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的难题
对浮士德难题的理解和看法

对浮士德难题的理解和看法一、引言浮士德难题是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它涉及到人类自由意志、道德责任和上帝存在等方面的问题。
在现代哲学中,这个难题被广泛讨论和争议,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也被提出。
本文将对浮士德难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二、浮士德难题的概述浮士德难题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中,它是一个关于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之间关系的问题。
简单来说,这个问题可以概括为:如果人类拥有自由意志,那么他们如何能够对他们所做的选择负责?如果他们不能对自己所做出的选择负责,那么他们是否真正拥有自由意志?三、解决浮士德难题的传统观点1. 硬性决定论观点硬性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外部因素所决定的,包括遗传、环境和社会条件等。
因此,在这种观点下,人类没有真正的自由意志。
这种观点的缺点是它剥夺了人类的道德责任感,因为人们不能对他们所做出的选择负责。
2. 软性决定论观点软性决定论观点认为虽然外部因素对人类行为有影响,但是人类仍然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意志。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这种观点的缺点是它无法解释人类道德责任感的来源。
3. 自由意志观点自由意志观点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他们自己所做出的选择所决定的,而不受外部或内在因素限制。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拥有真正的自由意志,并且能够对他们所做出的选择负责。
然而,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如何解释恶意行为和犯罪等问题。
四、现代哲学中对浮士德难题的新解1. 量子力学与自由意志量子力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使得我们能够重新思考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之间关系。
量子力学表明,在微观领域中存在着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意味着人类行为可能受到量子力学的影响。
因此,量子力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方式,认为人类行为是由自由意志和量子随机性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2. 社会心理学与道德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因此,在考虑道德责任时,我们需要考虑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歌德和《浮士德》..

《浮士德》:人生教科书
2、情节和结构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天上序幕》 情节内容(五部分): 知识悲剧——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美的悲剧—— 事业悲剧
知识的悲剧:
批判了中世纪的经 院哲学,反映了陈腐 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 自然人生之间的矛盾. 展示了人文主义思 想家对中世纪烦琐哲 学和封建神学体系的 否定.
三、长篇诗剧《浮士德》
1、《浮士德》 的创作过程
第一部:1806年完成, 1808年出版 第二部:1831年完成, 1832年出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浮士德》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近代人的圣经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和谐,又 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 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 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 的努力中寻得人生意义和价值,歌德是这时代 精神伟大的代表。他的名著《浮士德》是人生 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歌德与其替身 浮士德的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 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指出解决之道。”
歌德
歌德(1749――1832 ):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伟大 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 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对 欧洲乃至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 的贡献。
一、文学地位
德国文学史上最重 要的诗人和戏剧家, 被恩格斯誉为“最 伟大的德国人”; 世界十大文化伟人 之一。 与荷马、但丁、莎 士比亚齐名的“世 界诗人”,
爱情的悲剧:
反映了资产阶级个 性解放的要求和封建 制度、宗教势力的矛 盾。 同时也蕴含着作家 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 家们所强调的追求现 世生活享受人生等主 张的嘲弄。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浮⼠德博⼠的悲剧Titoli 来⾃⼥巫之锤 00:00 02:58“ 神学,再见吧 ! 术⼠们的这些⽅术以及这些魔术,才妙不可⾔! ”在克⾥斯托弗·马洛笔下《浮⼠德博⼠的悲剧》⾥,将⾃⼰关在书房⾥沉思的浮⼠德博⼠,评估所学的中世纪精英知识之后,带着失望的情绪与神学告别,决定探寻未知⽽充满争议的巫术领域。
长期以来,浮⼠德博⼠探寻未知世界的形象被认为代表了典型的“⽂艺复兴⼈”:充满⽆限雄⼼壮志,挑战宗教传统和权威,通过各种⽅式实现⾃我完善,对能达到⽐肩上帝的⾃我能⼒深信不疑。
克⾥斯托弗·马洛在理解浮⼠德博⼠这⼀⼈⽂知识分⼦的精英形象时,其最终⽆法得到救赎的结局困扰着该剧的读者,对于这⼀众所周知的难题,本⽂将从⽂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巫术⽂化传统出发,讨论魔法这⼀意象在剧中的多层⾯象征,并解答该剧所关注的⼀个核⼼问题: 作为个体的⼈,其局限究竟何在?剧中的浮⼠德博⼠在试图折中魔法与基督教传统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解决剧中所描绘出的各种不可调和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实现⾃我完善? 本⽂通过对剧中浮⼠德博⼠所践⾏的各种巫术⾏为的详细分析,确认了浮⼠德博⼠特定的⿊巫师⾝份,剧中所展现的欧洲巫术⽂化传统背景是理解浮⼠德所⾯临的困境和焦虑状态的恰当切⼊点。
中世纪后期的欧洲,西⽅基督教四分五裂,异端林⽴,1517年之后,新教改⾰派正式与天主教决裂。
“在⽂艺复兴时期,⼏乎每⼀个欧洲⼈,包括受过训练的神学家,都相信巫术的存在。
”巫术以⾃⼰的⽅式 ,对这个时代的宗教忧患提出了解答。
那么,巫术到底是什么? 法国作家 J. -M.萨尔曼在其代表作《⼥巫 — 撒旦的情⼈》⼀书的开篇就说道 :“巫术并⾮来⾃洪荒时代的信仰,也⾮迷信。
它是对世界和推动世界⽆形⼒量的⼀种阐释。
”萨尔曼认为,巫术“从其和善的⼀⾯来说,是⼀种特异能⼒;从其严肃的⼀⾯来说,就是⼀种反宗教⾏为 ” 。
⾄少在中世纪⼀些神学家的眼⾥,巫术是⼀种反宗教的⾏为,巫术的施弄者是巫师,他们致⼒于撒旦崇拜。
《浮士德》:道德选择与人生探索

