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增长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现代发展解读
内生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内生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
为了跟上全球发展的步伐,中国也在加速自身的经济发展。
而内生增长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理论,正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重点探讨内生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应用的研究。
一、内生增长理论简介内生增长理论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兴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罗默和卢卡斯等。
该理论主张,技术创新等内源性因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同时,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十分竞争、创业、政府投资等制度环境也是经济增长的内源性因素。
这些内源性因素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配置和经济生产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二、内生增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而内生增长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大量资金被用于科研领域。
例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
同时,中国还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并提高研发能力,支持科技企业转化成果、实施以人为本的技术创新战略。
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2. 人力资本中国政府一直给予教育发展非常高的重视。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之一,高等教育覆盖率得到显著提升。
这也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增加,推动了经济增长。
同时,中国还倡导劳动力市场自由化和就业制度变革,以提高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
3. 政府投资政府在发展经济时,必须起到“推动器”和“保障器”的作用。
中国政府经常在一些重要领域进行投资,如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等,促进了国家和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和健康稳定。
三、结论内生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验证。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大规模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内生增长理论理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
同时,实践中也要根据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发展阶段,做出有针对性的结合。
内生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内生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成为了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之一。
然而,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稳定性等诸多因素不断受到关注。
内生增长理论应运而生,这种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推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内生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概况内生增长理论由斯蒂文·罗默等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主张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资源和技术进步,还包括知识、文化、教育、创新和制度等方面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投资、产出和创新等方式进行运作,在内生增长模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内生增长理论与传统的外生增长理论相比,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生增长理论解决了外生增长理论无法解释的一系列实证问题。
在外生增长理论中,生产要素的投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核心,但实际情况远比它们简单得多。
通过考虑更加复杂的因素和制度,内生增长理论可以更好地说明现实的经济增长。
二是内生增长理论提供了一种更为广泛的视野和理论框架,使得经济学家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经济增长。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新的增长框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制定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
二、内生增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中国是内生增长理论在国际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典型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经济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优先发展领域,积极引进外资、加快科技创新、扩大国内市场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了理解内生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人才培养。
在内生增长模型中,知识和人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
中国政府把人才培养作为关键的发展要素,积极改善教育水平,提高社会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并大力鼓励人才流动和创新力量的释放,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二是技术创新。
在内生增长模型中,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国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政府通过大力鼓励国家级创新中心、高技术产业园区、各类创新大赛等方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4158 内生增长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应用

