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综述
《中西方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教学大纲解析

《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教学⼤纲解析《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教学⼤纲⼀、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601100570课程名称:《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英⽂名称: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And Masterpiece Appreciation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64 学分:4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 0实践学时:0 指导⾃学学时:0适⽤专业:⾳乐学(⾳乐治疗) 适⽤层次:本科先修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基础和声等承担院部:⼈⽂学院学科组:⾳乐学⼆、课程介绍(⼀)课程⽬标及地位《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是⼀门阐述中西⽅⾳乐⽂化从起源⾄近代发展历史的史论学科,对其经典作品进⾏欣赏。
它以中西⽅⾳乐发展的历史及其欣赏为主要内容,是⾳乐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性专业课。
在学习基本乐理、视唱练⽿、基础和声等课程基础上,掌握中西⽅⾳乐发展的历史与特点,为歌曲演唱、钢琴演奏、曲式分析、⾳乐治疗临床等有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该课程培养学⽣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的基本内容,认识中西⽅⾳乐发展的历史,欣赏中外著名经典作品;让学⽣从理论课的学习中找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法;探究中西⽅⾳乐⽂化发展的相同点与相异点,真正理解⾳乐史学的⽂化传承功能;树⽴起全⾯完整的⾳乐⽂化观,⽤理性态度对待中国传统⾳乐治疗与西⽅现代⾳乐治疗,以提⾼学⽣独⽴从事⾳乐治疗⼯作以及其他⾳乐实践活动的综合能⼒。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的学习,掌握中西⽅⾳乐发展的基本史实,欣赏经典作品,帮助学⽣认识中西⽅⾳乐历史的发展,这既是对学⽣已有的⾳乐理论进⾏系统的补充、丰富并加以整合的过程,⼜是对中西⽅⾳乐发展中的各种历史现象进⾏溯源、求证、提炼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中西⽅⾳乐的发展进⾏⼈⽂关怀的过程。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标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在⾳乐治疗职业中具备良好的⼼理素质、社会责任感,有正确的⼯作态度,能胜任⼯作所需的沟通与协调能⼒。
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教学的整合分析

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教学的整合分析引言音乐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社会、历史等多重内涵。
西方音乐史作为对这一艺术形式在西方地区发展历程的纪录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音乐遗产和历史资料。
而音乐欣赏教学则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将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教学进行整合,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认识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这两者的整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西方音乐史概述西方音乐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创作和理论,而随着基督教的兴起,音乐在教堂音乐和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迎来了巨大的发展,音乐家们开始尝试着用复调音乐形式创作音乐作品,这一时期的音乐作为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分水岭,开启了巴洛克、古典、浪漫、现代等不同音乐时期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是以巴洛克式风格为主要特征,强调对比、复调、对位法则,代表音乐人物有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等;古典时期则是以音乐的对称和比例为主要追求,音乐作品注重结构的完美和清晰度,代表音乐人物有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浪漫时期的音乐追求个性和情感的表达,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代表音乐人物有肖邦、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现代音乐则是涵盖了20世纪各种形式的音乐,包括民族音乐、现代主义音乐、流行音乐等。
西方音乐史的发展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逐步演变和丰富起来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这些音乐作品成为了我们了解和认识西方音乐史的重要窗口。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和基本内容音乐欣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内涵和风格,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音乐作品的历史和背景、音乐形式和结构、音乐风格和特点、音乐家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和类型的音乐作品。
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

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第一篇: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音乐与名作欣赏● 远古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相互结合的特点。
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等。
其中以《韶》的艺术水平最高。
● 夏商时期的《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而《大濩[hù]》则歌颂了商汤伐桀[jié]的功绩。
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以昭其功”的工具。
● 商朝巫风盛行,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xí](男巫),他们不仅参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
●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王家音乐机构——大司乐,负责全国的音乐行政、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三方面的工作。
周代的宫廷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 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变,在思想、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雅乐逐渐退居到仪式乐的地位,俗乐在音乐生活中渐渐地占据重要地位。
民间的歌唱艺术盛行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出现了独特的说唱形式“成相篇”。
●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在乐律和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
十二个半音的音律结构已经形成,管仲的“三分损益法”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平均律的理论。
●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
由音乐家李延年担任协律都尉,司马相如等十八位文学家担任歌词编写工作,乐府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
