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

合集下载

林场造林实施方案

林场造林实施方案

林场造林实施方案一、前言林场造林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景观、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了有效实施林场造林工作,提高造林质量和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目标1. 实施高质量的林场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2.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生态经济建设。

三、工作内容1. 选址规划根据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条件,选择适宜的林场造林地点。

要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科学确定造林地点,确保造林成活率。

2. 种苗培育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进行种苗培育工作。

要加强对种苗的质量管理,确保种苗健康、生长良好。

3. 土地准备对选定的造林地进行土地整理和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气性。

清除杂草、病虫害,为后续造林工作做好准备。

4. 林地布局科学设计林地布局,合理确定树种配置和密度。

根据土地条件和树种特点,合理安排树木间距和行距,确保林木生长良好。

5. 植树造林根据预定的种植密度和布局,进行植树造林工作。

要注意树木的整齐划一,保证造林质量。

6. 养护管理对新植树木进行定期养护管理,包括浇水、施肥、除草、防病防虫等工作。

确保新树木健康生长,提高成活率。

7. 资源保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保障造林所需的水源、肥料、劳动力等,确保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

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当地群众对林场造林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3. 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造林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五、总结林场造林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按照本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林场造林工作,不断提高造林质量和效益,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六、附录1. 林场造林实施方案图纸2. 林场造林工作计划表3. 林场造林工作人员名单以上为林场造林实施方案,望各相关部门和人员认真执行,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

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

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在进行树木种植时,密度和树木配比对于植树效果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恰当的种植密度和树木配比可以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和发展,提高树木利用空间的效率,同时也能够达到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种植密度的重要性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树木的数量,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土壤的资源利用。

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树木的竖直生长,减少分枝,增强树木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根据树木的生长特点和树种的习性,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和幼苗的存活率。

例如,对于生长较快、且枝叶繁密的树木,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树冠之间的竞争,保证每棵树木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和营养,避免树木长势不均匀。

而对于生长缓慢、枝叶稀疏的树木,则可以适当增加密度,促进树干的竖直生长。

此外,种植密度的合理选择还可以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过低的密度会造成土壤水分的浪费,而过高的密度则会导致树木之间水分的争夺,增加枯萎和死亡的风险。

根据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对于节约水资源、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适应性至关重要。

二、树木配比的重要性树木配比指的是在同一片区域内,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合理搭配不同的树木种类和数量。

正确的树木配比可以提高景观效果、增强防风固沙和治理水土流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丰富生态多样性。

树木的配比应考虑到树种的生长速度、形态特征、根系特点以及生态功能。

一般而言,既有高大乔木、也有中、低矮灌木植物,并结合地被植物的配置,可以创造出层次感丰富、景观效果好的植物群落。

不仅可以提供各种高低不同的屏障,形成优美的绿色隔离带,还能够形成有利于树木生长和根系扩展的树冠结构,并丰富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在防风固沙和治理水土流失方面,不同树种的根系结构和树干干扰作用对于固沙和保土的作用也不同。

例如,在沙漠地区,适合选择生长迅速、根系发达的灌木植物搭配植被,形成树体紧凑、根系丰盈的护坡固沙系统。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 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3、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5、相对生长速率(RG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6、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

11、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13、立地条件: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初植密度:即造林密度,造林时单位林地面积上的种植株数或丛数。

16、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

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8、丰年: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19、歉年:结实少甚至不结实的年份。

20、生理后熟:生理成熟在形态成熟之后的现象。

关于人工林栽培要点的探讨

关于人工林栽培要点的探讨

关于人工林栽培要点的探讨[摘要]人工造林,是我国林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大面积地进行人工造林,已经成为我国林业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文章将就人工林的栽培方法进行探讨,从整个人工林的树种选择、林地规划、造林方法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人工林;栽培方法;造林模式所谓的人工造林,就是在无林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地的土地上造林。

一般来说,造林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持一定的森林资源,提供木材和林产品,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由于人工林是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生长的,因此,其生长速率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天然林,大量培育人工林能够通过小面积的人工林来生产社会所需的木材,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护天然林。

毕竟,天然林对环境的影响是人工林所不能替代的。

一、造林树种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看,造林树种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造林的结果。

也就是说,假如造林树种选择不当,那一方面会大大降低造林的成活率,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树立的质量,树林无法成材,导致造林地生产潜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起到森林的防护作用。

特别是在干热河谷地区,树种选择显得更为关键。

通常来说,造林树种的选择,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树种必须要符合造林地的立地条件。

比如,在干热河谷半年旱季、气候干热、土壤瘠薄缺水的特点,在树种的选择上,就一定要满足适地的要求,采用抗旱性强的树种;其次,树种必须要满足造林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确林地是为了保持水土,还是为了生产木材或生产薪材等。

