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3.练习三》课件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应用题练习3

苏教版三年级应用题练习3
超市上午卖出大米153千克,下午比上午多卖出56袋,这一天工卖出大米多少袋?
一个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工地第一天运来180袋水泥,第二天运来的袋数比第一天的2倍少19袋。第二天运来多少袋水泥?
儿童三轮车每辆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了多少钱?
商店第一天运来8箱饼干,每箱5千克,第二天运来150千克饼干,两天一共运来多少千克饼干?
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3厘米,使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宽必须增加多少厘米?正方形的面积比这个长方形多多少平方厘米?
一人唱一首歌要用4分钟,15个人合唱这首歌需要()分钟。
每根不锈钢管8元8角,每根塑料管1元2角。一根不锈钢管长2米,一根塑料管长0.8米。(1)用小数表示两种水管每根的价钱。(2)一根不锈钢管比一根塑料管长多少米?
小学应用题练习作业
三年级应用题姓名:评分:
有5台机器,分别重600千克、400千克、800千克、1000千克、700千克,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
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李平向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60页的故事书,借期是一星期,他计划每天看8页,能按期还书吗?
科学馆上午有3批学生来参观,每批169人,下午又有213名学生前来参观。这一天一共有多少学生来参观?
三年级三个班一共有111名同学。一班有35人,二班和三班的人数相等。二班、三班各有多少人?
家长签字: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习题课件2千米和吨 第3课时 练习三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习题课件2千米和吨 第3课时 练习三

五、小明家、小亮家与学校都在幸福路上,小明家到学校有 5000 米,小亮 家到学校有 4000 米。他们两家可能相距多少千米? 有两种情况: (1)小明家和小亮家在学校两侧: 5000+4000=9000(米)=9(千米) (2)小明家和小亮家在学校同一侧: 5000-4000=1000(米)=1(千米) 答:他们两家可能相距 9 千米或 1 千米。
800×5×2=8000(米)=8(千米) 8×7=56(千米) 答:一个星期(7天)跑56千米。
四、1.如果生产1吨白纸要用水260吨,那么生产80吨白纸要用水多少吨? 260×8=2080(吨) 答:要用水2080吨。
2.学校组织“净化校园,从我做起”活动。如果每人每月回收废品5千 克,三(1)班的40个同学10个月能回收废品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40×5=200(千克) 200×10=2000(千克)=2(吨) 答:三(1)班的40个同学10个月能回收废品2000千克,合2吨。
二 千米和吨
第3课时 练习三
一、在(
)里填合适的单位。
二、3吨=( 3000 )千克
2千米=(2000 )米
8米=( 800 )厘米
6000克=( 6 )千克
3吨-820千克=( 2180 )千克
7000千克=( 7 )吨
三、交通大道800米,王强每天坚持跑5个来回,他每天跑多少千米?一个 星期(7天)跑多少千米?
15×2= 30 600÷4= 150 65×4= 260 8100-1800=6300 35×30= 1050
2400+800= 3200 800÷5= 160 75×30=2250 25×40= 1000 45×8= 360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1/11/62021/11/6November 6, 2021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பைடு நூலகம்,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1年11月2021/11/62021/11/62021/11/611/6/2021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1/11/62021/11/6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1课时 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一)+习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1课时 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一)+习题

从所求问题想起(两步计算应用题)SJ 三年级下册三解决问题的策略你现在有100元,你能买几桶油,还剩多少钱?课后作业探索新知当堂检测课堂小结用从问题开始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1课堂探究点2课时流程1小明和爸爸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

148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130元85元16元108元24元探究点用从问题开始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你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1小明和爸爸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

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148元130元85元16元108元24元1小明和爸爸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

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1)一共用去多少元?(2)剩下多少元?130+85=215(元)300-215=85(元)答:最多剩下元。

85148元130元85元16元108元24元1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24×3=72(元)100-72=28(元)答:最少找回28元。

148元130元85元16元108元24元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1.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桃树有52棵,梨树有3行。

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数量关系式: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桃树比梨树多的棵数。

缺少的条件:梨树每行的棵数小试牛刀(教材P28想想做做)1.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2)学校买了18袋乒乓球和9个篮球。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全部课件(共6课时)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全部课件(共6课时)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但算式中只有乘、 除法时要按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1
百合花
玫瑰花
菊花
每枝7元
每束8枝,共24元
每枝2元
(1)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花,应付多少元? 2+24÷8
= 2+3
= 5(元)
答:应付5元。
1
百合花 每枝7元
玫瑰花 每束8枝,共24元
菊花 每枝2元
(2)1枝玫瑰花比1枝百合花便宜多少元? 7 - 24÷8
3.算一算,比一比。
480 - 180+60 = 300 +60
= 360
480 -(180+60) = 480- 240 = 240
参与运算的数是一样的,运算符号也是一样的; 由于其中一题含有小括号,所以运算顺序不一 样,结果也不一样。
不论综合算式涉及怎样的运算,只要含有小括号,就要先 算小括号里面的。
80-23×3 = 80 - 69 = 11
2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
50+50×7 = 100 ×7 = 700
40 - 7×4 = 28 - 40 = 12
15×3 - 25 = 45 = 20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
50+50×7 = 50 +350 = 400
40 - 7×4 = 28 - 40 = 12
15-40÷5 = 15- 8 = 7(元)
在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先算除法, 后算加(减)法。
1 说说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95÷5-17 = 19 - 17 =2
24+36÷6 = 24 + 6 = 30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2课《练习三(第2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2课《练习三(第2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2课《练习三(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2课《练习三(第2课时)》主要是对第一单元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运算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但是对于复杂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整数运算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整数运算知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律。

2.新课导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讲解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3.案例分析: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整数运算知识进行解决。

