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鏡團隊镜途:一个屌丝的学镜之路(十三)---诊断篇の胃镜活检的技巧(系列连载)

合集下载

胃镜操作技巧及胃

胃镜操作技巧及胃

胃镜的插入与通过
胃窦部的通过 胃镜抵达胃体中下部时,即可见 前方小弯侧有一“桥形”边缘,系胃 角切迹,是胃体与胃窦分界线。此时 应尽量调节角度钮向“上”,继续深 插便进入胃窦部,然后寻找幽门口。 但若向“上”过度弯曲,则可见到胃 角切迹正面像,若继续推进,则胃镜 反转至胃体部。此时,应调节角度钮 向下使胃镜进入胃窦部。 大多数情况下幽门口均在视野左上 方或右上方,故调节角度钮向上,向 左向右可找到幽门。倘若病变致胃窦 小弯挛缩时,幽门则与胃角临近,此 时需作胃窦部“镜身反转法”才能找 到幽门。
进修班讲座
上消化道各部的定位和观察
胃体部的定位和 观察当插入深度约 45cm时,可注入较多 气体,再深入5cm,同 时使角度弯向下,即 可见胃体部远景象以 及胃体部大弯的粘膜 象,再使角度弯向上 接物镜面向小弯侧, 自9-3点方向旋转,即 可看到胃体部小弯及 前、后壁。
进修班讲座
上消化道各部的定位和观察
进修班讲座
上消化道各部的定位和观察
食管的定位和观察
从内镜检查角度出发,可将 食管全程分为上、中、下三段 以便对病变进行定位描述。上 段自食管入口至左支气管压迹 处,包括颈段与胸上段食管 (距门齿15-23cm处),中段相 当于胸中段食管,距门齿2332cm处,下段相当于胸下段及 腹段食管,距门齿32-40cm处的 一段食管。食管病变的深度, 可观察内镜镜身上距门齿水平 的厘米标记数测算。用前视式 内镜可观察食管。视野的上方 是食管的右侧壁,下方是左侧 壁,左侧是前壁,右侧是后壁。
进修班讲座
上消化道各部的定位和观察
胃角及附近胃体部的定位和观察
胃角是胃窦部和胃体部的分界线, 像一个半圆形拱门,它是内镜检查的重 要标志。当内镜前端深达胃角,镜端面 对对侧大弯侧时,将镜端转至面向小弯, 这样在适当充气条件下可得到一个胃角 的正面象。此时镜身插入深度约为60cm。 应当注意,随着内镜位置和观察角度不 同,胃角可表现为各种形态,但其轮廓 和边缘必须是光滑而规则的,在观察胃 角附近的胃体部时,镜端面向小弯侧方 向,镜轴由9-3点方向旋转,这样即看 到胃体部小弯及前、后壁。此时插入深 度为55cm。再把内镜轻轻拉出,把镜端 面向大弯侧或角度向下,这样可看到胃 体部大弯侧,此时的插入深度约为50cm。

掌握这些技巧,轻松搞定胃镜基本操作(进镜篇)

掌握这些技巧,轻松搞定胃镜基本操作(进镜篇)

掌握这些技巧,轻松搞定胃镜基本操作(进镜篇)胃镜检查是消化科医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在消化疾病的诊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笔者在学习胃镜时收集过一些操作的资料,现总结如下,望大家批评指正。

1准备(1)患者:胃镜检查有一定的不适,患者往往有恐惧心理(无痛胃镜除外),检查前需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使患者主动配合。

