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药术操作及考核评分标准

合集下载

换药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换药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换药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换药是医疗护理中常见的操作之一,用于处理伤口、溃疡或其他创面,以促进伤口愈合和预防感染。

本文将介绍换药的操作流程,并提供相关的评分标准。

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在进行换药操作之前,护士需要准备必要的器械、药品和消毒用品。

包括洗手消毒液、手套、无菌纱布、消毒液、药膏或敷料等。

2.洗手消毒护士需要正确洗手消毒,确保手部干净无菌。

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然后涂抹酒精消毒剂,搓揉手部至少20秒。

3.准备环境在进行换药操作时,需要选择安静、干净、明亮的环境。

确保操作台面整洁,并将所需的器材放置在操作台上,方便操作时使用。

4.佩戴手套在进行换药操作时,护士必须佩戴无菌手套,以避免感染。

5.移除原有敷料小心地移除原有的敷料,注意不要拉伤或碰触伤口。

如果敷料附着在创面上,可以先用生理盐水将其湿润,然后慢慢地将其揭开。

6.清洗伤口使用生理盐水或溶液清洗伤口,确保将污物和细菌清除干净。

可以使用注射器或灌洗器进行清洗,注意力度适中,不要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7.涂抹药膏或敷料在清洗过的伤口上涂抹适当的药膏或敷料,促进伤口愈合。

根据医嘱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注意使用无菌器具,避免交叉感染。

8.覆盖敷料用无菌纱布或敷料盖住伤口,确保伤口处在湿润和洁净的环境中。

正确覆盖敷料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并有助于伤口的愈合。

9.废弃垃圾将用过的敷料、棉签等废弃物放入指定的垃圾袋中,避免污染环境。

同时要及时清理操作台面,保持整洁。

评分标准:换药操作的质量和效果需要进行评估,在实践中可以使用以下评分标准来评估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总体质量:1.洗手环节:评估护士是否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洗手消毒,包括是否使用适量的洗手液和正确搓揉手部。

2.环境准备:评估操作者是否准备了必要的器械、药品和消毒用品,并将其整齐放置在操作台上。

3.伤口清洁:评估操作者是否正确、彻底地清洁伤口,包括清除污物和细菌,清洁过程是否温和、不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换药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换药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3
2
1
0
3.打开无菌换药包,浸泡碘伏棉球,生理盐水棉球,按原痕折好。
4.洗手。
2
2
1
0
0
0
0
0
评估
10
1.评估病人合作程度。
5
4
3
2
2.评估伤口渗出,肉芽情况。
5
4
3
2




70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查对床号、姓名。
5
4
3
2
2.解释目的,取得合作。
4
3
2
1
3.安全与舒适:①病室环境清洁,酌情关闭门窗,遮挡屏风;②询问有无不适,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减轻病人痛苦;③协助病人取合适的体位,适当暴露伤口。
3
2
1
0
8.再以碘伏棉球由伤口边缘向外做环形消毒二次(清洗及消毒区域大于伤口范围5cm)。
8
7
6
5
9.脱手套,手消,准备胶布,适时进行健康教育。
4
3
2
1
10.待伤口周围碘伏晾干后,取大小适中的无菌敷料(8~12层)覆盖于伤口上,敷料要覆盖住伤口周围5cm左右,一旦放置敷料,切勿再移动。
5
4
3
2
11.用胶布固定,与身体长轴呈垂直状。
6
5
4
3
4.洗手,戴取薄膜手套,移除伤口处敷料,摘除手套,洗手。
4
3
2
1
5.观察伤口的情况,用棉签蘸取75%酒精拭静伤口周围的胶布痕迹;将清洁弯盘放置于伤口合适位置。
6
5
4
3
6.洗手,打开无菌包,戴手套,用无菌镊夹生理盐水棉球,从伤口中央由内向外做环状清洗伤口,直至创面清洁无分泌物。

