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的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指标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血液检验中,有时会出现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这可能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本文将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1. 标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检验是需要依靠血液标本来进行的,而不合格的标本采集可能导致标本质量不佳。
不规范的操作可能导致标本含有可溶性物质,如肌酸酐、尿素氮等,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标本储存条件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储存,如果储存条件不当,如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细胞活性降低、细胞破裂等情况,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标本污染:血液标本是容易受到外界污染的,如果在采集、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发生了污染,可能会导致标本中存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标本量不足:血液检验需要一定的标本量才能进行相应的检测,如果标本量不足,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的稀释或者无法进行相应检测,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处理措施1. 标本采集规范:确保标本采集人员熟悉标本采集的操作规范,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损害。
标本采集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个人信息,如用药情况、病史等,以确保采集适宜的标本。
2. 标本储存条件优化:确保标本储存的环境符合要求,如储存温度适宜、避免光线直射、避免冻融循环等。
并且要注意不同检测项目的标本储存条件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储存。
3. 标本运输规范:对于需要运输的标本,应选择合适的容器进行包装,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破损或污染。
4. 标本质量控制:建立标本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及时发现问题标本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重新采集、重复检测等。
5. 标本量要求明确:制定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规范,明确不同项目所需的标本量,并合理安排标本采集时间和顺序,以确保采集到足够的标本量。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欢迎阅读关于【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的文章。
检验科作为临床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合格标本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诊断的质量。
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1. 标本采集不规范:患者的血液、尿液、组织等标本采集不规范,导致标本质量不佳,容易出现各类异常情况。
2. 标本运送过程中出现问题:在标本从采集点到检验科的运送过程中,可能出现温度变化、振动、压力等外界影响,导致标本质量下降。
3. 标本预处理不当:在标本送至实验室后,可能由于标本预处理的不当,如离心、分离、保存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标本质量下降。
4. 样本信息标注不准确:患者的基本信息、采集时间、样本类型等信息标注不准确,导致在后续的检验过程中出现错检漏检等问题。
5. 实验室操作失误:在实验室检验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流程、设备设施等方面出现问题,导致标本不合格。
6. 其他原因:如标本老化、不合格器材、标本量不足等也可能会导致标本不合格的情况。
二、改进对策1. 加强标本采集培训: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标本采集规范培训,提高其标本采集技术水平,减少因采集不规范导致的标本不合格情况。
2. 优化标本运输方式:对标本的运输环节加强管理,建立良好的标本运输温控系统,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3. 完善标本预处理流程:建立标本预处理质量控制规范,确保标本的离心、分离、保存等环节得到妥善处理,提高标本质量。
4. 强化标本信息管理:建立信息标注、采集时间记录、样本保存追溯机制,提高样本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因信息标注不准确导致的标本不合格情况。
5. 完善实验室操作规范:制定严格的实验室操作规范,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加强对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减少实验室操作失误带来的不合格标本。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临床检验是指针对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等需要进行综合分析的一项重要医学检查。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合格标本结果的情况。
不合格标本结果可能是由于采样不规范、标本保存不当、试剂污染等原因引起的,这会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等产生严重影响。
对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进行准确的判定及采取相应的对策非常重要。
