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是世界上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之一,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长城: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2. 故宫:中国古代皇帝的宫殿,位于北京市中心,建于公元1406年至1420年。
3.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建于公元7世纪,是中国古代城市里保存最完好的之一。
4. 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西北部,是中国最著名的雪山之一,建于公元1406年至1420年。
5. 南京城墙:中国现存最完整、最长的古代城墙之一,始建于明朝,跨越江苏省南京市中心和郊区。
6. 张家界风景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而闻名,被誉为“世界自然遗产”。
7. 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以其独特的陡峭山峰和壮丽景观而著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8. 峨眉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以其独特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而著名,被誉为“佛教名山”。
9.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和丽江市之间的双廊古镇,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以其美丽的景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著名。
10.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建于公元1572年至1585年,是
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也是中国的文化象征之一。
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3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证已由5项增至44项,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的18%,是目前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多的国家。
一、古典音乐方面1、四川的“花鼓戏”——花鼓戏,即“花流鼓”,别名“鼓戏”、“鼓舞”,是一种民间舞蹈音乐表演,流行于四川地区。
主要内容有:民歌唱腔,舞蹈表演,音乐伴奏等。
花鼓戏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了流传于中国大地上的多种文化。
2、山东曲艺("独龙戏”)——“独龙戏"是流行于山东中、东部地区的民间戏剧,以独龙族为演出群体,独龙戏唱曲既具有独独的曲调,又有其独特的演出形式。
独龙戏的演出运用了RPG的玩法,以诗歌和运动舞蹈的形式对民俗故事进行演绎。
3、四川曲艺“管子曲、唢呐曲”——管子曲又称“笙管子”、“音宝”,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它的发音原理是用气息通过管子控制笙口发出的声音,断断续续,起伏抑扬,把竹子加以夹持发出清脆开朗的声音。
唢呐曲则是以民间乐器唢呐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它简单豪放、明亮活泼,是集戏剧化叙述、传统故事和民歌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的歌舞剧形式。
二、传统技艺1、新疆马头琴——新疆马头琴是一种古老的北方民族弦乐器,由一把细的竹竿两端加工镶嵌金属、木头及骨头等制成,每一把马头琴有几十张弦,具有清新、婉转、朦胧、多变的音色特色,与传统外国乐器相比有更鲜明的民族音色,营造出浓烈的民族气氛。
2、云南彩绘——云南彩绘,原为民间纪念节日的小型装饰,以前彩绘的材料有围棋、竹子、小木箱与柱子等,技法十分精湛,用來迎接节日,以展示节日的喜庆歡聚以及民族的传统礼俗和文化。
3、古琴的制作——古琴的制作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木器手艺,其制作过程复杂,需要将手工制作临做琴架、琴筒、琴弦以及即将安装在琴上的金属装饰等各部件精心制作安装,而后再进行调音,并对内部装饰进行精致雕刻,最后才能得到完美的古琴。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千年的宝藏引言: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个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库,记录了中国历史悠久、独特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代表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保护、传承和弘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国文化的精髓。
正文:第一部分: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类1. 京剧: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戏曲之一,京剧凭借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讲述了许多经典故事,展现了中国戏曲文化独特魅力。
2. 豫剧:源自豫剧坛,以其激情四溢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传承了河南地区的民间音乐艺术。
3. 苏州评弹:作为苏州地区的地方音乐艺术,评弹融合了唱、说、弹、打等多种表演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
4. 皮影戏:借助光线透过剪纸人偶的影子来表演故事,皮影戏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戏剧形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赞赏。
5. 辽剧: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辽剧以其豪放热情和粗犷表演风格而著名,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戏曲表演艺术。
第二部分:社会风俗、历史事件和节日类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代表着新的开始、团圆和祝福。
2. 传统婚礼习俗:不同地区的传统婚礼习俗各具特色,反映了各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3. 粤剧(广东梆子):以广东地区为代表的粤剧,在古老的音乐和表演方式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表达了岭南地区的文化情感。
4. 农民画:农民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代表之一,它以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农民生活和民间故事。
5. 龙舟竞渡:端午节期间的龙舟竞渡是中国古老而激动人心的体育传统,寓意着驱邪和预祝。
结语: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录了中国丰富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能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十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如生产生活方式、风俗民情、文化观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征、价值观、心理结构、气质和情感等核心因素。
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的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
中国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过长期传承的。
今天我们将列出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家好好看看。
第十名: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被老北京人称为“驴皮影戏”。
原名“皮影戏”或“灯笼戏”,是用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蜡烛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术家们在白幕后操纵戏曲人物,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打击乐和弦乐伴奏,演唱故事(有时用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农村地区,这种简单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非常流行。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九名: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纸上剪刻图案,用来装饰生活或配合其他民间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
在我国,剪纸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是各种民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连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公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它具有认知、启蒙、表达、抒情、娱乐、传播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八名:古琴古琴是最古老、最纯正的传统乐器。
