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年龄的称谓——从0岁到100岁

合集下载

古代年龄称谓汇总(从出生到100岁)含出处解释

古代年龄称谓汇总(从出生到100岁)含出处解释

80、9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
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语出[汉]曹操《对酒歌 》:“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六十曰 耆;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 七十曰耄,头发白 耄耄然也。 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 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也。耇, 垢也。皮色骊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鸡胡也 。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齿落尽更 生细者如小儿齿也。 百年曰期颐;颐,养也。老昏不复知 服味善恶孝子期於尽养道而巳也。 老,朽也。老而不死曰 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
而立之年
半老徐娘 半老徐娘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 妇女。出自于《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 情。”《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萧溧阳马虽 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 第九章:“虽是半老徐娘,皮肤白皙,显得很年轻。”
18岁以上 30岁以下的 女子
锦瑟年华
(成语)比喻十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女子。形容青春时 期。出处 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古时候 重男轻女,以下古时基本就是指男人,半百花甲古稀耄耋对女士也可称呼,现在这些貌似 对于男女的界限不是很清晰了。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 通指三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 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释义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出处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示例 唐·白行简《李娃传》:“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 冠矣。” 用法 作宾语;指50岁,用于男性 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 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 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 岁的代称。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是什么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是什么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是什么
古时,人们交流时,不会直接说自己多少岁。

而是会用年龄称谓来代替,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

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本文整理了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欢迎阅读。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年龄词语
少年:含苞欲放、豆蔻年华、纯真无邪、掌上明珠、乳臭味甘、聪明伶俐。

成年:青春年华、大展宏图、而立之年、年轻力壮、壮志满怀、仪表堂堂。

老年:饱经风霜、饱经沧桑、老眼昏花、骨瘦如柴、古稀之年、年逾花甲。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从0岁到100岁,我国古人对每个阶段的年龄称谓都不尽相同,而古人对年龄的称谓都很美,那么古人对各个阶段的年龄称谓都是什么呢?幼年时期的称谓首先是5岁以下的孩子,他们有许多称谓,一般常用的有“孩提”“襁褓”“赤子”等。

如果特指出生那天,古人会用“初度”指代。

孩子出生两三日后一般父母会做东请亲朋好友吃饭,也叫作“汤饼宴”。

所以两三天的婴儿也被称为“汤饼之期”。

至于“襁褓”这个称呼,一般会沿用到孩子学会走路。

而“孩提”和“襁褓”的意思也差不多,“襁褓”指的是裹着婴儿的布,“孩提”将字反过来后就是“提孩”,也可以和襁褓一词做相同解释。

童年、青年时期的称谓等孩童长到了7、8岁就开始进入换牙期,这段时间可以叫“龆(tiao 而声通髫)龀(chen四声)”,意思就是垂髫换齿之年。

有些地方则叫“始龀”、“童龀”,“龀”的意思就是换牙或是童齿,意为刚刚开始换牙的儿童。

另外,在此期间的孩童也可以用“总角”来称呼,这个词的来源是古时候父母习惯将孩子的头发从中间分开,并且扎成两个角。

一般15岁以下孩童都可以用“总角”来称呼,《诗经》中也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记载。

10岁以下的孩子还可以用“黄口”来指代,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人经常骂人会骂道“黄口小儿”意思就是侮辱对方还不如一个10岁的孩子。

而10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用“幼学”来称呼,过了这个年龄男女的叫法就分开了。

女子12岁称为“金钗”,13到15岁称为“豆蔻”,豆蔻就是出自开头提到的“豆蔻梢头二月初”。

而15岁女子因为要将头发扎起来,以笄贯之。

故被称为“及笄”。

15岁及笄的女性就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在古代算是成年女性了。

古时候常说的“小女年方二八”,并不是28岁,而是16岁。

16岁的女子则称为“碧玉之年”。

因为《碧玉歌》中提到“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所以“碧玉之年”也被称为“破瓜之年。

”等女子到了20岁,便会被称为“桃李年华”,这个词出自《又启严公》中的“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

古代对人年龄的叫法

古代对人年龄的叫法

古代对人年龄的叫法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居然可以这么美

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居然可以这么美

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居然可以这么美现代社会,人们问对方年龄时,往往会直接问:你今年多大了?被询问的一方也会说出他年龄的真相。

双方对年龄没有更多的话后,逐渐转向下一个话题。

但是古人也是这么做的吗?在相关的影视作品中,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或听到过年龄的人的名字?其实或许在影视作品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只是人们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古代的人在交流时不直接说自己多大,而是用相关的称谓来代替。

那么从0岁到100岁,古人会用什么词来代替呢?在了解了具体的称谓之后,人们不禁感慨,古老的年龄称谓也可以如此美好。

0——10岁新生儿出生时,有各种各样的名字。

只是根据具体时间不同,称呼不同而已。

这样,当有人问起宝宝的实际年龄时,只要说出相应的名字,别人自然能很快明白自己的宝宝多大了。

首先是刚刚出生的时候,婴儿都被称为“赤子”,之所以会有这个称呼,其原因在于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所以称为赤子。

