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精神整理

合集下载

精选有感于《浮士德》精神汇编

精选有感于《浮士德》精神汇编

精选有感于《浮士德》精神汇编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

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

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

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

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

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

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1. 引言浮士德精神是指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它源自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戏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他无法满足于生活中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追求更高的知识和更大的权力,他渴望掌握一切。

浮士德精神体现了人类对自由、追求和欲望的不断追逐和探讨。

2. 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浮士德精神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浮士德是一个无比渴望知识的学者,他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他想要掌握一切。

他通过与恶魔梅菲斯托费勒进行交易,向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请教,不断追求更高深的知识。

浮士德追求知识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重要工具。

3. 权力的诱惑与追逐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浮士德精神中还蕴含了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

浮士德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权力来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命运。

然而,浮士德并没有将这种力量用于造福人类,而是滥用了权力,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这种权力的诱惑使得浮士德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初衷,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和悲剧。

4. 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问浮士德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浮士德通过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权力,试图找到人生的真谛和存在的目的。

然而,在他的追逐和探索中,他发现自己仍然感到空虚和无趣。

他开始怀疑知识和权力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他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幸福的本质是什么?他追问着这些问题,试图找到答案。

然而,他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取知识和权力,而在于追求真理和美。

5. 浮士德精神的启示与反思浮士德精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它告诉我们,知识和权力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它们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浮士德精神是指德国作家歌德在其著名戏剧《浮士德》中塑造的主人公浮士德所体现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

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和追求无限力量的学者,他不满足于现实的局限,渴望超越人类的极限,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无尽扩展。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类欲望的无止境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从浮士德精神的多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知识的追求,浮士德是一个渴望获取知识的学者,他不断探索、学习,试图突破人类的认知界限。

他对知识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2. 对权力的渴望,浮士德不仅追求知识,还渴望拥有无限的权力。

他希望通过掌握超自然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欲望。

这种对权力的渴望反映了人类对于掌控和改变现实的欲望,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诱惑和腐蚀。

3. 对快乐的追求,浮士德追求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感,他试图通
过各种手段来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对快乐的追求体现了人
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暗示了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可能导致道
德沦丧和精神困境。

4.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浮士德在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过程中,逐渐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他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思考个人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反映了人类对
于存在的困惑和对道德选择的思考。

综上所述,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涵盖了对知识、权力、快乐和人生意义的追求与思考。

它揭示了人类对于无限
扩展和超越的渴望,同时也警示了个人欲望的无度和对道德的挑战。

浮士德精神整理---精品管理资料

浮士德精神整理---精品管理资料

如何理解浮士德精神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

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

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

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整部作品围绕浮士德对自我生命意义和人类理想的紧张探索与追求,以找寻新的精神信仰和信念支撑。

浮士德正是作者所寄托的这种求索精神的典型体现.可以说浮士德是德意志整个文化时期的象征,他一生不断追求,积极的、奋斗的、克服生存,在他看来,西方这段历史和文化都来源于这种“浮士德精神”。

那么所谓“浮士德精神”到底是什么呢?(一)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浮士德是个一辈子深居象牙塔中研究学问的垂垂老者,当他回首往事时,深深地为自己学者生涯感到遗憾,所以就和魔鬼靡非斯特定了契约,把自己的灵魂买给了魔鬼,只求能够经历别样的生活,以探索人生的价值。

所以浮士德的性格兼有神性和魔性.性格上的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

他先经历了爱情生活,但爱情不能给他带来幸福,玛甘泪的悲剧使他心存内疚;于是他又开始了政治生活,接着回到古希腊,但这些都没有使浮士德感到一点点满足。

最后,他得到海边的一块海滩,终于在“开创性的人类劳动”面前喊出了“停一停吧,你真美丽”,倒地而死,结束了他探索的一生。

他的一生,就是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一生。

(二)“浮士德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

作为一个启蒙主义的理性主义者,浮士德相信真理的存在.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从对一种理性的否定到对另一种理性的肯定,完成了在精神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简析《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式精神