患者一般取左侧卧位,屈膝,头后仰(使咽喉部与食管成直线),轻轻咬住牙垫,嘱患者口水自然流出不要吞咽。

(2)医师:进镜前首先保证自己是在患者和显示器之间一个合适的位置,这样方便操作和观察。

然后活动大小旋钮,检查固定阀、送气/水装置、吸引装置是否正常,最后进行白平衡调节。

2进镜右手持镜身于 20 cm 处,左手持操作柄置于左前胸,活动大小旋钮看清胃镜前端活动方向。

进镜时将镜身前端贴近患者舌面,看见舌中线后将舌面图像调整至显示器正上方进镜,距门齿约 15 cm 时可见到声门。

先观察两侧梨状隐窝,一般选左侧梨状隐窝作为进镜方向。

此时左手右旋操作柄(顺时针方向)并上推大钮,右手轻轻推送镜身。

向前推送的过程中遇到阻力时可以一边旋转镜身一边向前推送或嘱患者作吞咽动作。

进入食管时会有落空感,视野中看到直行血管和淡红色粘膜(胃粘膜橘红色)即可确定已进入食管。

如果视野中看到的是无规则的网状毛细血管,那么镜身很可能是在梨状隐窝内或食管憩室内,此时需退镜重进;如果看到视野中一片苍白或灰白环状结构,那么镜身肯定是进入气管了,必须立即退镜。

进入食管后即可「循腔进镜」,适当注气观察食管有无狭窄、炎症等病变,并采集图片。

进镜至齿状线时注气,嘱患者「深吸一口气」,在齿状线清晰时采集图像并观察齿状线范围。

继续进镜至胃内,进入胃内会因为镜头与胃粘膜贴近而橘红一片,需少量注气使胃体轻度张开,此时可看到胃粘膜皱襞和粘液湖(如粘液湖量多可以吸引),然后上推大钮下打小钮沿胃体上部小弯侧「循腔进镜」或左旋操作柄上推大钮同时抬高右手。

若在通过胃体时看到黑色镜身,说明胃镜已在胃底反转,此时可退镜至贲门下方调整方向后再进入。

图文并茂,手把手教你搞定胃镜操作

图文并茂,手把手教你搞定胃镜操作

图文并茂,手把手教你搞定胃镜操作专治各种不听话的“小镜子”,我们又来了!今天的一探究“镜”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胃镜操作小技巧!干货满满,赶紧收藏起来吧~胃肠镜检查发展至今已经是一项很成熟的技术,它帮助医生明确疾病诊断并指导进一步治疗,熟练掌握内镜操作,是每一位消化科医师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下面小编结合实际临床操作,简单介绍一下胃镜检查进镜方面的基础知识。

胃镜检查前准备众所周知,胃镜检查除需完善心电图等评估心肺功能外,还需在检查前一天晚餐后禁食禁水,晚餐建议易消化流质饮食,这样可以减少或预防因胃轻瘫或幽门梗阻导致胃潴留的发生。

胃在消化间期也会分泌基础胃酸,即使禁食水4-6小时胃腔仍然会残留胃液,常规应用二甲硅油(或西甲硅油)和链霉蛋白酶可以有效祛除泡沫和粘液,有统计数据显示二甲硅油联合链蛋白酶可以有效提高胃镜检查视野清晰度、微小病变检出率。

除此之外,对于长期抽烟史受检者,建议禁烟3-5天,抽烟不仅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同时会引起气道分泌物增多,在检查过程中会导致频繁咳嗽,影响检查操作和结果。

同时对于行普通胃镜检查者做好心理疏导,尤其是检查过程中,部分受检者因心理恐惧不能很好配合及频繁的呕吐动作致使胃腔内无法储气,而不能完整观察胃部,此时可以引导受检者平稳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可以有效减少此类情况发生。

如何快速掌握进镜?01胃镜插入前准备受检者呈左侧位,屈膝弓背,头适度后仰,后仰过浅,气道不能打开,影响呼吸,后仰过深,尤其是体型消瘦者,食管入口组织牵拉过度,入口狭小,内镜不易通过。

02持镜左手持内镜操作部置于胸前,后臂紧贴身体,利用手部及腕部力量掌控内镜,切忌手臂动作大开大合,以左手无名指及小指呈自然状态持握操作部;以拇指、中指和无名指调节大小旋钮,中指控制注气、注水,食指控制吸引按钮,操作前需检查注水、注气及吸引,操作过程中请勿中指持续按压注气按钮过度送气,可以用食指控制两个按钮,将食指放在吸引按钮上。

消化客我的炼“镜”之路:给胃镜初学者的建议

消化客我的炼“镜”之路:给胃镜初学者的建议

消化客我的炼“镜”之路:给胃镜初学者的建议撰文 | 刘兵团作者简介 | 江阴市人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所有内镜大咖都是从新手开始的,所有内镜治疗都是基于普通内镜操作之上的。

