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麦克白》
麦克白悲剧分析多篇集合版

从伯克的崇高观点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它描写了一位苏格兰将在邪恶野心的驱使下,弑君篡权,残害无辜,最终走上毁灭道路的故事。
莎士比亚成熟的风格在此剧中首次呈现,不仅刻画了人物的形象,还凸现了人物从思想到决心和行动心理活动。
加上该剧中超自然因素和阴沉气氛所营造出来的令人窒息的压抑恐怖,使得它成为一部不朽的佳作。
著名莎学研究专家布拉德雷对此剧的评论是:“整个悲剧是崇高的。
”(Bradley 65:277)关于崇高的论述,最早的是郎吉弩斯,他认为广大渺茫的宇宙的深邃与神秘,会使人受到震撼,产生雄伟崇高的感慨。
受到郎吉弩斯关于崇高的论述,英国政治家、美学家伯克在《关于崇高美和秀丽美概念起源的哲学探讨》的论文中,对崇高下的定义是:任何能引起痛苦的危险感的事物,或者说,任何可怕的事物,即是以在人心中引起像恐惧这样的强烈感情的事物,就是崇高。
(Burke 2006:261)根据伯克的论述,能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感、危险感和恐惧感的事物就是崇高。
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突出对邪恶和罪恶感的描写,所以该剧中令人产生痛苦感、危险感和恐惧感的崇高事物有很多。
本文从人物形象、超自然因素和恐怖气氛三方面来讨论《麦克白》中的崇高。
一、人物形象(一)麦克白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苏格兰军中大将,他超越常人的的性格以及在此性格驱使下所作出的残忍行径不仅使他身边所有的人感到恐怖,也使阅读此剧的读者生出一种震惊和恐惧的情绪,惊愕于他的野心之强烈、手段之残忍、罪恶之恐怖,也就是伯克的崇高说。
他性格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利欲、野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
这两方面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麦克白像浮士德博士那样恶魔般的追求自己渴望的事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但麦克白又不能像爱德蒙和伊阿古那样的恶人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
第一幕第二场通过军曹和洛斯爵士对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的描述,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平定叛乱、抵御外侵、杀死叛徒的勇敢的将军形象。
浅析《麦克白》悲剧中的矛盾因素

浅析《麦克白》悲剧中的矛盾因素作者:贾真慧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1期悲劇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然而悲剧中主人公的曲折命运通常不是自发出现的,而是由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所引起的。
这些因素导致了悲剧人物的必然命运,而且唤起了观众对人性的进一步思考。
以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为例,本文认为,麦克白性格中的矛盾因素导致了他最后的垮台,这也是他性格上的致命缺陷之一。
一、客观层面首先,在客观层面上,麦克白最初的人物设定显得十分出色,有着许多不同于普通人的特征。
他是强大的,勇敢的,深受国王的信任。
一方面这些人物光环塑造出了一个伟人的品格,使他在道德指导中获得了崇高的声誉;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保证了他有足够的能力和竞争力去参加王位的游戏,并从道德的束缚中反叛一切。
这种双重性格属性既有助于他的成就,也为他的苦难和悲剧埋下了种子。
他的矛盾元素成为了这场悲剧的开端。
二、心理层面心理层面上,矛盾的状态给麦克白带来了不断的自我斗争、恐惧和猜疑,加速了人物被毁灭的过程。
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来进一步解释心理矛盾如何导致麦克白的悲剧命运。
(一)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阐述本我、自我和超我是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提出的精神的三部分。
本我是潜意识形式下的思维,包括先天本能、欲望和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在麦克白人格中被反映为对权力的欲望和冲动。
它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和混乱的。
它只是遵循快乐原则,鼓励追求个体的生物需求,避免痛苦。
自我是与本我分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层面上,现实原则暂时替代了快乐原则,个体学会自我调节,并成功做到在其所处环境中适当地行动。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在麦克白遇到三位巫师之前,他的生活就是遵循现实原则以自我为主导的。
