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光课件)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和分析
合集下载
双眼视功能 ppt课件

ppt课件
14
男,8岁,视力下降半年,看书眼痛,重影,模糊, 疲劳,易困
ppt课件
6
调节功 能的检 查方法
2.NRA/PRA: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测量
被检者远距全矫,在40厘米处使用近点卡,合适照 明,近用瞳距,双眼打开;让被检者注视近距单行 的视标,以+0.25D的级率逐渐双眼增加镜片直至 病人报告首次持续模糊(双眼同时以3S的速度拨加 +0.25D,模糊了等3~5S,如果变清楚了,再次递 加,只到持续模糊3~5S后,退回上一个,记录数 据),所增加的正镜片即为负相对调节;让病人注视 视标,以-0.25D的级率逐渐增加镜片直至病人报告 首次持续模糊,所增加的负镜片即为正相对调节; 正确记录NRA/PRA。正常值:负相对调节 +2.00---+2.50;正相对调节≥-2.50
ppt课件
5
调节功 能的检 查方法
1.BCC:(调节超前/滞后的量)——对调节刺
激反应的能力
被检者远距全矫,在40厘米处使用近点卡BCC(或 称FCC)视标(十字线,如图),近用瞳距,双眼打 开;加+/-0.50D的交叉柱镜,在昏暗的照明下让被 检者注视十字线;让病人报告哪一组线比较清晰。
如果病人报告垂直线比较清晰,减低照明度;如果 病人仍报告垂直线比较清.可翻转+/-0.50D的交叉 柱镜再次询问,如病人仍诉垂直清楚,则停止测试 并记录垂直线嗜好倾向;双眼以+0. 25D的级率增 加镜片度数直至病人报告两条线同样清晰为止;记 录加镜片的总量为BCC结果。如加镜片的总量为正 值则说明是调节滞后,如加镜片的总量为负值则说 明是调节超前。BCC检查的正常参考值是: +0.25D~+0.75D(非老视的病人)
双眼视觉分析课件

2017/10/17 Polo Qi 25
双眼单视区(Panum氏区)
2017/10/17 Polo Qi 26
• 比固视目标远的复视区称为远复视区
• 比固视目标近的复视区称为近复视区 • 双眼单视区和远、近复视区的交界处 • 由视生理和视心理的参与 • 产生一个不发生视干扰的复视区 • 该复视区的存在形成了立体视觉
2017/10/17
Polo Qi
5
代偿性影象不等
• 影象不等1%~5% • 通过视-知觉的可塑性补偿
仍能维持较好的双眼视觉功能
• 可知双眼对影象不等的耐受限度约为5% • 但诱发程度不同的临床症状
2017/10/17 Polo Qi 6
病理性影象不等 • 双眼影象视差超过5%
• 儿童期双眼视觉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¼¼ µ ¼ ô¼ ò ¼¼
影像不等的临床类型
2017/10/17 Polo Qi 11
临床表现
• 眼痛、眼胀 双眼固视困难
阅读或近距离精细工作困难
频繁更换注视目标可诱发症状加重 间歇性复视等
2017/10/17 Polo Qi 12
• 双眼视觉功能障碍 儿童期可发生单眼抑制 成年期则发生持续性双眼复视
定义
• 同一目标或大小、形状相等的目标
• 在双眼的视网膜上形成大小不等或形状不同
的目标象称为影象不等
2017/10/17
Polo Qi
4
生理性影象不等 • 双眼在看远时 观察目标的角度不同普遍存在大约0.25%的视差
• 目标的移近,视差逐步增大,甚至达到1%
• 这种影象差异不会对双眼视觉功能产生任何干扰, 且是立体视(深度觉)的基础
共同完成
2017/10/17
双眼单视区(Panum氏区)
2017/10/17 Polo Qi 26
• 比固视目标远的复视区称为远复视区
• 比固视目标近的复视区称为近复视区 • 双眼单视区和远、近复视区的交界处 • 由视生理和视心理的参与 • 产生一个不发生视干扰的复视区 • 该复视区的存在形成了立体视觉
2017/10/17
Polo Qi
5
代偿性影象不等
• 影象不等1%~5% • 通过视-知觉的可塑性补偿
仍能维持较好的双眼视觉功能
• 可知双眼对影象不等的耐受限度约为5% • 但诱发程度不同的临床症状
2017/10/17 Polo Qi 6
病理性影象不等 • 双眼影象视差超过5%
• 儿童期双眼视觉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¼¼ µ ¼ ô¼ ò ¼¼
影像不等的临床类型
2017/10/17 Polo Qi 11
临床表现
