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密度确定与种植点配置.

合集下载

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

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

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在进行树木种植时,密度和树木配比对于植树效果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恰当的种植密度和树木配比可以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和发展,提高树木利用空间的效率,同时也能够达到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种植密度的重要性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树木的数量,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土壤的资源利用。

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树木的竖直生长,减少分枝,增强树木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根据树木的生长特点和树种的习性,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和幼苗的存活率。

例如,对于生长较快、且枝叶繁密的树木,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树冠之间的竞争,保证每棵树木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和营养,避免树木长势不均匀。

而对于生长缓慢、枝叶稀疏的树木,则可以适当增加密度,促进树干的竖直生长。

此外,种植密度的合理选择还可以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过低的密度会造成土壤水分的浪费,而过高的密度则会导致树木之间水分的争夺,增加枯萎和死亡的风险。

根据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对于节约水资源、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适应性至关重要。

二、树木配比的重要性树木配比指的是在同一片区域内,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合理搭配不同的树木种类和数量。

正确的树木配比可以提高景观效果、增强防风固沙和治理水土流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丰富生态多样性。

树木的配比应考虑到树种的生长速度、形态特征、根系特点以及生态功能。

一般而言,既有高大乔木、也有中、低矮灌木植物,并结合地被植物的配置,可以创造出层次感丰富、景观效果好的植物群落。

不仅可以提供各种高低不同的屏障,形成优美的绿色隔离带,还能够形成有利于树木生长和根系扩展的树冠结构,并丰富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在防风固沙和治理水土流失方面,不同树种的根系结构和树干干扰作用对于固沙和保土的作用也不同。

例如,在沙漠地区,适合选择生长迅速、根系发达的灌木植物搭配植被,形成树体紧凑、根系丰盈的护坡固沙系统。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

第十五章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第一节造林密度的意义造林密度或初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常以株数或穴数为计算单位。

造林密度不同或密度相同而立木在林地上的分布形式不同关系到今后形成什么样的群体结构。

森林的群体结构是指森林的各组成成份的空间分布格式,它是森林植物和环境之间以及森林植物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定结构的群体都有它自己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这种群体结构在外表形态上和生理生态上都是很不相同的。

密度是形成群体结构的是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造林密度的意义就在于充分了解由各种密度所形成的群体以及组成该群体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在整个林分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人为措施,使之始终形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

这种群体结构既能使各个体有充分发育的条件,又能最大限度利用空间,使整个林分获得最高产量,从而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

在过去,由于对密度不同所引起的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认识不足,造林密度一般都偏大,而且间伐往往不及时,致使林木生长减退,特别是胸径生长迅速减退,导致成材期推迟,出材率下降。

也有些地方由于造林成活率不高或者间伐过度,形成现有林分过稀,以致造成单位面积木材产量不高,木材品质下降的现象。

因此,对各种造林树种密度的研究是当前提高林分单位面积木材产量和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节确定造林密度原则密度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的作用规律是确定造林密度的理论根据,但是密度对人工林的这种有规律的作用还因其它条件而有所变化,因此在确定造林密度时必须根据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经营目的与造林密度经营目的具体反应在林种和材种,而林种和材种不同,在林分培育过程中要求形成的群体结构不同。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求速生、丰产、优质,因此这种林分的群体结构应该是既保证林分各个体有充分生长发育的条件,又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应该考虑到第一次间伐材能充分利用。

森林培育重点

森林培育重点

• 1 森林生态学观点:是以树木为主体的包括其他木本和草本植物的生物群落。

生物地理学派认为:森林是表现为大量林木的总体,这些树木彼此在自己发育过程中有机的联系着,受环境的制约,而且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周围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区的环境。

我们认为:森林就是指以木本为主体的,包括各种生物成分的具有一定高度和一定面积的集合体,它具有与周围环境明显区别的内部环境。

• 2 森林培育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含林木种子、苗木培育、造林、抚育间伐与更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3 森林培育范畴:包括森林培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

森林培育阶段划分: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传统森林培育学:主要目标为人工林以及天然林的培育内容:种子经营、苗木培育、人工林营造、未成林及幼林抚育、天然林间伐、主伐更新等。

