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造林密度确定

合集下载

试论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的关系及其确定原则

试论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的关系及其确定原则

农技服务园林绿化·67·2017,34(20)试论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的关系及其确定原则霍连发(本溪市明山区林业局 ,辽宁 本溪 117000)[摘要]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森林保护的工作。

森林中林木的生长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造林的密度,影响比较大,所以要想了解林木的生长情况,就要对造林的密度进行充分的研究。

把林木以合适的密度种植,有利于林木更好地生长。

文章就造林密度和林木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造林密度;林木生长;影响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树木在改善环境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要想取得良好的造林效果,增加碳汇,就需要提高植树造林的科学水平。

在造林时,科学确定造林密度是保证林木能够很好生长的前提。

密度对林木的生长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造林之前要把林木的密度确定好。

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条件,一些自然的条件比如说阳光,水分等也不尽相同。

所以不同地区的植物密度和植物的环境也不一样。

这就要求在造林的时候,根据当地的条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具体确定造林的密度,不能完全参考别人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当地树木的生长。

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树木。

这样能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有利于树木的生长,也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树木的质量,提高产量,这样对于树木的生长也有很大的好处。

下面,对造林密度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加以分析。

1造林密度对林木高度的影响树木的生长高度和造林的密度关系不是很大,树木要在一个相对适宜的环境下生长,也就是需要合适的造林密度。

经过研究发现,树木能够生长的高度和树林的密度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大,可以不用考虑。

树木生长的高度和树木的产量,质量不一样。

树木的种类很多,不同树木的生长习性也不一样。

所以要根据不同树木的生长习性创建合适的环境。

树木生长环境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种是要有足够的阳光,另一种树木是喜欢阴凉环境。

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

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

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作者:卢建车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22期本文简要论述了确定合理造林密度的原则。

最适宜的造林密度,是随树种、立地条件、造林技术、培育目的等条件而变化的,还要弄清楚造林密度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具体关系,这就是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

在人工林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中,造林密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自始至终起作用的不论什么树种,在一定立地条件及一定的年龄阶段,都存在着一个最适密度范围,过密、过稀都不相宜。

要通过实验研究确定这一最适密度。

最适宜的造林密度,是随树种、立地条件、造林技术、培育目的等条件而变化的,还要弄清楚造林密度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具体关系,这就是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

1 造林密度的大小与树种的喜光性、速生性、树冠特征、干形特点、分枝特性及自然整枝能力等有关一般说来,喜光而速生的树种如:杨类、柳类刺槐、泡桐、椿、榆、沙枣等以及其他乔、灌木,可稀植;而喜阴、生长缓慢的树种可密植,如油松、侧柏、云杉、水曲柳、白蜡、栎类等。

干形通直,自然整枝良好的,可稀植,如杉木、檫树;反之,如部分像栎类树种及油松等宜密植。

树冠宽阔发达的毛白杨、银白杨、青杨、小叶杨、中槐、刺槐、榆、椿等稀植;而树冠狭窄的箭杆杨、新疆杨等可密植。

2 造林密度的大小应根据立地条件和经营要求而定立地条件好的,宜密植;反之,宜较稀。

立地条件好而培育大径材时宜稀植;立地条件差,只宜培育中、小径级材时宜较密。

如果两种立地条件,一个培育目的,则条件差的地方应较稀,或初植密度大些以促进林分及时郁闭增加林分稳定性,以后保持较大的间伐强度,促使林分迅速成长一定材种。

而且,采伐后单位面积保留株数也应少于立地条件好的林分。

在高纬度、高海拔区,温度低、生长期短、立地条件差时可稍密些。

在根茎性、根蘖性杂草竞争激烈的地方,更应密植以加速幼林郁闭,压抑杂草生长土壤干旱、瘠薄的沙地、草原山坡等林地上,干旱程度不太严重时也可初植密度稍大,可提早郁闭,压抑杂草,减少地表蒸发,以利保持水土。

造林密度确定与种植点配置

造林密度确定与种植点配置

第七章造林密度确定与种植点配置一、造林密度的意义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也叫初植密度经营密度: 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单位面积上立木的数量,也常用立木断面积等的百分比来表示。

