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与摩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及梅非斯特主仆关系深层内涵探究

浮士德及梅非斯特主仆关系深层内涵探究内容摘要:《浮士德》,一颗世界文学史上璀璨的明星。
该作品规模宏大,亦塑造出各色人物形象。
其中,浮士德与梅非斯特作为主要人物贯穿全书,两者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主仆关系。
以主仆关系架构的文学作品发展历史悠久,《浮士德》中的这对主仆关系具有普遍意义亦具有其特殊价值。
其对于《浮士德》文本架构、人物形象以及主旨内涵方面均有较深影响;对于文学作品中主仆关系的展现亦有里程碑的价值,对于社会认知、人性分析、哲学思考以及美学价值方面亦做出巨大贡献关键词:浮士德梅菲斯特主仆关系一.主仆关系探微1.社��主仆关系概述主仆关系属于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对于主仆关系的分析也可从历史维度和宗教维度进行分析从历史维度方面来看,早期人类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是人类历史的萌芽雏形时期。
虽统治者美其名曰“天下为公”,但当时政治制度实则为主奴关系。
这个时期奴隶承担起了主人家庭中大部分的繁重体力劳动,但需要认识到的是此时的主奴关系与上文谈及的主仆关系并不完全相同,由于奴隶们仅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没有相应报酬且不具有身份自由权,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劳动类的仆人。
而此时存在的“仆人阶层”是官名。
文献中记载“春秋诸侯国置,为仆大夫属官。
掌保卫宫廷、奏报、引见宾客等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
’杜预注:‘巡宫行夜。
’又《僖公二十四年》:‘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1]封建社会时期,东西方社会都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仆人,即帮助服侍主人之人,他们与主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有一种较为密切的依附关系,甚至有一些从出生开始就已经确立了其仆人身份特征。
封建社会亦是主仆关系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其快速的成长成熟,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社会系统。
仆人阶层有其特定的服侍装束、礼仪规章和伦理道德的要求。
封建社会中后期开始出现了一种主仆关系僵化恶劣的倾向,由于主仆之间身份地位方面的诸多不平等、社会的自由改革的呼声较高以及人权思想的萌发和封建社会后期的工业化的萌芽与发展导致了主仆关系的演变。
试析《浮士德》中的辩证法思想

《浮士德》不仅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也体现了歌德对世界万物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理解,整部作品显示了歌德的“唯心史观与辩证法思想的统一”。
(郭沫若语)《浮士德》中歌德以艺术和美学的方式,显示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作品中,天帝代表善,魔鬼为恶。
但两者对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生相克,并构成宇宙间最基本、最至极的矛盾形态。
而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则是人世间的一对矛盾,两者如影相随,开始了肯定与否定、前进与停滞相互作用的漫长旅程。
从宇宙到人间,并非仅是作品艺术场景的转换,实质是歌德所理解的矛盾从一般到特殊的演进过程。
再则是由人间矛盾转入人自身的矛盾。
即如浮士德如是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胸中,一个想要同别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升。
”作品中,浮士德本身就是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他不断否定过去,否定停滞的生活,追求崇高的理想;另一方面又固执尘世生活,满足于官能享受。
正是这样的描写,歌德深刻揭示了第三层矛盾构成,即人自身的矛盾构成。
可见,天上——人间——人自身无从充满矛盾,这构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形态。
那么,如何把握浮士德自身的恶与靡非斯特代表的恶之间的关系?从作品中看,两种恶本质上相同,内涵均为否定、破坏、停滞、毁灭。
然而,其不同之处在于,浮士德身上的恶是潜在的,在与魔鬼结盟前,他虽悲观、绝望,但并未造成什么破坏。
然而,当外在的恶作用于他后,其自身的恶才膨胀、发展起来了。
浮士德之所以每一阶段开始时自愿听从魔鬼摆布,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二者本质上的一致性。
是外在的恶帮助了浮士德身上的恶做了想做而又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的事。
可以说,在作者心目中,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虽是两极对立,但实际上是人的一分为二,是人的两种精神,是人的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
由于有两种精神,所以浮士德充满矛盾,而且在矛盾和冲突中不断发展;当然,两者之中,向上的精神,仍占主导地位。
善与恶中闪耀着的辩证法光辉——浮士德精神与靡菲斯托罪恶

68善与恶中闪耀着的辩证法光辉——浮士德精神与靡菲斯托罪恶王中女 中华女子学院摘要:文章试图通过描述浮士德与糜非斯托之间的“善”与“恶”的对比,从而展现出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思想。
