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输血指南

合集下载

儿童输血程序指南

儿童输血程序指南

儿童输血程序指南引言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儿童输血程序的详细指导。

儿童输血是一项复杂的医疗操作,需要特定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来确保患儿的安全和疗效。

本指南将介绍儿童输血的准备工作、执行步骤和后续监测,以供参考和实施。

准备工作1. 确定输血指征:根据患儿的病情和临床需要,医生应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输血,并确保满足输血的适应症要求。

2. 审查患儿病历:医务人员应仔细审查患儿的病历,包括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以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和可能的风险因素。

3. 确认医嘱和输血需求:核对医生的输血医嘱,并确认所需输血类型、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

确保相关的输血设备和药物储备充足。

输血程序1. 准备输血设备:确保输血设备的完整性和清洁度,包括输血管道、输血袋、输血器具等。

按照规定的消毒和准备步骤进行操作。

2. 核对患儿身份和血型:在开始输血之前,医务人员应核对患儿的身份信息和血型,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安全用血操作:医务人员应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输血前后的必要检查和验证,包括验血、验血袋标签、验血样等。

4. 适当的输血速度和监测: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医务人员应确定合适的输血速度,并密切监测患儿的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5. 记录和报告:输血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和观察结果应及时记录,并向主治医生报告输血的进展和患儿的反应。

后续监测1. 输血结束后监测:输血结束后应继续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如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记录和总结:输血结束后,医务人员应详细记录输血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和观察结果,并及时总结反馈,以便于后续的疗效评估和改进。

结论儿童输血程序指南提供了医务人员在儿童输血过程中的操作指导。

这些步骤和措施的正确实施能够有效保障患儿的安全和输血效果。

在执行儿童输血时,请始终遵循指南中的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判断。

儿科输血指南

儿科输血指南

儿科输血指南一、背景儿童患者是一类异质性群体,处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在血容量、血液组成成分水平、免疫系统成熟度以及机体对低血容量和缺氧的生理反应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对输血要求高,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因此儿科疾病的输血实践不仅不同于成人患者,而且更加错综复杂。

本指南旨在为儿科医生提供科学、全面的输血指导,确保儿童患者输血安全、有效。

二、原则1. 非必要不输血和非必要不多输血的原则。

2. 科学、全面地评估儿童患者的病情和输血需求、获益及风险。

3. 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输血,审慎选用严紧或者宽松的输血阈值和适宜的血液成分,适时评估输血疗效。

三、输血指征1. 明显出血:按照附录A提供的出血程度分级标准判断为2级以上(含2级)的出血。

2. 严重贫血: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或预计需要大量输血纠正贫血。

3. 严重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仍持续发热、感染性休克等。

4. 严重循环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等。

5.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6. 手术及创伤:根据手术类型、创伤程度及患者状况决定是否输血。

四、输血禁忌症1. 严重过敏体质,特别是对输血相关制品过敏的患者。

2. 严重感染性疾病,如活动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3. 严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 严重心脏病、肾病、肝病等不能耐受输血的患者。

5. 家属中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病史的患者。

五、输血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输血途径:首选中心静脉输血,其次为外周静脉输血。

2. 输血速度:根据患者状况调整输血速度,避免过快输血导致不良反应。

3. 观察患者反应:密切观察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4. 输血后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效果,适时调整后续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输血1. 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贫血很常见。

除了早产儿自身的原因外,医源性失血是导致其贫血的重要原因。

儿童输血护理指南

儿童输血护理指南

儿童输血护理指南概述本文档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儿童输血护理的指南。

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程序,但对于儿童患者来说,需要更加谨慎和专业的护理。

本指南将介绍儿童输血的准备工作、操作技巧和后续护理要点,以确保儿童在输血过程中获得安全和有效的照顾。

准备工作在儿童输血之前,医务人员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以下步骤:1. 完善详细的患者病史记录,包括过敏史、家族遗传史和之前的输血经历等。

