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题

合集下载

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必看题库知识点(题库版)

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必看题库知识点(题库版)

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必看题库知识点(题库版)1、单选在城市的起源上,认为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导致城市出现的是()。

A、防御说B、集市说C、私有制说D、地利说正确答案:B2、问答题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推进公共参与(江南博哥)城市行政管理的意义。

正确答案:A、公众参与是城市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B、公众参与是一种新的城市行政管理概念。

C、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城市行政管理的效率。

D、公众参与城市行政管理是保证公众利益的有效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参与城市行政管理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文化背景相适应。

3、名词解释代内流动正确答案: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4、问答题城市生态问题的表现有?正确答案:1)城市人口膨胀2)城市气候特殊化3)城市供水紧张4)城市“热岛现象”普遍5)城市环境污染严重6)城市绿化锐减5、多选城市发展指标的功能有()A、反映规划B、规划管理和调控C、预测D、比较和评价正确答案:A, B, C, D6、问答题建国后我国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正确答案: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阶段;1958-1960年爆发性的工业化引起超高速城市化阶段;1961-1965年工业调整时期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1966-1976年工业化停滞时期的第二次逆城市化阶段;1977年至今改革开放之后的高速城市化阶段。

7、问答题简述转型期我国城市代际流动的六大特点?正确答案:(1)城镇范围内代际流动的比率相当高,传统上的“子承父业”有了极大的改变,高达60%~70&的人从事着与父辈不同的职业;(2)城市中流动总趋势呈向上流动,即从事脑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大,而从事体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小;(3)各社会阶层在社会流动上各有其特征;(4)工人阶层的流动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代际间的世袭率很高,而流入率很低;(5)各阶层子代的流动机会是不平等的;(6)流动中出现无序和越轨。

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相关知识-强化练习题-第七篇城市社会学

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相关知识-强化练习题-第七篇城市社会学

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相关知识-强化练习题-第七篇城市社会学[单选题]1.下列哪个学派与城市社会学发展无关()。

A.芝加哥学派B.奥地利学派C.韦伯学派D.马克思主义学派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江南博哥)本题考查的是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包括:(1)芝加哥学派与古典城市生态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3)韦伯学派和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4)全球化与信息化城市理论。

[单选题]2.下列哪项表述不是伯吉斯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模型的特征()。

A.中央商务区是城市商业、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焦点B.在离中央商务区最近的过渡地带犯罪率最高C.交通线对城市结构产生影响D.符合人口迁居的侵入——演替原理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在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中,大量的外来移民最初进城时居住在求职及生活便利的中央商务区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大,房租上升、居住环境恶化,市中心区的人口便纷纷向外迁移,低收入住户向较高级的住宅地带入侵而较高级的住户则向外迁移并入侵一个更高级的住宅地带,迁居就像波浪一样向外传开,这就是著名的人口迁居的侵入-演替理论。

[单选题]3.下列关于社区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A.邻里和社区的概念相同B.社区与地域空间无关C.互联网时代社区的归属感变得不重要D.“单位社区化”是中国城市社区的重要特点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

选项A错误,“邻里”和“社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形成“社会互动”;选项B错误,社区包括3方面要素,即地区、共同纽带和社会互动;选项C错误,互联网时代,社区的归属感以一种非地域性的社会形态表现,而非不再重要。

参见教材P426、427、430、432。

[单选题]4.下列关于“老龄化”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A.人口的年龄结构金字塔不直接反映老龄化程度B.老龄化的国际标准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C.少年儿童比重与老龄化程度无关D.老龄化负担的轻重与老龄化程度无关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人口结构。

《城市社会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城市社会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城市社会学》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城市生态系统2.生活方式3.经验、事实4.法理社会5.适应城市6.城市研究中心7.防御说、私有制说、阶级说、集市说、地利说8.阳城9.行会组织10.长安11.城市12.城市地域13.库利14.工业布局理论15.房租、扇形理论16.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17.霍曼斯、布劳、蒂鲍特、凯利18.开放性、流动性、流动性、复杂性、异质性19.霍夫曼系数20.集中型、扩散型21.发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22.附属型阶段、半独立型阶段、独立型阶段23.经济型、旅游型、公务型、探访型24.人口构成、产业结构、家庭构成、生活方式25.综合性、地区性、预见性、社会性26.雅典宪章27.自然、文化、社会组织28.物、人29.市长——议会制、市委员会制、市经理制30.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二、简答题:1.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是什么?答:中国城市化问题,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城市效益问题,城市中下作用问题,城市现代化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生活方式问题,城乡关系问题,城市社会发展指标问题,城市管理问题。