简析《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式精神

简析《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式”精神刘海杰赤峰学院教育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个传奇的不朽人物,浮士德的精神数百年来一直被许多人解读和追捧,一般公认的“浮士德”式精神是不满现状,勇于追求。

浮士德有一颗永远躁动不安的心,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所以浮士德被赋予了普遍的人类意义:勇于追求。

浮士德在对知识进行追求的时候感到知识是于事无补的,并不是浮士德对知识本身和真理的厌弃,而是厌倦了中世纪的、陈腐的经院哲学和虚无的神学,他的一生从没有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浮士德也不是仅仅只会纸上谈兵,他多次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而且浮士德很注重对个体生命快乐和享受的追求,这种追求常常被称作“小我”或者是说“个人和个体追求”。

虽然这种精神的解读常常被忽略,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关键词]《浮士德》;浮士德式精神DOI:10.16412/ki.1001-8476.2015.36.03159语文建设2015.12y ūw én ji àn sh è关注教学语言文学文化纵横学术·不是浮士德对知识本身和真理的厌弃,而是对中世纪陈腐的经院哲学和虚无神学的厌弃。

不仅如此,他对真理的追求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且浮士德并不是空谈妄议,而是多次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追求真理,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始终是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口号之一,这一点在浮士德身上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浮士德执着追求真理,不愿信口乱谈自己不甚了解的问题和知识领域,他渴望冲出中世纪陈腐经院哲学的桎梏,去探索整个世界的真理和奥秘,体会人生在真理照耀下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在诗剧中浮士德有很多独白,在这些独白中浮士德对真理的渴望充溢在字里行间。

他常常说自己想要拨开一些知识的迷雾,快活享受着真理的清露,想让生活的真理带走他无尽的烦恼,带他多年来对浮士德追求精神的解读从未间断,其中有人认为浮士德追求的是理想的精神生活,就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古典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所追求的理想精神生活和积极进取精神。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在外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概念。

浮士德是一个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共同形象,他同时承载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追求。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贯穿于德国文学以及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浮士德精神的起源浮士德的传说最早来源于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戏剧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这是欧洲文学史上对浮士德形象进行了最早的塑造。

从马洛的作品出发,浮士德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学符号,体现了人类对智慧、权力和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求。

二、浮士德精神的内涵浮士德精神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权力和欲望的无休止追逐。

浮士德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通常被描绘成一位博学多才、对人类命运和宇宙奥秘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物。

他渴望超越常人的智慧,同时也追求对世间万物的掌控和统治。

浮士德的内心矛盾以及与恶魔的契约,使得浮士德精神具有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三、浮士德精神在德国文学中的体现在德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被广泛地体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尤其是哥德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们,如歌德的《浮士德》,以及雪莱的《浮士德研究》等作品,都充分展现了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在德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整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浮士德精神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浮士德精神的影响远远不止于德国文学史,它在整个外国文学史上都有着显著的地位。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追求知识、权力和欲望的人性,贯穿于许多文学作品中。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还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都可以看到浮士德精神在不同形式下的具体表现。

我们可以说,浮士德精神已经成为了外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

五、对浮士德精神的个人理解对于浮士德精神,我认为它是一个集合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探索和追求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象征。

浮士德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挑战。

《浮士德》梳理分析

《浮士德》梳理分析

《浮士德》歌德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成就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缚和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

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

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魏玛十年”与意大利之游。

放弃了狂飙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道主义理想。

剧本《艾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

3.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1794-1805)也是与席勒合作的十年。

他们合作写诗。

共同创办杂志,办魏玛歌剧院。

二人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都主张以古代希腊罗马文艺为楷模,贯彻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强调古典主义。

二人共写了上千首批评性的《警句》、竞写歌谣。

歌德相继写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士德》第一部。

4.理想深化与艺术圆融时期(1805-1832)研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和东方文学与哲学,与思想家艺术家交往,视野开阔,提出“世界文学”的思想,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智,探索宇宙人生,追求理想,向哲学化的深度开掘。

作品主旨转向了人与世界、灵与肉、成与毁以及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在稳重中透露出浓郁的探索追求的激情,在明澈恬淡中表现出聪明的智慧。

