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空间与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十年期末考试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十年期末考试题库适用专业及层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
2022年1月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
A.人造地球卫星升天B.DNA重组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D.试管婴儿培育成功2.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3.发动了早期有组织的全球问题研究活动并陆续发表《增长的极限》、《回答未来的挑战——学无止境》等一系列著名的研究报告的学术团体是(A)。
A.罗马俱乐部B.斯坦福国际问题研究所C.兰德公司D.赫德森研究所4.新时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开放、重建与发展的根本指针是(D)。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拿来主义”C.拨乱反正D.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5.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A.胡塞尔,伽达默尔B.海德格尔,萨特C.弗洛伊德,荣格D.罗素,维特根斯坦6.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C)。
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7.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骨干的倡导;其主要倡导者是(A)。
A.李嘉图B.亚当·斯密C.恩格斯D.萨缪尔森9.由于早期社会法律制度远未健全,法学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界限不清。
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法学的诞生要推至19世纪,其标志是(A)。
A.资产阶级法学体系的建立B.社会法学派崛起C.分析法学派崛起D.新自然法学派崛起10.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A)。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二、名词解释11.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与人文科学(或称“人文学”)一起,共同组成人文社会科学。
第二讲五种伦理理论

第二讲五种伦理理论
霍布斯的利己主义
➢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英国哲学 家。著作:《利维坦》(1651)。
➢ 近代道德思想的重大变化,是关注如何为 生活于社会秩序中的个人揭示行为准则的 问题。服从法律是基本要求。
➢ “人对人就象狼一样。”自然人生活在战 争状态中,受追求自我保护和利己的欲望 驱使,他人是障碍。人性是恶的,人是自 私的。自然状态是无道德的。
➢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的道德假 设,对后世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是他 们对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区分。
➢ 上帝的恩典最可能呈现在个人行为的领域, 而不是表现在非个人的制度(如教会)或 国家活动中。
➢ “因信称义”。
第二讲五种伦理理论
(三)近代 马基雅维里:政治无道德
➢ 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 14691527), 佛罗伦撒政治思想家,历史家。 《君主论》、《佛罗伦撒史》。
第二讲五种伦理理论
基督教三主德
➢ 中世纪的统治意识形态是基督教伦理思想。 基督教三主德:
➢ 信(信仰)相信神会拯救我们,赎我们的 最,人才能求得至善和幸福。
➢ 望(希望)信仰给我们带来希望。 ➢ 爱(仁爱)信仰和希望使我们充满爱心,
爱上帝,爱他人。
第二讲五种伦理理论
宗教改革的伦理思想
➢ 宗教改革,使中世纪关于理性与信仰、教 会与国家的观念发生了重要的改变。
第二讲五种伦理理论
奥古斯丁(354-430)
➢ 早期思想家:既是基督徒,又是新柏拉图主义者。 ➢ 奥古斯丁认为,真、善、正确必定有一个超自然
的起源,从属于变化、时间、空间或物质的任何 德性都不能成为真理的基础。 ➢ 上帝超然于一切尘世条件之外,人的完善只有同 上帝一起才有可能。人类不具有改过迁善的能力。 ➢ 人不能依靠自由意志拯救自己,人不可能达到道 德自足。只有凭借上帝的恩典,人才能得救。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一、本文概述《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一文旨在深度探讨自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理论研究领域内日益显著的空间化趋势及其对传统社会分析框架的重要拓展与革新。
