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季布一诺千金

合集下载

一诺千金的幼儿成语故事

一诺千金的幼儿成语故事

一诺千金的幼儿成语故事
西汉初年,有个叫季布的人。

他是个特别讲信义的人。

不管他容许过别人什么,不管有多难,他都会去做。

当时,也有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一百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


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成为了皇帝。

季布是项羽的得力助手。

刘邦下令,但凡能把季布送到官府的人,赏给他一千两黄金。

然而,季布重信,广受欢送。

人们宁愿冒着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一个藏身之所,也不愿为了一千两黄金的价格把他卖掉。

一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把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

朱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忠诚,于是尽力保护季布。

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去洛阳找汝阴侯夏侯婴,请求他救季布。

夏侯婴从小就与刘邦关系密切,后来为刘邦建立汉朝做出了宏大奉献。

他也很欣赏季布的信仰,在刘邦面前为季布求情,终于让刘邦赦免了季布。

不久,刘邦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

关于诚信的8个小故事

关于诚信的8个小故事

关于诚信的8个小故事1 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2 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变法也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3 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

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

”曾子说:“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

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

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

”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

4 宋濂借书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5个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5个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5个
【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

【曾子杀彘】有一次,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

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回来就杀猪给他吃。

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尾生抱柱】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

【君子之约/童叟无欺】孔子东游的时候与一个叫项橐的小儿比试,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

孔子输后,果真拜项橐为师。

这就是君子之约和童叟无欺的典故。

一诺千金的寓言故事,一诺千金的典故

一诺千金的寓言故事,一诺千金的典故

一诺千金的故事,一诺千金的典故一诺千金:比喻义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一诺千金的故事是说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特别谈到信义,只要是他许下的诺言,无论多么困难,他都会坚持办成。

当时也流传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当上了皇帝,并开始追捕项羽的下属,斩草除根。

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助手。

因此,刘邦下令,谁能把季布送到政府将奖励千两黄金。

然而,季布非常重视信义,赢得了朋友的心。

他的朋友宁愿冒着被杀死的危险为他提供一个藏身之所,也不愿为了千两黄金的报酬出卖他。

一个叫周的人得到消息后秘密地把季布送到了鲁一个姓朱的人家,朱感激季布对朋友信义,并尽力保护季布。

他也专程去找到了汝阴侯并请他去营救季布。

汝阴侯从小就和刘邦很亲近,后来为建立汉朝做出了的贡献。

他在刘邦面前求情,最后让刘邦赦免季布后来,人们用“一诺千金”这个词来形容一个非常守信用的人。

季布,同邱生同乡,喜欢和有权势的官员交朋友,以炫耀和抬高自己。

季布总是看不起他。

听说季布又当大官了,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虎这脸,准备说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道,曹邱生一进大厅,不管季布脸色有多阴沉,言语有多难听,他立即向季布,鞠躬行礼,吹捧说:“我在楚地听到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你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名声在梁和楚?我们是一个镇上的人,我到处传播你的好名声。

你为什么不待见我?”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顿时变得高兴起来,还留下他住了几个月。

临走前,他还送了他一份礼物。

在这个故事中,季布九死一生,最终因为其品行让他保住命来。

相反,如果你不保守信用,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如狼来了里那个说谎的放羊孩子。

诚信的人物素材

诚信的人物素材

诚信的人物素材关于诚信的名人轶事我在这整理了十个:1.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2.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3.商鞅的立木为信4.国王的牡丹花 5.晏殊信誉的树立 6.韩信报恩7.宋濂的故事8.周幽王烽火戏诸侯9.李沙庚的故事10.海尔集团的故事故事一、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这就说明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毁了自己的声誉甚至生命不值得。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故事二、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

有个渔夫闻声而致。

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

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

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

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

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

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

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

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

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故事三、商鞅的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

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

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一诺千金的意思是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那一诺千金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供大家阅读!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秦朝末年,楚国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这个人个性耿直,而且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率兵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似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

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

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

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曹邱生的人,他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于是就托人写介绍信给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

可是季布一见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再理会曹丘生,但是他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像是没发生什么事的继续说:您也知道我们都是楚国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是我到处替您宣扬的结果,可是您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季布听完曹邱生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而将他当作上宾来招待。