而超我是人格结构的顶层,是道德自我,受到社会规范、伦理、价值和内化。
作为人格结构的调节者,它监控自我行为,追求完美超我。
浅析《麦克白》人物的悲剧性

浅析《麦克白》人物的悲剧性11汉师一班 1120301101 蒋勤效《麦克白》创作于1606年,与《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这三部作品共同构成了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而《麦克白》在同类作品中更侧重于对人性与人物心理的批判性揭露,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且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面。
该剧因其独特而令人压抑的角色悲剧性,既强化了人们对《麦克白》的审美体验,也塑造了极其鲜明的角色,可谓是整个剧本的点睛之笔。
所谓“悲剧”,即是由于正义一方的失败或毁灭,引起人们的悲痛、怜悯,并由此产生崇高感的戏剧。
而《麦克白》所描写的,就是麦克白人性与良知的崩溃的故事。
莎士比亚通过曾经的英雄麦克白如何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批判了野心、欲望的侵蚀作用。
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苏格兰大将,他超越常人的的性格以及在此性格驱使下所作出的残忍行径不仅使他身边所有的人感到恐怖,也使阅读此剧的读者生出一种震惊和恐惧的情绪,惊愕于他的野心之强烈、手段之残忍、罪恶之恐怖,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
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也使全剧始终弥漫着一种阴郁可怕的气氛。
从他性格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利欲、野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
这两方面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麦克白像《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弗罗洛那样如恶魔般的追求自己渴望的事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但麦克白又不能像如《哈姆雷特》里克劳狄斯那类恶人一样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
第一幕通过军曹和洛斯爵士对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的描述,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平定叛乱、抵御外侵、杀死叛徒的勇敢的将军形象,从而塑造一个美好的事物。
麦克白人物分析

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一部刨析人物人物心理的伟大篇章莎士比亚在剧作《麦克白》中,通过对原编年纪事史的改编,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新的社会罪恶,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麦克白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展示了人物内心善与恶的交战、正义与邪恶的激烈冲突,揭示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和悲剧实质。
其实仔细想想莎士比亚的剧中人物,是真实的、是活着的,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因此,他总能震撼我们,让我们去思考。
麦克白一生由兴衰交织而成。
欲望带来的兴,因此令人满足,却也容易地导致了他迷失方向而走向衰败。
如何处理好自己的人生起伏,更是我们一个重要的课题。
总而言之,莎士比亚的剧作带给我们的启发,不只是我们的行事方针,也会是我们生活的智慧。
其文学作品的哲学内容,也指导着我们去思考,去探索我们该用何种态度去面对我们的生活。
在这里本人觉得《麦克白》非常值得品读。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在现代莎评专家无意识和心理分析的影响下逐渐显现出现代主义的光泽。
上个世纪初,英国著名莎学专家A.C.布拉德雷将莎士比亚悲剧的气氛的烘托归纳为三类:反常的精神状态、超自然的因素和偶然事件等。
而在世纪末,它又在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关照下展示着一种“另类”的文本。
曾艳兵在运用拉康的无意识语言论分析它,产生了语言的悲剧的概念。
悲剧性的气氛和超自然的因素及异常心态如幻觉、幻视和幻听等,都是人物内心无意识或“本我”的外化。
黑暗的色彩和流血的主题使得剧作的悲剧性越发凸现,悲剧心理特征愈加明显。
主要人物在弑君犯罪前后所表现的人性和人格上的精神分裂在人物行动中都无不体现了变态心理的特征,正揭示了他们进入漫漫长夜受煎熬的心路历程。