空间转向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场深刻思想变革,不仅反映了学者们对社会现象复杂性与多元性认识的深化,更标志着学术界对于地理、建筑、城市规划等与空间紧密相关的学科价值的重新审视和整合。
本文首先从历史脉络出发,梳理空间转向的理论渊源与发展历程,特别关注哈维、列斐伏尔、索亚等关键理论家的思想贡献,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空间生产、空间实践和社会空间关系的剖析,揭示了空间在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文化建构以及个体经验中的核心作用。
这一部分旨在勾勒出空间转向的理论框架及其在不同学派间的交融与对话。
文章将深入剖析空间转向所带来的方法论革新。
这包括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时间优先”与“空间缺席”问题的批判,以及对如何运用多尺度分析、网络理论、流动空间等新概念与工具来丰富社会现象的空间维度理解的探讨。
通过实例解析,本文将展示空间转向如何促使研究者超越线性因果逻辑与固定边界思维,转而关注社会过程的动态网络化、流动性与地方性特征。
进一步,本文将聚焦空间转向在若干核心社会议题上的应用与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全球化与地方性、环境正义、社会不平等等。
这些案例研究旨在揭示空间转向理论如何为理解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新颖视角与策略启示,同时也展示其在政策制定、社区规划、社会治理等实践领域的潜在价值。
面对空间转向带来的理论挑战与机遇,本文将对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
这包括对空间理论与实践脱节、空间正义实现路径、数字时代新空间现象等问题的探讨,以及对未来社会理论空间化研究应如何更好地回应社会变迁与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前瞻性思考。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一文力图全方位、立体地展现空间转向作为一种学术潮流的理论内涵、实践意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深远影响,旨在激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空间性本质进行更为敏锐且深刻的思考,推动跨学科对话与合作,以期为构建更加包容、公正与可持续的社会空间形态提供理论支持。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内涵特征分析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内涵特征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去解释历史事件,展现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阐释了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后现代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的蓬勃发展,以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实质就是再现“事物的整体”的思维过程,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只有通过总体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因此,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历史性哲学话语必须被重构为一种“空间化的辩证法”,重建社会本体论和认识论,即在现代哲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维度之外,加入第三个元素“空间性”。
对于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逻辑分歧至今仍然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究竟是对空间概念本身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化还原,还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加以空间化改造?是空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化,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化?[1]学者们的评价褒贬不一。
美国城市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批评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是形而上学的分析理论,对于社会的许多决定性因素的认识过于抽象化。
詹姆逊(Jameson Fredric)则把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简化为一种辩证的空间性认知图绘方法。
美国学者爱德华·苏贾(Edward )则追随列斐伏尔的脚步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空间”的理论,以对抗历史唯物主义的历时性逻辑。
列斐伏尔以空间作为哲学批判的基点,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向。