也就是说,不同林种对造林树种有不同的要求,林种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造林的目的和要求,所以,在树种的选择上一定要根据不同林种对造林树种提出要求,在进行综合的、全面的比较后再选定。

比如说,用材林对造林树种要求以”速生、丰产、优质”为目标。

当然,也会考虑到林地的特点,选择林种,如在干旱和干热河谷,就应该选择这些树种:赤桉、柠檬桉、窿缘桉、泰国赤桉、巨桉、毛红椿、木棉、顶果木、多花白头树等。

第五章林分结构的设计

第五章林分结构的设计

第五章林分结构的设计本章着重说明有关人工林结构的设计问题,在主要造林树种确定以后,人工林结构主要决定于密度、配置、组成等因素。

林木群体结构――指林木群体的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式。

下面逐项介绍林分结构设计的主要项目:林分密度、种植点配置、树种组成第一节林分密度一、概念和意义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的数量。

林分密度是所能控制的主要因子,也是形成一定林分水平结构的数量基础,对林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林分的稳定性都有深刻的影响,探索合理密度是森林培育研究及生产的中心课题之一。

由于密度在森林一生中不断变化,就冠以不同名称来称之。

将森林起源时形成的密度称之“初始密度”,它是森林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密度变化的基础,而将其它时期的密度称为“经营密度”。

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穴)数。

如:杉100~300株/亩;油茶3~5粒/穴;油桐2~3粒/穴,70~80穴/亩。

二、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造林密度以及由它发展成的后期林分密度在人工林整个成林成材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了解和掌握这些作用规律,将有助于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

密度对林木的作用,从幼林接近郁闭时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成熟收获期,尤以在干材林阶段及中龄阶段最为突出。

(根据密度作用规律,说明密度与树冠、胸径、树高的关系,并说明其原因)1. 密度与树冠的关系随密度增加,树冠减小,密度与树冠呈反比。

说明密度大小明显影响树冠的发育即冠幅CW、冠长、树冠表面积或体积。

原因:随着密度增加,林分郁闭提前,树冠之间的矛盾就来得早,相互之间抑制也早,因此,冠幅就越小。

2. 密度与直径生长的关系密度对直径生长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即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密度与直径呈反比关系。

密度倒数式:D-1=A+BN(密度效应曲线)原因:随着密度增加,树冠减小,叶面积指数减小,制造的光合产物减少。

对一个树种来说,一定的胸径与一定的密度相对应,而与年龄和立地无关。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林种: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

森林生产力:指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森林所生产的生物量。

森林潜在生产力(气候生产力):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森林现实生产力:现实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

立地(site):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物的总和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综合。

森林立地: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生产力进为判断或预测。

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多用立地指数(site index)。

立地指数(site index):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立地分类(site classification):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成的单位称为立地。

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site type),立地类型是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森林立地条件类型(植物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的构成:主要是指与林木生长发育相关的立地因子(site factors),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

主导因子:对造林成活及林木生长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林业区划:根据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条件的一致性,社会经济条件的一致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和林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的划分。

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安全含水量:种子贮藏期间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最低限度的水分百分率。

千粒重:气干状态条件下,1000粒纯净种子的重量。

平均发芽速: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一般用日表示,发芽快的种子可用小时表示。

立地指数:一定基准年龄条件下,某种树种优势木的平均高。

是评价立地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压条育苗:将未脱离母株的枝条压入土中,或用其它湿润材料包裹,促使被压部位生根后,再从母树上切断,使之成为独立苗木的方法。

初植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株数或播种点数,也称造林密度。

采穗圃:是用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为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插穗或接穗而建立的良种种条繁育基地间作:是指在造林后的前几年,利用幼林行间空隙种植各种作物,既可合理利用土地,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又可起到以耕代抚,降低造林成本的作用。

花芽分化:林木每年形成的顶端分生组织,开始时不分叶芽和花芽,到了一定时期,它的芽要分成叶芽和花芽。

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生理成熟:当种子内部的营养物质已经积累到一定数量,种子胚已经具备发芽能力时候的种子,称之为生理成熟。

发芽率:发芽率是正常发芽的种子数与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比,发芽率高的种子质量好。

轮作:是在同一块苗圃地上,轮换种植不同树种的苗木或其它作物的栽培方法。

立地类型:也叫立地条件类型。

把立地条件和生长效果相近似的造林地所归并的类型,以便于按类型总结推广造林技术经验、按类型设计实施造林技术措施。

植生组混交:是种植点为群状配置时候,在一小块状地上密集种植同一树种,与相距较远的密集种植的其它树种的小块状地相混交的方法。

伴生树种:在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并为其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

