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上名词解释完整版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出现于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流派,它涉及绘画、音乐、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该流派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注重抽象化,变形,在戏剧中运用面具,注重的真幻错杂,使用象征和荒诞的手法。代表作有卡夫卡等。
神曲二重性
1.如何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又这一统一方式是空想的、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
2.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具有内倾型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4.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母亲 人物形象
尼洛芙娜是由一个旧式的家庭妇女,经过革命洗礼转变为坚定的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1、她是钳工的妻子,身受政权、夫权和神权的三重压迫。无权的地位使她整天沉默不语,提心吊胆、显得悲哀和柔顺。
教会文学
僧侣文学,统治地位。由教士、修士写出,采用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大多取材于圣经,写上帝万能、圣母奇迹、信徒苦修等,目的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传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主要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说、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等,在艺术上,一般采用梦幻形式及象征寓意的手法。
骑士文学
11—13世纪表现骑士阶层生活、理想和愿望,是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骑士精神为基本内容。源于法国,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种体裁。
英雄史诗
在民间流传的以歌颂伟大英雄为内容的人民的文学,分为早期和晚期;
1.早期反映了民族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着重歌颂部落英雄,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产生在民族大迁徙时期,产生时间早,多以神话史件为依据,较少受基督教的影响和封建化色彩,神话成分强
2.后期产生于封建社会形成和繁荣时期,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代表作是法国的《罗兰之歌》,表现封建关系中的君臣关系忠君爱民思想,受基督教思想影响渗透宗教观念。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长河小说:是一种卷帙浩繁的多卷本小说,或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以此来折射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
首创者是罗曼罗兰,代表性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和《母与子》。
3、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
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
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
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
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
4、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
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
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12、多余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神人同形同性说: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这就是“神、人同形同性说”。
2.阿基琉斯的脚跟:希腊神话英雄阿基琉斯唯一能被刺伤的地方。
他出生后,母亲海洋女神西蒂斯握着他的脚跟在冥河里浸泡,因此他全身除脚踵外其他地方刀枪不入。
比喻易受伤害的地方或致命弱点。
3.《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诵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
公元前8世纪,小亚细亚一带的民间歌人、双目失明的职业乐师荷马把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短歌、传说整理加工,巧制精编,创作了《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这两部长篇叙事佳作。
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雅典执政者庇士特拉妥的带领下,学者们将其删改完善,《史诗》正式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书。
到公元前3至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又进一步审校、定本,这便是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
”4.塞壬文化(塞壬妖岛):出自希腊神话。
传说在一个岛上住着一些以美妙歌声迷人害人的海妖,名叫塞壬。
后奥德赛路经该岛,事先得到瑟西女仙的警告,用蜡封住同伴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同伴们奋力划桨,终于战胜了迷人的歌声。
比喻那种骗人的甜言蜜语。
5.三连剧: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
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
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6.《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
取材于英雄传说,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
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
以此作品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着希腊悲剧的成熟。
7.骑士文学:骑士文学盛行于11至13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巩固繁荣的时期,以法国的成就最高。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人物再现法”: 巴尔扎克的人物再现法是让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多次出现,每次出现只描述这个人物的一段生活历程,连串起来即形成该人物全部生活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让读者看到人物的生活全景,更能将《人间喜剧》连串为一个艺术整体,其中《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用“人物再现法”创作的第一部作品。
2、社会问题剧: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3、多余人: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象。
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
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无奈的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着名的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4、自然派——19世纪俄国文学的一个派别,该派别领袖是果戈理。