林分密度的基本形式•株数密度;林分平均直径导算的密度;树冠投影面积导算的密度;树冠竞争因子导算的密度;以树木面积比导算的密度;以树冠表面积导算的密度;以林木间距导算的密度;以平均树高导算的密度。

密度的意义:造林密度与林分形成的速度延续影响到林分的生长、发育、稳定性、林分的产量、质量和生态效益、造林成本、种苗量、整地工程量、后期抚育管理工作量和资金投入有关系。

研究造林密度的意义在于:–充分了解各种密度所形成的群体,以及该群体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使林分整体在发育过程中在人为措施控制之下始终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

–这种合理的群体结构使各个个体有充分的发育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空间,又使群体影响环境、协调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林分高生产力、高稳定性、高生态效益的目的。

二、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密度与造林成活率无关,具有群状配置时有影响,在立地条件差而成活率较低时可适当增加造林密度,但是不能滥用。

1、密度对郁闭的影响•造林密度大,郁闭早,反之则晚。

•郁闭的早晚与树种、立地、经营条件有关。

•郁闭早,可以减缓杂草与林木的竞争,但是郁闭过早,会引起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造成林木后期生长不良(树冠发育受阻),速生的阳性树种表现得更为突出。

•极端干旱条件下,不能要求树冠早郁闭,只考虑根系郁闭或林木个体的水分营养面积。

2、密度对干、枝、叶量的影响•密度增加,叶量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数量后叶量几乎保持不变。

•如果始终保持密度不变,随林龄增加,林分的总叶量也不变,单株的叶量也不变,会影响到林木的直径和材积生长•林分密度越大,地上部分的总生产量中,枝条所占的比例越小,干材所占比例越小,径级也越小。

如何确定人工林林分密度

如何确定人工林林分密度

如何确定人工林林分密度二、在生产实践中如何确定人工林林分的密度?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1)林分密度和经营目的的关系①、用材林:a)、大径材:造林密度宜小一些;b)、小径材:造林密度宜大一些;c)、速生培育:造林密度宜小一些;②、水土保持林:充分利用造林地上的天然植被资源,适当降低水土保持乔木层的造林密度,有利于林地迅速形成乔――灌――草的林木结构,更好发挥水土保持效益;③、防风固沙林:选择合适的树冠较大的灌木树种,即使造林密度小,也能迅速覆盖林地;④、农田防护林:要使密度和配置与所需透光系数相适应;⑤、经济林:要有利于主要利用部位或器官的生产(与经济林结合,适当阐述);⑥、薪炭林:一般都采用密植,争取早期充分利用空间,但应以在收获期不因过密而压抑群体产量为限;(2)林分密度与造林树种的关系①、喜光而速生要稀植,如杨、落叶松;②、耐荫,初期生长慢要稀植,如云杉、侧柏;③、干形通直而自然整枝良好要稀植,如杉木、擦树;(④、干形易弯曲,自然整枝不良要密植,如马尾松、部分栎类;⑤、树冠狭窄且根系紧凑要密植,如箭杆杨、冲天柏;(3)林分密度与立地条件的关系, 传统林学认为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密度应大些,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则稀。

但从经营要求来看,则经常恰恰相反,立地条件好而宜于培育大径阶材的宜稀,立地条件差而只能育中小径阶材的宜稍密。

(4)林分密度与培育技术措施的关系,培育技术越稀植,越集约,林木就越速生,就越没必要密植。

(5)林分密度与经济因素的关系,选择合理密度时应根据以上各个方面计算投入产出比,选择投入产出比最合理的造林密度。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确定造林密度总原则应为:一定树种在一定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条件下,根据经营目的,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造林密度,即为应采用的合理造林密度,这个密度应当在由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所控制的合理密度范围之内,而其具体取值又应当以能取得效益来测算。

