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诗歌中的幽默
古代诗歌赏析苏轼《初到黄州》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到黄^卜|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爭,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释)①员外置:指泄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
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
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三四两句宕开一笔,描绘初到黄州,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 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洒饗”,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诗歌语言平实淸注,但内涵丰富,写岀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16.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四、情景默写17.(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苴声”的写法的两句是(2)髙适在《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3)杜甫在《蜀相》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耿耿忠心,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仰慕。
15.B项“伤感之情”错,应是喜悦之情,是描述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憧憬。
16.①难言的伤感。
开篇两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
②初到的喜悦。
诗人初到黃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③苦中作乐,乐观旷达。
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苏轼诗歌情景剧

苏轼诗歌情景剧角色:苏轼:北宋大诗人,才华横溢,乐观豁达。
佛印:苏轼的好友,和尚,智慧诙谐。
王朝云:苏轼的侍妾,善解人意。
第一幕:题诗戏友。
场景:黄州赤壁江边,苏轼与佛印同游。
苏轼(手持酒杯,望着江水,一脸陶醉):佛印啊,你看这江水滔滔,这赤壁之景真是壮阔非凡。
(突然灵感一来,嘴角露出一丝坏笑)我有一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你觉得如何?(得意地看着佛印)佛印(双手合十,微微一笑):苏兄这诗看似境界颇高,不过嘛……(故意停顿)苏轼(着急):不过什么?你快说呀。
佛印(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一个“屁”字,递给苏轼):就这。
苏轼(大怒):你这和尚,好生无礼,我定要找你理论理论。
(气冲冲地划船过江去找佛印)解析:这里苏轼写了一首看似表达自己心境平静、不为外界所动的诗。
他觉得自己这首诗很厉害,在佛印面前显摆呢。
可佛印呢,却很直接地用一个“屁”字回应。
这就像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打趣,苏轼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地秀了一把文采,结果被佛印一盆冷水浇下来,他当然生气啦。
这也体现出他们之间不拘小节的友情。
第二幕:知错悟禅。
场景:佛印所在的寺庙。
苏轼(冲进寺庙,看到佛印正悠闲地打坐):佛印,你为何如此侮辱我那诗作?佛印(睁开眼睛,平静地说):苏兄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过江来了呢?苏轼(一愣,随即恍然大悟,大笑起来):哈哈,佛印啊,你这是在点化我啊。
我这还是修为不够啊。
佛印(也笑了):苏兄聪慧,一点就通。
解析:佛印这个回应超级巧妙。
苏轼之前诗里说自己八风吹不动,结果被一个“屁”字就气得过江来兴师问罪。
佛印就是用这种幽默又犀利的方式让苏轼明白,他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到不为外界所动,还是很容易被情绪左右。
苏轼也很可爱,一下子就明白了佛印的意思,然后两人相视大笑,这种友情中的小插曲反而让他们的关系更加有趣。
第三幕:朝云解诗。