对于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
对于可能导致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因素,临床实验室应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与采样、保存、运输等相关人员进行交流。
需要检查所有相关的设备和试剂,以确定是否存在技术问题或污染。
还应对检验过程中的所有步骤进行复核,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
在判定不合格标本结果时,临床实验室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当不合格标本结果仅出现在一个标本中时,实验室可以选择重新采样并进行再次检测。
如果再次检测结果与不合格结果相符,可以进一步考虑是否存在其他问题,例如标本质量、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等。
如果再次检测结果与不合格结果不符,那么可以认定不合格标本结果为误差,并将该结果从患者报告中删除。
当不合格标本结果出现在多个标本中时,实验室应该考虑整个批次标本的质量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应对所有相关标本进行全面检查,并进一步调查可能导致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原因。
实验室应对问题进行纠正,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证未来的标本质量。
为了减少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发生,临床实验室应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实验室应建立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等标准操作流程,并对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培训。
应定期检查设备和试剂的性能,并进行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
实验室还应与相关医疗单位合作,共同完善标本采集和传输的质量管理系统。
对于临床检验的不合格标本结果,我们应进行准确的判定和采取相应的对策。
通过全面分析,排查可能的问题,纠正错误,并加强质量管理,可以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临床检验中的样本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和可靠的关键环节之一。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出现样本质量不合格的情况,如血清/血浆分离不良、采集管坏掉或污染、标本量不足、存放不当等等。
在发现样本质量不合格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如何判定这些样本的检验结果,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呢?当发现样本质量不合格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如果样本质量不合格,那么首先需要判定这些样本的检验结果能否反映实际的生理或病理情况。
如果无法确定,就需要重新采集样本,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 检查样本标志是否正确:首先需要检查样本标志是否和患者信息一致,以此确定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如果出现样本混淆或标志错误,就需要重新采集样本,并对样本质量进行重新评估。
2. 判断影响检验结果的问题是否存在:例如血清中的胆固醇水平与采血部位、时间、饮食等因素有关,而血糖水平受饮食、体内代谢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判定样本质量不良后,需要考虑是否与上述因素有关,进行确定。
3. 与其它检验结果比对:如果只有单一的指标受影响,可以与其它检验结果进行比对,以此判断是否临床可信。
4. 重复检测:如果以上方法均不能确定样本的检验结果,我们需要进行样本的重复检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二、对策1. 重新采样:如果样本质量不良,正常的处理方法是重新采集样本。
对于血清或血浆,应确保其分离完整,无血红蛋白或脂肪酸的污染。
对于尿液、粪便等样本,应避免污染或受到外界干预。
2. 处理检验数据:在确定检验结果不可信之后,如果样本不可重复或者重复检验后结果依旧不准确,就需要处理这些数据。
处理数据的方式包括:删除不可靠数据、将数据设为不确定或疑似异常、阳性或阴性判断时应在必要的情况下等待重测结果。
3. 加强样本管理: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对样本质量控制的管理。
对于检测前需要的检查项目,应事先通知患者以及医务人员,配合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相应的采样。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检验科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负责对患者的样本进行检验和分析,从而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在检验科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合格的标本,这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以及原因分析和改进对策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1. 样本容器破损或污染:有些标本容器在制造或运输过程中可能会破损或受到污染,导致样本不再适合进行检验。
这种情况下,需要对不合格的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破损或污染的比例和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改进对策。
2. 样本数量不足:有时候,患者提供的样本数量可能不足,无法进行完整的检验。
这可能是因为患者不了解检验的要求,或者是因为收集样本的方法不正确。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统计分析不合格标本中数量不足的比例和原因,并向医生和患者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3. 样本存放时间过长:样本在采集后应尽快送到检验科进行检验,过长的存放时间可能会导致样本的变质或失效。
