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浮士德》是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史
诗剧《浮士德》心得

诗剧《浮士德》心得诗剧《浮士德》心得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剧《浮士德》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剧《浮士德》心得1《浮士德》叙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陈旧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交换芳华和爱情。
歌德借这个体裁演绎了宽广、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力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欢歌。
《浮士德》内容博学多才,包含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各方面的常识;方式扑朔迷离,其中有抒发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要素,有期望式悲惨剧、中世纪奥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方法、现代活报剧等等。
《浮士德》是歌德倾泻一生汗水写成的一部宏篇巨作,值得细细品读。
浮士德自强不息、寻求真理,阅历了书斋日子、爱情日子、政治日子、寻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都有实际的根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甚至欧洲资产阶层探究和斗争的精力进程。
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刻画的。
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层上升时期一个先进常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算了。
同启蒙年代的其他资产阶层思维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层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
浮士德走出昏暗的书斋,走向大天然和宽广的实际人生,表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层思维觉悟、否定宗教神学、批评漆黑实际的反封建精力。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惨剧,则是对寻求狭窄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从政的失利,表明晰启蒙主义者开通君主的政治抱负的虚幻性。
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抱负的幻灭。
概述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浮士德”形象的精神内涵

概述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浮士德”形象的精神内涵《浮士德》中“浮士德”既是带有作者精神自传特征的人物形象,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典型,还是整个人类的代表。
其形象的精神内涵具体表现为:(1)“浮士德”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典型作为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浮士德既反映了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特有的局限性。
从歌德自我的精神探索和欧洲知识分子奋斗历程中,歌德提炼出来五个阶段,以探索人生真谛、实现理想、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一以贯之,推动浮士德一一经过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探索阶段,概括了欧洲自宗J改革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整个历程。
在探索的过程中,浮士德只是满足于个人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也只局限于思想领域,一旦面临现实困境就选择逃避而不是反抗,其最后的理性王国也是建立在掠夺和占有的基础上,客观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阶级本质。
(2)“浮士德”是整个人类的代表浮士德又是人类的代表,概括了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了人性的双重性,他的探索“囊括着人类的全部历史”。
虽然浮士德历经挫折,但他积极探索,表现出一种向善的精神。
其死后灵魂被上*帝带上天国,彰显的是对其一心向善之精神的褒奖。
同时,浮士德身上也体现了人性的双重性,存在着善与恶、灵与肉的冲突。
一方面,他不满足于既有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也时常沉迷于名利、地位和权势之中,虽然最后摆脱了现实诱惑和个人欲求的束缚,但是他抵达理想世界的曲折过程本身就说明了其人性内在冲突的存在。
浮士德身上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善”与“恶”的斗争,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体现了歌德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以及歌德对人类终将走向至善的坚定信念。
(3)“浮士德”概括了欧洲资产阶级三百年间的思想探索浮士德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他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道路。
他在思想探索的途程中,否定了脱离实际的知识追求;否定了低级的官能享乐和狭隘的生活;否定了为封建王权服务的政治幻想和从古代艺术中寻找理想的美的意图。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读后感(精选2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士德》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浮士德》读后感篇1《浮世德》它让我看到了这个现实社会下存在的矛盾、无奈、悲惨……书中讲述了5个都市少年,他们怀揣着各自的秘密,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爱与恨的印记。
池海翔这个总被人家称作是怪物的男孩,没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他,他只能独自默默地承受现实给他带来的一切惨痛。
最后,他还是成功了,站立于万人之上了。
纪澜一个矛盾的女生,不愿与最好的朋友滕夕分开,却背地里把滕夕的书桌推翻在地,让书本掉在地上。
然而,她又赶忙捡起书本,用双手擦干净。
滕夕的突然昏倒,让纪澜紧张不已。
她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存在的原型,因为,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也会嫉妒对方比自我优越的条件,从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
虽然,她是矛盾的。
但,她还是选取那宝贵的友情,纵然滕夕已离她而去,已不在人世,她始终还是爱着滕夕的。
而滕夕,有着出众的外貌、乖乖女的性格、殷实的家境,这一切都使人羡慕。
这样完美的女生,却爱上了一个与她截然相反的男生。
这些都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感情是没有界限的。
直到最后,滕夕的离去,她的心里仍然只有他的存在。
那个叫烟焰的男孩。
烟焰,其实本质是好的。
可由于,父亲被车撞后,肇事司机逃跑,家里就开始背负着沉重的债务。
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抢劫,都是为了他的家,为了滕夕。
然而,当他明白那个肇事司机是滕夕的父亲后,他茫然了。
他不明白该如何去应对滕夕,他想对滕夕说:别走,等我出来。
可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直到她的离开。
烟焰只能算是个知途迷返的孩子。
最后一个少年——季岸,他是最悲惨的。
从小父母就去世了,被姨夫姨妈收养。
但是,他厌恶姨妈那异样的眼神。
于是,觉得自力更生。
可他所谓的自力更生,就是在学校附近的一个酒吧里当妓。
他被那些肥肉横生的老男人私养着,做着一些肮脏的事情。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
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声。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
从形象学来说,他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
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气节。
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
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浮士德》的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天上序曲》是剧作的开端,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预示了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第一个赌赛是天帝和魔鬼关于“对世界和人的看法”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第二个赌赛是魔鬼梅菲斯特关于“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的赌赛;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
剧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
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
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
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
《浮士德》梳理分析