● “相和歌”是乐府中最主要的音乐形式,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
● 以相和歌为代表的汉族音乐与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清商乐”。
● 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一般称为“燕乐”。
● 宫廷乐队的演奏分为“坐部伎”“立部伎”。
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大学生中外音乐欣赏课教案

授课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外音乐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2.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拓展音乐视野。
教学内容:一、音乐的历史与风格1. 西方古典音乐的历史与发展2. 中国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特点3. 当代流行音乐与摇滚音乐的风格二、代表性音乐作品欣赏1. 西方古典音乐:-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选段2. 中国传统音乐:- 古琴曲《平沙落雁》- 二胡曲《梁祝》- 古筝曲《高山流水》3. 当代流行音乐:- 王菲《传奇》-周杰伦《青花瓷》- 薛之谦《演员》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音乐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2. 欣赏法:播放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聆听和分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音乐欣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音乐的历史与风格,包括西方古典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和当代流行音乐。
3. 欣赏: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选段,引导学生聆听并分析作品的特点。
4. 讨论与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看法。
第二课时1. 欣赏:播放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引导学生聆听并分析作品的特点。
2. 讲解:中国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特点,包括古琴、二胡和古筝等乐器的演奏特点。
3. 欣赏:播放古琴曲《平沙落雁》,引导学生聆听并分析作品的特点。
4. 讨论与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看法。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音乐历史与风格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代表性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音乐作品音频、视频资料。
2. 相关书籍、网络资源。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
中外经典音乐名著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经典音乐名著赏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51109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程授课对象:应用技术学院全日制学生开课学期:春、秋学分:2主讲教师:唐明务参考教材:《大学音乐鉴赏》(李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音乐鉴赏》(张小梅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课程内容:1、音乐基础知识,包含基本乐理、简谱与五线谱的视唱等音乐基础内容的讲授与训练;2、选取中外经典的音乐名著或名作进行赏析,通过赏析进一步提高对音乐艺术的直观感受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与内涵;二、课程目的:通过对不同种类的中外经典音乐的鉴赏,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和欣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神奇魅力,最终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文化修养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三、上课注意事项及要求:1、不迟到不早退;2、关掉手机等通讯工具;3、不许吃东西,但可以轻声饮水;4、非讨论阶段不许交头接耳;四、考试形式及得分比率:(一)、考试形式:学期论文(二)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80%课程计划-教学进度表上课日期上课主要内容课外作业及要求第1-2周基本乐理知识讲述熟悉钢琴键盘第3-4周古典音乐的欣赏(1)-海顿音乐反复聆听西方古典音乐第5-6周古典音乐的欣赏(2)-莫扎特音乐多听并体验第7-8周古典音乐的欣赏(3)-贝多芬音乐多听并体验第9-10周歌剧欣赏(1)-普契尼歌剧了解歌剧背景第11-14周歌剧欣赏(2)-威尔第歌剧、关注经典唱段第15-17周近现代音乐欣赏聆听近现代音乐第18周布置学期课程论文撰写学期论文执笔人:唐明务2015年9月1日教师简介唐明务,抒情男高音,声乐硕士。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杰克伯音乐学院(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Jacobs School of Music)访问学者,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现任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声乐讲师。
《中外经典音乐名作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经典音乐名作鉴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中外经典音乐名作鉴赏2.英文名称 Music App reciation3.课程号二、学时总学时36学时其中:授课36学时实验0学时三、考核方式:考察四、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选修五、课程简介(200字以内)此课程是以中外经典音乐名作品欣赏为内容的课程,同时将音乐基础知识贯穿整个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音乐的整个发展历程,中西音乐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特点,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创作手法等。
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方式,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
六、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音乐知识要素及中外音乐作品欣赏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准确、敏锐地从整体上感受、体验音乐表现内容的能力。
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知识,从绚丽多彩的音乐作品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品水平的音乐爱好者,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修养和品位,引导学生培养高尚品德。
七、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要求:1、通过中外经典名作的欣赏,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通过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音乐理论知识。
3、通过学习,队中外作曲家作曲方法、写作特点有一定的研究。
八、实验内容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教材:《中外音乐欣赏》汤倚张重辉编著2.主要参考资料:(包括书籍和杂志)《古典音乐——伟大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山东人民出版社杨燕迪马骅等《音乐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建欣主编十、先修课程无下面是诗情画意的句子欣赏,不需要的朋友可以编辑删除!!谢谢1. 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
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