这一派的作家极力忠实自然即现实,,抨击腐朽的农奴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生活,关注妇女的命运。
在题材上多以小官员、职员、农奴等小人物为主人公。
体裁以小说为主。
5、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实证哲学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欧洲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
文学上,浪漫主义逐渐衰退,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格,逐渐成为作家们的主要倾向。
20年代,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
创作上各国出现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在19世纪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人物再现法”: 巴尔扎克的人物再现法是让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多次出现,每次出现只描述这个人物的一段生活历程,连串起来即形成该人物全部生活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让读者看到人物的生活全景,更能将《人间喜剧》连串为一个艺术整体,其中《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用“人物再现法”创作的第一部作品。
2、社会问题剧: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3、多余人: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象。
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
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无奈的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着名的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4、自然派——19世纪俄国文学的一个派别,该派别领袖是果戈理。
这一派的作家极力忠实自然即现实,,抨击腐朽的农奴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生活,关注妇女的命运。
在题材上多以小官员、职员、农奴等小人物为主人公。
体裁以小说为主。
5、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实证哲学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欧洲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
文学上,浪漫主义逐渐衰退,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格,逐渐成为作家们的主要倾向。
20年代,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
创作上各国出现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在19世纪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
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
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
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另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2、美丑对照原则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而法国又一位颇具影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波德莱尔则倡导了“以丑为美”理论,他的《恶之花》正是这一理论的代表力作。
对于这两位大家的文艺思想,人们已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遵循了对比逻辑,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则改变了矛盾双方事物的性质,两种审美观都是对事物的具体反映其实,美丑对照与以丑为美这两种原则的运用,都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只是改变了事物的原有面貌,而且它们改变事物面貌的方向正好相反"美丑对照是拉大、扩张了美丑之间的距离,它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而以丑为美则是缩短了美丑之间的差距,使丑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丑,同时也就蕴涵着使美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美。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2.“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他的基本特征是,从思想倾向上说,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主人公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从取材方面看,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从结构上看,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
3.福斯塔夫式背景:副斯塔夫是《亨利四世》中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个人物的活动,真实描绘了上至宫廷,下到酒店、妓院的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状况和道德面貌,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瓦解的历史趋势。
4.古典主义:指的是17世纪盛行法国,继而流行于西欧的一场文学思潮,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为“古典主义”。
5.“三一律”:是指在情节、地点和时间上的三个整一。
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一昼夜,即24小时。
简单一句话,就是在一时一地内完成一个故事情节。
6.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70年代由德国一批青年作家发起的文学运动。
因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得名,以“天才、自由、创造”为口号,主张个性解放,崇尚感情,提出返回自然,带有狂热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精神。
7.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在《东方叙事诗》和《曼弗雷特》等作品中向塑造的一类英雄形象,他们一方面表现为才识出众,意志坚强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敢于和封建强权社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为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看不到前途,悲愤忧郁,这类形象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战士的斗争精神,但也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偏执狂:把某种请与加以强化、凝聚、并集中放在某个人物身上,让人物的这种请与片面地发展,从而压倒其他一切情欲,成为一种不可扼制的力量,最后在人物身上造成骇人听闻的结果。
2、自然主义:是法国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认为不存在超自然的事物,一切都是包含在自然的法则之中,人生活在一个可被感知的现实世界之中。
3、象征主义:把某种物质的东西借助联想而表示其他非物质的东西,把一个形象同这个形象暗示的或唤起的一种观念和概念联结在一起。
4、多余人;指贵族知识分子既不能满住自己,又不能和群众在一起,他们无所事事。
5、新人:指平民知识分子,能承担改变社会的人,像革命者形象。
6、托尔斯泰主义:指托尔斯泰晚年形成的思想体系,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把对上帝的信仰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作为消除社会邪恶和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
