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如风景名胜区

合集下载

两大自然文化遗产

两大自然文化遗产

宝镜岩景区
树正景区
日则景区
剑岩景区
长海景区
扎如景区
甘肃敦煌莫高窟
• 简介: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 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 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 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 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 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 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 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 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 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 遗产。
概况
• 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 境内,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 族村寨(所以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九寨沟 海拔在2千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 一百零八个湖泊。九寨沟有五花海、五彩池、 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风景绝佳,五彩缤纷, 有“童话世界”之誉;并有大熊猫、金丝猴、 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九寨沟为全国重 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 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 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莫高窟外观
莫高窟雕像
莫高窟壁画
莫高窟藏经洞
我国两大自然物质文化遗产
• 四川九寨沟
• 甘肃敦煌莫高窟
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九寨沟
• 简介: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 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县境内,距离成都市 400多公里,是一条纵深40余公里的山沟谷 地,因周围有9 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总面积 约620平方公里,大约有52%的面积被茂密 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成为中国唯一拥有 “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两顶桂冠的圣地。因其独有的原始景观,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人间仙境”。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世界遗产保护名录是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设立的,其中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

以下是部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是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被世人誉为“童话世界”,号称“水景之王”。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江、澜沧江等8座怒江从北向南贯穿全境,呈峡谷相间的高山峻岭地貌。

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

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最美的湖之一。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世界遗产保护名录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网站。

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宁静与宜人的环境。

在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中包括了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和历史名胜等各种类型。

下面将介绍几个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1. 黄山风景区黄山位于安徽省,是中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

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和冬雪而闻名于世。

登上黄山,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景和独特的云海景观。

黄山还有许多名胜景点,如莲花峰、光明顶和狮子峰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观赏和拍摄。

2. 张家界风景名胜区张家界位于湖南省,以其奇特的石柱和悬崖峭壁而著名。

张家界的主要景点是天门山和大峡谷。

天门山是中国最高的山门,以其雄伟壮丽的风景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大峡谷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峡谷,周围被陡峭的石柱环绕,令人叹为观止。

3. 桂林山水风景区桂林山水风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

这里有壮丽的山脉、清澈的河流和美丽的洞穴。

游客可以选择坐船游览漓江,欣赏到壮丽的山水画卷。

此外,还有象鼻山、七星岩和阳朔等景点,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

4. 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

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故宫有数百间殿宇和广场,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并欣赏到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

5. 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市的西郊,是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

它是清代皇帝的避暑胜地和游玩场所。

颐和园有湖泊、山岳、庭院和建筑物,是一处兼具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的完美结合。

园内还有著名的长廊、听涛斋和佛香阁等景点,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以上介绍了中国的几个著名风景名胜区,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无论是山水之美还是文化古迹,都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都会来到这些地方,亲身体验和欣赏这些美丽的景色和文化遗产。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1、世界自然遗产15项: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川九寨沟,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松潘,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湖南张家界,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云南丽江、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200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四川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200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昆明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200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广西环江,201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三清山国家公园江西上饶,200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中国丹霞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澄江化石遗址云南澄江,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新疆天山新疆博格达、巴音布鲁克、托木尔、喀拉峻-库尔德宁等,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湖北神农架湖北神农架林区,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青海可可西里青海玉树,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梵净山贵州铜仁,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第二期)江苏盐城,201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上海崇明东滩、山东东营黄河口、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202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内蒙古阿拉善,202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世界文化遗产40项:长城辽宁、吉林、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青海等,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和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北京故宫,位于北京,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沈阳故宫,位于辽宁,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40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中国40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中国共有40项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文化遗产28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

>>> 中国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 “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共28处)1. 庐山批准时间:1996年12月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详细2. 故宫批准时间:1987.12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

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详细3. 颐和园批准时间:1998年11月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地处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约15公里,旧称“清漪园”。

1888年重建,改名“颐和园”,耗银3000万两,历时十年。

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

>>>详细4. 长城批准时间:1987.12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详细5. 天坛批准时间:1998年11月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中国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

