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合集下载

麦克白野心欲望与权力的悲剧

麦克白野心欲望与权力的悲剧

麦克白野心欲望与权力的悲剧麦克白:野心、欲望与权力的悲剧在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麦克白》中,我们见证了主人公麦克白的心灵逐渐被野心、欲望和权力的黑暗力量所吞噬,最终导致他的悲剧性的命运。

本文将探讨麦克白如何在野心、欲望与权力的追逐中走向毁灭,并思考其中所揭示的人性弱点。

麦克白,这位苏格兰国王达洛奇的元帅,由于一次战胜入侵者的胜利而赢得声誉。

然而,当三个女巫预言他将成为苏格兰国王之日后,麦克白的为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他开始被野心所摄,欲望和权力的火花点燃了他内心深处的黑暗欲望。

因此,他决定采取极端手段实现这一预言,甚至不惜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

麦克白的妻子,同时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女人,正是她对麦克白这种野心的激发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

当她知晓丈夫犹豫不决时,她用自己强大的影响力诱使他犯下抢夺皇位的罪行。

有趣的是,麦克白采用杀戮的方式统治王位后,却渐渐发现权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相反,他在不断杀戮中陷入了一个个无尽的深渊,内心的恶意和痛苦重重压迫着他。

麦克白的势力不断壮大,但却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人性。

他变得冷酷无情,对于我的他唯利是图,他发现通过暴力和欺骗获得权力后,并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他深深地体验到了权力带来的孤独和内疚,他害怕自己被推翻,害怕自己无法抵挡心中黑暗的力量。

在《麦克白》中,权力的虚妄性质和欲望的无尽渴望展示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常。

麦克白的野心和欲望源自于对于他内心空虚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只能导致他的毁灭。

他的错误决策和血腥行径成为了一种铸成悲剧的催化剂,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成功地描绘了一个被权力和欲望所蒙蔽的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并通过刻画麦克白的心灵旅程提醒我们权力的虚妄和欲望的危险。

这个悲剧故事不仅是一个个体的灵魂之旅,更反映了人类内心欲望和野心的本质。

总结来说,《麦克白》是一部展示了权力、欲望和野心对人性的腐蚀力量的悲剧。

麦克白通过追逐权力和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终堕落为一个残忍而孤独的暴君。

论《麦克白》的悲剧性

论《麦克白》的悲剧性

论《麦克白》的悲剧性卢博文摘要:《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中外众多戏剧家都对其有着不一样的思考与认知。

时至今日,这部话剧已经被无数次的以各种艺术风格搬上舞台,而能做到经久不衰就是依靠其中的悲剧魅力。

这种悲剧的魅力能给人以深思与警醒,感悟与感受。

我将要以《麦克白》部分剧情与一些戏剧家的理解,来分析这部悲剧中的悲剧性以及造成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悲剧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麦克白》是迄今为止被人们排演次数最多的经典剧作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剧作风格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一位忠臣—麦克白,因极力追求权力、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终走向毁灭道路的故事。

其实我国著名戏剧家徐晓钟先生也曾导演过《麦克白》,他对于麦克白这一角色拥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他认为麦克白是英雄式的人物,因为利欲熏心,最终被权欲的血河所吞没。

戏剧史上,悲剧往往为了给人们精神上巨大的冲击,故事一般都发生在英雄人物上。

所以在該剧的一开场我们就可以知道麦克白是平定叛乱的大英雄,被苏格兰的人民所敬仰。

而国王邓肯也是一位明君,为了表彰麦克白英勇战绩,并且出于对麦克白的信任选择住在了麦克白的城堡。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过,在得胜归来的路上麦克白碰见了三个勾起他心中权欲的女巫。

这三个女巫就像我们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的贪、嗔、痴一样。

三个心魔一但在心中扎根,就很难去除。

而全剧最重要的女主角麦克白夫人恰恰就是滋养这个三个心魔的肥料。

也就在当天夜里,麦克白的刺杀行动就堂而皇之地展开了。

他的内心是犹豫的,麦克白夫人的作用就是把他推上了一条不能回头的权力之路。

麦克白这一人物的内心从始至终都是复杂矛盾的。

包括权欲与忠诚、信任与猜忌、自信与不自信等等都在他的身上暴露无遗。

而麦克白的人物性格又不同于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因为其行动的犹豫造成了一切的惨剧,因为其性格而形成的性格悲剧。

