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常见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研究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接收的各类不合格检验标本236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出现不合格标本现象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并严格监督医院工作人员落实各项改善措施。

结果:不合格标本种类:94份血常规标本不合格,结构比为39.83%,51份尿常规标本不合格,结构比为21.61%,38份大便常规不合格,结构比为16.10%,53份凝血常规不合格,结构比为22.46%;标本不合格的原因:57份溶血、凝血,结构比为24.15%,33份标本量不足,结构比为13.98%,66份标本容器错误,结构比为27.97%,32份标本信息不全,结构比为13.56%,31份标本污染,结构比为13.14%,14份标本不新鲜,结构比为5.93%。

结论:川芎嗪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较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应用。

关键词:川芎嗪;奥扎格雷钠;脑血栓;疗效在临床医疗诊治过程中,实验室检验是重要的工作环节,其检验结果可以为医生诊断患者疾病提供良好的科学依据,有助于医生选择更加优良的治疗方案。

而在检验过程中,检验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1]。

现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接收的各类不合格检验标本236份进行研究,分析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接收的各类不合格检验标本236份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检验标本质量均没有达到实验室检验标准,所有不合格检验标本均被退回。

1.2方法分析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该改善措施的具体内容有:医院相关管理部门制作标本采集指引册,制定标本采集操作标准,规范标本采集程序。

医院组织所有与标本采集有关的工作人员参与标本采集规范程序学习,由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讲解相关操作流程,保证所以参与学习的工作人员掌握保证标本质量的方法。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欢迎阅读关于【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的文章。

检验科作为临床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合格标本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诊断的质量。

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1. 标本采集不规范:患者的血液、尿液、组织等标本采集不规范,导致标本质量不佳,容易出现各类异常情况。

2. 标本运送过程中出现问题:在标本从采集点到检验科的运送过程中,可能出现温度变化、振动、压力等外界影响,导致标本质量下降。

3. 标本预处理不当:在标本送至实验室后,可能由于标本预处理的不当,如离心、分离、保存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标本质量下降。

4. 样本信息标注不准确:患者的基本信息、采集时间、样本类型等信息标注不准确,导致在后续的检验过程中出现错检漏检等问题。

5. 实验室操作失误:在实验室检验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流程、设备设施等方面出现问题,导致标本不合格。

6. 其他原因:如标本老化、不合格器材、标本量不足等也可能会导致标本不合格的情况。

二、改进对策1. 加强标本采集培训: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标本采集规范培训,提高其标本采集技术水平,减少因采集不规范导致的标本不合格情况。

2. 优化标本运输方式:对标本的运输环节加强管理,建立良好的标本运输温控系统,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3. 完善标本预处理流程:建立标本预处理质量控制规范,确保标本的离心、分离、保存等环节得到妥善处理,提高标本质量。

4. 强化标本信息管理:建立信息标注、采集时间记录、样本保存追溯机制,提高样本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因信息标注不准确导致的标本不合格情况。

5. 完善实验室操作规范:制定严格的实验室操作规范,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加强对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减少实验室操作失误带来的不合格标本。

检验标本差错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精编WORD版

检验标本差错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精编WORD版

检验标本差错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精编WORD版一、人为因素导致的标本差错1.标本采集错误:标本采集不规范、采样过程中使用不当的容器等,会导致标本的污染或者不合适采样,进而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

预防措施包括:采集标本前进行充分的培训和教育,确保操作人员熟悉正确的采集方法;使用合适的采集容器,确保采样质量。

2.标本混淆:标本混淆是指在标本采集、分装和运输过程中,标本信息被错误地与其他标本混淆,导致结果与患者实际情况不符。

预防措施包括:建立标本采集、分装和运输的严格操作规程,避免患者标本之间的混淆;在标本采集和标本转移环节中增加多次身份核对,确保标本与患者信息的一致性。

3.标本处理错误:标本处理错误包括标本保存不当、标本处理延迟、标本暴露于不良环境等,这些因素会影响标本的质量和稳定性,进而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

预防措施包括:按照标本处理规程进行标本的保存和处理,确保标本能够稳定保存并及时送检;标本保存过程中,注意避免暴露于不良环境。

二、仪器设备导致的标本差错1.设备故障:仪器设备的故障可能会导致标本处理不当或结果错误。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进行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对于发现故障的仪器设备立即停用,并进行修复和验证。