普通胃镜做得好,才能做好EMR、ESD、EUS、ERCP 等等操作。

目前有关早癌的指导很多,但面向内镜初学者的指导却很少。

在这篇文章里,我试着把我个人的操作心得拿来与各位师弟、师妹们分享,无关早癌的诊断,仅为入门操作技巧的共享。

文中所述仅为个人习惯,无关对错,仅为建议,称不上指导,希望大家共同探讨,欢迎指正。

❶检查准备胃镜检查前,请向患者介绍胃镜检查时的不适之处,告诉他(她)刚进镜时(过咽喉部)不适感最强,下去后就可以缓解,若仍有恶心感,需要做深呼吸的动作,反复深呼吸后不适感可以明显缓解。

而不是简单的告诉病人要“放松”,我自己做过三次胃镜,在那么难过的情况下真的不知道什么叫“放松”。

另外一定要检查胃镜充气和吸引是否良好,这非常重要,一定要检查,除非你也想像我刚学胃镜时一样,插进食管却发现充气不良或无法吸引而手忙脚乱的检查问题。

展开剩余86%❷入口篇食管入口的方法跟个人习惯有关,很多人习惯在入口前即把胃镜头调整成弯曲的形状,然后再进镜。

但我个人认为,新手应该一步一步来,不要急着进,而应该从进口的时候,看着嘴巴里的方向慢慢调整。

我的建议是:入口前请将胃镜头端调直,调直时你控制旋钮的左手与大小旋钮的位置如图1所示,大旋钮上的D和和小旋钮上的R的位置基本是在同一个位置的。

▲ 图1这时候右手该如何操作?我的建议是八个字:紧握镜身,左右调整。

具体操作就是,右手要紧紧握着镜子,在进镜时根据腔道的方向适时左右旋转,而不应该用三两手指搭载上面,仅负责送镜。

具体如何调整我们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

▲ 图2入口时,我建议先将镜头搭在患者下门牙的口垫上,“仰望”患者的上颚(图2),然后右手慢慢旋转镜身,将上颚转到镜头的“下面”,舌头在镜头的“上面”(如图3所示)。

胃镜操作技巧

胃镜操作技巧

胃镜操作技巧
胃镜是一种内窥镜检查方法,用于检查胃部、食管和十二指肠等消化道部位。

胃镜操作技巧的掌握对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1. 准备工作:医生应在手术室内进行操作,并确保设备完好。

患者需要禁食6-8小时,排便清空,并取下口香糖、假牙等物品。

2. 镜头插入:医生应在口腔内使用麻醉剂和润滑剂,然后将胃镜插入口中,通过咽喉、食管进入胃内。

3. 视野调整:医生应注意视野的调整,通过调整镜头角度和位置,确保对检查部位的观察和记录。

4. 洗涤和吸引:医生应使用注射器向检查部位注入生理盐水,清除障碍物并保持视野清晰。

同时,通过吸引器将胃液吸出。

5. 活检:如果需要,医生可以使用专业工具进行活检。

在此过程中,医生应注意不要损伤周围组织,并将取样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

6. 检查结束:操作结束后,医生应将胃镜缓慢地从患者体内抽出,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遵循操作规范,严格控制操作时间和力度,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和疼痛。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医生可以逐渐掌握胃镜操作技巧,并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

- 1 -。

胃镜进镜技巧

胃镜进镜技巧

胃镜进镜技巧(附图)讲解1 持镜:左手置于胸前,左手持内镜的操作部,保持操作部直立状态,以虎口及腕部的力量撑住内镜,仅以左手无名指及小指持握内镜操作部,不要抓持过紧,抓持过紧会影响操作的灵活性;以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及无名指调节大小旋钮,两指配合保持旋钮的稳定性,以防止图像晃动而影响观察(调整小旋钮时视野的晃动幅度很大,可以用旋转镜身替代);左手中指用来控制给水、给气,左手食指控制吸引按钮,同时控制冻结图像以及解除冻结;为了防止过度送气,可以仅仅用食指控制两个按钮,将食指放在吸引按钮上。

