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省庄简介
珠海接霞庄简介

珠海接霞庄简介珠海接霞庄是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海市的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景观。
该庄园坐落于珠海市香洲区,占地面积150亩,是珠海市重要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旅游景区。
接霞庄最早建于明代,最初是明朝官员的官邸。
随着时间的推移,庄园经历了多次扩建和改造,逐渐演变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庄园。
庄园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特色,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髓。
接霞庄周围环境优美,庄园内拥有大片的花草树木和湖泊,形成了一幅迷人的自然画卷。
庄园内的建筑以宫殿、亭台、廊桥、塔楼等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清澈的湖泊相互映衬,带给人们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作为一处历史遗址,接霞庄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庄园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记录了过去的风华。
参观者可以通过参观庄园内的展览和文化活动,深入了解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除了文化遗产,接霞庄还被赋予了一些其他的功能。
庄园内设有酒店、餐厅和会议中心,提供各种服务和设施,为游客和商务人士提供便利。
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传统的粤菜美食,也可以享受舒适的住宿环境。
接霞庄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主题展览。
每年都会举行一些重要的庆典和演出,吸引了许多游客和观众。
这些活动丰富了珠海市的文化生活,也增加了珠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珠海接霞庄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景区。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也反映了珠海市的独特魅力。
参观接霞庄,可以领略到古代建筑的魅力,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同时也可以享受到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
无论是文化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满足。
珠海接霞庄,值得一游。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龙⼭⽂化(新⽯器时代晚期⽂化遗存)龙⼭⽂化(新⽯器时代晚期⽂化遗存)龙⼭⽂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器时代晚期的⼀类⽂化遗存。
铜⽯并⽤时代⽂化,因⾸次发现于⼭东历城龙⼭镇(今属章丘)⽽得名,距今约 4600—4000年。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东、河南、⼭西、陕西等省。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在⼭东省历城县龙⼭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崖遗址。
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崖遗址进⾏多次发掘,取得了⼀批以精美的磨光⿊陶为显著特征的⽂化遗存。
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陶为主要特征的⽂化遗存命名为“龙⼭⽂化”。
简介中⽂名:龙⼭⽂化;名称命名:城⼦崖遗址中的⿊⾊陶⽚;发现时间:1928年4⽉4⽇。
考察发掘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在⼭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镇(今⼭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街道办事处)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崖遗址。
他在城⼦崖台地的西⾯断层上,发掘出了与⽯器、⾻器共存的薄胎⽽带⿊⾊光泽的陶⽚。
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度重视。
被⼈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的李济先⽣是中国第⼀位⼈类学及考古学博⼠,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崖遗址的第⼀次⼤规模发掘,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崖遗址进⾏多次发掘。