2. 检查患者的血液样本,确保血型、血红蛋白水平和凝血功能等指标符合输血的要求。

3. 准备合适的输血设备,包括输血管、输血袋和输血装置等。

4. 对儿童进行心理准备工作,向他们和他们的家长解释输血过程以及可能的不适感。

操作技巧在进行儿童输血时,需要注意以下技巧: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通常选择较大的静脉以确保输血的顺利进行。

2. 根据儿童的体重和输血的需要,确定输血速度和输血量。

3. 监测输血过程中的患者病情变化,包括血压、脉搏、体温和呼吸等生命体征。

4. 定期检查输血管的通路情况,确保输血过程中没有出现漏血或注射过快等问题。

后续护理儿童输血结束后,医务人员应继续关注患者的护理需求,包括:1. 监测患者的身体反应,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发热或其他不良症状。

2. 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如抗过敏药物或止痛药物等。

3. 与患者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儿童的舒适度和康复情况。

4. 记录并汇报输血的效果和患者的反应,以供后续的治疗参考。

总结儿童输血需要医务人员的谨慎和专业,本指南提供了准备工作、操作技巧和后续护理的要点。

通过遵循指南中的建议,可以确保儿童在输血过程中获得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然而,医务人员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需求,灵活调整护理措施。

输血指南

输血指南

输血指南.输血指南一、红细胞制剂输注适应症和禁忌症红细胞可用于输注晶胶体液无效的急性失血。

和叶酸等)能纠正的贫血不应输注B12各种非输血治疗(如铁剂、促红素、维生素否则也不应输注红细胞,除非出现致命性贫血、红细胞;对于某些病因已明的疾病,这类疾病包括缺铁贫、巨幼贫、和自免溶贫等。

红细胞不应该用于扩充血容量、提升胶体渗透压、促进伤口愈合或改善患者自我感觉等。

输注指征手术及创伤患者1.,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1)血红蛋白>100g/L(60g/L Hb70g/L<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年轻而原来的患者(2)血红蛋白<7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血红蛋白(如出血的量及速度、心肺状态、(3血管容量等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血容量减少15%(成人750ml),若患者无贫血史或心肺功能正常,患者无需输血;血容量减少15%-30%,患者病情同前时,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血容量减少30%-40%,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快速恢复患者血容量,并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血容量减少大于40%时,应输注红细胞在内的快速扩容。

重度创伤患者液体复苏后Hb<70g/L, 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出血性休克或机械通气患者Hb<70g/L,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70g/L可输。

2.非手术病人(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2)血红蛋白<60g/L或HCT<0.2并伴有明显的贫血症时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3)血红蛋白6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贫血程度、心肺代谢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年龄)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尽量避免输血。

有心脏病史的重症患者Hb<70g/L,重度海洋性贫血患者维持95-105g/L。

再障患者Hb<40g/L,可输注红细胞,并尽量延长间隔时间,若同时有明显出血,PlT<20*109可输血小板。

二、血小板制剂输注非手术病人1.(1)无其他止血异常或高出血风险的血小板明显9/L,输注后PLT >10×1020减少的病人,PLT≤9/L ×10(2)存在其它止血异常(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或存在高出血风险(如发热、败血症、贫血,9/L ×10肿瘤放、化疗后等)的病人,PLT<30(3)大量输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和体外循环等情况下引起的急性血小板减少的病人,PLT<509/L ×102.有创操作与手术病人(1)各种有创操作的血小板计数安全参考值为:轻微有创操作 PLT>20×9/L 10胸腔穿刺、肝活检、经支气管活检 PLT>50×9/L 10腰穿 PLT>50×9/L 109/L 1020× PLT>成人急性白血病9/L 1010× PLT>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多可承受腰穿而无严重出血并发症;骨髓穿刺和活检操作前一般无需输注血小板(2)各种手术的血小板计数安全参考值为:9/L ×10 ≥50 PLT 拔牙或补牙9/L 10 PLT 50-80×小手术、硬膜外麻醉9/L 1050× PLT ≥正常阴道分娩9/L(50) 80 PLT ≥×10 剖腹产9/L10 80-100× PLT 大手术三、血浆输注1.凝血因子缺乏2.TTP 首选去冷沉淀血浆3.华法林过量导致的严重出血:FFP4. 肝脏疾病合并凝血障碍当病人存在活动性出血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大于正常对照1.5倍时,建议FFP肝病病人需行外科手术、肝活检或静脉曲张破裂时,若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大于4s,建议FFP5. 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病人INR>1.5或APTT大于正常对照中位值1.5倍时,若需外科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可考虑血浆病人INR>1.3时,若进行肝脏穿刺,输注血浆输注血浆致PT延长不超过1.5倍时,手术或侵入性操作是相对安全的6.大量输血病人大量输血时需输注血浆、1g/L大量输血的病人当纤维蛋白原小于INR>1.5或APTT延长大于正常1.5倍,考虑输注FFP。

