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操作技巧要点
胃镜操作技术要领和经验(重点)

胃镜操作技术要领和经验进镜方法1、持镜:左手置于胸前,持内镜的操作部,保持操作部直立状态,以虎口及腕部的力量撑住内镜,仅以左手无名指及小指持握内镜操作部,不要抓持过紧,抓持过紧会影响操作的灵活性;以左手的拇指(和中指)调节大小旋钮,注意保持旋钮的稳定性;左手食指控制吸引按钮,同时控制冻结及解冻图像钮;中指用来控制给水给气钮,为了防止过度送气,可以仅仅用食指控制两个按钮,将食指放在吸引按钮上(图1)。
图1 内镜操作部的握持右手抓持镜身应不小于15cm,以20~25cm为宜;其优点有一、胃镜插入食管前,右手不必更换位置:抓持过短会导致内镜刚刚进入食道时,右手已经抵住口垫,不得不倒手换镜,这样刚进入食道的胃镜先端部易脱出;二、如果口腔或咽部存在未能预料的抵抗(如插入梨状窝),前端镜身的弯曲和弹性可防止给被检者带来危险。
右手控制内镜的进退,同时可以适当辅助旋转镜身,当需右旋镜身时左手无法再向右旋转时,可以用右手向左推镜身体外部分或者右旋镜身,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右旋;左旋时同理。
度小,避免多余的动作。
2、咽部到食管入口的操作:胃镜通过舌根后即可看到会厌软骨,偶尔可见声带,食管入口通常处于关闭状态(图2),食管开口位于杓状会厌襞中的两个小角软骨之间的后方(图3),因为患者一般取左侧卧位,内镜先端部多数自然从下咽部左侧进入,从左侧楔状结节的背侧间隙开始向中央(顺时针方向)边旋转边轻轻插入。
插入过程中,感知到轻微阻力,通过食管入口的时候,可以看到直行的毛细血管,这些血管的走行方向就是我们的进镜方向,内镜先端部通过食管入口后会有“落空感”。
图2 从口腔到咽部所看到的示意图,c图箭头所指为会厌,d图线条所指由上至下依次为:声带、声襞,梨状窝、楔结节。
注意:我们以左侧梨状隐窝为进镜方向,但是并不是真正的进入梨状窝,只是内镜稍向杓状会厌襞的左侧缘倾斜即可( 指向杓状会厌襞中的小角软骨与楔状软骨之间的楔结节),内镜先端部最终抵住的部位是楔结节,然后稍稍右旋的同时推进内镜就可以很容易的进入食管了;如果内镜真的进入梨状窝就会没有视野,而且有一定的风险,梨状窝和食管下段的穿孔(多见于侧视镜操作)占全部穿孔的50%;因此内镜通过咽部时不可过度用力,直接向前推进内镜也是危险的,且不易成功,应该在推进内镜的同时轻轻的向右旋转(左手操作手柄顺时针旋转,抬高左手和轻微右旋可有同样的效果),右旋之前可以轻轻down。
“胃镜操作方法与技巧”

“胃镜操作方法与技巧”胃镜是一种常见的内窥镜检查方法,用于检查胃部和食管等消化道器官的病变。
胃镜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对于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胃镜操作方法和技巧。
1.准备工作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获取相关的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确定患者适合进行胃镜检查。
在操作前,还需要与患者详细沟通,告知他们检查的目的、过程以及可能的风险和不适感。
2.麻醉和镇静为了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紧张情绪,常常会采用局部麻醉和镇静的方式。
局部麻醉通常使用含有局部麻醉药物的喉喷剂,喷洒于喉咙和食管的入口处。
镇静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药物来实现。
3.胃镜插入将胃镜的末端沾上适量的润滑剂,然后让患者保持右侧卧位,咽下胃镜。
在插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插入的速度和插入的深度,避免刺激到食管和胃的黏膜。
4.视野调整在插入完成后,可以通过调整胃镜末端的角度和转动来调整视野。
通过动态调整,可以更好地观察到胃部和食管的各个角落,以便检查病变。
5.黏膜检查在检查过程中,要仔细观察黏膜的颜色、形态和纹理等特征,检查有无溃疡、糜烂、出血等病变。
