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句段讲义
记叙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课件(共42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象征
借意象挖 掘象征义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自夸着“地大物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例: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 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 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 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的城市。许多大都市 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 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
记叙文—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理解句子的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表层意思,又要 说出深层意思。 如果句子形象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要抓住 中心词,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双关意义,也可以找出它带 给读者的启迪。 (所谓哲理句就是指那些关爱生命、感悟人生、有关亲情、 友情、做人道理等的感悟。) 解题思路 : 句子的含义(主关键词,化含蓄为直白)+表达的感情(把 作者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偷梁换柱)
叶圣陶先生逝世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表炮声传来 不幸的消息,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表面: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 ” 深层:老年人(作者恰逢八十岁)对岁月逝去的伤感。
如何理解《社戏》最后一段鲁迅写到“我实在再没有吃 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表面:因为难忘平桥村的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喜爱让 鲁迅觉得豆很好吃,戏很好看。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 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 易被那些谣言困扰,情绪很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 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 愤怒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时已深秋,树叶在寒风中一片片坠落,如我失望而悲凉的心情。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 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我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 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然后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 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记叙文 理解一句话的含义语段阅读(2021-2022学年)

记叙文理解一句话的含义语段阅读1、理解句子含义,要联系上下文ﻫ对文中任何一个句子的理解,都应该是在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的联系中去分析认识的.如果把句子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抽出来,与文章的整体脱节,就句论句,就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也不能真正理解句子.例ﻫ《父亲不写信》(节选)ﻫ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
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
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
”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
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
"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ﻫ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
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
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问题:第4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ﻫ解题思路如果单由第5段来看,我们隐约能从“到底远了点”这句话看出父亲的担忧与不舍。
如果我们仅答出这一点,就流于肤浅了.溯回至第4段,我们发现父亲在极为拮据的生存状态中仍念念不忘儿子的学业,最后竟然卖掉了家里的毛驴替儿子交纳学费,父爱之深,可见一斑。
记叙文阅读之句段理解分析-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上海专用)

记叙文阅读之句段理解分析-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上海专用)(2023·上海青浦·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我的戏剧老师曲信先①把我从一个彻底的白丁..带上戏剧创作道路的,是我的老师曲信先。
而我认识他,纯属偶然;他能收我为学生,则纯属我侥幸。
②1972年我在上海热处理厂当工人,此生头一次动笔,利用十个月长病假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政策》,36万字——其实开始是想写短篇的。
我的文学启蒙老师茹志鹃看后鼓励我“可以走这条路”,但是说我不懂创作,36万字居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建议我找个地方学习一下写作。
正好我有个同学宋厚生从农场上调到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他告诉我文化宫正在招业余小戏创作训练班。
我说:我只想写小说。
他说:不是一样的?其实当时社会上也实在没有地方学习创作,我就有点勉强地去报名了。
③那时的曲老师也就三十岁,非常严肃,见了我只问:写过剧本吗?没有。
那你回去吧,我只收写过剧本的学生。
我写过小说,这里是前五章……拿回去,我不看小说。
④我转身要走,宋厚生把我拉住了,说:曲老师,你就帮他看看吧,这是我同班同学。
曲老师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勉强和不快:……那就搁那儿吧。
他甚至自己都不接我的稿子,从头到尾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我却想:我本来就不想写戏。
⑤过了一个星期,厂里传达室到车间里来叫我:电话。
拿起来一听,居然是曲老师。
他说:宗福先我收下你了,我看了你的小说,你的语言特别好,写戏第一需要就是语言!你来吧!电话里的曲老师热情洋溢。
⑥我就这么戏剧性地、幸运地拐了个弯,入了戏剧创作学习之门。
然而我更幸运的是,遇到的是曲信先老师。
⑦记得这个业余训练班有二十多个学员,每周两个晚上上课,我们下班后从各自的工厂赶到文化宫。
上了一些戏剧的基本概念课以后,很快,曲老师就要求我们自己回去编一个小戏提纲,而且一个礼拜以后要交。
这可让我们抓瞎了!一周后大家交上来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曲老师也不急也不气也不笑话,一个一个帮你们分析,这个好在哪儿,这个毛病出在哪儿,这个荒唐在哪儿……他用这种方式慢慢告诉我们:什么是戏剧,什么是能够在舞台上演出来的戏剧剧本。
专题01记叙文阅读之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专题01: 记叙文阅读之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考点分析一、主要考点:记叙文阅读中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一直以来都是各省中考卷的常考题,考试概率高达百分之70以上,虽然在全卷中占分不大,但在阅读题中分值占很大一份子且易拿分,所以这一专题是一个拿分大题。