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次发现了⼩屯(商代)、龙⼭、仰韶3种⽂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
在30年代,归属于龙⼭⽂化的遗址不仅有黄河中、下游的,还包括了杭州湾地区,当时根据地区差别,划分为⼭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 3个区。
⼜有⼈提出龙⼭⽂化是中国⽂明的史前期之⼀,并认为后冈的龙⼭⽂化是商⽂化的直接前驱。
分布范围⼤部分龙⼭⽂化遗址,分布在⼭东半岛,⽽河南、陕西、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
这个⽂化以许多薄、硬、光、⿊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陶(分布⽇照、济南)最具特⾊,所以也叫它“⿊陶⽂化”。
中国考古专家根据⼏个地区不同的⽂化⾯貌,分别给予⽂化名称作为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章节简介】绪论第一节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1、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
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架空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
;森林地区往往则采用井干式壁体。
为了防止野兽也有采用干阑式构造。
第二节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1、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
2、北宋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该拜年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结构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2、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
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撑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3、斗栱的发展商末已有,到汉朝大量使用,到唐朝斗栱样式逐渐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坊比例的基本尺度。
后来这种基本尺度发展成模数制,即是“材”。
“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
这种做法简化了设计手续,可预制加工,提高了施工速度。
4、宋朝以后随着柱身加高,房屋空间的扩大,木构架节点上使用的斗栱越来越少,这种由复杂趋向去简练的过程到明清两代更为显著。
5、穿斗式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间距小,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
其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架构。
这汇总架构在汉朝已经相当成熟。
6、井干式使用天然圆木或者方形矩形断面木料层层累叠,商朝后期的陵墓已使用井干式木椁。
7、古代木架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类似于框架结构,建筑物灵活性极大;b便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c又减少地震危害可能性;d材料供应方便。
8、周初有了瓦,战国时代出现花纹砖和大块空心砖,汉代已经有预制配装的空心砖坟墓,且出现了各种花纹的贴面砖(类似瓷砖装饰)。
龙山文化——精选推荐

年代:新石器时代。
这件用青玉琢成的圆雕立体人像,面部造型奇特,拱手直立、威严森然,是龙山文化时期被崇拜的神人形象,雕琢古拙简练,玉质晶莹,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上海博物馆藏。
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
山东、河南、陕西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玉器较多,种类有玉锛、玉铲、玉、玉钺、玑和玉环等,玉器颜色有墨绿色、褐色等,玉锛上的饕餮纹,为商代铜器饕餮纹的祖型。
河南龙山文化出土数量较少,玉器种类有玉璧、玉璜、玉环、玉饰等。
陕西龙山文化发现的玉器不甚丰富,种类有玉璜、玑、玉璋、玉切刀、玉镰、玉钺、玉雕人首等。
龙山玉器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最早发现在山东龙山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命名是以古陶器来命名的,在同时期的古陶器型;纹饰具有相同或者类似器型古陶的考古遗址所发现的古陶器均称之为龙山文化。
而龙山文化在考古中发现了很多高古玉器,这些古玉:根据考古学家分析论证属于龙山时期的高古玉器。
因此龙山古玉命名由此而来。