• 眼痛、眼胀 双眼固视困难
阅读或近距离精细工作困难
频繁更换注视目标可诱发症状加重 间歇性复视等
2017/10/17 Polo Qi 12
• 双眼视觉功能障碍 儿童期可发生单眼抑制 成年期则发生持续性双眼复视
定义
• 同一目标或大小、形状相等的目标
• 在双眼的视网膜上形成大小不等或形状不同
的目标象称为影象不等
2017/10/17
Polo Qi
4
生理性影象不等 • 双眼在看远时 观察目标的角度不同普遍存在大约0.25%的视差
• 目标的移近,视差逐步增大,甚至达到1%
• 这种影象差异不会对双眼视觉功能产生任何干扰, 且是立体视(深度觉)的基础
共同完成
2017/10/17
医学课件双眼视功能检查

10岁=14D,20岁=10D, 30岁等于=7D,40岁=4.5D,50岁
=2.5D
调节幅度的计算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x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18.5-0.3x年龄 最大调节度=25-0.4x年龄
例如
10岁计算而得的最小调节为A=150.25x(10)=12.5D。 而对一10岁患儿测得的调节幅度为 8.5D,也就是说低于此年龄最小的 调节幅度4D,说明他的调节力比较 弱。
双眼视功能检查
调节功能的检查项目: 调节反应检查(BCC检查/MEM动态检查) 调节辐度检查(移近法/移远法/负镜法) 正负相对调节(PRA/NRA) 双眼/单眼调节灵活度检查(BAF/MAF)
集合功能检查项目: 远距离/近距离隐斜量检查 梯度性AC/A值检查 集合近点检查 远距离/近距离正负融像范围检查 集合灵敏度检查
询问患者就诊目的 了解前次处方情况 了解患者目前用眼情况 电脑(检影)验光检查屈光度 检查患者裸眼和戴镜视力 主觉验光获得最佳矫正视力 双眼平衡 同时根据需要做相关检查
(1)电脑(或静态检影)验光获得基础屈光量 (2)将基础屈光量输入综合验光仪(或试镜架)
上
(3)先右后左 (4)首次的MPMVA包括雾视和去雾视 (5)首次红绿测试 (6)JCC定散光轴 (7)JCC定散光度数
(8)再次的MPMVA,包括雾视去雾视 (9)再次的红绿测试 (10)按上述相同的步骤检查左眼 (11)双眼同时开放,加+0.75D雾视 (12)两眼分视(棱镜法或偏振镜法) (13)双眼平衡试验 (14)双眼同时去雾视 (15)双眼的红绿测试 (16)记录试戴验光处方的度数 (17)行走试验
=2.5D
调节幅度的计算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x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18.5-0.3x年龄 最大调节度=25-0.4x年龄
例如
10岁计算而得的最小调节为A=150.25x(10)=12.5D。 而对一10岁患儿测得的调节幅度为 8.5D,也就是说低于此年龄最小的 调节幅度4D,说明他的调节力比较 弱。
双眼视功能检查
调节功能的检查项目: 调节反应检查(BCC检查/MEM动态检查) 调节辐度检查(移近法/移远法/负镜法) 正负相对调节(PRA/NRA) 双眼/单眼调节灵活度检查(BAF/MAF)
集合功能检查项目: 远距离/近距离隐斜量检查 梯度性AC/A值检查 集合近点检查 远距离/近距离正负融像范围检查 集合灵敏度检查
询问患者就诊目的 了解前次处方情况 了解患者目前用眼情况 电脑(检影)验光检查屈光度 检查患者裸眼和戴镜视力 主觉验光获得最佳矫正视力 双眼平衡 同时根据需要做相关检查
(1)电脑(或静态检影)验光获得基础屈光量 (2)将基础屈光量输入综合验光仪(或试镜架)
上
(3)先右后左 (4)首次的MPMVA包括雾视和去雾视 (5)首次红绿测试 (6)JCC定散光轴 (7)JCC定散光度数
(8)再次的MPMVA,包括雾视去雾视 (9)再次的红绿测试 (10)按上述相同的步骤检查左眼 (11)双眼同时开放,加+0.75D雾视 (12)两眼分视(棱镜法或偏振镜法) (13)双眼平衡试验 (14)双眼同时去雾视 (15)双眼的红绿测试 (16)记录试戴验光处方的度数 (17)行走试验
双眼视觉的检查分析与处理—综合验光仪双眼视功能检查(眼屈光检查课件)

11
知觉融合
12
融合
纸筒实验
13
融合反射(运动融合)
• 偏离对应点物象刺激融合反射 • 运动融合能保持持久有效地双眼单视。 • 一旦打破融合反射------物象偏离对应点暴露斜视
14
视网膜对 应点
指两眼视网膜上具有共同视觉方向的视网膜成份 两眼黄斑中心凹是 一对最重要的对应点。 整个视网膜其他位置如何对应?