同时,还要注意检查有无息肉、瘢痕、息肉样病变等。
6.洗洁过程当需要清洗黏膜或清除黏液时,可以通过胃镜的引流管进行洗洁。
洗洁前,要将双氧水注入引流管中,并调整流量和喷射的压力,然后进行洗洁。
7.活检和治疗如果发现可疑病变,可以采取活检的方式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
活检操作需要有经验的医师进行,以避免损伤黏膜和出血。
对于一些病变,还可以进行治疗,如肿瘤切除、止血等。
8.检查结束和后续护理当完成检查后,要缓慢而稳定地将胃镜退出。
退出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刺激黏膜和造成误吞食。
检查结束后,要让患者保持休息和观察一段时间,并提供必要的护理和指导。
总之,胃镜操作方法和技巧对于胃镜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医师在进行胃镜操作时,应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同时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钟德金胃镜操作心得

钟德金胃镜操作心得胃镜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内窥镜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胃部、食管和十二指肠等消化道器官的情况,对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内科医生,我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需要进行胃镜检查,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操作心得。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胃镜检查前,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患者需要空腹6-8小时,以保证胃部清洁,避免食物残渣影响检查结果。
同时,还需要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等情况,以便在检查过程中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二、操作技巧1.正确握持胃镜胃镜的握持方式对于检查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在握持胃镜时,应将手指伸直,将胃镜握在手掌中央,手指自然弯曲,拇指和食指夹住胃镜的控制杆,中指和无名指支撑胃镜的管体,以保证胃镜的稳定性。
2.正确进入食管进入食管是胃镜检查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进入食管时,应将胃镜的控制杆向前推进,同时将头部向后仰,以便胃镜顺利进入食管。
进入食管后,应将胃镜的控制杆向下倾斜,以便观察到食管的全貌。
3.正确进入胃部进入胃部是胃镜检查的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进入胃部时,应将胃镜的控制杆向前推进,同时将头部向前低下,以便胃镜顺利进入胃部。
进入胃部后,应将胃镜的控制杆向上倾斜,以便观察到胃部的全貌。
4.正确观察病变在观察病变时,应将胃镜的控制杆向左右移动,以便观察到胃部的各个部位。
同时,还应注意观察病变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
三、注意事项1.避免过度插入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应避免过度插入,以免损伤食管和胃部黏膜。
一般来说,胃镜插入到胃底即可。
2.避免过度扭转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应避免过度扭转,以免损伤食管和胃部黏膜。