中国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


贵州:黄果树瀑布、赤水丹霞、荔波小七孔、镇远古镇

重庆:大足石刻、武隆天生三桥、长江三峡、磁器口古镇

湖北:武当山、神农架、黄鹤楼、三峡大坝

湖南:张家界、凤凰古城、岳阳楼、南岳衡山

江西: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

安徽:黄山、九华山、西递、宏村

福建:武夷山、鼓浪屿、土楼、湄洲岛
中国世界遗产的特点
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展示了中国独特的 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具有重 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旅游价值:吸引了大量国内外 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历史价值:反映了中国历史的 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研 究价值
教育价值:提供了丰富的教育 资源,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
素养和审美水平
Part Three
墓群。
清东陵:位于河 北省遵化市,是 清朝五位皇帝的 陵墓,是中国保 存最完整的皇家
陵墓群。
清西陵:位于河 北省易县,是清 朝四位皇帝的陵 墓,是中国保存 最完整的皇家陵
墓群。
古代石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宝库”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
兵马俑:位于陕西,是中国古代雕 塑艺术的代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长城: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古代 军事防御工程的代表
大雁塔:位于陕西,是中国古代佛 教建筑的代表
古代陵墓
秦始皇陵:位于 陕西省西安市, 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皇帝秦始皇 的陵墓,也是世 界上最大的陵墓

中国名胜古迹的资料

中国名胜古迹的资料

中国名胜古迹的资料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众多的名胜古迹。

这些名胜古迹既有自然风景区,也有人文景观,它们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也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支柱。

以下是一些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
1. 长城: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壮丽的防御工事,跨越了中国北部的山脉、戈壁和草原。

2. 故宫:故宫位于北京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之一。

建于明朝,占地72万平方米,有9999间房屋和宫殿。

3. 兵马俑: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秦朝皇帝陵墓里的一组陪葬品。

兵马俑的规模和数量之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4. 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位于北京市的南部。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是中国最美的自然风景区之一。

它以奇峰怪石、云海日出、温泉瀑布和松柏古木而闻名。

6. 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是中国五岳之首。

泰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的修行之地。

7. 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中国南方最有名的风景区之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它以山水奇观、烟雾缭绕和岩洞奇景而闻名。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如九寨沟、颐和园、西湖、
太湖、丽江古城等等,这些景点都是中国文化和旅游的重要资源。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截至目前,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共有53个项目,其中包括文化景观、古建筑、古城镇和传统村落等。

这些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存在,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历史、文化、建筑等领域的辉煌成就,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遗产资源。

1. 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防御工程之一。

长城的存在,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更成为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 故宫故宫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的存在,成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的一份珍贵遗产。

3. 雅丹地质公园雅丹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是中国独特的地质景观之一。

这个被风蚀、水蚀、冰蚀等自然力量雕琢出来的地质奇观,以其瑰丽多姿、丰富多变的地貌景观而闻名。

二、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其自然遗产资源同样丰富多样。

截至目前,中国在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上共有12个项目,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地貌景观和生态系统等。

这些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的存在,为人们展示了中国在自然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不懈努力,也为世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 张家界风景名胜区张家界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是中国南方石英砂岩地貌的代表,也是全球三大石英砂岩地貌之一。

这里的山峰险峻、峡谷幽深、水波粼粼,风景如画。

2. 三江并流三江并流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国三条大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在一起的地方,也是中国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里的峡谷、奇峰、溶洞、瀑布等自然景观,以其壮美而闻名于世。

总结回顾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中的每一个项目,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都展现了中国在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卓越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覆盖约13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占总数的14%以上。

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中的核心问题。

许多管理者,将解决这一矛盾的希望寄托在“游客环境容量”这一“数量”概念上,认为只要算出游客数量,就万事大吉,就可以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不可否认,环境容量①作为一个概念绝对是一个很伟大的发现,但如果仅仅把它作为一个“数据游戏”,则会在实践中带来很多负面效果。

由于在资源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发现了作为数据的“环境容量”的各种局限,美国国家林业局的科学家们于20世纪80年代在游憩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发展出LAC理论(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即“可接受的改变极限”。

它以一套9个步骤的管理过程来替代单纯的“环境容量计算”,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规划和管理之中,在解决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从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838年,是由比利时的数学生物学家P.E.弗胡斯特(P.E.Forest)提出的,随后被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移民等领域[1]。

与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相关的游憩环境容量(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2],当时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呼吁对国家公园的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或饱和点(Saturation Point)进行研究,1964年,对游憩环境容量的系统研究才真正出现。

