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1. 引言浮士德精神是指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它源自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戏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他无法满足于生活中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追求更高的知识和更大的权力,他渴望掌握一切。
浮士德精神体现了人类对自由、追求和欲望的不断追逐和探讨。
2. 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浮士德精神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浮士德是一个无比渴望知识的学者,他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他想要掌握一切。
他通过与恶魔梅菲斯托费勒进行交易,向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请教,不断追求更高深的知识。
浮士德追求知识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重要工具。
3. 权力的诱惑与追逐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浮士德精神中还蕴含了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
浮士德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权力来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命运。
然而,浮士德并没有将这种力量用于造福人类,而是滥用了权力,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这种权力的诱惑使得浮士德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初衷,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和悲剧。
4. 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问浮士德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浮士德通过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权力,试图找到人生的真谛和存在的目的。
然而,在他的追逐和探索中,他发现自己仍然感到空虚和无趣。
他开始怀疑知识和权力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他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幸福的本质是什么?他追问着这些问题,试图找到答案。
然而,他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取知识和权力,而在于追求真理和美。
5. 浮士德精神的启示与反思浮士德精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它告诉我们,知识和权力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它们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浮士德精神是指德国作家歌德在其著名戏剧《浮士德》中塑造的主人公浮士德所体现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
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和追求无限力量的学者,他不满足于现实的局限,渴望超越人类的极限,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无尽扩展。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类欲望的无止境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从浮士德精神的多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知识的追求,浮士德是一个渴望获取知识的学者,他不断探索、学习,试图突破人类的认知界限。
他对知识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2. 对权力的渴望,浮士德不仅追求知识,还渴望拥有无限的权力。
他希望通过掌握超自然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欲望。
这种对权力的渴望反映了人类对于掌控和改变现实的欲望,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诱惑和腐蚀。
3. 对快乐的追求,浮士德追求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感,他试图通
过各种手段来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对快乐的追求体现了人
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暗示了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可能导致道
德沦丧和精神困境。
4.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浮士德在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过程中,逐渐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他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思考个人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反映了人类对
于存在的困惑和对道德选择的思考。
综上所述,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涵盖了对知识、权力、快乐和人生意义的追求与思考。
它揭示了人类对于无限
扩展和超越的渴望,同时也警示了个人欲望的无度和对道德的挑战。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诗剧《浮士德》是歌德创作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歌德的思想和美学观的发展过程,是他全部生活体验,哲学探究和艺术实践的结晶,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力量的审美概括。
《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德国关于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基本情节,可归结:一幕戏曲,两个赌局,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天上戏曲》是剧作开头,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是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叙述天帝和魔鬼关于人性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
天帝以浮士德为例,认为“人在努力时,难免错误,但他总会成功”。
魔鬼则认为世界是无边苦海,人性怠惰,在苦海中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第一场赌赛引出了第二场赌赛:魔鬼与浮士德的赌赛——“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
魔鬼与浮士德打赌后,魔鬼带他游历世界,浮士德经历了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妙的探索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走出书斋,爱情生活,政治悲剧,美的追求和创造事业。