23
• 视网膜成份
• 单位面积的视网膜受到视觉刺激后,神经冲动沿视路传到视 皮层,从视网膜到视皮层所有参与这一知觉过程的组织总称
为视网膜成份。
不是单一的平面,是从视网 膜到皮质的立体成分。
• 视网膜成份的特性:感知外界物体,
•
方向知觉(空间投射)
24
5
外斜 内斜 垂直斜位
定性判断斜位
6
内斜视
外斜视
2
3
4
Worth4点
Worth4点检查主要是利用红-绿 互补原理,应用红-绿分视手段, 在双眼分视条件下,检查病人双 眼视功能的一种方法。 可用于远近不同距离检查,操作 简单,能很快判断出双眼视功能 的存在与否.
5
1.可用于检查双眼注视状态下有无融像、抑制主导眼以及复视状态,借以判定是否存在双眼融 合及同时视功能 。
6
• (1)将Worth 4点视标设置在40cm的距离,红点在上,白点在下。 • (2)嘱被检者持续注视Worth 4点灯,并报告是否看见点的数量在发生变化:
由原来的4个灯点变成了2个或3个灯点。 • (3)缓慢将Worth 4点灯向远处移动,并嘱患者报告Worth 4 点在移动过程中
的数量变化。 • (4)当被检者报告数目出现变化时,停止移动,记录此时的距离,并根据丢
知觉融合
12
融合
纸筒实验
13
融合反射(运动融合)
• 偏离对应点物象刺激融合反射 • 运动融合能保持持久有效地双眼单视。 • 一旦打破融合反射------物象偏离对应点暴露斜视
14
视网膜对 应点
指两眼视网膜上具有共同视觉方向的视网膜成份 两眼黄斑中心凹是 一对最重要的对应点。 整个视网膜其他位置如何对应?
23
• 视网膜成份
• 单位面积的视网膜受到视觉刺激后,神经冲动沿视路传到视 皮层,从视网膜到视皮层所有参与这一知觉过程的组织总称
为视网膜成份。
不是单一的平面,是从视网 膜到皮质的立体成分。
• 视网膜成份的特性:感知外界物体,
•
方向知觉(空间投射)
24
5
外斜 内斜 垂直斜位
定性判断斜位
6
内斜视
外斜视
2
3
4
Worth4点
Worth4点检查主要是利用红-绿 互补原理,应用红-绿分视手段, 在双眼分视条件下,检查病人双 眼视功能的一种方法。 可用于远近不同距离检查,操作 简单,能很快判断出双眼视功能 的存在与否.
5
1.可用于检查双眼注视状态下有无融像、抑制主导眼以及复视状态,借以判定是否存在双眼融 合及同时视功能 。
6
• (1)将Worth 4点视标设置在40cm的距离,红点在上,白点在下。 • (2)嘱被检者持续注视Worth 4点灯,并报告是否看见点的数量在发生变化:
由原来的4个灯点变成了2个或3个灯点。 • (3)缓慢将Worth 4点灯向远处移动,并嘱患者报告Worth 4 点在移动过程中
的数量变化。 • (4)当被检者报告数目出现变化时,停止移动,记录此时的距离,并根据丢
双眼视功能检查PPT课件

双眼进行,低照明条件下测量 负轴设置在90度方向上,测量过程中保持
位置不改变 视标:十字视标 设置近瞳距 参考值:+0.25~+0.75
FCC判断
垂直线清 减少照明
水平线清或一样清 加+0.25D到垂直线清
垂直线清
反转JCC棱镜轴
垂直线清
水平线清
减少正镜到同样清
垂线倾向
调节超前
调节状态判断
概念:人眼为了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 力的能力
调节主要靠晶状体前表面的曲率增加而使 眼的屈光力增强
调节需求 VS 调节反应
调节需求:外界特定距离的物体令眼看清 它所需要的调节量
调节反应:眼能够看清外界特定距离物体 需要付出的最小调节量
调节反应是相对调节需求而言的,多数情 况下,调节反应小于调节需求
双眼视功能检查
教学内容
双眼视觉的一些常用概念 调节功能的测量 聚散功能测量及AC/A的计算
双眼视觉(worth 1921)
同时视(simultaneous perception)
各眼能同时感知物像
平面融合(flat fusion)
两眼物像融合为一,但不具深径觉
立体视觉(stereopsis)
否则重新测试 参考值: ±1△
近距水平隐斜 -Von Graefe法
远矫正基础上,双眼进行,良好照明 视标:0.8左右视标 OD: 12△BI; OS: 6△BU 2△每秒的速度减少BI棱镜 第一次和第二次试验结果应在3△范围内,