如果有大量的不合格标本在检验科中发现是存放时间过长导致的,那么需要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评估样本存放的流程和时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缩短样本的存放时间。
4. 样本交接不规范:在样本从医生或护士手中交接给检验科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交接不规范的情况,导致样本的标签丢失或混淆。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找出交接不规范的原因和环节,建立规范的样本交接流程和培训。
二、改进对策1. 加强标本容器的质量控制:医院应选择质量可靠的标本容器供应商,并建立与供应商的良好合作关系,确保标本容器的质量和完整性。
在接收到标本容器时,检验科应对标本容器进行检查,如有发现破损或污染,应及时与供应商联系进行更换。
2. 提供标本采集的培训和教育:医院的护士和医生需要接受标本采集的培训和教育,包括采集样本的方法、样本数量的要求、存放时间等。
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采集技术水平,降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及对策临床检验在医学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检验也出现了一些不合格标本结果的情况。
这些不合格的标本结果可能会对医学诊断和患者治疗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判定不合格标本结果并采取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一、不合格标本结果的判定不合格标本结果通常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的:1. 采样不规范:采样过程中如果不符合规范操作,可能会导致标本污染或者失真,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标本质量不佳:标本保存不当、自溶或者破坏等问题都会导致标本质量不佳,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仪器故障:临床检验仪器也有可能出现故障,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4. 检验人员技术不过关:不熟悉检验方法、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
对于以上不同的不合格标本结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定,以便及时采取对策,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针对不合格标本结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对策来解决问题:1. 加强质控:通过建立健全的质控体系,对采样、检验过程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优化技术流程:对采样、标本保存、检验过程等环节进行优化,提高操作规范性和效率,降低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3. 定期设备维护:对临床检验仪器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仪器故障对结果的影响。
4. 提高人员技术水平:加强对检验操作规范和技术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5. 加强外部质控:参与和组织外部质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对于不合格标本结果,我们需要在判定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只有加强质控、优化技术流程、定期设备维护、提高人员技术水平和加强外部质控,才能有效解决不合格标本结果所引发的问题,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00字】。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一、引言检验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合格标本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对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以及改进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原因在进行不合格标本的统计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类和梳理。
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采集是影响标本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规范的标本采集往往导致标本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标本采集时没有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或者采集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等。
2. 标本处理不当标本采集完成后,标本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如标本分装、保存、运送等。
这些环节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对标本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分装时未注明标本类型和采集时间,保存时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标本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 信息标识不清标本信息标识不清不仅影响标本的识别和追溯,也会导致误认、混淆,甚至交叉感染。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标本的信息标识经常存在不清晰、脱落或错误的情况,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4. 客观原因在标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也会导致不合格标本的出现,比如患者体质因素、采集技术水平、医护人员工作态度和技术操作能力等。