一般来说,胃镜的扭转角度不应超过180度。
3.避免过度吸引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应避免过度吸引,以免引起胃部痉挛和出血。
一般来说,吸引的力度应适中。
总之,胃镜检查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经验的操作,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才能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胃镜操作方法与技巧

胃镜操作方法与技巧胃镜是一种用于检查胃部和食管的内窥镜检查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下面是胃镜操作方法与技巧的详细说明。
胃镜操作方法:1. 准备工作:- 术前患者准备:告知患者胃镜检查的目的和意义,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并发症。
- 设备准备:确保胃镜设备完好无损,干净卫生,无残留污垢。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胃镜型号和配件。
- 床边准备:确保手术室或检查室清洁整齐,床边设置麻醉和急救所需设备。
- 术者准备:术者穿戴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洗手并戴上手术镜。
2. 患者体位:- 一般来说,胃镜检查需要患者采取左侧卧位,上肢伸直,下肢稍曲。
保护好患者的隐私。
- 如果患者出血、衰竭或不能采取左侧卧位等特殊情况,可根据病情需要,采用其他体位。
3. 麻醉和镇痛:- 术前注射麻醉药物:可以使用局部麻醉涂麻、喷喉麻醉或口腔含咽麻醉。
- 镇痛和镇静措施:根据患者的疼痛感和情况,可静脉注射镇痛镇静药物。
4. 插管操作:- 充分涂抹喉咙和软腭:使用含有麻药的喷剂喷洒于喉部和软腭,约3至5次。
- 握持胃镜:握持胃镜时,手的姿势应保持自然,旋钮朝向侧面,不要旋转光纤园尖头。
- 进入食道和胃内:将胃镜插入患者口腔,缓慢经过舌根,进入食管。
在进入食管时,要控制好速度和角度,避免损伤咽部和食管黏膜。
- 观察胃黏膜:将胃镜缓慢推进至胃内,观察胃黏膜的颜色、形态及病变。
- 镜头清洗和吹气:根据需要使用气泡吹气功能,清洁镜头以获得更清晰的视野。
- 各个部位完全检查:整个检查过程应细致耐心,仔细观察食管和胃的各个部位。
胃镜操作技巧:1. 软硬度控制:在插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镜柄的硬度,过硬可能划伤黏膜,过软则进展缓慢甚至卡住。
2. 水冲洗:使用注水管进行冲洗,可以清洗视野,帮助查看更深层次的胃黏膜。
3. 视角调整:通过旋转胃镜组件,可以调整视角,以便更好地观察。
4. 吐气检查:在吐气状态下进行检查,可以拉长食管和展平胃腔,有利于检查。
5. 转动胃镜:通过绕圆轴旋转胃镜,可以更好地检查胃的各个角度。
胃镜基本操作技巧

胃镜基本操作技巧胃镜插入前准备:检查送气送水,病人体位,头适度后仰,太仰容易进气管。
镜身涂或喷洒润滑剂,使进镜通畅。
此时可固定左右旋钮。
胃镜的插入:送镜,左手水平位,左手先慢慢up,看到梨状窝后(多取左侧),左手轻轻down,并有略微内旋的动作,右手轻轻送镜子。
如未顺利进入,嘱病人做吞咽动作,左手抬高,略内旋,在吞咽完成的瞬时轻轻顺势将镜子送入。
或尝试从右侧梨状窝送镜,通过舌根后,左手轻微外旋,右手送镜。
通过咽部后,左手竖起并略向内旋,即可看到食道在视野正中。
食道胃接合部:进入食道入口后,左右旋纽仍保持固定,送气,一边观察憩室、狭窄、肿瘤和静脉曲张等病变是否存在,一边慢慢送镜。
胃窦部:进入胃内后,尽量减少送气,通过胃体到达胃窦。
通过胃体时,左手为水平位,到达胃角附近时,左手竖起变为垂直位,同时略微up,继续进镜。
十二指肠球部前壁~上壁:面对幽门,左手仍垂直位,不要调左右旋钮,只要调上下和左手腕轻轻内旋外旋调节即可,看到幽门开放后进入。
进入十二指肠后,将固定的旋钮调至free,进入球部稍微送点气使其伸展,观察从前壁到上壁。