《浮士德》歌德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成就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缚和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
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
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魏玛十年”与意大利之游。
放弃了狂飙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道主义理想。
剧本《艾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
3.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1794-1805)也是与席勒合作的十年。
他们合作写诗。
共同创办杂志,办魏玛歌剧院。
二人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都主张以古代希腊罗马文艺为楷模,贯彻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强调古典主义。
二人共写了上千首批评性的《警句》、竞写歌谣。
歌德相继写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士德》第一部。
4.理想深化与艺术圆融时期(1805-1832)研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和东方文学与哲学,与思想家艺术家交往,视野开阔,提出“世界文学”的思想,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智,探索宇宙人生,追求理想,向哲学化的深度开掘。
作品主旨转向了人与世界、灵与肉、成与毁以及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在稳重中透露出浓郁的探索追求的激情,在明澈恬淡中表现出聪明的智慧。
长篇小说《亲和力》、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
浮士德题材来源来自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在歌德之前已有许多作家写过这个题材的文学作品。
无名氏:《浮士德平生》,1587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604莱辛:《浮士德》片段,1784克林格尔:《浮士德》,1791沙米索:《浮士德》,1813一生追求,五幕悲剧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繁琐哲学和伪科学中挣脱出来(知识悲剧),探索新的生活道路,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爱情悲剧),经过为封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与对古典艺术与古典美的理想的追求(海伦悲剧),终于达到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控制及对大自然的改造(事业悲剧),最后在人类未来的幸福理想社会的预感中得到满足。
浮士德的艺术特点

浮士德的艺术特点浮士德的艺术特点《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力作,它属于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巨著之一,奠定了歌德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这部作品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概括了这一阶段的人类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宏伟气魄。
它诉诸形象阐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容。
《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
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
这些传说后来成为文学家们经常利用的创作素材。
《浮士德》以欧洲近代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成的。
它交代了两个赌赛,一是天帝和魔鬼的赌赛:天帝相信人能克服障碍和迷途,永远前进;魔鬼则认为能把浮士德引上歧途。
于是由此引出了第二个赌赛,即魔鬼与浮士德的赌赛:浮士德在中世纪的书斋里,不满足死的知识,苦闷欲绝。
这时魔鬼乘隙而入,与他订约,甘愿做他奴仆保证帮他解除烦恼,尽情享受;如果浮士德一旦感到满足,就成为魔鬼的奴仆。
这个赌赛成为全剧矛盾冲突的中心,也是剧情的开端。
订约后,魔鬼让年满半百的浮士德喝了魔汤而恢复了青春,他在大街上遇上了民间少女葛丽卿,彼此相爱,但遭到少女家庭反对,结果造成了悲剧:葛丽卿由于给病母服多了药而使母亲中毒身死;哥哥因欲阻止他们幽会而与浮士德发生冲突,死于非命;她自己则因溺杀私生子而被囚、致疯、自杀。
浮士德受到极大的良心谴责。
第二部开始,浮士德在一个山明水秀之乡,无数精灵围着他歌唱,使他忘却罪愆,精神得到转机。
魔鬼把他带进一个皇宫里。
时值这个腐败的朝廷发生财政危机,浮士德建议发行纸币,使其暂时渡过难关。
皇帝知道浮士德会魔术,便令他设法让古希腊美女海伦的幻影出现,以供众人欣赏。
浮士德靠了魔鬼的帮助,果然应验了。
浮士德一见海伦美貌绝伦,魂魄全销,昏倒在地。
一部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史

一部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史——《浮士德》简析2011021107 宣超【摘要】《浮士德》是歌德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
它不仅代表了歌德一生思想艺术和探索的结晶,还是欧洲新旧两种制度交替时代的见证者,被誉为“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
本文将结合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发展道路,具体分析作品《浮士德》和其中的五段“悲剧”,论证《浮士德》是一部文艺复兴300年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史。
【关键字】浮士德;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精神发展史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被视为“现代人的圣经”。
它同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并列为西方史上四座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伟里程碑。
更被郭沫若称作“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 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再具体一点这则是一部文艺复兴以来300年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史。
一、创作背景《浮士德》创作于1773至1831年,前后历时五十八年。
在这五十八年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封建制度逐步衰微,民不聊生,工农业落后,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但是德国知识界在英法启蒙运动影响下率先觉醒。
由于现实落后,他们只能在精神领域里构筑理想王国。
造成了德国在文学上辉煌,在政治社会上落后的强烈反差的现象。
所以,在社会历史上,歌德经历了两种制度的交替;在文学史上,歌德则经历了两次大的文学运动,即十八世纪下半叶的启蒙运动和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
由此可见,歌德创作的《浮士德》贯穿于两个时代之间,是一个时代的总结,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启,他目睹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知识分子的觉醒,描绘出了在此阶段这些知识分子在不同时期的矛盾和挣扎。
因此,《浮士德》是一部活生生的资产阶级精神发展史。
二、“浮士德”的塑造《浮士德》取材于16 世纪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故事中的浮士德博学多才, 上通天文下晓地理, 并通魔术。
歌德以他诗人的灵感发现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喜欢探求知识,探求宇宙的无穷智慧,暗合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点。
《浮士德》灵魂和精神的发展史剖析.