第七章 造林密度确定

第七章 造林密度确定
• 在林分充分郁闭以前,林分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 而增加,立木的数量起主导作用。
• 在林分充分郁闭以后,林分的产量不因密度的增 加而产生明显的差异。
• 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单株材积、立木数量二 者达到平衡,到成熟林阶段时,不同密度林分的 产量非常接近,蓄积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 再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这个量主要取决于树种、 立地、栽培管理技术。即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
• 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较为复杂,研究结 论不太一致。
• “ 有越密越高的趋势”,英国学者。 • “ 低密度的林分具有较高的高生长”,
丹麦学者。 • “ 在一定的、较稀的密度范围内,由稀
到密,促进高生长,在过密的情况下, 增加密度,抑制高生长”,苏联学者。
密 度 对 高 生 长 与 径 生 长 的 影 响
其他 6.22%
灌木林地 3.82%
苗圃地 0.31% 未成造
1.12%
疏林地 0.97%
• 全省林业用 地面积5097万
亩。其中森林 面积3217万亩; 灌木林地195 万亩;疏林地 50万亩;未成 造57万亩;苗 圃16万亩;宜 林地1563万亩。
林业用地结构图
全省有林地面积由1949年的450万亩,增加 到2000年的3412万亩。
66.9 山东
有林地占林业用地的比例(%)与全国对比
各林种面积: 防护林:1521万亩; 特用林:19万亩; 用材林:293万亩; 薪炭林:5万亩; 经济林:1574万亩。
50
46.13%
44.57%
40
30
20
10
0 经济林
防护林
8.58%
0.57%
0.15%
用材林

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

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

2018 年第 11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84科研◎林业科学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卢建车本文简要论述了确定合理造林密度的原则。

最适宜的造林密度,是随树种、立地条件、造林技术、培育目的等条件而变化的,还要弄清楚造林密度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具体关系,这就是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

在人工林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中,造林密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自始至终起作用的不论什么树种,在一定立地条件及一定的年龄阶段,都存在着一个最适密度范围,过密、过稀都不相宜。

要通过实验研究确定这一最适密度。

最适宜的造林密度,是随树种、立地条件、造林技术、培育目的等条件而变化的,还要弄清楚造林密度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具体关系,这就是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

1 造林密度的大小与树种的喜光性、速生性、树冠特征、干形特点、分枝特性及自然整枝能力等有关一般说来,喜光而速生的树种如:杨类、柳类刺槐、泡桐、椿、榆、沙枣等以及其他乔、灌木,可稀植;而喜阴、生长缓慢的树种可密植,如油松、侧柏、云杉、水曲柳、白蜡、栎类等。

干形通直,自然整枝良好的,可稀植,如杉木、檫树;反之,如部分像栎类树种及油松等宜密植。

树冠宽阔发达的毛白杨、银白杨、青杨、小叶杨、中槐、刺槐、榆、椿等稀植;而树冠狭窄的箭杆杨、新疆杨等可密植。

2 造林密度的大小应根据立地条件和经营要求而定立地条件好的,宜密植;反之,宜较稀。

立地条件好而培育大径材时宜稀植;立地条件差,只宜培育中、小径级材时宜较密。

如果两种立地条件,一个培育目的,则条件差的地方应较稀,或初植密度大些以促进林分及时郁闭增加林分稳定性,以后保持较大的间伐强度,促使林分迅速成长一定材种。

而且,采伐后单位面积保留株数也应少于立地条件好的林分。

在高纬度、高海拔区,温度低、生长期短、立地条件差时可稍密些。

在根茎性、根蘖性杂草竞争激烈的地方,更应密植以加速幼林郁闭,压抑杂草生长土壤干旱、瘠薄的沙地、草原山坡等林地上,干旱程度不太严重时也可初植密度稍大,可提早郁闭,压抑杂草,减少地表蒸发,以利保持水土。

怎样确定合理的造林初值密度

怎样确定合理的造林初值密度

怎样确定合理的造林初值密度
发表时间:2009-09-28T16:15:40.530Z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辛建芝邢玉东[导读]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种植点的数量,也称初值密度。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种植点的数量,也称初值密度。

