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教版综合实践六年级下册 第一课筷子文化
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筷子的文化》(共5则)

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筷子的文化》(共5则)第一篇: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筷子的文化》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筷子的文化》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能利用图表理解筷子的材质。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知识与技能:了解筷子的历史、材质、忌讳、趣闻、美化以及筷子与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筷子的其他妙用,提倡团队的力量,倡导节约、环保的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关于筷子的相关知识,倡导节约、环保的理念。
教学准备:筷子、豆子、盒子、装饰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用小小的筷子开展夹豆子游戏,体验小小筷子的灵巧。
让学生分析夹豆子时出现快慢的原因,在课上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
提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资料,引入筷子的历史。
出示有关筷子的图片及音像说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看到了哪些筷子?2、探究学习筷子的材质。
(1)出示教学资料,学生观察,教师讲解说明。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使用(或知道)的筷子是什么材质的?课上和大家共同交流。
利用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学习使用筷子的忌讳。
观看图片,看看他们在使用上哪不对?教师讲解在餐桌上用筷子的礼仪。
4、了解学习筷子的趣闻。
出示教学资料,学生了解一些与筷子有关的趣闻。
学生自己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与筷子有关的趣闻。
5、认识筷子的美化。
(1)出示资料,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在装饰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出示一支筷子和一把筷子,让学生体验筷子,得出结论,团结力量大。
发挥小组优势,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2)小组合作美化筷子。
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对筷子进行装饰。
(3)展示作品,小组交流,评价。
6、筷子与环境。
(1)展示有关一次性筷子和破坏森林资源的图片。
(2)布置课下调查任务,为下次以一次性筷子为主题的辩论会作准备。
三、学生课堂小结。
第二篇: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一教学活动: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筷子的学问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筷子的学问课程概述本次课程属于六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筷子的学问”。
目的是通过具体实践环节,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操作筷子的能力和礼仪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感性认识水平。
教学目标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如下:•了解筷子的来历、形制、作用等知识,掌握筷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筷子的使用技巧,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掌握正确使用筷子的礼仪,了解在餐桌上应注意的礼仪;•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组织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筷子的来历、形制、作用介绍;•筷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筷子的礼仪意识。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筷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使用方法,并能够夹起食物;•如何培养学生在吃饭时注意使用筷子的礼仪。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向学生介绍筷子的来历、形制、作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用礼仪等内容。
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筷子的使用方法,体验筷子在实践中的有趣和使用的实际意义。
观察学习让学生从周围的人中观察到使用筷子的实践场境,并用于实践中的筷子操作及礼仪。
小组合作分组合作,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筷子操作及筷子礼仪形式的训练和展示不同场合的筷子操作。
学时安排本次活动总共需要4学时,具体的课程安排如下:学时安排内容第一学时介绍筷子的来历、形制和作用、演示筷子的使用方法第二学时联系学习的环节,通过教师演示及实操,自己模拟操作第三学时教授筷子使用的大礼仪,筷子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第四学时分组创造新的场景,进行筷子选用、勺食用的实践操作教学准备•PPT 展示文稿;•筷子(生动、漂亮、字体清晰的样子,还要卫生);•礼仪训练原则和相关文化知识教材。
第一学时筷子的来历、形制和作用教师通过多媒体 PPT 的形式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筷子的历史和地位,其次是筷子的来历,形制以及作用等相关知识。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筷子的学问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筷子的学问一、教学目标1.了解筷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学会正确使用筷子3.增进学生的餐桌礼仪意识二、教学内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将以筷子为切入点,通过讲解筷子的历史文化以及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等方面,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餐桌礼仪意识。
1.筷子的起源和历史发展2.筷子的分类和选用3.如何正确使用筷子4.饮食文化中的筷子礼仪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筷子文化的背景和起源2.学习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难点1.筷子的分类和选用2.筷子礼仪在饮食文化中的作用和价值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筷子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介绍筷子的分类和选用,以及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
2.示范法:老师和学生反复演示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筷子用法。
3.活动法:通过模拟饭局,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筷子礼仪。
