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精神的灵与肉
精选有感于《浮士德》精神汇编

精选有感于《浮士德》精神汇编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
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
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
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
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
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
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
浮士德带给我们的启示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带给我们的启示浮士德精神话题:浮士德精神科学知识浮士德它(指《浮士德》)披着一件中世纪的袈裟,而包裹着一团有时是火一样的不知满足的近代人的强烈的冲动。
那看来分明是矛盾,而这矛盾的外表也就形成了《浮士德》的庞杂性。
不过我们不要为这庞杂的外表所震惊,尽管诗人在发挥着他的最高级的才华,有时是异想天开地闹得1个神奔鬼突,甚至乌烟瘴气,但你不要以为那全部都是幻想,那全部都是主观的产物,都是所谓‘由内而外’。
它实在是1个灵魂的忠实的纪录,一部时代发展的忠实反映。
因此我也敢于冒险地说,这是一部极其充实的现实的作品,但它所充实着的不全是现实的形,而主要地是现实的魂。
1个现实的大魂(时代精神)包括各种各样的现实的小魂(个性),诗人的确是紧紧地把它们抓住了,而且时而大胆,时而细心地把它们形象化了。
他以他锐敏的直觉,惯会突进对象的核心,大之更能朗豁地揭露世界进展的真理,他是把辩证法的精神把握住了。
”__________郭沫若《浮士德》所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前途问题。
浮士德是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出现,要探求、解决人类生活的终极意义。
从渊博的学问中,特别是书本的死知识,他找不到满足。
在魔鬼靡菲斯特帮助下,他追求私欲的享乐,害了别人,反而使他受了良心严厉的责备,更无从说到满意了。
在这2个过程中,浮士德只活动在所谓“小宇宙”——即指狭隘的环境内;第二部写浮士德在所谓“大宇宙”——即指广大的社会里的活动。
浮士德出现在1个宫廷里,虽然名利双收,但是替没落的封建统治者服务,他仍然感到失落。
于是,浮士德便走向古典文化艺术的研究,可是,所谓古典美的生活遗留下来的只能是躯壳、只能是形式,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
最后1个阶段,浮士德由于替那个国家平息了内乱,在海边获得了一块封地,他在这里实现他填海开荒的伟大理想。
当时浮士德已经百岁、双目失明,仍然操劳不息地指挥工作。
在为人而不为己的改造自然的宏伟事业中,他方始感到人类生活的真实意义。
浮士德内心怀着无限的愉快和满足死去,灵魂被赶来的天使送入了天堂。
《浮士德》灵魂和精神的发展史

如果说浮士德对真善美不屈不挠的追求构成了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传统性,蕴含了一种时代意义, 那么歌德本人对这种古典精神的的俯视和超越则形 成一种现代洞察,使《浮士德》具备了诸多现代甚 至后现代的气息。正是这两种价值视角的交叉贯穿 形成了《浮士德》宏阔的生命空间和深邃的生命时 间,使其不断的启示着后人,显示出一种永恒的生 命之光和艺术魅力。
四、
《浮士德》是一个预言,也是一个寓言,它写出 了人类理性的一种普遍的“悲剧性”宿命:人类由 于拥有理性而永远不会像动物一样满足于现实,一 方面人类的追求永无止境,一切都不过是有始无终, 未来总是一种幻想和不可言说之境,因此追求之人 必然感到孤独和忧伤;另一方面人类既渴望向善飞 升又永远受物质世界牵引,既俱绝梅菲斯特又接受 梅菲斯特,因此每一次追求又总与自身内部的“恶 魔”相伴,每一次超越都不过是唤起更高的追求。
三、
浮士德身上兼有双重人格,他把天帝的意志与 魔鬼的品行融为一身,天帝所代表的善和魔鬼所代 表的恶一同发挥作用。由此,也引出了西方文学中 那个有名的“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 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 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 灵魂;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 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康德认为,道德必须脱 离人的动物本能(去苦求乐)而诉诸于超人性的纯 粹理性。
丨 郭 沫 若
一 部 时 代 精 神 的 发 展 史
