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读后感
迷人的共同体十二章读后感

迷人的共同体十二章读后感一、初入共同体的世界。
刚翻开书开始读前面几章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被拉进了一个新的社交圈子。
这个共同体的概念就像一个神秘的大盒子,每打开一层都有新的惊喜或者困惑。
作者在开头构建这个共同体的时候,那些描述就像是在给我介绍一群性格各异但又紧密相连的朋友。
我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着这个共同体的模样,它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村庄,大家有着不同的角色和分工,但都围绕着一些看不见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纽带联系着。
二、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
读到中间部分关于共同体里人际关系的描写时,真的是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感觉就像是在看自己身边的那些人际闹剧。
比如说,有人在共同体里想当“老大”,就像我们小时候在小伙伴群里总有那个想指挥大家的孩子一样。
但是在这个共同体里,可不像小孩子过家家那么简单。
大家有各自的利益、想法和价值观,想要协调好可不容易。
这里面有互相支持的温暖时刻,就像冬天里大家围着火炉分享故事;也有互相斗气、闹别扭的时候,就像两个小孩因为一块糖而争吵。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就像一个复杂的蜘蛛网,每一根线都牵扯着不同的人和事。
三、共同体的规则与秩序。
再往后看关于共同体规则与秩序的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在学习一长串的校规校纪。
不过这些规则可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而是整个共同体能够正常运转的密码。
有些规则看起来很合理,就像大家都要按时参加集体活动,这就像我们上班不能随便旷工一样。
但是有些规则又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好像为什么在这个共同体里某种颜色的衣服不能在特定的日子穿呢?这让我想到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传统习俗,虽然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但大家还是遵守着。
这也让我明白,规则在共同体里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障,就像交通规则一样,虽然有时候觉得麻烦,但要是没有它,整个共同体就会乱成一锅粥。
四、共同体的发展与变革。
最后几章关于共同体发展与变革的内容,让我感觉像是在看一部成长纪录片。
这个共同体就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它在不断地成长、变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感悟及心得5篇

人类命运共同体感悟及心得5篇人类命运共同体感悟及心得篇1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
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
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
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
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
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
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
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
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人类命运共同体感悟及心得篇2民族团结是我们从未忽视的'问题。
五月的和风伴着我们迎来了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
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团结从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从未褪色。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率先为少数民族打开了向汉族学习的大门。
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上发表的演讲,这个概念是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这个概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即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只有通过合作和共赢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这个概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也给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日益严重,比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贫富差距等。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如果每个国家都只顾自己的利益,那么最终受害的还是全人类。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意识到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合作和共赢才能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
在这个概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点建议,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坚持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这四点建议贯穿了整个演讲,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通过这四点建议,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具体的行动方案,它指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以及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在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和责任。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提到,“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这表明了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在读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已经紧密到了无法分割的程度,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意识到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合作和共赢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滕尼斯一上来就把“共同体”和“社会”这两个概念甩在我面前,就像变魔术的人突然掏出两只兔子一样。
共同体呢,给我的感觉像是那种充满温情的老村庄,大家都互相认识,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错综复杂又亲密无间。
在共同体里,人和人的联系是自然而然的,就像流淌的小溪,顺着地势就汇聚到一起了。
这里有共同的习俗、传统,大家都默认遵守,没有人会去多问为什么,仿佛这些习俗就是村子里的“魔法咒语”,维护着这个小世界的和谐。