但麦克白却是因为自己一次又一次为了权力做了错误的决定最终被权力吞没,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_麦克白_悲剧性分析

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_麦克白_悲剧性分析

摘要:麦克白悲剧结局是由他自己的野心和权欲导致的,麦克白心中的野心与女巫的预言不谋而合,通过谋杀去实现这番预言完全是麦克白自己的欲望,麦克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不是命运悲剧。

关键词:性格悲剧;命运悲剧;麦克白;女巫;预言《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也是篇幅最短的一部,戏剧动作发展最迅速的一部,与《哈姆雷特》的行动迟缓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一个用谋杀国王的手段来篡夺王位的故事。

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麦克白从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的过程,揭示了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对人性的吞噬。

悲剧主人公麦克白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恶人,而是一个正直慷慨、英勇善战的英雄。

是什么力量扭曲和毒化了他的灵魂?英国19世纪文学批评家赫士列特认为,在《麦克白》中,“超自然势力不可抗拒的压力以双倍的力量激荡着人类感情的浪潮。

麦克白自己被命运的狂力所驱策,像一只船在风暴中飘荡。

”[1]由此看来,女巫是操纵了麦克白行动的命运女神,三个女巫正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三女神,而麦克白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并最终落到毁灭的下场,则完全被看成是受了女巫的捉弄的结果。

这种说法显然是与莎士比亚的意图格格不入的。

剧本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麦克白是在女巫的胁迫下才采取行动的。

一、女巫的第一次预言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军功赫赫的大将,是国王邓肯的表弟,深受国王的宠爱和赞赏。

苏格兰国内发生了叛乱,麦克白和班柯将军一起,经过激战,打败了叛军。

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碰到了三个神秘的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苏格兰国王,也预言班柯的子孙将来也当上苏格兰国王,这是女巫的第一次预言。

让人迷惑不解的是,这时候,国王邓肯的使者来迎接麦克白,并称麦克白为考特爵士,原来国王将叛变的考特爵士的封号和领地转封给了麦克白,女巫的预言应验了一半,这就勾起了麦克白更大的野心。

于是麦克白就给家中的妻子写了一封信,把女巫的预言告诉了妻子。

而麦克白夫人在得知这些预言的时候,脑子里顿时生满邪恶的念头,她决心鼓动麦克白夺取王位。

《麦克白》悲剧意味探析

《麦克白》悲剧意味探析

《麦克白》悲剧意味探析麦克白具有独特的悲剧特质。

在美学原理中,一个可恶的人走向毁灭是不会引发观众的一丝同情的,相反只会引起我们的快乐。

只有一个足以激起观众悲伤感情的角色,才使悲剧成为悲剧。

在《麦克白》中,激起观众悲伤情感的特质集中表现麦克白内心的矛盾。

麦克白首先是以一个受人喜爱的角色进入人们的视角的,他既有德行又有勇气,力挽狂澜地打败了叛贼麦克唐华德和挪威国王的不义之师。

而且他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刚听了女巫力量的预言,弑君的恶念刚起。

他就感到了震悚不安。

“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恐怖的印象,使我的心全然失去常态,卜卜地跳个不住呢?想象中地恐怖远过于实际上地恐怖;我的思想中不过偶然浮起了杀人的妄念,就已经使我全身震撼。

”相较于哈姆雷特的悲剧,哈姆雷特可以说是在全然无意识的状态下犯下了弑父娶母的罪行。

而麦克白不是,麦克白一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背叛以及相关的代价,这是他的性格的悲剧所在,也是他一直饱受折磨的原因。