否则重新测试 加1.0D可以测量AC/A值 参考值:3 △XP(±3 △ )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位置不改变 视标:十字视标 设置近瞳距 参考值:+0.25~+0.75
FCC判断
垂直线清 减少照明
水平线清或一样清 加+0.25D到垂直线清
垂直线清
反转JCC棱镜轴
垂直线清
水平线清
减少正镜到同样清
垂线倾向
调节超前
调节状态判断
概念:人眼为了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 力的能力
调节主要靠晶状体前表面的曲率增加而使 眼的屈光力增强
调节需求 VS 调节反应
调节需求:外界特定距离的物体令眼看清 它所需要的调节量
调节反应:眼能够看清外界特定距离物体 需要付出的最小调节量
调节反应是相对调节需求而言的,多数情 况下,调节反应小于调节需求
双眼视功能检查
教学内容
双眼视觉的一些常用概念 调节功能的测量 聚散功能测量及AC/A的计算
双眼视觉(worth 1921)
同时视(simultaneous perception)
各眼能同时感知物像
平面融合(flat fusion)
两眼物像融合为一,但不具深径觉
立体视觉(stereopsis)
否则重新测试 参考值: ±1△
近距水平隐斜 -Von Graefe法
远矫正基础上,双眼进行,良好照明 视标:0.8左右视标 OD: 12△BI; OS: 6△BU 2△每秒的速度减少BI棱镜 第一次和第二次试验结果应在3△范围内,
否则重新测试 加1.0D可以测量AC/A值 参考值:3 △XP(±3 △ )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眼视光课件)双眼视

融合机制
▪ 包括:感觉性融合与运动性融合 ▪ 感觉性融合是指大脑枕叶将落在视网膜对
应点上的物象综合为一个完整印象的机制。 其融合范围和界限是以视网膜对应关系和 Panum氏空间为基础。超过Panum氏空间 的界限物体被感知为两个。
▪ 运动性融合是在两眼视网膜物象间的一种定 位性眼球运动,是偏离对应点的物象,重新 回到对应点上来。
双眼视觉的生理机制
▪ 视网膜对应 1、视觉方向:视网膜成分生来就具有向空 间投射的方向性。 鼻侧的视网膜成分向颞侧空间投射,颞侧 的视网膜成分向鼻侧投射,上方向下方投 射,下方向上方投射。
▪ 2、对应点 两眼有相同视觉方向的视网膜成分称为对 应点。一个物体的影像只有同时落在两眼视 网膜对应点上,传入大脑才能被感觉成为一 个印象;落在非对应点上的物象,两眼投射 到不同部位而被感觉成为俩个物象。
▪ 2、在同时视觉图片位置的基础上,放置融合知 觉检查用图片。
▪ 3、令被检者认清各眼的图片特点。 ▪ 4、令被检者自己移动镜筒,至两图片重合或无
论如何不能重合为止。根据重合与否以及重合时 同视机的刻度指示的度数判断结果。
▪ 结果判断 1、不能使两图片重合者无融合功能。 2、能使两图片重合者有融合功能,同视机刻
主导眼(优势眼)
▪ 当人在视物时两眼的作用常不同,其中一眼 往往占有一定程度的优势成为定位及引起融 像的主要负担者,此眼为主导眼。主导眼的 存在对说明双眼视的某些现象有帮助。当两 眼的物像差别极大时,被抑制的常是非主导 眼。
卡洞法测量优势眼
▪ 将中心带有一个直径为25cm小圆孔的矩形 卡片放置于眼前15cm处。双眼通过小孔注 视3m远处、直径为2.5cm的点。令受试者 闭左眼,仍能看到点,则为右眼优势眼, 若看不到。
(眼视光课件)双眼视基本检测

调节近点:调节完全放松时与 视网膜的共轭点。
调节远点:调节充分时与视网 膜的共轭点。
调节幅度/AMP
移近/远法
1. 被检者戴镜矫正屈光不正,遮盖一眼,正常照明。 2. 手持近用视标置于被检查眼前40cm处,请被检者注视其最佳视力上一行 视标(通常为0.8一行视标),并以约5cm/s的速度将近用视标向被检者移 近,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出现持续性模糊为止。 3. 用视标尺测量此时视标距被检者眼镜平面的距离,该距离的倒数即为被 检者的调节幅度。
调节反应
PRA检查
