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蓝天杯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沁园春 雪蓝天杯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蓝天杯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赣榆县海头初级中学仲崇良 222111[课题(学科和年级)]《沁园春雪》第一课时语文七年级[教材简解]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率部准备渡河东征。

在到达清涧袁家沟后,他亲赴黄河畔观察地形,目睹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于是挥毫泼墨绘出这壮丽的画卷。

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

那起伏的群山,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

这里有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

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

[目标预设]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理解关键词语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难点: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的,这是作者的立意所在,这点初中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依据这一理念,本设计试图通过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观赏画面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切身感受到壮丽山河之美,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

诗歌的理解在于朗读,常说“三分诗,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将诵读作为主线贯穿全过程采用初读、听读、分组朗诵、全班朗诵、个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的内涵,感受意境之美,体会作者的感情。

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

[设计思路]1.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悟读组合式”的方法组织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使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的目标。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念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表达技巧。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典型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表达技巧,分析诗人的情感。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5. 案例分析:分析诗中的典型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价值观念。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深入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2. 总结性评价: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朗读、背诵情况,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评价。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沁园春雪》。

2. 参考资料:关于诗歌背景的资料、意象分析的论文、诗歌鉴赏的相关书籍。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革命激情和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诗歌背景与作者情感的分析。

(3)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深刻的意境理解。

(2)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沁园春·雪》。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等。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雪》。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沁园春·雪》为例,讲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沁园春·雪》与其他诗歌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 能够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能够解释诗中的难词难句,理解诗文的整体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 通过对诗中英雄人物的赞美,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诗文难词难句的解释和整体意义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 诗中难词难句的理解和翻译。

2. 对诗中修辞手法的鉴赏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1. 课文《沁园春·雪》文本。

2. 相关注释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3.2 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窗帘关闭,灯光柔和,营造安静舒适的学习氛围。

2. 学生座位:按小组合作的方式安排座位。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雪的美。

2. 引导学生思考雪对自己的意义和感受。

4.2 朗读与背诵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4.3 文本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诗人的作文,培养表达能力。

5.2 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互相学习和进步。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英雄人物,了解他们的故事和贡献。

《沁园春·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沁园春·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沁园春·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2)通过学习《沁园春·雪》,达到对汉宋文学的初步了解,了解宋代的文学特点和辛弃疾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3)通过学习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了解沁园春的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理解与把握辛弃疾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又可启发自身的情感与思考;(2)通过学习,能够识别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提高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兴趣,抒发自身情感。

二、教学内容辛弃疾的《沁园春·雪》三、教学方法1. 课堂问答首先,利用课件介绍辛弃疾,包括生平事迹、艺术成就等等。

然后,针对课件所介绍的内容,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例如:“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他有什么的文学成就?”“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学习过他的作品?”等等。

2. 文学赏析2.1核心目标:以课堂讲授及配合手抄报解读,理解《沁园春·雪》的主旨思想,抒发个人感悟。

2.2教学方法:1. 教师要求学生先阅读全文,表明感受,探索思考,然后以梳理篇章主题、破解字句难度为导向,渐次进阶。

2. 教师可以逐句逐句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的思想和文化意涵。

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诗歌整体的感受,帮助学生感受到雪和春的强烈对比,神秘和静谧的反差,体验到雪童话般的光辉和高贵。

3. 在解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语言表述诗歌意义;并强调教育价值,及时阐发琢磨到的人生哲学。

4. 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想象,并要求撰写文本说明文中的隐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及其合理运用,来表达主题思想。

3. 朗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诵,可以提高他们的朗诵能力和语音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沁园春·雪》的意境和内涵。

四、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辛弃疾及生平和文学成就。

沁园春雪的教学设计范文三篇

沁园春雪的教学设计范文三篇

沁园春雪的教学设计范文三篇第一篇: 沁园春雪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胸怀、思想感情。

四、教学程序:1.导入:由毛***的嗜好导入。

板书课题。

教法、学法:激发好奇心,形成期待心理。

2.明确任务:学生归纳学习任务,教师帮助确定。

投影出示。

3.导学过程:A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2.学生边听边想。

(1)从气魄上,整首词给你怎样的印象?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词语。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雄伟的景物,最能反映北国风貌。

(2)内容。

将上下阕内容各用一个字概括。

板书:上阕物————江山下阕人————英雄江山和英雄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

(引)江山为何令英雄崇敬?面对大好河山,英雄是何姿态?师生分析:上阕绘雪景之娇,纵横千万里,下阕论古今英雄,上下五千年。

因此:(3)表达方式:上阕:描写下阕:议论抒情(3)讲解过渡句的作用教法、学法:教师范读,学生听、思考,教师放映宇航员拍摄的长城、山脉照片,精讲点拨,感知形象。

B.文章又如何描写?怎样议论?1.指名读上阕。

(1)毛***不仅会写诗作词,还会画画。

他大笔一挥,展示给我们几幅画面?明确:三幅。

一位同学读原句,另三名同学说说想到的画面。

提问:***是怎样用笔的?回答:先总写,再具体写,后小结。

先实写,后虚写。

板书体现。

女生齐读上阕。

教法、学乏:体味意境。

(2)质疑:“望”的位置在哪里?何以有这样的气魄?(3)你怎么看出后三句是虚写?从“望”到“看”,视觉上有变化吗?2.读下阕。

(1)诗人评说历史人物,贯穿一个“惜”字。

“惜”从何来?(2)谁是风流人物?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插入对毛***其人、时代背景的介绍。

