氯化镁有极强耐受力。太阳系的一些天体如木星 的卫星木卫二和木卫三上,有着氯化镁含量很高的盐 水。研究方形细菌有可能为在这些天体上寻找生命提 供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常用的确定树根的方法是使用一个或多个无可争 议的同源物种作为“外群”(英文outgroup),这 个外群要足够近,以提供足够的信息,但又不能太 近以致不能和树中的种类相混。
3
2017/12/28
古菌
原名:古细菌(Archaebacteria);后改名:古菌 (Archaea)
致的研究和比较,微生物学家根据rRNA序列的不
同,将所有生物划分三大域: 古菌域(Archaea)
原核微生物
细菌域(Eubacteria)
真核生物域(Eucarya 或 Eukarya)
1977年,美国学者Woese以16S rRNA序列比较为依 据,提出的独立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生命的 第三种形式。
古菌的系统发育树(Madigan et al.,2000)
系统发育进化树 (Phylogenetic trees)
系统学分类描述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相关关系 ,通过系统学分类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所 有生物的进化历史过程。
用一种类似树状分支的图形来概括各种(类 )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通过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差异的数值构建的 系统树称为分子系统树(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温度/℃ 最低 最适 82 105
革
pH 兰 氏
最高
染
色
110 嗜酸
与O2 电子 营养源 关系 受体
厌氧 S0
S0 、H-
2~3
好氧 O2
糖、
脂蛋白
谷氨酸、 多糖
热变形菌属
70
(Thermoproteus)
97 2.5~ 6.5
厌氧 Fe2+ S0
葡萄糖、 糖蛋白 氨基酸、 乙醇、
G-古菌没有外膜,含蛋白质或糖蛋白亚基的表层,其厚度 在20~40nm。甲烷叶菌属、盐杆菌属和极端嗜热的硫化叶菌 属、热变形菌属和热网菌属的细胞壁有糖蛋白;甲烷球菌属、 甲烷微菌属、产甲烷菌属和极端嗜热的脱硫球菌属有呈酸性 的蛋白质璧。
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上,古生菌既有类似真细菌之处, 也有类似真核生物之处,还具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特点。
辅酶M(2-巯基乙烷磺酸)(为绝对厌氧的产甲烷菌) F420 F430 四氢甲烷蝶呤(H4MPT) 甲烷呋喃(MFR)
古菌因有五个类群,代谢呈多样性,三种类型:
异养型 自养型 不完全的光合作用
(四) 呼吸类型
严格厌氧、兼性厌氧和专性好氧。 Woese认为古菌没有严格的好氧型,没有完全的光 合型。
系统发育进化树 (Phylogenetic trees)
进化树可以是有根的(rooted),也可以是无根的( unrooted),分为“有根树”和“无根树”两类。
在有根树中,有一个叫根(root)的特殊结点,用来表示 共同的祖先,由该点通过唯一途径可产生其他结点;有根 树是具有方向的树,包含唯一的节点,将其作为树中所有 物种的最近共同祖先。
多生活于一些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极端环境中, 例如高温、高盐、高酸等。
隐蔽热网菌(Pyrodictium occultum)是迄今所发现的最 耐热的生物之一,它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05℃。
一、古菌的特点 (一)古菌的形态
形态:球形、杆状、螺旋形、耳垂形、盘状、 不规则形状、多形态。有的很薄,扁平。有精确 的方角和垂直的边构成直角几何形态的细胞,有 单个细胞、呈丝状体或团聚体。
二、古菌的分类
分为五大群: 群1.产甲烷古菌(methanogenic archaeobacteria), 群2.古生硫酸盐还原菌(还原硫酸盐的古菌) (archaeobacterial sulfate reducers), 群3.极端嗜盐古菌(extremely halophilic Archaeobacteria), 群4.无细胞壁古菌(cell wall-less archaeobacteria), 群5.极端嗜热的和过度嗜热硫代谢古菌(极端嗜热的 代谢硫的古菌)(extremely themophilic S0- metabolizers),见图2-3。
二、古菌的分类
按照古菌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性,古菌可分为有三 大类型:
1.产甲烷菌(methanogenus), 2.嗜热嗜酸菌(thermoacidophiles), 3.极端嗜盐菌(extremely halophiles)。
在1984年出版的《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一版(第三 卷)(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volume 3) 中,将古菌放在第25组。