等到两三日过后,婴儿父母家人会设宴招待亲戚朋友,这场宴会也叫“汤饼宴”。

因此,婴儿出生两三日以后便有了另外一个称呼:汤饼之期。

值得一提的是,除去赤子、汤饼之期以外,“初度”也可以指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

《离骚》中写到: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也称生日为“初度”。

而《元史》中也提到: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但与前两个称号相比,首次出现的次数和频率明显较少。

等待孩童稍微长大一些以后,便会有襁褓、孩提、龆龀等不同的称呼。

在这三个称呼之中,襁褓只指一岁以下的幼童;孩提指2-3岁的儿童,龆龀则是男孩8岁,女孩7岁。

宝宝和孩子大家应该都能理解,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答案很简单。

古代医生根据儿童发育的身体状况,判断男孩出生于八月,八岁时掉牙,逐渐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而女孩则是七岁换牙。

这个时候的恒牙叫做“龀”。

因此才有了龆龀这样的称呼。

到了九岁和十岁的时候,又有“黄口”以及“幼学”两个不同的称呼。

古代各年龄段的雅称

古代各年龄段的雅称

一、幼年时期1.赤子:刚出生的婴儿。

因婴儿皮肤呈赤色而得名。

2.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3.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幼儿。

此时幼儿开始提抱,故称孩提。

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二、少年时期1.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3.舞勺之年:指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少年。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三、青年时期1.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2.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3.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故称弱冠。

四、中年时期1.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因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

3.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后因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

五、老年时期1.耳顺之年:指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后因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2.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从甲子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3.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4.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后因以“耄耋”泛指老年。

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集锦

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集锦

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集锦古时,人们交流时,不会直接说自己多少岁。

而是会用年龄称谓来代替,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

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黄发指老人,古时,黄发是长寿的象征。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

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从“赤子”到“豆蔻”,从“而立”到“知天命”,每一个都那么美!【幼年】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原来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故称“赤子”。

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襁襙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shǐ 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1、0岁,有四种称谓: 初度,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谓始生之年时,赤子,刚出生的婴儿肤色为赤色,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褪裸,婴儿小时候都是在褪裸之中,指未满周岁的孩子;汤饼之会,孩子出生第三天举办宴会
2、2岁时期被称为孩提,是指幼儿时期。

出自《孟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3、8岁被称为总角。

在古代,古人都会把孩子头发扎成警。

预指童年时期。

4、9岁又叫黄口。

黄口本指是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5、10岁称幼学。

《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日幼学。

后来被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6、12岁对于女孩有单独的称呼叫做金钗之年。

7、13岁,女孩子被称为豆,男孩子被称为舞夕之年(指十三到十五岁左右的少年)
8、15岁在古代的称谓比较多,有五种不同的称谓。

分别是及笋(指年满十五岁的少女)志学之年,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束发,在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会把原先的总角散开,扎成一束;舞象之年,指十五至二十岁的少年;成童,指十五岁或者十五岁稍微大点的年纪。

9、16岁有种说法叫二八,主要泛指女孩子。

10、20岁有三种称谓。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已经成年,行加冠礼,
表示已经成年,其二为结发,其三就是弱冠。

11、24岁的女子被称为花信年华
12、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30岁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有两种,一种是刚才提到的不惑之年,另外一种称艾,出自《礼记曲礼上》: 五十日艾。

54岁有说法是六九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从0岁到100岁
【幼年】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原来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故称“赤子”。

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襁襙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sh 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河中之水歌》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岁。

《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

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及笄(jí j):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15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破瓜、碧玉年华: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碧玉歌》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嗟我客上都,忽已见暮春。

骑马出闇门,眯眼吹红尘。

西湖商贾区,山僧多市人;
谁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

黄冠更可憎,状与屠沽邻,
齁齁酒肉气,吾辈何由亲!
少须一哄散,境寂鸥自驯。

举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苹。

钟从南山来,殷殷浮烟津。

鹤发隐者欤?长歌收钓缗。

畏冷不竟夕,恨此老病身。

明发复扰扰,吾诗其绝麟。

——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
弱冠: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刘禹锡《重答柳柳州》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陆游《梨花》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之年:30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中年】
不惑之年:40岁。

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心宜不动。

常思玉金枷重。

无常一著可伤悲,悟时速把良缘种。

鄙了惺惺,装成懵懂。

修完内貌频看供。

功成行满去朝元,瑞云。

——《踏云行赠张公》
知天命:50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老年】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继粟继肉,以养贤才;
祝鲠祝噎,以礼耆耋。

——陆游《谢致仕表》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因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

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岁的两倍140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