他在杀害邓肯之后说不出“阿门”。

他还在想象中听到有一个声音在说:“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

”并且自问“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从这时开始,麦克白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一旦弑君夺位成功,弑君的后果随之而来,为了保全自己的来之不易的王位和性命,麦克白就被迫不断实施邪恶,最后他彻底陷入污泥之中。

所以,麦克白的悲剧首先是他个人性格的悲剧。

麦克白兼具强道德感和贪欲的性格是他悲剧命运的起点,也是他的弑君夺位的经历能具备悲剧特质的重要原因。

在超自然氛围的烘托下,观众已经知道:在麦克白犯下骇人的弑君罪行之后,厄运最终会降临到麦克白身上。

由此,当麦克白心中的善在恶的巨大诱惑前面一步步让步的时候,当麦克白在被自己的道德感折磨时而不敢向上帝祈求保佑时,当他在班戈的鬼魂下的出丑时,当他被猜忌心折磨得失去理智时,尤其是他被意料之外的厄运捕获时,观众的悲剧情感油然而生,麦克白因此赢得了我们的悲伤之情。

浅析《麦克白》人物的悲剧性

浅析《麦克白》人物的悲剧性

浅析《麦克白》人物的悲剧性11汉师一班 1120301101 蒋勤效《麦克白》创作于1606年,与《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这三部作品共同构成了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而《麦克白》在同类作品中更侧重于对人性与人物心理的批判性揭露,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且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面。

该剧因其独特而令人压抑的角色悲剧性,既强化了人们对《麦克白》的审美体验,也塑造了极其鲜明的角色,可谓是整个剧本的点睛之笔。

所谓“悲剧”,即是由于正义一方的失败或毁灭,引起人们的悲痛、怜悯,并由此产生崇高感的戏剧。

而《麦克白》所描写的,就是麦克白人性与良知的崩溃的故事。

莎士比亚通过曾经的英雄麦克白如何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批判了野心、欲望的侵蚀作用。

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苏格兰大将,他超越常人的的性格以及在此性格驱使下所作出的残忍行径不仅使他身边所有的人感到恐怖,也使阅读此剧的读者生出一种震惊和恐惧的情绪,惊愕于他的野心之强烈、手段之残忍、罪恶之恐怖,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

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也使全剧始终弥漫着一种阴郁可怕的气氛。

从他性格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利欲、野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

这两方面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麦克白像《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弗罗洛那样如恶魔般的追求自己渴望的事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但麦克白又不能像如《哈姆雷特》里克劳狄斯那类恶人一样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

第一幕通过军曹和洛斯爵士对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的描述,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平定叛乱、抵御外侵、杀死叛徒的勇敢的将军形象,从而塑造一个美好的事物。

浅析麦克白悲剧根源

浅析麦克白悲剧根源

浅析麦克白的悲剧根源1.背景介绍…………………………………………1页2.麦克白的灵魂……………………………………2页3.女巫的作用………………………………………3页4.麦克白弑君………………………………………4页5.最初的麦克白……………………………………5页6.完成超越…………………………………………6页7.超越的悲剧………………………………………7页8.自我矛盾…………………………………………8页9.悲剧的根源………………………………………9页10.参考文献……………………………………10页浅析麦克白的悲剧根源摘要: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的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双手沾满了血腥的刽子手。

但他并非只是简单的“恶”的极致的代表,他所遭受的惩罚和毁灭并不能减少其悲剧命运震撼人心的力量和观众所引起的“怜悯和恐惧”的情感。

究其原因,麦克白悲剧的根源在于“超越”。

而这种“超越”,是悲剧主人公麦克白对主体自身的超越,并在超越中达到了灵魂的升华。

关键词:悲剧;超越;麦克白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麦克白》是所作悲剧中最短的一个,但其剧情发展却是最急剧、节奏最快的一个。

有人说它是一个“命运的悲剧”,有人说它是一个“恐惧的悲剧”,有人说它是一个“野心的悲剧”,可谓是众说纷纭。

麦克白在命运的戏弄下,以三个女巫模棱两可的预言为表现形式,试图超越主体自身的限制,却导致了相反的结果,从而使其的毁灭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深刻的悲剧美。