2.当代西方城市社会学有哪些流派?答:市场化学派,亚社会学派,生存学派,生态综合体学派,经济学派,环境学派,技术学派,价值取向学派,社会权利学派。

3.早期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规模,人类早期城市有比过去各种聚落更多,更密集的人口;出现了非农人口;农业剩余产品的征收;有象征意义的公共建筑;已有文学和数学;产生应用科学;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雕塑艺术;远距离贸易;居民角色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

4.我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城市发展由北向南移动;城市行政职能突出;全国自上而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城市系统;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以封建统治为依托。

5.现在城市发展的规律有哪些?答: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同时并存的规律;城市有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由封闭到开放的规律;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的规律;城市与乡村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规律;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承载能力、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规律。

城市社会学题库(含参考答案)

城市社会学题库(含参考答案)

城市社会学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同心圆模式的第二圈为()。

A、由许多商业和轻工制造业以及主要由平民、移民和游民组成的居住区B、中心商业区C、中产阶级居住带D、中产阶层居住带正确答案:A2、城市化水平达到( )的时候,一个传统的乡村社会基本达到现代城市水平A、20%B、60%C、75%D、50%正确答案:D3、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城市结构瓦解B、城市公共服务滞后C、阶层分化隔离D、社会生活被侵蚀正确答案:B4、我国官方于( )开始引进社区的概念.A、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B、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C、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D、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正确答案:D5、下列选项不属于社区的构成要素的是:A、社区意味着一种结构、一种意识和一种秩序B、社区是一套完整的组织网络系统C、具有一定时间持续性和地域性连带的社会组织单位D、社区经济基础正确答案:D6、新城市社会学理论是1981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所提出的。

A、韦伯B、纽曼C、拉约尔D、帕克正确答案:D7、到()年,美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

A、1940B、1930C、1920D、1950正确答案:C8、多核心模式是()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在研究不同类型城市的地域结构时发现的。

A、美国B、法国C、日本D、德国正确答案:B9、一般认为,现代郊区化起源于()。

A、21世纪初期B、20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叶正确答案:D10、从实践来看,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大多以基层()作为操作单位。

A、自然社区B、法定社区C、局部社区D、整体社区正确答案:A二、判断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根据流动的原因,我们将社会流动划分为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2、按照社区的内部组织形式可以将社区划分为法定社区、自然社区和专能社区三大类型。

大学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大学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1、单项选择题德国经济史学家松巴特提出了(),强调连结城市各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的作用。

A、增长极理论B、发展轴理论C、都市带理论D、成长三角理论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问答题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2)集群化(3)本题解析:(1)国际化(2)集群化(3)分散化(4)生态化(5)人本化(6)知识化3、名词解释城市文化融合本题解析: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4、多项选择题我国城市社会学恢复以来,主要在以下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A、城市化研究B、城市社会问题C、城市规划研究D、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建设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名词解释城市制度文化本题解析: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

是通过城市规范与制度体系现出来的文化形式。

6、填空题城市规划最终要通过()来实现。

本题解析:各项工程建设7、多项选择题下列属于社会空间方法理论要点的是()。

A、空间因素与社会因素同等重要B、空间因素不能作为独立的分析因素引入城市研究C、社会因素决定了人们与空间的关系D、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应用空间方法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问答题城市有哪些生态过程?本题解析:把城市看作是一种永恒变动、不断调整的现象。

对空间利用方面不断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是人类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在既定城市中,群体或机构内部的自然关系的改变称之为“空间的流动性”,而引起这些变化的现实条件则属于生态过程。

生态过程包括浓缩与离散、集中与分散、隔离、侵入与接替。

9、填空题生态经济尘世的核心内容是()。

本题解析:全面发展10、问答题概念:城市性、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模式。

本题解析:⑴城市性:人类居住在城市地域共同体内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⑵城市生活方式:①生态角度:人口基础、技术和生态秩序组成的物理结构。

