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园林概况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的转折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的转折点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儒、道、释、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以园林发展以很大的影响。

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于以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所以说,魏晋南北朝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以下是分别在背景,思想的文化上对魏晋南北朝园林转折的详述:一、背景
①社会经济出现新格局。

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庄园经济显著发展;生产技术进步。

②世家大族与门阀制度的改变时政治的最主要特征。

政治上,他们世袭高官,享有极高地位和特权,且在经济上占有雄厚财力,拥有大规模的土地和庄园,文化上实行垄断。

二、思想
①因战乱,更朝换代快,所以人们持悲观失望之态,消极颓废,盛行庄子的及时行乐、沉迷思想。

②文人追求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风尚。

三、文化
①因思想不受朝堂,儒学限制,得到飞跃,人生追求返璞归真。

②壁画,书法,绘画技术得到发展,并成熟。

③文学大都表现悲观思想,感悟人生死痛。

同时建筑技术的进步,观赏植物栽培之普遍,则又为造园的兴旺发达提供物质的技术上的保证。

《园林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

《园林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

园林艺术开发,山水园林开始发展,造园活 动普及民间。
三、南北朝 (一)历时 公元420~589年,为南朝时期,共历时160余年, 顺次为宋、齐、梁、陈四国; 公元439~581年,为北朝时期,共历时140余年, 从北魏开始,后分为二支:一支为东魏、齐,一 支为西魏、北周。公元581年,北周被隋取代。 (P辞海162)
出现了著名大画家顾恺之,他的人物画清晰、
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顾恺之:六朝三杰(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 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之一,无锡 人,东晋画家,人物画家。其《庐山图》被 称“山水之祖”。画作真迹已失传,现存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两摹本。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园林方面,两晋时期由于思想活跃,促进了
四、时期特点(重点) 1、在长达360多年大混乱的时期里,社会处于 大分裂、大动荡、人口大迁移状态,从而促 进了民族大融合,思想十分活跃。在社会意 识形态领域里,人们摆脱了汉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束缚,文化思想方面比较自由 开放。儒家的纲纪观念,法家的法理观念, 渐渐地减弱了对人们的影响。由于社会动荡 不安,人们普遍流行消极悲观的情绪,在人 生无常、生命短促的悲叹中,滋生“及时行 乐”思想。
名士们以任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
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一方面表现 为饮酒、服食、狂狷的具体行为,另一方面 则表现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 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流”。 3、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从而启导着知识分子阶层对大自然山水去进 行再认识,从审美的角度去亲近它、理解它。 社会上普遍形成了士人游山玩水的浪漫风习。
文学家陶渊明,他的诗真切动人、恬然自然, 人称田园诗。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 《归 去来辞》《桃花源诗》与诗序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描写一个环境优美、丰衣足食、 不纳苛税,处于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对后 世影响甚大。

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研究

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研究

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研究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研究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演进。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园林艺术迈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的研究,探讨这一时期园林艺术的特点、影响以及对后世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值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剧变时期。

这个时期的园林艺术,对于传统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宫殿园林为主,展现了帝王的权势与财富;二是以私家园林为主,突出了士人的文化修养与审美追求。

在宫殿园林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建设主要集中在洛阳、长安、建康等帝王都城。

其中,洛阳的园林规模最大、风格最为独特。

以洛阳宫为代表的园林,通常采用“以殿为中心,凭借建筑和景物相互交融”的设计手法,展现了帝王的威严与荣耀。

洛阳宫中的九曲溪、玉华山、建章池等,以曲折多变的水景和巧妙布置的假山为特色,构建了壮丽的景观。

而在私家园林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更多地体现了士人的文化修养与审美追求。

这些私家园林通常以王羲之、左思、庾信等文豪的府第为代表,注重园林的意境烘托和文化内涵。

例如,王羲之的府第就以“懿园”命名,整个园林以自然山石、奇花异树为背景,加之温泉、池塘等元素的巧妙运用,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相融的效果。

魏晋南北朝园林的特点还体现在布局与构造上。

与前代的园林相比,魏晋南北朝的园林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园林的布局更加灵活多变,注重景致的曲折和错落。