十二指肠球部下壁~后壁:镜身略向后退,似乎要从球部退出的感觉时停止,观察后壁下壁。
(略内旋)。
十二指肠降部:左手用力up大旋钮和向右小旋钮,同时左手内旋,甚至上身也顺时针方向转动,右手送镜至降部。
此时多数是按以上手法盲插,所以在球部有溃疡或变形时,要十分注意。
胃窦的前壁~小弯侧:慢慢退镜到幽门前庭部时,用力up,稍稍往前送镜,左手外旋,观察胃窦从小弯到前壁。
胃窦的后壁~小弯侧:镜身略后退,左手内旋,观察胃窦从小弯到后壁。
胃角:维持用力up,镜身继续后退,看到胃角。
左手外旋观察胃角前壁侧,内旋观察胃角后壁侧。
也有可能无论怎样up,都没有看到胃角,也可先放弃,最后检查时再次尝试。
从胃角直上到胃体下部小弯侧,继续后退,越过胃角看到胃体下部小弯侧,此时视野中也能看到胃体下部前壁后壁(左手外旋或内旋),观察。
胃镜的操作技巧

胃镜的操作技巧
胃镜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医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胃镜操作技巧:
1.准备工作:胃镜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
在操作前,医生要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注入气体或液体,调节好灯光,以确保胃镜的正常工作。
2.患者体位:患者应取左侧卧位,头向左侧。
这样可以使胃部自然下垂,使操作更加容易。
3.应用止痛药:在操作前,医生应给患者口服止痛药或使用局部麻醉剂,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4.进入胃腔:医生应在患者口中插入胃镜,并通过咽喉和食管缓慢地往下推进。
操作时要注意避免刺激喉部和气管。
5.挤压胃部:当胃镜进入胃腔后,医生可通过挤压胃部来获得更好的视野。
同时,通过注入气体或溶液,可扩张胃腔,使胃黏膜更容易观察。
6.取样和治疗:医生可以使用荧光胃镜对胃黏膜进行检查,并在需要时进行取样或治疗。
7.操作结束:当医生完成了检查或治疗后,应注意让患者保持口腔清洁。
胃镜应经过适当的清洁和消毒后归还给医疗机构。
胃镜操作技巧

胃镜操作技巧胃肠镜操作与诊断1。
食管三个生理性狭窄区成人平均25厘米,直径=2厘米生理性狭窄区距门齿距离(1)食管入口处(C6水平)16-17厘米(2)主A弓处及左主支气管横跨食管前壁处26-27厘米(3)食管穿膈处(C11水平)40-45厘米2。
心脏引起食管压迫一般距门齿35厘米,相当于右心房部位。
食管调搏也将电极插至此处。
3.齿状线(Z线)食管与胃连接处粘膜有一不规则的白色界线,是食管与胃的分界线。
门齿至齿状线一般为40厘米左右,〈38厘米可能食管上移,有食管裂孔疝的可能。
4.胃分区法两条假想线:(1)食管与胃小弯交界区划一水平线,上为胃底,贲门、下为胃体。
(2)胃角切迹水平:下为胃窦、幽门。
上为胃体(大小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5.电子胃镜的主体结构控制柄:上下,左右控制钮各一(↓up:上;↑down:下;↓left:左;↑rigt:右)、注气(水)开头,吸引开头,活检孔,固定图象(1)及照象(2)钮。
控制上下的角度钮在内侧,控制左右的角度钮在外侧。
上下角度钮内侧为上下角度钮固定期钮,左右角度钮外侧为左右角度钮固定钮。
注气开头在下,为中央正常时向外“漏气”,中指阻止气体外逸即向胃内注气,阻住且压下为注水,吸引开头按下为吸引作用(红色)。
活检孔较吸引孔大,吸引胃内大量颗粒较大的胃内容物时可以将吸引器管从连接处取下接入活检孔吸引胃内容物,以减少通气通水管道的异物阻塞,也可用此法清洁活检孔。
6.胃镜及附件消毒消毒液:2%戊二醛,HBsAg(+)者消毒2小时以上。
消毒的物品:胃镜、牙托、托盘、、活检钳、刷子、注射针、圈套器、探条式扩张条、导丝。
所有消毒后的物品都要在使用前用清水冲洗以免消毒液引起粘膜损伤、有消毒液引起发热的报道。
7.胃镜操作原则适当充气,见腔进镜,准确定位,熟练使用角度钮,注意盲区(胃底、贲门口胃侧、十二指肠降段),仔细观察病灶,远近结合,全面观察。