他将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资本主义生产就是要用时间消灭空间的限制”转换为“后马克思哲学”的思考方式,即所谓消灭空间的限制,其实就是“创造出新的空间”。
从列斐伏尔到位置媒介的兴起_一种空间媒介观的理论谱系

从列斐伏尔到位置媒介的兴起:一种空间媒介观的理论谱系从列斐伏尔到位置媒介的兴起:一种空间媒介观的理论谱系引言空间与媒介是当代社会研究的重要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再把媒介仅仅理解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开始关注其与社会空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探讨由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所提出的空间观与社会媒介的关联,并对于位置媒介的兴起进行分析,进而构建一种空间媒介观的理论谱系。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观亨利·列斐伏尔是法国当代重要的社会学家和城市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观。
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集体,都处于一个实践的空间之中。
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构建了一种被称为“规划空间”的新型空间形态,这种空间是由资本主导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所构建的。
而在这个规划空间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被列斐伏尔称之为“日常生活空间”的空间领域,个体在其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日常活动。
列斐伏尔认为规划空间是一种被设计和规划的空间,通过与时间结合,控制和管制个体的身体和行为。
而日常生活空间则是一种被遗忘的空间,其中个体可以自由地体验和创造。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问题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体现,通过反思现有的空间秩序可以揭示社会的冲突和矛盾。
二、社会媒介的兴起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媒介逐渐成为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力量。
社交媒体、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等技术的普及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实时沟通和信息交流。
社会媒介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空间,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交和信息获取途径。
社会媒介的兴起也引发了对于空间的重新思考。
传统的地理观念一度将空间视为地球表面上的物理区域,但现在我们意识到,空间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相互渗透和重叠。
同时,社交媒体也改变了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我们不再局限于线性的时间流动,而是可以随时回顾和分享过去的经验和记忆。
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15/No.1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潘可礼*[摘要]社会空间是一种社会性的产品,空间产品相对过剩会产生经济危机。
空间实践、空间表述、表述空间构成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组合或者三元辩证法,第三项不是前两项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它们所假定的完整性进行拆解和重构之后,形成的一种开放的选择项。
社会空间包含着复杂的符号体系,空间三元组合类似于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意指三项组合。
身体是社会空间的生产主体,社会空间的生产从身体开始,处于异化状态的身体受权力、符号、知识三位一体控制。
只有生产出社会主义差异空间,身体才能获得完全解放。
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城市化危机,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危机的起始阶段。
[关键词]社会空间;空间生产,符号学;身体理论;城市化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5—1991)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空间的生产》一书长期以来被奉为空间分析的经典之作。
他将空间分析与符号学、身体理论以及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开启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新方向———空间转向或者地理学转向,即把空间维度带回社会批判理论,从空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