它直接影响着林木的生长过程和林产品的产量、质量、并且关系到林分的稳定程度、寿命长短及其防护效益的大小。

造林初值密度,应以林木能够迅速郁闭幼林生长良好为标准。

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要考虑下列因素:
一、经营目的林种不同,对造林密度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防护林、薪炭林的造林密度大于用材林,用材林因培育的林种不同,造林密度也不同,如培育小径材的造林密度应大于培育大径材的造林密度。

二、树种特征一般速生树种、阳性树种,都要求较小的造林密度;而生长缓慢的树种、阴性树种,则造林密度应稍大一些;直干性强、整枝性能良好或树冠宽大的树种,可以适当稀植;相反,直干性差、侧枝粗壮或树冠较窄的树种,应适当密植。

三、立地条件在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湿润,有利于林木生长的条件下,可适当稀植;相反,气候寒冷,生长期短,土壤比较干旱瘠薄,则应适当密植,但在过分贫瘠干旱的土壤上造林,为了维持水分平衡,还应稀植。

此外,确定造林密度,还要考虑,造林技术水平,积极条件,交通条件以及机械化作业等方面的问题。

(作者单位:162404黑龙江省泰来县和平镇农村经济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

5.3.2.2 树种选择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防护效益较大适宜的乡土树种,引进树种必须检疫。

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发挥林地的生产力和森林的生态效益。

根据生态公益林和树种生物学特性的需求及造林地立地条件等因素选择造林树种,将适宜性强、生长快,生态经济效益最大的树种列为主要造林树种。

提倡营造混交林,按照山地的不同部位和土壤情况,分别营造适生树种的小片纯林;平原地区按土壤和地形划分地带,选择适生树种,分段分片栽植。

水土保持林的适宜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鱼鳞云杉、杨树、柳树、白桦、蒙古栎、紫椴、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榆树等;水源涵养林的适宜树种有红松、樟子松、红皮云杉、鱼鳞云杉、蒙古栎、榆树、柳树、杨树、椴树、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色木等,护路林的适宜树种有樟子松、红皮云杉、杨树、柳树、白桦等;护堤护岸林的适宜树种有杨树、柳树、樟子松、红皮云杉、落叶松等;国防林的适宜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白桦、柳树、杨树、蒙古栎等;经济林的适宜树种有红松、梨、李子、海棠果、沙棘、黑加仑、大果无刺沙棘等。

5.3.2.3 整地春季造林在前一年秋季细致整地,未经整地,不得造林。

15度以上的山坡为防止水土流失,全面整地不能连片集中,应适当保留山顶、山腰、山脚部位的植被,采用带状水平整地法;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山坡和易引起风蚀的沙地,应进行局部带状和块状整地;水土流失地区应因地制宜地修筑反坡梯田、水平阶、鱼鳞坑和水平沟等水土保持法整地。

5.3.2.4 苗木选择采用良种壮苗,选用长势旺、发育良好、根茎粗壮、顶芽饱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苗木造林。