•现代森林培育学:总体上考虑多目标经营和定向培育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自然化培育与集约化经营关系,如:种子经营:强调遗传改良,加强了集约经营;苗木培育:分工更细,引入新技术,加强了无性育苗和设施育苗,容器苗地位提高;人工林营造:按性质和功能分类,如商品林(大中径材林、纸浆林、纤维林),公益林(···);天然林经营:按功能分类,以环境为中心,强调重点功能和多种功能发挥;天保和退耕第二章林种规划及造林树种的选择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是造林目的的集中反映,也是制定经营措施的依据。

我国的林种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等5大类。

林业区划与林业规划的关系林业区划,就是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按照地域分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区划是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规划是区划的延伸和深化,是应用区划指导林业生产而产生的重要成果,是区划的落实。

关于人工林栽培要点的探讨

关于人工林栽培要点的探讨

关于人工林栽培要点的探讨[摘要]人工造林,是我国林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大面积地进行人工造林,已经成为我国林业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文章将就人工林的栽培方法进行探讨,从整个人工林的树种选择、林地规划、造林方法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人工林;栽培方法;造林模式所谓的人工造林,就是在无林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地的土地上造林。

一般来说,造林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持一定的森林资源,提供木材和林产品,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由于人工林是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生长的,因此,其生长速率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天然林,大量培育人工林能够通过小面积的人工林来生产社会所需的木材,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护天然林。

毕竟,天然林对环境的影响是人工林所不能替代的。

一、造林树种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看,造林树种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造林的结果。

也就是说,假如造林树种选择不当,那一方面会大大降低造林的成活率,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树立的质量,树林无法成材,导致造林地生产潜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起到森林的防护作用。

特别是在干热河谷地区,树种选择显得更为关键。

通常来说,造林树种的选择,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树种必须要符合造林地的立地条件。

比如,在干热河谷半年旱季、气候干热、土壤瘠薄缺水的特点,在树种的选择上,就一定要满足适地的要求,采用抗旱性强的树种;其次,树种必须要满足造林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确林地是为了保持水土,还是为了生产木材或生产薪材等。

也就是说,不同林种对造林树种有不同的要求,林种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造林的目的和要求,所以,在树种的选择上一定要根据不同林种对造林树种提出要求,在进行综合的、全面的比较后再选定。

比如说,用材林对造林树种要求以”速生、丰产、优质”为目标。

当然,也会考虑到林地的特点,选择林种,如在干旱和干热河谷,就应该选择这些树种:赤桉、柠檬桉、窿缘桉、泰国赤桉、巨桉、毛红椿、木棉、顶果木、多花白头树等。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林种: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

森林生产力:指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森林所生产的生物量。

森林潜在生产力(气候生产力):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森林现实生产力:现实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

立地(site):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物的总和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综合。

森林立地: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生产力进为判断或预测。

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多用立地指数(site index)。

立地指数(site index):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立地分类(site classification):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成的单位称为立地。

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site type),立地类型是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森林立地条件类型(植物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的构成:主要是指与林木生长发育相关的立地因子(site factors),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

主导因子:对造林成活及林木生长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林业区划:根据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条件的一致性,社会经济条件的一致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和林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的划分。

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

植树造林技术要点与管护措施

植树造林技术要点与管护措施

植树造林技术要点与管护措施植树造林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在特定地区进行栽植树木,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等目的的活动。

在进行植树造林时,技术要点和管护措施的落实对于保证植树造林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树木的良好生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为大家详细介绍植树造林技术的要点和管护措施。

一、植树造林技术要点1. 选择适宜树种在进行植树造林时,首先要根据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来选择适宜的树种。

不同的地区因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同,适宜的树种也会有所差异。

比如在山区,应选择耐寒、耐高寒的树种,而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应选择抗旱、抗风沙的树种。

只有选择适宜的树种,才能保证树木的生长良好,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2. 种植季节的选择种植季节也是影响植树造林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讲,春季和秋季是最适宜的树木种植季节。

春季气温适宜,有利于树木发芽、生长;秋季气温适中,有利于树木的扎根和成活。

而夏季和冬季的气温过高或过低,不利于树木的生长和成活,应尽量避免在这两个季节进行树木的种植。

3. 种植密度的确定种植密度的确定要根据不同的树种、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来决定。

一般来说,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树木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影响树木的生长;而种植密度过小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要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保证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4. 种植技术要点在进行植树造林时,种植技术的要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保证树木的根系完整,可以通过修剪和整理的方式来保持树木的根系完整。