右手持软管部,控制内镜的进退,同时可以辅助旋转镜身,当左手旋转操作部时,右手不可握持过紧,否则镜身前端无法旋转;当右旋镜身时左手无法再向右旋转时,可以用右手向左推镜身在体外的软管部或者右旋镜身的软管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右旋;同样手柄放平或者无法左旋时,可以用右手向右上拉镜身在体外的软管部或者左旋镜身的软管部,可在一定程度上以辅助左旋;如果要向左右方向旋转,也可暂时用右手旋转。

右手抓持镜身应不小于15cm,以20~30cm为宜;其优点有二:首先,胃镜插入食管前,握持胃镜软管部的右手不必更换位置;抓持过短会导致内镜刚刚进入食道时,右手已经抵住口垫,不得不倒手换镜,这样会使刚刚进入食道的胃镜先端部脱出来;握持较长的软管部的另一个优点是,即使在口腔或咽部存在未能预料的抵抗,因为内镜自身具有弯曲度和弹性,也能防止给被检者带来痛苦和危险的发生。

我们在动旋钮之前,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镜身的位置:是否发生过旋转以及旋转了多少度,旋钮的上下左右是指镜身处于正常状态没有发生任何旋转或者翻转时的运动方向。

发生了旋转或者翻转后的情况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当然,对于图像而言up的时候都由上方向下移动,镜身先端部上弯曲;Left时候图像由左向右移动。

镜身先端部向左弯曲。

循腔进镜有2个技巧:A、尽可能沿小弯侧前进,痛苦小,到达幽门镜身短;B、前进时右手把镜身轻微向舌面方向推压,减少镜身与咽后壁的会厌和悬雍垂的接触,患者不适反应小。

胃镜操作技巧与观察培训ppt课件

胃镜操作技巧与观察培训ppt课件
食管的定位和观察
从内镜检查角度出发,可将 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全程分为上、中、下三段 以便对病变进行定位描述。上 段自食管入口至左支气管压迹 处,包括颈段与胸上段食管( 距门齿15-23cm处),中段相当 于胸中段食管,距门齿23-32cm 处,下段相当于胸下段及腹段 食管,距门齿32-40cm处的一段 食管。食管病变的深度,可观 察内镜镜身上距门齿水平的厘 米标记数测算。用前视式内镜 可观察食管。视野的上方是食 管的右侧壁,下方是左侧壁, 左侧是前壁,右侧是后壁。
16
大多数情况下幽门口均在视野左上 方或右上方,故调节角度钮向上,向 左向右可找到幽门。倘若病变致胃窦 小弯挛缩时,幽门则与胃角临近,此 时需作胃窦部“镜身反转法”才能找 到幽门。
进修班讲座
8
胃镜的插入与通过
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的通过: 使胃镜前端尽量抵近幽门
口,并使幽门口保持在视野 正中,若幽门口已充满全视 野,则说明胃镜前端部已贴 切幽门口。
食管和贲门的通过:
胃镜在插至15-20cm后, 可边注气边观察,边插镜。贲 门口一般位于据门齿40cm处。 在食管和胃的交界处,可见到 较白色的食管粘膜与较红的胃 粘膜相交,形似锯齿状的齿状 线,一般胃镜进入40-45cm后, 即已通过贲门。在推进中如遇 阻,切勿盲目使用暴力插入, 以免发生穿孔。
进修班讲座 5
推进胃镜使其进入十二指 肠球部,进入球部后若镜面 紧贴球部前壁,则视野内呈 一片暗红色,看不到球腔。
微微退镜(但不要出幽门 口),调节角度钮向右、向 下,稍稍注气,便可见到十 二指肠的内腔。
将胃镜顺时针转达90度左 右,并继续调节角钮向右, 便可见到十二指肠上角及降 部外环形皱壁。
进修班讲座 9
上消化道各部的定位和观察

手把手教你如何操作胃镜,没法更详细了!(值得收藏)

手把手教你如何操作胃镜,没法更详细了!(值得收藏)