别林斯基说过:“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是一个坏蛋,但却是一个具有深刻而强大的灵魂的坏蛋。

因此,他唤起的不是反感,而是同情。

你会看出他是这样一个人,他包含着胜利与失败两者的可能性,如果走上另外一个方面,他就可以变成另外一个人。

”其实,麦克白所“唤起的不是反感,而是同情”,准确地说应该是“他唤起的不只是反感,还有同情”。

这两种对立的情感是如此矛盾而又和谐地统一在麦克白身上。

那么,麦克白是怎样一个性格复杂的坏蛋呢?在第一幕第三场,我们注意到这么一句微妙的话:“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阴郁而又光明的日子”。

麦克白人物形象分析

麦克白人物形象分析

麦克白人物形象分析麦克白人物形象分析麦克白作为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形象,他贪婪却又忧虑、“我想要”却又“我不敢”,最初犹豫不决、彷徨到最终杀伐果决、暴-力冷血,所有展现的都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性格充满矛盾的麦克白。

麦克白作为苏格兰国王的表弟、苏格兰军中的大将,在听到三个女巫称呼自己“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的时候,他“为什么这么吃惊,好像害怕这种听上去很好的消息似的”,麦克白要成为国王,必须要杀死国王邓肯,但是不管是以表弟的身份还是臣子的身份都是为世所不容的,是受到谴责的,所以他对于女巫们好消息似的预言感到害怕。

但是在三个女巫走后,他“倒希望她们再多留一会儿”,麦克白对三个女巫的话还是充满了一点兴趣的,所以希望多指导一些事情,这里又显示出了麦克白对于王位的憧憬。

麦克白对于王位既“我不敢”,同时又“我想要”,内心充满了矛盾。

麦克白在权势的诱-惑下想做国王,但是麦克白夫人知道麦克白的弱点,“可是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他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是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

”麦克白充满了野心,希望去做一个伟人,但是他却没有成就一份伟业的奸恶,他是一个人,身上也有这人性的光辉,知道是非对错,知道善与恶,在成就一番伟业与善对立时他也犹豫不决,徘徊不定,内心充满了矛盾。

麦克白在杀国王之前就知道“在这种事情上,我们往往逃不过现世的裁判;我们树立下血的榜样,教会别人杀人,结果反而自己被人所杀;把毒药投入酒杯里的人,结果也会自己饮酖而死,这就是一丝不爽的报应”,也认识到了“我是他的亲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绝对不能敢这样的事;我是他的主人应当保障他的安全”但是矛盾总有一方是会占到上风的,在认识到这一切的前提下,麦克白还是去做了满足自己欲望的事情,亲手杀死了国王。

这也是对于麦克白矛盾性格、内心矛盾挣扎的一个结束,最终他的欲望战胜了理智,“我不敢”不再跟随在“我想要”的后面,走出这一步的麦克白已经不存在“我不敢”了,他的心里只剩下了“我想要”。

《麦克白》:野心与背叛的悲剧

《麦克白》:野心与背叛的悲剧

麦克白:野心与背叛的悲剧简介《麦克白》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被认为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描绘了主人公麦克白在野心和背叛的诱惑下堕落成为一个暴君,并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人性中黑暗与复杂的一面,也呈现了权力与欲望背后的毁灭力量。