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输血已成为治疗儿童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然而,在儿童输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输血指南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为您介绍儿童输血的相关指南,以便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输血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事项。

一、输血适应症及禁忌症儿童输血前,需要明确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输血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1. 重度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失血:如创伤、手术等引起的失血。

3. 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友病等。

4. 造血系统疾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而输血的禁忌症包括:1. 无输血指征的轻度贫血。

2. 社会道德或宗教信仰禁忌。

3. 红细胞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

二、输血前准备在儿童输血前,需要进行适当的准备工作,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充分评估:医护人员需要对儿童的输血指征进行充分评估,并详细了解儿童的病史、过敏史等相关情况。

2. 血型检测:进行准确的血型检测,确保输血的血型匹配。

3. 交叉试验:进行血液交叉试验,检测受血者是否存在抗体。

4. 输血同意:取得合法有效的输血同意书,经过家长或法定监护人的签字同意。

5. 输血风险告知:向家长或法定监护人详细告知输血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并获得他们的知情同意。

三、输血过程在儿童输血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步骤进行执行,以确保输血的安全与有效。

1. 输血准备: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器材、输血液袋和输血管道,并核对血袋信息与医嘱是否一致。

2. 输血前复核:医护人员在输血前复核血袋信息、血型、交叉试验结果等,确保血液的正确性。

3. 输血速度: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输血目的等因素,确定适当的输血速度,常规输血速度为15~20滴/分钟。

4. 观察与监测:输血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血压等,同时仔细观察儿童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皮肤红斑等输血反应症状。

5. 输血结束:输血结束后,即刻关闭输血管道,并监测儿童的相关生命体征以确认无输血不良反应再行拔管。

医院临床输血适应症指南

医院临床输血适应症指南

临床输血适应症---陆晓柒为了规范指导临床各科室科学、合理用血,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临床输血适应症。

(一)内科输血指南一、红细胞: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二、血小板: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指征:血小板计数>50×109/L 一般不需输注血小板10-50×109/L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血小板计数<5×109/L 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

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注: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一小时测定值.CCI>10者为输注有效。

三、新鲜冰冻血浆: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一般需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四、新鲜液体血浆:主要用于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子)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五、普通冰冻血浆: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六、洗涤红细胞: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七、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主要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0.5×109/L、并发细菌感染且抗菌素治疗难以控制者,充分权衡利弊后输注。

八、冷沉淀: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成分血的适应征和输血指南(临床用)

成分血的适应征和输血指南(临床用)

成分血的适应征和输血指南1.成分血的适应征1.1全血(WB)需交叉配血200ml为1个单位(u)。

有效成分主要是红细胞、血浆蛋白、稳定的凝血因子。

适应证:严重的急性失血(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30%时);体外循环;换血治疗。

目的:用于补充红细胞、稳定的凝血因子和扩容。

剂量:成人(60kg)每输入1u大约可提高Hb5g/L、HCT0.015;儿童每kg体重6ml输入,大约可提高Hb10g/L。

1.2.悬浮红细胞(CRCs)需交叉配血全血200ml移去血浆在剩下的浓缩红细胞中加入添加剂(晶体盐保存液约50ml)即成悬浮红细胞液1个单位(u)。

适应证:适用于临床各科输血。

1. 外伤、手术、消化道、呼吸道、产科大出血需输血的;2. 容量正常的贫血需输血的;3. 心、肝、肾功能不全需输血的;4. 特别适用于儿童慢性贫血。

剂量:儿童增加Hb(g/l)所需血量=0.6×体重(kg)婴儿每kg体重输红细胞10ml可使Hb升高30g/l输注:输前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匀;必要时边输边摇。