7、长河小说:以多卷本的方式或者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或通过一两个家庭的变迁,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以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为代表。
8、迷惘的一代:指20年代流落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年轻的美国作家,他们大都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身心都留下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他们厌恶一切,陷入迷惘、痛苦之中,于是一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人生和社会,靠寻找感官刺激打发时日。
9、解冻文学思潮:是指由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所起的干预生活,写阴暗面,表现重大的政治问题,关注人物命运的创作倾向。
10、现实主义文学:又名先锋主义,是20世纪欧美文坛上与古典传统特别是与现实主义传统相对立的追求新的艺术形式的各种思潮流派的总称。
11、意识流小说: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家的现代主义流派,他们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着力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
12、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法国,50年代盛行西方文坛的重要流派,实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对人的存在状态的深切关注,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主张人的自由选择,揭示世界的荒诞和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荷马史诗:相传是公元前9至前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
《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
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
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
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英雄史诗:又叫英雄叙事诗,是在民间长期口口相传,以歌颂民族英雄为内容的人民文学,是中世纪欧洲文学的重要成就。
根据史诗形成的时间和表现内容,可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
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
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斑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国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3《工作与时日》: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作者是赫希俄德,较详细地记载了古希腊时期的种种宗教祭日赫从事不同工作时的黄道吉日。
诗人最后总结说,在不朽的众神面前,聪明人的工作是无可指责的,因为他懂得吉兆,所以能够避免犯罪。
该作具有史诗的体裁,但实际上可以说一部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
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
4《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
取材于英雄传说,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
悲剧从传说故事将近结尾的地方写起,当时俄狄浦斯已是忒拜国王,时值瘟疫流行,按照神示,只有追查出杀死先王的凶手,才能免除瘟疫,挽救忒拜城。
全剧以此为起点,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展示了悲剧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当俄狄浦斯查明凶手就是自己时,他刺瞎双眼,自愿放逐。
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
这样一个英雄却受着命运的捉弄,这样,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表现了雅典自由民在社会灾难面前的斗争精神和悲愤情绪。
以此作品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者希腊悲剧的成熟。
索福克勒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并通过人物对比方法来塑造,因而人物的动作性强,性格比较突出。
5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
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
其喜剧手法夸张,妙趣横生,在嬉笑怒骂中表达了严肃的主题,被恩格斯称为“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6骑士文学:骑士文学产生于12—13世纪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它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盛行时代的产物,作者是骑士,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反映骑士的生活理想,追求世俗生活的享乐和世俗爱情。
属于世俗贵族阶级的文学。
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
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
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亚瑟王传奇》等。
7教会文学: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学。
作者是僧侣,又称僧侣文学。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初期封建文学的代表,是为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教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题材大多取自《圣经》,主要内容是宣传宗教教义,宣扬神权思想,艺术上多流于公式化、概念化缺乏真实性,成就不大。
教会文学的表现形式:祈祷文、赞美诗、基督故事、圣徒传、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代表作有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8城市文学:城市文学又名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反映新兴市民阶级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
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表现市民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
城市文学以长篇叙事诗为最高,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等。
在艺术上,它的主要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因受教会文学的影响也采用隐喻、寓意和象征的手法。
主要形式有短小的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等。
在欧洲国家中,法国的城市最为发达,其城市文学的成就也最高。
9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是西班牙文学在16世纪小说方面得到发展并创造的一种新体裁小说。
它多半描写城市下层生活,并从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和讽刺一些社会现象。