长篇小说《亲和力》、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

浮士德题材来源来自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在歌德之前已有许多作家写过这个题材的文学作品。

无名氏:《浮士德平生》,1587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604莱辛:《浮士德》片段,1784克林格尔:《浮士德》,1791沙米索:《浮士德》,1813一生追求,五幕悲剧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繁琐哲学和伪科学中挣脱出来(知识悲剧),探索新的生活道路,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爱情悲剧),经过为封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与对古典艺术与古典美的理想的追求(海伦悲剧),终于达到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控制及对大自然的改造(事业悲剧),最后在人类未来的幸福理想社会的预感中得到满足。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是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

“浮士德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

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

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

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

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

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

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败。

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即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复活于现代。

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

最后阶段描写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

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浮士德精神
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

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

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

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整部作品围绕浮士德对自我生命意义和人类理想的紧张探索与追求,以找寻新的精神信仰和信念支撑。

浮士德正是作者所寄托的这种求索精神的典型体现。

可以说浮士德是德意志整个文化时期的象征,他一生不断追求,积极的、奋斗的、克服生存,在他看来,西方这段历史和文化都来源于这种“浮士德精神”。

那么所谓“浮士德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一)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浮士德是个一辈子深居象牙塔中研究学问的垂垂老者,当他回首往事时,深深地为自己学者生涯感到遗憾,所以就和魔鬼靡非斯特定了契约,把自己的灵魂买给了魔鬼,只求能够经历别样的生活,以探索人生的价值。

所以浮士德的性格兼有神性和魔性。

性格上的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

他先经历了爱情生活,但爱情不能给他带来幸福,玛甘泪的悲剧使他心存内疚;于是他又开始了政治生活,接着回到古希腊,但这些都没有使浮士德感到一点点满足。

最后,他得到海边的一块海滩,终于在“开创性的人类劳动”面前喊出了“停一停吧,你
真美丽”,倒地而死,结束了他探索的一生。

他的一生,就是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一生。

(二)“浮士德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

作为一个启蒙主义的理性主义者,浮士德相信真理的存在。

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从对一种理性的否定到对另一种理性的肯定,完成了在精神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他这个、知识渊博了解所有的哲理、法律、医典以至神学,并在永恒的精神的世界里面苦苦地挖掘甚至发展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

他清楚地认识到,真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间。

他“要领略尽全人类所赋有的精神”,把所有的真理都贯注在自己的心中。

他发现了最真诚的爱情,又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制度与这种人性的冲突,于是,他又去寻找一个理想的社会。

他游遍了古典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以至未来的世界,力图把复杂的过去和未来的未知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得到一个完美的解答。

最后,在集体的劳动中,他找到了真、善、美的最高统一。

他已经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感觉到沐浴着真理的光芒。

浮士德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所得到的真理的解答,也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所证明的那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谁也不会达到真理的顶点。

浮士德深深地感到自己有限的生命与这永远探索真理之间的矛盾。

在完成他一生最伟大的飞跃——从个人主义的探索到为全人类而服务之后,浮士德似乎解决了这个矛盾。

他把自己所有有限的精力都放到填海造田的事业中,他要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创造潜能,他们可以自由地开拓地劳动。

浮士德认为这就是最理想的社会,最理想的人生,到这里浮士德精神的探索达到了顶点,然而他最后所得到的精神上的寄托,也只是一种空洞的乌托邦的理想。

但他相信这样的社会一定会到来,即使不在他存在的时候到来,也会在他的将来到来。

这样,对于浮士德来说,他所
要完成的是发挥自己生命的最大能量,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进行创造性的行动。

并不是为了行动而行动,也不是为单纯地表现生命的存在而行动,而是为了生活和自由,为了崇高的真理而行动,这才是浮士德精神的最深意义,也是浮士德燃烧自己而不成为灰烬的原因。

浮士德的经历表明:人类的命运既是因果的又是宿命的,既是自主的又是他主的,既是乐观的又是悲观的,最终还是乐观的。

作品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挣拖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

肯定人的作用,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

同时诗剧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坚定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但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我想,浮士德精神的真正涵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