内生增长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应用引言
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一种理论体系,是对于经济增长的解释和探讨。
笔者将从历史演变和现实应用两个方面对该理论进行探讨。
内生增长理论的历史演变
内生增长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罗默。
他认为,知识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且可以自主发展。
而在80年代,士德布里奇提出了内生技术模型,试图将罗默的理论结合到经济学中,进一步解释经济增长的原理。
内生增长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Lucas,他提出了基于人力资本的增长模型。
这种模型认为,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在90年代,罗默和里维拉利也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他们认为,技术积累对于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内生增长理论的现实应用
内生增长理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国际经济领域。
例如,内生增长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其论点是,发展中国家可能通过自主发展其技术和知识,实现快速增长。
在实际应用中,内生增长理论也证明了其可行性。
例如,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的技术投资政策,就是内生增长理论的一种应用。
这种政策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企业自主开发技术和知识,实现了长期的经济增长。
总结
综上所述,内生增长理论是一种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体系。
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理论模型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
对于我们理解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一)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一)内生增长理论总结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内在的经济因素而非外部因素。
本文将对内生增长理论进行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背景内生增长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罗默(Paul M. Romer)在1986年提出的。
在此之前,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这些外部因素。
但是,罗默指出这些外部因素无法完整解释经济增长,因此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
二、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不会像传统经济学中的外部性一样脱离市场,而是内生于市场系统中的创新活动。
在内生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就是“知识的投入”,而经济增长就是“知识的积累”。
三、内生增长理论的理论基础内生增长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经济行为中对知识的需求和追求,也就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而进行学习和创新活动。
另外,内生增长理论还建立在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也就是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等假设。
四、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内生增长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争议和分歧。
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歧是在技术进步的来源上。
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由市场中的创新活动所带动的,而另一位学者卢卡斯则认为技术进步是由政府对教育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所带动的。
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中,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批评和问题。
例如,一些学者认为内生增长理论忽视了资本和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创新的风险和成本等因素。
五、内生增长理论的应用内生增长理论在经济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规划中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资来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经济增长。
企业也可以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总之,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技术进步的内生性和市场创新的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解释更为完整。
内生增长理论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将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内生增长理论的解释与应用

内生增长理论的解释与应用内生增长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旨在解释经济增长的来源和驱动因素。
与传统的外生增长理论不同,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外生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被视为外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固定的。
而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进步可以通过创新和知识积累来推动,是可以内生发展的。
技术进步在内生增长理论中被视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通过技术进步,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带来了互联网、移动应用等一系列新兴产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除了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也是内生增长的重要因素。
资本积累指的是通过投资和储蓄来增加资本的存量,提高生产力。
而人力资本投资则是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其具备更高的生产能力和创造力。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内生增长的正循环。