二、2019年各省中考此类考题〔※号是各省出现频率较多〕:※1.理解文中*划线句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结合上下文,从*角度分析以下句子表达效果?※4.请谈谈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5.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结合文章容,赏析划线句子。
7.请品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妙处。
三、综合以上各省关于记叙文阅读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出现的考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题型:〔一〕直接解含义题1.理解文中*划线句含义2.请谈谈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二〕以描写手法或修辞手法入手赏析题:1.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请简要分析选文*划线句的表达作用3.结合上下文,从*角度分析以下句子表达效果?4.结合文章容,赏析划线句子5.请品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妙处常考形式一、直接解含义题:此种题属于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此专题的最直接的题型,一般题目简单明了,指明答复句子的含义,且在题目下方给出句子,便于分析答题。
【分析思路】1.先找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提取出来2.再看句子中是否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3.在文中找出此划线句4.结合句子所处位置,联系上下文,具体知道此句是写了什么,怎么样,蕴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5.整合答案。
【答题模板】由分析直接点明此句深层含义。
【真题分析】〔2019年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原题〕小铁锤中杰"呯!〞随着儿子猛烈的关上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啊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
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
有一次儿子眼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ppt

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 一看就觉得是他爸,总想偷走它。今 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 画,偏巧我回来了…… 2014广东
从描绘视点赏析划横线的语句。 不料,儿子在一次给剧院装台的义务
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
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 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 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 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澜,在这磨难的父亲胸 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1、请从描写的角度品评下列语句: 她戴着顶白色的遮阳帽,两只羊角辫儿在
脑后活泼地舞蹈着。她一门心思地玩着手机, 玩到开心处,一对酒窝在红扑扑的腮上“动荡” 起来,真是可爱。
运用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小姑娘的活泼可爱的性格,表达了作 者对小姑娘由衷的喜爱之情。
增强语势,激烈地表达 (4) 排比:了……之情。
(5)
对偶:两两对称,句式规整,音
韵调和。
(6) 反复:激烈抒发,杰出着重
了……,赋有感染力。
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留
(7) 设问:意和考虑,设置悬念,引
出下文。
(8) 反问:加了强……口之气情,。激烈地表达
注:有必要结合相关语句剖析
1、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住了一半,老远躲在树缝 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②我逛了好几条街,总算买到心仪的毛衣, 水绿色的,款式别致,配上薄呢长裙,走在 街上,心是轻盈的,那种感觉很好。高大的 梧桐树下,黄色叶子飘飘柔柔落下,阳光透 过树叶间隙,地面一片斑驳迷离。
景象描绘或环境描绘,经过写梧 桐树、黄叶子、阳光等景象烘托“我” 买到心仪的毛衣后愉快高兴的心境。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段落(语句)的作用讲解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段落(语句)的作用讲解一、知识点讲解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经典范例】野菊花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
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几番秋雨秋风秋霜。
山野早已敛去了辽阔的绿色,只把灰脊露在人间;紫燕和鸿雁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儿和羊儿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与进取,举起了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
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
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上。
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
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
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
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
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
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这是一种怎样的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
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问题:说说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赏析句子题型专题讲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赏析句子题型专题讲解一、从修辞的角度入手。
1、修辞手法 + 内容 + 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1)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拟人:将……人格化,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夸张:突出某某事物的……特征,加强了……感情。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要表达的感情。
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反复:增强语气,加强节奏感,强调突出……的内容、感情。
(6)对偶: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7)设问: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8)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加文章情感的表达。
3、例子:(1)我们知道,优美的文章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无病呻吟,它是积极的修辞,是人性的闪光。
朱自清在《春》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春之图画。
有人说,写景状物的过程就是修辞运用的过程,我很赞同这句话。