正相对调节,即在集合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双眼所能增加调节的能力, 正常值>-2.50D。 1. 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于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 瞳距,良好照明。 2. 让被检者双眼同时注视40㎝近用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3. 在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记录增加的 负球镜度数,即为其正相对调节(PRA)。 4. 检测值若低于验光测得近视增长的度数,被检者无法接受新眼镜,可通 过调节训练; 5. PRA低加上外隐斜,看近必须要戴镜。
– 中和顺动所需的正镜片度数=调节滞后量 – 记录;MEM OD +1.00D,
OS +1.00D
12
调节反应
计算机验光仪法
被检眼看远距离视标所测得屈光度作为基数,然后视标 移到40cm距离再次测量,此时获得屈光度减去远距离 注视的屈光度,则为40cm距离的调节反应。
负/正相对调节
负相对调节:集合保持稳定情 况下所能放松的调节,即矫正 基础上加正镜至模糊,所加正 镜量即NRA。
大纲
熟悉双眼视觉测量的流程 掌握调节功能的方法 掌握聚散功能的方法 了解AC/A概念及运用
调节远点:调节充分时与视网 膜的共轭点。
调节幅度/AMP
移近/远法
1. 被检者戴镜矫正屈光不正,遮盖一眼,正常照明。 2. 手持近用视标置于被检查眼前40cm处,请被检者注视其最佳视力上一行 视标(通常为0.8一行视标),并以约5cm/s的速度将近用视标向被检者移 近,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出现持续性模糊为止。 3. 用视标尺测量此时视标距被检者眼镜平面的距离,该距离的倒数即为被 检者的调节幅度。
调节反应
PRA检查
正相对调节,即在集合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双眼所能增加调节的能力, 正常值>-2.50D。 1. 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于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 瞳距,良好照明。 2. 让被检者双眼同时注视40㎝近用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3. 在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记录增加的 负球镜度数,即为其正相对调节(PRA)。 4. 检测值若低于验光测得近视增长的度数,被检者无法接受新眼镜,可通 过调节训练; 5. PRA低加上外隐斜,看近必须要戴镜。
– 中和顺动所需的正镜片度数=调节滞后量 – 记录;MEM OD +1.00D,
OS +1.00D
12
调节反应
计算机验光仪法
被检眼看远距离视标所测得屈光度作为基数,然后视标 移到40cm距离再次测量,此时获得屈光度减去远距离 注视的屈光度,则为40cm距离的调节反应。
负/正相对调节
负相对调节:集合保持稳定情 况下所能放松的调节,即矫正 基础上加正镜至模糊,所加正 镜量即NRA。
大纲
熟悉双眼视觉测量的流程 掌握调节功能的方法 掌握聚散功能的方法 了解AC/A概念及运用
双眼视觉的检查分析与处理—双眼视觉异常的训练(眼屈光检查课件)

视觉训练方案设计
基本原则和指南
• 确定患者的开始点---患者能较为容易的实现目标。 • 确定对患者具有挑战性,但能维持视觉训练的有效水平 • 进行积极的正强化训练
Percentage of the Cure or Improvement
in Different Therapies
90%
80%
80% 70% 60% 50% 40% 30%
SILO 反应
SILO 是SMALL IN LARGE OUT 的字头缩写
• Base Out – 目标看上去变小Smaller同 时近移(In)的感觉
• Base In – 目标看上去变大 Larger 同 时 远移 (Out)的感觉
Base Out
感知的视标 Small and In
Base In
行此活动的水平。 • 此时当你在每天的生活中,要执行某项活动时,能够想都不想的直接从口袋中