其次要注意树木的栽植深度和施肥浇水,保证树木的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二、植树造林管护措施1. 灌溉管理灌溉是保障树木生长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或种植密度较大的地区,要做好灌溉工作,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需要。

灌溉的方法可以采取喷灌、滴灌等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方法,保证灌溉的效果。

2. 肥料施用在树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养分。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PPT课件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PPT课件
17
2.长方形配置
• 有利于行间进行抚育和间作
18
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 ng and asking.
19
结束语 CONCLUSION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 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 意见,也请写在上边,来自于您的声音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帮助, 大家在填写评估表的同时,也预祝各位步步高升,真心期待着再次相 会!
分布格式,它是森林植物和环境之间以及森林植 物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
3
意义:
• 通过调整密度使其始终保持合理的密度 • 1、决定人工林的产量和效益 • 2、调整林分的实质速度 • 密度过大: • 密度过大:
4
第二节 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
一、对冠幅生长的作用
1.造林初期 2.密度大的林分
密度小的林分 3.随着密度增加,平均冠幅减小
五、造林技术与造林密度 • 造林技术措施的加强,可以显著地改善
林木生长的环境条件,造林密度也可以 小些。
15
第四节 种植点的配置
• 所谓种植点的配置是指一定密度的植株 在造林地上分布形式。
• 分布形式的不同,决定着林分立木之间 的相互关系 ,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 经济意义
16
配置形式:
• 1.正方形配置其株行距相等。苗木之间 的距离均匀,利于树冠均匀地生长发育, 是营造用材林的特用经济林较为常用的 配置形式
树种 油松 云南松 侧柏 柏木 水曲柳 刺槐 香椿 大麻黄 毛竹 油茶 核桃 文冠果 三年桐 千年桐 乌桕 板栗 橡胶 漆树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技术规定二○一二年六月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树种配置4第三章造林绿化作业设计5第四章生态公益林7第五章经济林19第六章封山育林24第七章生态环境保护27第八章造林绿化档案管理30附录一森林立地类型划分30附录二主要造林树种名录36附录三造林树种密度38附录四重点保护植物名录4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统一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的技术标准,规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的对象、容、程序和方法等技术要求,依据《关于加强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树造林工作的意见》、《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实施规划》、《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分项规划》、《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廊道建设专项规划》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功能分区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为三峡水库土地淹没线(坝前正常蓄水位175米接5年一遇洪水和11月份5年一遇来水回水水面线)至第一道山脊线之间的区域。

依据区位、适用措施,生态屏障区分为封山育林区、生态保护带(库周生态保护带)、生态利用区。

(一)封山育林区封山育林区位于生态屏障区,通过封山育林措施可恢复森林植被的地段。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段可划为封山育林区:1、主山脊分水岭往下300m围以;2、急坡(坡度≥36º)及以上,不宜坡改梯或水平带整地;3、岩石裸露或土层浅薄,人工造林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地段;4、依靠自然力并适度辅以人工措施可以在5年成林;5、国家、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或分布较多地段。

(二)生态保护带生态保护带为三峡库区水位175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至水平投影100米围、除封山育林区以外的区域,以保土护岸护坡、涵养水源为主体功能。

生态保护带以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作为恢复(修复)森林植被的措施。

(三)生态利用区生态利用区为三峡库区水位175米线(土地淹没线)以上水平投影100米围以外至第一道山脊线,除封山育林地段以外的区域。

以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作为恢复(修复)森林植被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造林密度确定与种植点配臵一、造林密度的意义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也叫初植密度经营密度: 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单位面积上立木的数量,也常用立木断面积等的百分比来表示。

林分密度的基本形式•株数密度;林分平均直径导算的密度;树冠投影面积导算的密度;树冠竞争因子导算的密度;以树木面积比导算的密度;以树冠表面积导算的密度;以林木间距导算的密度;以平均树高导算的密度。

密度的意义:造林密度与林分形成的速度延续影响到林分的生长、发育、稳定性、林分的产量、质量和生态效益、造林成本、种苗量、整地工程量、后期抚育管理工作量和资金投入有关系。

研究造林密度的意义在于:–充分了解各种密度所形成的群体,以及该群体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使林分整体在发育过程中在人为措施控制之下始终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

–这种合理的群体结构使各个个体有充分的发育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空间,又使群体影响环境、协调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林分高生产力、高稳定性、高生态效益的目的。