全剧演绎了浮士德“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的故事,最终他也认识了生命的根本意义和最高目的。
浮士德一生经历漫长的遍历,不断追求探索,凝聚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巨大的“宝石”——“浮士德精神”。
那么“浮士德精神”到底是什么?它指诗剧主人公浮士德以其思想品格和立身行事所表现的思想精神;广而言之,包括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和所表现的思想精神,亦即《浮士德》这部巨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
其基本内涵包括两个部分:自强不息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第一部分,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立足实践和不断追求进取。
第一,重视现实与实践,笃于实践入世的精神。
浮士德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行”以及后来的“走出书斋”的行为。
这些都体现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他认为:“上天把人放在生动的自然里,你却背弃自然,周围是烟尘与霉气,甘愿与人骸和兽骨为伴。
”纯粹的精神生活并不能使人认识真理,“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
经过这种反思,浮士德决心摆脱僵死知识的束缚,投入时代的激流,找到自己愿为之献身的事业:“凡是赋予人类的一切,我都要在我内心体味参详,我的精神抓住至高至深的东西不放,将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心上,于是小我便扩展成全人类的大我。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在外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概念。
浮士德是一个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共同形象,他同时承载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追求。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贯穿于德国文学以及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浮士德精神的起源浮士德的传说最早来源于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戏剧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这是欧洲文学史上对浮士德形象进行了最早的塑造。
从马洛的作品出发,浮士德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学符号,体现了人类对智慧、权力和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求。
二、浮士德精神的内涵浮士德精神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权力和欲望的无休止追逐。
浮士德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通常被描绘成一位博学多才、对人类命运和宇宙奥秘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物。
他渴望超越常人的智慧,同时也追求对世间万物的掌控和统治。
浮士德的内心矛盾以及与恶魔的契约,使得浮士德精神具有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三、浮士德精神在德国文学中的体现在德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被广泛地体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尤其是哥德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们,如歌德的《浮士德》,以及雪莱的《浮士德研究》等作品,都充分展现了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在德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整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浮士德精神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浮士德精神的影响远远不止于德国文学史,它在整个外国文学史上都有着显著的地位。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追求知识、权力和欲望的人性,贯穿于许多文学作品中。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还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都可以看到浮士德精神在不同形式下的具体表现。
我们可以说,浮士德精神已经成为了外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
五、对浮士德精神的个人理解对于浮士德精神,我认为它是一个集合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探索和追求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象征。
浮士德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挑战。
论浮士德精神

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的舒服生活。就好 活了 49 岁, 像推一块石头上山, 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 ” 浮士 德的经历也是如此, 他总是不满足, 在探索以及行动的道 路上, 浮士德似乎永远达不到目的地, 因为他每次行动的 结果都和原来一样—— — 对新的认识和新的现状感到不能 满足, 他只能再去贪图, 再去行动, 好像把滚下来的石头 再次推上山去, 浮士德行动的悲剧性就在这里。然而, 另 一方面, 浮士德也许就在悲剧性的行动过程中, 在汗滴如 雨, 疲倦地看着那块巨石滚下山去的那一刹那, 在永恒漫 长的时间历程与无限的空间中发现了一个真理:人的存 在体现在他的行动中。 在中世纪时期,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天 国的来世生活中, 而把现实的生活视为无足轻重, 因而, 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现实存在的价值,人们对他在社会 中所充当的角色漠不关心。 当封建制度逐渐崩溃, 中世纪 的精神支柱—— — 神学在动摇的时候,人们对自己的认识 “ 发生了变化, 我是谁 ” 被提了出来。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 “ ” 主义者说: 我是人, 凡是人的一切特征, 我都具有。 从根 本上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笛卡儿则把对人的认识提高 到哲学的高度并力图解答这个问题:“ 我疑,故我思;我 思, 故我在。 ” 笛卡儿把人的自我认识放在单纯的 “ 我” 的 思想的体验上, 而忽视了感情、 行动以及社会在体验一个 人存在过程中的作用。 卢梭则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他把处 在动物状态中的人说成是最纯洁、 最高尚的人, 以此来否 定人的理性和人类文明的价值,他唯一肯定的是人的感 情, 认为人只有在感情中才能体验到自己。 歌德则通过浮
・ !"・
