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轨道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轨道计算实训报告

轨道计算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轨道工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轨道工程的质量和效率,轨道计算在工程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轨道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理解轨道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轨道几何参数的测量与计算。

3. 学会运用轨道设计软件进行轨道设计。

4. 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1. 轨道几何参数的测量与计算- 学习轨道几何参数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 掌握轨道几何参数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

- 实际操作测量轨道几何参数,并进行计算。

2. 轨道设计软件的应用- 学习轨道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

- 利用轨道设计软件进行轨道设计,包括曲线、直线、过渡段等。

- 分析设计结果,优化轨道设计。

3. 轨道计算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轨道计算案例,了解实际工程中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 通过课堂讲解和自学,掌握轨道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际操作-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轨道几何参数的测量与计算。

- 利用轨道设计软件进行轨道设计,并进行优化。

3. 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轨道计算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五、实训结果1. 成功掌握了轨道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能够熟练运用轨道设计软件进行轨道设计。

3. 提高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六、实训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实训,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才能真正掌握技能。

2. 团队合作的力量- 在实训过程中,与同学们密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培养了团队精神。

3. 学习与进步- 通过本次实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七、实训总结本次轨道计算实训,使我受益匪浅。

轨道工程11课程设计

轨道工程11课程设计

轨道工程11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轨道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概念,如轨道结构、轨道几何、轨道稳定性等。

2. 使学生了解轨道工程的施工流程、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要点。

3. 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轨道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先进技术。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轨道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进行轨道线路设计、施工和养护。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有效地参与轨道工程项目的工作。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BIM技术)进行轨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轨道工程专业,树立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贡献力量的事业心。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注重轨道工程质量和安全。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轨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提倡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轨道工程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轨道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轨道工程基本原理- 轨道的组成、分类及其功能- 轨道几何学原理与设计标准- 轨道结构与力学性能分析2. 轨道工程施工技术- 轨道施工流程及工艺标准- 轨道铺轨、焊接与养护技术- 轨道工程测量与监控技术3. 轨道工程质量管理与安全- 质量控制要点及措施- 轨道工程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 轨道工程验收标准及方法4. 轨道工程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轨道工程先进技术介绍- BIM技术在轨道工程中的应用- 轨道工程的绿色施工与可持续发展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四个方面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参照教材相关章节,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轨道工程的基本知识、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为实际工程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及算例解读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及算例解读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普通无缝线路结构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性质、任务与目的《轨道工程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本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定性分析方法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过《轨道》的基础知识后,对“轨道强度计算”、“无缝线路轨道设计”、“轨道结构组成”等知识的拓宽与综合应用。

通过作业,使学生在巩固所学轨道结构组成、轨道强度计算的基本方法,熟悉并运用课堂所学内容,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熟练掌握普通无缝线路设计步骤,了解无缝线路的特点及受力特征。

通过对普通无缝线路的设计,达到对整个轨道体系的全面的认识。

二、设计要求1.独立完成,有独特见解。

2.文字清晰,条理清楚,步骤完整。

3.文面、图面整洁,装订整齐。

三、设计资料1.轨温:(0)兰州地区;(1)石家庄地区;(2)西宁地区;(3)西安地区(4)合肥地区;(5)郑州地区;(6)长沙地区。

按自己对应的学号的倒数第二位选取相应地区的轨温。

2.轨道条件(1)钢轨:为60kg/m的钢轨、按预期垂磨6mm计算;缓冲区钢轨采用每根长25m的标准轨;轨钢容许应力:[σs]=36500×104Pa;(2)轨枕:混凝土Ⅱ型轨枕,每公里铺设1840根, a=544mm;(3)扣件:接头扣件为ф24mm、10.9级螺栓,六孔夹板;中间扣件为弹条Ⅱ型扣件,橡胶垫板;(4)道床:碎石道碴,顶宽3.3m,曲线外侧加宽0.05m。