一 部 而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 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 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
在 82 年的生命历程中,他以丰富多 彩的著作,反映了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 初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 化和发展,并使自己成为这一历史阶段 的重要代表之一。
浮士德形象与现代人的精神困惑_董新祥

摘要: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不仅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数百年思想史的概括,也包含对现代人精神困惑的深入思考和回答。
浮士德身上“灵”与“肉”矛盾,涵盖了自然欲望与道德理性、自由与必然等深刻的哲学命题。
关键词:浮士德;困惑;灵与肉;自由与必然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8)09-0147-03浮士德形象与现代人的精神困惑董新祥(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咸阳712000)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其艰难探索的一生中,充满着诸如善与恶、知与行、灵与肉、大我与小我、理想与现实等矛盾。
而这每一种矛盾,都是人类精神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歌德通过浮士德形象的塑造,力图对这些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对人类精神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而在诸种矛盾之中,灵与肉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发展史的概括和总结,而且与西方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密切相连。
一灵与肉的关系,既贯穿于整部《浮士德》之中,又在“爱情悲剧”中得到重点表现。
如所周知,浮士德一生的精神探索,经历了五个阶段。
在“知识悲剧”阶段,他圄于书斋,皓首穷经,试图通过知识追求以发现最高真实即把握宇宙与人生的奥秘。
但这种只重视精神而忽视肉体的状态导致了精神危机。
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的是复活节的钟声和众天使的歌唱。
“这歌声宣告青春的欢乐嬉戏,还有春之祭的自由幸福光景;回忆唤起了我童年的情感,使我悬崖收脚,不再轻生。
”[1]“在此,‘童年的情感’让浮士德弃死恋生,是耐人寻味的,童年象征着人的原初阶段和生命的本真状态。
在歌德这里,这种本真状态……是无拘无束的自然欲望。
”[2]浮士德在谈到自己此时的精神状态时也说:“我的胸中,唉,藏着两个灵魂,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东西:一个沉溺在粗鄙的爱欲里,用吸盘把尘世紧紧地抱住;另一个却拼命想挣脱凡尘,飞升到崇高的净土。
”他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心中所产生的灵与肉的矛盾。
实际上,早在浮士德意识到这一矛盾之前,它就已经预设性地包含在了普遍人性之中。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
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诞生和贯穿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的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
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就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
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义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
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而他一生的结局就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
浮士德那种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就是人性中的一种积极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为人类追求意识的表达者而出现的。
但是,为了凸现他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歌德运用了辩证法的论证,浮士德这种对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认来实现的。