掏出来,直接应用。 • 这样可以巩固视觉技能,无需在进行视觉训练。
• 视觉训练中,我们所做的改变实际上是在大脑中所做的改变。 • 例如: 大脑控制眼睛的运动的正确性和精准度。 • 就像我们的眼睛聚焦一样:眼内的肌肉收缩,晶体形状改变;眼睛聚焦在近处; • 当肌肉收缩,就会将晶体拉平,眼睛聚焦在远处。是际上,这种远近聚焦的不同
集合融像需求
集合平面
调节平面
-1.50DS
最初的集合需求(无镜片)
新的集合需求
-1.50DS
负球镜减少融像需求
最初 集合平面
新的 调节平面
最初 调节平面
+1.50DS
新的集合需求
最初集合需求
正球镜增加融像需求
最初 集合平面
最初 调节平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聚散
– 聚散量的计算 – 聚散分类 – 隐斜测量 – AC/A – 聚散力测量(BI/BO)
5
第二节 方法和步骤
6
隐斜视
7
隐斜视
• 定义:
在缺乏足够融像刺激情况下,一眼与另一眼的相对方向不 一致,隐斜视为当融像破坏时的眼睛位置
• 交替遮盖试验与遮盖-去遮盖试验 • 不同类型:
– 外隐斜 – 内隐斜 – 垂直隐斜
11
12
隐斜视(3)
• 当遮盖物去掉时,该偏离眼又回来注视该 物体(我们可以观察到该眼发生转动)。
• 我们称同时具备以上三种条件的眼睛为隐 斜视。如去遮盖时该眼由外向内转动,我 们称为外隐斜;反之亦然。
13
14
如何测量隐斜
• 测量隐斜视的条件是
– 破坏融像 – 当融像被破坏后,能确定视轴的位置 (即眼睛朝内、
斜要区分左右眼
29
E
左眼所见
E
右眼所见
① 让患者注视右上方的视标,保持视标 的清晰
② 以2△/秒的速度减少左眼BU棱镜度 ③ 直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水平线对直。
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
30
E
左眼所见
E
右眼所见
① 让患者注视右上方的视标,保持视标 的清晰
② 以2△/秒的速度减少左眼BU棱镜度 ③ 直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水平线对直。
• 标接近鼻子,记录为TTN • 正常值为:破裂点:3cm+ 4cm,
恢复点:5cm+ 5cm。
必要性
• 不是常规检查项目 • 检查前提:具备双眼视,矫正视力正常、
眼部生理情况基本正常,却有双眼视症状 反应者
3
第一节 检查内容
• 隐斜测量:Von Grafe法 • 融像聚散能力测量 • 正负相对调节测量 • 融合性交叉柱镜测量 • 调节灵活度测量
4
学习要点
• 调节
– 调节幅度及测量 – 调节刺激和调节反应 – 相对调节 – 调节灵活度
– 调节性集合的一部分
39
集合和发散的分类
4. 融像性聚散(fusional vergence) :
– 对视网膜分离象的反应而产生的双眼向内或 向外运动
– 四种类型:集合、发散、上聚散和下聚散
40
聚散测量
• 集合幅度
– 笔式手电筒,近调节视标 – 记录:
• NPC (sc 或cc),破裂点和恢复 点,
外、上、下 – 能测量或中和隐斜视
• 破坏融像的方法
– 遮盖 (如遮盖试验) – 三棱镜 – 滤片 (如worth 4 dot试验中红绿滤片或偏振片) – 将一眼的象变形 (如 maddox 杆) – 生物隔膜 (立体镜、同视机和双目望远镜)
15
如何测量隐斜
• 最常用的方法
– Maddox 法 – Von Graefe 法 – 交替遮盖+三棱镜
• 使用融像性聚散代偿
– 外隐斜 集合型聚散 – 内隐斜 发散型聚散
8
隐斜视(1)
• 当一眼注视一物体时,另一眼亦能注视该 物体,此时,双眼视线均通过该物体,表 现为双眼对称,没有偏斜。
9
10
隐斜视(2)
• 当一眼注视一物体时,另一眼前遮盖一物 体,此时,该眼视线偏离注视目标,表现 为该眼偏斜(但由于被遮盖,所以我们不 能发现)
1cm / 1m
集合△度 单眼 双眼
1△
? 6cm/1m
Pd=60mm
?6cm/0.5m
Pd=60mm
?6cm/6m
35
聚散的计算
• 集合度与眼的转动中心
– 角膜顶点后14mm – 镜架平面后27mm – 计算;
27mm
测量距离
PD
集合△度 单眼 双眼
40cm
60mm
?
40cm
64mm
?