4.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6.练习巩固: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练习四 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练习四  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练习四丨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千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 能够熟练地进行千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 学会使用数学工具,如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掌握千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 熟练进行千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2. 难点:- 理解千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千以内加减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或黑板- 计算器- 练习题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千以内加减法。

- 向学生展示一些千以内加减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千以内加减法的特点。

2. 新课导入(15分钟):- 讲解千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千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 引导学生进行千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练习。

3. 练习与巩固(10分钟):-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千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应用拓展(10分钟):-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千以内加减法知识。

- 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千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5.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千以内加减法的重要性。

-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让学生掌握了千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后,教师应通过作业和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3 练习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3 练习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3 练习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练习的概念,知道完成练习的重要性。

2.掌握使用数学工具练习的方法,包括尺、规、量角器等。

3.能够独立完成习题,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即“练习”。

1.什么是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2.练习的重要性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高解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我们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

3.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数学工具来辅助解题。

比如说,使用尺可以帮助我们画直线,使用规可以帮助我们画长方形等。

通过使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完成习题。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老师先通过讲述怎样练习来导入“练习”这个主题。

通过一个小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述练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练习。

3.2 展示练习范例老师从自己的习题集中选取一些范例,让学生看看怎样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练习,进而引导学生探究使用数学工具的技巧。

3.3 练习与巩固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应的习题,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解题,并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

通过这样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练习的内容。

3.4 总结复习在课堂的最后,老师再次强调练习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进行总结。

四、教学反思通过讲述故事、展示练习范例、集中练习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练习的重要性以及使用数学工具总的一些技巧。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加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同时,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其中,有助于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3 练习三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3 练习三丨苏教版

练习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练习,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并能熟练地进行长度单位间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借助生活情景体验、感悟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间和质量单位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米和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练习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揭示课题提问: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千米和吨”这两个单位,千米是什么单位,吨是什么单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度单位、质量单位)谈话:这节课我们来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

(板书:练习三)2.复习千米和吨谈话:关于千米,我们学过哪些相关知识,谁来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思维导图)引导: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与千米有关的例子吗?(课件展示)引导:那吨呢,谁来介绍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吨呢?(课件展示)3.复习单位之间的进率提出要求:除了千米和吨,我们还学了一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瞧!他们来了!你能帮它们分分类,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吗?(指名学生来摆,并调整。

)引导:你还记得他们之间的进率吗?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进率)追问:观察这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进率,你发现了什么?小结:除了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每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设计意图:沟通新旧知识,全面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复习单位的大小,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把新学的‘千米’和‘吨’这两个单位,纳入已有的旧知体系中去。

】二、巩固练习1.单位换算(练习三第2题)5吨=()千克 7千米=()米8千米=()米 9000千克=()吨4米=()厘米 3000克=()千克谈话:做全对的举手老师看看,大家完成的都很棒,谁能说一说,刚才在单位换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完成的又快又对?小结:看清单位、记牢进率,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除以进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一共需要运13次。
上海到南京的高速铁路长301千米,南京 到北京的高速铁路长1023千米。一列动车从 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开往北京,以平均每小时 300千米的速度行驶,5小时能不能到达?
上海 南京

北京
上海经南京到北京: 301+1023=1324(千米) 动车5小时行驶的距离: 300×5=1500(千米)
同学们,请节约好我们手中的每1张纸, 并能让每张纸都能回收。因为回收1吨纸能生 产再生纸800千克,相当于少砍16棵大树。
码头工人从一艘轮船上卸下38吨黄豆和27 吨绿豆。如果用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把这些 黄豆和绿豆运到食品厂,一共需要运多少次?
黄豆和绿豆共重: 38+27=65(吨) 需要的次数: 65÷5=13(次)
生产5吨石油需要用水多少吨?生产5吨钢材或纸呢?
生产5吨石油:15×5=75(吨) 生产5吨钢材:100×5=500(吨) 生产5吨纸:250×5=1250(吨)
答:生产5吨石油需要用水75吨,生产5吨钢材需 要水500吨,生产5吨纸需要用水1250吨。
纸张的生产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如 果我们每人每天浪费1张纸,全国就会浪费约 2700吨纸,消耗81万吨水。带来的后果是触 目惊心的:2700吨纸,意味着54000棵大树化 为乌有,81万吨水变成污水。
周末,我和皮医生约好去动物园参观。 我一起床就冲到卫生间,在牙刷上挤了2千克克 的牙膏开始刷牙,并洗了脸。妈妈给我准备 了一杯250千克克的牛奶和一个400千克克的面包。
我吃完早餐,来到动物园。动物园里的动 物可真多呀!有重 45 千吨克的小羊,4千吨克的 大象,80 千克克的大熊猫,真可爱!我们还看 见一辆满载约4千吨克粮食的大货车正在动物园 门口卸货呢!
7千米=( 7000)米 9000千克=( 9 )吨
3000克=( 3 )千克
40米=(4000 )厘米
在(
)里填合适的单位。

千米
千克


千米
空白演示
从家往西走2000米 是工厂。
从家往东走3000米 是动物园。
(1)从家到工厂比到动物园近多少千米? (2)从动物园经过家到工厂一共要走多少千米?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练习三
空白演示
空白演示
1.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 克 )作单位。
2.称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 千克 )作单位。
3.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 吨)作单位。
4.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我们 通常用( 千米 )作单位。
5吨=(5000 )千克 8千米=( 8000)米 4米=( 400 )厘米
1500 > 1324 答:5小时能到达。
空白演示
用载重2吨和载重3 吨的货车各一辆运 13吨苹果,可以怎 样安排?
载重2吨的车 运的次数
载重3吨的车 运的次数
课后作业
按推算出的走1千米所用的步数或时间, 放学后走一走,看看从学校门口到哪里 大约长1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