手把手教你如何操作胃镜,没法更详细了!(值得收藏)2016-07-28 18:47据说好多内镜医生都获益匪浅,一般人我不告诉他!来源:“早诊早治与健康”(cancer-edet)—消化内镜领域专业平台!嘱患者深吸气,膈肌下移,使齿状线显示更加清楚记得进来第一件事拍照哦!进入胃腔后首先要采集一张图片,目的是观察患者胃部黏膜,贲门部初学者很容易搞混,一个很重要的动作是左旋、左收下进镜旋转大钮就能看到胃体、胃底交界的大弯侧现在位于视野右侧的腔是胃体腔的方向,继续沿着胃体腔的方向右旋进镜,并向上推大钮,到达胃窦部看到幽门口时要留一张图此处也应留图一张继续进镜到达幽门,这是胃镜操作的一个难点,由于患者幽门口是不断蠕动的,操作时要跟着幽门蠕动的方向,对准幽门口进镜继续进镜到达十二指肠球部,并注意留图一张接下来要进入十二指肠降部,也是一个很难的地方首先要在球降交界部位,右旋镜子,向下打大钮,是一个UP,然后向外拉镜,把进幽门时大弯侧形成的胃镜弯曲拉直,胃镜是向前的一个过程,这样就完成了降部的观察此处也应留图一张缓慢的退镜,可以看到视野9点钟方向是乳头继续缓慢退镜,观察降部黏膜现在(胃镜)退到胃腔下面很重要的工作是胃部观察,需要强调的是规范采图,日本消化内镜协会制定了指南,在消化胃腔的采图至少要22张,日本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大概要采40张图包括:胃窦下面的四个壁,胃窦舌下部小弯侧、前壁、大弯侧、后壁胃窦上部小弯侧、前壁、大弯侧、后壁嗯!采图!采图!采图是关键!现在看到的是胃角,有一个溃疡胃角的中央、胃角的偏前壁、胃角的偏后壁,这样胃角需采3张图大钮UP到底,形成一个U形旋转旋转之后左旋内镜,镜头顶着胃体的大弯侧,向上拉镜首先看到的是胃底穹窿,留图之后右旋一下目的是重视胃底在贲门的四个壁,特别是胃体的小弯侧包括前壁、后壁、胃体的小弯侧,这样反转能看到的胃底的4个壁的采图胃角三张图!继续沿着胃体小弯侧进镜,下一步观察的是胃体小弯侧黏膜现在看到的是胃体中部小弯侧,继续进镜是胃体下部的小弯侧把大钮松开,镜子拉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鏡團隊镜途:一个屌丝的学镜之路(十三)---诊断篇の胃镜
活检的技巧(系列连载)
镜途:一个屌丝的学镜之路(十三)
诊断篇の胃镜活检的技巧
要学镜子,就避不开活检,否则你怎么确定你看到的是什么?怎样给出病人合理的治疗建议?又如何让别人相信你的诊断?有人就说了,俺们就是个小医院,连病理科都没有。

但这并不能成为你不做活检的借口,你可以把标本送到附近的大医院,实在不行还有商业的检查机构,比如金域检验、迪安诊断什么的,你出银子,它出结论,各得其所。

要取活检就离不开活检钳。

首先你得熟悉活检钳,目前的活检钳多为一次性,如果你觉得病人负担不起,也可以重复使用,前提是得灭菌,因为钳子是穿破粘膜的附件,按指南要求就得严格灭菌而不是像镜子那样高水平消毒。

至于你用什么办法灭菌,是浸泡10小时还是低温灭菌,那是你的事儿,反正高压蒸汽是弄不成的,那个塑料手柄就受不了。

一般的活检钳钳瓣闭合直径约2mm,张开宽度约6mm,知道这些还能帮你判断镜下病变的大小。

哥玩活检钳是从当年进修时开始的,那时进修生摸不上镜子,只能是洗洗镜子,当个助手取取活检,也就是那几个月,把哥活脱脱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内镜护士,现在哥有时还客串一下,帮别人取个活检什么的,一点儿都不比专业的内镜护士差。

不扯闲篇了,下面哥就把自己这么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所积累的取活检的经验拿出来和初入镜途的各位分享一下。

任何情况下,要想取活检,首先得了解有无禁忌:患者是否正在服用阿司匹林或抗凝剂?患者有没有凝血方面的缺陷?要取的这个病变会不会是血管?当然还有另外一些要注意的问题,哥就不一一列举了。