人工整枝:指人为地去除树冠下部的枯枝及部分活枝的抚育措施。

树种潜在分布区:指树种可以分布但目前尚未分布的区域。

种子批:同一树种、同一来源、同一采种时间、同一处理和同一贮藏方法的一批种子,称为一个种子批。

无性繁殖:利用树木营养器官的一部分,如根、枝、芽、叶等,培育出苗木的方法。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PPT课件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PPT课件
17
2.长方形配置
• 有利于行间进行抚育和间作
18
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 ng and asking.
19
结束语 CONCLUSION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 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 意见,也请写在上边,来自于您的声音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帮助, 大家在填写评估表的同时,也预祝各位步步高升,真心期待着再次相 会!
分布格式,它是森林植物和环境之间以及森林植 物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
3
意义:
• 通过调整密度使其始终保持合理的密度 • 1、决定人工林的产量和效益 • 2、调整林分的实质速度 • 密度过大: • 密度过大:
4
第二节 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
一、对冠幅生长的作用
1.造林初期 2.密度大的林分
密度小的林分 3.随着密度增加,平均冠幅减小
五、造林技术与造林密度 • 造林技术措施的加强,可以显著地改善
林木生长的环境条件,造林密度也可以 小些。
15
第四节 种植点的配置
• 所谓种植点的配置是指一定密度的植株 在造林地上分布形式。
• 分布形式的不同,决定着林分立木之间 的相互关系 ,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 经济意义
16
配置形式:
• 1.正方形配置其株行距相等。苗木之间 的距离均匀,利于树冠均匀地生长发育, 是营造用材林的特用经济林较为常用的 配置形式
树种 油松 云南松 侧柏 柏木 水曲柳 刺槐 香椿 大麻黄 毛竹 油茶 核桃 文冠果 三年桐 千年桐 乌桕 板栗 橡胶 漆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
第一节造林密度的意义
造林密度或初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常以株数或穴数为计算单位。

造林密度不同或密度相同而立木在林地上的分布形式不同关系到今后形成什么样的群体结构。

森林的群体结构是指森林的各组成成份的空间分布格式,它是森林植物和环境之间以及森林植物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定结构的群体都有它自己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这种群体结构在外表形态上和生理生态上都是很不相同的。

密度是形成群体结构的是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造林密度的意义就在于充分了解由各种密度所形成的群体以及组成该群体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在整个林分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人为措施,使之始终形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

这种群体结构既能使各个体有充分发育的条件,又能最大限度利用空间,使整个林分获得最高产量,从而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

在过去,由于对密度不同所引起的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认识不足,造林密度一般都偏大,而且间伐往往不及时,致使林木生长减退,特别是胸径生长迅速减退,导致成材期推迟,出材率下降。

也有些地方由于造林成活率不高或者间伐过度,形成现有林分过稀,以致造成单位面积木材产量不高,木材品质下降的现象。

因此,对各种造林树种密度的研究是当前提高林分单位面积木材产量和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节确定造林密度原则
密度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的作用规律是确定造林密度的理论根据,但是密度对人工林的这种有规律的作用还因其它条件而有所变化,因此在确定造林密度时必须根据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经营目的与造林密度
经营目的具体反应在林种和材种,而林种和材种不同,在林分培育过程中要求形成的群体结构不同。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求速生、丰产、优质,因此这种林分的群体结构应该是既保证林分各个体有充分生长发育的条件,又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应该考虑到第一次间伐材能充分利用。

为此初植密度应该适当大些,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适时适量间伐,调节其密度,促进林木快速生长,并取得部分小径材。

用材林的造林密度还可因培育的材种不同而异。

培育大径级用材应适当稀植,或先密后稀,即在培育过程中适时间伐。

培育中、小径材密度要大些,而培育薪炭材则更应密植。

防护林要求特殊的林分结构,造林密度应根据防护效果决定。

以防风为主的农田防护林要根据林带结构对防风的效益考虑,一般认为采用疏透型结构较为有利。

对疏透型林带而言,树干的枝下高要低些,树冠稀些为好。

从这个要求出发,造林密度不宜太大。

水土保持林要求迅速遮盖林地,林下能形成较厚的枯枝落叶层,因此造林密度要大些为好。

特用经济林是以生产果实或其它林产品为目的,一般造林密度不宜过小,特别是以生产果品为目的的林分,应以树冠最大发育程度来确定其密度,使林冠得到充分的光照条件而获
得丰产。

二、树种与造林密度
各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它们的生长速度和对光照条件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各树种的造林密度不应该是一样的。