②组织的观点:社会结构的特点,一系列的社会机构以及社会联系的一个典型的社会组织系统。

社会学:城市社会学题库三

社会学:城市社会学题库三

社会学:城市社会学题库三1、单选沃思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称为()。

A、现代性B、城市性C、异质性D、合理性正确答案:B2、问答题试述城市社会学与社会学及城市学科群的关系。

正确答案: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江南博哥)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

3、问答题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正确答案:(1)国际化(2)集群化(3)分散化(4)生态化(5)人本化(6)知识化4、多选城市生态系统由()等子系统组成。

A、城市居民系统B、自然环境系统C、社会环境系统D、经济系统正确答案:A, B, C5、多选沃思描述了城市的基本特征包括()A、正规的控制机构B、次属关系C、生态专业化D、反社会行为增加正确答案:A, B, C, D6、填空题当代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对空间的分析中引入了()的概念。

正确答案:场所7、问答题论述当前中国城市经济结构的特点。

正确答案:城市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

由于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体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所以,城市经济结构是城市生产关系结构下面又分别包含着低一级系统的结构。

其中,城市生产力结构可分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经济组织结构等,城市生产关系结构可分为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

8、名词解释城市社会问题正确答案: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9、单选下列关于城市发展模式描述错误的是()。

A、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模式B、城市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C、城市发展模式各国有统一的模式D、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正确答案:C10、填空题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目的是谋求()。

正确答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1、问答题城市地域变动的形式有哪些?正确答案:城市地域的变动明显表现出两种特性和景观:⑴结节性与结节地域: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物质能量交换产生的集聚作用。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社会学考试题及答案.doc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社会学考试题及答案.doc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社会学考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社区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由于人们分类的角度和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同,以下不属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划分社区的是( )。

A.流动性社区 B.村舍式社区 C.精神社区 D.城市社区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帕克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社会发展过程分为( )阶段。

A.竞争、冲突、调节、异化 B.竞争、冲突、调节、同化 C.竞争、冲突、调节 D.竞争、冲突、异化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人类生态学研究最早由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在( )创立,他们认为城市与生物有机体一样,是一个由内在过程将各个组成部分结合的有机体,将生态学的竞争、淘汰、更替优势的原理引入城市研究,从人口与地域空间互动关系研究城市发展。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30年代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D.20世纪20年代本题答案:4、单项选择题我国战国时代的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变迁是按着“五德始终”和“五德转移”的,这是社会变迁的()理论。

A.社会进化B.社会均衡C.历史循环D.机械发展本题答案:5、单项选择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方针。

其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

A.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B.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结构转变C.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D.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城市与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国人民的福利本题答案:6、单项选择题按城市社会学的观点,管治根本性的短处在于()。

城市社会学(一)试卷.doc

城市社会学(一)试卷.doc

城市社会学(一)试卷[模拟] 100一、单项选择题第1题: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城市与城市社会B.城市居民C.城市人口D.城市发展第2题: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

A.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特征B.城市社会产生的社会关系是以首属联系的C.城市社会与各个家庭的经济地位是联系在一起的D.城市社会中地缘关系和乡土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认同基础第3题: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差别是( )。

A.本质区别是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乡村社会B.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农村社会是以地缘关系和乡土意识为基础C.城市社会是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群聚居,而农村社会是不同家族组合而成的共同体D.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特有的生活方式不同第4题:社会运行的趋势是( )。

A.社会的发展与进步B.社会的管理与控制C.社会的形成D.社会的需要第5题:按联合国的规定,凡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 )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 ( )以上,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5%,5%B.10%,6%C.10%,7%D.5%,8%第6题:城市性状态的主要特征是( )。

①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层各样的职业结构;②有高度的社会流动性;③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④人际接触上有较强的匿名性;⑤城市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⑥城市居民的道德行为呈现较大的差异,居民容忍意识较强;⑦直接对社会结构与人口构成有关的各种变量进行相关分析A.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④⑥⑦第7题:“社会控制”是由美国社会学家( )首次提出来的。

A.素罗金B.汤恩比C.罗斯D.摩尔根第8题: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最显著特征是( )。

A.人口与物质的高聚集性B.建筑物种类的复杂多样C.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D.人际关系的高度网络化第9题:从国外特别是美国等规划实践来看,真正有成效的公众参与是( )。