比如说,村里每年的丰收节,大家都会自发地凑在一起,一起庆祝,那场面热热闹闹的,没有谁是被强迫来的,都是打心底里乐意。
而“社会”就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了。
这就像是一个超级大都市,每个人都在忙碌地奔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契约关系。
就好比我去超市买东西,我给收银员钱,她把东西给我,我们之间有个很明确的交易关系。
在这个社会里,大家更多的是按照各种规则、法律来行事,少了那种共同体里的“人情味”。
不过呢,社会也有它的好处,它很高效。
大家各干各的事儿,分工明确,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任务,整个机器就能高效运转起来。
读着读着,我就开始思考我自己的生活。
我发现我既身处一些小的共同体之中,也离不开这个大社会。
我和家人、好朋友之间就是那种共同体的关系,我们可以互相包容彼此的小缺点,不需要什么利益交换就能对彼此好。
但是当我出去工作、学习的时候,又不得不遵循社会的那一套规则。
有时候还真有点纠结呢,就像脚踩两条船,不知道该更偏向哪边。
而且啊,我觉得滕尼斯真的很厉害,他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能把这两种关系剖析得这么清楚。
这就好比他提前给我们画好了一张社会关系的地图,让我们能更好地看清自己在哪里,周围的人又和我们是什么样的关系。
不过呢,这张地图有时候也有点复杂,我得反复琢磨才能明白。
比如说,在现代社会里,很多社区也在努力营造一种共同体的感觉,但是又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的属性。
这就像是一个混血儿,既有共同体的温暖,又有社会的那种理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读后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读后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本书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他对于国际关系理念的深入阐述和探索。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国应当共同努力的目标。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关键。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已经不再是国界所能分割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安全保障等全球性问题都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解决。
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些挑战,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尊重多样性。
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这是世界的宝贵财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求所有国家都变得一样,而是要求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
只有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才能实现人类命运的真正共同体。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并重。
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但发展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社会公平与公正。
只有通过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构建一个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经变得紧密相连,各国利益依存度越来越高。
面对共同挑战和问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只有通过合作、共赢,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
与繁荣。
我相信,随着人类对于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不断加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以引人入胜
的语言和触动人心的主题,带领我思考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人类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我们都是这个地球大家庭中的一员。
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共同的,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
作者也提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在这个充满分歧和矛盾的世界中,我们需要通过增强彼此的理解、尊重和合作来推动和平与发展。
只有通过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才能实现全球繁荣、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同时,文章还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
这包括互信、和平、包容、合作和共赢。
这些价值观不仅是解决世界问题的基础,也是维护全球稳定和发展的关键。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深感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
力量。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我们都可以通过增强跨国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和倡导共同发展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
行动。
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互帮互助、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来推动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思。
我们应当认识到自己
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到全球合作和发展中,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和可持续的世界。
《学习共同体》第四辑第二章读后感

《学习共同体》第四辑第二章读后感今年八月份,我们工作室组织成员学习了《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第四辑第二章,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做学习共同体,如何组建学习共同体、如何设计高品质的课堂教学,如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作为一线普通老师,如何成长为学习共同体的领航教师呢?陈静静老师说:一要思想上重视,看到实践共同体的价值;二要实永不放弃的坚持课堂实践;三药形成研究成果;四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
正所谓,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一群是才可以走很远,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有了这一路经之后,我具体来看如何去做。
对于大多数新手教师来说,在早期的受教育经验中,他们的身份是学生,而教师则是以早期的权威形象出现,因此他们对教师、教学的看法都难免具有学生视角的局限性。
因此,再没有获得教学经验之前,师范生对学生的认识是现实的,而对教师的认识则是理想化的。
其次,学生所看到的教师的工作往往是表面上的,他们对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不甚清晰。