场景:苏轼家中,苏轼坐在庭院中,满脸愁容,王朝云在一旁。
苏轼(轻声吟诵):“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关于古代诗人的搞笑故事

关于古代诗人的搞笑故事古代诗人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作品流传至今,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与他们的严肃形象相比,他们的日常生活却也是充满趣事和搞笑的。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几个关于古代诗人的搞笑故事。
故事一:李白的“酒仙梦”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醉心于饮酒,常常酒后吟诗作赋。
一天夜晚,李白喝得酩酊大醉后,扶墙而行,回到自己的寝室。
当他进入睡梦之中时,他梦见了一个灵酒仙降临在他的面前。
酒仙说:“李白啊,你可知道你的名字已经载入了史书?”李白惊喜地问道:“真的吗?那我在史书中是怎样描述的?”酒仙微笑着回答说:“在史书中,你被称为‘酒仙李白’。
”李白听后,大喜过望,高兴得不淡定地醒了过来。
一起酒仙梦让人忍俊不禁,也证明了李白对酒的痴迷。
故事二:苏轼的“石头记”苏轼是宋代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他一生充满机智和幽默,喜欢开玩笑。
有一次,苏轼在外出旅行时路过一座山,他发现一个漂亮的石头,好像非常值钱。
苏轼捡起石头,对旁边的人说:“这块石头真不错,我要把它带回家。
”旁观者有些诧异地问道:“为什么这块石头会那么值钱?”苏轼没有回答,一脸严肃地说:“这是个秘密,你可不能告诉别人。
这块石头是《红楼梦》的石头,我打算拿去卖给曹雪芹。
”听到苏轼的解释,旁观者们哄堂大笑。
这个“石头记”引出的笑话让人忍俊不禁,彰显了苏轼的幽默风趣。
故事三:白居易笔下的“白眉鸟”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其优美的诗歌和深刻的文笔而闻名。
然而,他也有一面有趣的一面。
有一次,白居易写了一首有关“白眉鸟”的诗,在诗中描述了这只小鸟飞舞的优雅之姿。
可笑的是,他完全不知道这种鸟的存在,他只是根据诗情自创了一个美丽的形象。
后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这种鸟并不存在,白居易不由得哈哈大笑,却也不禁想到了自己诗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搞笑故事揭示了古代诗人在创作之余也有着平凡生活和幽默的一面。
他们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而是普通的人类,有着喜怒哀乐和幽默感。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浅 谈 苏
பைடு நூலகம்
型
轼 诗 词 中 的 理 趣
姜 楠
( 泰 州 市 田家 炳 实 验 中学 , 江苏 泰 州 2 2 5 3 0 0 )
摘 要: 宋代 诗 歌 的一 个 显著 特 征 是讲 究 理 趣 , 这 一 时 代 审 美风 尚在 苏轼 诗 歌 创 作 中得 到 比 较 集 中的 体 现 。 苏轼 的诗 歌 具 有 两 大特 征 : 一是诗人在写景 、 咏物 、 记 事之 中有 意 识 地 阐发 某 种 生 活哲 理 , 表达对人 生的思索; 二 是 充 满禅 趣 。 因此 , 苏轼 的诗 词, 情 与 理 完 美统 一 , 理 与趣 相 互 交融 , 使 宋代 诗歌 达 到 了新 高度 。 关键 词 : 苏轼 诗 词 理 趣
任 何 一 个 时代 的 哲 学 思 想 对 其 同时 代 的文 学 都 会 产 生 或 大 或 小 的影 响 . 这 是 被 历 史 证 明 的 规律 。 苏 轼 诗 歌 理 趣 特 点 是 宋 代诗 歌 的 一个 较 普 遍 现 象 .形 成 原 因 自然 离 不 开 当 时 的 社 会 思 潮— — 理学 的渗 透 与作 用 。 宋代 理学 兴 盛 , 导 致 宋 人 不 重 视 外 物 观 照 而 重 视 内心 体 验 , 使 他 们 的 思维 更 精 微 。 反 映 到 诗 歌创作 中 . 就是 尚理趣 . 即 使 是 以缘 情 写 景 为 主 的 诗 歌 , 也 多 渗 进 诗 人 的 理性 思 索 . 不 同 程度 地表 现人 生 、 社 会 和 自然 之 理 趣。 苏 轼 的思 想 自然 受 到 宋 代 理 学 的 渗 透 与影 响 , 所 以 以 理 趣 人诗 , 在 苏 轼 诗 歌 创 作 中表 现 得 尤 为 突 出 。 二 是 苏 轼 诗 歌 受佛 老 思想 影 响 。 苏轼的思想杂儒 、 道 、 佛三家 , 他的处世态度 、 文学 作 品 内 容 和 风 格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受 佛 老 思 想 的影 响 。将 吸 收来 的 佛 老 理 论 通 过 日常 生 活 现 象 的 启 示 . 经过妙笔点化 . 