8. 胃镜操作要领⑴插镜方法:摆好病人体位,向病人说明如何配合,取得病人合作,争取一次插管成功(反复刺激使插管一次较一次更困难),插管时在25cm处持镜,前端向上弯曲约15°,沿咽后壁滑入食管,恶心时食管狭窄部开放顺势插下,不可强行插入以免引起梨状窝血肿或其它损伤。
胃镜操作技巧

胃镜操作技巧
胃镜是一种内窥镜检查方法,用于检查胃部、食管和十二指肠等消化道部位。
胃镜操作技巧的掌握对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1. 准备工作:医生应在手术室内进行操作,并确保设备完好。
患者需要禁食6-8小时,排便清空,并取下口香糖、假牙等物品。
2. 镜头插入:医生应在口腔内使用麻醉剂和润滑剂,然后将胃镜插入口中,通过咽喉、食管进入胃内。
3. 视野调整:医生应注意视野的调整,通过调整镜头角度和位置,确保对检查部位的观察和记录。
4. 洗涤和吸引:医生应使用注射器向检查部位注入生理盐水,清除障碍物并保持视野清晰。
同时,通过吸引器将胃液吸出。
5. 活检:如果需要,医生可以使用专业工具进行活检。
在此过程中,医生应注意不要损伤周围组织,并将取样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
6. 检查结束:操作结束后,医生应将胃镜缓慢地从患者体内抽出,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遵循操作规范,严格控制操作时间和力度,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和疼痛。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医生可以逐渐掌握胃镜操作技巧,并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镜操作技巧1 持镜:左手置于胸前,左手持内镜的操作部,保持操作部直立状态,以虎口及腕部的力量撑住内镜,仅以左手握内镜操作部,不要抓持过紧,抓持过紧会影响操作的灵活性;以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及无名指调节大小旋钮,两的稳定性,以防止图像晃动而影响观察(调整小旋钮时视野的晃动幅度很大,可以用旋转镜身替代);左手中指给气,左手食指控制吸引按钮,同时控制冻结图像以及解除冻结;为了防止过度送气,可以仅仅用食指控制两个在吸引按钮上。
右手持软管部,控制内镜的进退,同时可以辅助旋转镜身,当左手旋转操作部时,右手不可握持过紧,否旋转;当右旋镜身时左手无法再向右旋转时,可以用右手向左推镜身在体外的软管部或者右旋镜身的软管部,在辅助右旋;同样手柄放平或者无法左旋时,可以用右手向右上拉镜身在体外的软管部或者左旋镜身的软管部,可辅助左旋;如果要向左右方向旋转,也可暂时用右手旋转。
右手抓持镜身应不小于15cm,以20~30cm为宜;其优点有二:首先,胃镜插入食管前,握持胃镜软管换位置;抓持过短会导致内镜刚刚进入食道时,右手已经抵住口垫,不得不倒手换镜,这样会使刚刚进入食道的来;握持较长的软管部的另一个优点是,即使在口腔或咽部存在未能预料的抵抗,因为内镜自身具有弯曲度和弹被检者带来痛苦和危险的发生。
我们在动旋钮之前,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镜身的位置:是否发生过旋转以及旋转了多少度,旋钮的上下左右常状态没有发生任何旋转或者翻转时的运动方向。
发生了旋转或者翻转后的情况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当然up的时候都由上方向下移动,镜身先端部上弯曲;Left时候图像由左向右移动。
镜身先端部向左弯曲。
循腔进镜有2个技巧:A、尽可能沿小弯侧前进,痛苦小,到达幽门镜身短;B、前进时右手把镜身轻微减少镜身与咽后壁的会厌和悬雍垂的接触,患者不适反应小。
咽部到食管入口的操作:胃镜通过舌根后即可看到会厌软骨,偶尔可见声带,食管入口通常处于关闭状态杓状会厌襞中的两个小角软骨之间的后方,参见下图),因为患者一般取左侧卧位,内镜先端部多数自然从应以左侧梨状隐窝为目标推动内镜前进,从左侧楔状结节的背侧间隙开始向中央(顺时针方向)边旋转边轻轻插入管入口。