以上就是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分类原因,这些原因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给医疗诊断、治疗和患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三、改进对策针对上述不合格标本的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我们制定了以下改进对策:1. 加强标本采集规范化培训通过定期组织标本采集规范化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标本采集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规范操作流程和标准动作,确保每一次标本采集都可以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2. 建立标本处理流程标准建立完善的标本处理流程标准,规范分装、保存、运送等每一个环节,加强标本处理操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每一个标本的处理过程都可以按照标准要求进行,从而提高标本的质量和稳定性。
不合格标本分析范文

不合格标本分析范文引言:在实验室工作中,不合格标本是一种相对常见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如样本质量不佳、不合适的采集方法、处理过程中的错误等。
本文将分析不合格标本的一些常见问题,以期提高实验室工作的整体质量以及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
一、样本质量不佳1.1表面干燥:在血液样本中,如果样本表面干燥可能导致血细胞的聚集和降解。
这会对一些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如细胞计数、血液生化等。
解决办法是在采集过程中确保样本留存期间,避免脱水。
这包括正确操作、封存容器等。
1.2血气混合:血液样本的气体分析在很多临床诊断中都是重要指标。
然而,常见问题是血液样本的气体混合。
这可能是由于样本收集期间的气体渗入或采集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导致的。
应在采集血液样本时,尽量避免气体渗入,并确保所有容器和管道无损。
1.3废品可能导致污染:在一些实验中,精确的浓度测量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废品的错误处理可能导致废品逸出,进而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
解决办法是在样本处理过程中严格控制废品的处理,以避免任何可能的污染。
二、不合适的采集方法2.1采集容量不足:在一些实验中,样本的量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采集的样本量不足,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
因此,在采集样本之前应对实验所需量进行准确计算,并确保样品的采集量符合要求。
2.2不合适的采集时间:对于一些实验,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采集样本。
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范围,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可靠。
因此,在采集样本之前应清楚所需的采集时间范围,并在此范围内进行采集。
三、处理过程中的错误3.1样本处理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在实验室中,样本处理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是一种常见的问题。
这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在样本处理过程中严格控制样品的标识和容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交叉污染。
3.2错误的试剂使用:在实验中,试剂的选择和使用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试剂选择错误或者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临床检验工作中遇到的不合格标本主要表现在溶血、凝血、污染、采集量不足或过多、标识错误等。
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使用了错误的容器或添加剂;(2)使用了不恰当的采血器具,如使用规格过小或过大的针头容器,使用过大的负压真空管等;(3)样本标识错误;(4)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使标本发生溶血;(5)采血量过少或过多;(6)标本污染。
不合格标本肯定会影响检验结果。
一、血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采血不顺畅、抗凝剂比例不当或混匀不彻底使得抗凝不充分导致的血液凝固或血细胞聚集,导致相应细胞计数结果的偏低;聚集的细胞还可能被仪器误判为其他细胞数量的不准确。
末梢血采集过程中过分挤压造成组织液混入,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值偏低,同时组织液的混入还可引起血液的稀释。
抽血、混匀手法过于剧烈或添加物不当造成的溶血,可导致细胞计数结果偏低。
在末梢血采集时,消毒剂未完全干燥之前进行穿刺可能导致血细胞的破坏,引起计数结果偏低。
炎症浸润部位采血导致局部炎症细胞的混入,导致细胞形态的不正常,血细胞的黏附、聚集合并导致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受影响。
血液细胞学检查应使用EDTA抗凝,错误的抗凝剂可能引起血细胞形态的变化,造成血细胞计数和分类的不准确,如草酸盐和肝素抗凝可引起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结果的偏低。
二、出凝血项目采血不顺畅、血量过少引起抗凝剂比例不当或混匀不彻底使得抗凝剂不充分,导致凝血过程激活和凝血因子的消耗。
这种情况可能引起内源性、外源性凝血时间的延长以及部分凝血因子测定结果的偏低。
错误的抗凝剂如EDTA、肝素,尤其是肝素会造成PT、APTT时间的延长;抽血不顺畅,压脉带绑扎时间过长(不宜超过30s)引起血流淤带或血管受损可能引起组织因子进入血液,造成部分凝血因子测定结果降低。