《浮士德》:道德选择与人生探索1. 引言1.1 概述《浮士德》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文学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浮士德在道德选择和人生探索中所经历的困境和挣扎。
该作品反映了浮士德对欲望与诱惑的追求,以及他对人生意义、自由意志以及命运与命题的深度思考。
本文将探讨浮士德所面临的道德选择和人生探索,并分析这些问题对我们审视和思考自身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整篇文章的大纲结构,并概述每个部分所涉及的内容。
其次,在“浮士德与道德选择”一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浮士德在这方面所遇到的困境,并分析他面临的欲望与诱惑对他做出伦理抉择产生的影响。
然后,在“浮士德与人生探索”一节中,我们将研究浮士德对人生意义、自由意志以及命运与命题的思考,并探讨这些关键问题对他个人探索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在“总结与反思”一节中对浮士德的角色进行评价和审视,并总结道德选择和人生探索所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歌德作品《浮士德》,深入研究浮士德所面临的道德选择和人生探索,以期从中获取对自身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新见解。
同时,我们也将反思这些问题对于现代社会及个人来说具有何种重要意义,并展望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
通过此篇长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于道德选择与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从而实现内心成长与认知提升。
2. 浮士德与道德选择2.1 浮士德的道德困境在《浮士德》这部作品中,浮士德是一个充满着追求知识和欲望的人物。
他敢于挑战传统道德观念,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力量和享受。
然而,这也使他陷入了道德困境之中。
当浮士德开始勾结魔鬼梅菲斯托费勒,并不断追求权力、财富和无尽的快乐时,他的行为明显背离了正义和善良的原则。
他放弃了对其他人、对社会和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责任感。
同时,他也放弃了自己内心深处善良灵魂所期待的纯粹美好。
读《浮士德》

读《浮士德》202X-7-6字数:3059《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着。
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剧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
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
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
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
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
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
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魔鬼带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饮下魔汤,使他变成了翩翩少年,恢复了情欲。
随后他们来到一个小镇,浮士德与平民少女玛甘泪发生恋情。
玛甘泪对浮士德一往情深,为了幽会,他无意中给母亲服了过量安眠药,致使老人死去。
她的哥哥瓦伦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剑下。
在慑于社会舆论的重压而新手溺死了与浮士德所生的孩子后,玛甘泪身陷囹圄,被判死刑。
其时浮士德正与魔女欢会,闻讯后赶来营救,但玛甘泪已精神失常,甘愿受刑而无意逃走。
浮士德在悔恨中离去。
上帝宽恕了善良的玛甘泪。
第一部到此结束。
第二部开始,浮士德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治愈了心灵的创伤,随魔鬼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宫。
外国文学期末复习