主人公常是无业者,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时代,靠个人机智谋求生存。
他们没有什么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往往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
这种小说所采取的题材正与当时的骑士传奇文学相反,它反映的是下层生活,满足的是下层的阅读需求。
流浪汉小说方面的最大作家和最高成就是塞万提斯和他的《堂吉诃德》。
10大学才子派: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流派,他们是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被称为“大学才子”。
代表剧作家有李利、基德、格林、马洛。
他们将各种影响融为一体,其中包括古罗马戏剧以及模仿古罗马戏剧的学院剧、中世纪的道德剧、当代的意大利与法国戏剧,从而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据作、他们对于戏剧形式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创造出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和历史剧等多种戏剧形式。
“大学才子派”的创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他们从语言、风格、情节方面影响了莎士比亚。
代表作有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11三一律: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剧本创作规则,要求戏剧描写的情节、地点、时间的一致。
即一个剧本只有一个情节线索,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不超过24小时。
它有利于剧作情节结构的简练集中,但作为一种规则,却成为束缚剧本创作的清规戒律。
12《神曲》:是但丁流放期间费时14年创作的一部长诗,是他的代表作作品原名为《喜剧》题目隐含了作品由悲到喜、由黑暗到光明的意义。
后人因对作品的赞赏,在原名之前冠以形容词“神圣的”故书名意译为《神曲》。
《神曲》是中世纪黑暗年代和文艺复兴初期的曙光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表现了鲜明的进步倾向,闪现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另一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宗教神学和禁欲主义的观念。
13文艺复兴(运动):指14世纪至16世纪末,先发生在意大利然后在许多欧洲国家产生广泛影响的一次思想和文化运动。
这个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古典文学和学术的复兴;二是指艺术的复兴这是一场在复兴希腊文化的名义下反抗希伯来文化的近代文化运动和近代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宣告了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诞生。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使人文主义。
这个运动具有明显的思想解放性质。
其“解放”的意义,在于它开始否定和反对中世纪的“以上帝为中心”的神学政治文化和宗教政治制度。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力图从古代文化中寻找反对教会专制和腐败的思想武器,而开始强调,人作为个人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世俗生活”的自由。
表现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就是人们开始把宗教信仰问题和对教会的服从问题加以区分。
14巴洛克风格:17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现象。
这个词源于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规则形状的珍珠。
在18世纪,一些古典主义理论家用这个词来嘲弄具有奇特风格的艺术。
巴洛克艺术具有以下特点:无论是建筑、雕塑、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甚至神秘感。
巴洛克建筑是最能显示巴洛克艺术风格特点的一个艺术种类。
巴洛克风格表现在文学上主要就是夸张、繁艳、风雅,而且充满了宗教的狂热,人的情绪被夸大,形式则为混乱和破碎的。
代表作品有格里美尔豪森的《痴儿西木传》。
15巴洛克文学:指17世纪人文主义衰落之时继之占据主流的一种文学思潮与创作,它诞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
巴洛克文学的内容多数带有神秘色彩,偏向于对生的意义、灵与肉的关系、人生的归宿等问题作终极的拷问。
艺术上追求奇特的效果,采用奇特的比喻、夸张的意象、冷僻的典故、强烈的对比、梦幻的手法等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
代表作家有德国的格里美豪森及其代表作《痴儿西木传》。
16古典主义文学:指提倡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学习古代作品和发扬古代理论的一种文艺思潮。
古典主义产生于17世纪初的法国。
古典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崇尚理性,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在艺术上,它要求符合“三一律”规范化的艺术形式。
在法国,古典主义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如布瓦洛《诗的艺术》、高乃依、拉辛、莫里哀《伪君子》等。
17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的中心思想。
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
教会以神为宇宙的中心,而人文主义则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来对抗它。
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性;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第四,用户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代表作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18“福斯塔夫式的人物”和“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亨利四世》中的主要人物福斯塔夫是封建关系崩溃时期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
他是个道德败坏的酒色之徒,专靠偷盗和招摇撞骗为生,却又能随口胡诌出各种道理来为自己的丑恶行为辩解,以锋利的言辞对世事加以讽刺和讥诮。
他出生封建阶级,却蔑视封建的荣誉观念;身上沾满了没落阶级的坏习气,却又时而流露出平民社会底层人物的乐观精神和粗犷风趣。
福斯塔夫是历史过渡时期中过渡性小人物的真实写照,莎士比亚通过这类典型人物的行动和冲突,展示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反映了封建关系崩溃时期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
19“彼特拉克体”:是由彼特拉克创立的一种十四行诗体形式。
它把每首诗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有两节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节三行诗组成,押韵的格式是abba abba cdc cdc 。
诗句每行1个音节,通常是抑扬格。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近代抒情诗的创作。
20温柔的新体诗派: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受南法普罗旺斯情歌影响在意大利发展起来的一个抒情诗派别,由圭尼泽利创立,盛行于13─14世纪。
该诗派一反轻视女性的传统思想,把女性圣母化,最早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恋爱观,把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为中古文学向文艺复兴过渡开辟了道路。
代表作家有卡瓦尔坎蒂、但丁。
其最高成就为但丁的《新生》。
21玄学派:17 世纪初在英国形成的以多恩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诗人屈莱顿批评多恩“诗中的玄学成份太多了”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