二、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密度与造林成活率无关,具有群状配臵时有影响,在立地条件差而成活率较低时可适当增加造林密度,但是不能滥用。

1、密度对郁闭的影响•造林密度大,郁闭早,反之则晚。

•郁闭的早晚与树种、立地、经营条件有关。

•郁闭早,可以减缓杂草与林木的竞争,但是郁闭过早,会引起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造成林木后期生长不良(树冠发育受阻),速生的阳性树种表现得更为突出。

•极端干旱条件下,不能要求树冠早郁闭,只考虑根系郁闭或林木个体的水分营养面积。

2、密度对干、枝、叶量的影响•密度增加,叶量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数量后叶量几乎保持不变。

•如果始终保持密度不变,随林龄增加,林分的总叶量也不变,单株的叶量也不变,会影响到林木的直径和材积生长•林分密度越大,地上部分的总生产量中,枝条所占的比例越小,干材所占比例越小,径级也越小。

兼顾用材时要考虑工艺成熟时的材种规格。

3、密度对树冠生长发育的影响•密度对树冠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密度越大,平均冠幅越小。

密度较高的林分冠幅生长较早衰。

•各种不同密度林分的平均冠幅到一定年龄后,各自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再有太大的变化。

N=10000/(CWS)4、密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密度过大,会影响到林木的根系发育,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小,垂直分布也浅,甚至全林地的总根量也少。

•一般来说,随密度增加总根量、各级根量度减少。

5、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较为复杂,研究结论不太一致。

•“有越密越高的趋势”,英国学者。

•“低密度的林分具有较高的高生长”,丹麦学者。

•“在一定的、较稀的密度范围内,由稀到密,促进高生长,在过密的情况下,增加密度,抑制高生长”,苏联学者。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1•高生长对密度的反映与树种的喜光性、分枝特性、顶端优势有关。

•较耐阴的树种、侧枝粗壮、顶端优势弱的树种,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有促进高生长的作用。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2•不同立地条件,特别是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可能使林木对密度有不同的反映。

过稀时杂草的竞争作用使树木生长受阻,过密时树木之间对水分的竞争使树木生长受阻。

在湿润的地方密度对高生长作用不甚明显。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3•密度对高生长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林木所处的密度范围。

喜光速生树种,高密度抑制高生长,但在造林初期,适当加大密度可以促进高生长。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4•一般来说,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作用,要比其它指标的影响作用小。

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不大。

•例子:•杉木 100-300株/亩,马尾松100-900株/亩,林分平均高无明显差别。

6、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在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

•密度对胸径的作用随林龄而增加。

•密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与林木个体的营养面积有关,与冠幅、叶量的影响相一致。

CWD=a+bD ReinekeN=aD-blogN=a-blogDa、b-参数;N-单位面积株数;D-林分平均直径他研究了14 个树种之后,得到logN=-1.605logD+K K-因树种而变的常数7、密度对材积生长的影响•单株材积: V=(π/4)D2HfV-单株材积;D-直径;H-树高;f-形数;单株材积与密度: 1/V=AN+B V=KN-aV-单株材积;N-株数;A、B、K、a-参数• D随密度增加而减小,f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例:苏联欧洲松,2500→30000株/hm2,f由0.618→0.689;杉木林,250→4250株/hm2,f由0.454→0.553•密度对单株材积的作用规律与直径相同,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8、密度对蓄积量的影响M=VNM=(π/4)D2HNfM=KN1-a=KN-b1/M=A+B/N N-株数•蓄积量与单株材积、立木数量有关,二者互为消长。

•在林分充分郁闭以前,林分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立木的数量起主导作用。

•在林分充分郁闭以后,林分的产量不因密度的增加而产生明显的差异。

•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单株材积、立木数量二者达到平衡,到成熟林阶段时,不同密度林分的产量非常接近,蓄积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再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

这个量主要取决于树种、立地、栽培管理技术。

即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最大密度线•实践中林分的密度不可能无限增加,随密度增加必然导致竞争产生自然稀疏调节林分密度。

•各阶段的最大密度和这个密度相适应的单株材积关系:V=KN-3/2即二分之三法则、自然稀疏线、最大密度线9、密度对生物量的影响•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一般在幼林阶段,干、枝、叶等的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密度以后就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任何密度范围内的林分,其生物产量最终是一定的。