道碴为一级道碴,道h=+=cm。

碴厚30cm,底碴厚20cm,道床厚度3020/2403.线路等级及最小曲线半径(1)线路等级:I级线路;(2)最小曲线半径:R=600m。

min4.行驶机车最高行驶速度: Vmax=120km/h;钢轨支座弹性刚度:检算钢轨D=300kN/cm/cm检算轨下基础D=720kN/cm/cm轮重和轴距排列如表1所示。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成部分;2. 学生能够理解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运行中的重要性;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轨道交通线路、车辆及信号系统等方面的技术问题;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轨道交通线路和信号系统方案;3.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轨道交通运行模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4. 增进学生对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自豪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轨道专业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为轨道专业初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轨道交通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轨道交通概述- 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概况2. 轨道交通基本组成- 线路、车辆、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3.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 信号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功能- 我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信号系统在轨道交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4.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参数- 线路类型及适用场景- 线路设计案例分析5. 轨道交通车辆- 车辆类型、结构及性能参数- 车辆的运行原理及关键技术- 车辆检修与维护6. 轨道交通运行模拟- 运行模拟软件的使用方法- 模拟轨道交通线路运行过程- 分析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及应对措施7. 轨道交通发展前景- 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及政策- 轨道交通新技术、新趋势- 学生职业规划与轨道交通行业需求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按照教学大纲,共计16课时。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掌握轨道交通系统的分类及其工作原理。

2. 学习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了解轨道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组成和功能。

3. 掌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在保证安全、提高运行效率方面的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图,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轨道结构。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轨道交通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诊断和解决。

3. 能够通过模拟操作,展示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轨道交通事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探索轨道交通科学奥秘的欲望。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小组讨论和实践中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理解轨道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轨道专业核心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轨道交通有一定了解,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考察、模拟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轨道交通基本概念:介绍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轨道交通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与趋势2.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学习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轨道结构组成,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线路设计原则与要求- 轨道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组成和功能3.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系统:掌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在运行安全与效率方面的作用,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信号与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信号设备及其功能- 信号系统在运行中的作用4. 实践教学环节: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安排以下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南大学轨道课程设计

中南大学轨道课程设计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9号道岔平面布置设计指导老师:班级:姓名:学号:2012年6月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与要求一、设计内容与要求1.确定转辙器几何尺寸;2.确定辙叉及护轨的几何尺寸;3.选择导曲线半径并检算侧向过叉速度;4.计算道岔主要几何尺寸;5.配轨计算;6.导曲线支距计算;7.配置叉枕木;8.绘制道岔总平面布置图;二、设计条件1.轨道条件钢轨:50kg/m,标准长度12.5;区间线路轨枕根数:1760根/km;岔枕类型:木枕Ⅰ-甲;2.道岔型式(1)转辙器尖轨为直线;尖轨跟端支距:144mm;尖轨跟端结构:间隔铁夹板连接,夹板长820mm;(2)辙叉及护轨辙叉为直线式;辙叉号数:9号;辙叉角:6°20′25″;辙叉结构型式:钢轨组合式;辙叉根距:2050mm;辙叉趾距:1538mm;(3)导曲线圆曲线,不设超高;3.物理参数动能损失允许值:0.65(km/h)2;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允许值:0.65m/s2;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增量允许值:0.5m/s3;4.侧向过岔速度要求侧向过岔速度不大于35km/h;5.道岔的轨缝值尖轨跟端、辙叉趾端轨缝6mm,其余8mm。

第三部分设计计算一、确定转辙器的几何尺寸1、计算尖轨长度‘’‘12191)3565.0(arcsin arcsin 0 ==⎪⎪⎭⎫ ⎝⎛=s V ωβ 根据设计资料:跟端支距:mm y 1440= 则尖轨长度为:()62513565.0144sin 00===βy l 根据尖轨长度的取值原则,取标准长度12.5m 的整分数,以充分利用材料,所以取625025.120==ml "''''.1319176.12191320212.16250144arcsin ︒≈==⎪⎭⎫⎝⎛=β2、计算基本轨尖端前部长度 由设计资料可知mm q 2646=3、计算基本轨后端长度'q整个基本轨取为一个标准轨长即L=12.5m ,则:()mm l q L q 66.3605"13191cos 6250264612500cos '0'=︒⨯--=--=β二、确定辙叉及护轨的几何尺寸1、确定趾距年和跟距没根据设计资料知辙叉角'''25206O =α n =1538mm m =2050mm2、计算护轨工作边延展长度护轨工作边延展长度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中南大学轨道工程课程设计

