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浮士德精神

合集下载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1. 引言浮士德精神是指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它源自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戏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他无法满足于生活中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追求更高的知识和更大的权力,他渴望掌握一切。

浮士德精神体现了人类对自由、追求和欲望的不断追逐和探讨。

2. 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浮士德精神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浮士德是一个无比渴望知识的学者,他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他想要掌握一切。

他通过与恶魔梅菲斯托费勒进行交易,向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请教,不断追求更高深的知识。

浮士德追求知识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重要工具。

3. 权力的诱惑与追逐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浮士德精神中还蕴含了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

浮士德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权力来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命运。

然而,浮士德并没有将这种力量用于造福人类,而是滥用了权力,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这种权力的诱惑使得浮士德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初衷,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和悲剧。

4. 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问浮士德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浮士德通过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权力,试图找到人生的真谛和存在的目的。

然而,在他的追逐和探索中,他发现自己仍然感到空虚和无趣。

他开始怀疑知识和权力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他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幸福的本质是什么?他追问着这些问题,试图找到答案。

然而,他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取知识和权力,而在于追求真理和美。

5. 浮士德精神的启示与反思浮士德精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它告诉我们,知识和权力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它们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结合浮士德这本书谈谈浮士德精神作文

结合浮士德这本书谈谈浮士德精神作文

结合浮士德这本书谈谈浮士德精神作文
哎呀呀,我读了《浮士德》这本书呢,嘿嘿。

浮士德精神可太有意思啦!哈哈。

浮士德他呀,一直都在追求新的东西,永远都不满足,嘿呀。

他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探索,哎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呢。

嘿呀。

就好像他明知道有些事情很难很难,但是他还是要去试一试,哈哈。

他想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秘密,哎呀,这种精神真的好厉害呀!嘿呀。

我觉得浮士德精神就是要勇敢,嘿嘿,要敢于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

哈哈。

就像我有时候也想要去做一些很难的事情,哎呀,但是会有点害怕。

嘿呀。

可是想想浮士德,我就觉得我也可以勇敢一点,哈哈。

浮士德精神还让我知道,不能总是安于现状,哎呀,要不断地进步才行呢。

嘿呀。

虽然我现在还小,嘿嘿,但是我也要有浮士德精神,以后长大了去做很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哈哈,哎呀呀!。

人与自然--浅析《浮士德》自然观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

人与自然--浅析《浮士德》自然观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

人与自然--浅析《浮士德》自然观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

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

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

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

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

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

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浮士德精神是指德国作家歌德在其著名戏剧《浮士德》中塑造的主人公浮士德所体现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

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和追求无限力量的学者,他不满足于现实的局限,渴望超越人类的极限,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无尽扩展。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类欲望的无止境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从浮士德精神的多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知识的追求,浮士德是一个渴望获取知识的学者,他不断探索、学习,试图突破人类的认知界限。

他对知识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2. 对权力的渴望,浮士德不仅追求知识,还渴望拥有无限的权力。

他希望通过掌握超自然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欲望。

这种对权力的渴望反映了人类对于掌控和改变现实的欲望,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诱惑和腐蚀。

3. 对快乐的追求,浮士德追求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感,他试图通
过各种手段来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对快乐的追求体现了人
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暗示了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可能导致道
德沦丧和精神困境。

4.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浮士德在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过程中,逐渐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他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思考个人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反映了人类对
于存在的困惑和对道德选择的思考。

综上所述,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涵盖了对知识、权力、快乐和人生意义的追求与思考。

它揭示了人类对于无限
扩展和超越的渴望,同时也警示了个人欲望的无度和对道德的挑战。

浅析浮士德精神与当代文化

浅析浮士德精神与当代文化

浅析浮士德精神对当代的意义摘要:十八世纪德国文化精神希望让人性重新回归到古希腊的和谐主义,接受古典美的熏陶,主人公浮士德的一生便是在不断追求这一境界。

浮士德既不满足于学术成就,又不满足于生活欲求,恰恰是精神和肉体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

他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一度堕落变得庸俗不堪,但最终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

浮士德不断追求、否定丑恶、投身实践的精神正是当代人所缺少的。

关键词:浮士德精神、当代文化、追求、否定《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史诗性巨作,全书通过浮士德描绘了十八世纪德国乃至整个人类对精神不断追求并逐渐完善的过程。