6cm/0.427m
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
31
近距隐斜测量
• 视标放置:眼前40cm处,照明良好 • 其余步骤相同 • eso & exo
32
聚散能力测量
33
聚散的计算
• 计算单位:棱镜离1厘米。
1cm
1m
34
聚散的计算
• 举例
– 患者 PD=60mm
6m
50cm
测量距离 14mm
36
集合和发散的分类
1. 张力性聚散(tonic vergence):
– 双眼从解剖静息位置向生理静息位的移动 – 水平位隐斜视=双眼生理静息位 – 水平隐斜视与张力性聚散
• 张力性聚散度合适:远距隐斜视为零(正视位) • 张力性聚散度太大,远距隐斜视为内隐斜 • 张力性聚散度太小,远距隐斜视为外隐斜
16
Maddox 杆
M-1
OD
•OS
17
Maddox 杆
M-1
OD
•OS
18
Maddox 杆
OD
OS
19
OD
OS
20
远距水平隐斜测量
• Von Grafe法原理:利用棱镜打破双眼融 像来测量双眼视轴的相对位置
• 步骤:在远屈光矫正基础上
1. 视标选择:最好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视标 2. OD:12∆BI(测量镜),OS:6 ∆BU(分离镜)
方视标 5. 以2 ∆ /s的速度减少右眼BI棱镜度,直到两
个视标在垂直线对直,记录右眼前棱镜度 和方向
26
步骤(2)
6. 继续减少右眼BI棱镜度,直至看到:右下, 左上
7. 反方向转动棱镜,直到两个视标又在垂直 线对直,记录右眼前棱镜度和方向
8. 取两次记录结果的平均值即可
27
E
右眼所见
E
左眼所见
① 让患者注视左下方的视标,保持视标 的清晰
② 以2△/秒的速度减少右眼BI棱镜度 ③ 直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垂直线对直。
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
28
远距垂直隐斜视
• 测量镜和分离镜互换: OD:12∆BI(分离 镜),OS:6 ∆BU(测量镜)
• 注视目标:右上方视标 • 记录区别:水平隐斜不分左右眼,垂直隐
37
集合和发散的分类
2. 调节性聚散(accommodative vergence)
– 当人眼调节时出现的集合 – 集合和调节存在着函数关系 – 生理性外隐斜:正常的近距水平隐斜视在
4~6棱镜度
38
集合和发散的分类
3. 近感知性集合(proximal convergence)
– 自主性集合或心理性集合,由于感知注视物 在近处而发生的集合现象
E
OS E
OD
21
22
隐斜的测量
23
隐斜的测量
OD 12 BI
OS
6 BU
24
E
左眼所见
E
右眼所见
① 让患者注视左下方的视标,保持视标 的清晰
② 以2△/秒的速度减少右眼BI棱镜度 ③ 直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垂直线对直。
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
25
步骤(1)
3. 如果不是右上左下,则增加右眼BI棱镜度 4. 注视目标:左下方视标,用余光观察右上
– 聚散量的计算 – 聚散分类 – 隐斜测量 – AC/A – 聚散力测量(BI/BO)
5
第二节 方法和步骤
6
隐斜视
7
隐斜视
• 定义:
在缺乏足够融像刺激情况下,一眼与另一眼的相对方向不 一致,隐斜视为当融像破坏时的眼睛位置
• 交替遮盖试验与遮盖-去遮盖试验 • 不同类型:
– 外隐斜 – 内隐斜 – 垂直隐斜
11
12
隐斜视(3)
• 当遮盖物去掉时,该偏离眼又回来注视该 物体(我们可以观察到该眼发生转动)。
• 我们称同时具备以上三种条件的眼睛为隐 斜视。如去遮盖时该眼由外向内转动,我 们称为外隐斜;反之亦然。
13
14
如何测量隐斜
• 测量隐斜视的条件是
– 破坏融像 – 当融像被破坏后,能确定视轴的位置 (即眼睛朝内、
斜要区分左右眼
29
E
左眼所见
E
右眼所见
① 让患者注视右上方的视标,保持视标 的清晰
② 以2△/秒的速度减少左眼BU棱镜度 ③ 直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水平线对直。
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
30
E
左眼所见
E
右眼所见
① 让患者注视右上方的视标,保持视标 的清晰
② 以2△/秒的速度减少左眼BU棱镜度 ③ 直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水平线对直。
• 标接近鼻子,记录为TTN • 正常值为:破裂点:3cm+ 4cm,
恢复点:5cm+ 5cm。
必要性
• 不是常规检查项目 • 检查前提:具备双眼视,矫正视力正常、
眼部生理情况基本正常,却有双眼视症状 反应者
3
第一节 检查内容
• 隐斜测量:Von Grafe法 • 融像聚散能力测量 • 正负相对调节测量 • 融合性交叉柱镜测量 • 调节灵活度测量