中南大学轨道工程课程设计

中南大学轨道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轨道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轨道结构、轨道几何和轨道力学的核心知识。

2. 掌握轨道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轨道线路设计、轨道结构设计和轨道设施设计。

3. 了解国内外轨道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理解轨道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轨道线路设计和轨道结构设计。

2. 能够分析轨道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能够运用轨道工程软件进行基本的设计和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轨道工程事业的热爱,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本课程针对中南大学轨道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要求,制定以上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轨道工程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价值观,为我国轨道工程事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1. 轨道工程概述- 轨道工程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 轨道工程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和地位2. 轨道结构设计- 轨道结构类型及特点- 轨道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 轨道结构设计实例分析3. 轨道线路设计- 轨道线路设计基本原理- 轨道线路平面设计- 轨道线路纵断面设计4. 轨道力学- 轨道力学基本理论- 轨道车辆动力学- 轨道结构力学分析5. 轨道设施设计- 轨道信号与通信系统- 轨道供电系统- 轨道车站与枢纽设计6. 轨道工程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轨道工程案例- 案例分析方法和技巧- 轨道工程发展趋势及前景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上六个部分,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和进度,组织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与内容相对应,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轨道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同时,注重实际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轨道工程ss4课程设计

轨道工程ss4课程设计

轨道工程ss4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轨道工程ss4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铁路轨道的基本结构、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了解铁路交通的优势和特点,认识到铁路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铁路轨道的基本结构,包括钢轨、轨枕、道床等主要部件。

(2)掌握铁路轨道的设计原理,包括轨距、轨道荷载、曲线半径等关键参数。

(3)熟悉铁路轨道的施工技术,包括轨道铺设、连接、调整等工艺。

(4)了解铁路交通的优势和特点,以及铁路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铁路轨道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措施。

(2)具备计算铁路轨道参数的能力,如轨距、轨道荷载等。

(3)掌握铁路轨道施工的基本技能,如轨道铺设、连接、调整等。

(4)具备铁路轨道工程项目的规划和管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铁路交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参与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铁路轨道的基本结构、设计原理、施工技术以及铁路交通的优势和特点。

具体安排如下:1.铁路轨道的基本结构:介绍钢轨、轨枕、道床等主要部件的构造和功能。

2.铁路轨道的设计原理:讲解轨距、轨道荷载、曲线半径等关键参数的计算和选择。

3.铁路轨道的施工技术:阐述轨道铺设、连接、调整等工艺及注意事项。

4.铁路交通的优势和特点:分析铁路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优缺点,阐述铁路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铁路轨道的基本结构、设计原理、施工技术等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铁路轨道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直线尖轨直线辙叉60kg钢轨12号单开道岔平面布置设计班级: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第一部分 设计任务与要求1. 确定转辙器主要尺寸2. 确定辙叉和护轨几何尺寸3. 选择导曲线半径4. 计算道岔主要几何尺寸5. 导曲线支距计算6. 配轨计算7. 配置岔枕8. 绘制道岔总平面布置图第二部分 设计资料一、轨道条件钢轨60kg/m ,标准长度12.5m ,区间线路轨枕根数:1760根/公里,道岔类型:钢筋混凝土Ⅱ。

二、道岔型式(1)转辙器直线尖轨,跟端支距mm y 1440 ,跟端结构为间隔铁夹板连接,夹板l =820mm(2)辙叉及护轨直线辙叉,N =12,辙叉角'''49454o =α,辙叉趾距mm n 2127=,辙叉跟距mm m 3800=。