故事情节《麦克白》讲述了苏格兰国王邓肯被杀害后,麦克白得到预言称他将成为新国王。

此时,在妻子女王依恩斯特极力怂恿下,他开始一系列血腥行动来实现这个预言。

麦克白和其妻子用欺骗、背叛和谋杀来摒除对手,但这也导致他们信任的依托逐渐消失。

在权利坐稳后,麦克白感到罪恶和不安,而夜见幽灵的幻觉也开始困扰他。

逐渐地,他变得越来越暴虐和孤独。

在最后一幕中,他尝到了胜利的滋味,但却发现已经失去了人们的尊重和支持。

最终,在麦克白与敌人玛尔柯德交战时,他遭遇了毁灭性的失败,被认为是一种命运对野心和背叛的惩罚。

主题分析《麦克白》揭示了人性中的野心与背叛这两个主题。

麦克白最初是一个英勇无畏的将军,但由于妻子女王依恩斯特无休止地怂恿和诱导,他投入了权力和欲望漩涡之中。

正是这种贪婪和自私使得他堕落成一个暴君。

此外,《麦克白》还展现了权力与欲望背后的毁灭性力量。

麦克白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不惜牺牲友谊、忠诚和道德准则。

最终,这些行为导致他失去自己纯真善良的一面,并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影响与意义《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受欢迎和经典的作品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这部戏剧引发了关于权力、野心、背叛等主题的深入思考,并对文学创作和舞台表演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该剧通过对人性黑暗面的揭示,提醒人们关于道德、伦理和权力运行背后可能存在的危险。

它以其复杂精彩的剧情、丰满独立的角色塑造和深度探索主题而被广泛研究和赞赏。

总结起来,《麦克白》是一部有关野心与背叛、权力与欲望的悲剧,通过展示一个堕落到底、被毁灭至极的主角形象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回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麦克白》中人物的悲剧性【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促成他的悲剧;他的毁灭死亡给人们以深思。

而对麦克白夫人的描写更加深了麦克白的悲剧性结局。

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悲剧性人物是对刻画人物、探索人类灵魂黑暗面而获得的一大成功。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人物悲剧性【《麦克白》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

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

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赴伦敦谋生。

在剧院打过杂差、当过马夫。

1590年,他成为雇用演员,开始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

后成为剧团股东,巡回演出。

其间结识了一些青年贵族和大学生,受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1590-161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成就辉煌,共作戏剧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

1608年左右,获世袭绅士身份,荣归故里,直至终年。

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

其最高成就在于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三大类。

《麦克白》中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

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

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

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

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一、人物自身的悲剧性(一)麦克白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苏格兰军中大将,他性格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利欲、野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

这两方面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麦克白像浮士德博士那样恶魔般的追求自己渴望的事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但麦克白又不能像爱德蒙和伊阿古那样的恶人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

第一幕第二场通过军曹和洛斯爵士对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的描述,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平定叛乱、抵御外侵、杀死叛徒的勇敢的将军形象。

然而麦克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野心。

从第一幕第三场开始,伴随着三位女巫的预言,“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麦克白的野心开始萌芽,并随着女巫前两个预言的实现而迅速膨胀。

当邓肯王宣布立长子马尔康为储君,册封为肯勃兰亲王时,麦克白的内心反映是:“肯勃兰亲王!这是一块横在我前途的阶石,我必须跳过这块阶石,否则就要颠仆在他的上面。

星星啊,收起你们的火焰!不要让光亮照见我黑暗幽深的欲望。

眼睛啊,别望着双手吧;可是我仍要下手,不管干下的事是否会吓得眼睛不敢看。

”这里表现了麦克白内心的矛盾和对将要犯下的罪行的恐惧:权利欲驱使他萌生弑君篡位的想法,内心的良知又使他无法面对谋杀的罪恶和恐惧感。

当麦克白杀害了邓肯王之后,他先前的预想的恐惧感就变成了现实,野心驱使下的行为所带来的并不是欲望的满足感。

从此之后不再有安宁的睡眠,一点声响就能使他心惊肉跳,觉得大洋里所有的水也不能洗净他手上的血迹。

为了巩固他刚刚得到的王位,他又把残害的目标指向了班柯将军和弗里恩斯,惟恐女巫的预言应验而使班柯的后代继承王位。

“我为了他们暗杀了仁慈的邓肯;为了他们良心上负着重大的罪疚和不安;我把我永生的灵魂送给了人类的公敌,只是为了使他们可以登上王座,使班柯的种子登上王座!不,我不能忍受这样的事,宁愿接受命运的挑战!”权利欲望又一次驱使他酿成罪恶-命令刺客刺杀班柯父子。