实践技能换药术及评分标准

实践技能换药术及评分标准

实践技能换药术及评分标准【适应证】1.术后无菌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烟卷引流伤口,每日换药1~2次,并在术后12~24小时转动烟卷,并适时拔除引流;橡皮膜引流,常在术后48小时拔除。

6.橡皮管引流伤口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准备工作】1.换药前半小时内不要扫地,避免室内尘土飞扬;了解病人的伤口情况;穿工作服,戴好帽子、口罩,洗手。

2.物品准备:无菌治疗碗两个,盛无菌敷料;弯盘1个(放污染敷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镊子2把,剪刀1把,备酒精棉球、干棉球、纱布、引流条、盐水、碘伏棉球、胶布等。

3.让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利于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

【操作步骤】1.用手取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及外引流物;与伤口粘着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盐水湿润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

2.用两把镊子清洁伤口,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镊子接触敷料作为传递。

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

用盐水棉球清洗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或脓液,由内向外,注意移除创口内异物、线头、死骨及腐肉等。

棉球一面用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

不得用擦洗过创面周围皮肤的棉球沾洗创面。

严格防止将纱布、棉球遗留在伤口内。

在换药过程中,假如需用两把镊子(或钳子)协同把沾有过多盐水或药液的棉球拧干一些时,必须使相对干净侧(左手)镊子位置向上,而使接触伤口侧(右手)镊子位置在下,以免污染。

3.分沁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如坏死组织较多可用消毒溶液(如优锁)冲洗。

如需放置引流,应先用探针或镊子探测创腔方向、深浅和范围,然后再用探针或镊子送入油纱布或引流条,或浸过雷夫努尔药液的纱布引流条,但不能塞得太紧。

4.高出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银棒烧灼,再用生理盐水中和;或先用纯石炭酸腐蚀,再用75%的酒精中和;肉芽组织有较明显水肿时,可用高渗盐水湿敷。

换药技术操作规程评分标准

换药技术操作规程评分标准
(5分)
⒋妥善处理污染的敷料
(5分)
⑶根据伤口的不同情况,正确用药或是放置引流纱条(5分)
⒎盖纱布或棉垫用胶布固定敷料(5分)
⒏为患者采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3分)
⒐污染用物按医疗废物处理要求进行集中统一处理(3分)
⒑手消或洗手(3分)
⒒详细记录(4分)
⒈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5分)
⒉手持无菌镊子/钳的方法规范
(5分)
⒊注意保暖,保护患者的隐私,合理安置患者,护患沟通有效
(4分)
⒍清洁伤口:
⑴一手持钳传递物品(自换药盘内取乙醇棉球等物,地递至另一手镊子),镊、钳不得相碰(5分)
⑵清洁伤口:用镊子持酒精棉球从伤口中心向周围皮肤消毒2次,直径范围大于伤口3cm,感染伤口则由外向内方向,消毒至伤口边缘的皮肤,用0.9%的氯化钠溶液棉球轻拭伤口内的分泌物,清除坏死组织。(10分)
换药技术操作规程评分标准
日期
姓名
准备质பைடு நூலகம்标准
20分
操作流程质量标准
60分
终末质量标准
20分
得分
评估⒈患者病情,局部伤口情况(5分)
2.患者心理状态和合作程
(5分)
护士: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和穿隔离衣(2分)
物品:备齐物品,外用药液敷料符合伤口需要放置合理(3分)
环境:清洁、安静、光线适宜,必要时用屏风遮挡(2分)
体位:取舒适卧位,利于充分暴露伤口
(3分)
⒈检查无菌换药盘是否合格,灭菌日期(2分)
⒉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或接患者到换药室(3分)
⒊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与患者沟通交流(3分)
⒋正确打开换药盘,无污染(4分)
⒌揭敷料:

换药术评分标准

换药术评分标准

换药术及评分标准 【适应证】 1.术后无菌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烟卷引流伤口,每日换药1~2次,并在术后12~24小时转动烟卷,并适时拔除引流;橡皮膜引流,常在术后48小时拔除。

