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小区场区设计中的运用

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小区场区设计中的运用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概念,通过模仿自然界的海绵功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抗灾减灾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发展。
在小区场区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 绿色景观设计:小区场区的绿化设计是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合理布局景观,可以增加小区的生态功能,提高空气质量,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考虑引入雨水花园、湿地景观等水体元素,增加小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2. 雨水管理:海绵城市强调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小区场区的设计中可以考虑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通过雨水花园、集雨装置等方式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地下水补给、绿化浇灌等用途。
同时,在设计排水系统时,可以引入湿地过滤、蓄水池等技术,将雨水自然过滤并储存,减少雨水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 建筑设计:小区场区的建筑设计要符合海绵城市理念,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性能。
可以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清洁能源等技术手段,增加建筑的能效,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同时,在建筑外墙的设计中,可以考虑增加垂直绿化,提高建筑的绿化覆盖率。
4. 排水系统设计:海绵城市注重雨水排水的自然化处理,在小区场区设计中,应采用分散式的雨水排水系统,减少对城市下水道的负荷。
可以通过设置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方式,增加地表的渗水能力,减少雨水径流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同时,在排水系统设计中,可以考虑采用生物滤池、湿地等技术,将排水进行自然净化。
5. 生态保护:海绵城市强调保护生态系统,小区场区设计中可以考虑保护周边的水生态环境,如河流、湿地等。
可以采用植物的选择、湿地的保护等措施,保护和改善周边的水资源质量,提高小区的生态环境效益。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在小区场区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绿色景观设计、雨水管理、建筑设计、排水系统设计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小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摘要】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理念,其倡导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来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挑战。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探讨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雨水利用设计、绿地设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参与来实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本文还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总结了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影响,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雨水利用、绿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参与、未来发展趋势、影响总结1. 引言1.1 介绍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是一种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达到储存、净化、延缓和利用雨水的目的。
海绵城市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景观和节水措施等手段,将城市变成一个可以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理念源于荷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水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逐渐被引入到各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旨在打破传统城市建设中对于地表覆盖的激烈竞争和雨水排放的单一思维,构建起一个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城市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注重的不仅是雨水管理,更是对于城市的整体设计理念的转变,体现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因素的综合考量和平衡。
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可以使城市公园不仅仅是一片绿地,更是一个融合了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的绿色空间。
海绵城市理念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城市公园向着更加可持续、生态友好的方向发展。
1.2 城市公园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公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城市公园不仅是城市绿色空间的代表,更是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社交的重要场所。
海绵城市在景观设计中应用

9.植被缓冲带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 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 2%-6%,宽度不宜小于2
10.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常见的初期弃流方法包括容积法弃流、小管弃流(水流 形式包括自控弃流、渗透弃流、弃流池、雨落管弃流等。适用于屋面雨水的雨 集中入口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前端。
•6.自然过滤带 ) •通过草坪地被 ,将地表水排 体系统
图解海绵城市做法
•7.人工湿地 •循环的生态系 持续的生物处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图解海绵城市做法
•2.住宅集雨设 •屋顶雨水经排 集至雨桶,可 庭院植物灌溉
图解海绵城市做法
•3.透水广场路 •使雨水下渗, 水排至道路雨 人工洼地
图解海绵城市做法
•4.湿地、池塘 •可在住宅运用 楼间小气候。
图解海绵城市做法
•5.生态调节沟 •做法同雨水花 ,未有雨水时 状态,不影响
图解海绵城市做法
(3)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一般为 积一般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具有峰值流 还包括调节容积,调节容积应在24-48 h内排空;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 湿地),主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6。
(4)溢流出水口包括溢流竖管和溢洪道,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 统的排水能力确定。
(5)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6. 雨水湿地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 (2)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3)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其中浅沼 为0-0.3 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为一般为0.3-0.5 m,根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 (4)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 (5)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在进行道路施工建设之前,需要对整个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进行设计,合理的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海绵城市属于新型的城市雨水收集系统,不仅可以防止在城市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内涝问题,还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标准。