苗木出圃前,必须进行检疫。

从起苗、包装、运输,直到植苗的全部过程中必须采取保湿措施。

大力提倡采用容器苗造林,提高退耕还林成活率。

5.3.2.5 造林密度主要树种造林密度即每亩造林株数如下:落叶松 133—167 杨树 40 —107 柳树 40 —73樟子松 67 —120 红松 147—200 李子 30 — 83黄波萝 147—220 沙棘 110—220 黑加仑 110—220水曲柳 147—220 紫椴 133—167 胡桃楸 147—220蒙古栎 100—133 桦树 107—147 梨 30 — 83红皮云杉 147—2205.3.2.6 幼林抚育落叶松和阔叶树幼林抚育年限为3年,抚育次数分别为2、2、1次;针叶树樟子松抚育年限为4年,抚育次数分别为2、2、1、1次;红松、红皮云杉抚育年限为5年,抚育次数分别为2、2、2、1、1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对树冠生长发育的影响
• 密度对树冠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 密度越大,平均冠幅越小。 • 密度较高的林分冠幅生长较早衰。 • 各种不同密度林分的平均冠幅到一定年
龄后,各自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再 有太大的变化。
N=10000/(CWS)
实行农林“两地”分离,统一划定林业用地
农田林网 农林间作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 1
• 高生长对密度的反映与树种的喜光性、 分枝特性、顶端优势有关。
• 较耐阴的树种、侧枝粗壮、顶端优势弱 的树种,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随密度 的增加有促进高生长的作用。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 1
• 高生长对密度的反映与树种的喜光性、 分枝特性、顶端优势有关。
• 较耐阴的树种、侧枝粗壮、顶端优势弱 的树种,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随密度 的增加有促进高生长的作用。
– 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任何密度范围内的林分,其生 物产量最终是一定的。
收获密度效果
密度对干、枝、叶量的影响
• 密度增加,叶量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数 量后叶量几乎保持不变。
• 如果始终保持密度不变,随林龄增加, 林分的总叶量也不变,单株的叶量也不 变,会影响到林木的直径和材积生长
• 林分密度越大,地上部分的总生产量中, 枝条所占的比例越小,干材所占比例越 小,径级也越小。兼顾用材时要考虑工 艺成熟时的材种规格。
理论值m2 1.85 2.26 2.67 3.10 3.53 3.98 4.44 4.91 5.40 5.90 6.42 6.95 7.49 8.06 8.64 9.25
密度指标(株/hm2) 5400 4425 3750 3226 2805 2513 2250 2037 1845 1695 1560 1439 1335 1241 1155 1081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由1962年的2448万 亩增加到2000年的5097万亩。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448
2905
3071
4173
5097
1962年 1974年 1985年 1991年 2000年
林业用地面积(万亩)变化图
林业用地
宜林地 30.67%
森林 63.11%
人均活立木蓄积0.862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的10%, 是世界人均的1.2%。
80 72 60
40 20
0 世界
22.99
9.048
10.63 15.06
0.862
全国 山东 日本 韩国 越南
人均蓄积(立方米)对比图
二、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 对造林成活的影响 2. 对郁闭的影响 3. 对干、枝、叶量的影响 4. 对树冠生长发育的影响 5. 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6. 对高生长的影响 7. 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8. 对材积生长的影响 9. 对生物量的影响 10. 对干形、材质的影响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982
2104
2770
3412
1110 450
1949年 1962年 1974年 1985年 1991年 2000年
有林地面积(万亩)变化图
有林地占林业用地面积66.9%,比全国高6.5个百分点。
70
65
60.4
60
55 全国
66.9 山东
有林地占林业用地的比例(%)与全国对比
各林种面积: 防护林:1521万亩; 特用林:19万亩; 用材林:293万亩; 薪炭林:5万亩; 经济林:1574万亩。
50
46.13%
44.57%
40
30
20
10
0 经济林
防护林
8.58%
0.57%
0.15%
用材林
特用林
薪炭林
全省林种构成比例图
• 极端干旱条件下,不能要求树冠早郁闭, 只考虑根系郁闭或林木个体的水分营养面 积。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抓产业、促生态 , 生态、产业两手抓,两大体系协调发 展,三大效益同步提高的工作思路,以实 现平原地区林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 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工程化管理和 系列化服务,积极推进平原林业的体制创 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工作创新。走 出了一条符合山东实际的加快平原林业发 展的新路子,平原绿化进入了一个持续快 速发展的新阶段。