只有明确了这些,知道这个病变需要并且可以活检,才可安心下手。

说起活检很多人都会觉得活检有啥好说的,不就是伸出钳子夹块肉嘛?其实真要把活检做好了,让病理医生舒舒服服给你下个结论还真是不容易呢,这当中还是有些技术含量滴。

比如夹不夹?夹哪里?怎么夹?夹几块?
先说说食道
大家知道食道就是根肉管子,有好几个狭窄,食管壁基本处于切线位。

对于较大的病变,相信就是新手夹上一次就会了,没有多复杂,哥就说说稍稍复杂一些的。

食道入口病变,由于镜子刺激病人不停恶心,镜子停不稳,加上环咽肌收缩,视野暴露不好,取活检会有些困难。

一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1是让患者深呼吸,调整好呼吸节奏,等恶心好一些,呼吸匀齐了瞅准机会下手,助手一定得配合默契。

•2是在镜头上带个透明帽作为支撑,能很好显露视野,方便取检。

•3是麻醉下取,如果刚开始就麻倒了还好说,单纯为了取活检由普通改麻醉估计没人会愿意。

小病变:大于1cm的病变不管凸平凹,一般都能轻易取准位置,可对于小于0.5cm的病变,要想靶准可不是那么容易。

看着病变就在那里,钳子伸出去没了,退回来又能看见,就是和你躲猫猫,不让你得手。

对付这个小家伙,得有点儿耐心,要是第一钳子没能靶中,血一出来,后面根本就看不见了。

一般可以将病变位置调整到6点、9点或12点,可别告诉哥你不会调位置,不就左手顺时针逆时针旋转么。

钳瓣横着张开6点和12点好夹,6点推大钮,12点扣大钮,钳瓣竖着
张开9点好夹,可以轻扣大钮并逆时针旋镜,也可以轻扣小钮即可。

可以采用两种办法,一个是轻退镜子伸出钳子张开口子看着病灶进镜让钳口接近病灶先瞄一瞄,瞄准了就让助手合钳,另一个就是进镜伸钳张开再退镜找病灶伺机钳夹,感觉第一种办法更实用。

因为钳道与视野的关系,3点位置与毗邻第二个狭窄的肛侧位置比较难以夹准,前者可以通过调整位置完成,后者则要通过注气吸气将病灶显露清楚后再夹。

食道下段与贲门部位由于血供丰富,取检容易出血,事先要有心理准备,第一钳子一定要夹准了,一般出血无足畏惧,只要不是涌血或喷血,过一会儿自己就停了,不用管的,除非病人有凝血障碍。

怀疑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取检一定要谨慎,钳夹要浅,力量要轻,避免使蛮力,这样的食管很脆弱,不小心就会整穿了。

再说说胃
说到胃咱就再回到刚开始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夹不夹,由于胃黏膜远较食管粘膜厚,所以有些血管性病变不是那么容易辨得清楚,尤其是胃底的隆起性病变,钳夹前先用钳子捅一捅,如果感觉像软囊,千万别下手,否则真有可能波澜壮阔、汹涌澎湃,让你心惊肉跳。

第二个就是夹哪里,一般对溃疡型病变来说,要紧贴着溃疡边缘钳夹非溃疡的粘膜,隆起性病变如果判断源于粘膜,直接在病变上夹,如果判断源于粘膜下又没有活检禁忌或者怀疑淋巴瘤,就瞄着一个地儿大洞式深挖活检,这样阳性率可能会高一点儿,平坦型病变也是直接夹病灶,觉得哪儿最异常就夹哪儿。

第三个就是怎么夹,不管隆起平坦还是凹陷的病变,第一钳子总是瞄准最最可能抓住证据的地方,但对于多块活检来说,一定要考虑重力下血流的方向,第一钳子往往选择最低位置,最后一夹选择最高位置,避免流血掩盖病变影响后面钳夹的准确定位。