本文拟从超自然因素、色彩和人物变态心理等方面剖析《麦克白》中的悲剧心理特征。
悲哀的将来——《麦克白》的悲剧性浅析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是一出享誉世间的伟大的悲剧。
该剧所讲述的是苏格兰一位骁勇善战的大将麦克白企图篡位却最终失败的故事。
该剧取材于霍林谢德的《编年史》,是苏格兰历史上的真实事件。
《麦克白》读后感

《麦克白》读后感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杰作,讲述了苏格兰国王麦克白为了权力和野心而不择
手段,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的故事。
读完这部戏剧,我深深感受到了铁血统治和人性
的蛮横对立,以及权力的腐蚀和毁灭性。
麦克白的悲剧警示我们要警惕权力的诱惑,
以及勾勒出了人的复杂性和心理变化。
作为一个观众,我觉得《麦克白》描绘了人性的黑暗和脆弱,使我对人性和权力的探
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麦克白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面对欲望和野心时可
能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这部戏剧对于揭示人
类内心的阴暗面和冲突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启发。
总的来说,《麦克白》是一部充满悲剧气息的作品,通过麦克白的命运引发了对权力、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这部戏剧带给我沉重的思索和感悟,让我思考人性的本质和行为
的动机,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
《麦克白》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和思考
的文学作品,它给我们带来了对人性探讨的启示和警示。
麦克白人物形象分析(2)

麦克白人物形象分析(2)麦克白人物形象分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意志坚强、心狠手辣的“坏女人”却在邓肯被谋杀后很快就崩溃了。
她每晚在“梦游”中机械的不断擦洗双手,并叹息着“仍然有血腥气味,阿拉伯的全部香料也不能使这只小手变为芳香啊!啊!啊!”,可见她对于洗去手上血迹的愿望的执着与虔诚。
这就暴露出她心里隐藏着多么难以忍受的痛苦:“谁曾想到这位老人竟会有这样多的血呀!”———她害怕这血腥,但却不能对旁人诉说。
她只能在潜意识深处痛苦的忏悔:“我不愿为找身体上的尊荣,而让我的胸膛里装着这样一颗心。
”在极度的煎熬中,她彻底崩溃了,只有死才能使她得到最终的解脱。
为什么凶狠的毫无人性的麦克白夫人会因受到内心的煎熬,前后表现出强烈的反差呢?在仔细研读剧作后,就能对这一切找到合理的解释:麦克白夫人只是单纯的被其夫利用了,背上了“恶妇”的骂名。
她只是一个愿为爱情和所爱的人牺牲自己的愚蠢的传统女性。
麦克白战功显赫,深得民心,受到众人的尊敬,但这并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对权力、地位的追求。
在女巫的第一个预言实现后,他心中早就存在的欲念决堤了,但他同时又想保有“圣洁”的名声。
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亲密伴侣麦克白夫人,因为她是最了解他、最爱他、最可靠的。
他在信中间接的向麦克白夫人道出了心中的秘密:他想登上王位,希望得到她的帮助。
而麦克白夫人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她怎会不了解他,不懂他的意思呢?她为了爱丈夫,保全他的荣誉、名望,而背叛了自己的灵魂与精神,把自己逼上罪恶的主导地位,让人们把所有的过错全归在她的身上,而去原谅麦克白的“被引诱”。
甚至,她在受良知煎熬、需要人安慰时,她首先想到的还是麦克白的“煎熬”:“啊,我的主!你为什么一个人孤零零的,让悲哀的幻想做你的伴侣,把你的思想念念不忘的集中在一个已死者的身上?无法挽回的事,只好听其自然;事情干了就算了”。
然而,人的良知与信仰使她遭受着道德谴责,精神不堪重负,先于麦克白走向了死亡。
而这一切就撕下了她“女魔头”的伪装,从本质上说明了她的脆弱。
莎士比亚名著《麦克白》中的人物性格分析

49
杀害了班柯,在这时,麦克白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暴君,并且 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刺激与参与,也正是这时,这部悲剧的发 展达到了其最高潮。 总之,麦克白的性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 响,也体现在很多方面,复杂性和矛盾性是其性格最突出的 特点。