一诺千金的解析【成语】: 一诺千金【拼音】: yī nuò qiān jīn【解释】: 诺:许诺。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一诺千金的成语故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名人通过诚信获得成功的事例优选_励志人物

名人通过诚信获得成功的事例优选_励志人物

名人通过诚信获得成功的事例优选别以为只需要对别人诚信,对于自己,更需要的也是诚信,不自欺欺人,不做违背良心,有损人格,对不起自己的事。

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名人通过诚信获得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通过诚信获得成功的事例篇1:季布一诺千金季布是秦朝末年楚地(泛指今江淮流域)人。

他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结交朋友,很讲义气和信用,凡事答应过人,就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做到。

季布言而有信的品质使他在同辈的朋友中赢得了声誉。

后来他的名声更加远扬,连北方的许多游侠之士都知道了,以至民间流传着这样的:“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名人通过诚信获得成功的事例篇2:商鞅立木取信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

秦孝公有些担心,犹豫不决。

商鞅终于说服了秦孝公实行变法,发布了新的政令。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门的,给予10金。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去移动这块木头的。

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移动者给予50金。

有个大胆的终于移动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50金,以表明诚信不欺。

这一立木取信的事实,终于使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推行了新法。

名人通过诚信获得成功的事例篇3:季札挂剑墓树季札子是春秋时吴国贵族,吴王诸樊的弟弟。

公元前544年间,他奉命出使徐、鲁、齐、郑、卫、晋等国。

他首先经过徐国时,徐君十分欣赏季札子身上佩戴的宝剑,却说不出口。

季札子明白徐君的意思,不过,他还要出使其他的国家,宝剑暂时不能送给徐君,他打算等他出使各国后,再送给徐君。

不料,待季札子出使完各国,再途经徐国回国时,徐君已经死了。

季札子感到非常遗憾,想到自己曾打算把宝剑送给徐君,便解上的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季札子对于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人知道的许诺赠剑的事,也毫不马虎,不做违背己心的事,可见他守信的思想境界更纯更高!名人通过诚信获得成功的事例篇4:李苦禅烧画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

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

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

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守信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许多故事中都体现了这一点。

以下是一些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执着与诚信。

一、季布一诺千金季布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游侠,他为人正直,守信重诺。

当时的人们赞誉他为“一诺千金”。

季布曾因事被仇家陷害,流亡在外。

在此期间,他依然坚守诚信,帮助了许多人。

后来,汉高祖刘邦听闻季布的诚信事迹,特地赦免了他的罪行,并任命他为郎中。

季布的诚信品质传为佳话,成为了守信的典范。

二、宋弘守诺赔马宋弘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臣,他诚信守诺,品德高尚。

一次,宋弘的马误入官田,吃了庄稼。

他得知后,立即赔偿了损失。

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诚信行为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传到了汉光武帝耳中,光武帝对宋弘的诚信十分赞赏,于是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三、曹操割发代首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在一次战争中,曹操的部队行军经过一片麦田,曹操下令士兵不得践踏麦子。

然而,曹操的马受惊,冲进了麦田。

曹操为了守信,毅然割下自己的头发,代替斩首之罪。

这个故事体现了曹操的诚信品质,也成为了守信的典范。

四、诸葛亮七擒孟获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智慧过人,诚信待人。

在平定南蛮叛乱时,诸葛亮为了感化叛军首领孟获,七次将其擒获,又七次放走。

诸葛亮守信的行为感动了孟获,使他最终归顺蜀汉,结束了叛乱。

这个故事传颂了诸葛亮的诚信和智慧,成为了古代守信的佳话。

五、唐太宗守信免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守信重诺,治国有方。

一次,他答应了一位大臣免其死罪。

后来,这位大臣犯了死罪,唐太宗为了守信,免除他的死罪,改为流放。

这个故事展现了唐太宗的诚信品质,也使得他得到了臣子的忠诚和百姓的拥护。

总结: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是为人处世的基石。

只有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季布一诺千金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诚信之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古代商鞅立木取信、季布一诺千金、李苦禅烧画等等许许多多关于诚实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人无信而不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四则关于诚实的故事。

商鞅立木取信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
施。

渡过了难关。

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季布一诺千金
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李苦禅烧画李苦禅是我国当代着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
画,从不食言。

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

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

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李苦禅烧画
心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