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山东;江苏;安徽;山西;河南等地都有龙山文化遗址发现。
从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古玉可以看出:龙山文化古玉与龙山文化古陶器一样:具有共性和差异。
所具有的共性同古陶器一样: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器型。
差异:具有不同地域的个性。
就目前全国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同类型相比较;通过碳十四年轮校正,根据现有的不同地区的龙山文化古玉分布发展:各个地区的龙山文化发展进程并不相同,因此出现同时期龙山文化发展快慢之现象。
龙山文化的年限具体定在距今:3300-4500年。
就时间上来看早期与大汶口文化相重叠,中期与夏相重叠;晚期与商周时期相重叠。
上述的观点通过考古学中的类比学得到了证实:通过高古玉器上的纹饰与商周青铜器表面的纹饰比较,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纹饰。
龙山文化的考古,已向我们展示出当时社会的发展面貌。
当时,掠夺或保护财富、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战争连绵不断,由此伴生的城墙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大。
[建筑工程管控]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建筑工程管控]中国古代建筑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b164aff47375a417876f8f2e.png)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第壹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介春秋三国南宋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北-隋-唐-五代-辽――元-明-清战国朝金原始奴隶社会封建(前)封建(中)封建(晚)壹、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21世纪)隧人氏:“用火的开始”天然洞穴(周口店)==>最早的居住遗址有巢氏:“住屋开始”“上者营窟,下者为巢”“构木为巢,冬窟夏庐”伏羲氏:“渔猎之始”618“结绳记事”735建立“数字“概念296三阶幻方“均衡为美”神农氏:“农业之始”(稳定)中国文化纷争时期轩辕氏:“华夏之始”龙凤图腾1、建筑类型:◆住宅◆祭祀建筑◆神庙2、建筑结构:①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巢居“构木为巢”②木骨泥墙建筑:(黄河流域)<――半穴居<――人工穴居<――天然洞穴◆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屋顶往往也是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3、建筑材料:◆木、泥◆泥土经火烧陶化以防潮◆仰韶时期出现白灰面,仰韶晚期已有使用(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白灰抹面(室内墙面和地面)普遍使用龙山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土坯砖4、建筑实例:①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六、七千年前◆干阑式建筑◆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技术的实例②陕西临潼姜寨村遗址◆仰韶时期◆居住区的住房共5组,每组均以壹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子环绕中间空地和大房子做环形布置。
③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仰韶时期◆分三个区域:南――居住区北――墓葬区东――制陶窑区④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分隔成几个房间⑤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时期◆白灰抹面、大空间、大跨度⑥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吕”字形平面◆壹夫壹妻制,面积缩小,面积分工,私密性加强◆材料:出现石灰面的广泛使用(防潮)⑦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中国最早的神庙遗址⑧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原始社会祭坛遗址◆莎木佳祭坛◆阿善祭坛二、奴隶社会:(BC21世纪~前476年)1、夏:(BC21世纪~BC16世纪)◆夏之前,尧舜之“禅让”制大禹传子不传贤,制国制家不分使中国文化较早地脱离神性(神境削弱)◆祖先崇拜:代替了图腾,神的崇拜◆九鼎:于观念上有神权下降,人的地位提高的倾向2、商:(BC16世纪~BC11世纪)开始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①城市、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壹号宫殿(商代宫殿遗址)•“华夏第壹殿”•夯土台8cm高,区别高低上下层的方式•封闭庭院、廊院,“庭院格局”突出“门”和“堂”;土木结合“茅茨土阶”形态•永定柱造•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走向定型◆郑州商城:最早的城市遗址◆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羡道: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西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