4
学习要点
• 调节
– 调节幅度及测量 – 调节刺激和调节反应 – 相对调节 – 调节灵活度
– 调节性集合的一部分
39
集合和发散的分类
4. 融像性聚散(fusional vergence) :
– 对视网膜分离象的反应而产生的双眼向内或 向外运动
– 四种类型:集合、发散、上聚散和下聚散
40
聚散测量
• 集合幅度
– 笔式手电筒,近调节视标 – 记录:
• NPC (sc 或cc),破裂点和恢复 点,
外、上、下 – 能测量或中和隐斜视
• 破坏融像的方法
– 遮盖 (如遮盖试验) – 三棱镜 – 滤片 (如worth 4 dot试验中红绿滤片或偏振片) – 将一眼的象变形 (如 maddox 杆) – 生物隔膜 (立体镜、同视机和双目望远镜)
15
如何测量隐斜
• 最常用的方法
– Maddox 法 – Von Graefe 法 – 交替遮盖+三棱镜
• 使用融像性聚散代偿
– 外隐斜 集合型聚散 – 内隐斜 发散型聚散
8
隐斜视(1)
• 当一眼注视一物体时,另一眼亦能注视该 物体,此时,双眼视线均通过该物体,表 现为双眼对称,没有偏斜。
9
10
隐斜视(2)
• 当一眼注视一物体时,另一眼前遮盖一物 体,此时,该眼视线偏离注视目标,表现 为该眼偏斜(但由于被遮盖,所以我们不 能发现)
1cm / 1m
集合△度 单眼 双眼
1△
? 6cm/1m
Pd=60mm
?6cm/0.5m
Pd=60mm
?6cm/6m
35
聚散的计算
• 集合度与眼的转动中心
– 角膜顶点后14mm – 镜架平面后27mm – 计算;
27mm
测量距离
PD
集合△度 单眼 双眼
40cm
60mm
?
40cm
64mm
?
6cm/0.427m
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
31
近距隐斜测量
• 视标放置:眼前40cm处,照明良好 • 其余步骤相同 • eso & exo
32
聚散能力测量
33
聚散的计算
• 计算单位:棱镜离1厘米。
1cm
1m
34
聚散的计算
• 举例
– 患者 PD=60mm
6m
50cm
测量距离 14mm
36
集合和发散的分类
1. 张力性聚散(tonic vergence):
– 双眼从解剖静息位置向生理静息位的移动 – 水平位隐斜视=双眼生理静息位 – 水平隐斜视与张力性聚散
• 张力性聚散度合适:远距隐斜视为零(正视位) • 张力性聚散度太大,远距隐斜视为内隐斜 • 张力性聚散度太小,远距隐斜视为外隐斜
16
Maddox 杆
M-1
OD
•OS
17
Maddox 杆
M-1
OD
•OS
18
Maddox 杆
OD
OS
19
OD
OS
20
远距水平隐斜测量
• Von Grafe法原理:利用棱镜打破双眼融 像来测量双眼视轴的相对位置
• 步骤:在远屈光矫正基础上
1. 视标选择:最好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视标 2. OD:12∆BI(测量镜),OS:6 ∆BU(分离镜)
方视标 5. 以2 ∆ /s的速度减少右眼BI棱镜度,直到两
个视标在垂直线对直,记录右眼前棱镜度 和方向
26
步骤(2)
6. 继续减少右眼BI棱镜度,直至看到:右下, 左上
7. 反方向转动棱镜,直到两个视标又在垂直 线对直,记录右眼前棱镜度和方向
8. 取两次记录结果的平均值即可
27
E
右眼所见
E
左眼所见
① 让患者注视左下方的视标,保持视标 的清晰
② 以2△/秒的速度减少右眼BI棱镜度 ③ 直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垂直线对直。
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
28
远距垂直隐斜视
• 测量镜和分离镜互换: OD:12∆BI(分离 镜),OS:6 ∆BU(测量镜)
• 注视目标:右上方视标 • 记录区别:水平隐斜不分左右眼,垂直隐
37
集合和发散的分类
2. 调节性聚散(accommodative vergence)
– 当人眼调节时出现的集合 – 集合和调节存在着函数关系 – 生理性外隐斜:正常的近距水平隐斜视在
4~6棱镜度
38
集合和发散的分类
3. 近感知性集合(proximal convergence)
– 自主性集合或心理性集合,由于感知注视物 在近处而发生的集合现象
E
OS E
OD
21
22
隐斜的测量
23
隐斜的测量
OD 12 BI
OS
6 BU
24
E
左眼所见
E
右眼所见
① 让患者注视左下方的视标,保持视标 的清晰
② 以2△/秒的速度减少右眼BI棱镜度 ③ 直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垂直线对直。
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
25
步骤(1)
3. 如果不是右上左下,则增加右眼BI棱镜度 4. 注视目标:左下方视标,用余光观察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