这一年,美国学者韦格(J.Alan Wagar)出版了他的学术专著《具有游憩功能的荒野地的环境容量》。

韦格认为,游憩环境容量是指一个游憩地区,能够长期维持旅游品质的游憩使用量[3]。

1971年里蒙(Lim)和史迪科(George H. Stankey)提出:游憩环境容量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水准给旅游者使用,而不破坏环境和影响游客体验的利用强度[1]。

1971年,里蒙和麦宁(Manning)建议将环境容量分成如下4种类型进行研究:生物物理容量(Biophysical Capacity)、社会文化容量(Social-cultural Capacity)、心理容量(Psychological Capacity)和管理容量(ManagerialCapacity)[4]。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游憩环境容量研究的高峰年代。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①者更愿意将Carrying Capacity译为环境承载力,因为环境容量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量是一个最终的结果。

定规划中应该解决哪些管理问题;③确定哪些是公众关注的管理问题;④确定规划在区域层次和国家层次扮演的角色。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规划者更深刻地认识规划地区的资源,从而对如何管理好这些资源得出一个总体概念,并将规划重点放到主要的管理课题上。

对于鲍勃马苏荒野地来说,这样的课题还包括游憩运动用品商店的位置、人马驿道的管理、濒危物种的管理以及有限体验机会的提供等。

(2)界定并描述旅游机会种类每一个规划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都存在着不同的生物物理特征、不同的利用程度、不同的旅游和其他人类活动的痕迹,以及不同的游客体验需求。

上述各个方面的多样性,要求管理也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特征、现状和游客体验需求而有所变化。

机会种类用来描述规划范围内的不同区域所要维持的不同的资源状况、社会状况和管理状况。

旅游机会的提供必须与规划地区的总体身份相协调,如果一个规划地区是国家公园,则所有的旅游机会必须与国家公园的目标相一致。

旅游机会的界定并不能成为破坏国家公园资源的借口。

(3)选择有关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的监测指标指标是用来确定每一个机会类别其资源状况或社会状况是否合适,或可接受的量化因素。

因为在实践中,不可能测量每一个资源或社会特征的所有指标。

LAC理论的创始者们建议选择指标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①指标应该反映某一区域的总体“健康”状况;②指标应该是容易测量的。

举例来说,资源状况指标可以是某一宿营地裸露地面的百分数,社会指标可以是每一个旅游团,每天碰到的其他旅行团的数目。

指标是LAC框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单一指标不足以描绘某一特定区域的资源和社会状况,应该用一组指标来对相应的地区进行监测。

(4)调查现状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现状调查是规划中一项费时的工作,LAC框架中的现状调查,主要是对步骤3所选择出的监测指标的调查。

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物质规划必要因素的调查,如桥梁、观景点等。

调查的数据将被标示在地图上,这样,资源的状况和各指标所处的空间位置就会一目了然。

现状调查也能为规划者和管理者制定指标的标准提供依据。

(5)确定每一旅游机会类别的资源状况标准和社会状况标准标准是指管理者“可以接受的”每一旅游机会类别的每一项指标的极限值。

如果指标为某一宿营地裸露地面的百分数,则40%可能是这一指标的标准;如果指标是每一个旅游团,每天碰到的其他旅行团的数目,则10个旅行团是该指标的数目。

符合这一标准,则表示这一地区的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主要是游客体验状况)是可以接受的,是“健康的”。

一旦超过标准,则应启动相应的措施,使指标重新回到标准以内。

步骤4是确定标准的重要基础,因为标准必须是现实和可实现的,同时应该好于现实状况,这种比较必须通过步骤4来实现。

此外标准在恢复某一地区的过程中也会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6)根据步骤1所确定的课题、关注点和步骤4所确定的现状制定旅游机会类别替选方案一个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可以采取不同的空间分布而都不违背国家公园或保护区的性质。

第6个步骤就是规划者和管理者根据步骤1和步骤4所获得的信息,来探索旅游机会类别的不同空间分布。

不同的方案满足不同的课题、关注点和价值观。

(7)为每一个替选方案制定管理行动计划步骤6所确定替选方案,只是制定最佳方案的第一步。

管理者和规划者应该知道从现实状况到理想状况的差距有多大,还需知道必须采取什么样的管理行动才能到达理想状态。

从某一种角度来讲,在步骤7中,应该为每一个替选方案进行代价分析。

举例来说,某一替选方案,可能会建议设立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区,但它的代价是不可承受的资金压力,这种情况下,该方案就不可能成为最佳方案。