太平遗址

客省庄二期文化聚落遗址
01 考古勘探
03 历史意义 05 所获荣誉
目录
02 文物确认 04 历史相关
太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东侧,据考古勘探和发掘判断,太平遗址是一 大型的客省庄二期文化聚落遗址,距今约4150-3700年,进入夏代纪年范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遗址内发现居住建筑形式多样。
文物确认
考古文物(3张)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和动物骨骼,还发现有玉器和玉料等,这些种类丰富、年代特 征鲜明的出土器物为准确了解太平遗址的年代提供了科学依据。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环壕及玉器、卜骨、叶形陶牌 饰等文物的存在,表明太平遗址具备了高等级的中心聚落遗址的应有要素,是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心 区域的一处重要遗址。尤其是一件陶铃,仅在被认为是尧都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和夏代早期的河南新密新砦遗址 发现过,因此可以确认太平遗址为一处大型客省庄二期文化环壕中心聚落,距今约4150-3700年,进入夏代纪年 范围。
历史相关
客省庄二期文化,是1955年在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又称"开瑞庄")发现而得名。客省庄遗址位于沣河西岸, 有三个时期的堆积,即第一期为仰韶文化;第二期为客省庄二期文化(也有人称陕西龙山文化);第三期为西周文 化。——《也谈客省庄二期文化的性质及其年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04期,高煦、吴宁)
客省庄二期文化是五十年代对客省庄遗址进行发掘后命名的,在此以前和在此以后,有一部分学者把它叫做 陕西龙山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称之为客省庄文化。早在四十年代初期,前西北史地考察团即已在沣镐村一 带采集到客省庄二期文化的陶器。五十年代初,一些考古学者又在沣河流域的调查中,发现包含有这种文化遗存 的多处遗址。——《试论客省庄二期文化》(《考古学报》,1994年第04期,梁兴鹏)
龙山时代的中原和北方——文明化进程比较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Research收稿日期:2017-04-13*基金项目: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委托重大课题“嵩山地区文明化进程与华夏文明的形成”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韩建业,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考古学研究。
龙山时代的中原和北方*——文明化进程比较韩建业摘要:龙山时代的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都源于仰韶文化,同属广义的中原龙山文化范畴,都在公元前3千纪后半叶先后迈入初级文明社会。
但它们同源而异化,分别形成社会发展和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和“北方模式”;同根而相煎,终至龙山后期北方文化南下,对中原造成很大影响。
中原和北方的南北互动和起伏盛衰,深层原因当在于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背景。
关键词:龙山时代;中原;北方;文明中图分类号:K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669(2017)04-0081-04本文所谓“中原”,指豫中豫西、豫北冀南、晋南、关中东部地区,而“北方”,就是中原以北的内蒙古中南部、陕北、晋中北和冀西北地区[1]22-30。
北方更高亢干冷而中原稍低平暖湿,自然环境略有差异,但是南北渐变,并无显著分界。
龙山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800年[2],当时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文化碰撞,格局重组,万国林立,文明形成[3]。
中原和北方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互相激发,带动变革,是早期中国文明形成的关键所在。
本文拟从文化发展、文明模式、背景动因三个方面,对龙山时代中原和北方地区的文明化进程进行简要比较。
一、文化发展这里所说龙山时代的中原文化,包括豫中西的王湾三期文化、豫北冀南的后岗二期文化、晋西南的陶寺文化和陶寺晚期文化,以及关中的客省庄二期文化等。