“以不义开始的事,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

”然而当班柯的鬼魂出现在宴会上时,难以克服的恐惧和罪恶感又一次攫住了他,于是他表现疯狂、胡言乱语,失去控制,使他的罪行昭然若揭。

在三女巫的警告下,他再次诉诸于杀戮这个残忍的武器,派刺客前去谋害麦克德夫,发现麦克德夫已逃往英格兰,于是杀害了麦克德夫夫人和其儿子。

血腥统治下的苏格兰变成了一个坟墓,时刻会有杀戮、死亡、哀号:“剧烈的悲哀变成一般的风气;丧钟敲响的时候,谁也不再关心它是为谁而鸣;”麦克白毁灭了别人,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冷酷的暴政使他众叛亲离,当麦克白夫人死后,他的精神终于崩溃。

在马尔康王子的带领下,极度哀痛和愤怒的麦克德夫领兵一万,讨伐麦克白。

恶魔般的麦克白最终痛苦地惨死在了麦克德夫的利剑之下。

在麦克白进行一桩接一桩惨不忍睹的谋杀时,他内心也被恐惧和罪恶感折磨得不得安宁、痛不欲生。

(二)麦克白夫人麦克白夫人是此剧中性格十分鲜明的一个角色,像麦克白一样她是一个权利欲极强的女人,甚至比麦克白还要强烈。

在刺杀邓肯王之前,麦克白犹豫不决,害怕现世的报应,惟恐失去已得尊荣。

麦克白夫人却抓住时机,以爱情为筹码,用“懦夫”这样的字眼来激励他,说服他的丈夫,坚定他行动的意志和决心。

她对麦克白说:“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

把他的脑袋砸碎,要是我也像你一样,曾经发誓下这样毒手的话。

”麦克白夫人的比喻使我们感到震惊和恐惧。

深藏于她女性形体之中的刚强的男性气魄使我们惊愕,为了实现意图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钢铁般的意志令我们目瞪口呆。

我们的恐惧来自于她比麦克白有过而无不及的残忍冷酷,来自于她那如同魔鬼一样的铁石心肠。

当麦克白说:“决心已定,我要用全身的力量,去干这件惊人的举动。

去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们的耳目欺骗;奸诈的心必须罩上虚伪的笑脸。

”时,我们知道她的唆使和怂恿奏效了。

正是因为她,麦克白在野心的驱使冒着毁灭的危险采取了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谋杀行动。

麦克白将邓肯王杀害之后,吓的面色惨白,惊恐万分,不敢再回去把刀子拿回去,并在那两个熟睡的侍卫身上涂些血迹以迷惑众人。

麦克白夫人协助丈夫作了这件事,她说:“意志动摇的人!把刀子给我。

睡着的人和死了的人不过和画像一样;只有小儿的眼睛才会害怕画中的魔鬼。

要是他还流着血,我就把它涂在那两个侍卫的脸上;以为我们必须让人家瞧着是他们的罪恶。

”麦克白夫人表现得出奇地镇静沉着,她安慰麦克白不要胡思乱想,用水洗掉手上的血迹,披上睡衣,以防别人怀疑他们还没睡觉。

至此,她成了麦克白的同犯,尽管表面上不露痕迹,并且在麦克白表现狂乱时极力为他辩护,但她的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沉重的罪恶感和挥之不去的恐惧。

这种罪恶感和恐惧在她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逐步走向了梦游和精神失常的极端。

第五幕第一场中,麦克白夫人在梦游时不停的洗手,希望阿拉伯的香料可以掩盖她手上的血腥气。

梦里说的话也是有关麦克白刺杀邓肯王、班柯、和麦克德夫夫人的内容。

这些洗手的动作和梦呓反映了她积压在心头、堆藏在胸中的痛苦和郁闷,根深蒂固的记忆将罪恶隐藏于她的思想中,光天化日之下虽极力包藏着,却在梦中以这种骇人听闻的方式浮现出来。

麦克白夫人表现出来的极端的残忍和罪恶感压迫下的疯狂比麦克白更令人感到恐惧。

二、超自然的因素(一)女巫麦克白中的三个女巫和女巫总管赫卡忒是该剧中的超自然因素,剧情一开始她们就出现在阴沉的荒原上,她们形容枯瘦,服装怪诞,各有一精怪听其驱使,侍侯女巫甲的是狸猫精,侍侯女巫乙的是癞蛤蟆,侍侯女巫丙的是怪鸟。