三、红细胞沉降率标本溶血、采血不顺畅、抗凝剂比例不当或混匀不彻底等使得凝血激活,血浆成分改变,红细胞形态变化等标本采集缺陷均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红细胞聚集,从而引起血细胞沉降率的加快。
此时可能引起组织因子进入血液,造成部分凝血因子测定结果降低。
四、生物化学项目生物化学主要测定人体内的离子、酶类和代谢物质。
这些物质在人体不同组织、细胞内浓度差异比较大,受溶血影响大;部分物质如酶类和代谢产物稳定性差,易降解,还有化学方法本身特异性较差,易受标本中异常物质的干扰,因此生物化学项目的检测对标本要求较高。
1.溶血:当溶血发生时,红细胞内容物进入血浆,引起血浆成分的改变,对一些细胞内外浓度差较大的检测项目(如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钾)的测定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
2.脂血:脂血主要是由于血清中的乳糜微粒增多引起的,因后者具有散射光的特性,对比色法和比浊法均可产生严重的干扰,而且这种干扰不能通过双波长进行消除。
3.黄疸:胆红素在400~540nm波长处有光吸收,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通过氧化剂后胆红素还可被氧化为胆绿素、胆褐素,这些物质同样可以引起光吸收的改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对于单波长的仪器这种影响更为显著。
4.抽血不顺畅、压脉带使用可导致静脉血血流的瘀滞,造成血乳酸浓度的升高。
5.血气分析样品在样本采集过程中若未排空气或未与空气完全隔离,则可能引起氧分压测定结果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测定结果降低。
四、免疫学检测项目免疫学项目是通过标记或不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对被测物(抗原或抗体)进行测定,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因此测定结果受影响相对较少。
然而由于免疫学检查项目被测物含量一般较低,若样本存在缺陷,尤其是交叉污染,一旦发生,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可能较大。
免疫学测定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浊度法、酶标记显色的方法,如ELISA和免疫印迹、荧光标记的方法、胶体金标记的斑点渗滤或层析方法,不同的检测方法对标本缺陷的敏感性
不同。
1.免疫浊度法。
使用光学方法直接对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沉淀进行检测,因此对标本的颜色、透明度比较敏感,严重的溶血、脂血和黄疸可能对此类实验产生干扰,造成结果偏高。
2.酶标记显色技术。
通常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等进行标记并催化底物显色,标本中如有强还原剂污染(如维生素C输注同侧肢体采血)时,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产生假阴性。
另外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严重的溶血标本也可能催化底物显色,提高本底或产生假阳性。
三、血培养不合格血培养标本主要为污染、血液和培养液比例不当、不恰当的血培养瓶。
1.污染采集不规范可以造成污染可能发生于血培养操作的任何阶段,大量研究表明,皮肤定植菌群是血培养污染的常见细菌,说明皮肤消毒的不彻底和采血操作不当是污染的主要原因。
采血过程中血液易受到皮肤表面菌群的污染,主要在外周静脉穿刺时,局部皮肤消毒不彻底,细菌随针刺带入被检血液而被培养出来。
其次,长期留置血管导管的患者,其导管长期暴露于皮肤外界,造成这些菌群的移生。
血液培养也常从这些导管处采血,因此经常会在采血过程中将导管内移生的细菌带走而培养出来。
即使严格的无菌操作采集血标本也很难将污染率控制在2%以下。
血培养污染将导致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2.血液和培养瓶比例不当成人和儿童血培养血量的采集标准不同,应严格按照厂家推荐的标准进行采集,采血量过多或少均会降低血培养的阳性率。
3.选择不恰当的血培养瓶全自动血培养瓶的种类有普通瓶、中和抗生素瓶、厌氧瓶、儿童瓶等,每一种培养瓶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选择不恰当的血培养瓶将降低阳性率。
七、分子生物学检测项目分子生物学标本的不合格常见于抽血操作不规范引起的外源核酸污染。
模板RNA降解以及PCR抑制物的存在。
1.外源核酸污染由于PCR的灵敏度非常高,理论上一个核酸分子的污染都有可能引起结果的假阳性,因此PCR标本采集最好使用无菌、无核酶的一次性器材,取材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小心防止混入操作者或受检者的毛发、皮屑等。
密封运输和保存,不能在扩增区域进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防止PCR产物的污染。
2.靶基因的降解一般情况下,无菌采集的DNA样本稳定性较好,在室温下放置8h仍不影响检验,但如果操作不当、抽血容器不清洁、放置时间过长或有污染,DNA链有可能发生断裂,使长片段的扩增变得困难。
靶基因降解对于RNA样品影响更为严重,由于环境中大量RNA酶的存在,若样品保存、运输条件不佳或存放时间过长,模板RNA非常容易降解,造成假阴性。
3.PCR抑制物反转录反应和PCR反应均为酶促反应,任何可能抑制这些反应的物质都会影响检验的结果。
样本采集缺陷导致的常见的抑制物包括肝素、血红蛋白、乳铁蛋白、IgG、蛋白酶、纤维素等。
八、末梢血和静脉穿刺样本分析物的差异尽管末梢血和静脉血分析物差异很小,但葡萄糖、钾、总蛋白和钙等项目的统计学和(或)临床存在显著性差异。
末梢血的血红蛋白、葡萄糖、钾检测的结果高于静脉血,而钠、氯、钙、胆红素和总蛋白的检测结果低于静脉血。
末梢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低于动脉血。
运用末梢血检测这些项目时应建立参考范围,同时在检验报告上注明标本类型。
对于不合格的标本,即使实验室采用最好的方法和技术,检测工作都是无效的劳动,检测结果会贻误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
因此,正确采集标本是临床检验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临床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有效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