男生齐读下阕。

出示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配乐,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师讲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 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中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

2. 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

1. 导入(5分钟)1.1 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歌创作。

1.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毛泽东的诗作,如《长征》、《浪淘沙·北戴河》等。

2. 自主学习(15分钟)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2.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背景知识。

3. 课堂讲解(20分钟)3.1 教师讲解诗的意象、象征意义、结构和韵律特点。

3.2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爱国情怀。

4. 互动环节(10分钟)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4.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结构和情感。

5.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沁园春雪》,并写一篇读后感。

6. 板书设计沁园春雪意象:雪花、江山、英雄、人民群众结构:起承转合情感:爱国情怀、壮志凌云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还需要考虑是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作业设计1. 背诵《沁园春·雪》。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雪》的读后感,内容应包括对诗中意象、结构和情感的理解。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诗中的修辞手法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次意境的解读。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北国雪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雪的美丽。

(2)问题引导:提问学生对雪的感受,引出诗人对雪的赞美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2)深入解读诗歌的深层次意境。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沁园春·雪》。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雪》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赣榆县海头初级中学仲崇良 222111[课题(学科和年级)]《沁园春雪》第一课时语文七年级[教材简解]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率部准备渡河东征。

在到达清涧袁家沟后,他亲赴黄河畔观察地形,目睹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于是挥毫泼墨绘出这壮丽的画卷。

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

那起伏的群山,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

这里有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

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

[目标预设]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理解关键词语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难点: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的,这是作者的立意所在,这点初中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依据这一理念,本设计试图通过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观赏画面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切身感受到壮丽山河之美,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

诗歌的理解在于朗读,常说“三分诗,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将诵读作为主线贯穿全过程采用初读、听读、分组朗诵、全班朗诵、个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的内涵,感受意境之美,体会作者的感情。

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

[设计思路]1.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悟读组合式”的方法组织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使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的目标。

2.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故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激情导入: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小学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诗篇《七律·长征》,今天我们就再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

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此词。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

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

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二、检查预习,走进文本: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①分(fèn)外妖娆(ráo)②逊(xùn)③成吉思汗(hán)④数(shǔ)风流人物⑤还看今朝(zhāo)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毛泽东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分组准备,推荐代表发言,上台展示。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鼓励学生选用更为精确的词句。

4.通过以上问题,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准备课堂交流。

我手写我心,写出疑惑,共同探讨,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更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随时生成的问题。

三、自由朗读,初读全文: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壮丽雪景, 颂祖国山河。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富有个性化地朗读。

教学中,还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阅读,在想像中指导朗读,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从而感受祖国山河之美,然后再通过读书把这一份感受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创造、表达、审美等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

】(课件展示图片)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未能通过你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学伊始就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调动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已有认识经验,让他们畅谈对美丽山河的感受,从而引发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四、观察画面,再读全文: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

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

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放片断2.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3.听范读4.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

(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表扬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发学生充分地展示其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五、组织学生,研讨探究: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带着美的感受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你觉得怎样能读出祖国山河之美,你就怎么读。

自由练习读诗歌。

【课堂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朗读,读出各自独特的体验。

多种形式的读,释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受喷涌而出,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在自由诵读中飞扬。

】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北国雪景图,板书“景”)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千米高的高原上)3.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长城、大河、山脉、高原)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不全是)(联想、想像)——虚实相依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像?(在雪中想像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雄才大略,战功赫赫…)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惜)(板书“惜”)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

(略、稍、只)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板书颂)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六、延伸拓展,收集名句:联系学过的古诗词中描绘雪景的句子并加以吟咏。

小组合作交流,推荐代表发言,老师指导归纳: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宋·王安石,《梅花》)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高适,《别董大》)8.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南宋·卢梅坡,《雪梅》)10.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七、我来创作,交流展示:课前已布置学生完成,课堂上选代表朗读自己的创作:沁园春新学校金秋十月,新校初建,震慑四方。

赏红砖绿瓦,金碧辉煌;弧形楼宇,环抱学子。

残阳西沉,红楼斜影,欲与名校比高低。

须寒冬,看银装素裹,格外清幽。

新校如此多娇,引远近学子尽折腰。

观文化教育,首屈一指;创新理念,独一无二;驰名老校,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寻明日之星,就在我校。

八、总结归纳,梳理巩固: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九、板书设计:沁园春雪毛泽东景:江山多娇(望)评: 古代帝王(惜)颂:人民大众(旨)十、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展开联想、想像,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从画面到文字,再从文字到画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想像为媒介,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现了对知识的综合。

】十一、课后反思: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

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

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

由于引导得当,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