(8)评价替选方案并选出一个最佳方案经过以上7个步骤后,规划者和管理者就可以坐下来评价各个方案的代价和优势,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选出一个最佳方案。

评价应该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种因素,其中第1步骤所确定的课题、关注点和第7步骤的行动代价,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评价除了能为管理机构的决策提供依据外,也可以为公众的有效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9)实施行动计划并监测资源与社会状况一旦最佳方案选定,则管理行动计划开始启动,监测计划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监测主要是对步骤3中确定的指标进行监测,以确定它们是否符合步骤5所确定的标准。

如果资源和社会状况没有得到改进,甚至是在恶化的话,应该采取进一步的或新的管理行动,以制止这种不良的趋势[5]。

4 LAC理论的衍生技术LAC理论的诞生,带来了国家公园与保护区规划和管理方面革命性的变革,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美国的主要大学几乎都有学者研究环境容量问题。

研究者们发现环境容量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很诱人的概念,但如果将环境容量简单地理解成数字问题或数学计算的话,在实践中往往得到失败的结果。

因为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数字来讲,变量太多,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至少有4个原因使得确定环境容量的数据变得很困难:①环境容量体系很复杂,笔者曾将环境容量分为18个子容量[1],每一个子容量都包括很多变量,这几乎不可能计算出一个准确甚至较为准确的环境容量数据;②游客的旅游目的不同,而不同的游客体验需求会产生不同的环境容量数字[5];③只要有使用,环境就会产生变化,困难在于人们很难确定“多大的变化是太大的变化(HowMuch is TooMuch)”[6];④应用游客人数作为环境容量的唯一指标是有问题的,因为即使是在游客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游客行为、小组规模、游客素质、资源状况、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对资源的影响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打一个比方,为了保护两片同样面积为1000m2 ㎡的、同样草种的草地,规定每小时每片草地的环境容量是100人。

第一片草地进入的是100名躺在草地上读书的人,第二片草地进入的是100名扭秧歌的人,一小时过后,我们可以看到对草地不同的影响结果。

这是不同的行为类别对环境容量的影响。

同理,两片同样为1000m2的草地,一片为耐践踏的野牛草,另一片为娇嫩的百慕大草,同样规定每小时每片草地的环境容量是100人,假定两片草地进去的全是100名扭秧歌的人,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完全相同,一小时后两片草地的保护状况还是会有很大的不同。

这是资源敏感度对环境容量的影响。

进一步假设,两片同样为野牛草的1000m2草地,使用者还是各100名扭秧歌的人,第一片草地上的人100人为一个大组,集中在100m2的场地内活动,第二片草地上的100人,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10人进行活动,每组占用100m2的空间活动,一小时后这两片草地受到的破坏还是不同。

这是空间分布对环境容量的影响。

再来假设,还是两片草地,同样为野牛草,使用者还是那些扭秧歌的人,同样规定环境容量为1小时100人,两边草地上的人都是100人一个大组,第一片草地上的人进去了20分钟就出来了,第二片草地上的人整整玩足了1小时,同样的环境容量下,对草地的破坏还是不同。

这是时间因素的影响。

最后一个假设,所有其他因素全部相同,两片草地分别由不同的管理者管理,第一片草地的管理者认真而严格,只允许穿软底鞋的人进入;第二片草地上的管理者不认真,皮鞋、钉鞋,什么样的鞋都让进去,一小时后两片草地遭破坏的情况还是会有很大不同。

这是管理水平对资源状况的影响。

由此可见,仅仅将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数据控制, 并不能达到有效保护资源的目的。

国外的学者们开始反思,研究解决环境容量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矛盾)的新思路。

LAC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史迪科[7] 1980年提出了解决环境容量问题的3个原则:①首要关注点应放在控制环境影响方面,而不是控制游客人数方面;②应该淡化对游客人数的管理,只有在非直接(管理游客)的方法行不通时,再来控制游客人数;③准确的监测指标数据是必须的,这样可以避免规划的偶然性和假定性。

史迪科的贡献在于他将人们从“计算”环境容量的泥潭中拉了出来,重新审视环境容量这个概念所要解决的问题。

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概念是一个很伟大的发现,因为它提出了“极限”这一概念,即任何一个环境都存在一个承载力的极限,这一极限并不单是指游客数量的极限,更是指环境受到影响的极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