五、教学流程安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筷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学会正确使用筷子教学内容1.介绍筷子的起源和历史发展2.分类和选用不同种类的筷子3.演示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教学过程1.介绍筷子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讲解筷子的起源和历史,并介绍筷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着重介绍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筷子文化。
2.分类和选用不同种类的筷子–分别介绍木质、竹质、银质和玉质等筷子的优缺点以及使用情况,让学生了解不同材质筷子的特点和用途。
–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筷子。
3.演示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详细介绍吃饭时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包括握筷子的方法、进食的动作以及注意事项等。
–讲解生活中常见的筷子用法,如夹菜、调料、吃汤等。
教学方法1.讲解:以PPT为载体,结合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筷子文化的讲解。
2.示范:老师对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在演示中模仿和巩固。
3.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筷子使用练习,纠正错误操作。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饮食文化中的筷子礼仪2.增强学生的餐桌礼仪意识教学内容1.介绍饮食文化中的筷子礼仪2.模拟饭局,让学生体验筷子礼仪教学过程1.介绍饮食文化中的筷子礼仪–讲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筷子礼仪,如筷子的放置、共夹、避让、谢绝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生活中的工具筷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生活中的工具筷子生活中的工具——筷子筷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工具之一,尤其在东亚地区,筷子几乎成了人们餐桌上必备的餐具。
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工具,同时也是一个载体,传承着千百年来的文化和习俗。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筷子这个主题,帮助学生了解筷子的使用方法、文化背景、制作工艺等,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一、筷子的起源与演变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和埃及,起初它是作为一种烹饪工具使用的,并不是专门用于进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筷子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方便的餐具。
在中国,筷子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这意味着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们学会了使用筷子来分食共享的现象。
而在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筷子的使用也非常普遍。
随着社会的发展,筷子的制作工艺也逐渐丰富,从最初的竹制筷子发展到现在的木质、塑料、金属等材质的筷子,形状和长度也各异。
在很多地方,人们还会将筷子纳入餐桌礼仪中,在用餐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方法和举止,尤其注重对长辈和客人的尊重。
二、筷子在生活中的作用1. 饮食工具:筷子作为餐具的一种,帮助人们将食物从碗或盘中夹起来送入口中,支持人们进行进食活动。
与使用叉子和刀相比,筷子使用起来更加灵活,方便同时也具有传统的文化内涵。
使用筷子能够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技能,培养他们对食物的细致观察和尊重。
2. 文化象征:筷子在东亚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象征,它代表了人们对待食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育学生筷子的文化背景,可以促使他们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并且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灵活和自信。
3. 实用工具:除了饮食之外,筷子还可以用作调拨食材、搅拌、挖掘等操作。
筷子的简单结构和轻便的特点使其成为非常方便的多功能工具。
通过在实践活动中使用筷子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活动名称:探索筷子的奥秘活动目标:1. 了解筷子的起源、演变和文化背景;2. 学习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和餐桌礼仪;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筷子文化》

《筷子的文化》教案设计筷子的文化课题产生背景:生活中一些常用,熟悉的用品,对于我们和学生来说,其实并不了解它们的一些相关知识,因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小生活用品背后的大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际的调查和研究使学生了解到有关筷子的知识,比如筷子的种类,历史,功能,使用范围和益处。
能力目标:在调查研究,汇报交流中锻炼学生的搜集,整理,交流,合作的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调查中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了解。
在交流中获得知识,在合作中赢得快乐。
学情分析:把学生已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与人沟通的能力不强,家长参与、配合程度不齐。
教学策略: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一种技能,而创新意识是应该从小培养的。
在这次活动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演小品,体会筷子的演变过程。
很大的学生还组织起来分工协作,各施所长,自制了课件,工艺品,编排舞蹈等,内容独特、新颖,收效显著,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设计思路:使学生运用各种具体的探究方法去学习,增加了许多知识,获得了生活经验,发展了自身能力。
第一阶段教学目标:通过谜语使学生产生要探索,了解有关筷子知识的欲望。
教学过程:一.主题生成今天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猜猜看,“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 是筷子,每对,天我们都在用筷子,你们对筷子有那些了解?(板书:筷子的文化)大家想了解些什么?二..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
1. 学生提出问题。
2. 引导归纳整理。
3. 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4. 评议活动方案三.教师总结第二阶段活动目标:1. 在活动中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2.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地张扬个性,展示特长,发掘潜质,体验成长的快乐。
活动过程:一.导言: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访问查询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了很多收获,现在就把你们的收获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