一篇优美的《春》,就是作者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式所连缀而成的。
简要分析朱自清《春》里优美句子的表达效果:①(3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08记叙文阅读:句段作用

记叙文阅读:句段作用【知识解说】【例题精讲】作文课王明新①今天上作文课,老师说,我先读两篇同学的作文,这两篇作文是我们上一堂作文课布置的作业,作文的题目是《灯光》。
在读这两篇作文之前,我已经征得了这两位同学的同意。
谢谢他们。
②我先读王枣花同学的作文。
③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王枣花身上。
王枣花是大半年前插班进来的,同学们只知道王枣花是从农村来的,她的父母在这个石油小城里打工,干什么活却不知道。
坐在后排的王枣花低着头,一只手不停地揉搓着胸前的纽扣。
④我的父母都是残疾人,老师开始读王枣花的作文,因此他们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他们只能靠捡废品卖钱。
下午放学后,做完作业我也帮父母去捡废品。
爸爸虽然只有一条腿,但三轮车却骑得很好,载着我和妈妈一路飞驰。
冷风掠过面颊,落叶在车轮下旋转。
那时候城市里的灯光已经亮了,家家户户都吃完了饭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
我和爸爸妈妈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只垃圾箱到另一只垃圾箱。
我们先把垃圾箱里的纸箱、木板、废铁丝捡出来,再把城里人装垃圾的塑料袋一个个解开,把里面的矿泉水瓶、饮料瓶、易拉罐、装牛奶的纸盒和废纸捡出来,分别装进蛇皮袋中,然后重新把垃圾装好,把垃圾箱周围打扫干净。
城市的夜晚很明亮,但几乎所有的灯光都不是为捡废品的人而亮的,因此妈妈只好准备了一只手电筒,为了节省电池手电筒的光常常很弱,我们只能在手电筒很弱的灯光中捡废品。
只有一个地方除外,这个地方有几个很大的垃圾箱,我们每天都能在这里得到不小的收获。
这几个垃圾箱在一个叫做“阳光花园”的小区里,本来那里离路灯很远,应该很黑,但是离垃圾箱不远的一栋楼房的三楼阳台上总是亮着一盏灯,那盏灯好像是专门为我们而亮的,我知道这当然不是。
因为我们与那户人家素不相识,他们也不知道我们天天来这里捡废品,虽然城市很大人很多,但是谁会去注意捡废品的人呢?就是知道他们也不会为一家捡废品的贫穷外乡人照明。
这很自然。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感谢他们,每次捡完废品离开那里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都会抬起头来看看那户人家,然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理解句段作用【目标解说】一般来说,文章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句子组成段,再由一个一个的段落组成整篇文章。
它总是要一句一句、一层一层地有步骤有条理地表达意思。
理解句段作用,就是从文章整体出发,把握一些重要的句子在内容表达及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把握一些段落在表达中心、安排结构、抒发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正确地理解句段作用,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可以提高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方法探究】句子的作用,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分析:①从内容上分析:在不同的文体中,对句子的作用理解应各有侧重,在记叙文中,主要表现为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议论文中,常表现为揭示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大多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②从结构上分析:句子在文章的不同位置,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文章开头的,有起总提作用;在文章中间的,有承上启下、标志思路的作用;在文章结尾的,有总结作用。
③从表达效果上分析:在某些文学色彩浓厚的文章中,有些句子还有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要想充分理解句子的作用,还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种句子的分析。
一是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二是中心句和点睛句。
三是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四是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五是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六是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
理解段落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每个段落表达一定意义。
段落总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我们要联系中心思想思考。
二是联系文章结构思考。
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构思,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首尾呼应,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严谨等。
三是联系文章的感情抒发来思考。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情,往往有意安排一定的段落,或议论或抒情。
当然,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就某一段落而言,其作用往往是综合的,我们在理解时要全面综合地分析。
下面我们继续借一些具体实例领会理解句段作用的要点。
示例一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棋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
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
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
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
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
他会做各种灯。
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
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刻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
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
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及格,就行了。
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
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
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
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给我去伴奏。
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
我17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
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
他喝酒,也给我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给我点上火。
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
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
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到张家口农村劳动,那时儿子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
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回信。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