同时,园林的构造手法也更加讲究,巧妙运用水、土、山石等自然元素,并通过园中建筑的布置与之相互衬托,形成了独特的园林美。

魏晋南北朝园林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密不可分。

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既继承了前代园林的基础,又在宫殿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追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也对后世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的研究,揭示了这一时期园林艺术的特点和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
动,出现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情况(南 朝尤为突出)
• 南朝的文人士大夫善于鉴赏园林,逐渐培养了一 种园林审美心态
• 此时期的私家园林,有建在城市里面或近郊的城 市型私园—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 别墅
• 城市私园
– 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以北魏首都洛阳为代表)
• 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还成了斗富的手段 • 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也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
• 作为后世别墅园的先型,代表天然清纯的风格
• 所蕴含的隐逸情调、表现的山居和田园风光, 深刻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 创作
• 寺院园林
– 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
– 郊野寺观尤其注重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对于各地 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公共园林
• 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开始见于文献记载 • 文人名流经常聚会的新亭、兰亭等一些近郊
的风景游览地,具有公共园林性质 •亭
在汉代是驿站建筑 演变为点景手段 又逐渐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
• 兰亭与《兰亭集序》
– 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兰亭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 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 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 也。……
其功用在
于承受上部支 出的屋檐,将 重量直接或间 接地传到柱上
补充材料2:歇山屋顶
歇山屋顶——又称九脊顶
乾清门
重檐歇山顶
苏州玄妙观
谢灵运是中国
历史上伟大的诗人, 也是见诸史册的第 一位大旅行家。其 诗充满道法自然的 精神,贯穿着一种 清新自然恬静之韵 味,一改魏晋以来 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李白、杜甫、王维、 孟浩然、韦应物、 柳宗元诸大家,都 曾取法于他。

园林史 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园林史 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知识界胜谈佛教; • 道教兴盛; • 佛寺、道观大量出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玄佛合流,寺园一体。
二、寺观园林三种类型: 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制的园林; 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绿化。
三、城市寺观园林 宗教活动场所、居民活动中心、各
种宗教节日法会、斋会等
• 对自然美的鉴赏取代对自然所持的神秘、 功利和伦理的态度,而成为此后的传统美 学的核心;
• 文学: 山水诗文出现; • 绘画:出现独立的山水画。
三、技术基础: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
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建筑技术进步,观赏植物栽培普遍化
第二节 皇家园林
邺城 洛阳 建康
邺城
(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 城市结构严谨,以宫城(北宫)为全
盘规划的中心。 •轴线 •分区 •给水
曹 魏 邺 城 平 面 复 原 图
1 司马门 2 显阳门 3 宣阳门 4 升贤门 5 听政殿门 6 听政殿
7 温室
8 鸣鹤堂 9 木兰坊 10 楸梓坊 11南止车门 12延秋门
13长春门 14端门 15 文昌殿 16 大理寺 17宫内大社 18郎中令府
19相国府 20奉常寺 21大农寺 22御史大夫府23少府倾寺
东林雪景
文佛塔
第五节 其他园林
新亭 兰亭
千古风雅一兰亭
兰亭集序
第六节 小结
转折期园林特点: —规模由大入小; —造景由神异色彩转化到浓郁的自然气氛; —创作手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写意相结合; —建筑与其他自然要素密切协调; —皇家园林中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甚至是唯一的功 能,“宫”已具有“大内御苑”的性质;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 —寺观园林开拓造园活动的领域,向世俗化的方 向发展; —皇家、私家、寺观三大类型并产的场地和设施; 自然美,文化素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一、先秦时期(起源阶段)1. 起源背景2. 功能特点- 这一时期园林的功能以实用为主,如狩猎、通神等,但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观赏游乐性质。

二、秦汉时期(发展阶段)1. 园林规模与类型的发展- 汉代的园林类型更加丰富,除了宫苑外,还有私家园林的出现。

西汉的上林苑是这一时期宫苑的代表,它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水出入其中。

苑内有众多的宫、观等建筑,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集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2. 园林造景手法的初步形成- 在造景手法方面,秦汉园林开始注重对山水的利用和改造。

例如上林苑中,既有天然的山水地形,又有人工开凿的池沼,如昆明池。

同时,园林中建筑的布局也开始与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初步的山水园林格局。

而且,在植物配置方面,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划,上林苑内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木,种类繁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转折阶段)1. 社会背景对园林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却非常活跃,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并逐渐兴盛。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对园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不得意,往往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然之美。

2. 园林风格的转变- 园林风格从秦汉时期的宏大、华丽向自然、质朴转变。

私家园林大量兴起,如石崇的金谷园。

金谷园位于洛阳城西北郊的金谷涧中,园内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蔽翳,还有水碓、鱼池等景观。

园主在园中过着饮酒赋诗的生活,园林的设计注重自然山水的营造,追求一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四、隋唐时期(兴盛阶段)1. 皇家园林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唐代的大明宫是当时最重要的皇家宫殿园林之一。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建筑宏伟壮丽,园林景观丰富。

太液池是大明宫的重要水景,池中有蓬莱山等岛屿,象征着海上仙山,体现了秦汉以来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布局模式。