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2. 玉竹曾记凤凰游,人不见,水空流。
3. 他微笑着,在岁月的流失中毁掉自己。
4. 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中外音乐简史及名作赏析

中外音乐简史及名作赏析音乐起源于劳动,它是一种有组织、节奏性的声音,音乐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世界各地各个时期都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遗产。
我们今天来共同探讨一下中外古典音乐及民间歌舞。
一、中国古代音乐1、代表人物和作品《周易》; 《尚书》 ;《诗经》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近代音乐(冼星海等);中国现代音乐。
2、主要特点:具有系统性,礼仪性,简朴性,等级性,哲理性,创造性。
二、外国古代音乐三、民间歌舞、说唱音乐与器乐;宗教音乐。
五、佛教与道教音乐;古代乐舞。
六、东西方音乐比较(民族特征,思维特征) 1、乐理学:原始人类在口头上记载音律,并用以演奏或吟唱。
2、历史学:世界音乐史的开端是从古希腊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巴赫。
3、心理学:对后世音乐影响最大的是亚里士多德,而真正把音乐看作一门艺术的则是柏拉图。
4、生理学:耳朵是音乐的“感受器”,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制造的。
5、实践学:乐器的改良、音乐家们的亲身参与、发达的科技手段为音乐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佛教与道教音乐;萨满教音乐。
七、世界三大宗教音乐比较:基督教——弥撒曲、圣咏、赞美诗、神剧。
伊斯兰教——祈祷词、吟诵调、赞颂诗、哀悼调。
中国道教——祭祀、法事音乐。
八、东西方节日庆典活动与世俗音乐的联系;中国节日庆典活动与世俗音乐关系密切,比如春节:拜年、舞狮舞龙、锣鼓队。
九、世界各民族节日庆典活动与世俗音乐关系密切,比如春节:秧歌、高跷、龙灯、烟花爆竹、舞狮舞龙、剪纸、舞蹈、灯谜、茶馆、糖球、放鞭炮、猜灯谜。
十、日本民谣与日本古典音乐,重视传统的和歌、长歌、谣曲。
十一、古代希腊音乐与西方音乐,欧洲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音乐的三次复兴;十二、西方民间歌舞,其中格林卡与格里格是两位杰出的作曲家。
十三、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现代音乐之父——勋伯格;摇滚乐之父——崔健;中国的聂耳、冼星海。
十四、世界三大乐器家族;钢琴家族;管风琴家族;键盘乐器家族。
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综述【优质】

《中外经典名曲赏析》课程教学综述《中外经典名曲赏析》是一门针对成人脱产本科学生的层次特点,进行新的课程整合之后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由于该层次学生的特点是:一部分由本分院培养的音乐教育专科学生升本构成,一部分是来自全疆的需要再深造的音乐专科人才构成,因此,将《中国音乐史》与《西方音乐史》两门课程进行整合,教学中以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为主,相关时期的音乐文化知识讲授为辅。
针对学生未来就业需要,通过该门课程的开设,教授学生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
注重方法掌握,结合学生实际需要。
下面就对该门课程教学特点、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做详细论述。
一、教材分析该门课程开设学期是在第一学期,开课总学时为36课时,每周两课时,除去最后两周的复习及考试的4课时,中外音乐史理论知识与经典名曲的赏析内容要压缩在16周完成。
针对有限的课时数,及庞杂的课程内容,在教材方面,选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田明俊主编的《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该本教材是适合于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选修音乐方向的学生、参加职后继续教育(音乐方向)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的工作者,以及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学生。
因此,就教材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适合目前培养的学生层次特点。
该本教材内容包括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两大部分。
贯穿以中外史学教授为主线,以中外经典作品赏析为主体,做到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的特点。
在编写体例上采用“欣赏导引”、“信息点击”、“拓展与探讨”三大板块- 1 -的框架,凸显理论知识与审美实践相结合,作品分析与人文内涵相联系,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相融合的特点。
二、教学目的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具有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需要重点讲述的理论内容,包括了解包括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部分;包括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部分;包括世界各地域各历史时期的歌曲、器乐等的世界音乐文化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经典名曲赏析》课程教学综述
《中外经典名曲赏析》是一门针对成人脱产本科学生的层次特点,进行新的课程整合之后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由于该层次学生的特点是:一部分由本分院培养的音乐教育专科学生升本构成,一部分是来自全疆的需要再深造的音乐专科人才构成,因此,将《中国音乐史》与《西方音乐史》两门课程进行整合,教学中以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为主,相关时期的音乐文化知识讲授为辅。
针对学生未来就业需要,通过该门课程的开设,教授学生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
注重方法掌握,结合学生实际需要。
下面就对该门课程教学特点、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做详细论述。
一、教材分析
该门课程开设学期是在第一学期,开课总学时为36课时,每周两课时,除去最后两周的复习及考试的4课时,中外音乐史理论知识与经典名曲的赏析内容要压缩在16周完成。
针对有限的课时数,及庞杂的课程内容,在教材方面,选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田明俊主编的《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该本教材是适合于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选修音乐方向的学生、参加职后继续教育(音乐方向)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的工作者,以及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学生。
因此,就教材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适合目前培养的学生层次特点。
该本教材内容包括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两大部分。
贯穿以中外史学教授为主线,以中外经典作品赏析为主体,做到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的特点。
在编写体例上采用“欣赏导引”、“信息点击”、“拓展与探讨”三大板块
的框架,凸显理论知识与审美实践相结合,作品分析与人文内涵相联系,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相融合的特点。
二、教学目的
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具有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需要重点讲述的理论内容,包括了解包括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部分;包括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部分;包括世界各地域各历史时期的歌曲、器乐等的世界音乐文化部分。
第二,通过对中外各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内容的掌握,通过相关经典作品的赏析,提高对中外音乐鉴赏风格演唱的能力;从理论层面进行作品曲式及音乐美学角度的分析,进而达到具备写作思辨性文章的能力。