用 形 象 鲜 明 的 诗歌语言表达出来。 正是深受佛老思想的影响 , 具 备 这 种 静 且 空 的心 境 . 苏轼才 能以敏锐的观察力精确地把握物理 , 才 能 坦 然 面对 人 生 坎 坷 、 凄风 苦雨 . 表 现 出 通 达 的见 识 。 三 是 苏 轼 在 艺术 上 有 意 识 地 追 求 理 趣 。 苏轼 在“ 以议 论 为 诗 ” 时, 提 出“ 诗 以奇趣为宗 , 反 常 合 道 为趣 ” 的命 题 . 即把 “ 理” 与“ 趣” 结 合起 来 , 使“ 趣” 与“ 奇” 相结合。 单纯的“ 理” 使人“ 味 同 嚼蜡 ” . 有 了“ 趣” ( 指意 趣 、 兴 味 和情 致 ) 便 使 诗 歌 生动 活泼 .如果 再 有 “ 奇趣” ( 指奇 特 的 理趣 、超 乎 常态 的—— “ 反 常合 道 ” 的情 趣 ) , 就会 使 诗 歌 跳跃 飞 动 、 色 彩 绚烂 , 给 人 以意 料之 外 又情 理 之 中的 审美 感受 .从 而产 生 巨大 的艺 术 吸 引力 。苏 轼在 诗 歌 中表现 的理 趣 大多 以这 种方 式传 达 。 苏轼 的诗 歌 寓有 理趣 。 这是在时代思潮作 用下 , 他 本 人 对 艺 术 的追 求 结 果 。虽 然 这 一 现 象 是 宋诗 的共 同 特 征 , 但 体 现着 苏轼 鲜 明 的个 性 。 苏 轼 诗 歌 的理 趣 是 寓 理 于 形象 有 趣 的语 言 之 中, 让 人 在反 复涵 咏 中 细 细 品 味 出来 的 。苏 轼这 些 诗 以其 寄 寓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黎烈南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注解:铛:音chēng,铁锅。
罨:音yǎn,掩盖,掩覆。
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中国人对于餐桌上的一道菜——“东坡肘子”,有时美餐一回,都津津乐道;其实,现在我们所吃的东坡肉,比起当时苏轼的做法,已有很大改进。
像现在用的雪豆、葱、绍酒、姜、盐啊,等等,在苏轼时代,不可能有这么多花样。
然而,今天与当初东坡的作法,有一点却是未变的——慢慢用微火煨炖。
现在眉山的东坡肘子,要移到微火上煨炖约3 小时,直至用筷子轻轻一戳肉皮即烂为止。
苏东坡在煨炖时,用多少时间,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们从苏轼的这首《猪肉颂》里,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核心语句:“柴头罨烟焰不起”——你看,这不就是强调用微火来煮炖的意思吗?慢火煨炖,这是东坡肘子的精髓,没有了这微火煨炖之法,也就失去了东坡肘子的“灵魂”。
这是苏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
若是用急火,不但容易将猪肉煮焦,而且肉与作料的味道,不能全部煮出。
只有用微火,渐渐地煮烂,不但吃起来好消化,而且口感佳,五味俱全。
所谓“少着水”,目的在于:当肉煮烂了,水也刚好没有了,这样,软软的、鲜嫩可口的煮肉,就可入口品尝了。
或问,答案有了,东坡肘子是微火炖出来的——尽人皆知。
除了美食家的素质与创新之外,还另有什么名堂不行?东坡肘子的出世,除了掌握了烹调之规律外,还另有(“软实力”)的因素。
首先,请品味一下苏轼煮肉及作此诗时的心态——一个在艰难困窘中的诗人的心态。
东坡八首其八的幽默特点

东坡八首其八的幽默特点
东坡八首其八的幽默特点:夸张手法,借用典故。
1、夸张手法:《东坡八首其八》首诗中,苏东坡以夸张手法描述了一个大铜鼓的巨大和沉重,以及需要多人合力才能移动和敲击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夸张的表达方式,带有一定的幽默感。
2、借用典故:《东坡八首其八》首诗中,苏东坡借用了有关大铜鼓的典故,通过“此鼓何处得,殊可敌虡业”的诗句,强调了这个大铜鼓的价值和重要性,借用典故的方式,也增加了诗句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苏轼诗词鉴赏论文: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

苏轼诗词鉴赏论文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摘要:中国戏剧中,杂戏俳优在宫廷杂戏表演具有俳谐戏谑和“谈言微中”两个文化传统。
唐宋之际,参军戏这一形式逐渐由分朋竞技转向分朋竞艺,其可观赏性和竞技色彩更为突出。
俳优戏谑性“言辞”夸饰铺排,使其最终演变为“热戏”。
热戏“递相夸竟”的俳优言辞深刻地影响了一些作家的诗文创作,使得他们在创作上少有文体的顾忌,语言运用竞技夸饰,气势夺人,铺张扬厉色彩明显,并在幽默机智之中继承讽谏传统。
苏轼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位。
苏轼一生喜好杂剧并长期浸淫其中,其诗文中特殊的俳谐情调源于宋代杂剧的影响。
苏轼创作了大量队戏演出仪轨中的教坊词。