2.标本处理流程不合理:标本处理流程包括标本的分析、处理和结果判读等,如果流程设置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标本处理的错误。

预防措施包括:建立标本处理流程的标准操作规程,并进行培训和教育,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熟悉并正确执行流程。

三、信息传递和记录导致的标本差错1.标本信息记录错误:标本信息记录错误包括标本采集信息、标本编号、标本处理结果等记录错误,导致结果与患者实际情况不符。

预防措施包括:建立标本信息记录的标准操作规程,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确保准确记录标本信息。

2.信息传递错误:信息传递错误是指在标本采集、分装和运输过程中,信息传递不及时或者错误,导致标本信息的损失或错误。

预防措施包括:建立信息传递的规范操作流程,明确责任人和传递渠道,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1. 血液标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标本采集时可能出现非洁净的操作,如不在洁净的环境中采集标本、采集人员不戴手套或未正确消毒等。

处理措施包括加强采集人员的培训,确保采集标本的操作规范和安全,并定期进行质量控制的培训。

2. 标本存储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妥善存储,以防止标本的变质和血细胞的破坏。

若标本在采集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或者冷藏温度过低的环境中,标本的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处理措施包括采用专用的标本运输容器,并确保标本的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3. 血液标本污染:在采集和处理标本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标本感染的风险,如与其他标本混合、操作不当等。

处理措施包括加强标本的操作规范,确保操作人员有良好的消毒习惯,并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设备。

4. 标本超过保存时间: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一般是有限的,超过保存时间可能会导致血液成分的变化,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处理措施包括及时处理标本和确保标本的保存时间不超过规定的时间。

5. 标本采集量不足:血液检验所需的标本量一般是有要求的,不足的标本量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处理措施包括加强采集人员对标本量要求的培训,并确保采集到足够的标本量进行检验。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处理措施包括加强采集人员的培训、确保标本的存储和操作规范,以及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监测。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提高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检验科是医疗技术部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是对各种医疗检验样本进行分析、检测并给出相应的诊断结果。

然而,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不合格标本的情况,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和安全,也会增加医疗事故的风险。

作为检验科人员,我们需要认真了解和分析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对策,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探讨其原因及改进对策。

一、不合格标本分类1.采集不当:包括采样时间不当、采样部位错误、采集工具不规范等。

2.标本处理不当:包括标本储存温度不合适、标本反复冻融、标本传递不及时、标本容器漏液等。

3.标本标识错误:包括病人信息登记不规范、标本标识不清晰、标本混淆等。

4.检测操作不当:包括操作流程不规范、试剂使用不当、仪器维护不及时等。

1. 采集不当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员的能力不足,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标准操作流程的指导和规范。

此外,操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习惯也对标本采集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些患者的身体状况不佳,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如果操作人员没有处理好这些情况,就会产生采样不当的情况。

2. 标本处理不当标本处理不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标本管理制度不完善、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工作态度不认真等因素造成的。

此外,一些人工操作的不利影响因素,比如环境温度过高过低,洁净度不高等也会对标本处理产生负面影响。

3. 标本标识错误标本标识错误主要发生在人为因素控制不当的情况下。

比如,有时操作人员懒于多次嘱咐病人填写相应的信息,也有一些操作人员误认为常见病人信息都是常识,随意把标本标识,以致引起混淆。

4. 检测操作不当检测操作不当主要是由于操作人员的不规范操作、仪器使用不当、试剂不合格造成的。

此外,测量过程中不及时调整实验条件,条件控制不好,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三、不合格标本改进对策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和能力,完善采集和操作规范。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检验科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负责对患者的样本进行检验和分析,从而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在检验科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合格的标本,这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以及原因分析和改进对策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1. 样本容器破损或污染:有些标本容器在制造或运输过程中可能会破损或受到污染,导致样本不再适合进行检验。

这种情况下,需要对不合格的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破损或污染的比例和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改进对策。

2. 样本数量不足:有时候,患者提供的样本数量可能不足,无法进行完整的检验。

这可能是因为患者不了解检验的要求,或者是因为收集样本的方法不正确。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统计分析不合格标本中数量不足的比例和原因,并向医生和患者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3. 样本存放时间过长:样本在采集后应尽快送到检验科进行检验,过长的存放时间可能会导致样本的变质或失效。