在与糜非斯托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身边充斥着危机。
然而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特征使他免于遭受成为恶魔奴隶的厄运,而恶势力糜非斯托却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浮士德与糜非斯托的关系,展现出善恶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分析以获得其中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
关键词:辩证法;浮士德;糜非斯托一、“善”与“恶”:悲剧的导火索与精神的催生剂(一)罪恶的引诱与悲剧的升级浮士德的一生悲剧重重,依次经历了知识、爱情、政治、美与事业五个悲剧,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只会比前一次悲剧更加痛苦。
而恶魔糜非斯托在浮士德悲剧中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糜非斯托的“恶”引发了浮士德悲剧的升级。
《悲剧》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的知识悲剧升级到爱情悲剧的故事。
生命的有限,学海的无涯,构成了浮士德人生中第一个“否定”,即知识悲剧。
后来在糜非斯托的引诱下他获得重生,离开知识的“象牙塔”,遇见少女葛莉琴。
在爱人被关进监狱后,浮士德发出了这样的悲鸣:身处困厄!完全绝望!虽然糜非斯托并非悲剧的根本原因,然而它的存在却是这场悲剧的导火索。
糜非斯托的安眠药,让葛莉琴害死母亲。
带领浮士德享受肉体的欢愉,不顾爱人,最终迫使一个鲜活生命的香消玉殒。
裴多菲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面包和爱情固然重要,然而精神世界崩塌了,一切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悲剧》第二部中,浮士德人生中最后一个“否定”就讲述了渴望自由之人临死前愿望也没有被满足的悲剧。
浮士德希望看见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之上,但是这个愿望并没有被满足,等待着他的是糜非斯托为他准备的一座挖好的坟墓。
浮士德的生命也就伴随着“你真美啊,请停一停”的感叹而走向终结,但是这个结尾带给读者的冲击却久久不能平息,这恰恰就是终极悲剧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浮士德》梳理分析

《浮士德》歌德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成就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缚和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
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
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魏玛十年”与意大利之游。
放弃了狂飙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道主义理想。
剧本《艾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
3.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1794-1805)也是与席勒合作的十年。
他们合作写诗。
共同创办杂志,办魏玛歌剧院。
二人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都主张以古代希腊罗马文艺为楷模,贯彻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强调古典主义。
二人共写了上千首批评性的《警句》、竞写歌谣。
歌德相继写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士德》第一部。
4.理想深化与艺术圆融时期(1805-1832)研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和东方文学与哲学,与思想家艺术家交往,视野开阔,提出“世界文学”的思想,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智,探索宇宙人生,追求理想,向哲学化的深度开掘。
作品主旨转向了人与世界、灵与肉、成与毁以及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在稳重中透露出浓郁的探索追求的激情,在明澈恬淡中表现出聪明的智慧。
长篇小说《亲和力》、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
浮士德题材来源来自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在歌德之前已有许多作家写过这个题材的文学作品。
无名氏:《浮士德平生》,1587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604莱辛:《浮士德》片段,1784克林格尔:《浮士德》,1791沙米索:《浮士德》,1813一生追求,五幕悲剧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繁琐哲学和伪科学中挣脱出来(知识悲剧),探索新的生活道路,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爱情悲剧),经过为封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与对古典艺术与古典美的理想的追求(海伦悲剧),终于达到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控制及对大自然的改造(事业悲剧),最后在人类未来的幸福理想社会的预感中得到满足。
每一阶段浮士德的心理和靡菲斯特的动机

一、每一阶段浮士德的心理和靡菲斯特的动机。