1.3.浓缩红细胞(CRC)需交叉配血将新鲜全血或保存不久的库血经离心后将血浆移去,剩下的红细胞和少量的血浆即浓缩红细胞。

HCT70—80% 。

1u容量为120ml±10%,含200ml全血中的红细胞、30ml血浆、15ml抗凝剂。

适应证:同红悬液。

输注:通过Y型管加生理盐水输注,一般1u CRC加50ml生理盐水。

1.4.少白细胞的红细胞(LPRC)要求ABO血型相同使用白细胞滤器可去除99.9%的白细胞,红细胞回收率90%以上。

1u总量约120ml 红细胞60—80ml 生理盐水50ml。

适用于临床各科输血,同CRC。

优点:1.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的发生;2.降低了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3.防止部分输血相关病毒的传染;4.预防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

儿童输血过程中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支持指南

儿童输血过程中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支持指南

儿童输血过程中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支持指南儿童输血是一种使人担心和紧张的过程,对家长和监护人来说更是如此。

这篇文章旨在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支持和安抚家长和监护人的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儿童输血过程。

首先,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应该提供清晰明了的信息。

在儿童输血之前,家长和监护人应该充分了解输血的目的、过程和风险。

我们应该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并提供相关资料和解释,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此过程。

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家长和监护人的意见和感受。

他们可能会有自己的担忧和忧虑,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意见,并尽量减少他们的疑虑。

我们可以向他们提供详细的统计数据和成功的案例来证明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另外,我们可以为家长和监护人提供心理支持。

儿童输血是一个紧张和情绪化的过程,家长和监护人可能会感到害怕和焦虑。

我们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减轻压力和担忧。

此外,我们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方法,比如呼吸训练和放松技巧。

此外,我们应该关注家长和监护人的情感需求。

输血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痛苦和煎熬的过程,他们可能需要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倾诉,并给予理解和支持。

我们可以安排定期的会谈,让他们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并提供情感支持。

对于家长和监护人来说,了解儿童输血的过程和注意事项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提供详细的指导和教育,让他们知道如何在输血过程中照顾和支持自己的孩子。

这包括了解输血的后遗症和并发症,以及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最后,我们应该在儿童输血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家长和监护人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他们了解孩子的需求和习惯。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与他们密切合作,确保输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儿童输血过程中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提供清晰明了的信息,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感受,提供心理支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提供详细的指导和教育,并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输血指南儿科输血特点1.儿童时期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血容量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而变化。

因此血液成分的使用需考虑患儿当时的体重、正常状态下的血容量、贫血的程度、出凝血状态等因素。

失血比例应根据体重和机体失血量进行准确评估。

2.新生儿由于在宫内处于相对乏氧状态,出生时血红蛋白浓度较高,但以胎儿血红蛋白(HbF)为主,其对氧的亲和力强,释放氧的能力较低。

因此,新生儿对缺氧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评判贫血程度时其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儿童。

3.儿童,特别是新生儿血容量较少,对有活动性出血或手术出血的患者失血量进行准确评估和合理补充非常重要。

足月新生儿血容量仅为300m l左右,而失血量又不易准确评估,故易出现失血性休克等临床表现。

4.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应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血液成分。

5.大量失血时常伴有凝血因子的丢失与消耗。

儿童输血前评估1.急性失血,Hb呈进行性下降,生命体征不稳定及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尤其是新儿)。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因伴发凝血功能障碍(如DIC,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等),易导致颅内或重要脏器出血而死亡。

初治和复发急性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血液肿瘤化疗后常会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