6.橡皮管引流伤口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准备工作】1.换药前半小时内不要扫地,避免室内尘土飞扬;了解病人的伤口情况;穿工作服,戴好帽子、口罩,洗手。

2.物品准备:无菌治疗碗两个,盛无菌敷料;弯盘1个(放污染敷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镊子2把,剪刀1把,备酒精棉球、干棉球、纱布、引流条、盐水、碘伏棉球、胶布等。

3.让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利于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

【操作步骤】1.用手取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及外引流物;与伤口粘着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盐水湿润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

2.用两把镊子清洁伤口,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镊子接触敷料作为传递。

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

用盐水棉球清洗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或脓液,由内向外,注意移除创口内异物、线头、死骨及腐肉等。

棉球一面用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

不得用擦洗过创面周围皮肤的棉球沾洗创面。

严格防止将纱布、棉球遗留在伤口内。

在换药过程中,假如需用两把镊子(或钳子)协同把沾有过多盐水或药液的棉球拧干一些时,必须使相对干净侧(左手)镊子位置向上,而使接触伤口侧(右手)镊子位置在下,以免污染。

3.分沁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如坏死组织较多可用消毒溶液(如优锁)冲洗。

如需放置引流,应先用探针或镊子探测创腔方向、深浅和范围,然后再用探针或镊子送入油纱布或引流条,或浸过雷夫努尔药液的纱布引流条,但不能塞得太紧。

外科换药操作及考核评分标准

外科换药操作及考核评分标准

换药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性别姓名科室得分外科换药操作流程一、目的1.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以便酌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处理。

2.清洁伤口,去除异物、渗液或脓液,减少细菌的繁殖和分泌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3.伤口局部外用药物,促使炎症局限,或加速伤口肉芽生长及上皮组织扩展,促进伤口尽早愈合。

4.包扎固定患部,使局部得到充分休息,减少病人痛苦。

5.保持局部温度适宜,促进局邵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环境,为伤口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二、适应证1.无菌手术及污染性手术术后3-4天检查刀口局部愈合情况,观察伤口有无感染。

2.估计手术后有刀口出血、渗血可能者,或外层敷料已被血液或渗液浸透者。

3.从位于肢体的伤口包扎后出现患肢浮肿、胀痛。

皮肤颜色青紫。

局部有受压情况者。

4.伤口内安放引流物需要松动、部分拔除或全部拔出者。

5.伤口已化脓感染,需要定时清除坏死组织、脓液和异物者。

6.伤口局部敷料松脱、移位、错位,或包扎、固定失去应有的作用者。

7.外科缝合伤口已愈合,需要拆除切口缝线者。

8.需要定时局部外用药物治疗者。

9.手术前创面准备,需要对其局部进行清洁、湿敷者。

10.各种瘘管漏出物过多者。

11.大、小便污染或鼻、眼、口分泌物污染、浸湿附近伤口敷料者。

三、准备工作1.病人的准备:了解病人的心情,向病人讲解换药的目的和意义,消除病人的心理恐惧。

病人应保持合适体位,既有利于病人舒适,也有利于医生换药。

2.自身准备:着装符合要求、修剪指甲、洗手。

3.环境准备:操作前半小时停止一切清扫工作。

4.用物准备:治疗盘内盛无菌治疗碗2个、无菌镊子个、酒精棉球树个、盐水棉球树个、分置于无菌治疗碗内,无菌纱布数快,置于无菌治疗碗内、弯盘、胶布或绷带,铺好橡胶单、治疗巾,根据伤口情况可备引流物、血管钳、探针、凡士林纱布或雷夫诺尔纱条等。