三位女神分别许给帕里斯以富贵、智勇和美女,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许他以美女的阿弗洛狄忒、,
并因此得到希腊绝世佳人海伦为妻,还劫走了大批财产。这惹怒了希腊各部落,他们集结了10万大军去攻打特洛伊城,
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用文字写定。《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
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奥德修纪》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
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
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
象征的意义上的。5.很去的韵律形式是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三韵句,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于全诗始终。6.但丁摒弃
勇于承担责任的责任的刚毅精神。因此,他对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怀疑。
这种对与命运抗争的英雄的肯定和在客观上对命运合理性的怀疑,正是雅典奴隶主政治由盛及衰时期民主派意识的特点,
面对尖锐的社会 矛盾,雅典的自由民一方面相信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危机感到惶惑与无能为力,
表现出强烈的 悲愤情绪。因为该剧主要表现了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所以被称为命运悲剧。
中期英雄史诗产生于封建制度形成和繁荣时期,以歌颂英雄的武功和国家的统一为内容。这类英雄史诗以历史事实为基础,
英雄人物英勇善战、忠君爱国,虽有传奇色彩而无神话性质。代表作是法国的《罗兰之歌》。
5.三一律:“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创作制定的一条规则,它要求时间、地点、情节的三个整一,
浮士德难题名词解释

浮士德难题名词解释
摘要:
1.浮士德难题的背景和起源
2.浮士德难题的定义和涵义
3.浮士德难题的哲学思考和影响
4.浮士德难题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正文:
【浮士德难题的背景和起源】
浮士德难题,源于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歌德所创作的一部史诗巨著《浮士德》。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知识的学者浮士德,为了追求更高的知识和人生境界,与魔鬼靡菲斯特签订契约,用自己的灵魂换取知识和力量的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涉及到诸多哲学思考,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浮士德难题。
【浮士德难题的定义和涵义】
浮士德难题,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道德和价值的困境:一个人是否应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而牺牲自己的道德和原则?在《浮士德》中,这个问题体现在浮士德为了追求知识和力量,不惜与魔鬼签订契约,出卖自己的灵魂。
这个问题不仅是浮士德个人的道德困境,也是整个社会和人类面临的价值抉择。
【浮士德难题的哲学思考和影响】
浮士德难题涉及到的哲学思考主要集中在道德和价值的辩证关系,以及人
的自由意志和责任问题。
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善恶、正义、道德、自由等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哲学家和文学家。
同时,浮士德难题也成为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为人们理解和解析人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浮士德难题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浮士德难题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现实选择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诱惑和压力,我们应该如何在追求个人目标和价值的同时,保持自己的道德和原则?如何在实现个人自由的同时,承担起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这些都是浮士德难题留给我们的重要问题。
南昌大学—外国文学之浮士德要点