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往往基于自身的偏好,对自己喜欢的学科或自己喜欢的教师往往会给予较高评价。
所以,他们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扭曲的。
《共同体》读后感

《共同体》读后感《共同体》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通过作者对人类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类在社会中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联系。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共同体的概念,即人类社会中的共同体是由一群人共同构建和维护的。
这种共同体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集合,更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的体现。
在共同体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共同体的存在,让人们在社会中感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也促使人们更加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通过阅读《共同体》,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又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与他人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在追求个人利益,更是在寻找与他人的共同点和联系,建立起一种共同的文化和认同。
这种共同体的存在,让人们在社会中更加团结和和谐,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
除了对共同体的探讨,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人类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这种不平等和冲突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上的问题,更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病态现象。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总的来说,阅读《共同体》让我对人类社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福祉,建立起一种共同体的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和合作,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幸福和安宁。
希望《共同体》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体》读后感
行政1102 1120200212 杨伟
齐格蒙特·鲍曼的《共同体》包括序章在内的九章,每一章要么从一个生动的例子开始,要么以某个神话传说引起,还有从一个概念的限定开头,总之,这本书虽然是一本严谨的社会学著作,但是却不乏生动性。
然而,译本在前沿部分说要很好的理解这本书,就要理解过作者的另一本《流动的现代性》这本书,我没读过,所以这本书读起来确实晦涩难懂,所以,我就尽我能力仅仅就本书序章中作者提到的一些观点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好了。
后面章节我会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说说想法。
《共同体》从一开始的序章中,作者就明确给出了他对于“共同体”的独特的理解与认知。
如他所言,这个词传递的感觉总是很美妙的。
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
然而,“共同体”不是一个已经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
这是一个失去了的天堂,或者说是一个人们还希望能找到的天堂。
要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就要付出代价。
共同体体现了安全感,但同时也剥夺了我们自由。
确定性和自由是两个同样珍贵和令人渴望的东西,它们可以或好或坏地获得平衡,但不可能永远和谐一致。
确定性和自由、共同体和个体之间的冲突,永远也不可能解决,但我们可以对存在的机遇和危险作出评估,至少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文章开始的说法,在我看来作者所讲的“共同体”所包含的社会关系,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我们中国古代所讲的大同社会或者是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
处于共同体中的个体,他们的责任,仅仅是互相帮助,他们的权力,也仅仅是希望他们需要的帮助即将到来。
这种个体间的关系,就让我想到一句话,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当然,我说此共同体类似大同社会和世外桃源,不仅仅是因为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最主要还是因为作者特别强调这种共同体在今天成了失去的天堂,——尽管这是一个人们热切希望回归的天堂。
从共同体回到现实中来,我们当下的社会确实如作者所言,我们生活在残酷无情的时代里,这个时代充满竞争,人们都小心翼翼的生活着,没有人会心里急切地盼望着去帮助别人。
而且
我觉得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内尤其严重,大家因为怕承担责任而忽视在马路上摔倒的老人,想要给宝宝找一包绝对健康,绝对信得过的奶粉比登天还难,乡下做生意的人在街上嚷嚷着某某的羊绒里面肯定有狗毛……而且这种人们之间的不信任在我看来是必要的,因为其中的交易确实存在问题。
所以不管这里的共同体是“过去的事情”,还是“将来的事情”,都是人们内心深处觉得可望不可即的东西。
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困境,为了得到“成为共用体中的一员”的好处,就需要付出你的自由,也就是假设共同体的梦想实现,而你想成为其中一员,就必须坚定的服从他,这里似乎就像洛克的《政府论》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当然这里不深究这个。
序章中提出的“确定性”与“自由”之间复杂的关系,我觉得作者在第一章中的故事可以引导我们去理解。
在序章中作者说“我们不能是既没有确定性又没有自由的人,也不能同事都拥有它们。
”自由同确定性之间的这种争执,类似于坦塔罗斯的痛苦还有亚当夏娃的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当你伸手想去获得即将到手的东西,却突然消失的落差。
进一步来说来讲,我们想要保持快乐幸福的感觉,就要保持单纯,一定不要去研究带给我们快乐的本质是什么。
当我们要自由时,又会产生不确定性;反之,我们拥有确定性,那就必须放弃自由。
这里提到滕尼斯选择共同理解,自然而然出现的共同体,没有反思、批判和试验的动力。
而共同体使人们获得安全感,又需要确定性的保障,这是一种关系很复杂的悖论。
就我的理解,共同体所带来的共同理解是一种哲学上的既存状态,不需要任何可以的安排,就像一棵树,它就在那里长着,不是因为你到了那里,它就出现了。
就是说这种共同理解完全不需要任何努力获得,区别于“共识”。
读《共同体》的时候,我想到了马克思主义者经常提及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算不算一个很大的共同体?它到底只会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个概念呢,还是真的会有实现的一天?作者对于共同体表达的一系列观点,似乎总脱离不了想要表达人们有多渴望或者说人们应该多么渴望身在共同体中,我来假设一下,就我们学生一个寝室四个人,将我们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无限延长,大家都觉得你的就是我的,我们的就是大家的,当大家的感情变得麻木的时候,就好像忽视了彼此一样,这样又算不算共同体呢?话又说回来,这也是个假设,看来,所谓共同体,也只能是一个概念的存在了,只希望人们尽可能去接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