内生增长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提供了政策制定者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政府可以制定政策来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
例如,通过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投资,政府可以推动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其次,内生增长理论也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有着指导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企业还可以注重人力资本的培养和发展,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内生增长理论还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各国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和人力资本的流动来促进经济增长。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间的知识和人才的流动变得更加频繁,这为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内生增长理论通过强调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为国际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

目 录
• 内生增长理论基本概念 • 内生增长模型介绍 • 内生增长动力机制分析 • 内生增长理论政策含义与实践应用 • 内生增长理论评价及争议点 • 结论与展望
01 内生增长理论基本概念
定义与内涵
内生增长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强调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经济体内部的技术进步、知识积累、人 力资本等因素,而非外部因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等。
该理论认为,政策制定者应通过鼓励创新、教育投资、研发支持等方式, 激发经济体内部的增长潜力。
内生增长理论还指出,市场竞争、贸易开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对 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能 力的增强,内生增长动力将逐 渐成为推动积累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 式的转变,实现更加可持续的
一些学者对内生增长理论的假设和结论提出质疑,认为该理论过于简化现实经 济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忽略了制度、文化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存在争议点及未来研究方向
争议点
关于内生增长理论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度量问题;二是模型假设与现实经济 的契合度问题;三是内生增长理论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问题。
与发展经济学中的其他增长理论相比,内生 增长理论更强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对经济 增长的作用,认为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发挥 积极作用。
同时,内生增长理论也吸收了其他 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些思想,如人力 资本理论、创新理论等,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02 内生增长模型介绍
AK模型
假设资本积累是经济 增长的唯一源泉。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 核心动力。
内生增长理论还强调,政府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于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以促进技术进步和 知识积累。
内生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概念探析

内生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概念探析第一章前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增长思路——内生增长理论。
它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概念。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只有通过社会系统、制度环境、教育、研究等多方面的投入,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增长。
本文将分别从内生增长理论的概念、内生增长理论的来源和内生增长理论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第二章内生增长理论的概念内生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
传统的外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资源和外部投资等外在因素的作用推动的。
而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不仅是外生因素的作用结果,还可能是内在发展的产物。
内生增长理论以经济学中的著名模型——罗默模型为基础,强调了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罗默模型认为,增加投入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不再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核心因素,而是与提高人们的知识密切相关的软件设备,如信息和样本数据库、专利、标准、运输成本更低的流通系统等,才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这是因为,知识密集型投资具有外溢效应,会进一步提高整个经济体的生产率。
内生增长理论从关注内因和外因的区别开始,研究新技术来源、技术投入、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等,使得技术创新成了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
第三章内生增长理论的来源内生增长理论并非一开始就是完整的理论,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理论探索过程。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经济增长理论主要集中在拥有理性预期的调节过程、价格调节失灵的经济周期等外部因素上。
然而,这种学术研究无法解释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内部发展因素。
20世纪80年代,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罗默和洛克利等在对生产函数的研究中,发现技术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由此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
此后,内生增长理论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变成了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和最新发展

