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桂林山水甲天下教材解读-(四年级)
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甲天下》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甲天下》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上好一堂课的必备。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甲天下》教案,供参考借鉴,希望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一、教学要求: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
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
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
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教时一、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
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
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 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分析

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分析智慧书屋-USQ369IS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分析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分析《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把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没有去过桂林的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美的陶冶,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大量的修辞手法。
小编准备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分析,供大家参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分析《桂林山水》系游记散文之上佳名篇。
该文描写的景色个性特征鲜明,静态美如一幅水墨画,动态美令读者似随作者信舟漓江,节奏美似一部优美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景色的个性特征。
海是波澜壮阔,西湖是水平如镜,而漓江的水则柔情刻骨——静、清、绿;泰山是峰峦雄伟,香山是红叶似火,而桂林的山则豪气冲天——奇、秀、险。
作者通过与其他景物的对比,把桂林山水的个性特征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联翩,让人尽情感受它的美轮美奂。
静态美。
课文第二小节写漓江的水既静又清又绿,“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可见江底的沙石”,而色彩又如“无瑕的翡翠”,一股淡淡的冷色调,令人联想到这是夏夜从母亲口中送出的一支摇篮曲。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5.通过设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互动式教学法则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和合作。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互动和交流来建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桂林山水的特点、课文的结构、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2.教学难点:桂林山水的特点、课文的结构、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二、学情分析导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桂林山水的特点。然后,我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最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我布置的作业包括:
(二)媒体资源
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资源。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地展示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图片和视频则可以作为补充材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魅力。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上《桂林山水》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上《桂林山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桂林山水》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风光。
本文通过描绘桂林的山、水、洞、石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神奇魅力。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富有诗意,是进行语文教学和学生欣赏美的良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知和感受。
但在欣赏文学作品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本节课通过学习《桂林山水》,旨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
2.教学难点: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桂林山水的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5.欣赏与感悟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用心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情感。
6.拓展延伸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
7.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桂林山水》教材解读

《桂林山水》教材解读《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一篇文章,本板块以山水风情为主题,不仅在语言上清新隽永,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在谋篇构局上更称得上是仿写的好范本。
本篇文章的作者陈淼更是独具慧眼,用精美的语言构成了一幅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画卷,堪称写景文章的典范。
文章开篇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市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让人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第二自然段先写漓江的水。
在作者的妙笔之下,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现它独特的美:“静”(感觉)、“清”(视觉)、“绿”(比喻形象)。
作者荡舟漓江后情感的流露,视觉的与众不同,写法上的温婉细腻,使每一位读者都置身于美景之中,陶醉于美景之中。
而欣赏美景的同时,那一串串文字又仿佛是灵动的音符,为读者奏响漓江水优美的乐章。
如果说漓江的水是一首歌,那么桂林的山就是它的复唱,作者以同样的手法在第三自然段再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
随之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描写来表达其“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的特点,巍巍峰峦,字字珠玑,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
青山围绕着绿水,绿水映衬着青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
“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点缀得更美了,令作者陶醉,读者共鸣。
结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更是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遥相呼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整篇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过渡自然、节奏明快、情景交融、感情强烈,淋漓尽致地袒露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
在文字音符的跳动中,秀美的山水风光尽显眼前,给读者以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
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分析

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分析《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把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没有去过桂林的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美的陶冶,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大量的修辞手法。
小编准备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分析,供大家参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分析《桂林山水》系游记散文之上佳名篇。
该文描写的景色个性特征鲜明,静态美如一幅水墨画,动态美令读者似随作者信舟漓江,节奏美似一部优美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景色的个性特征。
海是波澜壮阔,西湖是水平如镜,而漓江的水则柔情刻骨——静、清、绿;泰山是峰峦雄伟,香山是红叶似火,而桂林的山则豪气冲天——奇、秀、险。
作者通过与其他景物的对比,把桂林山水的个性特征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联翩,让人尽情感受它的美轮美奂。
静态美。
课文第二小节写漓江的水既静又清又绿,“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可见江底的沙石”,而色彩又如“无瑕的翡翠”,一股淡淡的冷色调,令人联想到这是夏夜从母亲口中送出的一支摇篮曲。
四年级下册语文《桂林山水》课文原文及分析

四年级下册语文《桂林山水》课文原文及分析课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分析《桂林山水》系游记散文之上佳名篇。
该文描写的景色个性特征鲜明,静态美如一幅水墨画,动态美令读者似随作者信舟漓江,节奏美似一部优美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景色的个性特征。
海是波澜壮阔,西湖是水平如镜,而漓江的水则柔情刻骨——静、清、绿;泰山是峰峦雄伟,香山是红叶似火,而桂林的山则豪气冲天——奇、秀、险。
作者通过与其他景物的对比,把桂林山水的个性特征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联翩,让人尽情感受它的美轮美奂。
静态美。
课文第二小节写漓江的水既静又清又绿,“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可见江底的沙石”,而色彩又如“无瑕的翡翠”,一股淡淡的冷色调,令人联想到这是夏夜从母亲口中送出的一支摇篮曲。
第三小节中所写桂林的山又“一座座拔地而起”、“形态万千”:有奇峰罗列,“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屏障”,像“竹笋”,又“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平奇牵出险峻,险峻照应平奇,使画面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而绝无凝重呆板之感。
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解析

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解析课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欣赏桂林的山水。
我观察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观察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淌;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观察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大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宏伟的泰山,巡游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观察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排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颜色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似乎一不当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围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漫,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解析《桂林山水》系游记散文之上佳名篇。
该文描写的景色独特特征鲜亮,静态美如一幅水墨画,动态美令读者似随信舟漓江,节奏美似一部美丽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景色的独特特征。
海是波澜壮阔,西湖是水平如镜,而漓江的水则柔情刻骨——静、清、绿;泰山是峰峦宏伟,香山是红叶似火,而桂林的山则豪气冲天——奇、秀、险。
通过与其他景物的对比,把桂林山水的独特特征生动鲜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联翩,让人尽情感受它的美轮美奂。
静态美。
课文其次小节写漓江的水既静又清又绿,“感觉不到它在流淌”,“可见江底的沙石”,而颜色又如“无瑕的翡翠”,一股淡淡的冷色调,令人联想到这是夏夜从母亲口中送出的'一支摇篮曲。
第三小节中所写桂林的山又“一座座拔地而起”、“形态万千”:有奇峰排列,“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屏障”,像“竹笋”,又“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平奇牵出险峻,险峻照应平奇,使画面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而绝无凝重呆板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