最大密度线
• 实践中林分的密度不可能无限增加,随 密度增加必然导致竞争产生自然稀疏调 节林分密度。
• 各阶段的最大密度和这个密度相适应的 单株材积关系:
V≒KN-3/2 即二分之三法则、自然稀疏线
最大密度线
密度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 一般在幼林阶段,干、枝、叶等的干物质产量随密度 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密度以后就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上。
其他 6.22%
灌木林地 3.82%
苗圃地 0.31% 未成造
1.12%
疏林地 0.97%
• 全省林业用 地面积5097万
亩。其中森林 面积3217万亩; 灌木林地195 万亩;疏林地 50万亩;未成 造57万亩;苗 圃16万亩;宜 林地1563万亩。
林业用地结构图
全省有林地面积由1949年的450万亩,增加 到2000年的3412万亩。
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
• 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较为复杂,研究结 论不太一致。
• “ 有越密越高的趋势”,英国学者。 • “ 低密度的林分具有较高的高生长”,
丹麦学者。 • “ 在一定的、较稀的密度范围内,由稀
到密,促进高生长,在过密的情况下, 增加密度,抑制高生长”,苏联学者。
密 度 对 高 生 长 与 径 生 长 的 影 响
• 在林分充分郁闭以前,林分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 而增加,立木的数量起主导作用。
• 在林分充分郁闭以后,林分的产量不因密度的增 加而产生明显的差异。
• 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单株材积、立木数量二 者达到平衡,到成熟林阶段时,不同密度林分的 产量非常接近,蓄积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 再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这个量主要取决于树种、 立地、栽培管理技术。即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 2
• 不同立地条件,特别是不同的土壤水分 条件,可能使林木对密度有不同的反映。
• 过稀时杂草的竞争作用使树木生长受阻, 过密时树木之间对水分的竞争使树木生 长受阻。
• 在湿润的地方密度对高生长作用不甚明 显。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 3
• 密度对高生长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林木所 处的密度范围。
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 在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 径生长越小。
• 密度对胸径的作用随林龄而增加。 • 密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与林木个体的营
养面积有关,与冠幅、叶量的影响相一 致。
CaD-b logN=a-blogD a、b-参数 N-单位面积株数 D-林分平均直径 他研究了14 个树种之后,得到 logN=-1.605logD+K K-因树种而变的常数
营养面积(m2) 2.66
密度(株/hm2) 按营养面积要求
3759
3.05
3278
3.53
2833
4.01
2494
4.56
2193
5.13
1949
5.77
1733
杉木各径阶林木树冠面积和密度指标
径阶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实测值m2 1.91 2.21 2.39 3.31 3.63 4.31 4.50 4.94 5.45 6.18 6.33 6.81 7.71 7.98 8.16 8.63
密度对材积生长的影响
• 单株材积
V=(π/4)D2Hf
V-单株材积 D-直径 H-树高 f-形数
• 单株材积与密度
1/V=AN+B V=KN-a
V-单株材积 N-株数
A、B、K、a-参数
• D 随密度增加而减小,f 随密度增加而增 加
• 例:苏联欧洲松,2500
30000株/hm2,
f 0.618
密度对造林成活的影响
• 一般来说,密度与造林成活率无关 • 具有群状配置时有影响 • 在立地条件差而成活率较低时可适
当增加造林密度,但是不能滥用
密度对郁闭的影响
• 造林密度大,郁闭早,反之则晚。 • 郁闭的早晚与树种、立地、经营条件有关。 • 郁闭早,可以减缓杂草与林木的竞争,但
是郁闭过早,会引起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 造成林木后期生长不良(树冠发育受阻), 速生的阳性树种表现得更为突出。
人均有林地面积0.39亩,是全国人均的20.3%。
1.92 2 1.5 1 0.5 0
全国
0.39 山东
人均有林地(亩)与全国对比图
600
500
537
400
440
431
300
293
200
162
100
0
1962年 1974年 1985年 1991年 2000年
用材林面
积变动较大, 最高达到537 万亩,最低 162万亩。
林分密度的基本形式
• 株数密度 • 林分平均直径导算的密度 • 树冠投影面积导算的密度 • 树冠竞争因子导算的密度 • 以树木面积比导算的密度 • 以树冠表面积导算的密度 • 以林木间距导算的密度 • 以平均树高导算的密度
❖密度的意义: ❖造林密度与
❖林分形成的速度 ❖延续影响到林分的生长、发育、稳定性 ❖林分的产量、质量和生态效益 ❖造林成本、种苗量、整地工程量 ❖后期抚育管理工作量和资金投入
森 林 、 灌 木 林 地 覆 盖 土 地 总 面 积 14.51% , 比 全 国 低 2.04个百分点,相当于世界的53.7%,列全国第20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