例如杨树,生长迅速,林分随年龄的增长其相对密度增加很快,密度过大则显著降低生长量,因此必须稀植。

阳性树种不耐蔽荫,密度过大影响生长发育;而对某些阳性树种,在疏植情况下,影响干形,则应适当加大密度,以利形成良好的干形,但应注意适时间伐。

树冠庞大的树种,密植影响生长;窄冠树种稀植影响产量。

总之,对具体树种的造林密度,要根据它们的特性作出选择,不能千篇一律。

我国主要造林树种一般采用的造林密度见表16—1。

表16—1 我国主要造林树种一般采用的造林密度
表16—1所列林密度是指该树种一般采用的密度范围。

在具体确定造林密度时还应根据其它条件,如立地条件和所培育的材种等因素来选定适宜的密度。

一般地说,在较好的立地条件,造林密度选用其下限,在贫瘠的立地条件上则选用其上限;培育大径级材选用下限,培育小径材选用上限。

三、立地条件与造林密度
立地条件的好坏是林木生长快慢最基本的条件,好的立地条件能给林木生长提供充足的水肥,林木生长较快,相反在较贫瘠的立地条件上,林木生长较慢。

因此在不同立地条件上,如果采用相同的造林密度势必出现:在好立地条件上立木过密,影响生长,或是在瘠薄的立
地条件上立木过稀,产量不高。

所以,在较好的立地条件上株行距应该大些,而在较差的立地条件上株行距应该小些。

但是也有人认为,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在贫瘠的土壤上,必须相应的扩大林木的距离。

”并认为“立地条件越恶劣,抚育间伐强度越大越有利;相反,好的立地条件上,强度抚育间伐不能提高产量。

这是因为在恶劣的立地条件上,每株林木生产一定量的木材所需的空间比肥沃土地上大。

”(R克纳普,1967)以上两种提法是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的。

但立地条件与造林密度的关系比较复杂,对此尚需作进一步地研究。

四、经营条件与造林密度
经营条件与造林密度关系极大,这主要是受经济法则所制约。

有些地区,经营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当地造林密度的主要因素。

如交通不便,劳力缺乏的地区,小径材不能充分利用,培育过程中没有条件间伐,所以应以稀植为好,甚至初植密度就是将来的成林密度。

相反,交通方便,缺材少林地区,小径材的需要量很大,则初植密度可以大些,在培育过程中通过适时适量间伐,一方面调节其密度,促进现有林分的生长,另一方面提供大量小径材。

另外对某些农田较少,劳力较多的地区,往往在幼林阶段进行林农间作,则密度也可适当小些。

五、造林技术与造林密度
加强造林技术措施,一方面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使初植密度最大限度地接近幼林郁闭时应有的株数,这就无需增加造林密度。

另一方面,由于造林技术措施的加强,可以显著地改善林木生长的环境条件,造林密度也可以小些。

第三节种植点的配置
所谓种植点的配置是指一定密度的植株在造林地上分布形式。

分布形式的不同,决定着林分立木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立木之间的排列方式的不同改变着植株间的光照时间和方向,同样也改变植株的矿物质及水分的供应,因此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经济意义。

但是不少研究材料表明,苗木的配置形式对产量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当一般条件有利的时候,均匀的空间排列比成丛排列有较高的产量。

造林地上种植点的配置通常采用的有正方形、稀薄方形和三角形三种配置形式。

正方形配置其株行距相等。

苗木之间的距离均匀,利于树冠均匀地生长发育,是营造用材林的特用经济林较为常用的配置形式。

长方形配置的行距大于株距,虽然苗与苗间的均匀程度和日后树冠生长的均匀程度比正方形配置较差,但是,这种配置形式有利于行间进行抚育和间作。

特别是今后造林工作要逐步走向机械化,长方形配置形式应该大力提倡。

当然,这种配置的株行距以多大为好,应该根据将来机械的型号,地形条件等进一步加以研究。

三角形配置要求相邻的种植点彼此错开。

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往往采用三角形配置,有利于树冠的均匀生长及起防护作用。

正三角形配置时苗与苗之间的距离最均匀,而且单位面积上株数可以增加15%。

这种配置形式比较适用于平地和不进行间伐的特用经济林。

在山地营造用材林由于这种配置定点比较困难,且一经间伐,其优越性就不复存在,故较少应用。

除以上各种配置形式外,有时采用一种群状配置形式。

这种配置形式的特点是在块状地内苗木比较密,往往是几株(3—5株)集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生物群(或称群生组),而群与群之间的距离往往较大。

群状配置的优点,在造林初期,群内苗木很快郁闭,形成了一个对苗木生长较有利的集团,这种集团对外界的不良环境条件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对杂草、灌木的竞争能力较强,因此它可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促进集团内苗木或幼树的生长,株间竞争加剧,分化明显,应该及时通过人为措施去弱留强,选择定株。

群状配置形式比较适用于立地条件差的造林地以及迹地更新和林分改造。

单位面积种植点的数量可以根据株行距大小和配置形式用表16—2公式计算。

坡地造林以水平面计算,故造林定点前先应按地面坡度加以调整。

表16—2 单位面积种植点数量的计算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