(3)导曲线圆曲线形,不设超高。

三、物理参数:动能损失允许值:220/65.0h km =ω 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容许值20/65.0s m =α 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时变率容许值30/5.0s m =ψ 四、过岔速度侧向过岔速度要求:h km V s /45= 五、道岔中的轨缝值尖轨跟端及辙叉趾端轨缝为6mm ,其余为8mm 。

第三部分 提交资料1.计算说明书;2.图纸;3.如果计算说明书和图纸有电子版,需提交一份电子版。

第四部分 设计计算一、确定转辙器的几何尺寸1、计算尖轨长度尖轨转折角''66.35'114565.0arcsin arcsin 0︒==⎪⎪⎭⎫⎝⎛=s V ωβ 根据设计资料:跟端支距:mm y 1440= 则尖轨长度为:()mm y l 46.8037''66.35'11sin 144sin 00=︒==β 根据尖轨长度的取值原则,采用接近于计算长度的整数长度,所以取mm l 80500=则对应的尖轨转折角''9.29'118050144arcsin ︒=⎪⎭⎫⎝⎛=β 2、计算基本轨尖端前部长度 由设计资料可知mm q 2646= 3、计算基本轨后端长度'q整个基本轨取为一个标准轨长即L=12.5m ,则:()mm l q L q 29.1805''9.29'11cos 8050264612500cos 0'=︒⨯--=--=β二、确定辙叉及护轨的几何尺寸1、确定趾距n P 和跟距m P根据设计资料知辙叉角''49'454︒=α 前端长度n =2127mm所以:趾距mm n P n 79.1762''49'454sin212722sin 2=︒⨯⨯=⎪⎭⎫⎝⎛=α 后端长度m =3800mm跟距mm m P m 84.3152sin 2=⎪⎭⎫⎝⎛=α2、计算护轨工作边延展长度护轨工作边延展长度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A. 对于固定辙叉咽喉轮缘槽 需满足:()min max min d T S t +-≥ 其中道岔轨距允许的最大误差为3mm 轮对车轴弯曲导致侧距减少2mm 则:()()mm t 682221350314351=---+≥ 取t 1=68mmmm t t 6813==B. 查照间隔D 1及D 2D 1需満足:()max 1d T D +≥()mm D 13913)21356(33213561=++=++≥D 2需満足:min 2T D ≤=-≤213502D 1348mmC. 护轨轮缘槽因S =1435mm ,护轨可能磨耗,磨耗为2mm ,则D 1取1393,平直段轮缘槽mm D S t g 42139314351393143511=-=-=-=缓冲段终端轮缘槽2g t 应保证等同于咽喉轮缘槽的通过条件,即:mm t t g 6812==现行采用mm t g 903= D. 辙叉翼轨平直段轮缘槽2t212D D t -=2D 取1347,则t 2=46平直段两端C =(0~300),取C =150mm 开口段长取mm mm X 100150~1002,取= 已知护轨冲击角'201︒=g β 故护轨工作边延展长度为:()()()()mmt t C t X X X l og g g 4145100'201sin 426821502''49'454tan 5068)150~100(sin 22tan 50213112=⎥⎦⎤⎢⎣⎡+-+⨯+︒+=⎥⎥⎦⎤⎢⎢⎣⎡+-+++=++=βα检算开口段末端处距接头的距离:p l D 21≥mmmm c X X m D 41099.1832''49'454tan 5015010011173800tan 5021>=︒----=----=α满足要求。