浮士德要点作者简介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
作品简介《浮士德》取材于德国民间传说,剧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一个老知识分子,终日刻苦钻研,以求破解人生与自然的深奥秘密,最终却一无所获。
后来,浮士德与魔鬼靡非斯特订立契约,以他的灵魂为代价,换取获得重生的机会,继续他的探求。
魔鬼靡非斯特先让浮士德经历甜蜜的爱情;又让他荣华富贵,受到罗马帝国皇宫的宠信,施展政治抱负,但这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暮年的浮士德产生了征服大海、改造自然的壮志雄心,魔鬼便驱使百姓为他移山填海,变沧海为桑田。
此时的浮士德已年近百岁,魔鬼命死魂灵为他掘墓,浮土德倒地而死,就在靡非斯特要夺走浮士德的灵魂之时,天使驱走了魔鬼,将浮士德接至天堂。
背景介绍歌德一生的思想和作品都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他积极关心现实, 不断探索崇高理想, 这是他精神世界的主导方面, 另一方面在黑暗的社会面前又表现出庸俗、妥协的态度, 进行不切实际的道德说教。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
这部诗剧取材于民间传说, 它由两个赌鬼和五个阶段的探索组成。
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
浮士德难题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
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恶魔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
浮士德精神就是对现实永不满足、对理想和真理永远不断地追求,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辨明进取的方向,并不断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
院-系:国际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年级: 2009级
学生姓名:詹雅雯
学号: 200911050136
怎样理解浮士德的难题
在欧洲几千年的文学史中,竖立着四座丰碑: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歌德的《浮士德》。
尽管"浮士德"的传说在欧洲流传已久,然而到了歌德这里,浮士德的形象却有了不同以往的生命价值,他是歌德所属时代的精神体现。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蕴含着一个困惑着几代人的疑惑,即"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
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全剧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剧情梗概如下:
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
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博览群书,钻研学问。
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
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
复活节的钟声把他引到郊外,在大自然和人群中,他深受鼓舞。
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浮士德问他的身份,
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
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魔鬼带使浮士德变成了翩翩少年,恢复了情欲。
随后他们来到一个小镇,浮士德与玛甘泪发生恋情。
玛甘泪对浮士德一往情深,为了幽会,她无意中给母亲服过量安眠药,致使老人死去。
她的哥哥瓦伦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剑下。
在慑于社会舆论的重压而亲手溺死了与浮士德所生的孩子,玛甘泪身陷囹圄,被判死刑。
浮士德在悔恨中离去。
上帝宽恕了善良的玛甘泪。
第一部到此结束。
第二部,浮士德在大自然中治愈了心灵创伤,随魔鬼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宫。
浮士德获得皇帝的宠信,以多发行纸币之法缓解了财政危机。
皇帝异想天开,要求浮士德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以供观赏。
魔鬼施展法术,于是海伦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幻影出现了。
浮士德对海伦一见倾心,当帕里斯拥抱海伦时,浮士德妒意大发,用魔钥去触帕里斯,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昏倒在地,魔鬼驮起他溜出宫廷。
魔鬼将他带回书斋。
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在曲颈瓶里造出了人造小人何蒙古鲁土。
何蒙古鲁士领浮士德到希腊寻找海伦。
二人结合,生下欧福良。
欧福良生来喜爱高飞,渴望战斗,听到远方自由的呼唤,他如闻号令,奋不顾身向高空飞去,不幸陨落在父母脚下。
海伦悲痛欲绝,腾空飞去,只将她的白色长袍和面纱留下。
它们化为云朵把浮士德托起,飞回了北方。
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又似幻灭而告终。
浮士德在空中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顿时产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借魔鬼之力,驱使百姓为他移山填海,变沧海为桑田。
此时,浮士德已是百岁的老人,忧愁使他双目失明。
魔鬼命死魂灵为他掘墓,浮士德听到铁锹之声,还以为是群众在为他开沟挖河。
浮士德依约倒地而死。
魔鬼正要夺走他的灵魂,这时天降玫瑰花雨,化为火焰,驱走魔鬼。
天使将浮士德接上天,见到了圣母和已为赎罪女子的玛甘泪。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
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
我认为要“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对于现在的社会还是比较难的。
因为只要你生活在这个社会你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做保障,而人类都是自私的,有欲望的,一旦最低生活有了保障就会向更高,更好的方向迈进。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一些原因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幸福,例如有些商人使用不法手段生意上得到了收益,没有收到法律的惩罚,获得了他们想要的幸福,可是他们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或者是没有出卖灵魂,却因为“站的位臵”太高而感觉不到幸福,比如某公司董事长,他努力为公司办事,到了公司最高的位臵,可是因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家人,家人之间有了隔
膜,他依然孤独,感觉不到幸福;又或者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依然没有得到个人的幸福,相同的例子:商贩因使用不法手段,受到法律的制裁,灵魂和幸福都丢了。
前两者还得到了一些东西,可出卖了灵魂又得不到幸福这往往是最可悲的,却是最常见的。
就像在《浮士德》中,魔鬼其实是浮士德的另一侧面,浮士德与魔鬼的对立,是人的内心世界理性与欲望的对立。
这种内心的冲突常使得浮士德处于两难境地:“在我的胸中,唉!住着两个灵魂,一个想从另一个挣脱掉;一个在粗鄙的爱欲中,以固执的官能紧附于世界;另一个则努力超尘脱俗,一心攀登列祖列宗的崇高灵境。
哦,如果冥冥中确有精灵,在天地间活动着从事统治,那么,请从金色的氛围中降临,把我引向那新的彩色的生活。
”
要解决“浮士德的难题”确实很难,面对这种难题所带来的困境,歌德认为要以乐观主义的态度,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这样才能在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之间找到出路。
虽然现实很残酷,有时候我认为即使你拥有那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前进的可贵精神也不一定在现实社会中让幸福和不出卖灵魂并存,但是只要你努力向上,心中存着一个希望——贫富与否,自己和周边的人幸福就好,这样的话才不会迷失正途,最终通往开满幸福之花的世界。
对于我自己来说在面对人的内心世界理性与欲望时,现在的我能十分肯定的拒绝欲望,可是不知道是否能在进入社会都还能那么坚持。
面对这花花的世界和部分叵测的人心,希望自己能不断克服障碍,拒绝诱惑,在欲望面前能够理性地作出选择,至少在人的内心世界理性与欲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自己所期望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