现代 增长理 论从 新古 典理论 开始 到 内生增 长理
论 的形成 , 其间经历了漫长 的过程。新古典增长理
论 的 起 点 通 常 认 为 是 H  ̄ d( 9 9 和 D m r a o 13 ) o a
蓄率是内生的, 蓄率 由模型中的内部机制——最 储
优 消费 选择 的决 策机 制 决 定 , 因此不 存 在 动 态 低 效
禀 赋 理 论 等都 是 较 新 的 内容 。
[ 关键词 ] 经济增长 ; 增长理论 ; 内生增长理论
[ 中图分类号 ]0 4 7 F 1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5 4 0 2 1 )4— 0 0— 5 2 9 —3 1 (02 0 02 0
经济 增长理 论 的演进 经历 了从古 典增 长理 论到
对经济 增长 的促 进作 用 , 认 为 技 术进 步是 外 生 给 并 定的, 其重 要性来 自于经验 的结果 。 新 古典 增长 理论最 集 中的发 展是 C s as和 K o— op m n 运用 R m e as a sy的思 想 对 S l o w模 型进 行 的新 古 o
个阶段 , 并认为经济增长存在界限, 但是他 的分析背
景 是农业 社会 。随后 , lu (78 在《 口原 理 》 Mat s 19 ) 人 h
中提 出, 口以几何 比率增长 , 人 生活资料以算术 比率
增 长 , 口增 长 经 常 有 超 过 生 活 资 料 的 增 长 趋 势 。 人
这 些都 属 于古典 范 式 的增 长 理 论 , 简单 探 讨 增 长 仅 基 本要 素 , 土地 、 动力与 资源 之间 的相互 关 系 。 如 劳
生增长理论 的发展 阶段。对 内生增长 理论 的解 释、 应用 以及 争论推 动 了其发 展, 为其 注入 了更 多、 新 的 内容。 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生增长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现代发展1986年,Romer向美国经济学会(AEA)年会递交了一篇仅仅七页的论文,与会的经济学家及Romer本人都没有想到这篇短文对于今后十多年的经济增长研究的影响。
事实上,由Romer的论文及其他后继者的工作,开创了增长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时代,即内生增长理论时代。
从经济学家角度来看,尽管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增长理论均研究宏观经济问题,但增长理论是要解决经济增长的长期路径问题,因而更关注经济中的潜在产出及其增长路径的原因,其基础是一个足够简单而符合实际情况的生产函数,而宏观经济学则考察经济的短期波动问题。
因此,对于经济学家来说,怎样在一些合乎现实情况的生产函数基础上,研究经济的长期增长路径,是经济增长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1]。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经济学家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形成了今天内生增长理论百花齐放的局面。
新增长理论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对战后的世界经济增长,乃至于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基本解释框架(例如,Kremer (1993)对于全世界有史以来的经济增长过程的研究)。
另一个原因则是其对于具有经典意义的Solow模型所作出的更合乎现实的修正。
这主要体现在其巧妙地避开了新古典增长模型无法与规模报酬递增及边际报酬不变自洽的矛盾。
还有一个原因是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所遇到的困境,理性预期的出现,从本质上并没有挽救宏观经济学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是使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些远离现实的更复杂的数学模型,例如Sala-I-Martin(2001)指出,新增长理论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是使经济学家的注意力从理性预期转移到长期问题,而理性预期对于长期问题事实上没有作出贡献。
本文旨在探讨由Romer及Lucas 所开创的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并说明其现代进展。
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理论渊源自经济学产生开始,经济学家就不断探索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经济增长的途径。
早期的许多经济学家,如A.Smith、K.Marx、D.Ricardo等,均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但真正建立了增长理论现代形式[2]的却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济学家Harrod与Domar。
Harrod与Domar在Kenyes所发展的宏观经济学基础上,将其进行动态化,将经济增长理论引入现代时期[3]。
Harrod与Domar使用了里昂惕夫性质的生产函数,即F=MIN(K/G,L),并使用I=S均衡条件,得到了长期增长的均衡路径。
但是,由于Harrod与Domar所使用的生产函数的非连续性,导致这种均衡是十分不稳定的,正是Harrod—Domar模型的路径被称为刃锋上的增长的原因。
在1956年,Solow对Harrod—Domar模型的生产函数进行了修正,创立了著名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Solow的贡献在于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并假设资本与劳动之间可完全替代[4],这种具有连续性的生产函数使经济学家可以寻找到一种稳定的持续增长路径。
Solow模型的缺陷在于,其假设技术进步是外生的,而Solow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储蓄率只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5],长期增长率由技术进步的速率唯一地决定,因此,依Solow模型的逻辑,所得出的结论是以假定增长来建立增长模型。
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的来源,弥补Solow模型的缺陷,Romer(1986)提出了一个具有外溢性知识的增长模型,在这个模型中,Romer假设技术进步是通过投资的外在性来实现的,由于知识的这种中间产品性质,使技术具有了外部性,因而整个经济中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
在Romer(1990)中,Romer更是通过引入一个显性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来解释技术进步的内生性来源。
Lucas (1988)则通过引进人力资本积累因素(主要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性与人力资本生产中的正反馈)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内生性。
Romer及Lucas等经济学家所开创的内生增长理论虽名盛一时,但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其分析方法,都是沿袭了历史上一些经济学家的思想。
第一,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个人效用最大化,其基本思想和方法均来自于Ramsey(1928)所建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思想,而内生增长理论只不过是把这种思想更加精致化而已。
例如,修正效用函数的形式、修改其约束条件。
第二,内生增长理论的重大理论突破都来自于对总量生产函数及其假设的修正。