3、计算翼轨工作边延展长度()''82.27'500)2''49'454tan 2682/6846arctan(]2/2[2/arctan112︒=︒⨯-=-=αθtg t t t已知''201︒=w β,则翼轨工作边长度延展长度:()()mmt t t t n l Ow w 41.3823150''201sin 46682''49'454sin 250''82.27'500cos 2''49'454tan 2682''49'454sin 2682127150sin 2sin 250cos 2tan 22sin 22311=+-+⎪⎭⎫ ⎝⎛︒+︒⎪⎭⎫ ⎝⎛︒+⎪⎭⎫ ⎝⎛︒-=+-+⎪⎭⎫ ⎝⎛+⎪⎭⎫ ⎝⎛+⎪⎪⎪⎪⎭⎫⎝⎛⎪⎭⎫ ⎝⎛-=βαθαα检查翼轨跟端与辙叉跟端间距能否放下半个夹板,即()()[]mm l mm X X m D p w 4108202122105)6890(150'201cos 94560238006890150cos 222243=⨯=≥=--+︒+-=⎥⎦⎤⎢⎣⎡--++-=β 故满足条件。

三、选择导曲线半径1、求算导曲线外轨半径R 导曲线后插入直线长度2p l n K +≥=2127+820/2=2537mm ,取K =2537mm()mmy K S R g327945''49'454cos ''201cos 144''49'454sin 25371435cos cos sin =︒-︒-︒⨯-=---=αβα 因圆曲线半径须取为10m 整数倍,故取mm R 3200000=mm S R R 5.3207172143532000020=+=+= 2、用R 反求K又知一般要求m K 4~2= 所以K =2824mm 满足要求。

3、检算选用的导曲线半径能否满足动能损失要求:20222022/65.0/48828.03200006.34510006.31000s m s m R V s =<=⨯⨯=⨯⨯=αα 30333033/5.0/33908.0183200006.34510006.31000s m s m l R V s =<=⨯⨯⨯=⨯⨯=ψψ 所以R 0取320m 时符合要求。

四、计算道岔主要几何尺寸1、道岔理论全长()()mmK R l L t 31713''49'454cos 2824''9.29'11sin ''49'454sin 5.320717''9.29'11cos 8050cos sin sin cos 0=︒⨯+︒-︒⨯+︒⨯=+-+=αβαβ2、确定道岔实际全长:mm m L q L t Q 3816783800317132646=+++=+++=δ3、确定道岔后长mm m S b 210542838002''49'454tan 2143522tan 2=++︒⨯=++⎪⎭⎫ ⎝⎛=δα4、确定道岔前长:mm b L a Q 171132105438167=-=-=()()()()()mmmm y R S K g25372824''49'454sin 144''49'454cos '201cos 5.3207171435sin cos cos >=︒-︒-︒⨯-=---=ααβ五、配轨计算mm l L l l j Q 25643831250038167321=⨯--=--=+δ()()mm n K b R l l 2160762821272824180''9.29'11''49'4542705.3207172180221043=⨯---+︒︒-︒⎪⎭⎫ ⎝⎛+=---+-⎪⎭⎫ ⎝⎛+=+πδδπβα()mmn l L l l t 215176282171''9.29'11cos 8050317132cos 21065=⨯---︒⨯-=---⨯-=+δδβ ()()()()mm l m K b S R S l q l l jn 25610125008238002824180''9.29'11''49'4543514355.320717''9.29'11tan 14458050264621802tan 10087=-⨯-++︒⨯︒-︒⨯--+︒⨯-+=--++︒-⎪⎭⎫ ⎝⎛--+-+=+πδπβαβ取:mm l 131431=,mm l 125002= mm l 125003=,mm l 91074= mm l 125005=,mm l 90176= mm l 131107=,mm l 125008=六、导曲线支距计算以导曲线起点为坐标原点,以直线基本轨作用边为横坐标,自坐标原点开始令导曲线上各支距测点的横向座标i X 依次为2000mm 整数倍。

可得相应的支距i y 为:()i o i R y y γβcos cos '0-+=式中,i γ的值可以由下式计算()()'0sin sin R x ii +=βγ 终点处,sin(arctan(1/12))=144/8050+x n /320717.5x n =20897.1mm 计算结果见下表1。

表1复核:终点处支距为:()αsin ⨯-K S =1435-2824×sin(atan(1/12))=1200.48,计算结果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