其下有1纲3目、5科、22属,其代表属特征见表2-1。 其中的热网菌属(Pyrodictium)的最低生长温度是82℃, 最适温度是105℃,最高生长温度为110℃。有无机营养和 有机营养型,S0 和 H2 是无机营养型古菌的电子源。
表 2-1 泉古生菌门代表属特征
名称
热网菌属 (Pyrodictium) 硫化叶菌属 (Sulfolobus)
生物界的划分
1、两界系统: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18
世纪就将生物界分成植物和动物两界,这种两界系统,建 立得最早,也沿用得最广和最久。 2、三界系统 :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从进化观点,在两界分 类系统基础上,又添加1个原生动物界(包括单细胞动物 和其他一些难以归入动物界或植物界的单细胞植物)。即 原生动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三界系统初步反映了生物 进化的途径。 3、四界系统: 1959年魏塔克(R.H.whittaker)提出另立1个真菌界的四界系 统,即原生动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二)古菌的细胞结构 1.古菌的细胞壁
具有与真细菌类似功能的细胞壁; 已研究过的一些古生菌,它们细胞壁中没有真正的肽聚
糖,而是由多糖(假肽聚糖)、糖蛋白或蛋白质构成的。 热原体属(Thermoplasma)没有细胞壁。
β-1,3糖苷键不被溶菌酶水解
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交替 连接而成,连在后一氨基糖上的肽尾由
L-Glu、L- Ala和L-lys三个L型氨基酸组成, 肽桥则由L-Glu一个氨基酸组成。
2.古菌的细胞膜
古菌的细胞膜有极性脂(如磷酸脂、硫酸脂和糖脂), 也有非极性脂,占膜脂的7%~30%,化学成分为鲨烯的衍生物 如C30类异戊二烯鲨烯和四氢鲨烯。
单层膜含碳量越多的越刚硬。热原体属和硫化叶菌属的 单层膜都含四乙醚。
古菌三大类
产甲烷菌 嗜热嗜酸菌 极端嗜盐菌
古菌五大群
产甲烷古菌 古生硫酸盐还原菌 极端嗜盐菌 无细胞壁古生菌 极端嗜热硫代谢菌
古菌域分类:泉古生菌门(AⅠ门) 广古生菌门(AⅡ门)
图 2-3 根据16S rRNA碱基顺序比较古菌详细的系统发育树
7
2017/12/28
(一)泉古生菌门
泉古生菌门(Phylum Crenarchaeota) 大多数泉古生 菌极端嗜热、嗜酸,代谢硫。硫在厌氧呼吸中作为电子受 体和无机营养的电子源。它们多生长在含硫地热水或土壤 中(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的富硫温泉)。
古菌的脂是甘油脂肪酸酯,由
键将甘油和脂肪
酸连接,是非皂化性甘油二醚的磷脂和糖脂的衍生物。由乙
醚键将分支碳氢链与甘油相连接,即isopranyⅠ甘油醚。如
植烷醇甘油二乙醚、二联植烷醇甘油四乙醚、双五环C40二植 醇四乙醚。
5
2.古菌的细胞膜
古菌的细胞膜有两种:双层膜和单层膜,见图2-2。
图 2-2 古菌的细胞膜
在分类地位上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并列为三域, 并且在 进化谱系上更接近真核生物。
在细胞构造上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原核生物。 多生活于一些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极端环境中, 例如高温、高盐、高酸等。
原名:古细菌(Archaebacteria);后改名:古菌 (Archaea)
2
2017/12/28
界
域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由于研究微生物的 技术和研究手段落后的原因,对古菌的了 解甚少,一直将古菌隶属于细菌的范畴。 1977年起,人们改进了研究方法,对细菌 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化学组成以及它们的特殊生活环境作了 细致的比较,发现细菌中有一类比较特殊 的微生物。因此为区分开这类特殊菌,将 细菌划分为古细菌和真细菌,都属于原核 微生物。
直径大小:在0.1~15m,丝状体长度有 200m。
在显微镜下,古生菌与细菌具有类似的个体形态 。 /gb/lives/microbe/microbe_ba sic/b069b.html
21
22
23
24
4
(二)古菌的细胞结构 1.古菌的细胞壁
图 2-1 古菌的细胞外膜
① 由蛋白质和双层 C20 二乙醚组成双层膜 ② 由蛋白质和C 40 四乙醚组成坚硬的单层膜
3.细胞质和内含物 无复杂内膜的细胞器; 核糖体为70S 有些种类的细胞质中具有 有一定功能的颗粒状内含物
产甲烷嗜热菌细胞内的气泡
2017/12/28
古生菌的质膜在本质上也是由磷脂组成,但它比真细菌或 真核生物具有更明显的多样性。
亲水头(甘油)与疏水尾(烃链)间是通过醚键而不是 酯键连接的; 细胞膜的化学组分存在多样性; 古生菌的细胞质膜中存在着独特的单分子层膜或单、 双分子层混合膜,而真细菌或真核生物的细胞质膜 都是双分子层。
32
4.核区
没有具有核仁、核摸的细胞核 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为共价闭合环状
(三)代谢
古菌在代谢过程中有许多特殊的辅酶:
环境微生物学
第2章 原核生物
2017/12/28
第一节 古菌域 第二节 细菌域 第三节 蓝细菌 第四节 放线菌 第五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