重担被减轻了。 然而, 这样反而使野心和欲望展开了它的 翅膀, 自由的思想与大胆握手。由此, 人们逐渐抛弃了过 去规定自己的信仰的传统,相信只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即 可达到高远的真理。道德、 宗教、 政治等等他们都加上了 ” 疑问的网。 总之, 就在这一切都翻了个身, 一切都得复新 来的时候,人们面对着自我意识及人性的觉醒所引起的 焦躁和不安, 寻找着一种新的、 统一世界的理性。 于是, 出 现了敏感、 忧郁的维特, 胆汁质的实干家鲁滨逊以及不断 自新的浮士德这样的艺术形象。浮士德精神实际上就是 表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不断向外扩张,向前进 取, 以及不断探索新的道路的精神, 它是资产阶级从人性 的觉醒到全面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革命行动的反映。 但就思想而论, 浮士德同样摆脱不了他的时代的 “ 贫 困” 。 面对着落后的德国, 他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因为这个 社会 “ 一切都烂透了, 动摇了, 眼看就要坍塌了, 简直没有 一线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 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 ” 。浮士德发现, 靡非斯特的 金钱只是一场骗局,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也是在残酷剥 削人民、 镇压人民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掠夺、 海盗、 走私、 战争是他们惯用的手段。在古典的宁静、 和谐的世 界里面, 代表着近代世界的运动、 变化、 动荡等诸多特征 的浮士德, 更找不到真正的理想王国。 这正是浮士德真正 忧愁的原因, 而他最后所得到的精神上的寄托, 也只是一 种空洞的乌托邦的理想。 浮士德精神的探索达到了顶点, 这无疑是时代的悲剧。就在浮士德仿佛听到几万人民在 海岸劳动, 唱着愉快的歌声的时候, 在他仿佛看见 “ 那熙 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 的时候, 实际上正是魔鬼在挖掘他的坟墓—— — 时间终于战胜了这 位老人的生命。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 精神(上)人类文化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精神的历史,精神造就了人类的文化,早期希腊文化尽管有各式各样的纷争和冲突,但其内在的精神还是和谐的与宁静的,希腊精神被史家称之为"美的精神",美的精神还停留在感性,所以还是一种自在的、尚未展开的人类孩提时代的精神。
我们知道,一种新的精神取代了古代的希腊美神,那就是基督精神,基督精神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它把人类精神中的内在神性展呈出来了。
但是,由于其重心放在彼岸王国,对现实世界采取排斥的态度,因此,最终导致了基督精神的二元分裂,在基督教的裂缝处,近代人文主义潮水般地涌现出来,籍此近代的市民精神取代了基督精神,创造出一个近代的资本主义文明。
但是,由于近代人文主义没能张扬人的内在神性,还是一个有限的人类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有限性是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本性相矛盾的,有限的自我不能肩负起创造世界和创造历史的重任,因此,在近代人文主义的落潮中,一轮新的精神登场了,它就是德国十九世纪的文化精神。
德国的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乐观、最豪迈、最危险、最富有戏剧性的写照,作为统一的精神力量,它贯穿于十八世纪末德国启蒙运动之后的整个十九世纪的文化,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在德国古曲哲学、诗歌和音乐中,这种统一的人类精神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特别是在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第三、五、九等交响曲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这“危险的”、无限的人类精神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
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一般又称之为"浮士德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的歌德,他的巨著《浮士德》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
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了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
浮士德的精神

什么是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精神”就是对现实永不满足、对理想和真理永远不断地追求、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辨明进取的方向,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的精神。
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
歌德具有坚定的启蒙主义信念,相信人类一旦从中世纪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就能无限地完善。
而浮士德就具有永不止息地追求完善的欲望,而且在这个人身上“集中了一切伟大的发展倾向”。
浮士德精神的出发点就在于寻求生命的最高限值和全部奥秘,即使明知“有限永远不能成为无限的伙伴,也依然要走向生命毁灭的终点”。
浮士德一生五次奋斗都以悲剧告终,但是他的不断否定与不断进取,表现的正是人的追求与发展的必然过程。
浮士德的经历表明人类总是给自己提出难以企及的高尚目标,而每向这目标靠近一步,人类都要以自己的错误甚至牺牲为代价;这种庄严的悲剧性决定了人类进步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决定了人类必须一刻不停地努力向上。
在艺术形象上,歌德的浮士德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发展:哈姆雷特只肯定了人的价值但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的作用只是用怀疑哲学的方式提出“生存或是毁灭” 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却未予以解决;而浮士德则肯定人的作用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做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
所以浮士德开始就明白地说出“泰初有为”即通过实践而不断追求真理最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浮士德难题:浮士德在现世生活的大海中畅游,痛饮生活美酒,遍尝人生的酸甜苦辣。
历经了无数欲望的满足、无数造善的初始、无数罪恶的滋生和无数成就与荣誉的获得。
浮士德身上兼有双重人格他把天帝的意志与魔鬼的品行融于一身,天帝所代表的善和魔鬼所代表的恶一同发挥作用。
由此也引出了西方文学中那个有名的“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民间传说。
浮士德原名约翰·乔治·浮士德(1840-1540),是当时一个跑江湖的魔术师,在德国流传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歌德根据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德国的社会状况和个人长期的生活经验,前后经历60年才完成这部巨著。
《浮士德》分为两部。
第一部的“天上序幕”可视作全剧的一个总纲,采用《旧约》中《约伯记》的形式,并在其中注入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新内容。