收获密度效果10、密度对干形、材质的影响•干形:密度大形数高,尖削度小•节疤:密度大,节疤小•材质:树干饱满,干形通直,早晚材不同。

三、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总原则:以密度的作用规律为基础,以林种、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为主要考虑因子,使林木个体之间对生活因子的竞争抑制作用达到最小,个体得到最充分的发育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林分的生物量达到最大。

1.根据林种确定造林密度•水土保持林:密度宜大,但受立地限制。

•固沙林:要求密植,但受极端因子限制。

•农田防护林:以防风效果为依据,密度与透风稀疏相一致。

•经济林:以经济产品为目的,一般密度较小,以充分利用阳光。

•用材林:先密后稀,种间间伐利用;与材种、规格有关。

•薪炭林:密植,以不压抑群体产量为限。

•径流泥沙控制林带:密植。

2.根据不同树种确定造林密度•考虑因子:生长速度、冠幅大小、光照与水分需求•喜光树种:初期生长快,宜稀植•耐阴树种:初期生长慢,宜密植•树冠宽阔、根系庞大:稀植•树冠狭窄、根系紧凑:密植•水肥消耗高:稀植•耐干旱瘠薄:适当密植•灌木树种:适当密植•生长快、疏植影响干形:密植3.根据立地条件确定造林密度•立地条件与密度的关系较为复杂立地环境容量:立地质量好,环境容量高,造林密度可大一些。

经营目的:立地条件好,用于培养大径材,宜稀植。

生长速度:立地条件好,生长速度快,宜稀植。

立地条件极差:干旱宜稀植;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因低温、生长期短、土壤瘠薄可相对密植;在根茎、根蘖性杂草竞争激烈的地方,可相对密植。

4.根据经营条件确定造林密度•经营条件好,栽培技术细致,林木生长速度快,不用密植•整地细致,水肥充足,苗木规格大、质量高,抚育管理强度大,相对稀植。

5.根据经济条件确定造林密度•造林成本与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造林成本的承受能力•用材林的第一次间伐利用时间,间伐的材种、价格、销售市场、交通等。

•林农结合时农产品、林产品的综合效益。

四、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合理密度: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个体得到充分发育,群体取得最高效益的林分密度。

1.经验的方法*•对过去人工造林的密度进行调查,判断其合理性和进一步调整的方向•条件:一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生产知识2.试验的方法*•用不同造林密度的试验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对主要造林树种,在典型生长条件下进行密度试验•试验只能得出密度作用的生物规律,实际指导生产的密度范围,还要作进一步的经济分析。

3.调查的方法*•调查不同密度下林分的生长发育状况,取得大量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种参数确定造林密度。

重点调查因子:初植密度与第一次间伐的时间、林木生长的速度;密度与树冠大小、直径生长、个体体积生长的关系;密度与现存蓄积量、材积生长量、总生物量的关系;密度与树冠扩展速度、郁闭年限的关系。

•小径材:树冠扩展速度•中径材:密度与直径关系4.查图表的方法*•依据当地主要造林树种的密度管理图或密度管理表确定造林密度•按第一次间伐时要求达到的径级大小,在密度管理图上查出长到这种大小且疏密度高于0.8以上时的对应密度,以此密度再增加一定数量,以抵偿生长期可能出现的平均死亡率。

五、种植点的配臵•定义*:种植点或播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排列方式。

•意义:在造林及林木生长前期,对林木的光照、水分、养分利用及种间关系有一定的影响•配臵原则:考虑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一般行向与等高线一致,特殊地方南北向。

配臵的形式行状配臵–正方形:株行距相等,树冠发育均匀;–长方形:行距大于株距,行内早郁闭;–正三角形:行距小于株距,相邻的种植点相互错开,树冠发育均匀;–品字形:相邻行的各株相对错开位臵,树冠发育均匀;群状配臵–植生组配臵,簇式配臵;•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状配臵,群内植株密集、群间的距离较大。

•群的大小与立地环境条件有关,从3、5株到几十株,群的数量一般为成林的密度,群的排列呈规则或不规则的,随地形而定。

•适用于恶劣环境条件、低产林改造、阔改针。

不同配臵密度•正方形:N=A/a2•长方形:N=A/(ab)•正三角形:N=A/(0.866a2)•品字形:N=A/(0.5ab)A-面积,a-株距,b-行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