四、操作方法1.除去外层辅料:外层绷带和敷料用手取下,紧贴创口的一层敷料用镊子揭去,揭除敷料的方向与伤口纵细方向平行,以减少疼痛。

换药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换药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3.伤口清洗一般选用生理盐水或对人体组织没有毒性的消毒液。
4.如有多处伤口需换药,应先换清洁伤口,后换感染伤口;清洁伤口换药时,应从伤口中间向外消毒,感染伤口换药时,应从伤口外向中间消毒;有引流管时,先清洁伤口,再清洁引流管。
8
评分标准1.按操作来自序各项实际分值评分。2.原则性操作程序颠倒一处扣2分。
揭开伤口外层敷料右手持镊子将内层敷料揭开放入弯盘若敷料粘在伤口上用生理盐水浸湿软化后缓慢取它观察伤口情况
换药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姓名科室日期评分监考人
操作项目
操作内容


得分
备注
操作目的
为患者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清洁,预防、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3
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2.评估伤口疼痛及敷料渗出等局部情况,了解伤口形成的原因、持续时间等。
2
操作准备
护士准备:着装整洁规范,仪表端庄大方。
3
操作用物:1.半铺半盖无菌巾内放置(换药碗2个、无菌纱布数块、无菌镊3把、0. 9%生理盐水棉球若干)、一次性手套、胶布、剪刀、治疗巾、弯盘、根据伤口情况备消毒液棉球。2.其他:医嘱单、治疗卡、手消毒液、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桶。
3.污染无菌物品或跨越无菌区1次扣2分。无菌物品污染后未予更换扣10分。
4.超过规定时问酌情扣分。
8
10.根据伤口类型,选择适当的消毒液棉球,按上述方法消毒伤口及周围皮肤。
8
11.取无菌纱布完全覆盖伤口,覆盖纱布厚度适中。
5
12.取胶布妥善固定,方向与患者肢体或躯体长轴垂直。包扎伤口时注意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不可固定太紧,包扎肢体时从身体远端到近端,促进静脉回流。

换药术操作及考核评分标准

换药术操作及考核评分标准

外科换药(一)目的: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伤口的愈合。

合理的换药方法、伤口用药、引流条放置、适当的敷料、恰当的换药间隔时间是保证创口愈合的重要条件;否则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延误伤口愈合,甚至导致感染,因此正确的换药是提高外科治疗的关键。

换药的适应症:1.拆线2.制止伤口出血3.解除压迫4.处理引流5.敷料污染严重6.敷料移位7.再次手术前8.观察和检查伤口。

换药的大致过程:1.熟悉病人,简述病情,换药目的2.换药者个人准备:衣帽、口罩、洗手3.查看患者伤口,注意人文关怀4.洗手、准备物品5.换药操作,注意人文关怀6.处理污物7.洗手,记录病程(二)换药的基本操作方法1.换药前准备( 1)病人的准备精神准备:体位:安全、舒适、便于操作,文明、暴露、保暖.(2)工作人员准备了解伤口的情况:时间安排:清晨,避开进食及家陪,前半小时勿清扫无菌准备:衣、帽、口罩、洗手、剪指甲等决定换药地点决定换药顺序:避免交叉感染。

原则:先无菌,后感染;先缝合,后开放;先感染轻,后感染重;先一般,后特异。

★换药操作中无菌原则的基本要求——“不接触” 原则2.换药的基本方法(1)揭开创面敷料;揭胶布由外向里,要轻柔;手取外层敷料,钳取内层敷料,揭取方向与伤口纵向一致。

有粘连时,应湿敷后再揭;观察伤口。

(2)清洁伤口:应用“双镊法”,一脏一净;伤口周围皮肤用消毒液由内向外擦拭二遍(污染伤口由外向内消毒);创面应用生理盐水棉球沾、吸分泌物或脓液冲洗时用弯盘接水,后吸干创面;放引流时,应探明情况后放置。

(3)固定敷料:应用无菌纱布,分泌物多时加棉垫,一般覆盖面积超出伤口四周 3-5cm;胶布粘贴法:适当的宽度、长度,方向与肢体或躯体的长轴垂直;绷带或胸腹带的应用:胶布过敏的处理。

3.换药的注意事项(1)态度和蔼、动作轻巧、迅速敏捷(2)严格无菌操作(3)勿让家属围观(4)高度污染的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必须进行床旁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换药
(一)目的: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伤口的愈合。