插入食管入口的过程中,手下会感知到轻微阻力,通过食管入口的时候,可以看到直行的毛细血管,这向就是我们的进镜方向,内镜先端部通过食管入口后术者会有“落空感”。
以下四幅图片就是内镜从口腔到咽部所看到的示意图,c图箭头所指为会厌,d图线条所指由上至下依次梨状窝、楔结节。
注意:我们以左侧梨状隐窝为进镜方向,但是并不是真正的进入梨状窝,只是内镜稍向杓状会厌襞的左侧杓状会厌襞中的小角软骨与楔状软骨之间的楔结节),内镜先端部最终抵住的部位是楔结节,然后稍稍右旋的同时很容易的进入食管了;如果内镜真的进入梨状窝就会没有视野,而且有一定的风险,梨状窝和食管下段的穿孔(作)占全部穿孔的50%;因此内镜通过咽部时不可过度用力,直接向前推进内镜也是危险的,且不易成功,应该时轻轻的向右旋转(左手操作手柄顺时针旋转),右旋之前可以轻轻down。
有的操作者习惯通过咽部的时候抬这样的操作和右旋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使内镜的先端部轻微右旋。
总结起来就是:左手先慢慢up,看到梨状窝左手轻轻down,镜身前端抵住楔结节,并有略微右旋的动作(在右侧进镜时稍左旋即可进入),同时右手轻轻——对于通过由于病变引起的狭窄的食管的时候,也可以用此方法,将镜身先端部指向管腔,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候可以一边旋转镜身一边向前推进内镜,往往可以顺利的通过狭窄部,而且比较安全。
因为简单的向前推进的过仅仅是一个点,而旋转推进的时候可以将原来集中于一点的力量分散开来,因此比较安全,而且旋转推进的力量力量大,而且可以使镜身的先端部自己寻找最容易扩张的进镜方向。
胃肠镜操作与诊断1。
食管三个生理性狭窄区成人平均25厘米,直径=2厘米生理性狭窄区距门齿距离(1)食管入口处(C6水平)16-17厘米(2)主A弓处及左主支气管横跨食管前壁处26-27厘米(3)食管穿膈处(C11水平)40-45厘米2。
心脏引起食管压迫一般距门齿35厘米,相当于右心房部位。
食管调搏也将电极插至此处。
3.齿状线(Z线)食管与胃连接处粘膜有一不规则的白色界线,是食管与胃的分界线。
门齿至齿状线一般为40厘米左右,〈38厘米可能食管上移,有食管裂孔疝的可能。
4.胃分区法两条假想线:(1)食管与胃小弯交界区划一水平线,上为胃底,贲门、下为胃体。
(2)胃角切迹水平:下为胃窦、幽门。
上为胃体(大小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5.电子胃镜的主体结构控制柄:上下,左右控制钮各一(↓up:上;↑down:下;↓left:左;↑rigt:右)、注气(水)开头,吸引开头,活检孔,固定图象(1)及照象(2)钮。
控制上下的角度钮在内侧,控制左右的角度钮在外侧。
上下角度钮内侧为上下角度钮固定期钮,左右角度钮外侧为左右角度钮固定钮。
注气开头在下,为中央正常时向外“漏气”,中指阻止气体外逸即向胃内注气,阻住且压下为注水,吸引开头按下为吸引作用(红色)。
活检孔较吸引孔大,吸引胃内大量颗粒较大的胃内容物时可以将吸引器管从连接处取下接入活检孔吸引胃内容物,以减少通气通水管道的异物阻塞,也可用此法清洁活检孔。
6.胃镜及附件消毒消毒液:2%戊二醛,HBsAg(+)者消毒2小时以上。
消毒的物品:胃镜、牙托、托盘、、活检钳、刷子、注射针、圈套器、探条式扩张条、导丝。
所有消毒后的物品都要在使用前用清水冲洗以免消毒液引起粘膜损伤、有消毒液引起发热的报道。
7.胃镜操作原则适当充气,见腔进镜,准确定位,熟练使用角度钮,注意盲区(胃底、贲门口胃侧、十二指肠降段),仔细观察病灶,远近结合,全面观察。
8. 胃镜操作要领⑴插镜方法:摆好病人体位,向病人说明如何配合,取得病人合作,争取一次插管成功(反复刺激使插管一次较一次更困难),插管时在25cm处持镜,前端向上弯曲约15°,沿咽后壁滑入食管,恶心时食管狭窄部开放顺势插下,不可强行插入以免引起梨状窝血肿或其它损伤。
⑵入食管后边进镜边充气,部分气体先入胃内,进入胃内即可观察扩张的胃腔,可以节省时间。
进食管时粗略观察大的病变,无进镜禁忌(如重度的食管V曲张有活动性出血、使管腔明显狭窄胃镜难以通过者,食管占位病变使管腔明显狭窄等),细小病变退镜时观察及处理。
⑶入幽门时镜头勿接触胃粘膜,减少胃窦刺激。
⑷入降段的方法:内镜靠近十二指肠上角,大角度钮up 至底,小角度钮rigth至底/旋转镜身→出现降段后循腔进镜。