A.个人层次的参与B.个人与单位共同参与C.社区组织的居民代表的参与D.单位参与第10题:城市居住社区的概念区别于城市居住区概念的最主要地方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城市产生的原因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1.是否有超凡于氏族村落之上的权利组织形式和纪念性的仪典中心存在,即城市首先是一个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2.是否有大大超过村落文化的创造力和创造物,比如金字塔、超大型墓葬、大型水利工程、巨大的城墙等。

3.是否存在的明确的劳动分工,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明显的社会等级或阶级。

4.文字发明。

城市产生的原因:定居生活方式的出现(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宗教仪式中心的形成;人口聚集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最早的城市所以发源于这些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而大河流域是最适合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的地方。

农业文明必然导致固定的村庄出现,而村庄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超越村庄的组织形式和聚合中心的出现,则最终导致城市的产生。

2.古代东西方城市的差异文化宗教的差异,导致城市布局的不同与希腊城邦和罗马城布局不同,中国城市中心既不是神社,也不是神人共居的综合性广场,而是由宫殿和宗庙构成。

因为王权神化是从国家产生到汉王朝最终形成的一种独特政治理论。

它既不同于希腊的一城奉一神的多神宗教,也不同于罗马最终统一于一神的基督国教。

在中国,最高的神莫过于天,王权受命于天,是上帝之子,即天子。

“王者,天之所予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也;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所以,中国城市没有出现人神共治的局面,却出现尊崇祖先,祖庙与王宫同为城市中心的基本格局。

中国古代都城以王宫和祖庙为中心,并非指城市位置上的中心,而是指其权力上的中心。

3.西方:自治城市与新兴资产阶级西欧中世纪的头几个世纪里(公元5世纪---公元10世纪),由于战争导致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全面后退,城市出现了一个衰落时期。

公元10世纪以后,城市开始重建,它们大多是由从封建庄园中逃出来的手工业者,聚集在一些交通方便的地方或城堡周围,形成了一批新的城市。

4.中国:中央集权的帝制 和 城市的管理都市规模扩大、朝向固定、规划形制制度化都城坐北朝南、北面皇城连接南面郭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三重城墙。

由封闭的坊、市制走向开放,出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城市治安组织及行会组织的独特性商代及西周于国都附近设置别都,屯以重兵。

秦汉时仍常有驻屯卫军制度,并设有专门负责警卫都城的官职和军队,监管城市治安。

隋唐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制度。

如:掌管皇城警卫治安的宫菀使,掌管郭城坊外治安的左右街使,掌管坊里内居民治安的左右巡使,以及坊内每五户居民相互联环保的团保等多层次的社会治安网络。

中国在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中华帝国经历了鼎盛时期商业经济的发达,但使具有独立意识的商人阶层消失在官商一体、重农抑商的一系列措施之中。

商业发展所受到抑制,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农业农业生产力陷于周而复始的小生产的循环之中。

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也陷入同一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中。

城市形制自北宋以后,也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历史仿佛凝固了。

这些最终导致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和任人宰割。

5.郊区化、城市团化、花园城市与特大城市工业城市带来的城市环境恶化,迫使许多有钱人首先从城市里逃离出来,开辟郊区带,这正是城市社会学兴起的时期。

原因:一方面,城市的传染病、污染和拥挤把城市人往外赶,另一方面,郊区与自然相结合的社区却吸引着人们,郊区化成为一种趋势。

结果:公路和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则使郊区发展无一定形状,人称:无定形的城市分泌物。

在郊区化的过程中,城市连同他的郊区和“分泌物”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产物——特大城市(Megalopolis )或叫城市连绵区。

郊区化运动也为人们改造城市环境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城市是一个混合的环境,应该多吸取乡村结构的长处,贴近自然,建筑不能太密,过境交通应与市内交通分开,应融合乡村组织长处,形成城市的基本社会细胞——邻里单位,要有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公园、公共场所等。

1898年霍华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花园城市的设想。

伊利尔 . 沙里宁(Eliel Saarinen)提出的有机分散理论1800年西方没有一座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1900年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有11座,伦敦人口达453.6万。

1930年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有27座,最大的是纽约。

经济主导地位——促使了这些大城市的形成6.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一租界与近代城市鸦片战争是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从1843年到1902年,西方列强在我国上海等十座重要的口岸城市设置了租界,从此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到新的时期。