对俳优传统的汲取,使苏轼风趣机智之中往往讥讽当世,为乌台诗案埋下了因由。
关键词:苏轼;俳优传统;俳优言辞;宋代杂剧中图分类号:1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5-0037-06苏轼是宋代文学大家,其诗文创作俳谐幽默又语含讽喻。
俳谐戏谑,作为一种智力优越、常识渊博的展示,娱己且劝世;仕途坎坷时,戏谑又可淡化痛苦,抚慰伤痕。
因之苏文可读性强,人人喜爱。
但语含讽谏,忠言逆耳,多次获罪,命运多舛。
追溯苏轼诗文风格的形成原因,除对以往俳优传统的汲取以外,笔者认为苏轼素好杂剧,宋代杂剧传统对苏轼俳谐以及讽喻劝谏两个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一唐代歌舞戏诸体兼备,蔚为大观,“已经是古俳优发展的最高阶段”。
宋代杂剧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
任半塘先生谓:“现知唐代戏弄所有体裁,除合生始于初唐,猴戏具体资料见于五代以外,余如大面、钵头、弄婆罗门、拍弹等,其最早之记载,无一不在盛唐,……其中如弄婆罗门一体,今但知舍利弗戏最早。
此原梵戏,其译本或改本之始演于中土,当更在唐以前。
”参军戏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汉乐府。
《辽史》把参军戏归人散乐,认为“今之散乐,俳优歌舞杂进,往往汉乐府之遗声”。
宋李肪等《太平御览》卷569引《赵书》:石勒参军周延为馆陶令,断官绢数百匹下狱,以八议宥之。
苏轼的理趣诗

苏轼的理趣诗苏轼的理趣诗(之一)“苏诗长于趣”(《艺概诗概》),这是刘熙载比较李杜韩苏四家诗的长处而得出的结论,说明趣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这又是苏轼对陶渊明诗的评价,说明“趣”又是苏轼评价诗歌的一项主要标准。
可见“趣”在苏轼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何谓“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
”(史震林《华阳散稿》自序)诗人只有运用形象化的表现方法,是作品充满活力,具有浓郁的情趣并具有深意,才能吸引众多的读者。
理趣诗不同于一般的哲理诗和议论诗,关键就在于这个“趣”,有“趣”就有诗意,就能把事物讲活,成为理趣,否则必然讲得死而成为理障,便是概念化的作品。
沈德潜之所以称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是“俱入理趣”,而理学家邵翁的诗“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是“以理语成诗矣”(《说诗啐语》卷下),原因即在于杜甫说明大自然无私等道理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述的,而邵诗则缺乏形象,是理学家的腔调。
苏的理趣诗能通过形象来表现思想,说明事理,或写人物神态,或写生活小事,或写自然景物,都具有从生活中来,到形象中去的特点。
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换言之,“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应走出庐山,山外观山。
这是诗人为我们所揭示的深刻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全貌与实质,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克服主观主义的毛病。
此诗正在于蕴涵哲理,把感情和智慧合为一体而诉诸思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也。
”其实“不识”即为“识”。
庐山本是千姿百态的,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以及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观看它,其景都会不同,不可能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样子。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受到局限,一时看不清它的全貌和真相,这是完全合乎认识规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幽默姓名:杨梅班级:汉语1001 学号:20104889苏轼可谓宋代文人中的典型代表人物,一生曲折离奇,遭受多次贬官,牵涉入政治事件受到极大的迫害。
但是他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挫败之后,依旧保持了他的一片赤子之心,始终热爱生活,并且为百姓做事。
豁达的心境和他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是对后世人极大的鼓励。