而作为人类的代表他又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有着灵与肉,理想与现实实践的冲突,追求的古典美与现代社会现实的不协调性,因而由于人格中的弱点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诱而屡犯错误,屡陷迷津。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完全堕落,完全沦落,而是处在一个不断的斗争中,这善与恶这两种思想正是在他的意志与占据控制心灵力量的大小而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导致了他的行为的不断变换与痛苦抉择。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复习重点

导论:西方文学的发展历史一、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古希腊神话艺术和古希伯来文学1、古希腊神话艺术的突然崛起(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那个时代的: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 《圣经》——三大伟人+ 1部经书,撑起了世界文明的大厦。
2、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与骑士文学:过渡时期中世纪:禁欲、虔诚,人变得很卑微。
——“但丁犹如一个窃贼,把人类的灵魂偷回来了。
”3、欧洲文明的启明星——文艺复兴(300年)充满了奇情异想的爱情诗人彼特拉克;拥有泼皮般战斗精神的薄伽丘;名副其实的语言文化巨人拉伯雷;最伟大的小说家塞万提斯……文艺复兴的高峰莎士比亚:《罗密欧与茱丽叶》——人文精神的觉醒。
4、古典主义的诞生:(17世纪,路易十四时期)古典主义的顶峰:莫里哀与《伪君子》5、启蒙文学(18世纪文学):启蒙思想的风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潮成为潮流)“早熟的天才”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24岁)&《浮士德》(诗剧);席勒《阴谋与爱情》6、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初——“鼓荡着狂想和绝望的时代”拜伦、雪莱、济慈、雨果7、现实主义文学名作如林:19世纪中期司汤达:现代小说之父二、西方文学六大思潮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2、17世纪新古典主义思潮3、18世纪启蒙主义思潮4、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思潮5、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6、2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三、欧洲作家的共同特点:人道主义和宗教信仰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一节:概述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学的发源地。
古希腊、罗马的文学是奴隶社会的产物。
一、古希腊文学: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荷马史诗。
古希腊文学包括:(1)古希腊神话:神的故事&英雄传说;(2)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修纪》1、神的故事:(1)希腊神话的特点:P9A、神人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他们具备人类的思想感情,性格也十分鲜明。
B、充满了追求光明、酷爱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
浅析浮士德精神与当代文化

浅析浮士德精神对当代的意义摘要:十八世纪德国文化精神希望让人性重新回归到古希腊的和谐主义,接受古典美的熏陶,主人公浮士德的一生便是在不断追求这一境界。
浮士德既不满足于学术成就,又不满足于生活欲求,恰恰是精神和肉体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
他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一度堕落变得庸俗不堪,但最终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
浮士德不断追求、否定丑恶、投身实践的精神正是当代人所缺少的。
关键词:浮士德精神、当代文化、追求、否定《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史诗性巨作,全书通过浮士德描绘了十八世纪德国乃至整个人类对精神不断追求并逐渐完善的过程。