外国租界的发展对租界所在城市的非租界区形成巨大的冲击。

强烈的反差,促使非租界区向租界区学习,对中国城市市政建设的近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的城市1911年,辛亥革命,半封建办殖民地的性质没有改变,封建军阀代替了清王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上海周围的杭州、苏州、常州、南通等城市都有一定发展1927年,蒋介石建立了南京政府,使南京也获得了相应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成为伪满洲国的政治、工业中心,这些城市都变成典型的殖民地城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沿海部分工业内迁,使西南、西北一些原先偏僻城市受到影响,如重庆、昆明等但中国城市进入到真正的发展时期,却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二新中国城市建设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恢复与快速上升阶段。

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第二阶段1958年---1965年,城市化“大跃进”阶段。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城市盲目扩大,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经先扩大后缩小;第三阶段1966年---1978年,城市化停滞和反城市化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第四阶段 1979年到现在,改革开放时期中西方城市的对比西方城市人最早对城市守护神的崇拜和中国都城统治者对祖先的祭奠之差异,这种最初的祭神与祭祖的差异,最终竟演化为西方以个人为单位、以法制为纽带的城市社会结构和中国以群体为单位、以人情所构成的关系网络(从家族文化演化而来的关系)为纽带的城市社会结构之差异。

政治权力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城市结构的差异。

中国:严谨的棋盘格式规划,城市坐北朝南,以皇城为中心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城市布局,皇城门前“左祖右社”,封闭的“坊”制和“市”制,多层次有组织的城市治安网络西方:城市的星形布局,以教堂、市议会厅和市场为中心的核心城市,以及迅速工业化带来的多中心城市集群。

7.城市的概念有哪些标准人口的标准;职业构成的标准;政治功能的标准;法定的标准;社会构成的标准;社会实体论。

8.城市社会学的形成城市社会学的创建,是伴随世界城市化迅猛发展而开始的。

没有工业革命引发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大量城市问题,也就没有城市社会学的产生。

城市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

人口集中论;生产方式论;生活方式论;协调发展论。

9.城市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城市社会学来源于社会学理论在城市区域的实验和验证。

两者在理论渊源、理论关注点或发展过程,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0.城市群、城市带、城市体系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带(Megalopolis)巨大的多中心的城市化体系,它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和很强的内部相互作用,其中的每个中心城市都是具有完整体系的城市。

城市体系(UrbanSystem)一个地区或国家内,一系列互相依存、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综合体。

11.芝加哥学派美国城市社会学一大学派。

1893年芝加哥大学设立社会学系并开展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后逐步形成。

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芝加哥学派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从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强调建筑艺术应反应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

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是1883年~1893年之间,它在建筑造型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芝加哥窗”,即整开间开大玻璃,以形成立面简洁的独特风格。

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

12.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同心圆理论:城市最总会形成以中心区高度聚集的形式,该中心成为城市的控制中心,也是地价最高的地方,围绕中心区会形成数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默 . 霍伊特认为:城市的发展不是循着同心圆的路线,而是由市中心沿着交通路线发展,呈放射状的扇形。

多核心理论乔塞 . 哈里斯和爱德华 . 厄尔曼认为:中心区往往不是一个圆圈形,而且城市商业中心可能是多个,其功能也是多样性的。

因此,城市的空间结构不是同心圆模型,而是多核心模型。

13.城市化城市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指非农业人口向城市大规模地聚集;二,指大规模聚集于城市的人口,以怎样的方式有效的组织起来。

这正是城市社会学的两个重要研究领域:城市化与社区。

14.城市化发展过程城市化是一个过程:第一,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的一种适应社会变革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第三,城市化自身是一个很不确定的进化过程城市化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城市化第一阶段是从农业文明时期到工业革命之前(大约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18世纪)。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推动力量是城市第三产业,由此主导的农业革命进一步为城市增长提供了可能性。

城市化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以后的工业化时期(大约从18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初)。

由于欧洲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和政治革命所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大机械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劳动,产品的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城市化第三阶段是以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为背景,城市第三产业在更高层次大发展的时期(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

15.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仍然落后于世界城市化水平2007年世界城市化率为49.4%,发达国家为74.4%,发展中国家为43.8%(除去最落后国家为46.5%),中国为44.9%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5.65%,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区域之间城市化发展不平衡1957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比例为1:1:0.4,城市人口比例为1:0.46:0.18。

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比例为1:0.9:0.4,城市人口比例为1:0.51:0.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