如果有大量的不合格标本在检验科中发现是存放时间过长导致的,那么需要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评估样本存放的流程和时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缩短样本的存放时间。

4. 样本交接不规范:在样本从医生或护士手中交接给检验科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交接不规范的情况,导致样本的标签丢失或混淆。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找出交接不规范的原因和环节,建立规范的样本交接流程和培训。

二、改进对策1. 加强标本容器的质量控制:医院应选择质量可靠的标本容器供应商,并建立与供应商的良好合作关系,确保标本容器的质量和完整性。

在接收到标本容器时,检验科应对标本容器进行检查,如有发现破损或污染,应及时与供应商联系进行更换。

2. 提供标本采集的培训和教育:医院的护士和医生需要接受标本采集的培训和教育,包括采集样本的方法、样本数量的要求、存放时间等。

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采集技术水平,降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

检验标本质量不合格的常见原因

检验标本质量不合格的常见原因

检验标本质量不合格的常见原因1、采血部位不当静躲输液时,检验结果与采血部位密切相关,临床护士为求方便从输液的同侧或直接从输液通路中或同一血管中采血,可导致血钾、血钠、血糖明显升高,血尿素、血肌酐、血氯明显降低。

因此,输液时要正确选择采血部位。

2、标本溶血标本溶血是采血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可导致钾离子、细胞内酶如AST、LDH、CKMB、促凝物质释放增多,干扰分析测定等,造成标本溶血的主要原因有:①病理性溶血如溶血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等。

②从已有血肿的静脉采血,输液或输血中和输液刚刚结束后采血。

③穿刺处所用消毒液未干。

④使用劣质采血器和试管,试管混匀用力过猛。

⑤采血不通畅,采血时反复拍打患者手臂或嘱患者反复攒拳松拳。

⑥使用止血带1min 以内,血样中各检验指标没有明显改变。

但止血带扎得时间过长,并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可致标本溶血。

⑦标本放置过久未及时分离血清。

⑧标本离心速度过快。

⑨采血量不够,残留负压导致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3、标本量不够或过量用全血或血浆检验的血标本中,需加入抗凝剂并及时混匀。

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也十分重要,因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血标本的质量。

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血液的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对很多检验会造成严重影响。

采血量少可能产生的后果有:①不能满足临床检验的需求(如凝血常规、血沉)。

②无法对有疑问的结果进行必要的复查。

③导致部分试验阳性率降低如血培养。

④无法进行标本溯源和回顾性分析。

可见,采血量的准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4、标本放置时间过长采血后标本存放和送检时间的快慢对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于住院患者多,标本量大,检验科将标本收回科室后,又将对标本统一进行处理(分项目、编号、离心和加样等),从标本采集到检测大约需要3~4 h。

有研究表明,血糖(GLU)应在4 h内测定,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应在8 h内完成,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Ca、P应在24 h内测定完。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一、引言检验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合格标本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对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以及改进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在进行不合格标本的统计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类和梳理。

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采集是影响标本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规范的标本采集往往导致标本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标本采集时没有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或者采集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等。

2. 标本处理不当标本采集完成后,标本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如标本分装、保存、运送等。

这些环节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对标本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分装时未注明标本类型和采集时间,保存时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标本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 信息标识不清标本信息标识不清不仅影响标本的识别和追溯,也会导致误认、混淆,甚至交叉感染。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标本的信息标识经常存在不清晰、脱落或错误的情况,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4. 客观原因在标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也会导致不合格标本的出现,比如患者体质因素、采集技术水平、医护人员工作态度和技术操作能力等。

以上就是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分类原因,这些原因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给医疗诊断、治疗和患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三、改进对策针对上述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我们制定了以下改进对策:1. 加强标本采集规范化培训通过定期组织标本采集规范化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标本采集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规范操作流程和标准动作,确保每一次标本采集都可以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2. 建立标本处理流程标准建立完善的标本处理流程标准,规范分装、保存、运送等每一个环节,加强标本处理操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每一个标本的处理过程都可以按照标准要求进行,从而提高标本的质量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常见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充分了解医院检验分析前标本的不合格发生情况,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深
入调查,从而制定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