“浮士德精神”以“小我”现“大我”,展现了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灵与肉,个人享乐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严重矛盾。
在开场的天堂序幕中,浮士德所展现的人生价值观念要做一个有为的人,追求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主要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投身到时间的洪涛之中,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不管安逸和痛苦,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
然而,他也是一个矛盾体,他一方面贪恋尘世享乐,另一方面又不断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探索。
故事的最后,在集体的劳动中,他找到了真、善、美的最高统一。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得到了真理的解答,也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所得到的那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探求真理的路上,谁也不会达到真理的顶点。
歌德笔下浮士德引发了我们的无限思考,文中展现的浮士德精神也随着时代特征的演变而有所发展。
歌德如是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
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在高呼和谐,GDP飞涨的二十一世纪,歌德所说的导游者,正渐渐消失,问题的根源在于被和谐蒙蔽的人们看不见难题,这也许才是真正无可救药的绝症。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是因为它提出了浮士德难题。
关于存在与意义,关于欲望本能与良知道德,关于潜意识与理性,关于自我个性与社会洪流,关于反抗与贡献,关于艺术审美与政治介入,关于自由与环境,关于人类发展与自然界规律,关于理想的构建与现实的荒诞。
浮士德心态

《浮士德》中的知识分子心态据文献记载,诗人歌德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把那边的第二扇窗户也打开,让更多的光进来!”作为一代伟大的诗人、知识分子的代表任务,歌德的“要更多的光”就很好地总结了知识分子的全部心态。
歌德所在的时代和德国正是处在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阶段——狂飙突进运动。
这场文学运动带动了人们思维上的剧烈变化,几乎所有人的心态都是向上的。
诗人歌德更是对这场运动抱有积极的态度和得天独厚的天才般的素质。
歌德的父母便是有着渊博知识的人,可以说歌德从小便是生活在书香世家,受着良好的气氛的熏陶。
加上诗人后天的游学经历,培养了诗人善于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诗人不光是停留在对自我的完善上面,更具超前和世界意识的是坐着将他的先进的意识注入到了他的光辉作品——《浮士德》中。
我个人认为,文学作品得到真正流传的原因应该是作品能否引起人们长久的认同。
在人们读作品时,对作品内容及人们没有隔膜感,反而有“切中我心”的亲切感,这样的作品应该就是具有普遍意识的了。
《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博士开始是饱读诗书,但终觉不可济世的老知识分子形象,但他又是一位巨人。
他得到了魔鬼的帮助而获得了青春,即是最宝贵的时间,然后开始了他的漫漫“创业”之路。
在他身上很好地体现了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锐意进取精神。
他厌恶一切陈规束缚、渴求生活和自然,发展和占有,有一种不停的创造精神,不断探求人生真谛、永不知足的发展。
浮士德博士的精神是对人类性格中金子般闪光点的一首颂歌。
它包涵着肯定人生积极意义,对进取精神的颂扬以及对人的认识力及创造力的高度评价。
这是一种全人类共有的、永不会泯灭的精神象征。
用歌德的话来说,浮士德的精神简单精练地概括为——要更多的光。
浮士德博士对自己的学生也讲过,我只到很多,但我要知识全部。
而他一生经历更是知识分子的高保真写照。
首先,浮士德不是无所不能的神。
在得到靡菲斯特帮助之前,他已垂垂老矣,但仍为自己满腹经纶而无施展之地而郁郁不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4卷 第 6期
新 乡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Xni gU i ri( oi cecsE io ) or l f ix n nv sySca S i e dtn n a e t l n i
De 2 0 c. 0l
Vo. 4 No 6 12 .
】0 2
识 ”13。在 理性光 芒 的照射 下 , [2 10 人类 完成 了继文 艺 复兴 后 的又 一次 觉 醒 和 自我 意识 的萌 动 。理 性 , 在