最终谁是赢家?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每一阶段都形象展现了浮士德的心理,以此展开一系列的发展。
1、悲剧的开幕。
上帝和魔鬼发生了争论,上帝坚信浮士德是人类的代表,在追求中难免有失误,但在理性和智慧的引导下,最终会找到有为的道路。
靡菲斯特不同意上帝的看法,他自信能将浮士德引向邪路,让他堕落,并为这事他提出敢同上帝打赌。
上帝一口答应了并将浮士德交给他。
随之主人公出场了。
2、知识的悲剧。
浮士德的心理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他首先是觉悟痛悔,坐卧不宁,烦闷至极,绝望至极。
他想到大半辈子自己埋头在故纸堆中,与世隔绝,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失望已极之时,他想到了死。
他激动地倒出一杯毒酒,将它举到唇边,准备作最后一次痛饮。
接受他变得兴奋。
教堂响起复活节的钟声,唤起浮士德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对人生的向往,因而断了自杀的念头。
他跑向混杂的人群中,郊野的一切都使他无限欢欣。
农民们向浮士德敬酒,酬谢他在瘟疫中搭救他们。
他内心的阴暗慢慢消失了。
当他面对群众对自己的热忱褒奖时又是十分惭愧。
他反省自己,何曾医好过病人?炼的那种金丹只不过是骗人。
他的心理又是矛盾的,一个要执拗地守着尘世,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另一个要猛烈地离开凡尘,向一个崇高的境界飞驰。
这时魔鬼出现了,与浮士德定下签约。
魔鬼的动机是想证明自己的打赌是对的,上帝是错的,魔鬼也想让浮士德输了,让为魔鬼服务,证明人间无一可以满足追求的人最终必将会是堕落的。
魔鬼就是想让浮士德失败。
靡菲斯特带着浮士德进入酒店,和一群大学生饮酒作乐,玩些无聊的把戏,唱些无聊的歌曲。
但是年过半百的浮士德对这些低级荒唐的把戏和享乐并不感兴趣,急着要离开。
浮士德的心理存在着新生的力量,他要走向自己的追求,投身社会和探索人生真理的历程中。
3、爱情的悲剧。
回复爱情欲望的浮士德在街上溜达,少女玛甘泪美丽的容貌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
浮士德神魂颠倒,急切地要墨菲斯托去把玛甘泪捉来。
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关系

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谈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关系[摘要] 歌德在《浮士德》的创作中运用了矛盾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的赌约贯穿作品始终,两者的形象对立统一,不可分割,其矛盾关系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和递进,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 浮士德;魔鬼;赌约德国文豪歌德历时6O余年,倾注毕生心血,创作完成了《浮士德》。
该诗剧长达12111行,再现了德国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
作品从两个赌约(上帝与魔鬼,魔鬼与浮士德)开始,记述了主人公浮士德的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探讨了人的价值和生命价值问题。
整部作品富含哲理,气势恢宏,体现了19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被视作德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品中所体现的浮土德精神也被理解成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和写照。
歌德成功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两个对立统一的形象,象征主义的手法也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浮士德是一个年过5O,潜心书斋的学者,毕生追求知识失败后痛不欲生,魔鬼梅菲斯特趁机与他签订契约:梅菲斯特成为浮士德的仆人,为他解愁除闷,寻欢作乐,获得一切需要;但当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就属魔鬼所有,来生便做恶魔的仆人。
契约签订后,浮士德做了一次次的尝试,却也经历了一次次的痛苦与失败,尽管如此,他却未曾停下追求的脚步,一直到生命的终点。
在浮士德和魔鬼的契约关系中二者是对立的。
浮士德的形象代表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
他的经历表明:人类总是给自己提出难以企及的高尚目标,每向这目标靠近一步,人类都要以自己的错误甚至牺牲为代价,但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他追求爱情,追求权力,追求美,追求事业,他的形象“既是上升时期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又是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人物形象,还是整个人类的代表。
”在西方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与魔鬼被划分为善恶两极,魔鬼象征着黑暗,绝对的恶与不义,为魔鬼所引诱和驱使的人只能下地狱,遭受永远的惩罚和煎熬。
试论《浮士德》中的魔鬼形象-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诗剧《浮士德》主要为我们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典型,魔鬼靡菲斯特,代表了对这一特质的否定力量。
从思辨角度来看,靡菲斯特这个艺术形象更富辩证因素,更难于准确地把握其性。
歌德在诗剧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的“两个赌约”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