在市政道路设计工作中,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和技术要结合地域特色和区域规划设计,这样可以有效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为整个生态循环系统和环境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围绕海绵城市技术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为提升市政工程的绿色发展和行业交流。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道路设计引言市政道路项目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人行道、分隔带、车道以及生物滞留带等。
市政道路中的海绵城市概念对任何环节的设计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市政道路工程必须从整体上来看,促进指导思想和多方合作变得更科学、更明智。
建设海绵城市绿化带和分隔带是实现海绵城市理念的关键组成部分。
海绵装置通常出现在绿化带和中央隔离分区,在市政道路施工规划中对道路整体结构意义重大,海绵设施的质量决定了市政道路整体的水平。
1“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海绵城市设计可以实现雨水的吸收、储存、处理和二次利用,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合理响应,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产生的破坏。
“海绵城市”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地区情况、人为因素和自然规律的介入。
在海绵城市项目中,雨水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收集和处理,雨水收集及其充分利用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随着中国生态的逐渐恶化,雨水中杂质和污染物的含量提升,原雨水未经净化进入地下河,污染地下河水。
并且,如果路面透水性不强,降水无法渗透路面,无法补充地下水,最终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城市传统街道附近的短暂暴雨可以导致水位快速上升,会给城市排水管道带来巨大压力,影响雨水排放最终造成内涝。
此外,城市规划和发展,无论是绿化工程还是污水处理工程,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研究【摘要】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理念,其旨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本文通过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并总结了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原则。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探讨,揭示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和价值。
结论部分总结了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为建设更加宜居、宜景观的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景观设计、研究、理念、概念、影响、原则、案例分析、实践、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结语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的大量人口聚集、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城市雨水径流量增加,导致城市内部的水资源短缺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加剧。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降水事件频繁发生,城市内涝和水灾现象加剧。
海绵城市理念因此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始于2005年汇丰银行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意指一种能够模拟海绵般具有吸收、储存、净化和运用雨水功能的城市。
海绵城市理念倡导通过综合的规划和设计手段,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渗透、净化和利用,从而减少城市内涝、改善水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采用海绵城市理念,积极开展相关的科研和实践工作。
目前国内对于海绵城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城市景观设计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诸多环境和生态挑战,如城市内涝、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分析

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分析“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通过自然化的方式,增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的储存和稳定性,减缓城市水资源的过度利用,改善水环境质量和城市微气候,同时提升城市美观性、生态性和适宜性。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化的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中,首先需要将景观设计自然化。
城市的绿化、水体等自然因素能够有效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使城市更加美观。
在景观设计时,可以加入自然的元素,比如花草、树木、小溪等,使城市景观丰富、生态、自然化。
同时,针对不同地形条件、土壤性质、降雨特征等,进行不同的景观设计,增加地面透水面积,使大量降雨能够被自然系统处理,降低地表径流和洪涝风险。
二、选择适宜材料和绿植品种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选择适宜的材料和绿植品种。
合理选择的材料能够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地图透水面积,减轻雨水径流对城市的影响。
同时,合理选择的绿植品种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有效的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提高空气质量。
因此,科学地选择适宜的材料和绿植品种,能够更好地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
三、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在“海绵城市”中,除了景观设计之外,综合治理也很重要。
城市的排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问题,都需要得到综合治理。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配合使用,确保城市各项设施的完善,如:城市绿化、雨水收集利用、生态防护等等。
只有将综合治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才能在城市建设中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
四、强化公众教育意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最后一个重要体现是强化公众教育意识。
城市建设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景观设计的水平,在于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同。
城市的生态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需要市民能够从自身做起,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
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需要注重公众教育意识的培养,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合理利用公共资源,并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共建“海绵城市”。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一、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海绵城市理念是源自荷兰的一个城市规划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建设城市时要像海绵一样,能够有效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减少城市径流,改善城市环境。
它强调要借鉴自然界的“海绵”机制,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工程来实现城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灾害风险调控。
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包括: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绿道等,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营造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湿地公园、水系景观等,提高城市的生态容量和生态韧性;开展低影响开发,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手段,减少城市的硬质覆盖,增加地表渗漏;推动城市的全域治理,加强城市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地下设施的一体化规划和管理。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在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兼顾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
1. 多样化的水景设计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充分融入多样化的水景设计。