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
我的老伴告诉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线’。
”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
了解,但不干涉。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
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第7段中两次写到“没大没小”,第一处的意思是:,第二处的意思是:。
△第8段主要用了的表达方式,从全文看,它的作用是什么?△从文章选材的角度看,第4段中画线部分似乎有损父亲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呢?方法提炼:第一题理解词句的含义,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及语言中所含的感情色彩来思考:前者指“不分辈分,无教养”的意思,语含贬责;后者指“平等民主”的意思,语含赞同。
第二题理解句子作用,要结合文章中心,看句子本身在表达中心上所起的作用,答案为:进行议论,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第三题要理解语段的作用,从文章整体来看,作者写这一段反映了父子间平等民主的关系,正体现了“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一中心。
示例二千金一诺真爱的方式有许多种,实现诺言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8岁时,我上小学三年级,我的姐姐当时正读初中,她是个很美的姑娘,亲友们因此很宠爱她。
春节前,从广州出差回来的姑姑送给她一件样式别致颜色粉红的上衣作为新年礼物。
在我饱含羡慕甚至是嫉妒的目光中,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急切地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可是就在腊月29那天,邻居大哥的女朋友第一次上门做客,仓促之下伯父伯母没有准备好给她的礼物。
正在他们手足无措之际,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姐姐的新衣服送了过去,于是促成了一桩美满的婚事。
晚上,伯父来到我家,连连称谢并送来了买衣服的钱,父亲执意不收。
送走了伯父,他喝住了正幸灾乐祸挖苦姐姐的我,然后安慰姐姐并答应新年那天一定让她穿上新衣服。
姐姐不理睬父亲,躲在母亲怀里委屈地哭个不停。
那时候,爸爸妈妈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足100元钱,家中的经济一点儿也不宽裕,而且在我们居住的偏僻小城里根本买不到那样漂亮的衣服。
所以姐姐以为重新拥有那片粉红色只不过是个奢望罢了。
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父亲一大早就拿着家里仅有的30元钱去赶进北京的长途汽车,西单、东单、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他跑遍城内大大小小的商店、商场,最后终于买到了和姑姑送的样式颜色都一样的上衣。
在黄昏的暮色中,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把衣服放到满脸惊诧的姐姐手上,没有说一句话。
看着母亲给父亲清洗包扎挤车时碰破的手臂,我问:“爸,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买衣服?”父亲轻轻抚摩着我的头,淡淡地说了一句:“让姐姐过个愉快的新年呀。
”泪水渐渐遮住了我的视线,一种深厚无比的爱意沿着父亲的手指抵达我幼小心灵的最深处。
△开头一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文章如果没有第5段也说得过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一段呢?△说明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1)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姐姐的新衣服送了过去。
(2)西单、东单、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他跑遍城内大大小小的商店、商场。
方法提炼:第一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结合全文内容和中心可看出这一句话概说了下文所记叙的内容,也突现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题理解文中段的表达作用,先看这一段的内容:写家境不宽裕,住地偏远;再联系下文来看,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父亲竟然买到了,这一段就对父亲的遵守诺言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第三题对句子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要抓住人物形象这一要点,第(1)句从“毫不犹豫”可以看出父亲对邻居大哥的热心关照,体现了父亲的热心肠;第(2)句从罗列的地名可以看出父亲为买衣服不辞劳苦地跑了许多地方,更突现了父亲对子女的爱意。
【实践训练】(一)野草夏衍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地说,是金刚。
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
一粒种子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生物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办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成功。
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以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
植物种子的力量如此之大。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
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瓦砾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长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
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
一粒种子力量如此之大。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
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
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能屈能伸的力,有,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叹气。
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
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
l.在文中空格处填上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韧性刚性 B.韧性弹性C.弹性韧性 D.弹性韧性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句中加点的“特殊”如何理解?(2)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文中讲了两个故事,先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再说说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第一个故事:概括:作用:第二个故事:概括:作用:(一)1.C 2.(1)指常人不容易理解种子力量大这种说法 (2)承上启下3.第一个故事,人们对于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众说纷纭;引出话题,种子的气力最大第二个故事:有人用实验证实种子的气力最大;进一步证实种子的气力是最大的,为论证观点提供论据(二)骆驼流泪那是在大西北生活的日子,一次我们要到远方去进行作业,全队的人一起出发要穿过大戈壁。
没有汽车,没有道路,把我们送到那里的只有几十峰骆驼。
于是,就在一个阴晦的日子,一队长长的骆驼,无声无息地走进了荒漠。
没有一株树木,也没有一簇野草,整整走了一天,也没有见到一个人影,就这样默默地走着。
我们吃在驼背上,喝在驼背上,摆摆晃晃,我们还睡在驼背上。
走啊,走啊,从早晨走到了中午,又从中午走到了黄昏。
坐在骆驼背上的人们已经疲惫不堪了,而只有骆驼还在一步一步地走着,没有一点躁动,没有一点厌倦,就是那样走着,默默地忍受着命运为它们安排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