而且歌德在《浮士德》中把靡菲斯特塑造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否定的精灵。
靡菲斯特身上有着“拜伦的影子”,并因此获得了肯定的价值,其最后的失败也具有了悲剧色彩。
如今的靡菲斯特,不在是人们所闭口不谈的瘟神,渐渐发展,演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黑色魅力”与“魔鬼之美”。
关键词:靡菲斯特;浮士德;魔鬼形象第一章前言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歌德的《浮士德》为什么在国内外有那么多读者关注呢?《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耗费六十余年的呕心之作,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
歌德是唯物主义的代言人,他通晓辩证法,因此他对黑格尔的理想主义恨之入骨。
但是他也高估了自己的辩证法弗斯特,他那哲学的史诗般的著作不仅描绘了唯物主义,还包含了辩证法。
《浮士德》在文艺复兴时代,法国革命之后发生了重大事件。
德国文学作品中弗斯特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作品。
对文学的世界来说,他也是本圣经。
歌德成功地展示了两个虚构、浮士德和魔鬼,并以“对立”的统一方式进行了统一。
在这事上象征着象征。
魔鬼用仇恨的意图进行赌。
这一进程的象征意义是,欲念促进了坚持的步伐。
一方面邪恶会使人误入歧途,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推动人的进步。
我们往往无法分辨善恶,它们太紧密了,魔鬼靡菲斯特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魔鬼靡菲斯特代表了负面和邪恶的精神。
正如她自己所说"你们的罪就是如此"。
魔鬼靡菲斯特绝对是矛盾一方面,他确信人类有物质,也需要生物的物质。
在另一方面,他同意那个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会批评每个人的行动超出充实的能力范围。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辩证关系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一场深刻的“你情我愿”的交易。
你看,浮士德是个热衷追求知识、理想和超越常人的人,他有一颗渴望探索无限的心。
可是,现实总是给他泼冷水,结果就成了他最痛苦的烦恼:才智那么高,人生却觉得空虚,像是吃了道场里的素菜,味道平淡得让人欲罢不能。
所以,他决定跟梅菲斯特打个赌,拿灵魂去交换一些他想要的东西:永远的青春、无限的快乐和无尽的力量。
你看,这不就是个“又想要鱼又想要熊掌”的人嘛。
梅菲斯特,一位典型的魔鬼角色,不愧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业精英”,他顺水推舟,一下子就答应了这个交易。
至于浮士德的灵魂嘛,那只是后话了,反正梅菲斯特有的是时间慢慢等。
他们俩的关系可不是简单的主仆关系,反而像一对“冤家搭档”,时时刻刻在互相挑战对方。
浮士德这个人,虽然外表看起来智勇双全,满脑子都是那些高远的理想,但其实他内心深处就像一个永远都在拼命追逐虚无的跑者。
他一心想着通过梅菲斯特的帮助,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但问题是,梅菲斯特这一位“超市促销员”绝对不是善茬,啥都能给你,唯独不给你幸福。
每当浮士德通过魔鬼的帮助获得一点短暂的快乐,内心的空虚感就会愈发加剧,好像一只永远填不满的桶。
梅菲斯特则像一个旁观者,看到浮士德不断走向欲望的深渊,心里别提多痛快了,嘴上还总说着,“这就是你要的,来,尽管享受吧。
”他好像是一位老谋深算的商人,眼看着客户一步步掉进陷阱,却乐在其中。
可问题就在于,这样的关系虽然表面上看似简单,实则藏着大大的“玄机”。
浮士德的心态可不止是单纯的贪婪。
他那种对自我超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其实是一种人类共同的天性。
梅菲斯特就是浮士德不安分的内心的具象化,他代表了人类在面临理想和欲望时常常遇到的诱惑。
你看,他那副鬼脸时不时就冒出来,一副“我可给你想要的任何东西”的嘴脸,简直就是个“无底洞”。
每次浮士德想跳出这个陷阱,发现自己又掉了进去。
不得不说,这两人之间的互动,既是一场脑力激荡的博弈,也是一次心理的深刻碰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士德与摩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
他具有一种“浮士德精神”,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用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
但同时又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够成了其内部的矛盾。
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矛盾的过程。
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内动力,而在于浮士德的赌约中,梅菲斯特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他对浮士德所做的种种诱惑都是从恶的动机出发,企图使浮士德走向沉沦和毁灭,但却使浮士德从迷误和错误中接受教训,提高认识,不断地向更高的境界追求,更加接近所追求的“至善”的境地。
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在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
我认为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浮士德本身存在着“向善和作恶”两种矛盾的倾向。
浮士德曾经这样解剖自己,“我有两个灵魂,一个要卷入现世,另一个要脱离尘宿”。