上帝和魔鬼菲斯特打赌,上帝认为人类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达到更完美、更和谐的生活,持的是乐观主义的态度;魔鬼菲斯特则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毫无意义,人类的发展道路的结果是导致虚无,持悲观主义看法,因而双方把浮士德作为人类的代表进行打赌。
浮士德,这位老博士,他花了一辈子时间穷究学问,当面临晚景凄凉时,他却与魔鬼靡非斯托签下协议,以自己的灵魂为条件,换取青春与爱情。
浮士德从开始便是一个斗士,他与命运斗争,不甘老去,他要重新体验那错失的青春与爱情。
而剧终,因为他的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魔鬼未能得到他的灵魂。
他的灵魂随天使升入了天堂,可以说,浮士德的一生是在奋斗中度过的。
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一般又称之为“浮士德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浮士德》,它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
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了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
当然,浮士德精神不能脱离《浮士德》,但它并不单纯是其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而提升为一种整体性精神。
一、浮士德的精神根基:奋发向上“我们能将他搭救,他永远奋发向上。
”这是歌德诗剧《浮士德》悲剧第二部第五幕中天使的唱词。
天使拯救浮士德,不是因为天使的力量强大,而是浮士德那种永远奋发向上的精神。
在命运面前,他并不服输,他不愿这样老去,所以他与魔鬼签下协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
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声。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
从形象学来说,他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
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气节。
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
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浮士德》的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天上序曲》是剧作的开端,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预示了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第一个赌赛是天帝和魔鬼关于“对世界和人的看法”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第二个赌赛是魔鬼梅菲斯特关于“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的赌赛;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
剧情梗概如下:
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
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
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
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
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
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
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
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浮士德》是一部思想内容很丰富的作品。
有对德国丑恶现实的描绘;又对教会伪善的讽刺;又对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的揭露;又对反动思潮的嘲笑抨击。
但其主要的思想价值,是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挣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任内再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李湘王国的启蒙思想。
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做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
诗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憧憬、追求、成功、幻灭,再憧憬、再追求、再成功、再幻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世界和人类就是在这不断追求、不断幻灭的大循环中矛盾运动、超越自身、发展进步的;诗剧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坚定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但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
主人公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
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
为了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他不怕以鲜血和灵魂作抵押;他在探求人生意义、探索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
作者让他去经受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菲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的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
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无论是在人间或在天上,没一样可满足他的心肠”,始终向上向善。
这些便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这正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些渴望摆脱蒙昧、获取真知而勇往直前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写照。
浮士德又是普通人类的代表,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求之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个人欲求和现实所迷惑,而是一次又一次勇敢的超越了自我,不断走向新生活。
他一方面想节欲精进,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着缠绵悱恻的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清醒的、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盲目的、腐朽王权的支持者。
浮士德身上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也反映了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在于向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该追求的理想,把人们引向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