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古代,它被称为“秦”,还有其他的名字,如“四通”和“姚琴”。
伏羲、神农、舜的传说虽不可信,但其历史相当悠久。
2008年,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七名:算盘算盘是以算盘为工具的数值计算方法,被称为中国的第五次发明。
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中国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具有文化价值的实
物遗存,包括建筑、工艺品、器物、书画、文献等多种形式。
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还反映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思想文化等方面。
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其中代表性较高的有: 1. 长城:中国古代的防御工程,是中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2. 故宫:中国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于北京,建筑群严谨庄重,风格独特,保存完好。
3. 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古代的陪葬品,规模宏大,造型逼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杰作之一。
4. 紫禁城:又称皇城、宫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5.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之一,建于唐代,保存至今。
6. 马踏飞燕: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是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作品,保存至今。
以上只是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每一个遗产都拥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对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 1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音乐、舞蹈、戏曲、传统手工艺、民俗等形式,它们代表着中国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下面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京剧京剧是中国四大传统剧种之一,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它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精湛的舞蹈技艺和卓越的表演艺术。
京剧的音乐、唱腔、演奏、服装、道具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评剧评剧是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多见于北方地区。
它是以曲调为基础,以演唱为主的艺术形式,具有表现力强、情感饱满、形式多样的特点。
3. 黄梅戏黄梅戏源于中国湖北省黄梅县,已有几百年历史。
它以清新、悠扬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和与众不同的音乐为其特点,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传统文艺形式。
4. 川剧川剧是中国四大传统剧种之一,起源于四川。
具有独特的唱腔、舞蹈、表演技巧等方面的特点,在表现四川文化、民俗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
5. 晋剧晋剧是中国山西省的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它的唱腔高亢激昂,充满热情和激情,表现出华北地区的精神风貌。
6. 二人台二人台是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地方戏曲之一,多以爱情、家庭、生活为主题。
表演形式以两个演员对唱、对戏为主,具有自己独特的唱腔、表演技巧和音乐伴奏。
7. 元剧元剧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剧种之一,是由蒙古族人发明的。
它具有独特的唱腔、表演技巧和音乐,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元朝的文化艺术成就。
8. 古琴艺术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它具有高雅的音乐风格、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9. 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用中国特有的字体书写文字,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
10. 围棋围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被誉为最复杂、最高深的智力运动之一。
中国非物质遗产介绍

中国非物质遗产介绍
中国非物质遗产是指中国各民族和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几个代表性的中国非物质遗产进行简要介绍。
1. 古筝艺术:中国古筝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被誉为"东方
钢琴"。
古筝艺术包括演奏技巧、曲目创作和表演风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音乐表达手法。
2. 中国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于北京地区,流行于全国各地。
它结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行头打扮和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3. 中国传统民间技艺: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包括剪纸、刺绣、泥塑、木雕、银器制作等多种手工艺品制作技术。
这些技艺源远流长,代代传承,并在当代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4. 中国传统医药: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包括中草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多种疗法。
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这些中国非物质遗产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们通过口述传承和实践传统而得以保护和传承,也为世人所珍爱和欣赏。
在现代社会,中国非物质遗产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新动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1. 古琴艺术,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
古琴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京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 中医针灸,中医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针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 折纸艺术,折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通过折叠纸张创作出各种动物、植物和物体的造型。
折纸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 昆曲,昆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
昆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6. 四川火锅,四川火锅是中国著名的特色菜品,以其麻辣味道和独特的烹饪方式而受到广泛喜爱。
四川火锅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只是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中的一小部分例子,还有许多其他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项目也被列入保护名录。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
一、据所资料显示: 至2010年8月,中国已有40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8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3项。
例: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山东泰山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等等
二、当中国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出现在旅游宣传片里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风景名胜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而声名鹊起的时候,有人欢呼,有人担忧。
在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已经处于世界遗产第三大国的中国感到了困惑:是大力利用,还是大力保护?是赢利为主,还是不计收入?
A 管理体制:地方管理还是国家统筹?