地 位 、 名利禄 的诱 惑下停 止追 求 。 功 浮土 德精 神 的发 展与 歌德精 神成 长是 密不可 分
的。1 8 7 6年 , 德 摆 脱 了 魏玛 封 建 宫 廷 的羁 绊 , 歌 毅 然走 出意 大利 , 与 浮 士德 和 海 伦 的相 遇 是 相互 照 这
主人公 浮士德 一生都 是在 追求 中度 过 的。浮 士 德精 神就 在 这种 种 的追 求 中不 断成 长 并 且 趋 于成 熟 。那么 ,浮士德 精神 ” “ 到底 是什 么 呢? 诗剧 中浮
过 的机会 , 非斯 特对 他 许诺 了实 现所 有 欲望 的可 靡 能 , 性 的光芒 又使 他 渴望 将 书 本 知识 与 外部 世 而理 界相结 合 , 希望 承受 人类 所 要 承受 的一 切 ,心 上 他 “ 堆积全 人类 的苦乐 ” 把 “ 我 ” 展成 全人 类 的“ , 小 扩 大 我” 。这是 启 蒙 运 动 时期 , 对 其 本 身 的 自信 与 乐 人 观 的结果 。1 纪是 思想革 命 的 时代 , 学思 想与 8世 科
出世 的 , 他为 自己 的知 识 不能 运 用 到现 世 生活 中而 苦 恼万分 。靡 非斯特 的 出现给 了他 一个 能够重新来
属于个人精神 的成长 , 是人 类普遍 精神的成长。 也 人 类对 于理想 的永恒 追求 是在理 性 的制 约与欲 望 的 牵 引下 实现 的 。
一
、
原 文 中“ 士德精 神” 长与体 现 浮 成
士德把灵魂买给魔鬼 , 魔鬼帮助他实现一切世俗欲 望, 直到他感到满足为止。但是通过《 浮士德》 全文 可 以得知 , 浮士 德一 直在追求 , 在追 求过 程 中不 断完 善 自我 , 不 满 足 。这 种 “ 力 向上 ” 永 努 “自强 不 息 ”
“ 不满 足 ” 永 的精 神 就 是 “ 士德 精 神 ” 浮 的实质 和 内
1 8世纪启 蒙时期 的具有 两方 面 的含 义 : 一是 与 原 始
欲望 相对 的意义上 的理性 , 它是 指 来 自意识 形 态 如
政治 、 法律 、 道德等 偏 于 社会 约 束 力 的理 性 , 是 一 它
种节制 与 明辨善恶 的生活 原则 ; 一是指 人 的心智 , 人 的知性 能力 与思辨能 力 。 自然科 学 的发展 与理性 哲
●外 国文 学 研 究
浮 士 精 神 的 灵 与 肉 德
褚 远 远
( 新乡学院 商学 院, 河南 新 乡 43 0 ) 5 03
摘
要: 歌德诗剧《 浮土德》 以主人公浮 士 的精 神成长 为线索 的 , 是 文章从 理性和欲 望 的相互制 约 中分析
“ 浮士德精神 ” 的成 长。浮士德精神在人类社会 中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所 以, 人类 社会 的精神成长也是理性与欲
望即灵 与肉的双重建构下得到发展与完善 的。 关键词 : 浮士德精神 ; 理性 ; 欲望 ; 人类社会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63 1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 34 2 1 )6— 10— 3 17 33 (0 0 0 0 2 0 收稿 日期 : 1 2 0—1 2 0 0— 2
的生命 本原 欲 望 的压 制 ,“ 上帝 创 造 生机 勃 勃 的 自 然 , 本让 人类 生 存 其 问 /可你 却 将 他 远 离 , 亲 原 来 近烟雾 、 臭和 死 尸 骨架 ” 腐 。可 见 , 一方 面浮 士德 的 痛苦 是来 源于对 生命 的欲望 。他渴 望能够 经历别样 的生活 , 以探求人 生 的价值 。另一方 面 , 蒙时期理 启 性 的觉醒 使他相 信人 类 能 战 胜愚 昧 , 是 积极 渴望 他
道 的一 切 。当 回首 往事时 , 发现 自己一无 所有 , 深深
地 为 自己学 者 生 涯 感 到 遗憾 , 不 仅觉 得 自己 “ 他 尚
未有什么真知” 又痛苦地感到 “ , 寻找光明却坠入了 深重的黑暗 /为 了追求 真理 却 陷入 了可悲 的迷 惘” 。因为他 看到 中世 纪僵 死 的学 问是对 生 机勃 勃
理性精神正在驱散中世纪迷信 的浓烟, 人们 的心智
正在 被“ 飙 ” 狂 的风吹 醒 。“ 学 与哲 学 的联姻 更新 科
了人 们关 于世界 的看 法 , 改 变 了 自我 的 理解 与认 也
容 。浮 士德是 一个一 辈子 深居象 牙塔 中研究学 问 的 垂 垂老 者 , 书本上 僵 死 的 知识 并 没有 带 给他 想 知 但
应 的 。歌 德 曾经 一 心从 政 , 蒙 主 义 中理 性 的力量 启 给 了他无 比的 自信 , 图在各 个方 面治 理 国家 , 试 但是 从政 的失 败 使 歌 德 对 理 性 的 力 量 产 生 了 巨大 的疑
作者简 介 : 褚远远 , , 女 河南新 乡人 , 新乡学院教师。
歌德 的 巨著 《 士德 》 欧洲 三 千 年 的 历 史 为 浮 以 背景 , 以浮 士德精 神 的发 展为 线索 , 录 了从 文艺 复 记 兴 到 1 纪人 类精 神 发 展 的历 程 。从 主人 公 先后 9世 经历 的五种 追求 来看 , 士德 精神 的发 展是 在 理 性 浮 指导 下秉 承 了文 艺复 兴时期人 类对 于世俗 欲望 的期 盼, 是在 “ 理性 ” “ 望 ” 与 欲 两种 因素 的互 相 对 立 , 互 相渗 透 的过程 中趋于 成熟 的 。同时浮士德 精神 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