“浮士德精神”以“小我”现“大我”,展现了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灵与肉,个人享乐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严重矛盾。

在开场的天堂序幕中,浮士德所展现的人生价值观念要做一个有为的人,追求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主要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投身到时间的洪涛之中,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不管安逸和痛苦,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

然而,他也是一个矛盾体,他一方面贪恋尘世享乐,另一方面又不断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探索。

故事的最后,在集体的劳动中,他找到了真、善、美的最高统一。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得到了真理的解答,也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所得到的那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探求真理的路上,谁也不会达到真理的顶点。

歌德笔下浮士德引发了我们的无限思考,文中展现的浮士德精神也随着时代特征的演变而有所发展。

歌德如是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

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在高呼和谐,GDP飞涨的二十一世纪,歌德所说的导游者,正渐渐消失,问题的根源在于被和谐蒙蔽的人们看不见难题,这也许才是真正无可救药的绝症。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是因为它提出了浮士德难题。

关于存在与意义,关于欲望本能与良知道德,关于潜意识与理性,关于自我个性与社会洪流,关于反抗与贡献,关于艺术审美与政治介入,关于自由与环境,关于人类发展与自然界规律,关于理想的构建与现实的荒诞。

浮士德精神观后感

浮士德精神观后感

浮士德精神观后感近日,我有幸阅读了这位文学巨匠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杰作《浮士德》。

它是一部承载着浮士德这一复杂而深刻角色的戏剧作品,其中探讨了人性、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深入思考后,我对浮士德的精神观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和启示。

首先,浮士德的精神观呈现出一种对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他是一个渴望知识的人,勤勉苦读,遍览书籍。

然而,他的知识欲望远远不止于此。

他向往无尽的力量和智慧,试图超越人类的局限。

这种渴望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的内在动力,使他永不满足于当下的现状。

正是这种永不止步的追求,成就了他为人类做出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行为。

然而,正因为浮士德对世界的渴望,他也陷入了一场道德与欲望的较量。

他对于人性的渴望、对于爱与激情的追求,使他不断试图突破道德的界限。

他交换灵魂与魔鬼的契约,以获取无尽的欲望满足。

但这个交易最终导致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浮士德渐渐发现,无论多少荣誉与名声、无论多少权力与财富,这一切都不能满足他内心的渴望。

他对生活的焦虑和迷茫令人触动。

无论是物质上的贪婪还是精神上的追求,似乎都无法给予他内心真正的满足。

当然,浮士德并非完全消极和绝望。

他的精神观也体现了对人类精神与自由的关注。

在战前的场景中,他向人们讲述了人类自由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对抗各种形式的压迫。

他认为,人的内心应该是自由的领地,不受任何外界力量的控制。

虽然他自己受到了各种追求的困扰,但他依然努力追求自由,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浮士德的精神观也引发了我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欲望似乎也与浮士德一样强烈。

我们常常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与精神上的满足。

然而,这追求往往让人们陷入了迷茫与无知。

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也很可能忽略了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忙碌、焦虑的现代生活中,常常停下来反思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是什么,避免走进浮士德般的道德与欲望的误区。

浮士德的精神观引发了我对人性与欲望的思考,也对我自身产生了一些启示。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在外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概念。

浮士德是一个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共同形象,他同时承载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追求。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贯穿于德国文学以及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浮士德精神的起源浮士德的传说最早来源于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戏剧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这是欧洲文学史上对浮士德形象进行了最早的塑造。

从马洛的作品出发,浮士德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学符号,体现了人类对智慧、权力和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求。

二、浮士德精神的内涵浮士德精神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权力和欲望的无休止追逐。

浮士德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通常被描绘成一位博学多才、对人类命运和宇宙奥秘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物。

他渴望超越常人的智慧,同时也追求对世间万物的掌控和统治。

浮士德的内心矛盾以及与恶魔的契约,使得浮士德精神具有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三、浮士德精神在德国文学中的体现在德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被广泛地体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尤其是哥德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们,如歌德的《浮士德》,以及雪莱的《浮士德研究》等作品,都充分展现了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在德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整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浮士德精神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浮士德精神的影响远远不止于德国文学史,它在整个外国文学史上都有着显著的地位。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追求知识、权力和欲望的人性,贯穿于许多文学作品中。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还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都可以看到浮士德精神在不同形式下的具体表现。