一、什么是社会空间关于“社会空间”,列斐伏尔曾深有感触地说:“不多年以前,‘空间’一词有着严格的几何学意义:它仅仅指一种空的区域。
在学术领域,它被冠以各种名称使用,比如‘欧几里德的’,‘各向同性的’,或者‘无限的’,人们普遍认为空间是一个基本的数学概念。
若谈起‘社会空间’,就会令人感到很奇怪。
”①社会空间概念之所以晦暗不明,是因为它长期被双重幻象,即透明幻象和现实幻象所遮盖。
透明幻象过分强调话语和书写在认识空间中的作用,将社会空间看作由语言、符号构成的单纯精神现象。
现实幻象是一种物质拜物教,喜欢物质现实,把一切都当作物质的、真实的,认为社会空*哲学博士,山东省临沂大学政治系副教授,27600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ZZ0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810015)、江苏省哲社规划项目(12ZZB003)。
一张图了解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

一张图了解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一张图了解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
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
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以科学家和科学家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运用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多种视角审视学术谱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画出谱系树。
在此基础上,就学术谱系的内部结构、运作机制、相关学术传统及代际传承方式展开深入研究,同时与国外先进学术谱系展开比较研究,并结合国情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具体来说,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的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结合学科发展史,对学科内科学家进行代际划分和整体描述,找出不同代际之间科学家之间主要的学术传承关系,描述学术传承与学科发展、人才成长的内在联系;
二、识别各学科中的主要学术谱系,归纳提炼出代表性谱系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传统;
三、研究主要学术谱系中代表性科学家在相关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着眼于学术谱系发展趋势,分析相关学科发展的突出特点、主要方向以及潜在突破点;
五、与国外相关学术谱系开展比较研究。
米歇尔·福柯的“异托邦”空间理论探析

米歇尔·福柯的“异托邦”空间理论探析内容提要作为20世纪70年代空间转向的关键人物,米歇尔・福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空间理论,即“异托邦”空间理论。
“异托邦”以异质性、差异性、颠覆性的特点真实存在于被遗忘和忽视的空间景观之中。
本文从空间概念的历史嬗变、“异托邦”空间理论的展开背景、“异托邦”的理论特质等方面来分析福柯的“异托邦”空间理论,并考察这一理论的局限及其对当代学术建构的意义,以求打开福柯空间哲学的多重想象之维。
中国论文网/4/view-12750678.htm关键词米歇尔・福柯空间异托邦〔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5)10-0072-06法国盛行着一种思想品格――学识渊博、力求创新、具有神秘色彩,还有一点危险的意味。
对于福柯的众多信徒来说,这种法兰西式的气质无疑在福柯身上得到了永久的激活。
福柯的空间观念较为隐蔽,诸多学者对于福柯空间理论的关注大多参考了他一系列的访谈和学术讲稿,例如1967年3月14日福柯在巴黎建筑研究会上的演讲《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1969年2月22日福柯于法国哲学协会所做的演讲《什么是作者》;1982年保罗・雷比诺对福柯的访谈《空间、知识、权力》等。
在空间转向的影响下,人文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空间性思考正不断展开。
一、交替的时空――时间的祛魅与空间的复魅共在的时间与空间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维度。
然而19世纪,以历史为依托的时间成了一种趋之若鹜的认知手段,空间则完全掩藏在时间刺眼的光辉之下。
福柯敏锐地注意到了“空间”在社会理论视域中的长期缺席,他指出:“19世纪最重要的着魔(Obsession),一如我们所知,乃是历史:以它不同主题的发展、中止、危机与循环,以过去不断积累的主题,以逝者的优势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法]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时间 空间 社会理论 重构 〔中图分类号〕C91 -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 - 662X( 2013) 07 - 0114 - 06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社会理论建构中的空间 重要性不断抬升,开 始 打 破 此 前 时 间 优 先 于 空 间 成 为理论建构基石 的 格 局,学 术 界 称 之 为 社 会 理 论 的 空间转向。