3.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出现鼻出血不止。

青春期女孩血小板计数<30×109~50×109/L,经期出血不止。

4.重度贫血合并心肺功能不全。

5.对于围术期的患儿,应对术中出血的风险进行评估。

制定相应的备血方案时应考虑到以下因素:(1)新生儿。

(2)术前贫血,Hb<90g/L。

(3)各种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再次手术、粘连严重,预计手术较为困难。

(5)复杂手术、大型手术或Ⅳ级手术估计出血较多,恶性肿瘤根治术等。

(6)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自体输血自体输血可避免异体输血带来的感染性损伤及非感染性损伤,只要条件许可,应尽可能地开展自体输血。

儿童输血指征1 红细胞输注指征(1)一般儿科红细胞输注指征:1)Hb<60g/L或Hct<0.20,伴有明显贫血症状。

2)急性失血(如消化道大出血)或急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G6PD缺乏症急性溶血期、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合并感染出现急性溶血等),估计出血或溶血将持续加剧时输注指征应适当放宽。

3)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应慎重。

若生命体征稳定,Hb>40g/L,可暂不输血。

若确需输血应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的冲击治疗下输注同型或“O”型洗涤红细胞,也可采用血浆置换的方法予以治疗。

4)重型β地中海贫血或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和部分HbH病患者(Hb持续低于90g/L以下,脾脏明显增大)应考虑定期输注红细胞,并维持Hb水平在90g/L以上(100~120g/L之间较为适宜)。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维持H b 水平在50~60g/L以上。

6)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需成分输血支持治疗的患者,为预防抑制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发生应使用经过辐照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当受血者与供血者血型不符时,或受血者处于血型转换期时,应输注经辐照的洗涤红细胞。

7)DIC患者Hb<80g/L,或Hct<0.24,并伴有心慌、发绀等临床缺氧症状或存在活动性出血。

8)婴幼儿围术期H b水平应维持在80~90g/L以上。

(2)新生儿红细胞输注指征:1)出生24小时内静脉血Hb<130g/L。

2)急性失血量≥血容量的10%。

3)医源性失血累计≥血容量的5%10%。

4)严重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伴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者应进行换血治疗。

5)外科手术时,Hb应维持在100g/ L(或Hct>0.30)以上。

6)慢性贫血患儿,Hb<80`100g/ L(或Hct<0.250.3),并伴有贫血症状。

7)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Hb<130g/L。

(3)极低出生体重儿红细胞输注指征:1)出生时严重贫血和(或)低血容量性休克。

2)一次性失血量≥血容量的10%。

3)第一周Hct<0.40,第二周Hct< 0.35。

4)出生后第二周仍有严重肺部疾病或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婴,Hct<0.40。

5)二周以上慢性肺部疾病患儿Hct<0.300.35。

(4)红细胞用量及用法:一般来说,输注全血6.57m l/kg,悬浮红细胞3.5 4m l/kg可提高Hb 约10g/L。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及洗涤红细胞在制备过程中分别有最大不超过15%和30%的红细胞丢失,因此输注量可适当增加。

红细胞输注量(m l)=[期望Hb值(g/L)-当前Hb值(g/L)]×体重(kg)×0.3(输悬浮红细胞为0.3,若输全血则为0.6)。

儿童输血量应按每次10m l/kg进行输注,必要时8~12小时后重复输注。

输血速度宜慢(特别是出生后一周内),以避免引起脑血流波动导致颅内出血。

新生儿一般按每次10~20m l/kg,采用输血泵缓慢静脉输注,一般不少于2个小时。

2 血浆输注指征(1)一般儿科血浆输注指征:1)各种原因导致PT、APTT>正常对照值1.5倍,存在活动出血的风险。

2)已知凝血因子缺乏而又无法获得相应的凝血因子进行补充。

3)各种疾病导致机体出现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或需手术治疗,或有明显的凝血功能实验结果异常。

4)大量失血或大量输血引起继发性凝血因子缺乏。

5)各种原因造成凝血因子水平低于正常水平的20%30%,存在活动性出血,或需进行手术治疗。

6)口服香豆素类药物导致PT延长并伴出血表现。

7)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给予血浆输注和血浆置换联合应用者。

8)抗凝血酶Ⅲ缺乏,肝功能衰竭出现凝血因子缺乏,心脏直视手术等。

9)禁止将血浆用来扩容、增加胶体渗透压、补充白蛋白、增加免疫力和营养。

(2)新生儿血浆输注指征:1)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大量输血、体外循环等。

2)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3)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