方法对医院2013年2月到2014年9月不合格检验
标本的情况及其原因进行统计。

结果医院各临床科送交的不合格标本总共99份。

其中血液
凝固不合格数在血标本不合格数中占最多,为34份,不合格率为33.84%.标本溶血17份,
不合格率为17.17%。

此外,前列腺液和精液等均有不合格样本出现。

结论医院应加强标本采集的完善工作,不断规范标本运输操作的规范和流程,将不合格标本的出现降到最低。

【关键词】医院;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医院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依赖于客观的检验标准。

因为
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取决于检验标准的质量,所以不合格的检验标本会对检验结果造成直接
影响,进而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重要影响。

而不准确检验结果需要进行重新取样复查,
这样就会及加重患者的痛苦,同时增加患者的医药费用,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

根据有关调查,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标本采集不合理导致的,所以加强标本的质量管理,确
保检验标本的合格性具有的重大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材料
将医院2013年2月到2014年9月期间临床各科室中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进行统计,
送检过程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临床检验的有关规定进行,各送检标本都经过严格核对。

1.2方法
检验人员检查标本外观,通过检查分析、复查,并联系临床医生等方法,发现和确定检
验标本的不合格情况,并对情况进行及时详细的登记。

2结果
2.1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结果
医院对临床科室送检的被检验标本进行统计,共统计出不合格的检验标本99份,其中
血液凝固不合格数在血标本不合格数中最多,为34份,不合格率为33.84%.标本溶血17份,不合格率为17.17%。

此外,前列腺液和精液等均有不合格样本出现。

2.2标本不合格原因
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不适当,抗凝血剂和脂血、溶血或者血液稀释、细小凝块等和检测
项目不相符。

粪便容器被污染或者没有标本存在。

尿标本量不达标、未添加防腐剂或者放置
时间太长。

精液的采集没有严格按照规定严格执行,使得标本采集不完全,记录时间出现偏差。

此外,前列腺液的标本在采集时质量出现问题,没有进行及时送检,导致容器污染、标
本干涸等情况发生。

护士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做到“三查八对”,有些医生在开标本申请单时
很不符合规定,字迹潦草、书写随意,出现标本和申请人的姓名不相符,标本没有粘贴标签,容器不符合标准等情况。

3讨论
3.1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的分析
医院通过对不合格的检验标本进行一系列分析,得出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首先,溶
血主要由于没有将注射器的针头在抽血后取下,只是将血本直接的注入到真空试管中,个别
情况是由于血标本在运转过程中受到剧烈的震荡。

血凝大多是由于护士在取得血标本后,没
有严格按要求把血本和抗凝剂混合均匀,这种情况在用多个试管对标本进行采集时最容易发生。

其次,采血困难常会导致采血量不够。

有时是由于护士不清楚采血量具体是多少,因为
不同厂家的采血试管的负压程度不同,采血量也就不同,护士通常按照采血量较少的一种采
血试管进行采血,从而导致采血量不够。

再次,检验项目不断增多,医院使用的采血试管也
不相同,采集信息不准确。

护士在进行采血时,不清楚使用哪一种采血试管,采血试管不正
确使用现象时有发生。

3.2预防和改进措施
3.2.1实行规范化操作
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

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
不同标本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采集、运输和储存操作标准,对不同标本需要的采集量、
需使用的容器,采集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进行明确规定,对较易出错的环节做出详细的说明,并将规定和说明装订成册,发放到每个科室,使每个相关人员都能对工作操作流程准确掌握。

3.2.2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应大力宣传检验标本合格的重要性,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
德水平,树立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要定期对医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确保他们的专
业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3.2.3加强宣传教育,严格把握标本质量
对检验标本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讲解,使每个医务人员都意识到检验标本的重要性。

当患
者自行留取标本时,护士要就采集和保留方法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说明,使患者严格遵守注意
事项,保证标本的质量。

对交接标本进行严格登记,将不合格标本附有标本拒收单,并予以
退回。

3.2.4改进工作流程
要讲究工作流程的效率和效果,对工作流程不断加以改进,使标本在正确采集后,能够
及时送检,防止由于放置时间过长而导致的检验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

如果由于一些原因,标本不能及时送检,应将其置于4~8摄氏度的环境中,但最长时间也不能超过4小时。

4结束语
医院对检验标本应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要做好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工作,就要动员所
有医务工作者的力量,完善检验标本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改善操作流程。

参考文献:
[1]罗顺仙.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预防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1(21).
[2]孙彦平,白宇.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正确的采集[J].中国伤残医学,2009(2).
[3]秦家濂.198份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统计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