后现代主义色调。 2. 哈维的空间新解 在继承列菲伏尔三元空间划分思想的基础上,
哈维将空 间 划 分 为“物 质 空 间”、“空 间 的 表 征 ”和 “表征的空间”。物质空间是经验感知的空间,空间 的表征是指符号化、概念化的空间,表征的空间是指 “溶入我们日常生活方式中的感觉、想象、情感和意 义的生存空间”,是社会生活与实践的空间。④ 他对 空间的重新解释 同 样 强 调 了 空 间 的 社 会 性 ,空 间 与 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的联系。他说: “各种独特的生 产方式或者社会构成方式,都将体现出一系列独特 的时间与空间的实践活动和概念”。⑤ 这种分类从 表面上看是列菲 伏 尔 的 三 元 空 间 划 分 的 翻 版 ,但 是 和列菲伏尔强调亦此亦彼逻辑的后现代色彩不同, 哈维更侧重于这三类空间的实践性及其之间的辩证 关系,因而也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路径。
1. 列菲伏尔的空间新解 近代和现代的自然时空观念使得人们在很长时 间内片面地以自 然 时 空 去 观 照 社 会 ,阻 碍 了 社 会 理 论家以时间和空间为基础建构社会理论。吉登斯对 此有过 评 论。① 列 斐 伏 尔 反 对 纯 粹 自 然 空 间 的 观 念,他强调空间的 社 会 性 ,提 出 了 社 会 空 间 的 概 念 。 他认为自然空间已经消逝了,现在空间是社会性的, 空间就是一 种 社 会 关 系,“它 牵 涉 到 再 生 产 的 社 会 关系,亦即性别、年龄与特定家庭组织之间的生物 - 生理关系,也牵涉到生产关系,亦即劳动及其组织的 分化。”②社会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是实践性的,社会 实践造就了社会 空 间,社 会 空 间 反 过 来 又 成 为 社 会 实践的条件。 在明确了空间的 社 会 性 后,列 菲 伏 尔 针 对 流 行 的二元空间观念,提出了三元空间的理念,对社会空 间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深化。二元空间观念是现代 性的各种二元对立的产物。二元空间观念关注物质 性的第一空间( 真实的) 和观念形式的第二空间( 想 象的) 。除了这两类空间,他还提出了一种“鲜活的 空间”。苏贾说: “鲜活 的 空 间,普 遍 认 为 是‘真 实 的’和‘想象的’两 者 不 同 剂 量 的 单 纯 结 合 或 者 混 合。”③这类“鲜活的空间”就是第三元空间,它是社 会实践的空间,是 整 合 了 精 神 与 物 质 的 空 间 。 列 斐 伏尔将三元空间归纳为: 空间实践( 感知的空间) 、空 间的再现( 构想的空间) 、再现的空间( 实际的空间) 。 因此,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就兼具三种空间性, 即感知的、构 想 的 和 实 际 的,三 者 平 等 地 结 合 在 一 起,构成了开放性的多维社会空间。 列菲伏尔的社会空间概念倾向于马克思主义路 径,三元空间观念 则 倾 向 于 后 现 代 主 义 路 径 。 他 主 要从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再生产以及社会实践的进路 界定社会空间概念。而三元空间观念更多地是以现 代主义中的诸多二元对立和非此即彼的封闭逻辑为 标靶,对三元空间的开放性、亦此亦彼性的诠释具有
3. 苏贾的空间新解 在《后现代地理学》中,苏贾对空间做了唯物主 义的解释。他说,对 空 间 性 进 行 唯 物 主 义 解 释 的 源 泉,“就 是 这 样 一 种 认 识: 空 间 性 是 由 社 会 生 产 的”。② 对社会空间性的肯定,打破了此前仅从物质 和心理角度理解空间的传统。在社会语境中,自然 空间“也是由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空间性的社会 生产“也会将心理空间的各种表征和意指盗用为并 重塑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③ “第三空 间 ”是 苏 贾 后 期 社 会 理 论 重 构 的 核 心 概念。他对于第三 空 间 并 没 有 给 出 一 个 明 确 的 、封 闭性的界说。他的 叙 述 策 略 是 描 述 性 的 ,为 我 们 呈 现出一幅第三空间 的 开 放 性 拼 图 ,他 者 化、差 异、边 缘或边界的存在使得这幅拼图总是有着新的可能 性、有着新的机遇 或 方 向 ,总 是 处 于 未 完 成 的 状 态 。 因此,他说: “就其最宽泛意义上言,‘第三空间’是 一个有意识的灵活的尝试性术语,力求抓住观念、事 件、外观和意义的 事 实 上 不 断 在 变 化 位 移 的 社 会 背 景。”④第三空间的开放性植根于一种亦此亦彼的开 放性逻辑,它超越了对空间的“物质”和“精神”二元 划分,它包含感知 的、构 想 的 与 实 际 的 三 种 空 间 性 , 谁也不具有内在的、先天的优先地位。 苏贾的第三空间概念过分强调空间本身的开放 性、边缘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和亦此亦彼性,而抛弃 了《后现代 地 理 学 》中 从 社 会 生 活 和 社 会 生 产 入 手 解释空间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进 路,倒 向 了 后 现 代 主 义。 他“还是没有挡住后现代诗性想象的诱惑: 出于过 分强烈地反对历 史 决 定 论 与 经 济 决 定 论 需 要 ,而 生 硬地拼凑出的所谓‘第三种空间’”。