三、
浮士德身上兼有双重人格,他把天帝的意志与 魔鬼的品行融为一身,天帝所代表的善和魔鬼所代 表的恶一同发挥作用。由此,也引出了西方文学中 那个有名的“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 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 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 灵魂;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 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康德认为,道德必须脱 离人的动物本能(去苦求乐)而诉诸于超人性的纯 粹理性。
人员:
王碧研,王柯鑫,谢闯,徐吉征,宋晓宇,汪瑛, 王昕妍,夏君瑞,徐晓玉,苏航,孙影。
感谢大家的共同努力!
二、 浮士德的所有行为,其实质是指向一个终极目
的、包孕着形而上的追求,但是他却在追求的中途 从太阳得到启示:目标是不可及的,生命不可能趋 向目标,人生本是在目标引领下的反复与回旋。
启蒙主义的中心命题是对人自身力量、自我价 值的信任,而20世纪的失落正是从对人自身的失望 开始的,歌德通过浮士德与魔鬼签约时说的“我从 前把我自己吹得过分,/我其实只能和你(指靡菲 斯特)品衡”将“人”降到了“魔”,几乎预先宣 告了现代主义对人文传统的颠覆。
一、
自 强
不 息
浮
的士
理德
性精悲 剧神来自与浮士
德
难
题
一、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
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 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从形象学 来说,他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 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也是德意志民族 一直保持的民族气节。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 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 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从 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 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浮士德》是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史
《浮士德》,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诗剧故事。
歌德创作《浮士德》,前后经过了六十余年,而这六十余年恰恰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
歌德开始写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到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大变动之中。
浮士德,从一个人的小书屋中走出来,到两个人的世界到官场生涯到美的精神世界到广阔的发现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在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与文艺复兴的发现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自由,个性应该解放是有一定契合的。
全书以浮士德的思想变化为主要线索,以天主与魔鬼的赌约、浮士德与魔鬼的赌约为主要矛盾和冲突。
第一部到第二部是主人公从现实世界走向了政治舞台、神话世界和大自然,意味着他从“凡夫俗子”发展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浮士德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
浮士德毕竟是中世纪的书斋中走出来的,他身上仍有明显的旧的痕迹,他性格充满了矛盾,但是从书斋中走出来后,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世人生,浮士德的精神境界在攀升,整个过程和浮士德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运动。
《浮士德》是大悲剧中套着许多小悲剧,包括着知识悲剧、爱的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的悲剧。
作为中世纪学者浮士德,一生对知识探求知识换来生命的不满足。
阴暗的书斋是中世纪牢笼的象征,浮士德从书斋中走出来,表示了歌德对中世纪思想体系的否定以及他要恢复人与自然联系的渴望,这既是人文主义思想家精神的写照,也是歌德早年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的体现。
在二人世界中,体现了纯感官的享受短暂而罪恶,但它又是人性实在性的一个证明。
浮士德厌恶莱比锡下层酒馆的放纵生活,放弃与格雷琴的爱情,可以看做是早期资产阶级“享乐人生”口号与主张的否定,同时也是对文艺复兴时期新资产阶级所作所为进行批判。
从小世界走向大世界,浮士德企图通过政治生活实现人生的理想,然而封建王朝的腐败,使他不可能有所作为。
在这里概括了歌德本人十年的宫廷体验和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经验。
在18世纪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封建制度已面临崩溃的时候,仍有许多启蒙思想家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寄托在为封建王朝服务时所做的改良上。
歌德通过浮士德的政治悲剧,否定了这条路。
而在美的悲剧,浮士德与爱伦的结合告诉我们无限制地追求美,最后也是要失败的。
人世间只有美的幻影,并没有美的实体,美的追求与幻灭提升了浮士德的境界。
希腊罗马的空想性,海伦最终的消逝集中有力地否定了17世纪古典主义者和18世纪下半叶德国一些思想家通过艺术改造社会的主张。
在最后的事业悲剧中,浮士德肯定了改造自然这一事业的意义。
他的那种试图通过劳动来建造一个人民安居乐业,无害无灾的人间乐园的思想,其实质就是19世纪初期欧洲空想社会思想的反映。
浮士德人生中的五个悲剧,反映了资产阶级精神世界探索道路的历程,种种
经历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探索道路上的坎坷和磨难。
浮士德,作为一个人文主义的继承者,一生贯穿着批判精神和辩证精神,一生也在不停地探索真理。
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浮士德精神产生的时代根源。
浮士德身上,浓缩着资产阶级精神世界探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