中国园林文化起源与发展

中国园林文化起源与发展

(三)隋唐——风景园林全面发展
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又一个繁荣兴旺的高潮, 园林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表现: 1、私家园林进一步与文学和绘画结合在 一起,更加注重诗情画意,追求淡雅秦汉遗风,只是宫殿楼宇更显恢 弘气魄,山水布局更加灵活。 (1)隋文帝时期的大业城和仁寿宫。 (2)隋炀帝时期的东都洛阳宫苑。 (3)唐长安城的主要宫苑有禁苑(三苑)、大明 宫和兴庆宫。
中国园林文化
目录
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与特点
中国园林造林要素 中国园林的主要构景手法 世界遗产之中国园林
概述
中国园林是为游览观赏、起居理事、读书养 性等而建的,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厅、堂、 榭、轩、楼、台、阁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 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载 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人文观与美学理想的追求。
一、中国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一)汉代以前 (二)魏晋南北朝 (三)隋唐 (四)两宋 (五)明清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发端于殷商,觉醒 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其演进过程必然地与中国文人的价值取 向、审美观念、人格追求以及艺术情趣的 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
(一)汉以前—— 以帝王贵族狩猎苑囿为主体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 最初的形式为囿——供统治者的生活消费, 一种物质的满足。 “台”——通神和观察天象,是统治 者对上天的膜拜与精神的寄托。
周文王灵台
吴王夫差姑苏台
苑和台共存,意味着两者结合从而构成了中国园林最初的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 秦汉时代——营建宫室花囿
私家园林分成南北两支,北以洛阳为主, 南以苏州为胜
技法——日趋成熟,园林与诗、画的结 合更为紧密,石材堆叠假山更为普遍, 几乎达到“无园不石”的地步。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摘要: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重要转折期。

在此期间,不但皇家园林继续发展,同时,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新类型出现。

园林的本质也有了新的变化,开始追求陶冶情操,安顿心灵的精神需求。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山水特征由此显现,为后期的繁盛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宗教,经济,技术等。

本文着重于阐述这一时期影响园林发展的因素,以及这一时期各类园林的特征,整体把握这个园林史上重要的历史阶段,深化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认知。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转折,自然山水园,影响因素,特征1.总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得上是时间最长的动荡混乱时期。

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东两晋,再到北魏刘宋两方南北朝对峙,直至隋兵渡江灭陈,中国才又恢复统一。

这段动乱时期虽然产生了明显的弊端,但却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

无论思想哲学,文化艺术,还是宗教科技都发生了诸多变化。

而中国古典园林,在商周秦汉时期形成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重大转折,后在唐宋时期逐渐走向繁盛和成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的转折期。

这个时期的园林在秦汉皇家园林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时孕育了私家园林以及寺观园林,还有在当时属于非主流的具有公共园林性质的风景游览地。

自然山水式园林从这里萌芽,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园林的特色和瑰宝。

中国古典园林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等方面共同孕育的结果。

与此同时,园林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它领域的走向。

这一时期的园林特点比较明晰,除延续秦汉时期园林的气势和规模之外,摒弃了祭祀,神说等虚幻色彩,向自然山水园林逐渐过渡,开始了模仿自然,再现自然。

虽然还只是限制于对自然的写实,没有做到真正的写意。

但不可否认的是魏晋南北朝的园林为后来唐宋自然山水园林的发展繁盛做了坚实的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山水有清音”
魏晋南北朝士人重新认 识了自然,将自然纳入到 审美视野,促成了自然山 水 园的形成。他们将深情 投向大自然,在自然之中 发现了自我的影子与镜像 , 使自然山水感情化、精 神 化。
1、“山水有清音”
左思的“非必丝与竹,山 水有清音”,将山水的清响 看作妙绝的天然音乐。 胃袁 山松的“山水有灵,亦 当惊 知己于千古矣”,更使 人与 山水达成了真正意义上 的融
至此,中国古典园林皇家 、 私家、寺观三大类型都已 形
成。爨
中外古典园林史
4.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园林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概况
1、朝代更迭
東漢



西晉
東晉
五胡十六國

北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東魏 西魏

北齊
------ ---- 北周

2、“人的觉醒”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现实的惨淡,生活的多舛, 生 命的脆弱,使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前所未有地冲击。
2、“人的觉醒”
通。uBi
1、“山水有清音”
魏晋南北朝士人将自然美外化为多种形式,以山水为题材的 文艺创作日趋繁盛,作诗有了山水诗,绘画有了山水画,造 园 也便有了山水园园林。
2、造 园实践
魏晋南北朝 时期士人所造 的私家园园林开 始大量涌现。
2、造 园实践
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皇 家园林继续发展;同时由于 佛教的兴盛,出现了寺观园 林。
人们不再固守传 统理论,转而将目 光投向了自身,思 考生命的意义和价 值,玄学思想于是 广泛流行。
2、“人的觉醒”
佛教也摆脱了被看作等同于 中国道术的一种信仰状态,呈 现出融合玄学、儒家、道家的 新特色,发展迅速,上至达官 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几乎全民
信佛。Hi
2、“人的觉醒”
士人意识到个体的存在 , 自我意识觉醒,他们忠 于 自己的个体感受和生命 体 验,表现了他们对个人 情 感的放任。但这种任性 的 背后,却又常常饱含深 情。
2、 “人的觉醒”
桓伊对音乐的“一往深情”,卫玠渡江时的“百感交集”,桓温 对琅琊柳“木犹如此”的感慨,无不表现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无 限命眷价恋值,的对不生懈命探有求限。、人生无常的深邃体悟,对宇宙本体、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园园林发展重要的转折期,在造 园 思想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