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必背古诗
三年级必背古诗20首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牛郎织女家。
7、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江楼感旧【唐】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9、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1、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3、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4、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5、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6、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7、丰乐亭游春【宋】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8、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三年级必背古诗上册

三年级必背古诗上册
一、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六亲不认倍思亲。
长相思,在长安;白发悲凉,挥手自兹去。
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杜甫《江南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子散莲船还。
四、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酒醒仍在短酌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五、杨万里《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夜来江水静如席,只闻蛙声啾啾。
六、白居易《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七、叶梦得《鹅鹅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八、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九、刘禹锡《减字木兰花》
忆君幽怨减,减处重叠叠。
洞房昨夜寐,木兰今朝发。
十、欧阳修《西江月》
西江月,水光潋滟晴方好;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又如你!。
三年级上册必背积累的古诗词

三年级上册必背积累的古诗词
三年级上册的古诗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背诵这些诗词,学生不仅能够积累文学素养,还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适合三年级上册学生背诵的古诗词:
1.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 《绝句》(其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6.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8. 《悯农》(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 《江南逢李龟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些诗词涵盖了自然景观、思乡之情、劳动人民的辛勤以及对亲情的赞美等多个主题,非常适合三年级学生进行学习和背诵。
通过这些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小学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小学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三年级上册课本必背古诗词共9首,其中6首是课内重点篇目,分别为:《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余3首为“语文园地”部分的【日积月累】,分别为:《忆江南》《滁州西涧》《大林寺桃花》。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金黄杏子肥,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三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20首

三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20首(一)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二)大风歌汉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注释: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三)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四)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注释: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五)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六)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七)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年级上必背古诗

三年级上必背古诗
assistant avatar
以下是三年级上学期必背的古诗:
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
2.《夜泊牛渚怀古》(张若虚)牛渚西江夜限情,愿君共泛轻舟。
一曲红绳晚,余霞散入水。
3.《鹿柴》(王之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
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背诵古诗不仅能锻炼记忆力,还能提高文学素养,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欣赏。
以下是三年级上册必背的名诗:
1.《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
掌拨清波。
3.《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赠刘景文》(韩愈)山光忽西落,汀月渐东上。
散发乘风翻,高歌对青楼。
耐可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些名诗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背诵,从中领略诗歌的魅力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
三年上册的古诗

三年级上册古诗
1、《寻隐者不遇》--贾岛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小儿垂钓》--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夜书所见》--叶绍翁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望天门山》--李白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13首

三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目录1、蜂(唐罗隐)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3、凉州词(唐王翰)4、乐游原(唐李商隐)5、竹里馆(唐王维)6、塞下曲(唐卢纶)7、田园乐(其六)(唐王维)8、渡荆门送别(唐李白)9、乌衣巷(唐刘禹锡)10、宿建德江(唐孟浩然)11、秋夕(唐杜牧)12、陶者(宋梅尧臣)13、如梦令(宋李清照)三年级上学期必背古诗2018年9月修订版1、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注释:1.山尖:山峰。
2.尽:都。
3.占:占其所有。
4.甜:醇香的蜂蜜。
译文: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1.芙蓉山:地名2.苍山:青山。
3.犬吠:狗叫。
4.白屋:贫家的住所。
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译文: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来了我这个投宿的人。
3、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1.《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2.夜光杯:雕琢精致的玉杯。
3.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4.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译文: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
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
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家的?4、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2.向晚:将近傍晚。
3.不适:不愉快。
译文:黄昏时分心绪烦闷,驾车登上郊外古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寒假古诗背诵姓名:送友人——李白唐代五言律诗青山横北郭⑴,白水⑵绕东城。
此地一⑶为别⑷,孤蓬⑸万里征⑹。
浮云游子意⑺,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⑻去,萧萧⑼班马⑽鸣。
词句注释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
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
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白话译文青翠山峰横亘城关外城,清澄流水环绕城关内城。
朋友啊,你我此地一别,就像蓬草飞扬,随风万里,飘零天涯。
你如浮云飘忽,我似落日深沉,故人情谊,感人至深。
送人终须一别,挥手致意,你将远行。
马儿似通人性,仰天长啸,一阵悲鸣。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
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
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
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
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
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
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
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
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
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
“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滁州西涧(1)——韦应物唐代七言绝句《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
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独怜幽草涧边生⑵,上有黄鹂深树鸣⑶。
春潮带雨晚来急⑷,野渡无人舟自横⑸。
词句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白话译文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
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
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
只有空舟随波纵横。
“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
结尾句。
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
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
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
“野渡”句当作如是解。
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
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
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年),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跟随唐玄宗出游。
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同乡认为他是祸行而苦。
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出逃,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常“焚香扫地而坐”。
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
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早春呈(1)水部张十八员外(2)――韩愈唐代七言绝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唐代诗人韩愈写给张籍的两首七言绝句,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前一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后一首重在抒情,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
其一天街⑶小雨润如酥⑷,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⑸一年春好处⑹,绝胜⑺烟柳满皇都⑻。
其二莫道官忙身老大⑼,即⑽无年少逐春心。
凭⑾君先到江⑿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词句注释⑴呈:恭敬地送给。
⑵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
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⑶天街:京城街道。
⑷润如酥:细腻如酥。
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⑸最是:正是。
⑹处:时。
⑺绝胜:远远胜过。
⑻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⑼官忙身老大:韩愈写此诗时任吏部侍郎,公务繁忙,故云“官忙”;韩愈时年56岁,故云“身老大”。
身老大,年纪大。
⑽即:已经。
⑾凭:这里作“请”讲。
⑿江:曲江,位于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
白话译文其一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其二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
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
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
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
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
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
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
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
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