⑸观察十二指肠球部,先看前壁、大、小弯侧,最后边滑出边看后壁。
⑹胃镜和肠镜的不同活检视野:胃镜为左2/3视野,肠镜为左下2/3视野有效。
9. 胃镜插入方法⑴盲插:不看显示器图象,先将内镜大角度钮轻微向下旋,使胃镜前端轻度高前弯(15°左右),右手持在镜身25cm处,轻柔缓慢插入(有轻微阻力),插入食管入口处轻巧往前沿咽后壁推入少许能看到食管后即可循腔进镜。
因为食管在气管后,千万别将胃镜前端弯曲过度而易入气管或进镜时用力过猛损伤梨状窝引起血肿等迸发症。
进入食管时有一个较小的阻力,担心损伤不敢进镜而反复刺激咽反射将使进镜越来越困难,所以尽量一次插镜成功。
⑵看显示器图象进镜此方法适合初学者及患者呕吐反射差,安全,将胃镜沿舌后根插入食管入口处可见:气管、会厌、及关闭的食管入口处(食管开放时关闭极快),对准食管入口处待其开放时快速插入。
⑶以上两种方法为左侧卧位进镜,特别难插镜的病人可采取俯卧位,使口腔、咽后壁、食管入口几乎成一直线,有时效果好,入食管后转为左侧卧位.10.胃镜观察顺序(1)食管(上中下):进镜时粗略观察有无V曲张、溃疡、狭窄、肿物等,如要进一步活检、内镜下治疗可待退镜时处理。
(2)胃体:进入胃内直下一般即可看到胃体大弯侧4--6条规则、平行皱襞,是胃体大弯侧标志。
此处粘液湖较多;息肉、溃疡、糜烂等病变发生率极少。
(3)胃窦:可见圆锥形胃窦,半月形胃角,胃角是胃窦定位的标志物。
胃角标志小弯侧,对应为大弯侧。
屏幕左、右分别为前、后壁。
胃窦圆锥形顶部可见开合状态交替的幽门。
(4)幽门:贴近幽门口,开放时准确较快插入球腔,观察球腔四壁,球腔短而小,进退动作要缓慢。
球腔分前后壁、大小弯,十二指肠上角是球腔入降的转折点。
(5)降段:环形皱襞,可见十二指肠乳头。
入降段方法为镜头靠近十二指肠上角,大角度钮up 至底,小角度钮rigth至底+/镜身轻度顺时旋转/推进少许可。
(6)观察贲门方法胃窦部倒镜观察:动作同入降段,倒镜后外拉/旋转可远近、全方位观察。
胃底倒镜观察法:退镜到55cm时,旋转+倒镜可观察。
11. 胃镜操作“循腔进镜”如何找腔⑴胃镜操作最好单手操作(左手操作操作柄,右手进镜、退镜及旋转镜身)⑵了解胃腔的整体形态做到心中有数,如贲门直下可见胃体大弯侧皱襞,沿此皱襞“向上,向右”可以找到腔,直到幽门。
入球腔后“向下”可找到降段。
⑶无腔时结合退镜及角度钮,大量胃液潴留时吸引液体,适当充气使视野四壁清楚。
12.胃底、胃底穹隆部及底体交界区观察法退镜至50-55cm时左、右旋转镜身,加反转镜头可观察。
13.进球腔的方法首先找到胃窦,充分打气使胃腔充分扩张,靠近幽门待舒张时及时插入球腔,进入球腔后一般先入降段,看清降段后缓慢退镜观察球腔。
防止镜身自动“滑出”球腔的方法为:①右手持镜身固定②镜身垂直人体纵轴以使镜身无法滑出。
14.胃镜检查时充气的指标。
食管少量充气能看清四壁即可。
胃体中等扩张能看清胃四壁即可。
入球腔后轻度打少量气能观察即可。
胃内退镜时不能抽气,观察胃底、穹隆部时须在观察胃体基础上加注少量气,待看清胃内退至贲门口时吸去胃内大部分气体、以防检查后腹胀。
食管一般观察清一段,吸气、退镜、然后反复。
15.胃粘膜活检禁忌:(1)凝血功能差者。
(2)胃血管瘤(质软)方法:(1)对准病灶部位,钳伸出2-3厘米,不宜过长。
(2)垂直活检部位。
(3)直径>2厘米溃疡取病变周边,勿钳取溃疡底面以防穿孔,小而浅的溃疡、息肉、糜烂、隆起,则对准病灶钳取,勿取坏死组织。
活检后渗血较多者喷8mg%去甲肾上腺素。
(4)活检数量:疑癌4-8块、溃疡2-4块、炎症1-2块、HP检查胃窦处一块(科研除外)(5)充分暴露病灶,注意胃镜与肠镜活检有效视野的不同。
16.HP活检部位临床应用治疗前病人胃窦单点取材可取得96。
2%的准确性。
对残存低浓度的HP检测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取材点误差,HP定植上移现象,即当治疗后胃窦阴性时,胃体可阳性。
因此,对治疗后病人进行HP诊断时应同时取胃窦和胃体(小弯或胃角)标本。
胃窦一般取小弯侧靠近幽门自处。
17.消化道异物经验:异物较大无法通过食管下段或入口处狭窄处时可以试用手突然击打患者腹部使之开放而顺势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