合理的换药方法、伤口用药、引流条放置、适当的敷料、恰当的换药间隔时间是保证创口愈合的重要条件;
否则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延误伤口愈合,甚至导致感染,因此正确的换药是提高外科治疗的关键。

换药的适应症:
1.拆线
2.制止伤口出血
3.解除压迫
4.处理引流
5.敷料污染严重
6.敷料移位
7.再次手术前
8.观察和检查伤口。

换药的大致过程:
1.熟悉病人,简述病情,换药目的
2.换药者个人准备:衣帽、口罩、洗手
3.查看患者伤口,注意人文关怀
4.洗手、准备物品
5.换药操作,注意人文关怀
6.处理污物
7.洗手,记录病程
(二)换药的基本操作方法
1.换药前准备
(1)病人的准备
精神准备:
体位:安全、舒适、便于操作,文明、暴露、保暖.
(2)工作人员准备
了解伤口的情况:
时间安排:清晨,避开进食及家陪,前半小时勿清扫
无菌准备:衣、帽、口罩、洗手、剪指甲等
决定换药地点
决定换药顺序:避免交叉感染。

原则:先无菌,后感染;先缝合,后开放;先感染轻,后感染重;先一般,后特异。

★换药操作中无菌原则的基本要求——“不接触”原则
2.换药的基本方法
(1)揭开创面敷料;揭胶布由外向里,要轻柔;手取外层敷料,钳取内层敷料,揭取方向与伤口纵向一致。

有粘连时,应湿敷后再揭;观察伤口。

(2)清洁伤口:应用“双镊法”,一脏一净;伤口周围皮肤用消毒液由内向外擦拭二遍(污染伤口由外向内消毒);创面应用生理盐水棉球沾、吸分泌物或脓液冲洗时用弯盘接水,后吸干创面;放引流时,应探明情况后放置。

(3)固定敷料:应用无菌纱布,分泌物多时加棉垫,一般覆盖面积超出伤口四周3-5cm;胶布粘贴法:适当的宽度、长度,方向与肢体或躯体的长轴垂直;绷带或胸腹带的应用:胶布过敏的处理。

3.换药的注意事项
(1)态度和蔼、动作轻巧、迅速敏捷
(2)严格无菌操作
(3)勿让家属围观
(4)高度污染的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必须进行床旁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包括:穿隔离衣,物品尽量简单,污物焚毁,器械加倍消毒,消毒液浸手
4.伤口的处理
(1)伤口无引流物又无感染者,可3天查看伤口。

疑有感染者,随时观察,更换敷料。

(2)伤口有引流物者,24小时更换敷料。

是否去除引流物,视情况而定。

(3)术后体温持续在38℃以上,或伤口疼痛,应查看伤口。

(4)缝线反应:可用酒精湿敷。

伤口基本愈合后尽早拆线。

(5)伤口感染:浅表:可用酒精湿敷,或理疗;深部:拆除缝线,开放排脓,放置引流。

(6)伤口拆线:拆线时间:面颈部4~5日拆线;下腹部、会阴部6~7日;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日;四肢10~12日,近关节处可延长一些,减张缝线14日。

外科手术后拆线法
(一)适应证:
1.无菌手术切口,局部及全身无异常表现,已到拆线时间,切口愈合良好者。

2.伤口术后有红、肿、热、痛等明显感染者,应提前拆线。

(二)遇有下列情况,应延迟拆线:
1.严重贫血、消瘦、糖尿病患者,轻度恶病质者。

2.严重失水或水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者。

3.老年患者及婴幼儿。

4.咳嗽没有控制时,胸、腹部切口应延迟拆线。

(三)操作方法:
1.取下切口上的敷料,用碘伏由切口向周围消毒皮肤一遍。

2.用镊子将线头提起,将埋在皮内的线段拉出针眼之外少许,在该处用剪刀剪断,以镊子向剪线侧拉出缝线。

3.再用碘伏消毒皮肤一遍后覆盖纱布,胶布固定。

附表:换药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