而龙山时代的北方文化只有一个,即老虎山文化。
其实这些文化都属于广义的中原龙山文化范畴[4]122-165[5]127。
龙山时代的中原文化,是在仰韶文化基础上,受到海岱龙山文化的影响发展而来。
35391958

[ 稿 日期 ]2 1 —0 —0 收 00 5 3 [ 金 项 目]国 家社 科 基 金项 目(0 KG0 2 ; 北 师 范 大 学 校 内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0 9 2 ) 基 1C 0)东 20 0 5 [ 者 简 介 ]张礼 艳 (9 0 )女 , 宁丹 东 人 , 北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讲 师 , 史 学 博 士 。 作 18 , 辽 东 历 ① 传世 或 出 土 的西 周 青 铜 器 铭 文 内容 提 到 “ 京 或 “ ” 葬” 葬 的有 : 方 尊 、 唐 父 鼎 、 懋 壶 、 叔 师察 簋 2件 、 鼎 、 鼎 、 卣 、 簋 、 麦 伯 史 弭 井 寓 静 静 奢 簋 、 姜 鼎 、 上 ( 辰 ) 2件 , 伯 士 臣 卣 士上 ( 臣辰 ) 、 上 ( 盂 士 臣辰 ) 、 盘 、 簋 、 盂 、 臣静 卣 、 年 碉 生 ( 伯 虎 ) 、 叵 、 尊 鲜 通 王 小 六 召 簋 般 赫鼎 方 鼎 3件 、 高 卣 、 簋 、 鬲 、 簋 、 虎 鼎 、 簋 、 臣传 簋 ( 卯 戒 楚 吴 老 小 或称 敦 、 、 ) 。 尊 卣 等
一
、
丰 镐 地 区西 周 时期 各 类 遗 迹 的 空 间分 布
根 据 目前钻 探 和发掘 的资料 , 丰镐 地 区西周 时期 的遗 迹 现象 包 括 大 型 夯土 基 址 、 铜 器 窖藏 、 工 青 手
业 遗迹 、 房屋 、 井 、 水 灰坑 、 葬等 , 中房屋 、 井 、 墓 其 水 灰坑 可 以归 人居 住 遗 存 。理 清 这 些遗 迹 现 象在 空 间
21 0 0年 第 5期 总第 2 7 4 期
东北师大学报 ( 学社会科学版) 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安区客省庄——这里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发布日期:2014-09-01 新闻来源:西安晚报浏览次数:215次
沣河西岸的客省庄是西周丰京京畿之地,这里还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被命名为“客省庄文化”,相传,西周时这里有客省宫,客省庄因此得名。
清末,赵舒翘捐资修建了沣河石桥。
客省庄民风豪爽,是附近著名的“拳术村”。
古代先民居住的风水宝地
客省庄村位于西安市西南20余公里处的长安区马王镇沣河西岸,东接斗门镇,西有张海坡南临马王村,北连韩南村。
客省庄又称为开端庄、客庄。
客省庄村支部书记高炳军说:“沣河西岸,马王镇这一带,当地人都把这里叫客庄,如果你说找客省庄,那么一听就是外地人。
”
长安区政协委员、柳青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长安百村》主编董颖夫是与客省庄相邻的马王村人,他对故乡感情很深:“客省庄虽然位于沣河西岸,但是地势并不低,1953年沣河发大水,周围村庄都被淹,但客省庄却安然无恙。
可以说,客省庄是马王镇海拔最高的地方,这里有一道梁坡,自古被当地人称作眉邬岭,也叫眉邬原。
眉邬岭不高,与原下的落差在5~7
米之间,客省庄就是眉邬原的起点,这座原一直延伸到张海坡村和大原村北,东西长约2公里。
”
客省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了水源充沛、地势高爽、土壤肥厚的风水宝地,从远古时期起,就是人类活动的聚集地。
民国时,就有学者在这里做过两次考古调研。
解放后,考古学家对沣河西岸地区陆续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在这里发现了仰韶、龙山、西周、战国以及汉唐时代的多重文化遗存。
其中,最古老的是仰韶文化,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在这里居住。
在仰韶文化层之上,相当于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因其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便以其发现地命名为“客省庄二期文化”,后来也称为客省庄文化。
客省庄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盛行于渭河流域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客省庄二期文化层之上,是西周文化遗存。
史料记载,周文王建丰京,武王迁都于镐京,丰、镐二京一河之隔,同时并存,周天子经常在丰京主持大典,处理国政。
在客省庄一带,考古学家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大型夯土基址,以及陶器、铜器等,推测当时这里有大型的建筑,也是沣河西岸地区周人活动的主要区域。
相传西周时有“客省宫”
客省庄名称的由来也与西周有关。
长安文史爱好者每小平说,客省庄的得名,有可能来自西周时的“客省宫”。
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武王登基后,在丰京举行典礼,各路诸侯、贵族从各地赶来,武王将这些贵宾安排在文王故宫休憩,并赐名这里为“客省宫”。
“客”就是客人的意思,“省”则取探望、问候、省亲之意,而客省庄在当时正是迎接招待的“客省宫”,是周天子分封各地的诸侯回京觐见天子、省亲祭祖的临时居留之所,到了东周改名为客省庄,它的遗址就是现在的沣河水文管理处所在地。