二.学生汇报1.奇幻小组研究问题:筷子的有益的功能和筷子的发展。
综合实践《筷子的学问》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筷子的学问》教学设计综合实践《筷子的学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筷子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认识筷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正确的使用筷子的方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筷子概述:讲解筷子的起源、发展及分类,让学生了解筷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2、筷子文化:分析筷子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饮食、礼仪、民俗等方面的内涵。
3、使用方法:通过演示和实践,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筷子的姿势和技巧,提高生活技能。
4、筷子保养:介绍筷子保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延长筷子的使用寿命。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筷子的起源和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示范:教师进行示范,并讲解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3、学生实践:学生两两组合,互相监督和指导,练习使用筷子。
4、交流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体会和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总结。
5、拓展延伸:展示不同类型的筷子,让学生了解其在历史、文化及地域等方面的差异。
6、小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反思1、成功经验:本次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让学生充分掌握使用筷子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2、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筷子的分类和历史背景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
3、改进措施: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筷子的文化内涵,可以在课前或课后播放相关视频或组织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综合实践《筷子的学问》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筷子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掌握正确的使用筷子的方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并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以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走进筷子的世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走进筷子的世界筷子是中国特色的餐具之一,几千年来一直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让学生参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他们了解筷子的起源、制作方法以及使用习惯,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文化意识。
本文将介绍一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让学生走进筷子的世界。
一、活动目标1. 了解筷子的起源和文化意义。
2. 学习筷子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活动准备1. 图片和视频资料关于筷子的起源和制作方法。
2. 筷子制作材料:竹子、锯子、砂纸等。
3. 工具和用具:锤子、铅笔、尺子等。
4. 筷子使用实践场地:可以使用学校食堂或模拟餐桌环境。
三、活动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筷子的起源和文化意义。
让学生了解筷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与他们的日常饮食习惯进行对比。
2. 制作筷子:将竹子准备好,让学生团队合作制作筷子。
首先,使用锯子将竹子切割成合适的长度。
然后,使用锤子、铅笔和尺子等工具,让学生按照预定的形状和尺寸制作筷子。
最后,使用砂纸打磨筷子,使其光滑细腻。
3. 筷子使用技巧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筷子使用技巧的练习。
可以设置一些任务,如夹黄豆、夹木块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4. 筷子品鉴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筷子品鉴活动。
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筷子,在不同的菜肴上进行夹取,体验不同筷子对用餐体验的影响。
5. 学生分享和讨论:学生可以就筷子使用的感受、筷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等主题展开讨论,并分享他们在制作筷子和使用技巧练习中的体验。
6. 总结:由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整个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强调筷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使用筷子。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筷子这一中国特色餐具的起源和文化意义,还学习了筷子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筷子传说 全国通用

筷子传说背景链接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在14亿中国人每年使用的一次性筷子达到800亿双后,中国承认自己的森林已不能提供足够木材去支撑筷子行业。
筷子和刀叉孰优孰劣已经争论了几个世纪,如今该下定论了,中国必须丢弃筷子改用刀叉。
活动要领:1、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开阔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2、通过参加科学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以及积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的好习惯。
3、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发现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欲望,使每一名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尽情发挥。
活动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分组与组内分工,注意安全。
活动准备:筷子传说确定研究小组筷子的历史筷子的种类筷子的文化筷子的使用选出组长进行分工设计活动方案进行调查研究整理、交流活动资料利用筷子做游戏创编新游戏实践体验活动过程:活动一:确定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分组调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交流与汇报。
第一组:筷子的由来第二组:筷子的种类第三组:筷子的文化第四组:筷子的使用方法。
活动二:小小辩论会东方代表观点:筷子应该继续使用。
西方代表观点:筷子应该淘汰了,改使用刀叉。