可以在公园内设置人工湖、湿地、蓄水池等水体,并通过设计合理的水系布局和植被配置,实现雨水的集中收集、自然净化和透水渗漏。
水景设计还可以与景观节点、休闲设施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湿地花园、水上游乐区等景观空间,丰富公园的景观体验。
2. 生态植被的应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重视生态植被的应用。
可以在公园内种植适宜的湿地植物、乔木和草本植物,构建起自然的植被群落,利用植被的根系和树冠等结构,增强土壤的渗透性和水的蓄存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改善地下水位。
生态植被的应用还可以提高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加空气湿度,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 绿色透水铺装的运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合理运用绿色透水铺装。
可以在公园内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草坪等透水铺装材料,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促进雨水的渗透和蓄存。
绿色透水铺装的运用还可以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的绿色覆盖率。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摘要: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对城市滨河绿道的低影响规划开发和综合管理成为了绿色城市建设的主流。
本文立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简略分析了我国城市滨河绿道建设现存的问题及缺陷,提出了海绵型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的要求以及应采取的策略,并援引北京莲花河滨河绿道建设实践,分析其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进行滨河绿道规划的实现方式,期望能为我国滨河绿道建设理论的完善添砖加瓦。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近年来,城镇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绿地不断退化,不透水区域急剧增加,匮乏的水资源和严重污染的水生态不断破坏着自然环境中的水文机制和条件。
同时,逐年下降的地下水位,捉襟见肘的暴雨泄洪能力等问题也使人们深陷城市水文生态问题的困扰。
基于此,“海绵城市”的概念应势而生。
这种新型的建设理念能够减少城市暴雨洪涝,削减雨水径流污染,集约循环利用水资源,改进城市水文生态系统。
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滨河生态系统进行良好干预,使城市和自然和谐共生。
积极推进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的合理规划设计和低影响开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一条新的出路。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其内容“海绵”是用来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1]。
海绵城市则是指城市在面对剧烈的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时如同海绵,将下雨时储存的水净化后,在需要时调动利用,具有良好的调节力和反应力。
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态回复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应在低影响开发的基础上,建设可持续性的基础措施、循环性的给排水系统、水敏性的城市设计和合理的雨水收集等机制。
并将这种科学理念与我国建设绿色城市的实践相结合,立足于我国的水情特征和水文现状,从生态系统保护、河流水系恢复方面切入,建立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
2.城市滨河绿道及其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城市滨河绿道的概念滨河绿道是一种沿河开发的多功能滨水廊道,涵盖了河道、漫滩,堤岸及周边人文环境等地区,是一种综合价值很高的绿道形式[2],平衡了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符合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海绵城市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1、城市道路系统的研究背景
1.1城市暴雨内涝现象
近年来,我内众多大中型城市在暴雨过后频频陷入内涝灾害,造成城市基本机能的瘫痪和市民生活的极度不便,而内涝之后城市水资
源短缺的问题同样突出。
1.2传统城市道路雨水处理的问题
城市雨水径流产生和排放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城市道路,传统城市道路的排水设计思路主要是雨水沿路面的横纵坡度产生径流,通过雨水口收集后由雨管排至水体。
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种以排为主,利用滞后”的排水方式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需求。
2、海绵城市绿色道路系统分析
2.1海绵城市与绿色街道理论
2.1.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
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
2.1.2绿色街道理论
绿色街道的实质是生物滞留池等暴雨径流管理设施在街道层面的应用。
其对绿色的界定大多从暴雨径流管理的角度,强调绿色街道去除地表径流污染、补充地下水,减少暴雨径流量,以及美化社区环境,改善街道物理环境的功能[2]。
2.2海绵城市道路c传统道路的区别
传统城市道路的硬质面积占道路面积的75%左右,道路绿带面
积仅占25%左右,透水铺装率不足30%,路缘石和绿化带高出路面10-20厘米,雨水口设置在机动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上,绿化带只能吸收自身区域的雨水,雨水口仅收集路面雨水,不能有效的实现雨水排放,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甚至内涝。
海绵城市道路采用LID技术设施,不仅可以保证道路的通行,还能在解决道路排水问题的同时防止雨水对路面稳定性造成破坏。
3、海绵城市绿色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3.1绿色街道设计原则:建设具生态功能的绿色街道
3.1.1 LID (低影响开发)理念
LID (低影响开发)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强调保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3]。
3.1.2绿色街道的生态效益
绿色街道作为海绵城市雨水管理设施的一部分,不仅具有缓解城市内涝的作用,还能恢复自然水循环的蒸发、渗透和生物利用的功能,因此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
3.2绿色街道组成模块设计策略
3.2.1人行道设计
传统的人行道在雨天容易路面湿滑、积水,影响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阻止了地下水资源补给。
透水人行道是一种可以使雨水透过铺装表面,不经过地下排水管道而直接渗透进入下层土壤的人工铺筑的人行道路。
透水人行道应满足雨水渗透性和使用性两方面的要求。
其中雨水渗透性要求满足渗透排水功
能和生态蓄水功能;使用性方面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抗低温能力和足够的水稳定性。
322树池设计
树池作为雨水收集和排放的设施,首先应考虑到树木生长的需
要,许多行道树种不具备很强的抗涝性,因此在绿色街道树池的设计
建造之初,必须对场地内原始土壤进行检测。
因此按照不同地域的气
候特点,应考虑土壤蓄水和排水能力后降雨量偏大的地区,应该使用
沙土或砂质壤土。
3.3.3路缘石设计
路缘石是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的条形构造物。
以下对几种路缘石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1)开口路缘石
开口路缘石在新建和改造项目中应用广泛,加工简单,开口的长度可以根据本地瞬时降雨量进行灵活调整。
由于开口破坏了路缘石整体性,一定程度上会妨碍交通安全。
(2)预制穿孔路缘石
预制穿孔路缘石石适合安放在新开发的地块上,钥诼愿哂诼访姹旮撸方便雨水流通过。
其优点是占用道路空间小,不妨碍人行和车行交通。
缺点是不具备过滤沉积物的作用,开口易堵塞,需要定期维护, 维
护人工成本高。
(3)溢流路缘石
溢流路缘石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来自街道的雨水均分散到道路旁的处理设施中,同时不需要很高的维护成本[4]。
3.3.4停车场设计
传统停车场功能单一,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何利用有限场地以停放更多数量的车辆,而忽视了场地本身应具有的其他功能。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生态停车场应以促进城市雨水的生态循环作为设计的主要目标,建立具备雨水净化、收集、再利用功能的绿色停车场。
生态停车场的布局设计有很多限制因素,如功能定位、场地规模、气候情况等。
因此挖掘停车场的生态功能,需要依照不同的场地条件进行设计。
结论:
绿色街道的核心功能是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手段缓解城市水问题,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对于缓解城市洪涝灾害、控制径流污染、净化城市水质、补充地下水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在看到全社会为解决城市问题积极努力的同时,设计者更不应该盲目,要对各技术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使海绵城市
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长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