我们可以说,浮士德精神已经成为了外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

五、对浮士德精神的个人理解对于浮士德精神,我认为它是一个集合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探索和追求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象征。

浮士德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挑战。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

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声。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

从形象学来说,他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

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气节。

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

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浮士德》的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天上序曲》是剧作的开端,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预示了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第一个赌赛是天帝和魔鬼关于“对世界和人的看法”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第二个赌赛是魔鬼梅菲斯特关于“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的赌赛;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

剧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

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

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

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浮士德精神
摘要: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是歌德倾其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作。

全书的主线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

“浮士德精神”包括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等。

浮士德可以说在个体上是一个“我”,但在精神上却是渴求“小我”与全人类的“大我”相融合所代表的整个人类的奋斗史。

本文将通过联系《浮士德》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歌德的思想来解读“浮士德精神”,并探求这一精神的意义。

关键字:浮士德精神;悲剧;追求;意义
人类文化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精神的历史,精神造就了人类文化。

而“浮士德精神”便常用来概括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的歌德,他的巨作《浮士德》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

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

①下面将借助原作具体分析浮士德精神。

一、浮士德精神的核心
在《浮士德》的“天堂序幕”里,歌德借“上帝”之口指出,阻挠人们向善的,并非是人的过失,而是人的不行动。

“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欢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②。

上帝认为,人在努力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犯许多错误,这并不要紧:“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③,而存在于人们中间的真正的恶是“贪图安逸”,而行动就等于向善。

正如歌德一开始通过上帝的言谈所表明的那样,浮士德人生观的中心无疑是要做一个有为的人。

浮士德的一生
①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69页
②[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③同上,第4页
是在不断的行动中度过的,他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以及其它事业的活动,行动是浮士德一生中可以确定的、不变的规律,它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主要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投身到时间的洪涛之中,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不管安逸和痛苦,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①。

在作品中,浮士德一生有五个奋斗阶段:他先是否定了死气沉沉的书本知识,意识到人生意义在书斋之外、在自由的求索中;接着是对感官和爱情的追求,在品尝爱情的醇美中酿出苦酒;然后是对权势的追求,他有政治抱负,却为腐朽的封建王朝服务;再然后是对美的追求,他狂热地追求古典美,却依旧只能得到夭折的结果;最后是对事业的追求,浮士德由于替那个国家平息了内乱,在海边获得了一块封地,他在这里实现他填海开荒的伟大理想。

当时浮土德已经百岁、双目失明,仍然操劳不息地指挥工作。

在为人而不为己的改造自然的宏伟事业中,他方始感到人类生活的真实意义。

在他一生的追求中,他似乎永远得不到满足,在行动的道路上永远达不到目的地,浮士德的悲剧性就在于此。

但是,浮士德也许就是因为在悲剧的行动过程中,在永恒漫长的时问历程与无限的空间中发现了一个真理:人的存在体现在他的行动中。

二、浮士德精神的实质
从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浮士德的行动绝不是蛮干,也不是单纯
的循环,而是独特的创造。

浮士德不断地向“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他是永远进取的。

歌德说:“浮士德的行动是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

”浮士德推崇的是创造性的行动,为了一个精神的崇高的目的而前进,因此,浮士德不断地获得新生。

如果说行动是浮士德最根本的特点,那么,创造性则是浮士德精神的最深内容。

浮士德的一生都在不断寻找和发现真理,从对一种理性的否定到对另一种理性的肯定,完成了在精神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他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出现,一开始便研遍了所有的哲理、法律、医典以至神学,并在神的世界里苦苦挖掘。

一度“困顿在迷津”,但很快发展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

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为了救治在瘟疫猖獗时期濒临死亡的人们,年纪轻轻的他甘冒自己也“被
①[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死神逮住”的危险。