二、 麦克白夫人的性格特征分析 《麦克白》这部戏剧除了麦克白这位主要的悲剧性人物 之外,另一位重要的悲剧性人物就是麦克白夫人,她的性格 特征也是较为明显的,她是一位刚强的女性,行动果敢,但同 时由于自己的行为也受到非常强烈的良心谴责。 从麦克白夫 人与麦克白的对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麦克白夫人性格中的 一些特征,在开始时,麦克白还未明确表达其对王位的欲望 时 ,麦 克白 夫 人 就 一 语 道 破 了 其 丈 夫 内 心 的 想 法 ,直 白 的 将 一些东西说透,极力怂恿麦克白去获取王位,就算血流成河 也在所不惜,这是由于其欲望膨胀而产生的结果。 从这些中, 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麦克白夫人直接了当的性格特点,并且也 给我们留下了阴狠毒辣、坚决果敢的印象。 麦克白夫人的阴 狠毒辣在谋杀国王邓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麦克白在犹豫 时,麦克白夫人用刺激的方式,对其的懦弱进行嘲笑,进而让 其坚定谋杀邓肯的信心。 也正是由于这些,让人们对她产生 了极大的恐惧感。 但另一方面,麦克白夫人作为一个女人,其 性格中也有普通女人所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 那就是脆弱 性,她在做了一系列罪大恶极的事情后,内心也会感到非常 的 恐 惧 ,尽管 她 已 经 在 尽 量 压 制 自 己 作 为 女 性 的 天 性 ,将 自 己的人性予以扭曲,但是其所面对的精神压力表依然是常人 所无法忍受的, 最终麦克白夫人也无法承受这种强大的压 力,进而在精神上产生了抑郁的情况,并且会经常在梦游中 重复洗手这样一个动作,好把手上所沾染的鲜血洗净,这个 动作体现了麦克白夫人内心实际上是有着非常沉重的负罪 感的,最终也正是在精神崩溃的情况下,麦克白夫人走向了 人生的尽头,她无声息的死亡和内心的痛苦所表现的悲剧性 命运,也让人们产生了一定的怜悯。 麦克白夫人在这部戏剧 中可以说是一个反面人物的重要代表,在她的性格中有恶有 恶报的因素,但莎士比亚所强调的却不是这一点,作者所强 调的是其内心的针扎与冲突,绝望与痛苦,这样一位行动果 敢、性格刚强的女性,最终却由于犯罪感的折磨而无声息的 离开了这个世界。 尽管其性格中的负面因素比较多,但是从 中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麦克白夫人实际上还是具有一些良 知与人性的。 总之,在麦克白夫人的一生中,她刚毅强势的性 格主导了非常多人的命运,但是最终她却没有能够主导自己 的命运,结局也比较悲惨。 三、 邓肯的性格特征分析 在这部戏剧中,除了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之外,邓肯也
莎士比亚麦克白

4
麦克白的暴虐统治引起百姓反抗,最终被推翻。 整个剧情围绕着麦克白权力欲望的逐渐膨胀展开。从最初的功勋昭著到最终的暴虐统治,麦克白逐步沦 为一个被权力和野心所蒙蔽的悲剧人物。剧情随着麦克白内心的不断扭曲而推进,最终导致他惨遭推翻 的结局。
象征意义
生命的循环
麦克白中的各种自然意象,如月亮、树木、鸟兽 等,都蕴含着生命的循环和永恒的规律。这些自 然元素成为人性命运变幻的象征。
莎士比亚《麦克白》概 述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苏格兰军 官在妻子的唆使下谋杀国王,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该剧描绘了人性的阴暗面 和权力欲望的危险性。
BR by BD RR
剧本背景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创作 于17世纪初。该剧描述了一位军事统帅在妻子 的怂恿下杀害合法国王的残酷故事,反映了人性 中权力欲望和罪疚感的交织。剧本基于苏格兰 历史事件改编而成,揭示了当时暴力和政治阴谋 的黑暗面。
3 权力腐蚀论
剧中呈现了权力的腐蚀 作用,描绘了权力欲望如 何蚕食一个人的道德和 良知,最终导致自我毁灭 。
人物塑造
夫人麦克白
夫人麦克白是一个充满野心和 决心的女性角色。她操纵和操 纵她的丈夫,推动他实施杀害国 王的阴谋。她内心的冰冷和无 情在她的表情和行为中一览无 余。
麦克白
麦克白最初是一个勇敢正直的 军事领导者,但在夫人的怂恿下 堕落到谋杀国王。他内心的挣 扎和愧疚感反映在他愈加偏执 和暴力的行为中。他逐步沦为 一个暴君。
的心理变化生动呈现。
艺术成就
语言艺术
莎士比亚在《麦克 白》中展现了其丰 富的语言艺术天赋 。他运用复杂的比 喻、隐喻和象征手 法,营造出阴郁、诡 谲的氛围,凸显了人 性的黑暗面。翔实 生动的对白令人回 味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浅析《麦克白》
摘要作为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一反传统的将一位反面人物作为主人公搬上戏剧舞台,然而这并不违背戏剧所要传达
给观众的东西,也不违背观众的审美趣味。
人物强大的内在生命力、戏剧内在与外在激烈冲突构成了《麦克白》独特的审美特征,这里
将着重分析戏剧的这两个要素在剧本中的表现。
关键词麦克白人物形象戏剧冲突
麦克白作为一个反面人物登上戏剧舞台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看惯了传统英雄们身上具有的美好品质,再来看这个“十恶不赦”的麦克白,我们会发现,麦克白的形象已然超越了其他正义的英雄人物而登上我们心灵的宝座,麦克白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闪耀着巨大内在精神气质的人物,他的强大的内在生命力一刻不歇的促使他行动再行动,虽然最终走向的是一条不归路,然而他始终没有停止对内在蓬勃生命力的追求。
一、人物:麦克白
推动麦克白走向弑君行动的动力有两个:他的妻子和自己内心的欲望。
麦克白夫人作为一个刚毅的形象总是能够在麦克白动摇不定的时候给予他坚定的勇气,她不断的鼓动他去杀邓肯,用激烈的语言去刺激麦克白软弱的心灵,最终,在她的鼓动之下,麦克白终于拿起刀犯下了邪恶的罪过。