近年来,围绕世界遗产资源市场化经营建设问题,在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其焦点,表面看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实质上由于经营模式取向导致的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地方发展要求与部门分割管理的冲突。
我国应建立国家遗产管理局,直接管理国家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自然文化遗产,以克服目前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真正有效的保护。
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同时,对国家遗产进行立法保护。
我建议由国家把世界遗产集中管起来,成立国家遗产局,总管各种世界遗产。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如没有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世界遗产和国家公园难以实现有效的保护。
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体制尚未理顺,法制不够健全,经济发展速度又快,这一问题显得尤其迫切,如不尽快解决,世界遗产或其他自然文化遗产一旦被破坏,即不可再生,难以复原。
一个时期以来,有一种观点建议,在中
国建立遗产管理局,由国务院直属,使自然文化遗产都由管理局直接管理。
但是,这种模式对于世界遗产地的地方政府利益会有明显的冲击,在中国的现有国情下,可能实际运行中的困难会很多,比如,一个突出问题,世界遗产地范围内的居民,中央政府是否能够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如果要搬迁居民,是否能够在资金方面支持得起?后续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再者,实施垂直的封闭管理,实际上是要设立许多独立的地域单元,在行政区划等实际问题上有许多问题。
因此,从今后的走势看,世界遗产地以地方政府为主的世界遗产地管理体制具备相对合理性,也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因此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
今后需要在坚持法规和世界遗产资源保护准则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地方的自主权,完善地方管理为主的遗产资源管理体制,这是符合中国大国国情和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现实选择。
延续和完善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地方、给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减少中央部门对各个地方的行政性干预,这也是入世后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我国普遍实行属地管理原则,遗产地行政级别制约着遗产管理水平,从而使遗产管理水平与遗产品位脱节。
世界级文化遗产可能面临的是二流、三流的管理,那里的总体规划、保护、展示等均与世界级品位有着相当大距离。
因此,应该按照文化遗产的价值等级实行分级管理。
对于不同等级的文化遗产,管理者的学术级别和业务能力的标准应当不同,管理制度也应有所区别。
对于高级别遗产,应向上集权;对于低级别遗产(尤其是具有遗产要素的土地资源),应向下放权,包括以更灵活的方式,让社会去经营。
单一的政府管理体制,无法管理各级文化遗产,也管理不好它们。
B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孰轻孰重?
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及其特殊资源凸显出的垄断经营的价值内涵,还会为地方带来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到底孰轻孰重,同样是各界专家探讨的热点话题。
世界遗产因为品位高,能吸引好多人,旅游观光只是表层的活动,更深层次的是去了解研究,研究以后去宣传这种文化。
所以,遗产给一个国家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有精神文明的效益,还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等。
但是,我们有的地方的决策人片面、错误地拿着金牌搞旅游。
世界遗产不是单纯的旅游,而是多方面的。
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了解科学、历史,进行科普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没有深层次的研究,你根本不会知道它的价值在哪里,看不懂。
另外它还能激发人的创作灵感,中国历史上名家们创作山水画、山水诗,都要到名山大川中去体验,激发灵感。
遗产资源开发依靠的是具有特色经济竞争力的当地资源,使遗产资源进入旅游市场,不是对资源的消耗,而是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客观地分析,有些世界遗产在开发经营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以进行控制的,是局限在一定的时间内的,一旦转入经营过程,就很有可能不断增强对遗产的保护能力,增强遗产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使世界遗产资源走向保护与开发良性循环的轨道。
从产业特点看,旅游服务业主要强调是服务态度、文化风格、服务技能方面的要求,对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对于吸纳当地劳动力,改善居民生活,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
加强世界遗产地间的沟通交流与遗产资源的宣传普及,增强公众与社会参与性。
在遗产地统一协调组织序领导下,采取组建世界遗产地保护协会等多种合作形成,增强各遗产地相互间的联系,或进行相互管理经验交流,或互遣管理人员考察和学习,实现遗产地信息互享,共同提高对资源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益。
在此基础上,借助社会的力量,尤其是通过学术界、舆论界与企业界,开展对遗产资源的基础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制止过度开发利用行为,锤炼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保护人才队伍,以适应日益复杂和艰巨的保护和管理重任,拓宽各世界遗产地管理人员的视野,不断提升管理档次,实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飞跃。
C 市场经济中的遗产:保护还是开发?
文化遗产被当作商品一样处理和消费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值得关注的新倾向,但是开发过程中难免有破坏,所以关于保护开发,各方面的意见也不尽相同。
为今后避免破坏性举动,需要重新澄清世界遗产保护的精神,需要对世界遗产进行清晰的定位。
世界遗产不能片面地定位于第三产业的旅游资源,不是经济开发区;世界遗产公约是“保护公约”,不是“开发公约”、“建设公约”。
应该强调,世界遗产是祖先和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共同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让其代代相传,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世界遗产公约指出,可对世界遗产进行展示,但不允许擅自进行改造,必须保护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保护是宗旨,是利用的前提。
不应将保护性遗产、社会公益性遗产变成少数企业的经济
开发资源。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事实证明,遗产资源的市场化开发是经济发展中环境代价最小的一种现实选择。
只讲保护,不讲发展,地方经济长期陷入贫困的窘境中,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证,资源保护的经费没有来源,因此,贫困和落后是保护不了资源的,只能造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从各个方面综合比较的结果来看,利用遗产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是实现世界遗产地经济良性增长、与环境资源冲突最小、环境代价最小的途径。
只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尊重中国国情,中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就完全有可能更多地得到世界遗产资源强有力的支持,真正实现旅游发展和遗产保护“双赢”的目标。
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开发利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保护,将资源保护的公益性与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利用价值有机结合。
应坚决避免被动保护(出现问题应急保护)的局面出现,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
一方面通过合理利用遗产资源获取利益,壮大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探求实施有效保护的具体措施,促进资源的科学利用,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并辐射带动相邻周边区域发展,共同构筑保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