⑤ 后现代主义 是对现代主义的 批 判,但 是 苏 贾 对 于 二 者 的 对 立 采 取的是调和的态度,他说,亦此亦彼的逻辑“不仅允 许,而且鼓励后现 代 主 义 与 现 代 主 义 视 野 的 一 种 创 造性结合”。⑥ 4. 福柯的空间新解 福柯从对空间历 史 的 钩 沉 中,提 出 了 他 的 空 间 解释的核心概念———差异地点。福柯的差异地点空 间观既强调了空 间 的 社 会 属 性 ,又 是 对 空 间 的 二 元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意味着社会理论的重构。 它是对此前重时间、轻空间的社会理论 ( 包括马克 思主义) 在解释当代社会和资本主义的新趋势时面 临的困境的回应。因 此,社 会 理 论 的 重 构 试 图 从 空 间入手去因应两个主要学术难题: 一是现代主义和 后现代主义问题; 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变化及困 境的解释。于是,社 会 理 论 重 构 就 有 两 条 主 要 的 理 论路径,一是注重 于 对 当 代 社 会 进 行 后 现 代 解 释 的 路径,一是侧重于 对 当 代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进 行 政 治 经 济学解释的马克思主义路径。又因为这两个问题其 实在很大程度上 是 现 代 社 会 的 一 体 两 面 ,后 者 是 现 代社会的 经 济 基 础,前 者 是 现 代 社 会 的 上 层 建 筑。 因此,多数社会理论家在从事理论重构时,都同时支 应这两重任务,同时跨越两条路径。
时空压缩概念既是对现代性下的理性时空观的 批判,又是对后现代状况下的时空情境与时空体验 的描述。他使用“压缩”这个词是因为“资本主义的 历史具有在生活步伐方面加速的特征,而同时又克 服了空间上的各种障碍,以至世界有时显得是内在 地朝着我们崩溃了”。⑥ 哈维指出,1973 年以后,资 本主义由福特主 义 体 制 转 变 为 灵 活 积 累 体 制 ,使 得 时空压缩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进入了时空压缩的紧 张阶段。尽管如此,他反对割裂现代主义和后现代
④ 郝胤舟: 《“废墟中心”是一个什么空间?》,《河南师范大 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3 期。
⑤⑥ [美]戴维·哈维: 《后现代的状况》,阎嘉译,商务印书 馆,2003 年,第 255、300 页。
115
2013 年 二 者 之 间 的 延 续 性,认 为 “在现代主义广泛的历史与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运 动之间更多的是连续性,而不是差别。”①
114
时间、空间与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
义路径重视空间 在 现 代 经 济 、政 治 与 社 会 的 再 生 产 与重组过程中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路径批判空间的 权力关系、空间的封闭性,强调空间的开放性。但这 两个具体路径在空间新解上的共同特点是致力于超 越自然空间与绝 对 空 间 等 传 统 空 间 观 念 ,强 调 空 间 的社会性,空间与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的联系。
对立性、封闭性的批判,同时又描摹了差异地点介于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后现代基调。
福柯认为中世纪 的 空 间 类 型 是 层 级 性 的 、地 方 化的定位空间,伽利略打破了中世纪的层级定位空 间,导引出一个开放性的、无限性的延伸空间。进入 当代社会,基地又取代了延伸,成为当下的主要空间 形式。福柯说: “基地被两点或两元素间的近似关 系所界定; 从形式上,我们可将这种关系区分成序列 的、树状的与 格 子 的 关 系。”⑦ 基 地 是 一 个 关 系 空 间 或者关系网络。
下文以列菲伏尔、福柯、哈维、苏贾等社会理论 重构的主将为例,从社会理论重构的内容层面和理 论路径两个维度论述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在叙述 策略上,文章将从这两个维度交叉而构成的网络中 去透视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在以内容层面为叙述 主线的同时,兼论理论重构的理论路径。
一、空间新解
对空间的重新解释是社会理论重构的基础性工 作。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具体的路径,马克思主
这种社会理论重构主要是从空间入手的,因此, 对空间在理论重 构 中 的 内 涵 、地 位 的 界 定 以 及 对 如 何从空间角度去解释当代社会的思考就是社会理论
重构的内容层面。从内容层面来看,社会理论的重 构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去把握。其一是对空间的重 新解释: 超越自然空间与绝对空间等传统空间理念, 强调空间的社会性,空间与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的联 系; 其二是社会认识论的再造: 超越传统的二元对 立、非此即彼的认识论,从社会时空角度重新建构时 空辩证认识论或者三元关系认识论; 其三是从社会 空间的角度重新解释当代社会: 或者分析当代社会 空间存在的矛盾、问题,或者倡导开放的、多元的空 间( 社会) 。虽然强调空间的重要地位,但是社会理 论家们大都没有偏废时间在理论重构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