村中还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客省庄可能与客家人有关,村中88岁的老人闫忠厚说:“据说客省庄曾有客家人在此居住,不过,村中现在并没有客家人,也没有客家的风俗习惯,而且相传村里人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
”而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傅功振则认为,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很有可能发源于西周的客省宫。
客省庄过去有城墙,据说城墙的东城楼就建在唐代的一处豪宅的东门故址上。
城墙的东门楼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570年),楼为石基砖卷拱,造型古朴简洁,气势轩昂。
闫忠厚老人说,过去东门楼门额上有楷书“沣水长流”四个大字,清末城楼被毁。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重建,造型和位置与原楼保持不变,门额的题字则改为“沣水长盈”。
村中各种古迹都与沣河有关
由于临近沣河,客省庄的很多遗迹都与水有关。
村里有一处“恩公塚”,村里人也叫“塚疙瘩”,位于村中铁路桥西头南侧的眉邬岭上,是村里的制高点。
相传,这个墓塚是一位治理沣河水患大臣的衣冠冢,有人说这位大臣是大禹的后代,也有人说大臣名叫冯域,这位大臣曾被周武王封为沣灵总官,管理沣河事务,在治理沣河洪水中英勇献身,百姓为了纪念他,便修
建了这个衣冠冢。
坟冢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毁坏,现在仅能看见塚基夯土。
客省庄自古就是沣河西岸的交通要道,最早时,这里是沣河上的第一大渡口,古渡口的遗址现在仍然存留。
古渡旁边,是古灵桥遗址。
古灵桥也称造福桥客省庄石桥,明万历年间,当地人集资创建了一座木桥,到了清道光年间,又增修石板、石墩,命名为“灵桥”。
光绪年间,刑部尚书赵舒翘捐俸金15300两,陕西总督魏光焘等8人捐金8700两,重新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又称赵舒翘桥。
赵舒翘是长安沣西大原村人,鉴于沣河旧桥行旅不便,他矢志修通双车之石拱桥,惠于桑梓,方便群众。
这座桥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动工,历时两年多,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八月竣工,并立碑记其事。
大桥建成后,赵舒翘亲手书欧体十六个大字,刻于桥东西两端土石相接喇叭口处的牌楼中间上方。
其字大于斗:汉鲸秋卧、影射昆池、周苑春萦、晴连渭澍,十六个字描绘出了当地四幅美丽的图景。
这座大桥共有22个石墩,24个孔洞,现在仍能看到石桥残存的痕迹。
赵舒翘桥头不远处,过去还有一座古老的龙王庙遗址,当地人又称作“庙台”。
龙王庙在古灵桥西头南侧,据说这座龙王庙建造年代久远,究竟何时修建已无人知晓,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
村中87岁的老中医闫锡铭说,在西牌楼西南方约30米处,其大门面北,门房大殿各三间,陕甘总督魏光焘于光绪庚子(1900年)孟冬亲书“大德川流”一匾,悬于龙王庙上殿前檐,并捐资撰碑文。
每年农历二月初十,是客省庄龙王庙庙会。
“文革”时,龙王庙被拆毁,村人闫桂珍说,当时在庙下挖出了许多麻钱,不知是何时的文物。
后来,人们又在庙原址附近修建了一座规模较小的龙王庙。
客省庄过去有放河灯的习俗。
“放河灯”流行于长安沣河沿岸地区,这项活动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赵舒翘建石拱桥后,当地居民为了纪念石桥的落成,并祈求赐福,自发创造并兴起了放河灯的活动,并流传下来,形成这里独特的风俗。
放河灯在每年正月十五夜间举行,河灯从沣河上游的河头村放下,顺水而下,到赵舒翘桥而结束。
当时,客省庄的龙王庙是放河灯的中心,庙前搭有高台,高台上举行一系列的仪式。
老人们回忆,五颜六色的河灯顺水漂流,密如银河繁星,非常壮观,沿河道两岸都有人围观,河灯的纸船飘到赵舒翘桥头时,人们便将纸船焚烧,以求平安。
直到解放后,放河灯都是客省庄人每年都要举行的盛大活动。
近些年来,随着沣河桥址的改变和沣河的改道,放河灯活动也就随之中断了。
冯玉祥部队与镇嵩军在此激战
客省庄现有3300人,共有21个姓氏,其中,又以闫、高、曹、罗、付5姓为主。
其中,闫姓人口占村人口总数的约40%,据《长安百村》中“客省庄”一文的作者闫礼民考查,村中闫氏一族是东汉末年从河南荥阳迁到这里的,是目前可考的定居客省庄最早的家族。
客省庄人性格豪迈,民风尚武,是长安著名的“拳术村”,解放后也是有名的民兵村。
相传,客省庄的拳术是闫氏家族从河南带来的,属于少林拳派,之后又夹杂其他拳派特点,形成了“客省庄拳术”。
这套独特的拳术发源于晋代,清代时最为兴盛,“文革”后逐渐消失。
从清代到“文革”前,每年孟冬开始,村中的拳术校场开张,村民开始习拳弄棒,直到翌年的春耕才结束,从不间断。
村中老人回忆,当时村里青壮年大约有半数以上都习武。
董颖夫还记得,客省庄过去也叫店子门,是沣河西岸的交通枢纽。
过去,老西宝公路南线从这里通过,从西安到户县、眉县都要经过这里,很多赶路的行人、商贩都要在这里歇脚,那时村里人在西宝沿线开了很多店铺,主要是食堂、旅店。
民国15年(1926年),军阀刘镇华率镇嵩军围困西安,同年9月,冯玉祥誓师援陕,为了争夺灵桥要道,冯军与镇嵩军在客省庄、马王村一带展开激战,最终,冯军将驻守在此的镇嵩军歼灭。
文/记者赵珍图/记者尚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