她们使用咒语、魔蛊及一切邪恶的东西来施魔法。

女巫们在山洞中置沸釜一幕将她们的邪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莎士比亚运用女巫这样的超自然因素使全剧蒙上了一种诡秘、阴郁、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

同时,女巫的预言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使麦克白一次又一次实施令人恐惧的谋杀事件。

女巫出场时就预言麦克白会成为未来的君王,班柯的子孙将要君临一国。

这样的预言使麦克白野心膨胀,企图登上君主的宝座。

为了得到权杖他谋害了仁慈的登肯。

为了巩固不义的王权,麦克白派人去刺杀班柯父子,结果只杀死了班柯,班柯之子弗里恩斯却逃走了。

但班柯鬼魂却意外地出现在庆宴上,使得麦克白大惊失色,胡言乱语,所犯的罪恶令在场的百官心知肚明。

麦克白明白他已成为双手沾满鲜血的暴君,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这样的处境使他心里不安,想要回头却已没有机会,只好找女巫探问自己的命运,寻求精神上的支柱。

在阿契隆的地坑里,她们施法术使三个幽灵出现,第一幽灵警告麦克白要留心麦克德夫;第二幽灵告诉他要“残忍、勇敢、坚决”,因为“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第三幽灵告诉他要像“狮子一样骄傲而无畏”,因为“麦克白永远不会被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冲着他向邓西嫩高山移动。

(436-437)这样的预言坚定了麦克白继续干下去的决心,不等斟酌他就下令突袭了麦克德夫的城堡,杀死了麦克德夫的夫人与儿子。

像赫卡忒说得那样,她们确实使麦克白”藐视命运,唾弃死生,超越一切的情理,排弃一切的疑虑,执著他的不可能的希望(432)。

女巫的形象以及她们对麦克白的蛊惑都使人们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惊和恐惧之感。

(二)鬼魂班柯鬼魂的出现也是超自然的因素,莎士比亚运用这一超自然因素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制造出令人毛发悚然的一幕。

刺客明明告诉麦克白班柯已死,他却在宴会上看到班柯鬼魂坐在他的位置,向他摇着带血的头发。

这样的场景不仅使麦克白吓的差点把他的罪恶和盘托出,也使读者产生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三、恐怖气氛的因素(一)黑夜《麦克白》中的许多重要场景几乎都出现在黑暗中。

麦克白刺杀邓肯是在黑夜中,而且在那可怕的夜晚之后,白昼迟迟不肯到来,在本“应该有阳光遍吻大地的时候,地面上却被无边的黑暗所笼罩”。

麦克白的罪恶行径是在黑暗中犯下的,也只有黑暗才能隐藏,就像他曾命令星星收起它们的火焰,害怕光亮照见他黑暗的欲望一样。

同样的,麦克白夫人的夜游也是在夜里。

当一片沉寂时,被黑暗的罪恶感折磨的濒于疯狂的麦克白夫人,在睡梦中从处上爬起来,披上睡衣,像醒着一样做事,还说出一些深藏于心灵深处的秘密。

不同于麦克白的是,麦克白夫人惧怕黑暗,于是命令侍女在她床边通宵点着灯火。

此外,麦克白向女巫们探询他的命运时是在的阿契隆地坑里,也在一片黑暗中,麦克白得知了自己的未来,并自负地下定决心进一步走向罪恶的深渊。

这样,黑暗的氛围几乎笼罩着整个剧本的场景,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和压抑。

(二)血腥的场景该剧中自始至终都有血腥的场景:开始出场时一位军曹一边流血一边向邓肯报告战况, 一支说到伤口撑不住需要马上救治;从杀害邓肯王到班柯到麦克德夫妻儿,麦克白进行了一连串的血腥暴虐行径;收场时麦克德夫提麦克白血淋淋的首级上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