他为我们做出表率作用。
忽视掉人性中美好的部分,忘记生活的意义。
无法看到真善美的事物。
读诗歌可以让我们找回这些生活中不断减少的美丽。
那一份闲适和对美的追求。
不光是对待生活的态度重要,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乐趣,需要一些幽默感,为那些黯然失色的情景增添色彩。
那些宋人诗歌中所蕴含的可以发掘的庞大的精神能量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苏轼的遗留下大量的诗歌,苏作为宋代文学代表人物,关于他的很多方面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题目了,但重复不是多余,每一次重复都可能取得新的进步,即使只有一点,但是累积起来也可能产生质的变化。
这些诗歌大多是“戏作”,是苏轼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有意味的事情做出来打趣或抒发真情实感的,告诉人们该怎样生活,怎么去应对这个世界。
从这些诗歌里,我们却可以窥见苏轼的一部分人生态度和他的真实性格。
正是这些小诗将苏轼的人物性格丰满起来。
苏轼有很多经典的反映出人生哲理的诗歌,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大慨惟有苏轼这般胸襟广大之人,才思格调都高远的诗人会发此感慨。
用雪泥红爪的比喻是极贴切形象的,这是人在经历了很多之后发出的无限感慨,其中的曲折怕只有当事人才能体味,而仔细想想,人生又何尝不是雪泥鸿爪呢,任何事物都会变成过眼烟云。
正如“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王国维说: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苏诗可以称得上是材料丰富多变,同时性情也真。
这跟他骨子里在意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也有很大的关系。
他在意百姓的生活状况,交友甚广,所以才会何不如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千古人间。
虽说可以醉一时,甚至醉一生。
但是生活还是在继续,我们始终还是的为了更好地明天而生活。
在苦难频繁的日子里,苏轼也能够用他的才华打动人世间,他努力的笑着面对,他在《定风波》里写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豪迈之气毕现,这是苏轼的另一面,他蔑视一切,同时又极度的尊重他所面对的一切。
正是生而为人,又济济不倦的要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于是诸翻烦恼诞生了。
他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精力充沛,不断地尝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办法。
虽说肩上扛着万斤重担,心灵上的充实,满足却可以让他自在的过活。
在同时期的文人中,他的眼里,世界是不一样的。
他观察思考的角度独特。
能与平常之处发现不平常之处。
有一双让人称羡的眼睛,《蝶恋花》“花退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之上柳绵吹又少。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他不仅能够描绘出壮阔豪迈的物象,也能细腻的勾勒出优美动人的场景。
景与景,景与情之间搭配得都不着痕迹。
文辞优美而意境悠远。
而体现他个人诙谐幽默的特色的诗词还是那些透露出来的生活气息很浓厚的诗词,例如《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人善于将所见所感联系起来,构造出新的意境,更多的愉悦之感和人文关怀。
自感自己已经是老人了,但是呢又这么喜爱这些美丽的花儿,但他却不仅嘲笑了自己一番,也说是花应羞上老人头。
顿时一个可爱的俏皮的老顽童形象跃然纸上。
着已经不再是平常我们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向,他从中“折”了一下,使一个惹人发笑的场景变成一个风趣诙谐而又意犹未尽的故事。
这些诗不像其他诗体,单纯的表达一方面的思想趋势,苏轼的诗歌是对社会,对生活,对情感的最真实直白的反映,得意而忘言,意思表达到位便是佳作了。
再如:《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重要的不是生活施加了什么在我们的身上,而是我们如何应对生活所施加在我们身上的。
古人传世的诗歌,大多是诗人于人生苦难之际所做,抒发的是一些坚强面对失落与尘世纷繁的态度,诗中讲诉了一个令人心酸却又颇有哲理的故事,苏轼被贬到黄州,苦笑自己一生为“口”忙,谁说不是呢,不吃饭,人就没法活下去,不说话,人就没法在社会中做事,不交流,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没有办法将满腹的才华运用起来。