事后尽管深受他所救助过的人们的敬重、爱戴,他却因为没有真正免除民众的苦难而愧疚、自责;他对格雷辛的爱真诚而纯洁,为自己给爱人造成了不幸而痛不欲生;为了自己产业的完美,不料想伤害无辜时,他受到良心谴责,让“忧愁”吹瞎了眼睛,这表明他始终保持着人的良知和善良本性以及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浮士德一生对真理的探求中,他游遍了古典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以至未来的世界,力图把复杂的过去和未来的未知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得到一个完美的解答。

最后,在集体的劳动中,他找到了真、善、美的最高统一。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得到了真理的解答,也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所得到的那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探求真理的路上,谁也不会达到真理的顶点。

人类的发展,永远存在着这“还未明了的”“新生的自昼”。

浮士德精种的实质就在于承认这个事实:不停地为了探索真理而行动,那才是最伟大的人生。

三、浮士德精神产生的原因
歌德说,“他(浮士德)在一般的人世局限中感到焦躁和不适”,个人认为这便是他不停追求不断行动的内在原因。

浮士德是一个矛盾体,他一方面贪恋尘世,贪图安逸,另一方面又不断向精神的高空飞驰。

在这种感性与理性之间,在精神和肉体之间,他两者都不忍舍弃,这便构成一个矛盾。

浮士德的焦躁与不适也正是如此产生。

他想解决这个矛盾。

但他却永远不满足,永远有一种内在的骚动在驱使他。

每当他完成一个飞跃,似乎解决了一个矛盾的时候,新的矛盾便又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可以说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人物。

如魔鬼梅菲斯特所说,“神明把自己坐在永恒的光中,把我们恶魔放在暗窖,你们人呢?是一明一暗的相交”①。

因此,可以说浮士德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时刻充满着矛盾斗争。

此外,从客观上说,浮士德精神的产生也是历史演变的必然产物。

从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充满焦虑与思考的时代。

《浮士德》是对这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深刻揭露,也是对这个时代人类精神的绝妙写真。

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不断向外扩张,向前进取,不断探索新的道路,人们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征服自
①[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然,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的思想也愈渐强烈。

浮士德精神正反映了这种资产阶级从人性的觉醒到全面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革命行动。

四、浮士德精神的启示意义
“浮士德精神”,是歌德总结的西方人的现代精神。

它是一个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它是人类精神的化身。

“人之所以为人,即在于他具有这种自由精神,自由并不在享受的自由。

而在追求的自由,创造的自由”①。

浮士德大胆进取,义无反顾,乐享人生,体现了一种无限开放的性格和积极健康的人格。

个人觉得浮士德精神给我们最大的积极意义是:人类要永不满足于现状,才能产生动力促使人进取,而不断追求真理才能反过来指明进取的方向。

进取和追求又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并且只有不断通过实践检验真理,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不至于落空希望,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而不断前进。

人们常常说浮士德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是我认为,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一系列的失败和错误,但或许这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

因为事物不完美的形式是它们永恒的形式,所以又是完美的组成部分。

浮士德的一生都在追求中体验,在探索中实践,表面上看起来他一无所获,实际上他体验和实践了自己的人生,因而他始终拥有自己的灵魂,魔鬼根本不可能把他的灵魂夺走。

浮士德最后灵魂升天,不是靠上帝的拯救,而主要是他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五、总结
《浮士德》是一个预言,也是一个寓言,它写出了人类理性的一种普遍的“悲剧性”宿命:人类由于拥有理性而永远不会像动物一样满足于现实,一方面人类的追求永无止境,一切都不过是有始无终,未来总是一种幻想和不可言说之境,因此追求之人必然感到孤独和忧伤;另一方面人类既渴望向善飞升又永远受物质世界牵引,既拒绝梅菲斯特又接受梅菲斯特,因此每一次追求又总与自身内部的“恶魔”相伴,每一次超越都不过是唤起更高的追求。

因此,浮士德精神既是一曲颂歌,又是一种对追求反思;既是对人的自信,也是对人的怀疑;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也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

它对真善美不屈不挠的追求构成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传统性,蕴含着一种时代意义,并且不断的启示着后人,显示出永恒的生命之光和艺术魅力!
①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218页
参考文献:
【1】[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
【2】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9 【3】[德]爱克曼著,《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韦及,《浮士德精神辨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