第三,通过以上两层面的学习,在熟练掌握中外音乐史基础知识、经典作品鉴赏方法的同时,指导学生在未来从事音乐教学及音乐鉴赏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音乐审美实践教学,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音像资料的视听入手,加强音乐审美感受,多唱、多背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曲目,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作理论分析、总结和归纳。
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为目标,注意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
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世界各历史时期、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相关知识的同时,重视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音乐审美价值观。
提倡学科知识的综合讲授,注意音乐与文化相结合。
在对中外各时期、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分析中,贯穿“文化中的
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以利于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和特点。
关注基础音乐教育,注意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基础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启迪相结合。
在中外经典名曲赏析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既要关注音乐史学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教授,又要关注基础教育中的中外音乐文化的教学内容和学院对于分院音乐理论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
注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贯穿渗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改革实践奠定基础。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与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相结合。
在对中外各历史时期、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鉴赏、演奏、演唱和即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音乐艺术规律和文化内涵的兴趣,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本地音乐资源,邀请当地音乐史学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未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当代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学宗旨应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赋予学生较大的学习自由度,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符合现实需要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课堂中,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繁杂、艰深的音乐史学知识与轻松简单的音乐作品鉴赏灵活紧密地结合,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结构,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及事件,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
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灵活掌握powerpoint制作技巧,利用鲜活的幻灯片制作技巧,将文字、动态图片及动画设计技巧巧妙结合,使理论知识讲授更加生动,之后选择播放一些较为经典的作品视频片段,边观看边分
析,将鉴赏与理论知识讲授紧密结合,将课时时间安排紧凑,这样就能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提供的视听资料也可以作为学生未来的教学资料进行储备,进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真正解决学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方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统一性”。
第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选择适应当代大学生需要,有利于提高音乐素质、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
第二,典型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统一。
在已有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地选择世界各历史时期、各民族、各地域、各种体裁形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作为教学内容,以开拓学生音乐视野,准确把握音乐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第三,科学性、系统性与示范性、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在注重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同时,突出音乐教师教育的特点,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指导意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音乐作品。
第四,全国性与地方性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在全国有影响的代表性民族音乐体裁、形式、乐种、乐曲,又要重视对本民族、本地区乡土音乐的介绍、学习和传播。
本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
每周上课2课时(理论讲述和音乐鉴赏)。
其中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及近现代音乐鉴赏)8周,每周2课时;第二部分(世界音乐部分),6周,每周2课时,剩余2周为期末复习和期末考试。
本课程所用教材包括全国通用教材和自选参考资料两部分。
在保证课程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通用教材也允许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和参考资料可能的选择安排与增减。
五、考核办法
对学生进行考核应以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为出发点。
首先,要将音乐审美感受能力评价与理论知识评价相结合。
重视学生对中外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中外各种体裁形式曲目的鉴赏能力,在对其感受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可采取口头分析、写作小论文等形式来促进理论分析能力的提高。
其次,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的考察,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课堂问答、讨论和课外视听感受,艺术实践;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阶段性考查、期终考试。
最后,要将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
学生可以从学习过程、学生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纵向比较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师生之间可就以上各方面开展互评及他评。
考试形式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笔试、口试以及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开卷、闭卷以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
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部分构成。
其中,平时成绩应包含作业、提问、口头分析、写作小论文等;期末成绩含闭卷或开卷考试中的笔试、口试成绩等。
平时(包括:考勤、上课提问、作业与期中考试等)30%;期末理论考试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