浮士德的内在灵魂矛盾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在浮士德身上的内化;另一方面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是当时现实矛盾在浮士德身上的折射,如果说浮士德代表肯定精神和美,那么梅菲斯特则代表的否定精神和恶。
梅菲斯特在出场时介绍自己说:“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就终归有毁;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
因此你们叫作罪孽、毁灭等一切,简单说,这个“恶”字便是我的本质。
”他是一个反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不能使人认识真理,反而使人变得比禽售还要禽兽,梅菲斯特是灵魂中消极的一面,依附于现实,追求物质感观的一面。
是浮士德消极灵魂追求的外化,是浮士德追求现世享乐心灵的外化。
梅菲斯特还充当歌德的代言人,在某些时候表达作者愤世忌俗的观点,因为梅菲斯特所代表的是恶,本身不受各种限制,对当时现实中世人愚昧、宗教伪善、机械论的嘲讽,是歌德借梅菲斯特之口。
如果说浮士德的精神过程体现了浮士德对生命意义和人生目的的不断探索,是对自我的不断深入认识,那么梅菲斯特则是过于否定的本质与消极的内核。
二者一个是“善”的代表,一个是“恶”的化身,其中肯定与否定,上升与沉沦,发展与滞后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B.梅菲斯特的作恶,不但没有阻碍浮士德的人生探索,反而推动了浮士德的不断前进,成了浮士德前进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动力。
梅菲斯特低估了浮士德的力量,浮士德虽然曾为欲望所迷,但他从根本上讲乃是一个主动创造的生命。
而创造性恰是小我和小世界所缺乏的,在诗剧的第一部梅菲斯特几乎成为主角,因为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创造者,浮士德为自身的内在情欲所缚,沉陷于欲望,无所作为。
特别是在因自己的情欲而导致葛丽卿的悲惨命运之后,浮士德痛定思痛,认识到自己被动性的根源不在别处,不在外在的靡非斯
特,就在自己的欲望和小我的本性之中。
浮士德在自己一手导致的悲剧中看到了生命的狭隘和有限性,因此,他就从小我和小世界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开始进人一个大我的新世界。
在与梅菲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
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
正因为梅菲斯特的存在,浮士德的欲望才具有一定的目标,生命才有了意义和重生的依托。
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
C.魔鬼不是单纯的恶和破坏,他也能造善,他是作恶造善的精灵。
梅菲斯特是引诱浮士德怠惰满足的魔鬼,是代表"恶"的否定精神,是与浮士德对立的形象。
他既象征人类前进道路上的外部障碍,也象征人类自身的弱点。
他造恶,却在客观上推动了善。
他引诱浮士德堕落,却使得浮士德不断克服弱点,朝更高的境界前进。
他既有引诱浮士德走入歧途的否定一面,同时也是浮士德自我完善过程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有促进、帮助浮士德寻求真理的一面。
他参与两个赌赛,一是天帝和魔鬼梅菲斯特的赌赛,天帝肯定人类会达到真善美,梅菲斯特却否定人类本性是善。
二是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赌赛。
梅菲斯特提出,浮士德生前魔鬼为他服务,浮士德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
只要浮士德对生活满足,说一声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他的生命也就完结。
在浮士德精神探索的过程中,他的种种引诱以转化为推进浮士德不断前进、自强不息的动力,是浮士德自我完善过程所不能缺少的一个方面。
梅菲斯特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浮士德的几个阶段的追求中,始终是以梅菲斯特作为具体的恶的不同化身,作为推动力的。
“造恶与为善力之一体”的梅菲斯特是浮士德采取行动、成就大事业的决定性的方式与手段,他体现了否定的精神,他在浮士德的前进道路上不断设置种种障碍,但恰恰是他的否定与背离反倒促成了浮士德精神上的成长和思想境界的提高。
他的作恶从反面推动浮士德向善,促使浮士德从迷误中摸索到正途,向灵的境界飞升。
D.魔鬼之所以不能使其堕落,根本的原因,在于浮士德是一个探索者,追求者。
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
歌德辨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
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
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梅菲斯特尽管是否定的化身,却并非一种纯粹消极的力量,梅菲斯特费尽心机诱惑和打击浮士德,结果却是浮士德变得越来越强大,精神境界越发崇高,梅菲斯特是浮士德的助手,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浮士德本人。
梅菲斯特的能力是有限的,他无法完全决定事态的发展,他可以把海伦的幻象招来与浮士德结合,但却无法阻止她化作清风离去;他唤醒鬼魂帮助皇帝打仗,而挂帅的却是浮士德。
浮士德借助魔术获得了最高的精神体验,梅菲斯特在这些经验中越来越降为单纯的媒介者。
《浮士德》一书充满了歌德的智慧与哲学,人类的前进路途是曲折的,充满矛盾的,斗争的,但是人类只要一心向善,他就不会堕落,反面力量不但不能阻碍人类的前进,反而会从反面来促进人类进步。
在前进的道路上,由于客观恶势力的作对和自身内部矛盾的租用,人类可能犯错误,甚至酿成悲剧。
但是人类总能克服矛盾,不断前进,而且也只有在矛盾斗争中才能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