常规检查采用左
侧位,左低右高,底低窦高,所以对于需要多处取检,先取左侧、胃底,后取右侧、胃窦,前后壁的病变要先取靠上的(右)后取靠下的(左)。

这里随便举两个例子
第一例为胃体小弯溃疡型病变倒镜取检,如果四周各取一块,第一钳子瞄着溃疡口侧边缘,第二、第三钳子瞄着溃疡前后壁方向两边缘,谁先谁后无所谓,最后一钳子瞄着溃疡肛侧边缘;
第二例为胃窦大弯侧溃疡型病变正镜取检,也打算四周各取一块,顺序与第一例完全相同,先口侧,再两边,最后肛侧。

钳夹时钳子尽量与粘膜面垂直,一边顶抵粘膜,一边吸气让粘膜松弛,夹住后轻轻提起钳子感受一下弹性,如果比较脆,一提钳子肉就掉了,如果提起来呈幕伞状,最好把镜子迎上去,慢慢把钳子拉回镜子活检孔,用镜头作为反作用力的一个点,以免撕扯下一大块肉,有时会汹涌出血的,哥这都是从血的教训中得出来的经验。

第四个就是夹几块,以前的要求是取检6-8块,认为这样的漏诊率比较低,但你想想一钳子几十块全给了病理科,累死你也没钱,患者花钱多不说,还增加了出血风险,再说了如果前两钳子夹不到东西,你就再加上十钳子八钳子依然徒劳。

所以就要求你练出火眼金睛,盯住了最异常的地方夹,用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哥现在一个病变取检最多不超过4块,除非是要确定阴性边缘。

对于怀疑早期病变,往往盯着最紧要的地儿一钳子了事。

胃里面也有几个比较难夹的部位,一个就是贲门直下,镜子大钮扣到死还是够不着,这时就要先选择病变旁边位置将钳子伸出去张开,通过旋转拉镜调小钮有时甚至要用右手捻转镜身慢慢将钳子滑到病变部位取检,如果这时你两只手都用上了,就需要助手帮忙送退钳子,除非你还有第三只手。

另一个是胃体小弯尤其是上部,正镜病灶看不见,倒镜又在切线位,这时就要伸出钳子张开口子慢慢推过去将肛侧粘膜顶压住充分暴露病变照相并进一步推送钳子或拉镜子与送钳子配合完成活检。

还有一个就是后壁,尤其是胃角后壁,镜子正反都别扭,这
就要求先瞄一瞄位置,要求病人配合,放慢呼吸,钳子张开瞄准病变部位先顶住再推小钮,或者扣大钮旋镜身将后壁调整到12点位置再夹。

如果碰到胃蠕动太活跃,一般操作时间较长时多伴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时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等机会,蠕动过去立马出手,要么给一只654-2抑制一下胃蠕动。

最后说说十二指肠
球部溃疡最多见,一般很少需要活检,但如果溃疡比较怪异,长相龌蹉,一定要取检防止漏掉恶性病变,哥这么多年遇到过好几个球部的十二指肠癌,这里取检不需要太多技巧,一般都能搞定。

十二指肠上曲由于拐弯角度大,碰到特殊需要取检的病变一定要有耐心,慢慢找视野找机会,不行就戴上帽子。

降部有几个要注意的问题,一个是不要把副乳头误认为病变,即使认错了一般活检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如果把副乳头当成息肉给切了可能就要出事儿,哥曾看到报道有人将十二指肠主乳头当息肉给切了,太牛了,哥可不敢。

十二指肠降部由于位置特殊,肠壁又薄,所以活检时尤其是溃疡型病变取检,一定要先吸气再钳夹并如前面所讲将镜头作为反作用力,避免撕扯造成穿孔。

由于在十二指肠降部倒镜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胆量,咱们这些屌丝们就不要去尝试了,让大咖们去独孤求败吧,对于胃镜实在看不全或无法准确取检的,干脆换用十二指肠镜再次详查并取检,如果你还没玩过十二指肠镜或根本没有十二指肠镜,那最好交给会玩十二指肠镜的或者建议去上级医院。

好了,哥一时半会儿也就想起来这些,以后想起来再加上,如果你有什么绝招也给哥分享下,让哥也进步一下。

希望哥啰嗦的这些东西能帮助到正在镜途上艰难摸索的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