4)抗凝蛋白缺乏血栓形成。

5)禁止将血浆用来扩容、增加胶体渗透压、补充白蛋白、增加免疫力和营养。

(3)血浆用量及用法:所有凝血因子不足或缺乏所致的出血均可补充新鲜血浆,一般用量为1020m l/kg。

但不同凝血因子的半衰期不同,应结合患儿所处状态正确使用。

3 血小板输注指征(1)一般儿科血小板输注指征:1)血小板计数<5×109/L,需紧急输注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10×109/L时,可能引起危及生命的颅内或重要脏器的自发出血时,应及时输注足量血小板。

对ITP(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而言,一般不主张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但急性ITP患儿有大出血或需进行手术治疗时输注血小板是需要的。

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其不但可以阻断抗原-抗体反应,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还可起到减少出血危险的作用。

3)一般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为10×109/L,但血小板<20×109/L,伴有发热、感染或有潜在出血部位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若血小板计数≥20×109/L,但临床有明显出血症状或疑有重要部位出血(如颅内出血、眼底出血等)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DIC、化疗等导致血小板减少时,还可能伴有多种凝血因子的缺乏,出血情况可能与血小板减少严重程度不成正比,应加以注意。

血小板计数30×109/L50×109/L,一般不需输注血小板,但若伴有出血倾向且需进行创伤治疗者,如手术、活检时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4)血小板计数<50×109/L,伴有出血倾向。

5)DIC时血小板大量消耗,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或渗血不止时,应输入足量血小板。

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处于月经期时应维持血小板计数>30×109 50×109/L水平,以减少出血风险。

7)一般侵入性检查或腹部手术血小板应提升至50×109/L以上,但脑部、内眼、某些泌尿外科手术应将血小板提升至100×109/L以上。

8)先天及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并伴出血,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血管性假血友病、尿毒症、阿司匹林类药物等所致的出血。

9)血小板生成障碍性血小板减少伴严重出血,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大剂量化疗和放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现大出血或需接受手术治疗。

(2)新生儿血小板输注指征:1)血小板计数<2O×lO9/L,即便病情稳定也应预防性输注。

2)血小板计数<50×1O9/L,需进行侵入性检查时。

3)血小板计数在5O×lO9~lOO×lO9/L,伴有明显出血的情况。

4)血小板计数在5O×lO9~lOO×lO9/L,病情不稳定时应考虑预防性输注。

英国对未足月或足月新生儿的输注血小板的参考阈值为:50×109/L,有出血症状;30×109/ L,无出血症状;20×109/L,无出血、病情稳定的未足月或足月新生儿。

一般建议维持新生儿血小板计数>50×lO9/L,早产儿血小板计数>100×lO9/L的水平。

5)若血小板减少症是由血小板过度激活所致(如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输注血小板无效,甚至可能加重血栓形成。

例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除非发生威胁生命的出血,否则应避免输注血小板。

肝素诱导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可导致急性动脉栓塞。

(3)血小板用量及用法:1)体重较小的儿童(体重低于20kg),给予l0l5m l/kg直至1个成人剂量的浓缩血小板。

2)体重较大的儿童,应当使用1个成人剂量的浓缩血小板。

也可按以下计算公式计算:应用血小板数=(期望达到的血小板计数-输血前血小板计数)×体表面积×2.5。

3)血小板输注的时间建议在30分钟左右输完。

4 冷沉淀输注指征(1)纤维蛋白原<1.0g/L,或纤维蛋白原在1.01.5g/L并伴有出血表现。

(2)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甲型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等)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

(3)严重外伤、大出血、DIC、尿毒症出血(血小板障碍)、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伴出血及大量输注库存血后。

(4)心功能不全患者伴凝血功能障碍需补充凝血因子,但因心脏负荷的限制不能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时可输注冷沉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