活动三:夹玻璃球比赛材料与工具:玻璃球(如果没有玻璃球可以用花生或豆子代替)、竹筷子、碗、高筒玻璃杯、秒表、小刀、用来改进筷子的工具和材料。
1、夹玻璃球个人赛:每5个同学为一组,其中4位同学作为比赛选手。
要求分别用普通竹筷子(一头圆,一头方)的圆头、方头,从盛有玻璃球的碗中夹出玻璃球,放入各自旁边的空碗中;另一位同学作裁判,并负责记录比赛结果。
以3分钟为一局,将各位选手的成绩填写在下面的活动统计表中。
活动统计表姓名夹球数量圆头方头比赛后相互交流一下,是什么原因影响同学们夹球的速度?大胆想象,并对手中的筷子进行改进,以便能在同样的时间内夹出更多的玻璃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筷子的种类和用途
化学筷: “化学筷”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像密胺的,塑料的…… 。30年代上海就有赛 璐珞筷子,近年又出一种乳白色的“像牙 筷”,虽说与象牙相似,但仅仅是“像” 而已。这是一种塑料蜜胺筷,因价廉物美 广受欢迎。
筷子的种类和用途
各式各样的筷子
金属筷
用途
工艺品
艺术品 文物 吃饭
牙骨筷
妲已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说的是商纣正喜怒无常,吃 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 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 已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 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有一次,妲已尝到 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 餐桌前。妲已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 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 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已夹菜喂饭是 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让工匠为她特 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 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筷子名称的演变
• (二)箸时代 • 到了战国晚期至汉代,筷子又有了新的称呼——箸。战国著名思想家韩非在 著作《韩非子喻老》中有过“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记载。西汉史学家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这件事又进行了扩充,总之是说纣王用了象牙筷子 太奢侈,这是亡国失政的前奏。姑且不论商纣是否因象箸亡国,单就筷子本 身来说,其实单凭韩非的一句话就确凿的断定商代晚期就有了精致的象牙筷 子,未免有些一厢情愿。但毫无疑问的是,在韩非生活的战国晚期,人们已 经管夹菜用的棍状工具称为“箸”了。 • 这一称呼一经名家大师载入典籍,似乎就如同在派出所上了户口,印在了户 口本、身份证上,不容质疑,不容更改,在秦汉至明代的一千多年里,成为 了筷子的正式名字。不过虽然这个名字读音只有一个,但写出来字形却有两 个:箸和筯。这小哥俩称呼一样,代表的物品也一样,使用哪个就看个人喜 好了。比如大诗人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筯不能食”;而另一位大 诗人杜甫《丽人行》诗却写道:“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
中国筷子正确使用方法
• 往大了说凡是中国人都应该具备正确、优雅使用筷子 的能力,但是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的人还真的不多。 • 正确使用方法如下 • 1、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将筷子稳稳地拿住。 • 2、使用时筷子只动上半部,进行控制。 • 3、筷子不可抓的太近或太远,以距离上端四分之一左 右为宜。 • 4、手指要项目配合控制筷子,而不是大把抓筷子。 • 5、筷子后方要留下1厘米左右的距离。
玉石筷 化学筷
筷子名称的演变
• (一)梜时代 • 筷子最早叫“梜”,这一称呼见于先秦一本叫《礼记》的书,这本书相当于 指导当时人们衣食住行的礼仪规范大全,其中在谈到进食礼仪时,提到“羹 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所谓羹,是中国古代的特有食物,是用 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汤汁的食物,盛于杯或罐中。这句话是说,如果做 好的羹里有菜叶,就用“梜”来夹着吃,如果羹里没有菜叶,梜就不要用。 • 从这句话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几个信息:一先秦人把夹菜吃的那两根棍儿 叫“梜”,这个字是个形声字,从形旁可以判断,“梜”应该是用木头做的; 二这个“梜”应该是众多取食方式中的一种,在取食特定食物时要用,但不 总是用,不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取食方式,而根据先秦食物品种推断,用手 和用匕应该更多;三用不用“梜”,取决于什么样的食物,蒸煮炖等水烹法 制作的、软的、小块的、泡在热汤汁中的食物,适宜用梜。 • “梜”这个称呼至少应该沿用到东汉末年,因为生活于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 郑玄在为《礼记》做注释解释“梜”时曾说:“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 提。”也就是说,当时东汉末年的人,还管夹菜用的木棍叫“梜提”。
筷子的种类和用途
牙骨筷: 中华筷中还有用象牙和取材于牛、 驼、鹿等兽骨制作的筷子,用海龟甲 壳制成的玳瑁筷等等。有些聪明的工 匠用精雕细刻的功夫将牙骨巧妙地镶 接,使之成为艺术品。
筷子的种类和用途
玉石筷: 另一类玉石筷也是筷中珍品, 有汉白玉,羊脂玉,有翡翠,故宫 珍宝馆就陈列着不少慈禧太后用过 的金筷和玉筷、翡翠的、翡翠镶金 的等。
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 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 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 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 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 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 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 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 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 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 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 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中国筷子文化十五忌
• 别筷:不能拿筷子当刀使用,撕扯肉类菜; • 供筷:忌讳筷子插在饭菜上; • 拉筷:正嚼着的东西不能拿筷子往外撕,或者当牙签; • 粘筷:筷子上还粘着东西时不能夹别的菜; • 连筷:同一道菜不能连夹3次以上; • 斜筷:吃菜要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吃得太远,不 要斜着伸筷够菜。 • 分筷:摆筷子,不要分放在餐具左右,只有在吃绝交饭 时才这样摆。
三、分享评价
四、拓展延伸
• 1、设计“使用筷子礼仪”的手抄报 • 2、设计“各国筷子文化差异”的手抄报
送筷子寓意
• • • • • • • • • • 送新人 寓意 珠联璧合 快生贵子 送恋人 寓意 成双成对 永不分离 送朋友 寓意 平等友爱 和睦相处 送师长 寓意 耿直正直 桃李回报 送老人 寓意 快乐永久 福寿无疆 送孩子 寓意 筷长筷长 快长快长 送老外 寓意 国际友谊 源远流长 送商友 寓意 双木成林 合作长久 送爱人 寓意 双宿双飞 同甘共苦 送乔迁的人 寓意 快快发家 乔迁快乐
筷子文化
第一课
猜谜
姐妹两个一样长, 厨房进出总成双。 千般苦辣酸甜味, 总让它们第一尝。
筷子
活动情景
你知道哪些与筷子有关的传说故事?