似乎麦克白只是在妻子的怂恿之下才犯
下如此的罪过,然而,在剧中,我们看到,麦克白弑君篡位的想法很早就萌发了。
麦克白明白自己杀死邓肯之后所要面对的将会是更多的犯罪,但是,他的欲望怂恿着他鞭笞着他,“没有一种力量鞭策自己实现自己的意图,可是我的跃跃欲试的野心,却不顾一切的驱着我去冒颠狂的危险。
”未来的毁灭之路与巨大的欲望在他的心里涌起滔天巨浪,于是麦克白夫人给了他行动的勇气,但是,在弑君这件事情之上,她只是起了一个推动的作用,麦克白所具有的挥之不去的强大欲望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就算没有麦克白夫人,他也一样会杀死邓肯,只是时间的早晚与罢了。
弑君之前的麦克白与弑君之后的麦克白有了很大的转变,弑君之前的麦克白内心充满了对可预见的未来的恐惧和不可阻止的欲望之间的矛盾,内心的波澜使他显得他神神叨叨。
在弑君之后,麦克白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已经无法挽回,“麦克白将再也等不到睡眠”,他知道自己将永远被自己的欲望折磨走向无法挽回的深渊,他再也不能拥有安然睡觉的美好心境,罪恶将跟随他的一生。
就在他因为弑君而沉沁在对未来巨大的恐惧中的时候,敲门声想起了,“咚咚咚”沉闷的敲门打碎了笼罩在舞台上的因犯罪而带来的恐怖阴森的氛围,“咚咚咚”,随着敲门声惊醒的不仅仅是麦克白,还有坐在舞台下的观众。
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传来的声音,麦克白惊醒过来,“那打门的声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点点声音都会吓得我心惊肉跳?这是什么手?嘿!它们要挖出我的眼睛。
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恐怕我这一
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洪呢。
”这宣告着麦克白的魔性消失,人性重归体内。
同时,敲门声在观众心灵上留下突兀的惊悚的一笔,那“咚咚咚”声音敲在观众的心上,使人感到诡秘而恐怖。
不是外在的力量促使麦克白弑君,而是他本人促使自己弑君。
也就是说,造成麦克白最终悲剧下场的不是妻子、不是女巫的语言、不是麦克德夫,而是麦克白本身,他本身所具有的勇敢剽悍的外在与强大的内在生命活力促使他走向毁灭。
在麦克白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欲望强烈、充满恐惧、对内在生命之力孜孜追求的人。
麦克白的形象是饱满多汁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比那些性格单薄的正面英雄们更加激荡人心魄的原因。
二、内在的和外在的冲突
黑格尔把“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看作是戏剧的“中心问题”,戏剧冲突是一部戏剧得以进行下去的最重要的条件。
在《麦克白》中,冲突无所不在,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在的和外在的。
内在的冲突也就是他心中巨大的矛盾是他行动得以产生的条件,而外在的冲突则起到了一种辅助的作用,它辅助麦克白内心的冲突的不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使得他陷入恐惧之中,又伴随着不可抑制的欲望与野心。
麦克白自身所携带的犯罪意识在女巫的预言下蔓延,随着女巫的预言一个一个的成为现实,麦克白的犯罪意识最终爆发,他终于弑君成功并且成为国王,但是冲突出现了,女巫的预言既然会在他的
身上实现,那也意味着会在班柯的身上实现,麦克白恐惧预言成真,于是对班柯夫子痛下杀手,但是班柯的儿子却逃脱了,这意味着女巫的预言又接近了自己一步,他的内心由快乐而转向恐惧绝望,他说:“我的心病本来可以痊愈,现在它又要发作了;我本来可以像大理石一样完整,像岩石一样坚固,像空气一样广大自由,现在却被恼人的疑惑和恐惧所包围束缚。
”他不得不又做出行动:找到女巫,打听未来。
从女巫那里,麦克白得到了女巫的指示,冲突再次出现,一种不可战胜的勇气与班柯的后人会世代繁衍相继为王的恐慌在他的心里迅速的冲击,导致他立即下定决定要荡平更多的障碍,他突袭麦克德夫的城堡,杀死他的妻子和儿女,这件事情也激怒了麦克德夫,引起了麦克德夫的报复而最终导致麦克白的死亡。
外在与内在的冲突不断,使得这部戏结构紧凑气氛阴森诡秘,有力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整部戏得以合理的继续下去,并最终以麦克白的死亡告终。
《麦克白》虽然塑造的是一位反面人物,它却受到世人的喜爱并且一而再再而三的演出,正是因为塑造了一位充满强大的内在生命力的麦克白,以及层层紧扣的戏剧冲突,更不可缺少的,是莎士比亚优美的语言能力,这一切使《麦克白》充满了力量,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9.
[2]托马斯·德·昆西著,李赋宁译.论剧中的敲门声[m].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79(2)
[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商务印书馆,1996,11.
[4]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m].1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