年轻气盛,年纪较长,则会思虑更多,为人处世该更加顺畅,但苏东坡的一生却是风波不断,一次比一次事态严峻。
处变不惊的态度使他更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生活的变故,去享受生活,知鱼美,觉笋香。
和现代人相比,他真是“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一首《醉僧图颂》,人生得做且稳坐,劫劫地走为什么。
今年摳东禅师,明年去拽西林磨。
虽说不上眼界大,但可见其感慨之深。
平白简洁的表达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世间百态的轻松感悟。
怪不得林语堂先生也说:“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得更为充分。
”诗句的言外之味,使后人常读常新。
“幽默并不是讲笑话,他比笑话更有深度,产生的效果比笑话更强”苏轼时常幽默的做一些事,虽带有强烈的讽刺深意,却不曾轻易表达,而是暗含其中,意味深远。
《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谁能思不歌?谁能思不饥?以上两首诗其中的自然神妙,读之则现于眼前。
宋代的历史背景是比较特殊的,是一个重文轻武,而又外患严重的时代。
文人们处于一个盛世之后的文明发展阶段。
唐代的很多影响依然在。
环境对诗人的成长造成巨大的影响,他们的风格,多少带有国力强盛所带来的影响。
他们在诗歌上很难有突破,他们的文学发展依据是沿袭下来的。
对文人的重视,也使很多人以读书为终身大事,虽然宋代文化缺德很高的成就,社会发展也取得极大的进步。
但是文人们思想模式固定,更多的关注是超越前人,关心国家大事。
缺乏一种另辟蹊径的理念,对词的发展,使他们创新才华的一种体现。
而苏轼一生所做的诸多饱含深意的幽默的诗歌也正是他才华显现之处赵翼在《原诗》里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弊端。
在苏轼众多的诗词中,我们可以发现他观察之细致。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以上两段评语,不仅是褒奖,对苏轼的诗词文章是恰到好处的评价。
苏轼的才华在诗歌里多有体现,如以下诗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次韵关岭送雨》:举鱼惊呼得巨鱼,馋诞不易忍流酥。
更烦赤脚长须老,来趁西风十幅满。
《戏子曲》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乃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正是这些不着痕迹的描写,读文如看人,在这些诗歌里,我们更加能够了解其中苏轼所表达的心境。
《禅戏颂》已熟之肉,无复活埋,投在东坡无碍羹斧中,有何不可,问天下禅和子,且道是肉是素,吃得是吃不得是,大奇大奇,一碗羹,勘破天下禅和子。
《客位假寐》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林,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
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往往这些谐体诗所表达的内容才是诗人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
幽默的确是无所不能的,有谁能拒绝幽默带来的快乐呢。
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一些社会现象,发人深思,一语道破生活中很多讽刺的事件。
我们不断地需要新东西,但是我们终究是逃不过本性是人的局限。
我们不是妖魔神仙,无法摆脱人世间的七情六欲,生离死别,而诗人同样的,他们也只是凡人,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纵使他心态极其豁达,对人生多么无欲无求。
他也有那些凡尘俗事围绕在身旁。
诗歌是一门艺术,他的诗中这些“自然,自我,自我在世界中的地位,这正是艺术,哲学适合沉思的对象。
虽然担忧作者鲜明的个性特色,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更加重视那些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这些事他们一生创作的追求。
诗歌让我们从中窥见古代人的生活特征,也让我们反思,为什么现代人会让这个社会在科技方面取得极大的进步,而又应该如何在文化领域同样取得重大突破呢。
苏轼在诗歌里表现的幽默正是我们所缺乏的一种仔细观察思考的能力。
这种处事的幽默也是在应对生活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