如Romer(1986)引入了投资的外在性,因而使具有递增收益的生产函数具有可能性,并存在竞争性均衡解。
Romer(1987)通过将资本与技术均视为一种中间产品,以中间产品的种数来表示技术的进步,因而巧妙地避开了新古典增长模型无法与规模报酬递增及边际报酬不变自洽的矛盾[6],而且也避开了因直接处理递增报酬生产函数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
Lucas(1988)通过将资本分解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并引入人力资本生产部门与人力资本的外在性,解决了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需要巨大的人均资本差异方能解释国家之间的产出水平差异的问题[7]。
第三,内生增长理论的经济增长内生机制思想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Allyn Young (1928)。
内生增长理论的许多模型只能被视为是对Allyn Young思想的形式化。
在其已成经典的论文中,Allyn Young提出了经济内生演进思想,他认为,不仅分工水平由市场容量决定(这是A.Smith的经典思想),而且,市场容量同样由分工水平决定。
同时,他还认为,经济中可能存在收益递增,收益递增来自于生产迂回方式的加强,初始投入要素与最终消费品之间生产链条的延长。
事实上,Romer(1987)开创性地提出以中间产品种类来表示技术进步,并由此解决了收益递增与平衡增长路径稳定性之间的问题,正是将Young的这种思想加以模型化。
顺便提一句,Young关于分工与市场之间的关系[8],分工演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被杨小凯加以扩充,而形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
从思想渊源来看,Romer关于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观点还受到K.J.Arrow 的影响。
Arrow假设技术进步不是外生的,而是由资本积累所决定的,这就是著名的“干中学”的思想。
Arrow认为,技术进步不过是资本积累的副产品,因此,新投资具有外部性,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而提高生产率,而且其他厂商亦可通过学习而提高其生产率。
这样,虽然从单位厂商来看,生产函数具有不变规模报酬,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生产函数具有递增报酬。
Arrow模型能推论出社会总生产函数具有递增报酬,因此,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人口增长率,若人口增长率为0,则经济增长率亦为0。
正是这个缺陷的存在,使Arrow模型一直未能在经济学家中引起大的反响[9],一直到Romer对Arrow模型进行扩展,得到知识溢出的增长模型,才使Arrow的开创性工作恢复其应有的意义。
Romer对Arrow模型的扩展体现在:他仍假设知识具有溢出效用,但假设知识是厂商进行投资决策的产物[10]。
Lucas(1988)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与Romer 的模型的区别在于,前者认为增长来自于人力资本的增加及其外溢效果,并假定存在一个专门的人力资本生产部门,这个部门的生产决策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者个人作出决策[11]。
Lucas 的这种思想明显地来自于Uzawa(1965),但Lucas假设人力资本存在外部性,而Uzawa则将人力资本视为一种从总资本中分离出来的资本。
由于人力资本的外部性,从Lucas模型中亦可得出竞争均衡解为次优的结论,对于社会来说,个人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低于社会最优水平。
人力资本的引入还提高了资本的产出弹性,若考虑到人力资本因素,则解释不同的人均产出水平时不再需要过于巨大的人均资本存量差异,因而能比较合理地解释国家之间的产出差异。
二、内生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在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经济学家对于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这些进展主要体现在对原有的内生增长模型的精致化方面。
如自从Romer(1986)提出外在性以后,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内生渊源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如Romer(1990)将技术进步视为一种中间产品的扩大化,并且假定这种扩大来源于个体最优化决策。
Young(1991)提出了一个有限的干中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干中学是有限的,因此,增长可能受到发明约束。
Young(1993)针对中间产品的替代性与互补性,提出了一个具有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数量同时扩大的内生增长模型。
Oritigueira(2000)将闲暇引入到人力资本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型,由于闲暇的引入,效用函数不再是单调的,因而导致了多均衡的存在,增长路径不再稳定。
Basu与Weil(1999)则提出了一个将技术与特定的K/L 比例相联系的增长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增长由两个方面驱动,一方面是由干中学驱动的(K/L比例特定),另一方面是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共同驱动(技术进步要求一个改变了的K/L比例)。
Jones(1995,1999)及Dinopoulos等(1999)、Young(1998)、Segerstrom(1998)则对经济增长模型中的规模效应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们认为Romer/Aghion and Howitt/Lucas等人所建立的增长模型都隐含着规模效应,但这种规模效应事实上没有经验支持,但如果在上述模型中去掉规模效应,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模型的长期性质,增长亦可能从内生变成外生。
因此,他们致力于建立一种没有规模效应的增长模型。
Chol-Won Li(2000)则通过建立一个具有两个研究与开发部门(即新产品质量提高的研究与开发部门与增加中间产品品种的研究与开发模型),对增长的内生性进行了新的思考。
在他的模型中,内生增长(即没有人口增长的增长)需要严峻的条件,半内生增长是一种更合理的解释。
在最近的一些文献中,如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1)出的一期关于内生增长模型与非线性之间关系的专刊,经济学家已经开始讨论内生增长可能导致的混沌路径或内生增长过程中的分叉点,将经济增长的研究引入到了非线性方向;另外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讨论了增长中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增长路径中存在多个均衡点时(如Kuzuo Mino (2001))。
内生增长理论在九十年代的另一个重要进展是新熊彼特主义(neo-Schumpeterism)的复兴。
自Aghion and Howitt于1992年提出了增长过程中的创造性破坏的作用,在他们于1998年出版的《内生增长理论》一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熊彼特方法,并对技术进步的创造性破坏作用进行详尽的分析。
Aghion and Howitt在他们所建立的模型中,引入了新技术使原有技术过时的概念,从而使技术进步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破坏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