姜子牙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 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 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 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 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 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 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 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 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 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 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 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 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 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 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筷子的种类和用途
中国的筷子分为五大类。 他们是竹木筷, 金属筷, 牙骨筷, 玉石筷, 化学筷。
筷子的种类和用途
竹木筷: 最原始的筷子是竹木质的,因此人们使用最多的也数 竹木筷。古代竹筷品种可谓千姿百态,有灰褐色条纹的棕 竹筷最高档,但如今已绝迹于市场。同时,紫竹筷、湘妃 竹筷也是稀有品种,目前也已难觅。湖南的楠竹筷放在清 水中根根竖立不卧浮,有神奇筷之称;而杭州西湖天竺筷 也成为这个风景名胜的一大特产。 木筷品种较多,红木、楠木、枣木、冬青木,皆可制 筷,而质地坚硬的乌木筷身价最高。广州有家80多年历史 的筷子店,至今仍以手工制作,如有种狮子头紫檀木筷, 更子的名称演变
历史时期
先秦
名称
梜 箸 筷
战国-元
明-至今
筷子使用礼仪
•
筷子是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一 种餐具,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筷 子过程中形成一些礼仪。请将你调 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中国筷子文化十五忌
• 疑筷:忌举筷不定,不知夹什么好; • 脏筷:忌用筷子在盘里扒拉夹菜; • 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 • 抢筷:就是两个人同时夹菜,结果筷子撞在一起; • 刺筷:就是夹不起来就用筷子当叉子,扎着夹; • 横筷:这表示用餐完毕,客人和晚辈不能先横筷子; • 吸筷:即使菜上有汤汁也不能嘬筷子; • 泪筷:夹菜时不干净,菜上挂汤淋了一桌;
筷子的种类和用途
金属筷: 从青铜筷算起,还有金筷子,银筷子,铜筷子,铁筷子,现在 发展到不锈钢筷子。 如今很少有人用金属筷进餐,但古代富豪人家流行过金属筷。 1961年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木出土3根圆铜筷,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 4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铜筷不宜吃饭,以后逐渐被银筷取代。 银筷有杀菌作用: 我国出土银箸数量最多的一次是1982年,在镇江东郊丁卯桥出 土的950余件唐代银器,其中银筷达40余双。银筷测毒说其实不可靠, 但银筷有杀菌作用,科学家发现,1公升水中只要含有微量的银离子, 即可杀灭大部分细菌。制作精美的银筷至今仍受欢迎,但人们已把 它当工艺品看待。价格昂贵的金筷是皇宫贵族奢侈的象征,史载唐 玄宗曾赏赐宰相金箸一双。哈同、杜月笙等海上闻人也用“金台面” 待客。
筷子名称的演变
• (三)筷时代
•
•
“在江浙一带,河网遍布,渔民众多,讨口彩是中国人的习惯,而渔民最忌讳船住不行, 因此把一日三餐都要用到说到的“箸”改称“快儿”,寄意让船快行。
然而“快子”这一称呼,要想上位,取“箸”而代之,还是困难重重,主要原因,就是 它的出身不好,太草根了。其实陆容在记录这段文字时,并不是因为特别喜欢这个称呼, 他在后面又写道:“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看来,陆容是认为 因忌讳住就把那么高雅的箸叫成快儿,真是庸俗可笑,并惋惜如今上流社会,士大夫们也 开始跟着呼“箸”为“快儿”,真是有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比陆容更痛心疾首的是另 一个明朝人李豫亨,他在《推蓬寤语》中说:“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 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听这口气,简直 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 了“快子”这个称呼,而且有文化人为它美美容,把它变成了有点文化味道的“筷子”, 可依然得不到官方的认可,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的《康熙字典》收录汉字47,035个, 仍将“筷”字拒之门外。 但随着时间推移,“筷子”取代“箸”的趋势已不可阻挡。如今,筷子的称呼,除闽 南等极少数地区外,已完全取代“箸”,成为了正式名称。不过要是细心搜寻,箸这一称 呼的痕迹还是不难发现,比如老北京人在口语里常说:夹一箸子菜,北方人把盛筷子的器 具叫“箸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